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道难教学设计工作方案15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
目的。
(2)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3、情感和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突出领读、诵读、背诵,在熟读背诵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蜀道蜀道艰难险阻,自古以来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
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
今天一起来读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板
书)
2、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
《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
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
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
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
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
"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
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
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
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
作道路,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1)读书漫游(42岁以
前,701-742)(2)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再度漫游(44-
55岁,745-755)(4)身经战乱(55-62岁,755-762)。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
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
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关于本篇,
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有人(明人胡震
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
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
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解题: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备言、
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作品,简短单薄,
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
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以适应浪漫内容之需。
5、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自由朗读
⑶集体朗读
附: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尤
其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咏叹的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①“噫吁哦……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
很有声势。“噫吁蹴”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
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
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
自明。
②“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
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
——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
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
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
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
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
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
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
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④“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人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
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
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
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
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
顿,以示意犹未尽。
⑤“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前四句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
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
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一一“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
含“何苦而来”之意。
⑥“剑阁峥竦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
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
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
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⑦“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
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
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
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
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6、积累词语:
猿猱(ndo):猿猴。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喧豚(hui):喧闹声。
峥噪:山势陡峭。
崔嵬(w6i):山势险峻高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易守难攻。
咨(zi)嗟:叹息。
7、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整体感知:简析全诗的主要内容。
①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
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
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
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
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
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②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认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
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
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
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
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
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
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
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
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③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
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
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
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
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魅,殊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
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破崖转石,都会危及
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④“连峰去天不盈尺……破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
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
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
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
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
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
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
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⑤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
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失去了具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
怎样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
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
“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
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
家发难。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
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
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⑥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
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
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分析】本题意在考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的设问技巧很
有讲究,它表面上问的是冲不冲突,而实际问的是:应如何理解”嗟
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这个句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是看你怎样
理解说话人。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是诗人借用蜀人
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
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
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所
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
了解诗的大意。
【明确】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人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
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
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
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
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
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
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
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
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
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
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蟆动,起雷霆于指顾之
间。”
2、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
抒情。(2)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
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
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
至于三的感受。(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
主义的激情。(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
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
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诗人对乐
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
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3、课文小结:
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
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
之难,最后从未来从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诗人用神话传说、夸张、奇特的想象、映衬和烘托等变幻莫测的笔法,
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附: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一一高(自古难行)
蜀道来历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一一险(自古可畏一劝阻)
景物凄清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惨(战祸惨烈一告诫)
剑阁险要杀人惨景
长路茫茫
蜀道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
写法。
4.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
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
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
“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
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
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
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
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
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
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
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
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
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
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
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
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
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
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
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
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
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三、写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
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
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
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
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
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
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
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
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
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
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
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
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
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
日回归长安。唐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
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
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
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
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
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
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
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
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
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
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
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五、朗读课文、正音
1、听录音2、请学生注音
3、学生齐读《蜀道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
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文章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
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
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
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
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
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
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
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
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
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
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
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
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
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一一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
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一一映衬人行走难上加
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
神情惶悚一一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一一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
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一一极言山
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
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噪、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
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
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8.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蜀道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
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
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
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
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
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
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
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
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
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
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1)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
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
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
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
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
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
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
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
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
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
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
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
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
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
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
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
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
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蜀道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难点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欣赏散文化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学生朗读,指出作者。
李白
2.回忆李白诗中的一些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简介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
《早发白帝城》等。
4.教师补充:
“诗仙”来历,源自他写《蜀道难》。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
他的命运开始于漫游,也结束于漫游。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
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
“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
展政治才干,加上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
附势,因此不到三年就被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
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
漫游生活。
《蜀道难》写于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
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透露了对社会的
某些忧虑与关切。当时著名诗人贺知章前往探望,首先见到了《蜀道
难》,赞叹不已,连连称赞说“谪仙呀谪仙!”
