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障制度研究课件_第1页
养老保障制度研究课件_第2页
养老保障制度研究课件_第3页
养老保障制度研究课件_第4页
养老保障制度研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養老保障制度研究

一、國際經驗

1、社會保障制度(SocialSecuritySystem)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通過立法,採取強制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形成社會保障基金,並對由多種原因使生存發生困難的社會成員給予物質上的幫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有組織的措施、制度和事業的總稱。“社會保障”一詞最早出自美國1935年頒佈的《社會保障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簽訂的《大西洋憲章》中再次使用該詞,隨後該詞被國際勞工組織接受,也被世界各國廣泛使用。2、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國際上一般認為,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至少應當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或者國家救濟、社會福利、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等幾方面的內容。其中,社會保險最為重要,它是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所謂社會保險(SocialInsurance),是一種將風險集中而轉移給政府服務機構的制度措施。社會保險具有以下四個特徵:強制性

互濟性社會性

福利性根據國際勞工局的規定,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險應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內容:

老年、殘廢及遺屬保險老年保險是為職工年老力衰、不能再從事工作時實行的保險。殘廢保險指勞動者因疾病或工作傷害成為殘廢,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而中斷勞動收入時,由保險機構給付年金或一次性救濟金,以維持本人及家屬的生活。疾病與生育保險

疾病保險指對被保險人因疾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及醫療費用予以補償,以保障其生活。生育保險是國家對被保險的女職工,因生育不能工作帶來的經濟上損失的補償,以保障其生活。工傷保險指對被保險人在工作時間內執行職務時所受傷害給予的補償。傷害包括工業傷害、職業病傷害兩種。失業保險指對被保險人因失業而失去生活來源所付的津貼,以保障其生活。領取失業津貼只限於非自願失業工人,而且失業工人在領取津貼前必須去職業介紹所登記。3、養老保險制度的國際比較

現代由國家強制舉辦的社會保險制度萌芽於自由資本主義末期,成型於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社會保險制度日趨完善。依據社會保險的實施範圍、享受條件、保障水準、基金來源及管理機構等內容的不同,世界各國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初形成的社會保險制度大體可分為四種模式:

“自保公助”型社會保險模式這一模式在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採用。這一模式也可稱作市場經濟國家模式。從20世紀70年代後,這一模式通過改革對不同的社會成員選用不同的保險標準,並以勞動者為核心建立社會保險制度,強調勞動者個人在社會保險方面的責任;

社會保險費用由國家、雇主和勞動者三方負擔,即個人和雇主投保,國家資助;強調勞動者權利與義務對等,社會保險繳費多少與個人收入情況相聯系。社會保險繳費中只記錄個人繳費情況,不建立以給付為目的的個人帳戶,社會保險基金在受保成員間調劑使用,充分體現互助互濟、風險共擔的原則;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以現收現付制為主,社會保險制度中長期專案代際轉移方式運行,即長期專案當期所須資金主要由在職職工和雇主分攤繳納保險費。

1、美國模式

在美國逐步形成了政府養老金(第一支柱)、職業養老金(第二支柱)和個人儲蓄養老金(第三支柱)在內的多支柱養老金體系。*政府養老金(第一支柱)-稱為社會保障(SocialSecurity),開始於1935年《社會保障法》。1939年增加了遺屬保障的內容,1959年又增加了殘疾保障的內容。20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若干法律修正案的實施,如政府公務員及鐵路工人各自獨立的養老金計畫(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早於1935年的社會保障法案)陸續併入第一支柱,基本覆蓋了全部就業人口。

美國政府強制性養老金計畫(第一支柱)——社會保障(SocialSecurity):其特點,

1)籌資為專項的社會保障稅(SocialSecurity

Tax)

或(PayrollTax)實行現收現付模式(Pay-as-you-go),並形成專門的社會保障預算。政府財政要為該體系提供最終擔保。2)聯邦政府統一管理

-具體主管部門為聯邦政府的社會保障署,下設10個由社會保障署垂直領導的局和6個服務中心和1個鑒定中心。全國具體從事社會保障稅繳納情況記錄、受益資格認定、諮詢以及資金發放的直接服務機構有1000多家。社會保障預算為聯邦政府的專門預算,單獨管理。組織與經辦體系的管理費用包括雇員工資,均來自從該體系稅收收入提取的管理費。2000年,全部管理費用占當年社會保障稅總收入的0.6%。3)社會保障稅由雇主和雇員共同繳納。

