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议论类文阅读常设考点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5议论类文阅读常设考点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5议论类文阅读常设考点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5议论类文阅读常设考点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5议论类文阅读常设考点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议论类文阅读常设考点: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1·全国·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书》叙事,多收入历史人物文辞,成为一大特点。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有“《汉书》多载有用之文”条,其论曰:“晋张辅论《史》《汉》优劣,谓司马迁叙三千年事惟五十馀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馀万言,以此分两人之高灭。然有不可以是为定评者,盖迁喜叙事,至于经术之文,干济之策,多不收入,故其文简。固则于文字之有关于学问,有系于政务者,必一一载之,此其所以卷帙多也。”自《史记》《汉书》先后问世,探讨“史汉优劣”、比较“史汉高下”成为中国学术史上一个久论不衰的问题,论者或甲班乙马,扬马抑班,或在详细分析《史》《汉》叙事特点后提出不得以繁简定史之优劣的观点。赵翼此论进一步从载文的角度驳斥张辅之论,他以《汉书》各传与《史记》比对,认为那些《史记》所无而《汉书》增载者“皆系经世有用之文”,又指出《汉书》于汉武帝以后诸传也“多载有用章疏”,由此得出结论:“总计《汉书》所载文字皆有用之文。”《汉书》载文入史,有其遵循的准则,而赵翼颇能体会并揭示出撰述者的匠心。以关于贾谊、东方朔文辞的载录为例。太史公在为《秦始皇本纪》所作的史论中,大篇幅地引用贾谊《过秦论》,用以说明强秦兴亡之势。《汉书》则将《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的史论杂糅,置于《陈胜项籍传》的“赞”中,这都是借他人之论来表达己论的做法。《史》《汉》又皆有贾谊传,述其生平,载其辞赋。不过,从二书为贾谊本传所作的史论中可以看到,司马迁旨在抒发对屈原、贾谊“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史记·太史公自序》)之品行的仰追;而班固在总结贾谊政治思想得失之后,明确告知读者该篇载文的体例:“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传云。”《汉书·东方朔传》也大量地运用了载文方法,在该篇“赞”中,作者写道:“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故详录焉。”这是向读者说明,该传详细载录东方朔言辞,是由于世人多以奇异之论妄附于东方朔,故作者要通过详细地载文辨明“传所不记,皆非其实”(颜师古注)。可见,在《汉书》作者看来,处置得当的载文有益于实现史书叙事的实录旨趣。而从《贾谊传》《东方朔传》可以看出,《汉书》作者已经自觉地意识到文辞在叙述历史人物传记时的功用,并有意识地运用这项叙事方法。《汉书》载文,使史事丰赡而不失典实之风。一向自负于文笔的范晔在评价《汉书》叙事时也称其:“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臺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后汉书·班彪列传下》)《汉书》所载之文,不仅有诏令、奏疏、对策、辞赋、书信,还有反映民情民意的谣谚,后者颇能“以特殊方式反映民众的喜怒哀乐”(陈其泰《谣谚入史:班固<汉书>的功力》)。质言之,通过选载“有用之文”而增添史书叙事的丰富性,是《汉书》熟练运用的叙事方法,它反映出撰述者开阔的历史眼光,即通过选载“有用之文”展现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历史内容。这是《汉书》构筑起秩序之美和结构之美的重要方面。(摘自朱露川《谈谈史书叙事中的载文——从“<汉书>多载有用之文”说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晋张辅以繁简定史之优劣,他认为司马迁以少总多,而班固则反之,从而认定司马迁比班固高明。B.清赵翼认为《史》文简是因迁喜叙事不喜政务;而《汉》文繁,是因班固将事关学问政务者尽数载之。C.《汉书》载文人史有其遵循的准则,即借他人之论来表达己论以及借文辞之美表达对传主品行的仰追。D.陈其泰认为,《汉书》中的所载之文以特殊方式反映了民众的喜怒哀乐,显示了班固《汉书》的功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使文章行文摇曳多姿,既有文学性,又具严谨性。B.第二段运用总分总结构,论述了《汉书》载文有益于实现史书叙事实录旨趣的观点,要点清楚,文脉贯通。C.引述范晔、陈其泰的文字,旨在表达对汉书载文这种叙事方式的赞同:使史事丰赡而不失典实之风。D.作者在引述范晔用语时,特意冠以“一向自负于文笔”“也称其”等字样,意在表明汉书之叙事令人折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汉书》优劣之争,不管观点、立场如何,某种角度上都可以看成是对《汉书》的重视和赞美。B.班固自觉意识到文辞在叙述历史人物的功用,并有意识地、熟练地加以运用,显示出开阔的历史眼光。C.若未选载有用之文展现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历史内容,《汉书》的秩序美和结构美将大打折扣。D.本文作者对《汉书》叙事中的载文特点不吝赞美之辞,据此可以推断,他是不折不扣的抑马扬班派。【答案】1.A2.B3.D【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B.“清赵翼认为《史》文简是因迁喜叙事不喜政务”理解错误。依据第一段“然有不可以是为定评者,盖迁喜叙事,至于经术之文,干济之策,多不收入,故其文简”,“迁喜叙事不喜政务”于文无据,只是“多不收入”。C.“《汉书》……即借他人之论来表达己论以及借文辞之美表达对传主品行的仰追”理解错误。依据第二段“不过,从二书为贾谊本传所作的史论中可以看到,司马迁旨在抒发对屈原、贾谊‘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史记•太史公自序》)之品行的仰追”,应该是《史记》不是《汉书》。D.“《汉书》中的所载之文以特殊方式反映了民众的喜怒哀乐”理解错误。依据第三段“《汉书》所载之文,不仅有诏令、奏疏、对策、辞赋、书信,还有反映民情民意的谣谚,后者颇能‘以特殊方式反映民众的喜怒哀乐’(陈其泰《谣谚入史:班固<汉书>的功力》)”,“《汉书》中的所载之文”扩大了范围,只是“反映民情民意的谣谚”反映了民众的喜怒哀乐,并非所有的。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论述了《汉书》载文有益于实现史书叙事实录旨趣的观点”理解错误。依据第二段“可见,在《汉书》作者看来,处置得当的载文有益于实现史书叙事的实录旨趣”,“《汉书》载文”曲解文意,应是“处置得当的载文”。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D.“他是不折不扣的抑马扬班派”理解错误。本文作者对《汉书》叙事中的载文特点不吝赞美之辞,但以此并不能推断“他是不折不扣的抑马扬班派”,前后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2021·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象晋《群芳谱》曾以“荔枝无好花,牡丹无美实”为遗憾,的确这是植物界的一个普遍现象。除了每种植物的花和果实都有特定的形态构造以外,一株植物,营养物质有限。用来滋养美丽巨大的花朵,就难以再结出鲜美肥硕的果实;反之,丰于果实,就只能啬于花朵。不过,普遍之中,也会有特殊,如梅杏桃李等便是既有好花,又有美实,两者兼具。而且都是我国原产的名花和名果,尤其值得重视。这里单说冰清玉洁,香幽粉艳,“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现在四川川鄂边界都有野生梅树。《夏小正》:“正月梅杏柂桃则华”“五月煮梅”“则华(花)”记载梅的物候,“煮梅”指出梅的用途。这样,梅的栽培和食用的历史,或许可以追溯到周代以前。尽人皆知的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是关于梅子生食的较早记载。《齐民要术》引《诗义疏》:“梅,杏类也,又可含以香口;亦蜜藏而食。”除了作调味品外,生食和制作蜜饯,与现代相同。又制成乌梅和白梅用作下气、除热、安心药,也早有记载。《说苑》记载越国使者赠送梁王一枝梅花,大概当时中原一带梅花还是稀有之物,所以会千里迢迢,带去作为礼品。晋代陆机从南方折一枝梅花,托人带到长安,送给至友范晔,并附诗一首:折梅达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较早的重视梅花的两个故事。与陶渊明爱菊一样,宋代出了一位隐居孤山种梅养鹤,号称“梅妻鹤子”的林逋,物以人贵,孤山梅花,就为人所称道。林逋的梅花诗,又多名句传诵于世;宋代其他诗人,对梅花也极为推崇,如:王珪的“冷香疑到骨,琼艳几堪餐……赠春无限意,和雪不知寒”。到了南宋,诗人范成大著《范村梅谱》,称梅花为“天下尤物”,说经营园林,首先要种梅树,愈多愈好,其他花木,无关轻重,把梅提高到一个特殊的地位。同时,梅花就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各种诗文除了散见于各家的诗文集以外,更有人把咏梅诗选成总集,如前述杨万里《和梅诗序》说,那位和梅诗作者陈晞颜搜集到的原作有八百篇之多。而且早在北宋已有总集《梅苑》,后来又有《梅花鼓吹》等多种。另有几种《梅花百咏》则是个人咏梅诗的专集。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名臣于谦,也有一本《和梅花百咏诗》,他是借高洁清远的梅花精神来抒发自己忠贞刚毅的性格吧。史可法殉国后,扬州梅花岭上给他筑了一座衣冠冢,增添后人凭吊景仰的情怀。从魏晋六朝到唐代,似乎没有什么关于梅的品种记载,范成大的《范村梅谱》是关于梅花最早也是唯一的记录。范成大搜集当时苏州地区所有的各种梅树,陆续栽种在家园里,每得一种,记录一种,会成一帙,再加前后序文,便成这本《梅谱》。过去都说这书记所居范村之梅,凡十二种。”实际上第五种“古梅’”,并不是梅的一个品种。第十二种“蜡梅”,他自己就说“本非梅类”。所以记载的梅一共是十种,江梅、早梅、官城梅、消梅、重叶梅、绿萼梅、百叶湘梅、红梅、鸳鸯梅和杏梅。其中从重叶梅至鸳鸯梅五种是花梅其他五种则是果梅。依据目前的调查和研究,全国梅树品种已在二百种以上。