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六(上)第六单元教案_第1页
部编语文六(上)第六单元教案_第2页
部编语文六(上)第六单元教案_第3页
部编语文六(上)第六单元教案_第4页
部编语文六(上)第六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六(上)第六单元教案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

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Jg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

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入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

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

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一一诵古诗一一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一一品意

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

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

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

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

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

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

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

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

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

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

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

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

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

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

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

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

壁》。(板书: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

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

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

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

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

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烟雨楼台)

(-)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

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

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

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

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

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

了,只留下了当年这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

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

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

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填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阚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阔,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

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

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

莽莽青翠。

(板书:院里:茅檐花木院外:一水两山)

(二)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阚送青来。

2.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

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

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花木

院外:一水两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

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

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

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

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

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

早。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

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

体会得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

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得不

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

上出更多高效的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

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

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18.《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1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

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

明方法,体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实际思考,“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

的含义,认识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教学重点

把握课土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联系实高,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

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介绍了地球哪些方面内容,学习文中说明方法、修辞手

法的运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1】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结合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同桌间相互交流。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出示

课件2:课题】

3.释题,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地

球?

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3]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

内容?有哪些让你感触最深?是什么感触?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

(2)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文写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内

容?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

3.全班交流(围绕课文写地球哪些方面内容,交流感受、说明方法、

修辞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重点内容。板书:美丽壮观、和蔼

可亲,渺小资源有限,生态灾难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4.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看出这篇文章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文章先讲

了地球的美丽与可爱,接下来又讲了地球上资源有限,人类的一些行为会

造成生态灾难。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将别无去处。最后提醒人们要保护

地球。

二、再读谍文,抨1握内容

[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1.想一想,应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2.读给同桌听,然后相互评价。

3.指名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2.抓重点词句,深入研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诗歌,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4】学生齐读诗歌《地球累了》(节选),读后谈自己

的感受。

2.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是一种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

的感叹,那是一种对环境的忧虑。宇航员遨游太空,也发出感叹。读出宇

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二、围绕感叹,研读课文

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

丽壮观,和蔼可亲。”

(2)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补充资料: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臭氧层对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强度紫外线的99队从而

挡住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伤害。一旦臭氧层遭到破坏,紫

外线便会增强,则全球气候会变暖,人类生命健康堪忧。)

2.地球的“渺小”

(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宇宙”与“扁舟”对比,想象出地球的渺小。)

(2)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

点。

【出示课件5]

半径:约六千四百千米

表面积:大约5.1亿平方公里

世界人口:截止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

陆地面积:L49亿平方千米

可供人类居住:约0.8亿平方公里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

(1)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无私地、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体会地球太可爱了。

(2)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

竭。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

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

(1)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

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服务的。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

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2)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展开会议与想象,

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并

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层层深入,得出结论

1.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

(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

的第二个星球。说明人类要保护地球;科学家设想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

民基地。这是为了让读者想象,假如有移民基地,人们都去居住也是不可

能的事情,进一步突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列出保护地球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书写字词,拓展练习

1.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11个生字,15个词语。

【出示课件6]

晶莹遥望恩赐慷慨毁坏目睹交错贡献节

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

2.谈谈对“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想法。

板书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

资源有限,生态灾难

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学小品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

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这篇说明文的条理非常清晰,从地球“美丽而渺小”、

“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呼吁我们要

精心保护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的又容易破碎的地球。

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定位在:1.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说出对句子

的理解,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为什么只有

一个地球,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3.找出有关的句子,了解课

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本文的“命

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

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再引导学生谈地球的美丽,资源的宝贵;

最后引导学生体会层层深入的说理方法。

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不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致

力于引导学生关注“你从他的朗读中感悟到了什么”“你觉得他那些地方

读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实效性的评价,让

评价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会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理想。

19.《三黑和土地》

文本分析:

这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写于华北解放区的著名作品无疑属

于新时代的歌声,它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

憬,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

的生产力。这是著名诗人苏金伞为土地革命树起的一座诗的纪念碑。诗歌

情感真挚,语言直白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

生理解诗歌的语言文字,感受主人公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

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教学重点:

品味诗戢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

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

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导语: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