2001年,法定稅率(稅率有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為雇員工資的15.2%,雇主和雇員分別繳納雇員工資的7.6%。同時,2001年的法定最高納稅基數為每年8.04萬美元,超出部分將不再繳納社會保障稅。由於這一體系也包括自雇傭人員,他們既是雇主又是雇員,故繳稅時有某種退稅的優惠政策。4)有比較嚴格的受益資格與條件規定

受益資格與條件包括年齡和納稅貢獻。這一體系的養老金給付分為5項:退休金、退休者配偶給付、18歲以下未婚子女給付、未婚殘障子女給付、撫養16歲以下子女的配偶給付。其中領取退休年金者即完全被保險人,達到正常退休年齡為65歲(若提高正常年齡條款生效,2001年正常退休年齡應為66歲,2022年將提高到67歲)。納稅貢獻採用計點方式,無論納稅高低,即每年最多計4個點。能夠領取養老金的最少點數為40(即40個季度的保險費),換句話說,最少要有10年的繳費才能在法定退休年齡後領取退休金,這也是遺屬獲得補貼的基本條件。按2001年規定,納稅基數達到830美元,即實際納稅126.16美元即可獲得一個點,全年獲得4個點的最低納稅工資為3320美元。殘疾人獲得補貼的基本納稅貢獻條件為繳納社會保障稅滿5年。2000年最高檔次養老金為每人每月1536美元,最低的為每人每月636美元。體現了貢獻與收益掛鉤的原則,同時,這一體系也體現了高低收入者之間的轉移支付。從替代率看,最低檔收入者養老金替代率為56%,最高檔收入者養老金替代率26%。

如果受益資格與納稅貢獻不能滿足上述條件,顯然會有一部分人無法領取有關的養老金,或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前無收入來源等,均可享受另一套美國政府的收入援助計畫(SSI),即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略低於第一支柱。同時,收入援助計畫(SSI)的資金來源來自於政府的一般性稅收而非社會保障稅。5)這一體系基本覆蓋了整個就業人員。

目前全美國對該支柱納稅的人口為1.5億人。截止到2001年10月,受益人數約為4450萬人,其中養老金領取者為2800萬人,遺屬津貼領取者為870萬人,殘疾津貼領取者為500萬人;另外還有少量的其他受益者。

6)這一體系一直有比較多的資金積累雖然這一體系實行現收現付制度,但制度設計之初體制內撫養率非常低,隨後不斷提高,但稅率也隨之不斷提高,形成一定的積累。2000年當年的結餘比例為27.5%。結餘加投資,到2001年6月底,社會保障稅金形成的社會保障信託基金(SocialSecurityTrustFund)累計積累額高達11550億美元。在管理上,社會保障信託基金扣繳的稅金由國內收入署(InternalRevenueServices)收取後入財政部一般性帳戶,再依估計撥入各種信託基金,在支付當期給付及行政管理費後,餘額全部用以投資聯邦政府發行或保證的債券。由於投資受限,80年代平均投資回報率只有4.8%,同期美國私營養老金投資收益率為8%。由於體制撫養率內因老齡化和高齡化不斷攀升,預計到2016年將會出現當年收支平衡的年份,隨後將出現收不抵支的情況,並且赤字將越來越大,必須用積累進行彌補。至2037年,所有累計積累將全部用光。因此,美國各界人事正在探討未來的對策。雖然克林頓政府和小布希政府都提出由現收現付制向積累制轉變等倡議,但由於爭議過大,目前尚無實質性進展。**職業養老金計畫——(第二支柱)早在19世紀少數一些大公司和大學就建立了這一計畫。1974年,為推動企業職業養老金計畫的發展,美國通過了《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EmployeeRetirementIncomeSecurityAct,ERISA》,給予職業養老金計畫以稅收優惠政策,使之在美國廣泛普及。按積累與支付方式不同,職業養老金計畫分為給付固定(DBDefinedBenefit)和繳費固定(DCDefinedContribution)兩種類型。

