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解析版)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解析版)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解析版)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解析版)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选择题(历史解释)1.历史课上老师说元明清三个朝代都定都在今天的北京,小华认为老师说的不准确,并指出某个皇帝没有定都在北京。这个皇帝是()A.忽必烈 B.朱元璋 C.朱棣 D.康熙帝【答案】B【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即现在的南京,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即现在的北京,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朱棣从1406年开始命人修建紫禁城,1420年建成,1421年迁都北京,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康熙帝是清朝时期的皇帝,清朝从入关之后的都城一直在北京,与题意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史料实证)2.“开局一只碗,结局一个国”是形容朱元璋从一介乞丐到开国之君的传奇人生,1351年爆发元末农民大起义,在多支反元队伍中,朱元璋的队伍逐渐强大。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在元末十几年时间里,朱元璋的队伍能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是()A.执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C.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策略D.执行“行汉法”、“行仁政”、“不弑杀”的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351年爆发元末农民大起义,在多支反元队伍中,朱元璋的队伍逐渐强大。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可知,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应天,势力不断壮大。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1367年,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进行北伐,沿路势如破竹;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后又于建文帝四年(1403年),彻底消灭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统一,B项正确;北宋执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A项;北宋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策略,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执行“行汉法”、“行仁政”、“不弑杀”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时空观念)3.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收集了亠组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图片,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③②①【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618年唐朝建立,李世民是他的第二个皇帝,960年赵匡建立北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时空观念)4.观察图,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定都地点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①是奴儿干都司,②是嘉峪关,③是京师(北京),④是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D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东北黑龙江出海口一带所设立的一个军事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嘉峪关是明长城的最西端,均不是明朝的定都地点,排除AB两项;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的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时空观念)5.掌握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之一。以下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中,空白处应填入的是(

)A.靖康之变 B.南宋灭亡 C.明朝建立 D.蒙古灭金【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名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C项正确;靖康之变是在1127年金灭北宋,排除A项;1276年,元朝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排除B项;1234年2月9日,蒙古灭金朝,排除D项。故选C项。(史料实证)6.某史书中记载了对一位帝王的评价:“……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他(

)A.“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统一全国 B.施行行省制度,强化皇权C.成立东厂,加强君主专制 D.派郑和出使西洋,宣扬国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崛起布衣,西汉以后所未有也”,结合所学可知,指的就是明朝的朱元璋,而朱元璋正是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下,最终统一全国的,A项正确;实行行省制度的是元朝的忽必烈,排除B项;成立东厂的是明成祖朱棣,排除C项;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是明成祖朱棣,排除D项。故选A项。(唯物史观)7.比较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元、明两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都曾修筑长城C.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D.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和明朝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A项正确;元朝没有修筑长城,排除B项;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排除C项;明朝是推翻元朝建立的,和结束分裂局面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历史解释)8.丞相是皇帝的重要辅臣,设立和废除这一官职的朝代依次是(

)A.隋朝、明朝 B.秦朝、明朝 C.秦朝、清朝 D.汉朝、明朝【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丞相的权利非常大,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鉴于丞相的权利过大,废丞相,权归六部,B项正确;设立丞相是秦朝,不是隋朝,排除A项;废除丞相是明朝,不是清朝,排除C项;设立丞相是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唯物史观)9.明朝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送请皇帝批准,皇帝可将章奏“留中”(不作处理)“改票”(加以删改)或“中旨”(从宫中直接传旨)。该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内阁性质的改变 C.权力重心的转移 D.明朝政治的黑暗【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材料“明朝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送请皇帝批准,皇帝可将章奏“留中”(不作处理)“改票”(加以删改)或“中旨”(从宫中直接传旨)”,可见,皇帝掌握最终的决策权,君权至上,这本质上体现了强化君权,因此,材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内阁前后的变化,无法得出内阁性质的改变,排除B项;权力重心未发生转移,一直在皇帝手中,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治的黑暗问题,且政治的黑暗的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历史解释)10.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三司的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这主要是为了(