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离开了这片土地,我

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

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

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教师

板书),感受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三

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

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教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

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

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

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鹑捣鸟》等。

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

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

的土地。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情感。

提示: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体会他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畅想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读给

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5.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

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改变。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一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

和劳作。

第三部分(第9一12节):以蛔蛔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

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节):收束全诗,点明中心一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

甜。

小标题示例:获得土地,异常欢喜;翻地耙地,愉快劳作;今昔对比,

变化巨大;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师生共学诗歌第一部分,感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学生快速默读诗歌第1一3节,思考:哪节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

民与土地的关系?(第1节诗。)

(2)师生共同品读第1节诗。

①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

预设:这是诗歌的首句,具体阐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的“有

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义,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有了土地”指的

是土地革命以后,农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和以前向地

主租地当佃户,虽然“有了土地”但要向地主交租子不同;也和农民靠出

卖劳动力给地主当雇农,地主说“这块地归你种吧”,这样也算是“有了

土地”不同。现在,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想在土地上种点啥就种啥,

想怎么在土地上劳作就怎么劳作,所以他们“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②你从第1节诗中的“一……就”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运用“一……就”这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生动地表现出了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渴望,反映了他们得到土地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3)学生反复品读第2、3节诗,感受农民有了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①多种形式读,读中感悟。如:分组朗读、想象画面读、配乐朗读等。

②赏析这两节诗。

预设:这两节诗描绘的是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

两节诗都用“恨不得”开头,起到重复强调的作用,将农民急切地想到土

地上劳作的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尝一

尝”,又“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的目的是想知道

自己的土地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庄稼是农民的希望,他们爱土地无非是为

了庄稼,所以他们就想“变成一粒种子”去“试一试”“温暖不温暖,合

适不合适”。“尝”是味觉,“躺在土里试一试”是触觉,比较空说“想

知道好到什么程度”不同,真实多了,情感也丰富多了。总之,诗人用这

两节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爱土地、爱庄稼的情感,也表现出他们获得土地

后的欢喜心情。

③有人说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写三黑的,所以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

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我不赞同这个说法,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多余的。这三节诗总说农

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三黑正是

这许许多多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此时的心情和其他农民是一样的。这为

下文具体写三黑的表现和心理打下了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三黑对待土地和劳作的态度。

过渡: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该是多么欢喜啊!他们恨不得时时刻刻

与土地待在一起,精心侍弄着土地上的庄稼。看,“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

土地”,同时欣赏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1)读一读,想一想,理解句子,在小组交流。

①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

梳的头。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

女们刚梳的头”,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又光又顺,表明他现

在的劳作很认真;另一方面也表明三黑在欣赏自己的劳作,他此刻心里是

得意的。)

②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

面躺一躺。

(三黑继续欣赏刚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手法,把土地比作软床,形象地表现出了土地的珍贵,也从侧面表现出

三黑内心的喜悦。)

③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

些雨露。

(三黑把麦籽儿看得比自己还要宝贵,他如此认真地对待土地的目的

就是希望庄稼能在这块土地上好好地生长。)

(2)教师解决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

①第4节诗中的“就是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就是这样”指的是诗歌前三节讲述的内容,即农民对这片土

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挚爱着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满怀希望。

②三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土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三黑把“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

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我从中感受到当农民真正拥有了

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们的劳作更认真、更积极了。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三部分,感受三黑现在与以往的不同。

过渡:当三黑真正拥有了土地之后,他的心里乐开了花,他在珍贵的

土地上辛勤地劳作。当他看到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

么想的呢?

