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年广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辅导提纲
2
1、《国务院关于加大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重大意义
(1)一是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2)二是有利于保证科学进展观
的贯彻落实;
(3)三是有利于夯实构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4)是有利于
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
2、提升市县政府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应当着力做好以下
三方面的工作:
(1)加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2)强化行政机关工作人
员依法行政意识;
(3)培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思维。
3、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的途径
(1)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2)建立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查
和测试制度;
(3)加大公务员录用考试法律知识测查力度;(4)落实行政执法人员
依法行政知识定期培训制度。
4、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为实现国家行政治理目
的,按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直截了当对特定
的相对人和特定的行政事务采取措施并阻碍相对人权益义务的行为。
5、行政执法的种类
以行政执法的内容和性质为标准,行政执法可分为行政处罚、行政许
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等。
6、行政执法的差不多原则
(1)职权法定原则;(2)程序正当原则;(3)平等对待原则;(4)比
例原则;(5)信任爱护原则;(6)公布原则;(7)合法性原则;(8)合理
性原则;(9)效率原则;(10)责任原则。
7、实践中,行政执法重心下移要紧采取三种方式实现
(1)一是确权;(2)法规授权;(3)依法托付。
8、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指依法将若干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起
来,交由一个行政机关统一行使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有关行政机关不
再行使差不多统一由一个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处罚权的一项制度。
9、综合行政执法,指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基础上对执法工作的改革,
将日常治理、监督检查和实施处罚等职能进一步综合,对政府有关部门的
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进行相应调整。
10、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应当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行政机
关,不能作为政府一个部门内设机构或者下设机构;(2)集中行使行政处
罚权的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
(3)行政处罚权集中后,有关部门不得再行使已统一由一个行政机关
行使的行政处罚权;
(4)集中行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所需经费列入本机关预算,由本级政
府财政全额拔款;
(5)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出
的行政复议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受理,也能够选择向上一级人民政
府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相应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11、在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两个相对分开“,即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开,监
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相对分开;(2)权责一致。合理划分政府部门
与行政执法机构的职责权限,明确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管辖范畴;(3)精
简、统一、效能。
12、行政执法主体的概念
行政执法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职权,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
执法行为并对该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13、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
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是指法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
的组织,通过法定程序依法获得的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地位的制度。
14、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
行政执法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熟练把握
有关法律知识和有关知识。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制度,确实是要对经合法性
审查认定的行政执法主体拟上岗行政执法的人员进行有关法律知识考试,
经考试合格的才能授予其行政执法资格、上岗行政执法。
15、行政执法责任制是指依法确认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界定行政执法
职责,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明确行政执法标准,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活
动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的综合制度,是对行政执法责任进行明确、分解、
落实、考核和兑现的一系列制度的总和。
16、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梳理行政执法依据;(2)分解行政执法职权;(3)确定行政执法
责任。
17、行政监督检查记录,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监督检查职权的过程中,
按照有关规定对某些事项进行记录的活动。
18、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是指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依据法律、法规、
规章实施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或者征用等所制作的
行政执法案卷进行审查、评议并实施监督的活动。
19、市县政府及其部门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要做好以下工作
(1)提升对行政执法案卷评查重要性的认识;
(2)科学确定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规则,明确案卷评查工作机制;
(3)明确有权评查行政执法案卷的机关,加大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
政机关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
(4)明确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标准,如处罚法定、公平公布、一事不
再罚、罚过相当等,保证案卷评查活动有序进行;(5)建立行政执法案卷
强制评查制度,保证案卷评查活动的正常进行。
20、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要紧措施
(1)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2)健全民主评议考核制度;(3)落
实责任追究制度。
21、依法行政报告,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机关每年年终向上
一级行政机关和本级人大常委会报送本年度本地区和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
的情形汇报的制度。
22、依法行政报告的内容包括
(1)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情形;(2)建立健全科
学民主决策机制,提升制度建设质量的情形;(3)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
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情形;
(4)主动探究高效、便利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的
情形;(5)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的情形;(6)
持续提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的情形。
