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含解析)_第1页
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含解析)_第2页
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含解析)_第3页
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含解析)_第4页
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学习目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阅读教材,简述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中华文化的内涵。2.结合史料,分析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3.小组合作,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预习新知】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1)多元:黄河流域、________、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________中华文化的形成。2.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________。(2)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________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3)战国时期,“________”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3.秦汉时期(1)秦朝①背景: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②表现:推崇________学说。(2)汉朝:汉武帝尊崇________,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4.魏晋南北朝时期(1)发展原因:随着________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2)表现:玄学盛行。5.隋唐时期(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________的创新与发展。(2)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6.宋朝(1)概况:儒、佛、道学说____________,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朱熹:强调“________________”,提倡“格物致知”。②陆九渊:提出“________”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3)理学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____________。7.明清时期(1)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________”“知行合一”的学说。(2)明清之际提倡________的思想出现。①代表人物:黄宗羲、________、王夫之。②主张:批判________,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________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8.近代(1)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____________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20世纪初: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________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____________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人本思想民本思想范围人与社会的关系政治伦理表现①周公提出“”的思想并制礼作乐

②孔子提倡“仁”,主张“”

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③孟子提出了“”说

④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思想

影响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一套规范的伦理秩序

①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②成为中华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深化认知]先秦民本思想萌发于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思想;夏、商到西周时期,形成了民心天意、君主以德配天而敬天保民的意识,这标志着民本思想已经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较大发展并臻于成熟。无论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还是荀子的“为民”“爱民”“利民”,在追求以民为本的价值指向这一点上,都是殊途同归的。2.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表现①春秋时期:老子提出“”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追求。

②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思想。

(2)特征①以朴素的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的思想。

(2)“”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3)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都有体现家国情怀的警语。4.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1)表现①周朝统治者主张“”“敬德”。

②孔子主张,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墨子认为“”,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⑤《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影响①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②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使用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5.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周易》:“天行健,”“地势坤,”。

(2)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

6.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请带着下面问题走进课堂】1.“民本思想”的影响是什么?2.老子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什么?3.列举能够体现家国情怀的诗词语句。4.如何认识“和”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1)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____________,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____________,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中华文化____________,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____________。(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着中国____________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____________提供了有益借鉴。【巩固训练】1.下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该表反映出中华文化()中国戏剧京剧、秦腔、昆曲、湘剧、豫剧、河北梆子、木偶戏、梨园戏、歌仔……传统文学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结、泥人、千层底……A.缺乏转型的根本动力 B.维系了中国大一统局面C.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D.蕴含着明显的民族差异2.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历史人物论述郑国执政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随国大夫季梁“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虢国太史史嚣“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A.尊神敬天 B.主权在民 C.轻天重民 D.天人合一3.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代()A.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增强 B.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C.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D.汉化与胡化同时并存4.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宗教信仰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和教育5.春秋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反映出此时()A.私学兴盛促进文化传承 B.君主专制成为学术共识C.百家争鸣服务现实政治 D.社会动荡推动华夏认同6.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A.勤劳勇敢的精神 B.耕读情怀 C.艰苦奋斗的精神 D.家国情怀8.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9.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占有的空间都不断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论述表明中华文化具有()A.起源与发展的本土性 B.博采众长的包容性C.传承与发展的连续性 D.共同特质的凝聚性10.从三星堆出土的器物来看,其早期的陶与二里头早期的陶,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龙虎尊与河南安阳殷墟的虎食人纹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非常相近;有领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也都有发现。这反映出()A.地域间文化趋同倾向日益强化 B.古蜀文明领先于中原地区C.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华夏认同观念的日益增强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从表格内容来看,中国戏剧、传统文学、民间工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反映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故选C项。表格内容与文化转型无关,A项错误。B、D两项材料无法反映。2.答案:C解析:根据“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可知,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重视人、轻视天、神,故选C,排除A;启蒙思想家提出主权在民,不符合题意,排除B;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排除D。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从“尊王攘夷”到“用夏变夷”,可见周边文化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感,即华夏认同增强,体现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增强,A项正确;战国时代礼崩乐坏,故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谈及思想的争鸣,材料强调的是华夏文化的影响力,排除C项;“未闻变于夷者”,指没有听说用周边文化来改革的,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D解析:根据“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可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一是重视历史,根据“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可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一是重视教育,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宗教无关,也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5.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出现了“九家之术……取合诸侯”的情况,即百家争鸣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各学派思想的争鸣,与私学的兴盛无关,A项错误。“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说明各学派思想各不相同,君主专制并未成为学术共识,B项错误。华夏认同是指周边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6.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期对“和”的解释有所不同,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A项错误。求同存异不是中华文化的根本,C项错误。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时期处于萌芽阶段,D项错误。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些诗句都反映出忠诚爱国、忠心为民的思想,表明中华民族自战国至晚晴历来具有家国情怀,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勤劳勇敢的精神”、“耕读精神”及“艰苦奋斗的精神”,故A、B、C项错误。故选:D。8.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分布广泛,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材料强调了多元一体,而未强调中原的特殊地位,排除A;中华文明起源在时间上是有先后的,C项同时出现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各地区产生的文明的后续发展状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选择B:材料中“中国文化…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