給付固定(DB)型,即雇主自願依雇員達到雇主所規定的條件後,由雇主按照一定標準(如在本機構工作年限以及退休前的工資等指標,按一定的計算公式確定待遇標準)為其雇員提供養老金。受1978年國內稅收法(IRC)401(K)條款影響,到1998年,美國69%的雇主為其雇員建立了401(K)計畫,即繳費固定(DC)型。即在雇員任職期間,雇主與雇員按個人工資(或利潤分成)共同向雇員的個人帳戶繳費,劃入的部分資金可享受稅收優惠,待雇員退休後,帳戶中的本金及投資收益作為雇員的養老積蓄。

給付固定(DB)型投資模式:

即採用基金會模式(按1974年法案,必須是基金制),基金設有代表受益人利益的董事會,具有獨立法人地位。董事會在行使其作為受託人管理基金的職責時,主要通過市場化方式選擇外部優秀基金管理公司、信託公司、投資公司等專門機構進行基金的投資運營,通過外部管理人之間適當的競爭減少代理風險,提高投資回報。針對可能出現的投資失敗,政府建立了退休給付擔保公司(PBGC),強制該計畫交納擔保費,當出現某公司DB計畫出現支付危機時,擔保公司負責接管該計畫,並負責發放職業養老金。依照法律,該計畫在領取養老金時,領取者需交納個人所得稅。

繳費固定(DC)型投資模式:也採用基金會模式,但基金管理機構並不承擔決定投資方向以及選擇投資機構或產品的責任,而是協助個人帳戶的擁有者進行投資選擇。該機構具體幫助提供較詳盡的資訊清單,最後讓個人選擇。如果個人帳戶的擁有者放棄選擇權並委託其幫助選擇,該機構不承擔風險責任。DC計畫投資的主要方式是美國的共同基金(MutualFund)。目前,同時,美國的共同基金有8000多只,基金類型有股票基金、債券基金、混合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等。不同基金有不同的投資收益目標和風險,適合不同人的需要。政府不對DC計畫投資提供擔保。在稅收優惠方面,對DC計畫實行稅收延遲(Taxdeferred)(DB計畫沒有這一稅收優惠)。即雇主和雇員向個人帳戶注如入的資金免征個人所得稅(或不記入個人所得稅計費稅基),待最終領取養老金時再依法交納個人所得稅。政府同時規定了稅收延遲的最高限額,如2000年,對企業DC計畫免稅限額最高為3萬美元(包括雇主與雇員雙方注資)。該限額隨工資和物價指數變動而調整。由於對企業、非贏利機構和政府機構分別有401(K)、403(B)和457條款,最高免稅限額也不同。如2001年對非贏利機構雇員DC計畫免稅限額(包括雇主與雇員雙方注資)為每年3.5萬美元。除稅收優惠外,政府還有對參保人的約束政策,如59.5歲以前,個人原則上不能提取個人帳戶中的資金,否則有一定的經濟處罰。雇員參加DC較之DB的好處是可以攜帶,便於職業流動。統計顯示,1984-1996年,職業養老金計畫年平均投資彙報率為8.5%,其經營成本較低(沒有行銷費用),許多大型職業養老金計畫,投資管理成本不足總資產的0.2%。在職業養老金計畫(第二支柱)中,還包括州和地方政府的養老金計畫,如加州公共退休養老計畫(CaliforniaPublicEmployees’RetirementSystem,Calpers)是美國最大的公共養老基金。該基金成立於1931年,到2001年1月31日總資產達到1691億美元,受益人包括約120萬的州及地方雇員。加州公共退休養老計畫的治理結構類似基金會模式。董事會受《信託法》等法律約束,負有以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的受託人職責。

依1992年加州選舉通過第162條建議即授予加州公共退休養老計畫董事會管理該計畫的“全權職責”。13名董事會成員有6名通過選舉產生,4名來自現任官員、3名由政府任命,廣泛代表各方利益。投資策略特色體現在,2000年底,總資產的59%投資於上市公司的股權、29%投資於固定收入債券、7%投資房地產、5%投資於另類資產(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及風險投資)。在亞洲的投資占其全部直接投資組合的5%。同時,該基金高度關注所投資公司的治理結構,並通過參加股東大會、董事會以及通過聯合其他機構投資者、通過媒體宣傳等途徑,積極影響、改變公司治理結構,保護其作為股東的利益。