)A.增设机构,增强地方权力 B.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C.防止腐败,缓和社会矛盾 D.权力分散,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三司的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加强君权,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D项正确;增设机构,增强地方权力,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三司的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排除B项;防止腐败,缓和社会矛盾,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史料实证)11.朱元璋立下一条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于奏请设立的大臣要治重罪。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A.继承前朝制度,维护政治稳定 B.分封诸子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C.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D.集中皇帝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不许立丞相。对于奏请设立的大臣要治重罪”分析可知,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稳固统治。明朝时期,明太祖为了强化封建皇权,稳固统治,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D项正确;继承前朝制度不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分封诸子为王,藩王代替丞相不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目的,排除B项;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属于强化皇权的措施,与“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史料实证)12.史书记载“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到跪说明(

)A.选官制度追求法律平等 B.君主专制趋势不断加强C.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 D.丞相制度维护官员利益【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反映了大臣在君主面前由坐到站而跪,表明君臣关系逐渐变得如主仆一般,君主的权力日益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将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同时通过加强对科举制度的严格掌控,将官员的任免权也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直接管理朝政,对皇帝负责。中央的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手中。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臣关系,没涉及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君臣关系,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臣关系,没涉及丞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家国情怀)13.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反映了明朝的科举制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加强了皇权,官僚队伍壮大的同时,考试范围狭窄、缺乏实用性,出现了“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的局面,即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明朝科举制加强了皇权,排除B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商业无关,排除C项;明朝科举制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史料实证)14.“这种文体,跟代数学上的方程式一样,用不着独立思考——事实上是严厉地禁止独立思考,只要能把圣人系统的言语恰当地带入这种格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明朝实行这种文体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文化教育 B.巩固明朝统治 C.实现思想专制 D.选拔优秀人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严厉地禁止独立思考”“把圣人系统的言语恰当地带入这种格式中”“明朝”可知,“这种文体”指的是八股取士。实行八股取士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明朝统治,B项正确;“发展文化教育”并非统治者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实现思想专制”“选拔优秀人才”都是为了巩固明朝统治,排除CD项。故选B项。(历史解释)15.明清时的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这种制度称为(

)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文字狱 C.焚书坑儒 D.八股取士【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八股取士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D项正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思想措施,排除A项;文字狱是清朝的强化思想控制的措施,排除B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实行的思想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史料实证)16.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材料说明当时(

)A.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经济中心转到北方C.出现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城市商业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和所学可知,材料说明明代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南北方都有棉纺织业基地,A项正确;材料内容描述的是明代手工业的发展,而非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到北方,排除B项;清朝前期出现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排除C项;材料内容描述的是明代手工业的发展,并未提及城市商业是否繁荣,排除D项。故选A项。二、综合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请将图中的①②③处补充完整。材料二明朝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因为参加殿试而一举成名。文中提出了“天民说”,认为皇帝必须爱护人民,否则就是违背天意。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明朝的学校教育已经完全成为科举考试储备人才的地方。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文体上的严苛要求虽然方便评分阅卷,但也限制了人们的思维。——摘编自张宇辰《刍议明朝状元折射的中国科举制度》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藏明朝赵秉忠殿试卷(局部)(2)从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角度看,赵秉忠状元卷属于哪一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科举制的特点。【答案】(1)①进士科②殿试③八股文(2)角度:一手史料特点:考试内容出自儒家经典;科举文章对皇帝起到劝诫作用;学校教育普遍;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造成思想僵化。(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补充:①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②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故①②③处应补充为:①进士科;②殿试;③八股文。(2)角度:结合所学可得出,其试卷属于当时的实物,是一手史料。特点:根据“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文体上的严苛要求虽然方便评分阅卷”可知,考试内容出自儒家经典;根据“认为皇帝必须爱护人民,否则就是违背天意”可知,科举文章对皇帝起到劝诫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学校教育普遍;根据“文体上的严苛要求虽然方便评分阅卷,但也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可知,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造成思想僵化。18.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与以往封建王朝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图1图2图3(1)图1人物是谁?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2)图2是明朝什么机构的印信?明成祖设立的特务机构叫什么?这两个机构的职责是什么?(3)图3反映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到明朝时有了什么变化?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你如何评价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