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及其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十月革命及其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十月革命及其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十月革命及其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十月革命及其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月革命及其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选择题1.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是苏联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三国率先要求民族自决,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独立。据下表可知()1990年人均GDP比较表(以1990年全苏联平均水平为100)苏联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瑞典挪威芬兰100140133123518548524A.政局的动荡滋长了人们的信仰危机B.大俄罗斯主义倾向激化了民族矛盾C.单一经济结构加深了对西方的依赖D.与西方的经济差距增强了离心倾向2.(2023·安徽合肥一模)1918年,阿根廷在拉丁美洲组建了共产党,随后墨西哥、乌拉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先后成立了共产党。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拉丁美洲共产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世界和平以及在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拉丁美洲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A.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B.标志着拉丁美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得益于国际工人组织正确领导D.加快了拉丁美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3.(2022·河南郑州一模)到1924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引发了无产阶级对新经济人及其财富的强烈不满。为了抚慰大众的骚动,莫斯科市政府关闭了30万家私人企业,并向存留的私商征收高额的特别税。这从侧面证明了新经济政策()A.受制于意识形态观念B.因引发骚动而被取消C.遭到人们的普遍抵制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4.(2023·安徽合肥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创造了经济奇迹:被摧毁的国民经济在5年之内就得到恢复,失去数千万人口的国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现象()A.源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B.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C.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说明苏联模式弊端得以纠正5.(2023·黑龙江大庆二模)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据苏联学者统计,1917—1982年,苏俄(联)共建设了1238座新城市。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调动能力B.苏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C.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D.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6.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平均主义是有害的,因为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A.力图推行“福利国家”政策B.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C.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D.汲取了“新经济体制”的优点7.“应该看到,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不是充分具备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然而,十月革命却取得了胜利。这说明()A.十月革命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B.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脱离实际的C.十月革命是无组织无准备的成功冒险D.应将革命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8.(2023·山东烟台一模)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对大型企业进行了国有化,对生产进行监督;1918年6月开始,中小企业也实行国有化;1921年,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制;1921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主要机构,并首次制定了年度计划。这一过程表明苏俄()A.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B.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C.经济政策摇摆不定D.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9.下面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注入了市场经济成分C.改变了经济比例失调问题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10.列宁指出,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的目标。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据此可知,列宁()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B.重在建立工业与农业的联系C.主张加速工业化的进程D.反对农业集体化政策11.(2023·山东泰安一模)1930年,苏共十六大通过了“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1933年,苏联从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124个“技术援助协议”。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消弭了与美国的意识对抗B.利用外国优势推进工业化C.经济体制模式在逐渐转型D.新经济政策得到较好贯彻12.苏联1926—1927年秋季粮食收购情况表(单位:普特)年份1926年1927年月份10月11—12月10月11—12月实收数15636万27164万16418万13582万计划数5亿5.6亿上表中的数据说明当时苏联()A.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B.农村集体经济占主导C.农村经济政策尚待调整D.农民拥护工业化建设13.(2023·福建龙岩二模)下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殖民地问题的主张和实施的政策。由此可见,美国的这些主张和政策()年份主张(政策)1950年美国国务院出台文件:支持所有殖民地自治,促进殖民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在殖民地和其他国家之间扩展经济活动1953年杜勒斯认为殖民地区已成为西方与苏联阵营进行激烈竞争的战场,美国应帮助殖民地获得自治或独立1956年在英法与埃及苏伊士运河之争中,美国谴责英法并施加压力A.服从于自身国家战略需要B.致力于维护殖民地主权和独立C.积极践行非殖民地化原则D.旨在帮助殖民地摆脱贫穷落后14.下表为1967年前后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其变化表明坦桑尼亚政府的意图是()1967年前1967年后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年)3.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年)1.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2.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3.“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A.增进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B.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C.号召民众支持不结盟运动D.增进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15.(2022·山西名校期末)冷战结束至2003年,不结盟运动国家召开了13次首脑会议,反复讨论了运动的命运,驳斥了不结盟运动失去存在价值的观点,提出将运动的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强调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是其“头等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一变化()A.推动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B.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已不合时宜C.表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确立D.有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二、非选择题16.(2023·湖南名校2月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就亚非拉民族主义而言,20世纪出现过3次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出现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独立运动等民族独立斗争。欧洲还建立了波兰、芬兰、南斯拉夫等民族独立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广泛开展民族民主运动,彻底摧毁了数百年的殖民体系。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崩溃,在冷战时期被掩盖着的民族矛盾突然爆发,东欧、中亚等地区接连发生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同时,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冲击,引起民族主义强烈反弹。对于亚非拉国家和民族来说,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个双刃剑。在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族主义作为动员群众的思想武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单纯以民族主义作为指导,处理一切纠纷,使民族主义恶性膨胀,就会导致民族冲突。——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轨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20世纪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某次高潮,说明其意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苏俄(联)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苏俄(联)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苏俄(联)”。