**個人儲蓄養老金計畫(第三支柱):

“個人退休帳戶”(IndividualRetirementAccount,簡稱IRA)計畫。始建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完全是一個由個人決定是否參加的計畫,按政府規定,所有70歲以下且有收入者均可開設個人退休帳戶(IRA),而且不論其是否參加了其他養老金計畫。政府稅收優惠分為兩種:一種類似DC計畫的延遲納稅;另一種是對特殊形式個人退休帳戶(RothIRA)的稅收優惠,即注資時不免個人所得稅,但對本金最後獲得的投資收益(包括投資分紅、利息等)免稅。投資分紅、利息等在美國通常要徵稅。同時,稅收優惠也有最高限額,如目前規定,每人每年向個人退休帳戶(IRA)注入的免稅金額不超過2,000美元。

個人退休帳戶(IRA)大都開設於銀行、公共基金等金融機構,並通過它們進行投資。在美國,人們可以非常便利地將個人退休帳戶(IRA)基金從銀行轉到公共基金,或從一個公共基金轉到另一個公共基金。2000年,進入公共基金的個人退休帳戶(IRA)的養老金就已超過1.2萬億美元。2001年,社會保障信託基金(SocialSecurityTrustFund)累計積累額達11550億美元。全部DB計畫積累的養老金達2萬億美元。全部DC計畫積累的養老金達2.7萬億美元。個人退休帳戶(IRA)的養老金就已超過1.2萬億美元。這對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德國模式這一模式起源於19世紀80年代的德國。當時以鐵血首相俾斯麥為首的德國政府,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頒佈了《反社會主義者法律》,對工人運動進行殘酷鎮壓;另一方面又先後頒佈了《疾病保險法》(1883年)、《工業傷害保險》(1884)以及《老年及殘廢保險》(1889年)等社會保險法律,並由政府財政撥給補助金,強制工人參加社會保險。由此初步創立了社會保險制度。進入20世紀後,各經濟發達國家相繼建立起保障程度不同的社會保險制度。1908年,英國創立了老年保險,又於1911年頒佈了《國民保險法》,內容除老年、工傷殘廢保險外,還包括疾病和失業保險。其後,許多發達國家效法德國和英國,相繼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並逐漸形成體系。目前,在歐洲採用德國模式的國家主要有: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義大利等歐洲國家。其特點是:(1)以保險原則為基礎;(2)權利與義務相統一;(3)實行現收現付制;(4)保險基金以保險費為主,一般稅收只起補充作用;(5)社會救助是一種重要的補充形式。德國養老保險給付計算公式:個人的收入分值x養老金類別因數x現在的養老金值x

人口發展因數=每月養老金

個人的收入分值是投保人繳費期內每年的工作收入與當年雇員平均收入之比的和;養老金類別因數是把法定退休年齡65歲領取養老金視作1.0;現在的養老金值是相對於一個收入分值的養老金月值,該值每年7月1日依據雇員工資的增幅調整一次。如1997年7月1日起該值西部為47.44馬克,東部為40.51馬克;人口發展因數是考慮人口老齡化與高齡化負擔的分配問題。政府規定一個平均收入者投保45年後的淨養老金占平均淨工資的比例,不應因計入人口發展因數而低於64%,20世紀末該值約為70%。

3、日本模式日本養老金的給付日本的社會養老金保險包括三項子制度:國民年金、厚生年金、共濟年金(後兩項統稱為雇員年金)。具體給付包括:

老齡基礎年金-凡國民只要在20-60歲間按期如數繳納保險費,繳足規定年限25年後,65歲時便可從國家獲取一份老齡基礎年金。

配偶的老齡基礎年金-凡符合領取老齡基礎年金的勞動者,其配偶即使從未參加過任何工作,到65歲時也有權領取一份老齡基礎年金。

厚生年金-即與工資掛鉤的退休金。只要盡投保義務,60歲退休後可享有(私營企業男60歲,女58歲)厚生年金。工齡越長,工資越高,投保期限越長,厚生年金數額越豐厚。如1994年,厚生年金的月額平均為15.6萬日元,相當於1600美元,占私營企業職工月平均工資的41.9%。

