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学:情绪和烦恼是怎么来的?-管理资料_第1页
佛教心理学:情绪和烦恼是怎么来的?-管理资料_第2页
佛教心理学:情绪和烦恼是怎么来的?-管理资料_第3页
佛教心理学:情绪和烦恼是怎么来的?-管理资料_第4页
佛教心理学:情绪和烦恼是怎么来的?-管理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心理学:情绪和烦恼是怎么来的?-管理资料文章:佛教心理学:情绪与烦恼的根源-管理资料一位友人向我提出了一个关于情绪层次的问题,这个问题源于我在小组讨论中提及情绪分为原生与次生,而在佛教的教义中,情绪的层次更为复杂。《情绪心理学》这本书详尽地阐述了超过150种情绪理论,这一数字之多,不仅反映了心理学界在情绪问题上的困惑,也表明了情绪分类或提炼基本情绪的难度之大。我并不打算深入探讨这些理论,而是直接从唯识学和心理学中的原生与次生情绪入手来探讨这个问题。根据唯识学的观点,所有的情绪都源自于“我执”,这在现代自体心理学中可以类比为自恋。佛教认为,有情众生之所以陷入生死轮回,是因为“我见”,即“我执”的存在。换言之,有情众生之所以被这样称呼,正是因为他们持有“我执”。在佛教的教义中,“我见”是第七识的根本烦恼,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烦恼。第七识,即末那识,其功能是将第八识的见分视为自我,将相分视为法,从而产生了情绪。那么,为什么有了“我”就会有情绪呢?在佛教中,情绪被视为惑、烦恼、迷。情绪意味着对现实的偏见,表现为身心的紧张,或者说是一种“执着”。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情绪就是执着,而“我见”则是情绪的根本。有了我执,便有了我痴、我爱、我慢。我痴是知识的源泉;我爱是情感的源泉,我慢是意志的源泉。在佛教看来,人类的知、情、意都是建立在我执之上的,因此必然带有情感色彩,无法做到客观真实。这四种烦恼是同时产生的。在《成唯识论》中,特别讨论了这个问题:有人质疑,慢和爱怎么会同时存在?慢使心高举,而爱使心向下。这里的区别在于对内对外的不同态度:慢是对外的,而爱是对内的。痴在这里则是将这些都视为真实,并给予解释,这也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痴将这些视为真实,并将一切都与之联系起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与现代心理学的情绪联系起来?例如,我们日常所说的喜怒哀乐,这些分别是什么情绪?焦虑、抑郁、恐惧等又该如何分类,归属于哪一类?佛教中的小随烦恼比较具体,共有十种,包括: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这里已经包含了愤怒。中随烦恼有两种:无惭和无愧。这两个是产生所有负面情绪的基础。大随烦恼类似于心境,会影响心理的各个方面。共有八种,包括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这些不再是具体的情绪,而是与焦虑、抑郁等心境和心理状态有关。掉举是由于回忆和寻思喜乐之事,使心跃动不已。后面的这些状态都是如此,它们在一个心理状态中,将后续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染上了相应的“色彩”。除了这些,与情绪相关的还有五遍行中的“受”,受包括五个方面:苦、乐、忧、喜、舍,这是情感的起点。太虚大师曾说:“作意为意志之基本,受为感情基本,想为理知基本,思为行为基本。”他又说:“受为基础感情,爱、憎、怒、哀等则其枝流也。”在五别境中,欲与情绪有关,因为有贪与瞋,所以有合和离的两种希望。欲与受相关,也就是说,受引起了合离二欲。再由欲的满足与挫折产生了后续的各种心所,它们相互缠绕。另外,悔(恶作)与情绪有关,因为悔涉及善与恶,所以是不定心所。现代研究中的焦虑,涉及的心所非常多,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五受中的“忧”,对未来的忧虑产生了焦虑。由于佛法不研究色身的相应,所以焦虑这类情绪,用忧恼来描述即可。抑郁呢?也是忧,只是这种忧虑是针对过去的。在佛教中,“愁”并未单独成为心所。《大毗婆沙论》提到“愁悲苦忧恼”这五个是十二因缘中“老死”的缘由。这五个都是情绪,其中苦、忧、恼是心所,而愁悲不是。愁是由于可爱事物的无常转变,悲伤心戚;而悲则是对他人的痛苦感到恻怆并希望救济之心。当然,我们通常所说的悲,也包含这个意思。如果是为自己而悲,也是存在的,这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综上所述,情绪在佛教中的研究需要花费一些功夫。我们基本上结合了情绪心理学和佛教的心理架构,对情绪的层次有了一个大致的说明。情绪的产生源自“受”,而受是基于我执的,顺我则乐合,逆我则厌离。由受产生苦、乐、忧、喜、舍五种感受,分为身心两方面。古代中医将情绪分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大致可分为五志:喜、怒、思、悲、恐。这里的悲与佛法的本意不完全吻合,而恐在佛法心所中似乎没有提及。尽管佛教最初的小乘教义中常有可恐可怖可畏之说,但为什么在心所中没有提及呢?《心经》中也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太虚大师在《真现实论》中谈到感受(受)时旁注:新奇者惊,喜乐者慰,忧苦者怖。这里将恐放在了次生的位置,还是由基本感受而来。情绪心理学的基点是潜意识与意识,适应性与不适应性。而佛教则是全面探讨的,情绪的起源应当是非常清晰的。我们可以认为,情绪的发展是有层次的,最初是感受,由这个感受产生一系列的心所,它们相互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