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四模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四模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四模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四模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四模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九年级第四次模拟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此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卡上答题,答题前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校园文化节开展主题为“穿越千年读河南”研学活动,以下是文化节的部分流程,请你参与完善。1.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些字词小豫拿不准,请帮他判断。(共4分)一部中国史,半部在河南。在河南各地,每逢假期,便能看到游人如织、汉服①(缥飘)逸。穿越千年,行走中原,游汴梁、逛朝歌、行安阳、观淇水、入洛邑,在底蕴深厚的文化古都古城中,打卡景点名胜,寻觅商、汉、唐、宋等不同朝代韵味,在历史与现代的②(融容)合中发现盛世中原迸发的独特魅力,彰显文化自信,读懂魅力中国。(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做出选择()(2分)A.zhāoqiǎbìng B.zhāokǎbèng C.cháoqiǎbèng D.cháokǎbìng(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2.河南是诗歌的故乡,方寸之间皆有故事,举足踏上总有诗行。小豫想在“诗卷里的河南”幻灯片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8分)巩义的杜甫登临泰山,用“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望岳》)抒发了自己不怕困难、俯瞰一切的豪迈精神;新郑的白居易游览西湖,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描绘出早春时节花草欣欣向荣的景象;洛阳的李贺见证战乱,用“黑云压城城欲摧,⑤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渲染气氛,衬托出将士们的临危不惧;孟州的韩愈仕途坎坷,用“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表达对封建社会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洛阳的刘禹锡酬谢朋友,用“⑦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抒发生生不息的哲思,表现了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3.小豫作为志愿者要负责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讲解工作,请帮助他完成以下任务。(共7分)(1)给下侧的解说要点排列解说顺序,并简述理由。(3分)解说要点:①介绍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基本信息。②归纳建设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意义。③深入了解千年运河史。④描绘大运河千帆竞发、舟楫往来的繁荣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排好解说顺序后,请你借助下面资料夹中的内容,帮小豫撰写解说开场白。60字左右。(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料夹】(一)距离洛邑古城不远的洛河,是一千多年前隋唐大运河的河首段。千年运河,万物通济。随着大运河漕运的发展,洛邑地区成为维系南北东西水上交通的转运核心,吸引了国内外富商大贾的到来。洛阳的经济与城市建设发展达到鼎盛,并逐渐形成了南北文化交错、朝野文化同息的文化特征,一度成为中外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文化圣地。(二)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位于洛阳市,与丝绸之路公园隔路相望。博物馆总占地面积47.7亩,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运河文化研究与展示基地。(三)基本陈列: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第一部分“天工国运一统中华”;第二部分“千年运河万物通济”;第三部分“隋唐盛世国运繁华”;第四部分“古今辉映源远流长”。4.本次活动要制作“文物会说话”系列展板。小豫选择了河南博物院的“宝贝”——商妇好青铜鸮尊。请你结合展板已有内容和对文物的认识补全展板。(3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共16分)水壶上的“祖国”①同村的二娃子哥前阵子写信回来,说了部队好多新鲜事,什么“立功”“光荣”“祖国”,虽然他不太懂,但这些词听起来很神气,于是天天缠着教书先生给他讲信上的事。②没等到二娃子哥的下一封信,却等到了朝鲜战场上的隆隆炮声,一时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祖国大江南北。③1951年秋天,他终于穿上了日思夜想的绿军装。④肥大的军装套在稚嫩的肩上,昔日的毛头小伙儿竟也添了几分成熟。