第二章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时,为
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对所要解决的咨询题或处理的事务拟定和选择行动方
案,并作出决定的过程。
2、行政决策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行政决策具有明显的公共性;(2)决策客体具有广泛性;
(3)既定行政决策的权威性和执行的强制性。
3、重大行政决策,是指对地点的经济、社会进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
益产生要紧阻碍、涉及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行政决策。
4、《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机关重大决策程序暂行规定》(自治区政府令
第32号)规定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包括
(1)提出地点性法规草案、制定政府规章和重要的规范性文件;(2)
政府工作报告;
(3)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规划、年度打算;(4)编制财政预决算
草案、重大资金使用安排;
(5)制定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措施;
(6)制定或者调整都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然资源开发
利用规划、生态环境爱护等专业规划;(7)制定或者调整重大突发公共事
件应急预案;
(8)制定或者调整产业进展规划、产业区域布局规划;(9)决定政府
重大投资项目、国有资产处置方面的重大事项;(10)行政区划变更方案;
(11)涉及民生和为民办实事的重大事项;
(12)其他需要由政府决策的重大事项。政府职能部门重大决策事项
由部门按照其职能和决策事项的性质、重要程度及阻碍进行合理确定。
5、所谓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或者科学决策,是指行政决策在科学的决策
理论指导下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
6、所谓行政决策的民主化或者民主决策,是指决策的形成必须通过民
主程序,保证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决策过程,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体现和
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代表他们的全然利益。
7、所谓行政决策的法制化或者依法决策,是指通过宪法、法律、法规
规范和约束决策主体、决策行为、决策程序,实现决策权依法有据,决策
行为依法进行,决策违法依法追究责任。
8、决策调研,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重大决策前应当开展调查研究,全
面、准确把握决策所需的有关情形的过程。
9、决策调研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1)决策事项的现状;(2)决策事项的必要性;(3)决策事项的可行
性;(4)决策事项的利弊分析;
(5)决策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6)其他需要调研的内容。调查研究
是领导决策活动的前提、依据、基础性环节,贯穿于领导决策活动的始终。
10、重大决策前调查研究,要注意把握好的几方面:
(1)要坚持在重大决策前深入进行调查研究;(2)要坚持在决策过程
中多种方案的比选;(3)要讲究调查研究方法;(4)要整合社会研究资源
为决策参考。
11、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涉及公民、法
人和其他组织权益义务的重大行政决策前,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
等各种形式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12、所谓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决策过程中,
要对决策权限是否于法有据,决策程序是否依法进行,决策结果是否符合
法律规定等进行合法性审查,防止违法决策。
13、会议决定制度,要紧是指在行政决策备选方案或者方案草案确定
后,通过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形式,进行集体审议决定的制度。
14、行政决策后评判,是指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由特定主体对决策造
成的正负面阻碍、决策实施的成本与效益、决策与社会实际的符合程度作
出的评判,并由此决定决策的连续、调整或终结的活动。
15、重大行政决策后评判制度,要紧包含以下四方面的要求
(1)所有重大行政决策作出后一段时刻内都要进行实施后评判。(2)
重大决策后评判的主体是决策机关,即作出行政决策的政府及其部门。(3)
行政决策后评判的方式要紧包括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等。(4)按照
后评判的结果区别情形对行政决策作出处理。
第三章规范性文件监督治理
1、规范性文件的定义
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政府规章外,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以及法
律、法规授权的具有治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行政治理工作中针对不
特定人、不特定事制定公布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
的决定、命令、通告等文件。
2、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文件的
行政机关或有关的组织。
3、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限,是指现行全部有关需要通过制定规范性文
件加以调整、操纵和规范的事项的权力范畴,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行
使制定规范性文件职权的权力限度和内容范畴。
4、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限要注意两个咨询题
(1)是各个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的制定权限划分。2)规范性文件
制定主体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范畴界线。
5、能够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范畴:
(1)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尚未
作出明确规定的;
(2)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虽有
规定但规定不具体、不便操作的;(3)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
件授权制定规范性文件的。
6、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的事项
(1)行政处罚;(2)行政强制;(3)行政许可;(4)行政收费;(5)
其他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事项。
7、规范性文件制定原则,是指在整个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活动中贯穿始
终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守,受其指导的总
体准则。
8、《广西壮族自治区规范性文件文件制定程序规定》规定了四条规范
性文件制定原则。
(1)法制统一原则;(2)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原则;
(3)职权与责任相一致原则;(4)民主公布和便民的原则。
9、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是指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制定规范性文件
所应遵循的步骤、方式、顺序和时限等规则的总和。
10、制定、公布规范性文件的程序
(1)调研起草;(2)征求意见;(3)和谐分歧;(4)合法性审查;5)
审议决定;(6)签署公布;(7)公布;8)备案。
11、法制部门或者法制机构对规范性文件草案进行合法性审查应当提
出书面审查意见。审查意见包括下列内容:
(1)是否超越制定机关的法定职权;(2)是否与法律、法规、规章和
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3)是否与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和谐、衔接;(4)
其他需要审查的内容。
12、规范性文件公布后,《广西壮族自治区规范性文件文件制定程序规
定》还规定了规范性文件的备案程序,《国务院关于加大市县政府依法行政
的规定》明确规定,规范性文件应当自签署公布之日起15日内履行相应的
备案手续。
13、规范性文件的备案,是指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治理,并审查其合
法性、合理性的一项监督工作。
14、《广西壮族自治区规范性文件文件制定程序规定》规定了三个备案
原则:
(1)有件必备原则。即凡是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规范性文件文件制
定程序规定》规定的规范性文件都必须履行备案程序;(2)有备必审原贝L
即备案机关要对所有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都要按有关规定予以审查;
(3)有错必纠原则。即备案机关经审查发觉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有咨询
题的,应按有关规定予以纠正。
15、备案机关法制部门或者法制机构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应当