随着果树园艺和花卉园艺的日益发展,花实齐美的梅树将对我们有用。我们将对它更加重视和珍爱。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梅是我国原产的名花和名果之一,它的栽培和食用历史可追溯到周代以前的夏商时期。B.到了宋代,梅花成了文学的重要题材,各种咏梅的诗文除了散见于各家的诗文集外,更有人把咏梅诗选编成总集。C.陶渊明、林逋以及宋代其他诗人,对梅花也极为推崇,他们把梅提高到一个特殊的地位。D.关于梅的品种的记载始于北宋,范成大的《范村梅谱》是关于梅花十二个品种最早也是唯一的记录。5.下列关于原文论点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荔枝无好花,牡丹无美实”即花与果难以两全其美。文章以此开篇,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明了论点。B.作者列举越国使者的故事与陆机的诗,意在说明西晋时梅花在中原一带还是稀有之物,已备受人们青睐。C.文中提到于谦的诗集《和梅花百咏诗》和史可法殉国后的故事,意在点赞古代贤达的忠贞刚毅,阐述梅花精神。D.结尾水到渠成地指出花实齐美的梅树将对我们有用,更加引起我们重视和珍爱,表明了文章的写作意图。6.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自古至今的实用价值有作调味品、生食、制作蜜饯、中医药用。B.中国是梅花的故乡,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多,现在已达二百种以上。C.宋代及宋代以后的文人推崇梅,借梅的高洁清远来抒发自己的刚毅性格。D.《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雪脚下踩……”中的“红梅”能结果食用。【答案】4.B5.A6.D【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它的栽培和食用历史可追溯到周代以前的夏商时期”错误,文章第二段提到“或许可以追溯到周代以前”;C.“陶渊明、林逋以及宋代其他诗人,对梅花也极为推崇”错误,由“与陶渊明爱菊一样,宋代出了一位隐居孤山种梅养鹤,号称‘梅妻鹤子’的林逋”可知,陶渊明爱菊,不是爱梅;D.“关于梅的品种的记载始于北宋”说法绝对,根据原文“从魏晋六朝到唐代,似乎没有什么关于梅的品种记载”的内容可知,选项变或然为必然。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明了论点”错误,文章用对比的手法是为了赞美梅“一树独先天下春”的精神,是为了阐述自古以来人们对梅的重视和珍爱。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红梅’能结果食用”错误,文中倒数第二段中有红梅的信息,由“所以记载的梅一共是十种,江梅、早梅、官城梅、消梅、重叶梅、绿萼梅、百叶湘梅、红梅、鸳鸯梅和杏梅。其中从重叶梅至鸳鸯梅五种是花梅其他五种则是果梅”可知,红梅并非是果梅。故选D。(2021·上海黄浦·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小说中的细节哈金①“抚摸你的细节吧,那些神圣的细节。”这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给青年作家的忠告。纳博科夫是细节方面做得最精致的作家,这番话可谓是经验之谈。②好的细节反应小说家独特的眼力,也是作家才华的标志。有一些小说本身并没有多少思想,结构也不新颖,但其中的一些细节让人过目难忘。东北小说家萧红的作品就是这样,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也是这样的天才。③谈起细节,人们常常提起契诃夫的经典理论:如果小说中出现一支挂在墙上的猎枪,那么故事中的某处就应该有人取下这支枪,并使用它。契诃夫指的是戏剧性细节。经典小说中这类细节比比皆是。安娜·卡列尼娜与沃伦斯基第一回见面是在火车站,并遇到一个事故:一个男人被列车撞死了。这使安娜的身心遭到巨大撞击,而沃伦斯基出于同情和表现自己的慷慨,当场为死者的遗孀捐了200卢布。他俩的情事从此开始发展,最终由于绝望和疯狂,安娜卧轨自杀了。故事的结尾沃伦斯基乘火车去前线作战,也等于去自杀。这样,他们的爱情从火车开始到火车结束。火车这个细节贯穿了整个故事,这是经典的戏剧性细节。它每一次出现,都增添了新的意义。④不过,小说中还要有各种别的细节,其中许多并不重复出现,但对故事仍是重要的,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优秀的小说通常是鲜活的细节的积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赋予故事特殊的生命力。描述人物的细节往往比戏剧性情节出现得更多,更频繁,更能显示作者独具的眼光。奈保尔在《大河湾》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萨林姆叙说自己怎样同朋友马赫士交谈)“从红铜他接着谈起别的金属,我俩瞎扯了一阵,说了些关于锌和铅的前景。然后他说:‘铀——你看它怎样?他们现在出什么价钱?’我说:‘我不觉得有人在出价卖铀。’他瞥了我一眼,满脸蔑视。‘不过肯定价钱挺高吧?这里有个家伙要卖掉一块。’‘铀是按块卖的吗?那东西什么样?’‘我也没见过。但那家伙要一百万美元卖一块。’我们就是那样。前几天还到处找食物,打开生锈的罐头,在地上挖个坑,支上炭火盆煮饭;而今天却谈起一百万美元的生意,好像我们一辈子都在做数百万美元的交易。”⑤这是一个典型的展示人物的细节,其中的可笑和幽默表现了身在非洲的印度移民们的窄小世界和狭隘视野。这个细节在小说中只出现一次,也不跟上下文有戏剧性的联系,但它对人物的刻画却非常生动,揭示了他们生活的质量,对于小说的精神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写小说时,特别是长篇小说,有许多细节并不助推故事,甚至也不揭示人物,但只要它们准确鲜活,就应该将它们融入,因为丰富的细节会给文字提供独特的质地,甚至让人耳目一新。还有许多细节是属于气氛性的,可以给小说增添生活底色。一般来说,只要细节能表现人物生活的品质就应该写进小说。⑥有一些小说中的细节不但促进剧情,而且也相互呼应,构成体系,这样也就具有了象征意义。这种安排需要作家有类似作曲家的意识,讲究小说中细节之间的回声和共鸣的效果。例如,远藤周作的《沉默》中上帝的静默不断在喜剧的高潮之处出现,仿佛要强调神多么对人类的苦难无动于衷;同时,又常有一只蝉在丝丝地鸣响。这个蝉声跟上帝的沉默相互呼应,愈能体现出沉默,创造出一种恒久单调的背景,使人物的生命和苦难更加微不足道。⑦还有一种很难把握的细节,可以称为风格细节。它们不与剧情、人物、主题有什么联系,主要表现叙述人或作家的风格。用得不当,这种细节往往会剑走偏锋,给人自我放纵的印象。纳博科夫常用这种细节,而且总是做得绝妙,令人惊叹。比如在《普宁》一书中,叙述人在讲普宁跟房东联系好租一间屋子,但笔锋一转就胡侃起来:“从技巧上说,叙述的艺术还不足以容纳各种各样的对话,还落在它们后面,还不能够再现这样的对话——在房子与房子之间,在两个窗户之间,窗下是一座古城中的蓝色的窄巷,城里水源匮乏,连驴子都打不起精神,但那里却有地毯出售,还有清真光塔,外国人和香瓜,以及晨光里的回声。”这完全是信马由缰,但它体现了独特的情致和恣肆的行文风格,也是超小说的一种形式。又如,普宁披上大衣去学院图书馆,原本是用一句话,甚至一个短语,就可以描写的细节,却被纳氏这样来处理:“一想起普宁的俄国知识分子式穿大衣的方法,我心里就热乎乎的:他前倾的额头展现出理想的光秃,他硕大的、美妙的荷兰下巴将绿色横挂的围脖紧紧地压在前胸,同时宽阔的双肩熟练地一抖,他就两臂同时插进衣袖;再轻耸一下就穿上了大衣。”这种“夸张”的细节主要是为风格服务的,仿佛叙述人能口无遮拦,侃个没完,不管说什么都有趣新鲜。当然,这种风格也难免掺有个人的写照。⑧虽然小说家可以凭空打造细节,但还是要避免错误的细节,尤其是要避免不合时宜的细节。比如,内陆有一部古装戏中乡下的饭馆卖面条,但端上来的却是一碗碗弯弯曲曲的方便面。这让人哭笑不得,觉得编剧不尊重观众的智商。一部长篇中如果有一两个不恰当的细节,读者或许可以原谅,但如果超过五六个,故事就变得不可信了。(节选自2021.01.28《文学报·哈金谈写作(上)》,有删改)7.第①段中的“抚摸”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A.萧红的作品除了细节闪光外,其他乏善可陈,因而并非优秀的作家。B.只要小说细节能表现人物生活的品质,就是不错的作品,值得阅读。C.小说和作曲相通,如果作家懂点作曲知识,对细节处理也许会更好。D.对细节捕捉以及叙述风格,有时难免掺有叙述人和作家个人的写照。9.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10.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纳博科夫的名言,既引出了文章的议论对象,又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B.远藤周作的《沉默》中的蝉鸣既和上帝的沉默相呼应,也有对比之意,以声衬沉默。C.纳博科夫运用风格细节非常纯熟巧妙,在《普宁》一书中他剑走偏锋,显得很狂放。D.第⑧段举古装戏的例子来论证小说要避免错误的细节,还不够典型,影响了说服力。11.概括文中作者所阐述的细节类型及作用。【答案】7.创作时的锤炼和打磨8.D9.用词或使用长句,使论述语言准确、严谨;如“特别”“许多”从特殊和普遍性的角度阐述长篇小说以及广泛运用细节的情况;用“并不”“甚至也不”“但是”“因为”等关联词,谈论这一细节类型的特征和作用;语言运用体现阐述的严密性。10.C11.(1)戏剧性细节:推动剧情的发展,贯穿整个故事,重复出现,每次都增添新的意义。(2)人物刻画细节:不常出现,非常生动,展示人物精神。(3)独特质地细节:准确鲜活,耳目一新。(4)气氛性细节:增添生活底色,展示生活品质。(5)象征性细节:相互呼应、构成体系,产生回声和共鸣的效果。(6)风格细节:难以把握,体现叙述人或作家的个性。【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抚摸”的含义指用手轻轻摩挲,根据“抚摸”搭配的内容,“细节”,可见用了拟人手法,是指应该要细细打磨、推敲自己的细节,故而解释为:创作时的锤炼和打磨。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并作出正确推断的能力。A.“萧红的作品除了细节闪光外,其他乏善可陈,因而并非优秀的作家”错误,根据第二段“好的细节反应小说家独特的眼力,也是作家才华的标志……东北小说家萧红的作品就是这样,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也是这样的天才”可见,作者称为“天才”,仍然认可她是“优秀作家”。B.“只要小说细节能表现人物生活的品质,就是不错的作品”太过绝对,文中谈到细节不仅仅是表现人物生活品质,还有促进剧情、相互呼应、营造氛围等作用,原文只说“还有许多细节是属于气氛性的,可以给小说增添生活底色”,但并不是说只要能表现人物生活品质,就是不错的作品。C.