他把腰带紧了又紧,展展衣服上的褶皱,不住地抚摸着帽子上的红五星。新发的绿漆水壶上也画着“八一”字样的红五星,背在身上别提多精神了。他捧在手里上看下看,怎么也看不够,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⑤他拿起小刀,坐在地上往水壶上一笔一画地刻着什么。⑥战友不解:“这是干啥呢?”⑦“新发的水壶,得刻上字,拿混了我可舍不得!”⑧天刚擦亮,和其他新兵一样,他在训练场踢腿、摆臂,水壶便跟着他摇摆、晃动。据枪瞄准时,班长让他们将水壶挂在枪口处负重加压。前线战事吃紧,他恨自己不能立马学成一身过硬的本领上阵杀敌,便将水壶灌得满些、更满些。时间一长,他好像与水壶达成了某种默契,他们就像是一杆秤的两端,平衡而和谐。训练中,他目光如炬,汗珠滴落,双手却依旧稳稳地支撑着枪托,枪口的水壶不见丝毫晃动。⑨很快,他们踏上列车奔赴前线。车上,连长做动员并配发武器。虽然每天都在和武器装备打交道,但接到弹夹的那一刻,他分明觉得比平时要重一些,连长眼神里似乎也多了些意味。⑩涟川、铁原、华川、洪川,他一遍遍重复着地图上一个个陌生的地名。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他将在这些地方经历一场场生死战斗。⑪转眼月余,他已经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战士。这一次又是一场硬仗,连长讲过,他们的阵地是志愿军屯集、转运物资的重要战略交通枢纽,一旦被敌军占领,就会割裂志愿军东西线的联系,对后方基地及整个战场局势造成严重威胁。而他们作为炮兵,担负的任务就是死守阵地,掩护前方战友。⑫敌人一次又一次发起猛攻,鏖战持续了几天几夜,他和战友趴在壕沟里,仔细盯着敌人的一举一动。后方补给再送不上来,混着硝烟味的雪便是他们唯一的口粮。这时,他举起水壶,想再酣畅地饮一大口时,满满的一壶热水却早就冻成了冰疙瘩,没从瓶口流出一滴水。⑬敌军发了疯似的发起猛攻,炮弹雪花般砸向阵地,高地上没有任何可用的掩体,连炮架也被打坏了。没有炮架,他就扛起炮筒:“咱们的迫击炮可不能停啊,战友们还没撤下来。”炮弹在敌人中炸开,扛着炮筒的他一次次被震倒在地,又一次次口鼻流血地爬起来。⑭忽然,“扑通”一声,身旁的机枪手仰面倒下。机枪手捂着胸膛,躺在雪地上艰难地喘着粗气:“水……水……”⑮他的胸腔里就像塞满了棉花,每一次吸的气好像刚到嗓子眼就又呼出去了,胸口疼得像要炸裂一样。他颤抖着,将水壶死死抱进怀里、贴在身上,想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壶里的冰疙瘩。当水壶接触皮肤时,刺刀般锋利的痛意盖过了寒意,一股冷飕飕的风声直直地钻入耳朵,在身体里蔓延。他咬咬牙,却将水壶抱得更紧。他想给战友喝口水,哪怕只是一滴也好啊。⑯拿起水壶,一滴,两滴,三滴……仅有的几滴水滴进机枪手干裂的双唇间。⑰敌人再度发起猛攻,他猛地抬起头,擦干被泪水模糊的双眼,颤抖着扛起炮筒,对准敌人的方向……⑱他牺牲在了那片冰冻的土地上,身边那个尚未被焐热的水壶一直陪伴着他。在军史里,人们或许可以隐约看到他的身影:志愿军部队在极度疲劳、粮弹缺乏的情况下,在每一个阵地上都与敌军展开反复争夺,并不断地以反击大量杀伤敌军。⑲70多年后,当人们小心翼翼地翻开那片埋藏了战火与硝烟的土地,用小刷子轻轻拂去泥土,人们发现了那个刻着字的军用水壶。深埋在地下70多年,瓶口的软木塞早已不见踪影,水壶身上的绿漆脱落殆尽,斑斑锈迹让人辨认不出它当年的模样。⑳不久,水壶和烈士遗骸一起,在专机的护送下终于回到了祖国。㉑陈列在纪念馆的烈士遗物中,有生锈的纽扣、只剩下鞋底的战靴、残存的防毒面具……走到水壶跟前时,人们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目光汇聚在那个漆面斑驳、旧痕累累的壶身上,上面赫然刻着两个字:“祖国”!(作者:田佳玉、吴安宁。有删改)5.请以“水壶”为线索,简要概括“他”的从军故事。(4分)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冷战场上,满满的一壶热水被冻成冰疙瘩,没从瓶口流出一滴水→③_________________→牺牲时,刻着字、尚未被焐热的水壶深埋在了战场的地下→④_________________6.文章第⑤至⑦段独句成段有何用意?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章除开头和结尾外,通篇未写“祖国”,却处处印刻着“祖国”。请从文中人物描写中找出例证并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离家尚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可文中的“他”,作者为什么连姓名都没有提及?“他”的故事又带给了你怎样的触动?请在“写给最可爱的人”留言板上写下你的留言。(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9~11题。(共12分)【文本一】记录语言与时代的互动①每到岁末年初,以“汉语盘点”为代表的各类年度语言文字盘点已然成为一场语言与文化的盛事。各种年度语言文字盘点,记录了一年来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呈现了民众的情感生活,是对一个时代即时的、多渠道的、多角度的年终总结,凝聚了大量的时代文化信息。②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是反映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而汉字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因此,年度语言文字盘点能够真实、迅捷、全面地反映社会语言生活。③新词新语及时反映了新时代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而其产生的内因,离不开汉语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创造力和自我更新能力。④汉语拥有丰富的词素和多样的构词法,这是新词新语产生的重要内因。例如,建设“数字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些新政策、新科技、新文化的清晰表达,都是汉语常用词语以句法关系为手段复合而成的。