就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1)是否与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2)是否违
反本规定的原则和制定权限;(3)是否违反制定程序;(4)规范性文件之
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是否一致;(5)其他需要审查的内容。
16、规范性文件应当自签署公布之日起30日内履行相应的备案手续,
并按照以下规定报送备案:
(1)自治区以下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3)自治区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
案;(4)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主管部门报同级人
民政府备案;(5)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主办部门报共
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备案;(6)行政机关与非行政机关联合制定的文件,
由行政机关报上一级行政机关备案;(7)地点政府部门与中央垂直领导的
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地点政府部门报上一级行政机关备案。
17、规范性文件的讲明,是指有权主体对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与涵义予
以准确阐明,或在不变动原条文的情形下,通过伸缩性的讲明,给予其某
种新含义,以习惯时代需要,保证规范性文件的准确适用。
18、规范性文件的讲明,要注意以下三点:
(1)讲明主体的法定性。即只有法定的主体才能对规范性文件予以发
生法律效力的讲明;(2)讲明情形的法定性。即只有显现法定情形才能对
规范性文件予以讲明;(3)讲明效力。《广西壮族自治区规范性文件文件制
定程序规定》规定,规范性文件的讲明与规范性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19、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是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按照社会现状和法
律法规、规章调整情形等因素对已颁布施行的规范性文件开展的一项规范
性文件施行后工作。
第四章政府信息公布
1、政府信息定义
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猎取的,以一定形
式记录、储存的信息。
2、政府信息公布的主体包括
1)行政机关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治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3)
教育、医疗卫生、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企事业单位。
3、政府信息公布的差不多原则
公平、公布、便民是政府信息公布应当遵循的三个差不多原则。只有
坚持公平、公布、便民的原则,才能畅通政府与群众沟通渠道,保证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猎取政府信息。
4、所谓主动公布,确实是行政机关按照法律的规定和本行政机关的职
权,在政府信息形成后,主动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内容。
5、行政机关对符合以下差不多要求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布:
(1)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2)需要社会公众广
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3)反映本行政机关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形的;(4)其他按照
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布的。
6、依申请公布政府信息制度的要紧内容包括
(1)申请公布政府信息的方式;(2)答复申请的期限;(3)征求第三
方意见;(4)申请公布政府信息的收费;(5)政府信息公布申请的答复。
7、不予公布的政府信息范畴包括:
(1)国家隐秘;(2)商业隐秘;(3)个人隐私。
8、在确定主动公布政府信息的方式时,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
因素:
(1)不同收入水平的公民都能够及时猎取政府信息;
(2)是要提升主动公布的效益。在保证公民及时准确猎取政府信息的
同时尽量减少公布的成本,提升公布的效率,降低财政的负担;
(3)在进一步畅通现有政府信息公布渠道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主动拓展新的公布方式,提升政府信息公布的时效性;
(4)既要对主动公布政府信息的法定渠道作出规定,明确行政机关通
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公布会依法公布政府信息的责任,也要鼓舞
行政机关因地制宜拓展信息公布的渠道。
9、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布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
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能够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有关资
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
10、政府信息公布的权限的规定
(1)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
布,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猎取的政府信息,由储存该政府
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布。
(2)如果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布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这
是政府信息公布权限的专门规定。
11、主动公布的时限属于主动公布范畴的政府信息,原则上应当自该
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布。
12、政府信息公布指南要紧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与猎取政府信息有关的常识性内容,包括政府信息的分类、编排
体系、猎取方式。
(2)与政府信息公布机构有关的内容,包括政府信息公布工作机构的
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刻、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等。政府信
息公布名目则应当包括索引、信息名称、信息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
13、申请答复
行政机关受理政府信息公布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所需要的政府信息
进行查找,然后按照不同的查找结果,答复申请人。
14、行政机关受理政府信息公布申请后,应当按照《条例》规定的程
序,分不同情形,作如下答复:
(1)申请公布的政府信息属于公布范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得该政
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2)申请公布的政府信息属于不予公布范畴的,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
请人并讲明理由;
(3)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布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
申请人,关于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布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
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4)申请公布的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
更换、补充申请。
15、答复申请的时限
行政机关应当按照高效实施行政行为的原则,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
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在受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
以答复。如因故需延长答复期间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布工作机构负责人
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第五章行政机关首咨询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三项制度”
1、首咨询负责制度,是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咨询、
申请办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确认登记等公共服务行政事项,
行政机关首位责任人必须热情接待,认真办理,负责到底的制度。
2、首咨询负责制度的三方面的涵义
(1)行政治理相对人向行政机关咨询、申请办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
可审批事项和确认登记等公共服务行政事项要实行首咨询负责;(2)由行
政机关服务窗口接待行政治理相对人的首位责任人来执行首咨询负责;(3)
首咨询责任人对行政治理相对人咨询、申请办理事项必须热情接待,认真
办理,负责到底。
3、《首咨询负责制度》的特点
(1)《首咨询负责制度》是行政机关的一种行为规范;(2)《首咨询负