后人就开始称李白为“诗仙”。
纵观李白的诗歌创作,浪漫俊逸,豪放自然,尤其是他善于想象
和夸张,使诗歌气势磅礴,后人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
神”。关于这点我们已经在已经学过的诗句中感悟到,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蜀道难》,再来感受他这种恣肆汪洋的浪
漫主义风格,以及他寄托于其中“济世救民”的思想。
——板书:蜀道难李白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先让一个同学朗读。
教师指导以下几点。
1.正音。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噫吁哦yiui鱼凫fU石栈zhGn猿猱ndo萦岩峦ying扪参
menshen
抚膺ying墉岩chdn飞湍tuGn喧厩hui凋朱颜diGo秋崖p
Ing
崔嵬cuiwii咨嗟zijie
2.再请一个同学朗读。
从李白豪迈磅礴的写作气势上看,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文章主要是运用多种手法,从多个角度突出蜀道的难,这个“难”
指行走艰难,出入不便,应该在诗句中已经反复表达出了作者着这“难”
的感叹,大家说,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叹之情?
①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3.指导朗读。
这三句话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蜀道之难的感叹之
情。但是这三次感叹对蜀道艰难的表达角度(特点)却是不一样的,
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句感叹蜀道的“高危”,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
的感情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神话传说。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
是“噫吁唏”三个感叹词重叠,更加重的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高亢。
教师读: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
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
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学生读(反复读):……
第二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
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它总结前面7句,要读
得慢而伤感,要低调。
教师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
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
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崂岩不可攀。但见
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学生反复读:……
特别是:尚不得、愁攀援、何盘盘、坐长叹、何时还、悲鸟号古
木,子规啼夜月。
第三句感叹蜀道的“凶险”。它总结了上面8句,要读得缓慢、
深沉,读出感叹来。
教师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豚,
破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
噪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
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学生读:……
4.听课文录音朗读。
5.学生齐读。
三.小结。
诗人袭用乐府古题,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
动地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诗人表面写了蜀道的艰难,其实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寄予了对
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诗风气势磅礴,风格豪放,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
能和丰富的想像力。朗读时应读出这样的气势。
蜀道难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
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
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
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
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
“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
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
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
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
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
即唐玄宗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
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
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为
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
(1)读书漫游(42岁以前,701-742)(2)长安三年(42-44
岁,742—744)(3)再度漫游(44~55岁,745-755)(4)身经战乱(55
一62岁,755-762)。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
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夜宿山寺》《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
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关
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如课文
注解(1)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
“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
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
无定论。
4、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
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
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
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
"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
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
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
诗就属于后者。
5、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
"《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
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
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
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
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6、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自由朗读
⑶集体朗读
7、翻译课文。
(1)学生根据注解自行翻译,记下疑难之处。
(2)教师点拨重难点字、词、句。
8、归纳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
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
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
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
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
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
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
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
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
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
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
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
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
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
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
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二、品读课文
1、李白能开篇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声夺人,那么蜀
道到底有何难呢?