“小说和作曲相通,如果作家懂点作曲知识,对细节处理也许会更好”错误,根据第六段“这种安排需要作家有类似作曲家的意识,讲究小说中细节之间的回声和共鸣的效果”可见,这只是一种譬喻,并非一定要懂得作曲只是,而是有类似的意识,构成呼应。D.“对细节捕捉以及叙述风格,有时难免掺有叙述人和作家个人的写照”正确,在第七段“还有一种很难把握的细节,可以称为风格细节。它们不与剧情、人物、主题有什么联系,主要表现叙述人或作家的风格”。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句话句子较长,使用长句的主要目的是论述严谨,让语言显得准确。“写小说时,特别是长篇小说”“许多细节”等可见,用词准确,如从普遍性的“小说”到“特别”一词,强调长篇小说的特殊性,“许多”强调小说中细节运用的广泛性;此外,句子之间还采用了关联词以准确地表达句间关系,如“并不助推故事,甚至也不揭示人物”“只要它们准确鲜活”“就应该将它们融入”“因为……甚至”等,从而层层深入地揭示细节运用的作用,反映出作者语言的严密性。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C.“纳博科夫运用风格细节非常纯熟巧妙,在《普宁》一书中他剑走偏锋,显得很狂放”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用得不当,这种细节往往会剑走偏锋,给人自我放纵的印象。纳博科夫常用这种细节,而且总是做得绝妙,令人惊叹。比如在《普宁》一书”可见,纳博科夫在这本书中运用绝妙,并非“用得不当”,自然不存在“剑走偏锋,显得很狂放”的问题。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细节作用的能力。第三段“谈起细节,人们常常提起契诃夫的经典理论:如果小说中出现一支挂在墙上的猎枪,那么故事中的某处就应该有人取下这支枪,并使用它。契诃夫指的是戏剧性细节”“火车这个细节贯穿了整个故事,这是经典的戏剧性细节。它每一次出现,都增添了新的意义”可概括出(1)戏剧性细节:推动剧情的发展,贯穿整个故事,重复出现,每次都增添新的意义。第四段“小说中还要有各种别的细节,其中许多并不重复出现,但对故事仍是重要的,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第五段“对人物的刻画却非常生动,揭示了他们生活的质量,对于小说的精神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可概括出(2)人物刻画细节:不常出现,非常生动,展示人物精神。第五段“有许多细节并不助推故事,甚至也不揭示人物,但只要它们准确鲜活,就应该将它们融入,因为丰富的细节会给文字提供独特的质地,甚至让人耳目一新”可概括出(3)独特质地细节:准确鲜活,耳目一新。第五段“还有许多细节是属于气氛性的,可以给小说增添生活底色”“只要细节能表现人物生活的品质就应该写进小说”可概括出(4)气氛性细节:增添生活底色,展示生活品质。第六段“有一些小说中的细节不但促进剧情,而且也相互呼应,构成体系,这样也就具有了象征意义。这种安排需要作家有类似作曲家的意识,讲究小说中细节之间的回声和共鸣的效果”可概括出(5)象征性细节:相互呼应、构成体系,产生回声和共鸣的效果。第七段“还有一种很难把握的细节,可以称为风格细节。它们不与剧情、人物、主题有什么联系,主要表现叙述人或作家的风格”可概括出(6)风格细节:难以把握,体现叙述人或作家的个性。(2021·上海嘉定·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自伦理学诞生以来,有一个问题似乎像幽灵般地徘徊于伦理学研究领域中,这个问题即是人的德性与人的幸福的关系问题。康德伦理学的诞生,使幸福与德性关系在伦理学中发生了根本性颠覆。②康德的伦理学既不认同德性即幸福的观点,不认为人的德性必然会给人带来幸福,更不认同幸福即德性的观点。康德极力反对以人的快乐、幸福、功利等作为衡量与评价德性的标准与尺度,他认为快乐与幸福与道德是无涉的,人对幸福、快乐、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道德不是根源于感性的人的本性,而是超越于人的本性的,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它不仅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当社会总体利益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道德维护的通常是社会利益。康德伦理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揭示出伦理学的本质特征,即伦理学所要处理的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作为总体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伦理学关注的不是感性存在的个体的快乐与幸福,而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③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从道德生成与演进的历史经验性事实出发,将道德律令生成的基础与根据归纳总结成一个规律:任何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生成与演进的基础是特定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因而,它们都能并且也只能从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去获得根源性诠释,而且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都具有历史的性质,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中,“切勿偷盗”必然成为一个道德规范或命令,否则私有制下的社会生活就会受到威胁;假若,偷盗是被允许的话,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就会成为不可能;但如果私有制不再存在时,“切勿偷盗”也必将从道德规范的领域中消失,因为它将变得毫无意义。④道德规范不仅是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的,而且它的功能与使命也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既不是人们的幸福与快乐,也不是追求人的完满、神圣与崇高,而是服务与保障那些在历史发展阶段上必然生成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正常运行,保障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全部社会关系得以有序运行,而不至于因社会关系的混乱与无序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不可能。⑤人作为人存在,追求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一种近乎于自然性的本能,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拒绝将人的德性与人的幸福进行捆绑。“切勿偷盗”的道德戒律在价值取向上只是要求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以便维护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仅此而已,丝毫不含有要求增加自己与他人幸福与快乐的意蕴。道德规范不具有也不应具有神圣与崇高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需要神圣与崇高,但神圣与崇高不应成为道德要求;所有的人都应成为有道德的人,大多数人也能够成为有道德的人,但社会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神圣与崇高的人,大多数人都难于使自己成为崇高与神圣的人。当一个道德律令无法为大多数人所遵守时,这样的命令,只不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纸空文。仍以“切勿偷盗”为例,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但也仅此而已,好人远非是崇高与神圣的人。(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12.第③段中加点的“历史的性质”具体是指。1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康德伦理学诞生以前学界认为幸福与德性内在一致。B.康德伦理道德观的生成基础和根据是唯心主义宗教。C.奴隶制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为了保护奴隶制经济关系。D.康德和马克思的道德观一致在于都是维护社会利益。14.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人的德性与个体幸福完全无关。B.追求幸福几乎是人的自然性本能。C.道德规范并不追求个人的幸福。D.不偷窃的人属于有道德的好人。15.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16.“切勿偷盗”的例子在文中重复出现,论述是否有力?请加以具体评析。【答案】12.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根源于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并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13.A14.B15.本文援引康德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阐释“幸福与德性的关系”。开篇由伦理学研究引出论题“德性与幸福的关系”,接着介绍康德对前代伦理学观点的否定,从道德发出者和目的角度阐述个体幸福与道德无涉;再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阐释道德生成、演化的本质基础和历史性特征,得出结论: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在于保障生产关系、社会生活有序进行,不具有指向人的幸福以及崇高神圣的价值取向,最后揭示论题的现实意义。16.论述不够有力。