责制度》是一种责任和权力相结合的调控机制;(3)《首咨询负责制度》是
一项便民服务的具体措施。
4、实施《首咨询负责制度》的重要意义
(1)实施《首咨询负责制度》,能够促进机关工作人员增强执政为民
的服务意识;(2)实施《首咨询负责制度》,能够有效提升机关的办事效率;
(3)实施《首咨询负责制度》,能够促进优化进展环境;(4)实施《首咨
询负责制度》,能够进一步提升机关干部的素养和服务能力。
5、《首咨询负责制度》适用范畴
(1)《首咨询负责制度》要紧适用于行政机关为宽敞群众和投资者办
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确认登记等公共服务行政事项;(2)
其他机关要参照执行。因为,其他机关办理事项同样要求实行首咨询负责,
但由于其他机关办理事项不同,适用的法律规范也不同,因而只能规定参
照执行;
(3)信访事项不适用《首咨询负责制度》。因为,信访事项较为专门,
其办理的程序和要求,《信访条例》已有明确规定,不宜再用《首咨询负责
制度》加以规范。
6、机关服务窗口的职责
(1)接待前来咨询、申请办理事项的行政治理相对人;(2)指导行政
治理相对人填写有关申报所需的材料;(3)受理属于本机关办理的事项,
并分送机关各内设机构办理;(4)和谐和督促本机关各内设机构办理事项,
对超时办结的向机关负责人报告;(5)对不属于本机关职责的事项,告知
行政治理相对人具体承办部门;(6)按照行政机关首长的授权,对行政治
理相对人的咨询或者申请办理事项给予当场答复或者办理;(7)将本机关
办理事项的结果通知或者送达行政治理相对人。
7、首咨询责任人
机关服务窗口接待行政治理相对人的首位工作人员为首咨询责任人。
机关或者服务窗口负责人也能够指定相应的工作人员为首咨询责任人。
8、对机关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要求
(1)对机关的要求。各级机关应当设置服务窗口或者指定一个内设机
构作为服务窗口。各级行政机关服务窗口应当选配熟悉本部门业务的工作
人员,服务窗口上班时刻必须有工作人员值班;
(2)对机关首长的要求。行政机关首长对本机关实施首咨询负责制度
负总责。行政机关首长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实际工作需要,授权机关服
务窗口办理具体事项;
(3)对机关其他工作人员的要求。机关其他工作人员对行政治理相对
人应当热情礼貌,主动为其指引机关服务窗口或告知联系方式,不得推诿、
拒绝。
9、限时办结制度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治理相
对人)向行政机关咨询、办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确认登记
等公共服务行政事项,行政机关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标准,在承
诺的时限内办结或者答复的制度。
10、限时办结制度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
(1)行政机关办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确认登记等公共
服务行政事项,必须向行政治理相对人承诺办理时限;(2)行政机关必须
在承诺的办理时限内办结或者答复;
(3)行政机关办理事项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标准。
11、《限时办结制度》的特点
(1)《限时办结制度》是要求行政机关按承诺时限办结事项的行为规
范;(2)《限时办结制度》是对行使权力的一种约束机制;(3)《限时办结
制度》是行政机关对社会的一种公布承诺。(4)《限时办结制度》要求严格
依法办事。
12、实施《限时办结制度》的重要意义
(1)实施《限时办结制度》,能够促进行政机关提升办事效率。(2)
实施《限时办结制度》,能够促进机关的信用建设。(3)实施《限时办结制
度》,能够从源头遏制行政腐败的滋生。
13、限时办结制度适用范畴
自治区内各级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受行政机关托付具
有行政治理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适用本制度。自治区内其他
机关参照本制度执行。信访事项的办理按照《信访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14、限时办结制度包括了三个方面
(1)《限时办结制度》要紧适用于行政机关。因为,限时办结要紧是
针对办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确认登记等公共服务行政事项,
而办理这些事项的要紧是各级行政机关。
(2)其他机关要参照执行。因为,其他机关转变干部作风,加大机关
行政效能建设也需要缩短办事时刻,提升办事效率,因而也同样要求办理
事项执行限时办结。但由于其他机关办理的事项不同,适用的法律规范也
不同,因而只能参照执行《限时办结制度》。
(3)信访事项按照《信访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不适用《限时办结
制度》。因为信访事项较为专门,其办理的程序和时限,《信访条例》已有
明确的规定。
15、承诺办理时限的原则
(1)行政机关对行政治理相对人申请办理事项,属于本机关职责的,
应当向行政治理相对人承诺所办事项的办结或者答复时限,做到办理时限
明确;(2)政府部门所承诺的办结或者答复时限,必须是通过本级人民政
府批准的办理时限,不能由政府部门自己决定;(3)所办事项有法定时限
规定的,承诺的办结时限必须少于法定时限。
(4)所办事项没有法定时限规定的,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合理确定
承诺办理时限。
16、限时办结的时限运算
(1)限时办结的时限以日运算,开始之日不运算在办理时限内。那个
地点所指的“日”,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
假日;(2)符合条件的,其办理时限从收到申请的次日起运算;
(3)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其办理时限从行政治理相对
人补正材料次日起运算;
(4)部门之间、内设机构之间的办理时限,从交接登记的次日起运算;
(5)申请事项不需要进行审批或者确认登记的,或者不属于本部门职
责范畴的,送达书面凭证之日即为办结或者答复的日期;(6)行政治理相
对人因自身责任,不按行政机关告知的时刻到机关服务窗口办理有关手续,
其申请办理的事项应视为受理部门按期办结;
(7)办理的事项依法需要通过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勘测、
检疫、鉴定或者专家评审的,所需时刻不运算在承诺办结的时限内,行政
机关应当将所需时刻告知行政治理相对人,并在机关办理事项收件回执中
注明。
17、行政机关延期办理必须符合以下三点要求
(1)延期办理的理由必须是因专门情形不能按期办结;
(2)必须通过批准,需要延期办理的,应在承诺时限届满前提出,并
填写《机关办理事项延期申请表》,由部门要紧负责人签署意见,报本级政
府服务窗口审批;(3)延长时限应当短于该事项承诺办结的时限,同时以
一次为宜,不能久拖不决。
18、超时办结及其行政责任
因行政机关自身责任,无正当理由超过承诺时限未办结的,属于超时
办结。此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视为超时办结:
(1)无正当理由对行政治理相对人的申请不予受理;(2)不按规定给
申请人答复;
(3)超过承诺办结时限才提出延期申请;(4)在承诺时限内,不将办
理结果交付行政治理相对人。
19、《责任追究制度》的涵义
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首咨询负责制度、限
时办结制度,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阻碍执行力和公信力,贻
误行政治理工作或者损害行政治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等行为予以责任追究的
制度。
20、《责任追究制度》的特点
(1)《责任追究制度》是一种监督机制;(2)《责任追究制度》是一种
约束机制;(3)《责任追究制度》是一种强制机制。
21、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的重要意义
(1)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能够强化机关干部的责任意识;(2)
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是执行作风效能建设各项制度的重要保证。(3)
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有利于形成机关干部作风和行政效能建设的长
效机制。
22、行政责任追究的形式
(1)行政处理。要紧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或者不当的行
政行为,对行政机关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判、取消评优评先资格等处理;
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调离岗位、取消执法资格、引咎辞去领导职务、
责令辞去领导职务、责令辞职、辞退等处理。行政处理是行政责任追究的
要紧形式;
(2)行政处分。要紧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或者不当的行
政行为,给予有关责任人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的处
理;
(3)上述两种形式相辅相成,能够单处,也能够并处,应视情形而定。
23、行政责任追究的对象
(1)政府及其负责人;(2)政府部门及其负责人;(3)部门内设机构
及承办人。
24、行政责任追究的执行主体
(1)上级政府或者监察机关对下级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进行追
究;
(2)本级政府或者监察机关对本级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进行追
究;
(3)行政机关或者同级监察机关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4)责任追究机关不按照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由本级政府或者上
级监察机关追究责任。
25、从轻、减轻、免于处理
(1)主动赔礼道歉,行政治理相对人已谅解;(2)有效阻止不良后果
发生;
(3)主动纠正和挽回全部或者大部分缺失;(4)其他能够从轻、减轻
或者免于处理的情形。
26、从重或者加重处理:
(1)打击、报复、陷害投诉人、检举人、调查人;(2)一年内显现两