子女年金補助-勞動者退休後家中仍有未成年子女,不管數量多少,每人有權享有一份年金補助。如有5位未成年子女,1995年規定,頭兩個子女每人每月均享有18883日元的年金補助,後三位子女,每人每月享有6275日元的年金補助。“福利國家”型社會保險模式——即貝弗裏奇模式1942年,英國經濟學家貝弗裏奇主張實行社會性的保險制度,對每個公民提供七個方面的保險,包括兒童補助、養老金、殘廢津貼、喪葬補助、喪失生活來源、婦女福利、失業等內容。英國從1942年至1947年相繼通過了一系列有關社會保險的法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完整的社會保險制度。二戰以後,發達國家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社會保險事業隨之迅速發展,保險內容不斷增加,保險範圍不斷擴大,形成了一套貝弗裏奇模式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險制度。目前,實行這一模式的歐洲國家主要有:英國、愛爾蘭、丹麥、芬蘭、挪威、瑞典、瑞士等國。

這一模式其特點是:1)不過分強調保險原則,主張福利的普遍性和統一性;2)不過分強調權利與義務的對等;3)實行現收現付制;4)一般稅收是一項較為重要的籌資來源。20世紀80年代後,這一模式面臨諸多方面的挑戰,尤其隨著社會老齡化和高齡化的發展,現收現付制的保障模式面臨著較大的支付缺口,政府財政負擔加重,“英國病(養懶漢)”流行,也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效率的提高。通過改革這些國家開始強調應建立由國家、雇主和勞動者三方負擔,強調勞動者個人在社會保險方面責任的社會保險制度。社會養老保險也從現收現付制向積累制過渡。社會保險基金在受保成員間調劑使用,充分體現互助互濟、風險共擔的原則;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以現收現付制為主,社會保險費也隨受付社會成員人數的變化,相應提高社會保險費率。社會保險制度中長期專案代際轉移方式運行,即長期專案當期所須資金主要由在職職工和雇主分攤繳納保險費。同時,逐步提高退休年齡,推遲養老金給付時間。“國家保險”型社會保險模式

——主要是指原實行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曾實行的覆蓋面廣、保障水準較低的平均主義社會保障模式。20世紀80年代隨著這些國家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和改革,許多國家傾向選擇“自保公助”型社會保險模式,主要向美國、德國等市場經濟國家學習,探索適合本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

“儲蓄積累”型社會保險模式-個人帳戶模式

是一種個人繳納保險費的社會保險制度。如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1955年設立,通過國家立法,強制所有雇主、雇員依法按工資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積金局繳納公積金,由中央公積金局加上每月應付利息,並記入每個公積金會員的帳戶,專戶存儲。會員所享受的待遇,只在其帳戶的公積金額以內支付。

新加坡的養老給付,凡參加保險的人,只要年滿55歲,就可享領養老年金。其標準,一次支付1954年以來雇員和雇主所繳納的全部保險費,另外加至少2.5%的複利(現行利率6.5%)。(1994年,新加坡的養老基金積累已達600億新元,相當於428億美元;馬來西亞也已積累達330億美元,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來臨。)

智利的社會保險制度始建於1924年。20世紀70年代決定進行改革,1980年出臺了《養老保險法》。規定1983年後就業的人員必須加入新制度。具體內容:(1)建立個人帳戶——雇主不繳費,只有雇員繳費並記入個人帳戶。同時選擇一家養老基金管理公司(AFP)負責管理運營,以保值增殖。職工退休後,按個人帳戶積累額多少領取養老金。支取個人帳戶時,養老基金管理公司必須保證個人帳戶餘額可以滿足按本人退休前10年平均工資的70%支付養老金的需要。同時,個人帳戶按月計息,月利率不低於過去12個月所有養老金投資回報率的2%。高於2%以上,可暫時不記入個人帳戶,以備投資失敗或繳費不足時的補償。(2)私營機構的運營——養老基金管理公司屬股份民營性公司,專門負責養老金的收入、支出、投資等相關工作,其他公司不得經營此業務。養老基金管理公司資產與養老基金分開經營,公司破產,只限於自有資產,不損失養老金。(18家)(3)養老金的繳費和給付—按本人納稅工資的10%繳費,具體由養老基金管理公司與銀行依據合同,由銀行組織收費,企業為雇員代扣代繳。依據法律,男滿65歲、女滿60歲,繳費期為20年,可自由選擇三種給付方式領取養老金:計畫提款(可繼承)、終生年金(不可繼承)、臨時支出加終生年金。(4)養老金的投資。政府進行嚴格監管,包括:法定投資範圍、規定風險控制標準、對投資市場的限制、保證最低收益、政府保底。