(1)学生朗读第9一12节诗,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体会其表达效果。

②找出文中描写三黑过去和现在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的句子,比较阅

读,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问题一预设:比喻句一一看见自己种的养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

片雪0

赏析:这个比喻句中,本体是养麦花,喻体是白霎霎的一片雪。作者

运用这个比喻句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养麦花的颜色和形态,容易让人产生

联想;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了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从侧面说明了由于

是“自己种的”,所以三黑格外用心,庄稼才长得好。

问题二预设:诗歌的第10—12节以蛔蛔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

现在的生活、心理进行了对比,从这个对比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三黑现在

的生活、心理和过去大不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

后比较着阅读,再鼓励学生畅谈自己从比较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发言示例:

三黑小时候喜欢蛔嵋儿,但是由于贫苦农家的孩子没有地位,到地里

抓帼蛔儿后会被爹娘骂、被地主骂,心里很委屈。现在三黑依然喜欢蛔帼

儿,听着自己地里的蛔蛔儿叫唤,他自己不仅心里欢喜极了,还招呼孩子

到自己的地里去抓蛔帼儿。从这个对比中我感受到三黑小时候那种困苦、

受压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也不复存在了。现在农民

的生活自由了,农民与农民之间相互关爱,他们的心情是相通的。

4.学生自学第四、五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他的心情多么欢快啊!

有了土地后的三黑又有啥打算呢?请同学们借鉴学习前面内容的方法自

学最后两部分。

(1)学生朗读第13—14节诗,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

①三黑有什么打算?(第13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一个打算:跟人合伙,

种好庄稼,收获更多。第14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二个打算:买毛驴、送公

粮,驮着老伴看闺女、上东庄。)

②你从三黑的打算中感受到了什么?(从三黑的两个打算中我们可以

感受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农民的生活更自由了;他们对生活的态

度改变了,对劳作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他们因为生活改变了,思想

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更加积极地交公粮,也更加重

视亲情。)

③试着分析三黑有这样的打算的原因。(三黑的这种打算是农村进行

土地革命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是农民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教育的缘故。)

(2)学生朗读第15节诗,找出点明中心的诗句。(点明中心的诗句: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3)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话。

明确:“甜”是这首诗的中心,诗歌从头到尾都体现了这一点。诗歌

第一部分总写农民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异常喜悦的情景,所有农民

的心里都是甜的;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三黑的劳作比往常好,而且自己欣

赏那个“好"这也是甜的;第三部分运用对比的写法展现了今昔大不同,

今胜于昔,这当然也能让人感觉到甜。第四部分写三黑的两个打算,前途

光明,怎能不让人感觉到甜呢?诗歌的末尾则明明白白地写出了甜,不仅

甜在三黑的心里,连地里的蛔蛔儿也因为甜叫得更欢了。

(4)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小结: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希望。当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

地后,三黑做的是“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眼见的是自己种的养麦开

出“白霎霎的像一片雪”的花,耳听的是蛔蛔儿鸣叫,心想的是“打完场

赶着送公粮”。这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无不闪耀着“翻身人儿”的喜悦、

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具体分析了课文内容,

真切地感受到三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和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同

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脚下的土地的热爱之情。课堂学习中,同学们的表现都

可圈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军务组交施学万企袤。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翻地、耙地'

三黑和土地.播种,蛔蛔和童年〉热爱卜地.,憧憬未来

展弟未来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体味写法,感悟三黑对土地的深情

师: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长期受到奴役的广大农民现在终于

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此时心里是一一

生:激动和兴奋的。

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生:从“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这句诗可以看

出来。

生:从三黑欣赏自己的土地和他的打算中可以看出来。

生:从“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个中心句可以看出来。

师: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都很正确。请同学们深情地朗读这些诗句,

边读边体会三黑获得土地后的欢喜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生自

由朗读。)

师:那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把三黑心里的“甜”描绘出来的呢?哪位同

学能结合本文的写法具体地说一说?

生:这首诗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从多方面详细

而生动地展现了三黑得到土地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

憬,充分表达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广大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我们知道,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

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再现主要人物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

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也比较灵活自由,有利于作者全方位地来表现

主题。请同学们深入体会这一写法的妙处,并进行仿写训练。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既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感悟以三黑

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又启发学生结合诗歌的写法具体体味。在教

学时,教师既灵活地解读了文本,又进行了拓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

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

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

怎样的地方呢?

2.【出示课件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

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青山不老)齐读课

题。

二、教学新课

(—)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3】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

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

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

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

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

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

【课件4】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

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

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

(将数字圈红):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

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

山遍野的绿。这就是一一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

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

造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的教学。(板书:大环境)

A.学生说后,出示句子。【课件5】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

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

请自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什

么?