读第一段,请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
的“难”展现在你我面前。(可以从:传神的词语、表现手法、写作
角度等方面点评。)
(给出一个赏析范例)
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前一句运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行
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
后一句中通过“抚膺”“长叹”的动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
无法继续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
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描写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足见其与世隔绝之久;
“地崩山摧壮士死”更见辟路之难;终于“天梯石栈相钩连”。世上
本没有路,开辟出来了,也便有了路。路有了,可是这路好走吗?神
龙至此仍要回转,善飞援之“黄鹤”“猿猱”面对奇绝之蜀道尚且不
得过,就反衬人行之更难。
又以“萦岩峦”山之高危,“扪参历井”“抚膺坐长叹”人之无
助的神态、动作,正面慨叹。如此行道能不难乎?这一切不仅让行人
无助,让我们读者也不禁胆战心惊。
让我们在惊心动魄中再读第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作者浓郁的情
感和奇妙的笔法。熟读成诵。
(梳理出:隔绝之久一辟路之难一奇绝难行一抚膺叹难)
2、第一段中蜀道之难已至极点,诗人还能怎样写难,你对诗人
下文的描写又会有怎样的惊叹呢?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这一段(师大声读,生低声跟读)
通过读,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一段的描写侧重于意境的营造,请你
从语言、手法、意境等角度,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的赏析,
然后交流。
(学生品读、鉴赏、交流)
一诗人忧君入蜀,更因深山绝境中有如此之景:一“悲”一“号”,
一“啼”一“愁”,于是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凄厉鸟声,回荡其间。
丰富的想象,把人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境界,诗人忍不住询问友人
何日归还。
“连峰”“枯松”之静,“飞湍”“瀑流”之动相互映衬,雄伟
壮阔的群峰,绝壁倒挂的枯松,击崖震响的水石,万壑雷鸣的音响。
既充满诗情画意,又令人闻之色变。这排山倒海的力量使读者如临其
境,如闻其声,不由生畏。至此对蜀道之难的真切骇人的描写似已达
到登峰造极之境。诗人不由质问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以蜀人口吻劝阻“西游”之人不要来蜀地。
在悲凄中变色,在震响中生畏,让我们再审视这畏途,审读诗人
用语之神妙,诗歌意境之奇也尽显眼前。
再读,背诵该段。
3、风光变换,险象环生,在这样惊险的氛围中,我们随诗人的
思绪飞往剑阁,生读其地势险要的句子。
这段由地势之险、战祸之烈,忧安居之难,忧朋友之行,劝诫友
人早回家,忧国事之艰。
三、鉴赏本诗。
1、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
义?
明确: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
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
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
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
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
影射政治黑暗、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
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2、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的不可
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
神情惶恐一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
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
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
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嵯、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
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探讨文章的艺术风格。
1、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
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
2、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
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
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
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
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3、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
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
情形。一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
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
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
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
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
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破崖转
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
连峰绝壁,秫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
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
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
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
五、再次诵读全诗。
六、作业:课外背诵并默写本诗。
蜀道难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借《蜀道难》的教学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
些古诗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感知课文的思想情感倾向以及表达技巧
教学要求:
能自己读通课文、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鼓励、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控制提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探究浪漫主义特征在诗歌中的体现
执教教师:
李万辉
教学准备:
1、简易课件;2、印发预习阅读材料
授课班级:
高二(4)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感悟情感把握要点
三、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指导怎样读
四、学生讲课文
教师指导怎样讲
五、指导学生质疑
教师指导怎样问
教师提示学生质疑的角度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A、从文言知识的角度提问
B、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提问
C、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提问(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式)、
D、从读懂一首诗的角度设置问题
E、从课文结构方面提问
六、教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七、指导学生答疑
教师指导怎样答
教师审视学生回答的问题,纠正回答的时候存在的问题,培养其
答题的时候的审题习惯和答题方法
八、教师总结
问题设计:教师要提出的主要大的问题
1、蜀道难究竟难在哪些方面?2、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
主义特征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
2、标题层出叠现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高奇壮风光
蜀道难险劝阻友人
要戒统治者
一唱三叹抒发情感强调主旨紧密呼应
想象奇特神话渲染比喻新颖夸张独特
蜀道难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