次以上要追究行政责任的行为;
3)干扰、阻止追究行政责任调查;4)不执行监察机关依法作出的监
察决定;(5)其他要从重或者应当加重处理的情形。
第六章突发事件应对
突发事件的定义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峻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
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
件。
2、突发事件的内涵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2)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
和紧迫性;
(3)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4)突发事件必须借助于公权力
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
3、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过程和机理的不同,将突发
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4、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阻碍范畴、突发事
件性质、可控性、行业特点等因素,将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
件分为专门重大、重大、较大和一样四级。
5、突发事件的治理体制
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我国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治理体制的要求
是,统一领导、综合和谐、分类治理、分级负责、属地治理为主。
6、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在时刻上是突然发生的,为在关键时刻最大程度地减少缺失,
必须反应迅速,和谐一致,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为此,必须在平常
制定完备的预案。预案是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作的全面、具体的实施方
案。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央一级的突发事件总体
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二是地点一级突发事件总体应
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
7、应急治理,是指对差不多发生的突发事件,政府按照事先制定的应
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操纵或者排除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减轻危机带
来的缺失,爱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应急治理培训确实是对应急治理所
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8、应急治理培训,应当要紧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提升各级领导的应急指挥决策能力是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2)政府及其部门领导干部应急培训的重点是增强应急治理意识,提
升统筹常态治理与应急治理、指挥处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
9、应急救援队伍,可分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10、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的意义和作用要紧表现在
(1)应急知识宣传普及能够唤起一般民众主动参与预防和处置突发事
件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应急知识宣传普及能够为处于突发事件中的人民群众提供智力支
持和精神动力。
11、所谓突发事件预警,是指在差不多发觉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某些
征兆,但突发事件仍未发生前采取的治理措施。建立健全预警制度的目的
在于及时向公众公布突发事件马上发生的信息,使公众为应对突发事件做
好预备。
12、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
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13、自然灾难、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
责的人民政府能够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1)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逼的人
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2)迅速操纵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戒备区,
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操纵措施;(3)赶忙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
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
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抢救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证措施;
(4)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
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
爱护措施;
(5)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
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6)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
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7)保证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差不多生活必需品的供应;(8)依法
从严惩戒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固市
场价格,爱护市场秩序;(9)依法从严惩戒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
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爱护社会治安;(10)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
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14、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下列一
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1)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
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操纵事态进展;(2)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
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操纵;(3)
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
活动;
(4)加大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
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邻近设置临
时戒备线;
(5)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严峻危害社会治
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赶忙依法出动警力,按照现场情形依
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复原正常。
15、突发事件的事后复原与重建,突发事件应对法要紧作了四个方面
的规定:
(1)政府停止执行应急处置措施及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和重新引
发社会安全事件的规定;
(2)政府在复原与重建中职责的规定;(3)关于国务院制定有关优待
政策,受突发事件阻碍地区的人民政府制定善后工作打算并组织实施以及
奖励和抚恤的规定;(4)关于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进行评估和总结,并向
上级报告的规定。
第七章政府非税收入治理
1、政府非税收入概念一政府非税收入,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
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依法履行公共事务治理职能,利用国
有资源或者国有资产,提供公共服务征收或者收取的税收以外的财政资金。
2、征收依据一政府非税收入征收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
定,通过履行公共事务治理职能、行使国有资产或者国有资源所有权、提
供公共服务及准公共服务,或以政府名义取得。
3、征收主体一政府非税收入征收主体要紧包括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以及
法定执收单位。