(板书:恶劣)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点拨:“肆虐”,什么叫“肆虐”?一一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

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课文中指什么

东西在哪里肆虐?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志:文

字记录;县志: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

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

里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出示图片【课件6】晋西北环境、风景图片。看,这就是晋西北,黄

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

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

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

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

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听了这样的介绍,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C.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

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一一生读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

起的奇迹。)

②教学第一段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

里时,他却看到了一一

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

样的山沟?

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

(生答:绿、美、舒适、树木大等)

C、现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而这里在以前

却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

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真是一个---

奇迹(生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

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

怎样辛酸的故事呢?(板书:小环境)

③第3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交流,反馈:老人是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从

哪里体会到的(一排三间房,只剩下老人一人。)

引导学生重点把握:

“a.独自一尖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

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

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板书:艰苦)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一一命运的选

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一一生命的归宿。

4.奇迹延续,感悟精神

(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一一生讲(还

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

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生先写,之后点名讲述,师随机点评。

(2)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

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

【课件7】“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

读【课件8】“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3)师(弓|)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

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出示【课件9】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

命转换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

“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鼓励学生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

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

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

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

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板书:无私奉献)

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

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与作者同呼:

出示:【课件101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同学们,‘地球是疝门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

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

小环境艰苦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

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

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

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

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

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

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

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

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

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

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

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

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教学目标

1.懂得在大家意见不同时,要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2.学习运用讨论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学重点

讨论问题时能够态度平和,有理有据地讲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讨论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在什么地方遇到过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你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讨论:意见不同怎么办?(板书:意见不同怎么

办)

二、出示事例

1.出示具体事例,学生读一读。

问题一:春节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

问题缘起:烟花爆竹给人们带来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气氛,但在环保、

安全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和隐患。

问题二:要路还是要树?

问题缘起:南方某些城市为了拓宽城市道路,砍掉生长了几十年的大

树。这件事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为拓宽城市道路,促进经济繁荣,砍树

是值得的;有人认为,这些树已经长了几十年,栽树不容易,树木有利于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不应该砍树。发展交通要另想办法。

2.想一想: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自由交流。

三、交际练习

1.分组分角色: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先选择本小组要练习交际的材料,

然后按课本上的“相关方”逐一确定角色。

2.每个角色准备好自己的发言材料,准备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针对事例,参与讨论,阐述对问题的看法。

4.提示:

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弯曲,不断章取义。

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要有根据。

(适时板书:尊重别人换位思考态度平和以理服人有理

有据简洁明了)

四、交际示例

针对事例一的口语交际,

普通市民:我认为春节应该燃放鞭炮,多年来流传下来的老规矩了,

再说,如果没有鞭炮声,过年的味道就没有了。

环保局局长:我认为不应该放,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的

烟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对广大市民身体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另外,烟

花爆竹燃放后还会产生大量的垃圾,给环卫工人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

消防队员:每年都会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火灾,所以为了安全考虑,

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了。

眼科医生:每到春节期间,我们眼科都会接收一些因燃放烟花爆竹受

伤的患者,有的相当严重,个别会失明。我的看法是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了。

环卫工人:燃放以后,纸皮到处飞,好多的烟花箱子、筒子很难清理,

也看见有着火的现象。

鞭炮厂工人:我们对燃放烟花爆竹不支持也不反对。我们考虑的是我

们的饭碗问题。如果能给我们安排好其他出路,不至于让我们自谋生活的

话,我们也不支持燃放烟花爆竹。

五、课堂总结

1.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千万不要因此而生气,

仇恨别人。

2.要静下心来,学会换位思考,态度平和,以理服人。

3.课下围绕“小学生该不该上网”与同学练习口语交际。

板书设计:

意见不同怎么办

尊重别人换位思考

态度平和以理服人

有理有据简洁明了

教学反思:

这节口语交际课的重点是学习协商解决意见有分歧的事情,提高口语

交际的能力。具体任务是就课本提供的两件事例来讨论解决的办法。

我认为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每个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讨

论,并发表了自己所任角色的意见,有理有据,比较成功。

不足之处是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对真正锻炼口语交际所起的作用

并不是很大。今后,我要切实从课堂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

能力,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随机处理,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法来达到