第3段以“切勿偷盗”与私有制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例解释道德规范与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的关系,从论据属性上看,“切勿偷盗”在私有制社会中并不属于“道德规范”而是“法律戒令”;其次,从两者关系判断的逻辑上看,道德规范产生与演进确实基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关系,但“切勿偷盗”之类具体个别的道德规范的存在与否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私有制社会经济关系的存亡;再者,私有制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消亡了,伴随着它产生的许多道德规范未必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未必一定随着生产关系的消失完全消失;作者的举例阐释依存关系,逻辑对应不合理,有违客观事实。第5段论述上的缺陷与第3段类似,没有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仅是“遵守盗窃法的人”,未必能评价为“有道德的好人”。因此,两处例子都有属性归属不恰当,与观点逻辑关系对应不准确,论述不严密,影响削弱了论述的说服力。【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这个词所在句子在文中位置来答,首选明确其说明的对象指的是“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然后根据其前后语境阐释其特点即可。“任何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生成与演进的基础是特定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因而,它们都能并且也只能从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去获得根源性诠释,而且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都具有历史的性质,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词语所在句子之前谈的“历史的性质”的生成条件,之后谈的是它的发展变化的特点,故答案为: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根源于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并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B.由文中“康德伦理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可知,康德伦理道德观的生成基础和根据是唯心主义,并非唯心主义宗教。C.由文中“道德规范不仅是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的,而且它的功能与使命也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可知,奴隶制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为了保护奴隶制经济基础,而不是保护奴隶制经济关系。D.由文中第二段“但道德不是根源于感性的人的本性,而是超越于人的本性的,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可知,康德和的道德观一致在于都是维护社会利益;由文中第三段“而且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都具有历史的性质,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可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认为(它)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可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认为,不一定总是为维护社会利益服务。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道德),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它不仅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表明道德和个体幸福不一定相一致,甚至会冲突。这都说明“人的德性与个体幸福完全无关”是错误的。C.原文是说“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既不是人们的幸福与快乐”,但它并不是说道德规范并不追求个人的幸福。D.由“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但也仅此而已,好人远非是崇高与神圣的人”可知,不偷窃的人属于有道德的好人的前提是在私有制社会下,离开这个前提就不成立。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首先要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段落大意,然后给文章分层,最后用具有衔接作用的词语把层意连缀起来却可。文章第一段首先点明康德伦理学颠覆幸福与德性关系,引出文章的中心话题。第二段,接着阐释康德如何否定前代偷学观点的,表明个体幸福与道德无涉。第三段是从马克思对道德观的阐释来说明道德规范的作用。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文章联系现实,指出道德与幸福、道德规范作用的现实意义。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切勿偷盗”的例子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然后分析其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来判定其是不是论证有力。“切勿偷盗”的例子出现在第3段和第5段,在第3段中用这个例子来解释道德规范与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的关系,“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中,‘切勿偷盗’必然成为一个道德规范或命令,否则私有制下的社会生活就会受到威胁;假若,偷盗是被允许的话,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就会成为不可能;但如果私有制不再存在时,‘切勿偷盗’也必将从道德规范的领域中消失,因为它将变得毫无意义”,其中道德规范和私有制关系之间并不存在完全对等的一方不存,另一方必然消亡的对应依存关系。所以论据并不能恰当地论证论点。第5段,“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中,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道德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这个论断无疑是站不住脚的,它和第3段的当作论据的例子的性质是一样的,论述不严密,不能严密地论证论点,不具有说服力。(2021·山西临汾·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命,是教育的基石。我们的生命应有所觉醒,有所提升。生命教育是人生面临的、也是必须应对的最重要课题。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首先要敬畏自然,追求天地人和。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和”,强调中和,致中和,天地人和。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其次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生命的诞生是极其神圣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珍惜与爱护。要尊重和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无论经历什么挫折苦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勇于面对,坚强地生活下去。还要尊重他人,守望相助。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相连,体戚相关。中国人民为抗击疫情、遏制疫情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坚守,更在于开拓。生命教育要赋予学生开拓生命、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勇气和能力。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院士,张继先、李文亮、张文宏医生等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生命的开拓”和“生命境界的提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国士当如此。人的生命,也正是在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自我挑战中得到开拓和提升,从而变得深沉而辽阔、厚实而隽永。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爱人以德、传递善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医者如此,教育者也当如此。在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前夕,北京大学情况复杂。朋友们都劝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而有碍于自己的名声。”但蔡元培坚定地说:“君子爱人以德,就算失败,也算尽了心。”面对美国日益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哈佛大学校长巴考日前在通知学生撤离校园的邮件中说:“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但希望大家明白,病毒在考验困境中人性的善良与慷慨。选择先利人还是先利己?在这个不尽如人意且杂乱无章的时候,请展现出我们最佳的品格和体面的行为。”他在这里强调的也是引导学生爱人以德、传递善良。通过这场战“疫”的洗礼和淬炼,我们深刻认识到,生命有“四个维度”,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一、生命是有温度的。