⑤年度新词新语为汉语词库增添了新词形。比如,“村超”一词是贵州省榕江县“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简称。网友参照“英超”“中超”等命名习惯,将其称为“村超”。这是通过缩略与仿拟的方式创造的新词形。⑥年度新词新语为旧词增添了新义。比如,“显眼包”原指过于张扬、爱出风头的人,多少带有“嫌弃”意味,现在则以戏谑的方式指称那些个性鲜明、敢于展示自我、能营造欢乐氛围的人或事物。这种意义的转变体现了互联网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⑦年度新词新语还为汉语句法增添了新句式。比如,“特种兵式旅游”指年轻人尝试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挑战时间与体力的边界,换取最丰富的旅游文化体验。这样仿拟的结构、夸张的表达,生动而传神,传达出年轻人的活力。这种结构一经产生,就具有很强的造句能力,比如“特种兵式观剧”“特种兵式开会”“特种兵式午休”等,成为社会生活快节奏、高强度的真实写照。⑧语言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当前流行语迭代增速,正是我们社会充满活力的表现。语言不只是映照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日益彰显。从个体来看,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促进公众在公共平台上充分交流,产生共同话语体系下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新词新语盘点让人们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未知的领域,开阔眼界,突破“信息茧房”。从语言自身作为文化资源的价值来看,年度语言文字盘点还可以为研究语言国情、制定语言政策、指导语言规划提供客观、充分、多元的语言样本。(作者:刘凌。有删改)【文本二】①每到岁末年初,大街小巷喜气洋洋。何以见得?高悬的灯笼、红色的窗贴、新书的对联、倒挂的福字……这些物象与文字向人们展示着喜庆的气氛、美好的心愿、崭新的开始。②“象”与“字”一起,给中国人带来了“年”的意境和“俗”的风味。这里的“象”既可以是具体的物象、形象,也可以指物象、形象所蕴含的象征之意。借助这些可见、可感、可知而且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的物象和形象,中国人形成了对特定意义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具有了以个别表现一般、以单纯表现丰富、以有限表现无限的意旨。此时,汉字已经超越了语言的记录工具这一身份,而表现出“象”的身份,传达出“意”的内蕴,成为中华文化的标识性符号。(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4日,有删改)9.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第②段阐明了“年度语言文字盘点能够真实、迅捷、全面地反映社会语言生活”的原因。B.文本一第⑦段阐明了“特种兵式观剧”“特种兵式开会”等均是年度新词新语为汉语句法增添的新句式。C.文本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顺序论证了汉字的文化内涵。D.两个文本开篇均用“每到岁末年初”,通过社会热点引出文本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0.文本一第④至⑦段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段落间是否可以自由调换?请简要分析。(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围绕“汉字”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11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鲁欲使慎子①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②,然且不可。”慎子勃然③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④。周公⑤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⑥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节选自《孟子》)【注释】①慎子:善用兵者,名滑厘。②南阳:古地名。③勃然:突然。④典籍:重要文册。⑤周公:姬姓,名旦,西周开国元勋。⑥太公:指姜子牙,周朝开国元勋。12.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1)必有得天时者矣词语推断法:得陇望蜀_________________(2)此则滑厘所不识也查阅词典法:①知道,懂得。②认识。③标志。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3)在所益乎课内迁移法: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13.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甲文中连用四个“非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两文中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分别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6~17题。(共4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6.