養老金投資專案與比例

時間政府債券金融及公司債券抵押債券股票銀行存款199045.1%11.6%16.8%9.7%17.3%199440.1%7.6%13.8%33.3%6.0%

4、社會保險制度的管理承保對象的選擇承保對象指有權力享受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險待遇的被保險人(1)特定職業中的雇員(2)一般雇員(3)一般從業人員(4)全體國民保險費費率的確定社會保險費的負擔

一般而言,社會保險費是由政府、雇主和雇員三方共同負責。但也有個別國家只由雇主和雇員兩方負擔,政府不負擔保險費,只負責社會保險的管理工作。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1)現收現付制(2)準備金制(3)現收現付與準備金相結合制

二、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創新四階段1949-1958初創1958-1966完善1966-1978受挫1978-改革三階段

80年代初期-1991年6月

“三方負擔”原則

《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

1991年-1995年3月

《國務院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確定基本養老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模式

1995年3月-今1997年7月16日《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規定》,明確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統一模式: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混合模式改革試點的過程:三階段

1986年-1994年

實行養老保險的縣級統籌和部分城市實行個人帳戶試點

1995年-1997年中心內容是建立並實施個人帳戶

1998年-今

中心內容是實現養老保險制度的省級統籌並實現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發放混合模式的制度結構

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基金籌集,稅(費)負負擔:企業和職工繳費不超過企業工資總額的比例:企業交納20%(1997年26號檔)+個人繳納8%(起步4%,即1997年規定,不低於本人繳費工資的4%,從1998年起每兩年提高一個百分點,最終達到本人繳費工資的8%)。同時按照個人繳費工資的11%為職工建立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帳戶養老金的支付方式:新制度實施後參加工作的職工,個人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退休後按月發放基本養老金。

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基礎養老金月標準:為省、市、直轄市或地(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的20%個人帳戶標準:個人帳戶養老金月標準為本人帳戶儲蓄額除以120個人繳費年限累計不滿15年的,退休後不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其個人帳戶儲蓄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對於1997年以前參加工作,但到1997年以後才逐步退休的職工來說,養老保險金由社會統籌、個人帳戶和過渡養老金三部分組成;對於1997年以前參加工作並退休的職工仍沿用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金支付辦法。

問題1、人口老齡化趨勢

依據世界銀行1998年統計,中國老齡人口比例1990年8.9%,2000年為10.2%,2010年為12.0%,2020年為16%,2030年為21.9%,2050年為26.1%。退休人員與在職職工比例:由20世紀50年代為1:400下降到1978年的1:30,1980年為1:12.8,1985年為1:7.5,1990年為1:6.1,1995年為1:4.8,1997年為1:4.4。世界銀行1997年預測,到2033年這一比例為1:2.5。如果維持現收現付體制,2033年中國養老保險費率將達到39.27%的水準。2、“體制偏向”-《中國勞動統計年鑒,1999》覆蓋面窄