生命,是具体、多元、鲜活的,会经历高低起伏、顺境逆境,要懂得用时间去疗伤,要学会用哲学、用人文艺术和时代精神去慰藉、去滋养。二、生命是有宽度的。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人格、有本领、有担当,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意义。三、生命是有深度的。生命需要不断修炼、不断开拓、不断超越,需要放下自我与得失的纠结,舍小我成就大我,在创新中奉献正能量。四、生命是有长度的。要爱惜生命,延长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要重视身心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争取健康快乐地为祖国工作四十年甚至五十年。(摘编自罗海鸥《生命教育是人生重要课题》)1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人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积极参与抗击疫情,遏制疫情的活动。B.人的生命在不断进取与挑战中得以提升,那些从事单调重复工作的人除外,他们的生命无法丰厚。C.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珍惜爱护,但为了国家正当利益,即使是牺牲生命,也应毫不吝惜。D.巴考认为,病毒能考验困境中人性的善良与慷慨,如果人能预知未来,会展现最佳品格和体面行为。1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亮明观点,接着分角度依次论述,最后收束全文。B.文章引用蔡元培和巴考的话,论证生命教育应该引导学生爱人以德、传递善良。C.最后一段从生命的四个维度出发,阐述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非常富有启迪性。D.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极具说服力。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命教育要让学生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否则,人就可能遭受自然界的报复。B.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院士是用实际行动开拓生命、提升生命境界的“国士”。C.生命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还引导学生充分去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D.尊重并热爱生命,即使忽略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也能使其生命更富有宽度。【答案】17.C18.A19.D【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中国人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误,属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人民为抗击疫情、遏制疫情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并非“中国人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积极参与抗击疫情”。B.“那些从事单调重复工作的人除外,他们的生命无法丰厚”有误,属曲解文意,生命的丰厚并不取决于其从事的工作,而在于其人生追求。D.“如果人能预知未来,会展现最佳品格和体面行为”有误,属曲解文意,原文只说“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但希望大家明白,病毒在考验困境中人性的善良与慷慨。选择先利人还是先利己?在这个不尽如人意且杂乱无章的时候,请展现出我们最佳的品格和体面的行为”,并不是说如果能预知就会展现最佳品格和体面行为。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A.“总分总”有误,应改为“总分式”。“接着分角度依次论述,最后收束全文”错,应该是“接着从四个角度依次论述”,最后并没有收束全文,作出总结。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D.“即使忽略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也能……”有误,属于混淆肯定否定。见原文表述“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人格、有本领、有担当,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故选D。(2021·江西宜春·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修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自《史记》《汉书》以后,断代纪传体史书越来越流行,也逐渐确立了其作为“正史”的地位。我们通常所谓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等“正史”,无一例外都是纪传体,而且除了《史记》之外,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但在纪传体之外,编年体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体裁,先秦时期的《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编年体史书可以说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秦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难以与纪传体正史争锋。直到北宋时期,《资治通鉴》才重新举起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这两面大旗。不得不说,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峙成为两座高峰,悠久深厚的“通史”传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治通鉴》功不可没。若要明白《资治通鉴》的历史观,那么作者出于什么目的而编撰此书,是不可不知的。知道了撰写此书的目的,那么此书的基本观念就可知晓了。如上所述,司马光之所以编撰《资治通鉴》,最核心、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帝王阅读,给帝王提供一个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从而起到“以史为鉴”的效果,司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里的“帝王师”。这样看来,《资治通鉴》最为根本的历史观,还是秉持了中国史学的悠久传统,把历史当成是前代善恶行迹的汇总,后人可从中找到各种成败善恶的范例,并且阅读之,领会之,运用之,从而学习古人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古人的覆辙。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实用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如果我们往更深一层思考,就会发现《资治通鉴》蕴含着司马光等史学家更为理想化的一种历史观。《资治通鉴》编年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虽说是为了上接《左传》,但并没有和《左传》完全接续起来。那么,司马光为何要以三家分晋作为此书的起点呢?他自己就有很清楚的说明: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何谓礼?纪纲是也。……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制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司马光所说的“礼”,就是君臣名分、尊卑之别,也就是一整套的社会秩序。即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儒家所设想的君臣尊卑之社会秩序背后,还有一个更为远大的道德理想。现实世界中的尊卑秩序,其实就是这个道德理想的具象化。礼乐为道德之器具,群史为六经之延续。后世的礼乐兴废、治乱兴衰,也可以看作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道德秩序在现实世界中的浮沉隐显。《资治通鉴》历述周秦汉唐之盛衰,具陈礼乐刑政之兴废,也是为了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以上所述《资治通鉴》的历史观,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如果要想理解《资治通鉴》,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那么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抛开这些历史观不谈,《资治通鉴》考证严密,叙事精准,本身也是很值得一读的史书。(摘编自范云飞《资治通鉴》历史观》)2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断代纪传体史书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具有“正史”的地位。B.作为重要的史书体裁,编年体史书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逐渐消沉于秦汉时期。C.《资治通鉴》的问世,促成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双峰并峙的局面。D.“以史为鉴”以及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是《资治通鉴》的历史观。21.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史书体例的发展过程,论述了《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史学上的贡献。B.文章从分析《资治通鉴》的编撰目的入手,论述了它所体现的最为根本的历史观。