同学们赏读词作,认为词中上阕的“悠悠”用得很妙,请你代表大家说明理由。(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这首词通过对孙权的赞美,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名著阅读(5分)18.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1)“三去三回”是《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从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成长的轨迹,请你根据名著内容加以简析。(2)在名著《简•爱》中,谭波尔小姐称得上简•爱的“人生导师”。请简要概括出与此有关的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作文(50分)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酸甜苦辣是味,闲坐清谈是味,高卧冥想是味,把卷长吟亦是味。游历得山水味,怀古得前时味,看书得文墨味,写作得文章味,赏画得水墨味,观帖得士子味,读碑得金石味,种地得稼穑味……(1)请以“_________________之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上面的材料耐人寻味:人生处处有滋味,能得其味……它能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年九年级第四次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一、1.(1)B(2分) (2)①飘②融(2分)(共4分)2.①会当凌绝顶②一览众山小③乱花渐欲迷人眼④浅草才能没马蹄⑤甲光向日金鳞开⑥其真无马邪⑦沉舟侧畔千帆过⑧病树前头万木春(每空1分,共8分。有错别字或漏字、添字的,该空不得分)3.(1)示例:排序是①④③②(1分)。理由:该顺序是按从现象到本质的原则排列的,符合大众认知规律(2分)。(顺序符合逻辑,排序和理由相互关联即可。共3分)(2)示例:同学们,距离洛邑古城不远的洛河,是一千多年前隋唐大运河的河首段,在深厚的文化底蕴背景下,洛阳建成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47.7亩,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全国重要的运河文化研究与展示基地。欢迎大家来参观学习,感受国运泱泱、盛世繁华。(4分)4.示例:①我的主人可是大名鼎鼎的女战神妇好②我是青蝉,古人相信我能死而复生(3分)二、(一)5.①刚入伍时新发的绿漆水壶,捧在手里怎么看也看不够,刻上了专属文字②新兵训练据枪瞄准,将水壶挂在枪口处负重加压③战场上为给受伤的战友喝水,将水壶死死抱进怀里,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壶里的冰疙瘩④70多年后,水壶和烈士遗骸一起,在专机的护送下终于回到了祖国(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6.为后文埋下伏笔,与后文他在水壶上刻下的文字——“祖国”相照应;独句成段,突出他对水壶的珍视、刻字时的郑重和认真,凸显出他参军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深爱。(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7.示例一:第④段“他把腰带紧了又紧,展展衣服上的褶皱,不住地抚摸着帽子上的红五星……他捧在手里上看下看,怎么也看不够,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他对新军装、新水壶的珍视,体现了他强烈的自豪感和对祖国深深的爱,也为后文他在水壶上刻“祖国”字样做铺垫。示例二:第⑬段“没有炮架,他就扛起炮筒:‘咱们的迫击炮可不能停啊,战友们还没撤下来。炮弹在敌人中炸开,扛着炮筒的他一次次被震倒在地,又一次次口鼻流血地爬起来”,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他在战场上奋勇抗敌、掩护战友的英勇无畏,体现了他作为军人,对祖国的责任和担当。(从文中选取能体现题干要求的语句,围绕“祖国”分析正确即可。4分)8.示例:今天的我们无法知道,你们在生命最后一刻究竟经历了什么,甚至不知道你们的具体姓名,但透过遗物,我们能穿越时空,感知你们的力量。“他”是你们中的一员,那刻着“祖国”字样的水壶背后是一缕忠魂,更是一份思念。志愿军将士不惧生死,浴血奋战,因为身后是自己深爱的祖国、家乡和亲人。以国之名,褒扬纪念,是缅怀,是铭记,是致敬,更是传承。(符合题干要求,言之有理即可。4分)(二)9.D(3分)10.文本一第④至⑦段均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1分),通过列举众多新词、热词,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新词新语及时反映了新时代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而其产生的内因,离不开汉语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创造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的观点,使文章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2分)。第④至⑦段是按照汉字的构词、词形、词义、句式的顺序层层推进的,不是并列的关系,故不能调换顺序(2分)。(共5分)11.文本一是通过年度新词、热词等的发布,侧重于论述汉字的强大创造力和更新能力,以及汉字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文本二通过新年物象、文字,侧重于论述汉字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