4、资金属性一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是一种财政性资金,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5、政府非税收入的取得方式…政府非税收入的取得方式,依据有关法
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要紧有如下几种:如征收、收取、收缴、追缴、募
集等。
6、政府非税收入项目、标准
政府非税收入的项目和标准,按照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和自治
区的有关规定予以确定。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与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方
针政策密不可分,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也将进
行适时调整,决定了其治理是一种动态的治理。
7、政府非税收入种类
(1)政府性基金收入;(2)专项收入;(3)彩票资金收入;(4)行政
事业性收费收入;(5)罚没收入;(6)国有资本经营收入;(7)国有资源
(资产)有偿使用收入;(8)其他政府非税收入。
8、政府非税收入治理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政府非税收
入的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按照需要能够在财政部门设置
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治理机构。
9、执收单位的定义-法律、法规、规章确定的征收、收取政府非税收
入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为政府非税收入执收单位,
统称为执收单位。
10、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主体
政府非税收入征收主体要紧是指各级政府非税收入治理机构和法定执
收单位。法定执收单位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国家机关;(2)事业单位;(3)社会团体;(4)其他组织。
11、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方式
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分为直截了当征收和托付征收两种方式。
1.直截了当征收是指由各级政府非税收入治理机构或法定执收单位直
截了当征收、收取政府非税收入的行为。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了必
须采取直截了当征收方式的应当采取直截了当征收方式。执收单位具备直
截了当征收条件的,不得擅自采取托付征收方式。
2.托付征收是指执收单位在不具备征收条件或为了降低征收成本、方便
征收治理,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托付其他有关单位征收或收取
政府非税收入的行为。法定执收单位按照规定能够采取托付征收方式时,
应与受托付单位签订托付协议,并将托付协议及有关事项报同级财政部门
备案。
12、执收单位职责
(1)执收单位必须实行政府非税收入公示制度;(2)执收单位必须依
法征收政府非税收入;
(3)执收单位必须开具政府非税收入票据;(4)执收单位必须按规定
将所征收或收取的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缴入国库或财政部门开设的政府非税
收入财政专户;(5)执收单位必须按规定编报政府非税收入年度打算;(6)
执收单位必须按规定向财政部门编报政府非税收入情形。
13、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分离制度是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
定,将政府非税收入的执收与缴款相分离的制度,也确实是通常所讲的''单
位开票、银行代收”,即执收单位只需向缴款人开具票据,由缴款人持票据
到代理银行营业网点缴费,资金直截了当进入政府非税收入财政专户或国
库单一账户。
14、收缴分离制度的专门规定
考虑到某些执收单位的实际情形,对部分小额、零星、分散、不当场
收取就难以追缴的政府非税收入能够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由执收单
位直截了当收款,但必须在规定时刻内将所收款项缴入指定代理银行的政
府非税收入财政汇缴专户。
15、政府非税收入的减免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能够减缴、免缴、缓缴政府非税收入的,
缴款义务人应当向执收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按照法定
批准权限办理。
16、政府非税收入的退付
经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确认为误征、多征的政府非税收入,应
由同级财政部门予以退还缴款义务人。办理政府非税收入退付时,应由主
管部门将有关材料统一报财政部门审批。
17、政府非税收入票据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其他
组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征收或者收取政府非税收入时,
向缴款义务人开具的收(缴)款凭证。
18、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申领。执收单位使用的政府非税收入票据,
必须按照收入级次或者现行财务隶属关系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非税收入票
据治理机构申领。
19、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使用。执收单位收取政府非税收入,应当向
缴款义务人出具政府非税收入票据;不出具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缴款义
务人有权拒绝缴款。政府非税收入来源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依法纳税
的,应按税务部门的规定使用税务发票,并将缴纳税款后的政府非税收入
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20、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保管。已开具的票据存根的保管期一样为五
年,但个别用量专门大的票据存根存放五年确有困难的,经同级政府财政
部门非税收入票据治理机构批准,可适当缩短储存期限。
21、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缴销和审核。票据缴销能够采取按次缴销的
方法,也能够实行定期缴销的方法。在票据缴销时,必须对应缴销的填开
票据进行认真审核。
22、政府非税收入票据遗失的处理。遗失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应当
自遗失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原发放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财政部门,并登
报公告作废。
23、违反政府非税收入治理的行为种类
(1)违反规定设置政府非税收入项目;(2)违反规定改变政府非税收
入项目的范畴、标准、对象和期限;(3)对已明令取消、暂停执行或者调
整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仍旧按照原定项目、标准征收或者变换名称征收;
(4)多收、不收或者擅自减收、免收、缓收政府非税收入;
(5)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政府非税收入款项,或者将政府
非税收入款项存入政府非税收入财政专户、汇缴专户以外的其他账户;(6)
违反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分离规定;
(7)违反规定发放、使用、核销政府非税收入票据,或者保管不善造
成政府非税收入票据毁损、灭失;(8)其他违反政府非税收入治理的行为。
第八章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1、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依法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加大层
级监督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2、行政复议机构的职责
(1)按照行政复议法第十八条的规定转送有关行政复议申请;(2)办理
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行政赔偿等事项;
(3)按照职责权限,督促行政复议申请的受理和行政复议决定的履行;
(4)办理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和重大行政复议决定备案事项;(5)
办理或者组织办理未经行政复议直截了当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应诉事项;
(6)研究行政复议工作中发觉的咨询题,及时向有关机关提出改进建
议,重大咨询题及时向行政复议机关报告。
3、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资格包括以下方面
(1)申请人是相对人;(2)申请人有特定的权益;(3)申请人与具体
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4、第三人的内容
行政复议期间,行政复议机构认为申请人以外与被审查的具体行政行
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5、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的情形及后果
(1)行政复议机构通知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加行
政复议;(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行向行政复议机构申请作为第三
人参加行政复议;(3)第三人不参加行政复议,不阻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