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资治通鉴》蕴含的史学家们的理想化的历史观。D.《资治通鉴》的历史观与现代人的历史观相去甚远,没有历史价值,不过因为它叙事精准,所以值得一读。2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资治通鉴》,中国史书体例难免单调,纪传体正史可能一家独大。B.“帝王师”的特殊身份使司马光将《资治通鉴》定位为帝王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C.《资治通鉴》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书的实用性。D.《资治通鉴》述朝代兴衰,陈礼乐刑政之兴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尊卑秩序。【答案】20.D21.D22.B【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断代纪传体史”错误,由原文“除了《史记》之外,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可知”,《史记》不是断代史。B.“逐渐消沉于秦汉时期”错误,由原文“但秦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可知,原文所指秦汉以后,而非在秦汉。C.“编年体”和“通史”双峰并峙错误。由原文“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峙成为两座高峰”可知,应为“编年体”和“纪传体”双峰并峙。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没有历史价值”过于绝对,依据原文是“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那么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应是有历史价值的。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因果关系颠倒,原文是“司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眼里的“帝王师”故选B。(2021·江西·萍乡市湘东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理念,不仅反映中国人民“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彰显中国坚持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了思想启迪,为世界各国携手和平发展凝聚了广泛共识。既讲求参差多态、各美其美,又注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界从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中,触摸到了不同文明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密码。透过历史长镜头端详,有交流互鉴才有今日人类文明的繁荣多彩。古丝绸之路帆影幢幢、驼铃声声,书写出文明交流、文明共存的典范。近世以降,工业革命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印证了互学互鉴、取长补短的可贵价值。有学者曾断言,“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实际上,冲突并不是不同文明相遇之后的必然结局,傲慢和偏见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透过世界广角镜俯瞰,交流互鉴是顺应时代潮流、纾解共同挑战、促进和平发展的必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将何去何从,未来世界将会怎样,回答好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回到文明发展规律中找答案。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才能让世界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共赢、多赢。另一方面,应对军备竞争、难民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此起彼伏的全球性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选择包容互鉴而不是你输我赢,聚同化异而不是激化矛盾,互利共赢而不是以邻为壑。聚焦中国,交流互鉴见证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同频共振、相映生辉。正在发生全面深刻变革的中国,超出了文明冲突论者们的预设,以其开放、包容、自信,成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引领者。新时代的中国,不仅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愿意尊重文明多样性,分享发展红利,给世界带来机遇、和平与进步。实践必将证明,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合作、取长补短,丰富多彩的文明成果将谱写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华彩篇章。如果说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理念是一个精彩起笔,那么它所勾勒出的则是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路线图,擘划的则是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画卷。以此为指引,“一带一路”越走越宽,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支持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互利共赢的中国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行之以躬,不言而信。中国垂范在先,真诚以待,推动不同文明的同频共振、交流互鉴,一定能不断推进各国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03-29,有删改)2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B.不同文明要和谐发展、和平共处,那就既要讲求参差多态、各美其美,又要注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C.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彰显出中国坚持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D.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只有回到文明发展规律中找答案,才能回答好人类将何去何从、未来世界将会怎样这些问题。2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以总分总式结构建构文章,提出问题、分析论证、最后概述论证并展望未来。B.文章第二段以古丝绸之路、工业革命开启的现代化进程等例子论证了文明互学互鉴、取长补短的价值和意义。C.文章第三段从两方面分析当前的世界形势,又指出了一些国家激化矛盾、以邻为壑的危害。D.文章既关照历史,又立足时代,联系国内外具体背景,指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这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思想启迪。B.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势和一系列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必须要包容互鉴,聚同化异,互利共赢。C.中国积极倡导、坚定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充分彰显了中国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深邃智慧和责任担当。D.世界各国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携手合作中共同进步,将建设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答案】23.D24.C25.A【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只有回到文明发展规律中找答案,才能回答好人类将何去何从、未来世界将会怎样这些问题。”错误,原文中是说“首先需要回到文明发展规律中找答案”,而“回到文明发展规律中找答案“不是唯一方法。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又指出了一些国家激化矛盾、以邻为壑的危害”于文无据。文中第三段提到的是当今的国际形势: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应对军备竞争、难民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此起彼伏的全球性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并未提及国家矛盾的激化。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这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思想启迪。”张冠李戴,根据第一段可知,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理念”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思想启迪。故选A。(2021·山西吕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历久弥新的问题。没有安全作为保障,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发展作为动力,安全也难以为继。