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
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
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
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
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的重点】
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
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
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
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
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K教学要点1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诵读全诗,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脉络。
3、熟悉全诗,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X
一、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最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作。大凡杰出的作品都具有内容丰富、艺术特色多
样的特点。因此,学习这样的作品,我们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说
的束缚和制约,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检查预习作业
1、根据课前布置,由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介绍作者的生平、作
品创作风格、本诗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应给
予必要的订正和补充。有条件的学校,课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
相关内容制成投影卡片、电脑幻灯片或打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有关
内容见“方案一”。)
2、让一名学生复述全诗主要内容,并请至少两名学生补充说明。
教师明确:
本诗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艰险,而以惊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
中的浓烈情感见长。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以开辟之奇写蜀道之难;
第二段,以奇峻荒凉的景色之令人悚惧写蜀道之险;第三段,由自然
而及人间,表现对蜀中可能出现叛乱割据的隐忧,仍然不离“难”、
“险”。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朗读: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每个学生朗读以后,请全班学
生指出其朗读过程中的字音和音节的错误,教师应及时订正。
三、分组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内容):一种是,教师把收集上来
的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系统整理归纳后,编上号,如果问题特别多
就分散到几个小组;如果问题少,就全部发给每个小组。另一种是,
教师不把收集上来的问题分给各小组讨论,而只让每个小组讨论本组
成员提出的问题。
活动方式:
学生:
首先分成活动小组(小组的多少、大小应视班内人数或其他具体
情况而定),每个小组应该有一名负责人,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并负
责做好记录,待下节课全班交流时发言(或给答案,或提问题),其
他同学应对每一个问题(或老师分给的题目,或本组同学提的)踊跃
发表自己的看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共同提高的目的。讨论的问题,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个
字的读音、解释,大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师:
要密切注意每个小组讨论的进程,掌握讨论的时间,巡回辅导,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第一自然段,熟读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组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准备
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K教学要点1
1、继续朗读练习。
2、重点鉴赏诗的主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重要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和步骤X
一、导入
我们经过课下大量地查阅资料和上一节课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沟
通,对《蜀道难》这首诗一定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不少
新的看法。不过也一定还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问题,那么这节
课就来个全班讨论,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读背诵
1、提问个别学生,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全班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讨论、交流
根据上节课分组讨论的情况,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要相应
变化,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每小组的代表按照老师分给的题号逐一向全班同学汇报(说
出答案或提出问题)。
二是全班每个学生不必拘于顺序和形式,随便提出自己的问题或
对问题的看法。
活动方式:
学生:
按顺序或随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问题,或提出对某个问题的
看法后,全班其他学生可以随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
同意或反对),并认真做好笔记。
教师:
首先要组织好学生讨论、交流,注意随时调节讨论、交流的气氛,
对所有问题要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或较为明确的说法。有些问题答案
不是惟一的,特别是一些语句含义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要给
学生讲解明白,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对答案不必要求
整齐划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内容。
2、就课上讨论、交流的问题中,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写一篇研
究性报告,不得少于700字,下节课课上交流。
参考题:
⑴《蜀道难》一诗的文体特色。
(2)探索李白写作《蜀道难》一诗的背景及目的。
⑶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⑷李白诗风与杜甫诗风比较谈。
(5)诗中有几处用典,作用是什么?
(6)开头连用三个叹词,其用意何在?
⑺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8)主旨句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9)全诗的夸张。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477-2024发制品维护图形符号
- 2024年度融资合同:甲方提供资金支持给乙方3篇
- 2024年度物业管理与服务质量合同2篇
- 2024年度环保设施升级改造项目施工合同2篇
- 2024年度大学宿舍管理员劳务协议
- 2024年度版权转让合同:知名画家作品所有权转移
- 《宝洁公司的介绍》课件
- 《地震模拟运动平台》课件
- 《伤口的处理》课件
- 2024年度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服务合同
- 通信工程基站铁塔监理规划
- ICU病人转入和转出制度
- GB/T 18916.64-2022取水定额第64部分:建筑卫生陶瓷
- 红色绘本革命故事《闪闪的红星》
- 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集锦(含答案)
- 国开电大2022年《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任务1-4答
- 工件的定位夹紧与夹具
- GB/T 30790.5-2014色漆和清漆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第5部分:防护涂料体系
- 全国及各省市畜牧兽医行业相关政策汇总全面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
- 胰岛素专项测试卷附答案
- 《Python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