理。
6、被申请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按照行政
复议法和条例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的,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
被申请人。
7、被申请人的几种专门情形
(1)共同行为。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共同名义作出具
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与该组织作为行政复议共同被申请人。行政机关与
其他组织以共同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
(2)经批准行为。下级行政机关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经上级
行政机关批准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批准机关为被申请人。
(3)未经授权的派出机构、内设机构的行为。行政机关设置的派出机
构、内设机构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对外以自己名义作出
具体行政行为,该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
8、行政复议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期限的运算
(1)当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自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运算;
(2)载明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文书直截了当送达的,自受送达人签收
之日起运算;
(3)载明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文书邮寄送达的,自受送达人在邮件签收
单上签收之日起运算;没有邮件签收单的,自受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签名
之日起运算;
(4)具体行政行为依法通过公告形式告知受送达人的,自公告规定的期
限届满之日起运算;
(5)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事
后补充告知的,自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收到行政机关补充告知的通
知之日起运算;
(6)被申请人能够证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明白具体行政行为的,
自证据材料证明其明白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运算。
9、不作为的行政复议申请期限运算方法
(1)有履行期限规定的,自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运算;
(2)没有履行期限规定的,自行政机关收到履行法定职责申请满60
日起运算。
10、行政复议申请方式
(1)书面申请方式:当面递交、邮寄或者传真等;行政复议机构有条
件的能够电子邮件递交。
(2)口头申请方式:按照规定事项记载,制作申请笔录,向申请人宣
读,由申请人签字。
11、行政复议申请的内容
书面申请须载明的内容包括五项:申请人差不多情形;被申请人的名
称;行政复议要求和申请行政复议的要紧事实和理由;申请人签名或者盖
章;申请日期。
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构按照上述内容记载,并由申请人确认。
12、申请人举证责任
申请人对下述材料负有举证责任:
(1)不作为的行政复议申请,提供曾经要求被申请人履行法定职责而
被申请人未履行的证明材料;
(2)申请行政赔偿的申请,提供损害证明和因果关系证明;(3)法律
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13、条例规定的受理条件
(1)有明确的申请人和符合规定的被申请人;(2)申请人与具体行政
行为有利害关系;
(3)有具体的行政复议要求和理由;(4)在法定申请期限内提出;
(5)属于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政复议范畴;(6)属于收到申请的行政
复议机构的职责范畴;
(7)尚未通过救济或者并未处于救济之中,即其他行政复议机关尚未
受理同一行政复议申请,人民法院尚未受理同一主体就同一事实提起的行
政诉讼。
14、行政复议申请补正
行政复议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表述不清晰的,行政复议机构能够自收
到该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5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补正。补正通知应当载明
需要补正的事项和合理的补正期限。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的,视为申请
人舍弃行政复议申请。
15、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及时审理并作出行政复
议决定,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的宗旨,做到依法审查,公平裁决,
提升行政复议案件的办理质量和效率,实现法律成效与社会成效的统一。
16、行政复议审理人员
条例规定,行政复议机构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应当由2名以上行政复
议人员参加。
17、行政复议审理方式-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采纳书面审查的方
法,即以书面审理为原则,但不排除其他审理方式,如听证审理等当面审
理方式。
18、行政复议调查的内容。行政复议人员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
时,能够查阅、复制、调取有关文件和资料,向有关人员进行询咨询。
调查取证时,行政复议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
人员出示证件。被调查单位和人员应当配合行政复议人员的工作,不得拒
绝或者阻止。
19、按照条例规定,行政复议中止的情形有
(1)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死亡,其近亲属尚未确定是否参加行政复议
的;
(2)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丧失参加行政复议的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
理人参加行政复议的;
(3)作为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益义务承担人
的;
(4)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下落不明或者被宣告失踪的;(5)申请人、
被申请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参加行政复议的;
(6)案件涉及法律适用咨询题,需要有权机关作出讲明或者确认的;
(7)案件审理需要以其他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其他案件尚未审
结的;(8)其他需要中止行政复议的情形。
20、行政复议终止的情形
(1)申请人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构准予撤回的;
(2)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死亡,没有近亲属或者其近亲属舍弃行政复
议权益的;
(3)作为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其权益义务的承担人舍弃
行政复议权益的;
(4)申请人与被申请人按照本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经行政复议机构
准许达成和解的;
(5)申请人对行政拘留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申请行
政复议后,因申请人同一违法行为涉嫌犯罪,该行政拘留或者限制人身自
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变更为刑事拘留的。
(6)下列情形中止行政复议满60日而中止缘故仍未排除的
一是,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死亡,其近亲属尚未确定是否参加行政复
议的;
二是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丧失参加行政复议的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
理人参加行政复议的;
三是作为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益义务承担人
的。
21、行政复议申请撤回
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自愿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经行政复议
机构同意,能够撤回。
申请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不得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行政复议
申请。然而,申请人能够证明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违抗其真实意思表示的除
外。
22、行政复议撤回要件
(1)时刻要件:行政复议申请撤回必须在是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
(2)主观要件:撤回人自愿。不论是认识到自己申请缺乏正当理由,
依旧因为被申请人作了一定让步而妥协,都能够认定为自愿。
23、撤回的后果一行政复议申请撤回后,申请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