只有国家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为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提高捍卫安全的能力水平,实现安全与发展的良性互动。社会治理能否持久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这是检验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的一块“试金石”。当前,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同时,也积累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大数据的发展方便了居民生活,但蓄积了隐私泄露的风险;网约车便利了居民出行,但增加了出行安全的风险;移动支付化解了没带现金的尴尬,但积累了“无现金”社会的伦理道德风险。电子商务、移动出行、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所引发的许多争议,本质上都是发展与安全的问题,都需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下寻求一种动态平衡——既给新业态新模式足够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又不至于放任其野蛮生长,威胁民众乃至国家的长远利益。安全需要发展,发展必须安全,促进二者实现动态平衡,正是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律。马克思通过阐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迈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运行机制。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起初的适应,到后来的不适应,又到新的适应……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中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的辩证图景。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的鲜明特色。习总书记提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这11种安全要素相互作用又高度关联,只要任何一种安全要素面临威胁,其所产生的风险连锁联动效应则可能牵扯到其他一种或多种安全要素,进而产生结构性矛盾、系统性危机。我们既要密切关注现实可见的安全风险,还要有强有力的举措,创新全程跟踪式的常态化治理机制,应对日益显现的新型安全风险、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要坚持系统思维,在构建大安全格局中妥善应对那些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结构性风险。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社会转型分化之快与新的结构整合机制发育线慢之间形成的不同步、不协调、不适应,必然引起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其中结构性风险就是发展和安全失衡问题的集中体现。例如,由恐怖主义导致的安全风险并非单一的境外安全问题,而是境内外安全风险相互交织而产生的综合性后果。就带有非传统安全特征的生态安全风险而言,在一定情形下,水体成空气的跨境污染有可能导致国家间关系紧张,进而使这种非传统安全风险最终演变成传统的国家政治安全风险。“安而不忘危,存而下忘亡,治而不忘乱。”中国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大国,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求下断创新、开拓进取,但同时又要坚决避免犯“颠覆性错误”,这就要求充分运用系统性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富于前瞻性地统筹应对国家安全风险中深层次、多维度、复杂化的结构性风险。从根本上说,“稳中求进”就是要处理好“稳”这个“不变”与“进”这个“变”的关系,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风险挑战,力图保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摘编自杨海《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光明日报》2020.12.16)2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展和安全的平衡问题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话题,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动力。B.检验社会治理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关键看是否达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C.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既要关注现实可见的安全风险,也要积极应对逐渐显露的新型安全风险。D.发展和安全的失衡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而这些问题最终又集中表现为结构性风险。2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大环境,指出了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问题的重要性。B.文章列举“网约车”“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为的是证明新业态模式已经引发许多争议。C.文意采用举例论证,用马克思阐明社会基本矛盾的典型事例,论证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D.针对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问题,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促进安全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具体措施。2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安全因素是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只有首先解决了安全向题,才能谈得上发展问题。B.新业态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寻求一种动态平衡,既要努力争取足够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又不能无序发展。C.“安全”与“发展”是一对矛盾,人类社会的演进就是在不断地解决二者的矛盾,构建“安全与发展”的动态平衡。D.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就必须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关系。【答案】26.B27.A28.A【分析】2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检验社会治理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关键看是否达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错误,由“社会治理能否持久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这是检验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的一块‘试金石’。”可知,是社会治理来检验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文章列举“网约车”“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为的是证明新业态模式已经引发许多争议。错误,由原文“例如大数据的发展方便了居民生活,但蓄积了隐私泄露的风险;网约车便利了居民出行,但增加了出行安全的风险;移动支付化解了没带现金的尴尬,但积累了“无现金”社会的伦理道德风险。电子商务、移动出行、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所引发的许多争议,本质上都是发展与安全的问题”可知,论证的应该是新业态模式方便了居民生活,但蓄积了隐私泄露的风险。C.“论证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错误,由“马克思通过阐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迈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运行机制。”可知论证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迈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运行机制。D.“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促进安全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具体措施”错误,由“‘稳中求进’就是要处理好‘稳’这个‘不变’与‘进’这个‘变’的关系,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风险挑战,力图保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可知,作者只是在宏观上提出措施。故选A。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有首先解决了安全向题,才能谈得上发展问题。”错误,由“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历久弥新的问题。没有安全作为保障,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发展作为动力,安全也难以为继。”可知,安全和发展是相互依存的。故选A。