從1996年-1998年,國有企業在職職工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分別占全國各類體制在職職工人數的80.4%、79.6%和78.6%。城鎮集體企業分別是16.6%、16.6%和、16.2%。其他企業分別是3.0%、3.8%和5.2%。3、稅率問題我國目標是28%(只包括養老,不包括傷殘、死亡兩項);目前平均數為24%;(丹麥24.55%;義大利29.64%;荷蘭25.78%;西班牙28.30%;葡萄牙34.75%;包括養老、傷殘、死亡三項合計-國際慣例)繳費稅率不統一(民航、建築、銀行、電力、天然氣等是10%-15%;煤炭部門是24.5%)、地區差別大,有些地方企業繳費占工資總額的比例已接近30%,使體制外的企業“望而生畏”保費收繳率下降,欠繳保費情況大量發生保費收繳率1992-1997年分別為:95.7%、92.4%、90.5%、90.0%、87.0%、80.0%拒繳現象嚴重90年代的10%,上升到20%-30%4、管理問題征管不規範–只有一些省份有稅務機關代征代繳養老保險當年赤字:1997年70億,1998年53億管理費過高1990年各級養老機構管理費人均支出1.9萬元,大大超出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同年人均支出3000元的水準擠佔、挪用養老金問題

1994年擠佔、挪用城鎮養老金51億元,占基金總額的10%,1995年上升到64億元,占基金總額的15%中央統籌還是省級統籌?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間公平目標的權衡5、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緩慢--“個人儲蓄積累制”6、個人帳戶的“空帳”問題

(1997年為140億,1998年為450億,1999年超過1000億)7、個人帳戶產權不明晰問題

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是不承認個人對個人帳戶基金的完全產權的。1997年發佈的《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規定職工或退休人員死亡,只可以繼承“個人帳戶中的個人繳費部分”,企業繳費部分則應該歸入社會統籌基金。這種模糊的產權安排直接導致兩個惡果:第一,個人帳戶包括了企業繳費劃入部分,這部分不僅做實沒有把握,而且為社會統籌挪用個人帳戶基金提供了便利。第二,個人帳戶產權不明,因此無法進行投資經營安排,只能獲取銀行利息補償,無法實現保值增值,更加不能承擔積累的責任。三、解決問題的思路------新制度的構想1、估算“隱性債務”

隱性債務-現收現付體制下參保人所擁有的養老金權益。1952-1978年,職工工資增長僅為0.38%,積累率從1952年的21.4%,上升到1978年的36.5%,有些年份達40%。2、世界銀行的“三支柱”模式(1)公共養老金計畫----資金來源是政府一般性稅收,目標僅現於對最貧困的老年人進行分配和提供共同保險的制度安排受益方式:財富審查、統一比例、就業關聯、最低養老擔保計畫

(2)強制性職業養老金計畫(3)自願性企業與個人儲蓄計畫3、做實作小個人帳戶(8%)---遼寧的“試點”4、新制度的構想-“三支柱”(1)基本養老保險和公共養老金計畫基本養老保險是強制繳費的、現收現付的、僅提供最基本標準養老保障的基本養老保險,相當我們現在的社會統籌部分。公共養老金計畫(類似美國SSI-收入援助計畫)資金來源是政府一般性稅收,目標僅現於對最貧困的老年人進行分配和提供共同保險的制度安排。(2)強制性職業養老金計畫(我國目前準備做實作小的個人帳戶模式)(3)自願性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計畫(類似美國DB+DC+IRA)

--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

**明確“三支柱”原則,建立“塊間結合”新模式 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建立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結合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制。其中,支柱一是強制繳費的、現收現付的、僅提供最基本標準養老保障的基本養老保險,相當我們現在的社會統籌部分。支柱二是強制繳費的、完全積累的、為繳費個人提供養老金的個人帳戶。它與社會統籌部分是分離的,具體表現是“分征分管”。支柱三是補充養老保險,包括個人自願購買的商業保險以及其他各種商業養老計畫。 我國目前改革的緊要任務就是改“塊內統賬結合”模式為“塊間統賬結合”模式,亦即支柱一和支柱二相結合。在此基礎上,積極鼓勵和建立支柱三,最終完成“三支柱”養老保險體制。同時,對於三支柱應該採取不同的管理和運作辦法。第一支柱的功能仍然是再分配和社會保險,它可以交由社會保險機構進行日常運作,結餘部分可以投資於銀行存款和政府債券。第二支柱的功能定位則偏向於個人強制儲蓄,屬於私人所有,所以應該允許專門的機構進行以投資盈利為目的的日常運作,它可以投向諸如基金、股票、房地產甚至國外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