由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申请人证明撤回违抗其真实意思表示的除外。
24、行政复议和解的概念一行政复议和解是申请人、被申请人在行政
复议过程中自愿达成和解,行政复议机构经审查准许后,对行政复议案件
不再连续审理。
25、行政复议调解的概念一行政复议调解,指行政复议申请人和被申
请人在行政机关的居中和谐下,自愿同意调解结果而达成的协议。
26、行政复议坚持决定
行政复议机关通过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认为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
实清晰,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作出坚持原
具体行政行为的决定。
27、行政复议撤销决定
行政复议机关通过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认为原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不当,或者被申请人不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书面答复、提交起初作出具体行
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行政复议机关可作出撤销的复议决
定。
28、适用撤销决定的情形:
(1)要紧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2)适用依据错误的;(3)违反法
定程序的;(4)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5)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29、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行政复议机关能够决定变更:
(1)认定事实清晰,证据确凿,程序合法,然而明显不当或者适用依
据错误的;
(2)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然而经行政复议机关审理查明事实清
晰,证据确凿的。
30、适用确认违法的情形
(1)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明显不当;(2)责令履行法定职责没有实
际意义或者无条件履行;
(3)违法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期间由被申请人主动改变,申请人
要求连续审理原行为的。
31、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决定其在一定
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
决定履行法定职责的条件:
(1)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主体必须是行政机关;(2)被申请人是有权作
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即要求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被申请人的
事权范畴内;(3)行政主体有履行法定职责的可能性。
3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决定驳回行政复议申请:
(1)申请人认为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
关受理后发觉该行政机关没有相应法定职责或者在受理前差不多履行法定
职责的;
(2)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后,发觉该行政复议申请不符合行政复议法和
条例规定的受理条件的。
33、禁止不利变更原则
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在申请人的行政复议要求范畴内,
不得作出对申请人更为不利的行政复议决定。这能够概括为“禁止不利变
更原则”或者“行政复议不加重”原则。
34、意见书制度
行政复议期间行政复议机关发觉被申请人或者其他下级行政机关的有
关行政行为违法或者需要做好善后工作的,能够制作行政复议意见书。有
关机关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意见书之日起60日内将纠正有关行政违法行为
或者做好善后工作的情形通报行政复议机构。
35、建议书制度
行政复议期间行政复议机构发觉法律、法规、规章实施中带有普遍性
的咨询题,能够制作行政复议建议书,向有关机关提出完善制度和改进行
政执法的建议。
第九章行政处分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
1、处分的适用条件。是指在满足什么情形的前提下,才能施以处分的
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受到处分的差不多前提是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政机关的
决定和命令。
(2)其适用对象只针对行政机关公务员。那些尽管在行政机关内部工
作,但不依法履行职责,不执行国家公务的机关工勤人员排除在外。
2、处分的设定。即关于行政处分设定权的具体规定。《处分条例》对
行政处分设定制度,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定:
(1)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原则上应当适用该条例。确实是讲,
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处分要紧由该条例设定;
(2)法律、其他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有规定
的,按照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的规定执行;法律、其他行政法
规、国务院决定对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应当受到处分的违法违纪行为作了规
定,然而未对处分幅度作决定的,适用《处分条例》第三章与其最相类似
的条款有关处分幅度的规定;
(3)地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点政府规章能够作补充规定。除国务
院监察机关、国务院人事部门以外,国务院其他部门制定处分规章,应当
与国务院监察机关、国务院人事部门联合制定。
3、处分的原则
(1)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处分的原则;
(2)公平、公平原则。这一原则确实是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分时
不偏私、平等对待、合理考虑有关因素;(3)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4)
错责相习惯原则;
(5)事实清晰、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手续完备原则。
4、案件移送,是指处分决定机关在处理政纪案件过程中,将涉嫌犯罪
的违法违纪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制度。
5、违法违纪行为的构成要件,是指除法定专门情形外的任何一种违法
违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若干个差不多条件,不具备这些条件就谈不上违法
违纪行为,更谈不上追究纪律责任。
(1)违法违纪行为的主体。是指违法违纪的实施或者称行为人。它包
括组织和自然人,也确实是讲行政机关(包括其所属机构或者派出机构)
及其所有的公务员都有可能成为违法违纪的主体;
(2)主观方面存在过错。确实是指违法违纪行为人对事实上施的违法
违纪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持有有意和过失的心理状态;
(3)违法违纪行为的客体。是指受我国法律爱护的,为违法违纪行为
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如合法的婚姻关系、正常的机关办公秩序、市场经济
秩序等;
(4)违法违纪行为的客观方面。它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
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等。
6、处分的种类即处分的形式。按照《处分条例》第六条规定,处分的
种类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6种。
7、处分种类讲明
(1)警告,是对具有轻微违纪行为的公务员进行的一种申诫。警告一
样适用于违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较小的情形;
(2)记过、记大记,是一种通过将公务员的过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业租赁代理费用基金合同
- 股权代持入股合作协议书
- 2024购销合同协议精要
- 二手电动自行车转让合同
- 2024版企业技术成果保护协议
- 影视作品制片权许可合同
- 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示例
- 2024年设立股份公司资金注入协议
- 七年级地理上册-5.1-世界的人口教案-商务星球版(1)(2021学年)
- 生物中图版自主训练:第三单元第二章第六节人类遗传病
- 《婴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与评价》习题库 (项目三) 0 ~ 3 岁婴幼儿语言发展观察、记录与评价
- 英语漫谈胶东海洋文化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 环保产品管理规范
- 幼儿园:我中奖了(实验版)
- 赵学慧-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教案
- 《世界主要海峡》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
- 中央企业商业秘密安全保护技术指引2015版
- 螺旋果蔬榨汁机的设计
- 《脊柱整脊方法》
- 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哈尔滨商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