(2021·全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艘庞大的飞船,令人生畏地笼罩在洛杉矶上空,在飘浮于洛杉矶上空数日后,宇宙飞船的腹部缓缓打开了。一阵剧烈的激光冲击波射出,将摩天大楼烧成灰烬,释放出一阵席卷整个城市的毁灭性巨浪,转眼之间将城市变成烧焦的瓦都。在影片《独立日》中,外星人代表了我们最深的恐惧。而在电影《外星人E.T.》中,我们又将自己的美梦与幻想投射到了外星人身上。纵观历史,人们一直对可能存在于其他星系的外星生物深深着迷。但科学和宗教常常在太空生物这一主题上发生冲突,有时候会导致悲剧性的后果。公元1600年,哲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被罗马教廷活活烧死。是什么让罗马教廷如此仇视布鲁诺?是他提出的一个简单的问题:太空中有生命吗?他相信有数不尽的如我们一样的生物生活在外太空中。但如今布鲁诺每几个星期就会进行一次他的“复仇”。差不多每个月就会有两颗新的太阳系外行星被发现绕着太空中另一颗恒星公转。布鲁诺对于太阳系外行星的猜测已经被证明,但仍旧有一个问题还不确定,尽管银河系中存在太阳系外行星,但它们中有多少能够支持生命存活?而且,如果智慧生命的确存在于太空中,科学能对它们做出何种解释呢?研究地外生命存在可能的严肃科学家宣布,不可能对这样的生命体给予任何肯定的言辞——假设它存在的话。但是,我们可以在我们所知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关于外星生命本质的大致概括。首先,科学家相信液态水是宇宙中形成生命的关键要素。“跟着水走”是科学家在太空中寻找生命迹象时所遵循的训条。液态水与大多数液体不同,它是一种“宇宙溶剂”,能够溶解种类惊人的化学物质。它也是一种理想的搅拌剂,能够创造越来越复杂的分子。水还是一种单纯的分子,在宇宙各处均有发现。其次,我们知道碳在生命的形成中是一种非常可能出现的要素。碳原子有四个键,因此有能力与四个其他原子结合并形成复杂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分子。其他具有四个键的原子没有如此丰富的化学性质。碳的重要性的最生动示例是斯坦利•米勒和哈罗德•尤里在1953年主持的著名实验。他们搜集了氨气、甲烷和其他化学物质,将之放入一个烧瓶中,模拟早期大气层无氧气的状况。然后,他们释放电火花来模拟闪电进入这种大气层的情况。在一周内,他们看到氨基酸在烧瓶内自发形成。电流足以击碎氨气和甲烷中的碳键,随后将原子重新排序成为氨基酸——蛋白质的先期形式。这一实验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生命可以自发形成。后来氨基酸在陨石以及太空深处的气云中被发现。第三,生命的根本基础是名为DNA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在化学上,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极为稀有,地球上首个DNA分子的形成花费了数亿年,可能在大洋深处。可以推测,如果有人可以在大洋中将米勒一尤里实验进行100万年,DNA式的分子会自动形成。在早期,地球上首个DNA分子可能出现的地点之一是大洋底的火山口。在光合作用与植物到来之前,火山口的活动将为早期DNA分子和细胞提供便利的能量补给。地球上是否有其他DNA之外的以碳为基础的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我们并不清楚,但宇宙中其他能自我复制的分子很可能与DNA在某种程度上相似。所以,生命可能需要液态水、碳氢化合物和DNA那样的能以某种形式自我复制的分子。使用这些大致的标准,我们可以对宇宙中智慧生命发生的频率做出一个粗略的估计。美国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设计的一种方程式通过将几个数字相乘估算出了可能与我们接触的银河系内外星球高智文明的数量。这些数字包括:恒星在银河中诞生的比率,这些恒星拥有行星的比例,可以产生生命的行星比例,确实有生命产生的行星的比例,有智慧生命的行星的比例,能够交流并且有意愿进行交流的智慧生命的比例,他们与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的概率。这个数学公式证明了外星文明的数量可能极为庞大,但也证明了另一种可能,只要其中有一个部分为零,那么我们将永远也无法收到外星人的消息,即使他们真的存在。值得庆幸的是,通过使用合理的估算和将这一连串可能性相乘,我们意识到仅在太阳系中就可能存在100〜10000颗能够庇护智慧生命的行星。如果这些智慧生命的形式一直散布并遍及银河系,那么我们可以期待找到一颗离地球仅几百光年的这样的行星。参与方程式研究的卡尔•萨根估计,仅仅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就有多达100万个这样的文明存在。目前科学家们开始以严肃的态度寻找这样的行星可能发射出的无线电信号,其类似于我们自己的行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常发射出的电视和广播信号。生命是罕见的,但又没有那么罕见。也许宇宙的历史长河中只有有限的几个生命站点,由于太空太过深邃,不同星球上的生命可能永远也不会相互联络或彼此了解。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忘记这一点:生命是存在的,我们就是最好的例证。(摘编自加来道雄《不可思议的物理》)2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鲁诺之所以被罗马教廷烧死,是因为他认为外太空中生活着数不尽的生物,而这种超前的思想是对当时罗马教廷宗教观的一种挑战。B.研究地外生命存在可能的严肃科学家对地外生命不能做出任何肯定的结论,但人们可以在所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基础上做出一些大致概括。C.米勒和尤里主持的实验显示,生命的形成可能源于碳化学反应,实验中还形成了蛋白质的先期形式氨基酸,之后氨基酸在陨石和太空深处的气云中被发现。D.分子是生命的根本基础,它具有自我复制功能,但它的形成过程极其漫长,人类要进行分子自动形成的实验实际上还无法实现。3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影片《独立日》中的经典场景开篇,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引出下文人类对地外生命的探索欲望的论述。B.液态水是宇宙中少有的在宇宙各处都存在的物质,它具有溶解和搅拌功能,能够创造出越来越复杂的分子。C.DNA分子需要能量补给,在地球早期,这种能量来自大洋深处的火山口的活动,后来来自光合作用和植物。D.文章语言准确严谨、幽默生动,如将布鲁诺猜测的被证实说成对罗马教廷的“复仇”,将液态水说成“宇宙溶剂”等。3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布鲁诺关于太阳系外行星存在生命的猜测已经得到部分证明,只是尚未确定其中是否存在智慧生命。B.液态水是宇宙中形成生命的关键要素之一,科学家相信,在太空中,只要“跟着水走”,就一定会找到生命迹象。C.碳原子拥有四个键,并有能力与其他四个原子组合形成极为复杂的分子,这都是其他任何原子所不具备的特性,碳在生命创造中作用巨大。D.目前地球上除了DNA,没有发现其他以碳为基础的能实现自我复制的分子,但在宇宙中可能存在能实现自我复制并与DNA在某种程度上相似的分子。32.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文章中心论点的一项是()A.霍金多次警告说,外星人可能会为资源入侵地球。B.有科普书中写道:“也许蒜味冰激凌在兹莱布罗克西亚星球上大受欢迎。”C.电影《阿凡达》中人类进入密封舱穿上阿凡达的躯壳,就可以飞到遥远的潘多拉星。D.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首次在龙宫小行星表面采集到飞溅碎片和粒子,从中发现了水合矿物质。33.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29.D30.B31.D32.A33.①宇宙中生命的形成条件是严苛的,是无数可能的结晶,具有极其罕见的偶然性;②形成生命的关键要素可能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地方,在地球之外,宇宙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极大;③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和尊敬。【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分子是生命的根本基础”错误,扩大了范围。由原文第八段“生命的根本基础是名为DNA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可知,文中所指的是DNA分子,而非所有分子。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液态水是宇宙中少有的在宇宙各处都存在的物质”错误,原文说的是“水还是一种单纯的分子,在宇宙各处均有发现”,而非“液态水”。故选B。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布鲁诺关于太阳系外行星存在生命的猜测已经得到部分证明”错误,原文说的是“布鲁诺对于太阳系外行星的猜测已经被证明”。B.“只要‘跟着水走’,就一定会找到生命迹象”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跟着水走’是科学家在太空中寻找生命迹象时所遵循的训条”,这并不等于“跟着水走”就一定能找到生命迹象。C.“这都是其他任何原子所不具备的特性”错误,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其他具有四个键的原子没有如此丰富的化学性质”。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类要坚信外星生命的存在。A.霍金的话说明他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能够支持文章的中心论点。B.是对外星生命存在的一种猜测,不能支持文章的中心论点。C.电影《阿凡达》属科幻片,电影内容是对外星人及其所在星球的想象,不能支持文章的中心论点。D.根据文中信息可知,水合矿物质是生命形成的关键要素,该项说明的是外星生命可能存在,不能支持文章的中心论点。故选A。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意的能力。答题时要考虑画线句的具体含意和其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由前文中提到的生命形成的关键要素和DNA分子形成耗时之久的内容可知,生命形成的条件是严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