——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材料二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又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参考答案1.D解析作为苏联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波罗的海三国的人均GDP明显低于周边资本主义国家,其于20世纪90年代初独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西方的经济差距加剧了其与苏联的离心力,故选D项;波罗的海三国政局相对稳定,排除A项;表格数据与大俄罗斯主义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出三国对西方国家的依赖,排除C项。2.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阿根廷组建了共产党,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之后更多的拉丁美洲国家成立共产党,并为拉丁美洲独立和民主运动以及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说明拉丁美洲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了国际工人运动的鼓舞和支持,其发展得益于国际工人组织的正确领导,故选C项;世界殖民体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摧毁的,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一般在共产党成立之前,排除B项;题干材料并未涉及拉丁美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排除D项。3.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莫斯科市政府关闭了30万家私人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使莫斯科出现众多的私人企业,“关闭了30万家私人企业”“征收高额的特别税”从侧面证明新经济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受制于意识形态观念”是材料正面叙述的,与“侧面证明”不符,排除A项;1927年以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4.B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被摧毁的国民经济能够迅速得到恢复,并在人口损失极大的情况下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主要是由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可以举全国之力保证经济发展,故选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的快速恢复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旨是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保持较高增速是由于苏联模式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依然存在,并未得到纠正,排除D项。5.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1982年,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工业化建设的重视以及较强的国家组织建设能力,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整个苏联的社会经济状况,无法得出苏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排除B项;1917—1982年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冷战,因此“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苏联改革的相关信息,并且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无法得出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排除D项。6.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平均主义是有害的……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可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认为平均主义是有害的、不正确的,给懒汉制造舒适的环境,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为此,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故选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福利国家”政策,排除A项;题干材料所述做法顺应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排除C项;“新经济体制”的内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7.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然而,十月革命却取得了胜利”,可知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在俄国经济基础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说明应将革命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故选D项;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应将革命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脱离实际的,并且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在俄国经济基础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不代表十月革命是无组织无准备的成功冒险,排除C项。8.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对大型企业进行了国有化,对生产进行监督”“中小企业也实行国有化”“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制”“首次制定了年度计划”,可知苏俄一直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故选B项;到1921年,苏俄未开始工业化进程,排除A项;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动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有关,并不是摇摆不定,排除C项;苏联的计划经济从1928年开始真正实施,排除D项。9.D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玉米种植面积达到最大时,玉米的产量却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改革不结合当时苏联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故选D项;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也没有改变苏联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故排除A、C两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玉米的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关系,没有体现市场经济方面的问题,排除B项。10.A解析列宁指出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总结,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故选A项;“重在建立工业与农业的联系”表述不准确,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排除B项;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都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排除C、D两项。11.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等,可知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与外国进行合作,引进技术及技术人员,从西方国家贷款,进行本国工业化建设,故选B项;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从未消弭,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模式并未转型,排除C项;1933年新经济政策早已结束,排除D项。12.C解析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可知当时苏联粮食收购困难,说明当时苏联经济政策尚待调整,故选C项;图表数据反映的是粮食收购困难,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仅从实收数无法反映粮食生产的水平,不能得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论,排除A项;当时苏联农业中个体经济占主导,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粮食收购困难,无法得出农民拥护工业化建设的结论,排除D项。13.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殖民地区已成为西方与苏联阵营进行激烈竞争的战场,美国应帮助殖民地获得自治或独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虽然支持殖民地独立,但都是出于美国自身经济发展需要、同苏联进行竞争、削弱英法势力、争夺世界霸权等目的,故选A项;美国是站在自身利益和追求世界霸权的立场上支持殖民地独立的,维护殖民地主权和独立不是其最终目的,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美国采取这些政策的目的主要是维护本国利益,与践行非殖民地化原则无关,排除C项;帮助殖民地摆脱贫穷落后是美国政策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项。14.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67年以前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突出欧洲文明的作用,而1967年以后的问题设计突出非洲文明的内容,这种变化有利于坦桑尼亚人民增强对非洲民族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试卷不再主要针对西方文明设计问题,不代表坦桑尼亚政府的意图是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与不结盟运动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的变化强调了非洲文明的作用,并非是强调与其他非洲国家的交往或团结,排除D项。15.D解析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国家的主要任务转向发展经济、加强合作,是与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故D项正确。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格局尚未形成,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依然有其存在价值,B项错误。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形成,C项错误。16.参考答案(1)轨迹:20世纪初,以印度人民反英斗争、中国辛亥革命等为代表的“亚洲觉醒”,形成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一次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