教学目的。

《习作:学写倡议书》

教学目标

1.明白如果有一个好的想法想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一起去实施,可以

写倡议书。

2.让学生能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

倡议书。

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写倡议书的格式和写清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

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难点

写出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可行性强、语言准确、短小精悍的倡议书,

所提倡议要合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做一份社会调查,通过查找资料、访问以及结合所

学课文内容的感受等形式弄清楚存在的问题。

教师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倡议书例文。

教学设计:

一、激兴趣,引课题

1.播放£灯",激发兴趣。同学们(师出示【课件2】关于环保的图

片)图片看完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

生:现在的水资源严重缺乏,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严重缺水,那些孩子

们真可怜,我们要保护水资源,从现在开始节约用水。现在的环境污染太

严重了。雾霾带给人们的疾病困扰很厉害,我们要多植树造林……

引起学生对环保的关注。

2.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刚刚你们说的那些想法、点子,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共同

关注,为缺水地区、疾病重灾区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板书:学写倡

议书)

二、读内容,明要求

1、翻开书本,阅读习作内容。

2、学生自由读习作内容,概括本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3、学生把自己对习作要求的理解在全班交流,并归纳要点:【课件

3]

(1)倡议书的格式要正确。

(2)倡议书要写清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

三、拓思路,想问题

1.同学们,在课前,我建议大家找一找身边存在的环境被破坏,被

污染的现象,你们能不能说说,都发现了哪些问题?

2.根据调查报告,生交流反馈。

例如:生活中,人们浪费水,水资源被农药等化学用品污染。浪费电,

不随手关灯,无人看电视还一直开着等。空气的污染,白色塑料袋的滥用,

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等。学校中,乱扔果皮纸屑,浪费纸张等问题。

3.巧设对立面,解决疑难点

(1)师根据生的回答提出不同主张,生反驳,引发对立。

学生们说节约用水,老师可以说:反正我家不缺少水,我家花着钱呢,

浪费不浪费和别人没有关系……

(2)师生之间在争辩中寻求参考答案::倡议书不仅仅只满足个人

需求,而且应该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板书:存在的问题产生

的原因)

(3)这么多的不环保现象,浪费现象,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

呢?

(生说出一些建议,教师适当引导看建议是否合理,帮忙梳理。)

师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要求:合理、具体(板书:解决的办法一

合理、具体)

四、借例文,明格式

1.【课件4】师出示一份有问题的倡议书。

2.生再次回顾习作内容,明确格式。【课件5:格式要求】

(1)题目:在第一行中间写上“XXX倡议书”几个字。

(2)称号:倡议的对象。

(3)正文:写清倡议的事项和原因。

(4)署名、日期:最后署名要写上提出建议的团队名称或个人姓名,

再另起一行(对应署名位置)写上提出倡议的日期。(板书:格式要规

范正确)

3.【课件6】师出示正确格式的倡议书,再次引发学生注意格式。

五、谈收获,留作业

1.说一说,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

2.写一份倡议书,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倡议,格式要正确要规

范,根据倡议的对象,将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

板书设计:

学写倡议书

存在的问题

产生的原因

解决的办法——合理、具体

格式要规范正确

教学反思:

这一次习作前让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是查找关于水资源、森林资

源、矿产资源、大气资源、土壤资源等遭受严重破坏或遭受污染的资料,

二是开展到校园、社区、公园、街道、学校周边走一走、看一看的活动,

了解周围存在哪些污染现象。在交流资料时,学生身受感染,心灵受到震

憾。因此,绝大多数同学都定准了自己提出倡议的对象,定好了倡议的主

题。很多同学向自己的父母提出《关于节约用水的倡议》,向同学们提出

了《关于保护学校环境卫生的倡议》等等。这些倡议指出问题时描述生动,

感情真挚,而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建议的内容清晰,准确,解决问题

的方法全面细致,建议的态度委婉,让人容易接受。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

果O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所学诗词交流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2.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3.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读懂文字,提炼关键信息。

4.了解“五行、五谷、五音、五彩”指代的内容。

重点难点:

1.总用二些方法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欣赏诗歌的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