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记住“意蕴”等十个生词,和“信手拈来”等十个词语的意思。2.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3.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重点】1.通过学习和记忆“意蕴”等十个生词,以及“信手拈来”等十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可以为理解文章奠定语言基础。同时,深入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是把握文章主旨和观点的关键。学生需要理解“无言之美”如何在文章中被定义、阐述和应用。2.学生需要能够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包括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展开论述、得出结论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难点】学生需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并理解这些观点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材料、例子和论证来支持的。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因此被视为学习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文题解读“无言之美”中的“无言”是指含蓄、留白,言不尽意;“美”是“无言”的美学特点。标题暗含了论点。一、基础积累1.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他的《谈文学》《谈美》等,深入浅出,内容详尽,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代表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2.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意蕴(yùn)缥缈(miǎo)譬如(pì)颦(pín)娥眉(é)寂寥(liáo)宏壮(hóng)谚语(yàn)顷刻(qǐng)擒住(qín)铢两悉称(zhū)心旷神怡(yí)惟妙惟肖(xiào)栩栩如生(xǔ)信手拈来(niān)②理解词义: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二、阅读与讨论(一)理解核心概念活动: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划出解释“无言之美”的含义的句子,来说说自己的理解。1.“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一切艺术要尽量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用有限的艺术语言,表达无限的情意,充分展现言外之意。2.“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又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的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艺术是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我们不要把一切说尽,而要有所留白,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言外之意,品味含蓄所产生的巨大美感。信息提取题:(1)“言”在文学作品中好理解,就是指语言文字,那么在绘画、音乐、雕塑中“言”又指什么呢?“言”,在文学作品中,指语言文字,那么在其他的艺术门类中,则指其他的表现符号,如美术中的线条和色彩、摄影中的图像、雕塑中的形体、音乐中的音符和音调等符号。(2)文中“意”的含义是什么?“意”指的是在各个艺术门类中人通过各种“言”的形式所要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思想。(3)文中有对“无言之美”的概括,请找出来齐读一遍。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只是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二)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1.阅读第一二段,说说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何作用?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2.阅读第三段,说说“言”与“意”的关系。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3.阅读第四、五、六段,概括其主要内容并说明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阐述美术作品言与意的尽善尽美的条件是“不说谎”,用第六段两个问句引出下面“无言之美”的论证。4.谈谈你对第七段的理解。文字语言有其局限性,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不能完全传达。即使没有此局限性,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并非文学的追求。文学作品在很多时候追求辞约而义丰,含蓄而不直露。这样会给读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美感更浓厚印象更深刻。5.第八段论证什么观点?第八段把照相与图画比较,意在阐明美术家不“和自然逼真”的图画较摄影家的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所发生的印象更深刻。即“留白”的达“意”效果更好。6.第九段论证什么观点?第九段列举《论语》及古诗词中的语句,证明文学上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7.第十段论证什么观点?引白居易和济慈对音乐的感悟,佐证言(声)不必尽意,无言(声)之美胜过有言(声)之美。8.第十一段论证什么观点?以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为例,说明雕刻的无言之美——含蓄胜过流露。9.结尾段的作用是什么?总结上文,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10.用思维导图理顺本文的论证思路。三、反思与应用(作业)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记住本堂课所学生字词的意思。2.“引出话题——证明论点——得出结论”是我们从《无言之美》一课所学到的议论文的结构形式,《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也是按这种形式安排结构,请在课文中标注出段落层次。1.在日常生活中,你有发现或体验过哪些“无言之美”的例子?请尝试描述并思考这些体验如何丰富了你的感知和审美。2.在阅读《无言之美》的过程中,你是否对作者的观点产生了质疑或有了自己的新见解?请提出你的问题或观点。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朗读理解学习目标1.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2.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再具体分析文中提到的文学作品。3.质疑反思,对文中值得商榷之处进行批判性阅读。二、课前检测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A.cāng

bīn

xiāoB.chuàng

pín

xiàoC.cāng

pín

chù

xiàoD.chuàng

bīn

chù

xiāo【答案】B【解析】“怆然”指悲伤的样子,“怆”应该读chuàng,排除AC两项;“颦”的意思是皱眉,读pín;“含蓄”形容思想感情不轻易流露,“蓄”读xù;“肖”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相似,像”的意思,应该读xiào。故选B。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瞬息万变

心旷神怡

唯妙唯肖B.珠两悉称

轻描淡写

马鸣风萧C.包罗尽致

栩栩如生

信手拈来D.闲情逸至

目不忍睹

丝毫不爽【答案】C【解析】A.唯妙唯肖----惟妙惟肖;B.珠两悉称----铢两悉称;C.正确;D.闲情逸至----闲情逸致。故选C。三、阅读与讨论(一)分析论证方法活动:1.分析“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把“以言达意”比作“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观点,使读者更易理解。2.第⑧段中,在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摄影家的创作“和自然逼真”,美术家的创作不“和自然逼真”。对比论证,突出美术家的图画较摄影家的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所发生的印象更深刻,进而证明无言之美。3.作者举《论语》中和古诗词中的例子,目的是什么?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作品言不尽意,进而证明无言之美。4.请自选一个语段,分析其论证方法。四、迁移与拓展鉴赏诗词无言之美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意思是,往前见不到燕昭王那样的明主,往后也见不到知人善任的贤君,在这悠悠天地中,我独自一人,潸然泪下。表露作者情感的只有一个“独”字,背后的意蕴却非常丰富。宇宙如此辽阔,历史如此久远,而个人如此渺小孤独,幽州台上的陈子昂,心里有怎样一番痛彻心扉,才怆然涕下?细细品味,我们不难体会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强烈忧愤,和面对悠远历史与苍茫宇宙时产生的孤独悲怆之感。真是令人心有戚戚。2.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是,美人卷起珠帘,坐在深闺之中,蛾眉紧蹙,只见到她泪痕犹湿,不知道她心里在恨着谁。表达主人公情感的,只有一个“恨”字,但通过“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泪痕湿”等几个可见的行动,我们不难看到那挂在女子眼角眉梢的无尽的思念之情,心里甚至忍不住发问:那瘦削的背影,裹着多少忧伤?大家看,细细品味,这背后的情韵多么动人。难怪宋代严羽如此评价:写“怨情”,已满口说出,却有许多说不出,使人无处下口通问,如此幽深!五、批判与质疑审美角度不同,对美的认识就不同。本文所主张的观点你都赞同吗?请你说说你的想法。答案不唯一。六、反思与应用(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