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_第1页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_第2页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_第3页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_第4页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甚至每个国家不断发展的保障和基石。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具有形式美和精神美的特征,更是有着不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这些都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挖掘古诗词中的教学元素,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章分析了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对国家发展、民族文化传承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鉴赏等方式来感受古诗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文化自信概述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和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从内容上看,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萌发的自信。一个民族只有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视为骄傲,才能使自己的民族、国家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语文课程应当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和培养民族自尊心。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积极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文化自信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基石。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文化自信与祖国未来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在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只有不断坚定人民的文化自信,才能有效促进国家的发展。最后,在小学阶段,教师只有将教學内容与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文章和诗词中获得文化体验、萌生文化自信。二、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小学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最佳载体。(一)丰富诵读形式,在韵律美中感受文化自信虽然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但诸多诗词作家所创作的古诗词至今仍广为流传。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几千年来经过不断地传承和创新,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发展,仍旧是最具表现力的文学形式。古诗词言简义丰,简短的诗句中包含了作者所想表达的含义,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对学生而言,诗句中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律、朗朗上口的句子都是适合学生吟诵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只是对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朗读,则难以表现诗句中的神韵,学生也就无法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更无法通过诗句来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创新诵读方式,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能受到诗句的熏陶,发现诗句中的韵律美。一方面,教师可以继续延续传统的诗句诵读方式,将朗诵变为吟诵。吟诵是古诗中常见的读书方法,它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通过声音,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在吟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把握古诗词中诗体的平仄对仗,注意诗文中抑扬顿挫的规律,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运用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地吟诵。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加入一定的肢体动作,让学生充分感知诗歌的含义,从而感受韵律美。另一方面,教师在吟诵中加入现代艺术元素,可以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古诗词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就是指古诗中独有的押韵和节奏,使得诗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听起来声声悦耳,从而产生了诗句的音乐美。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音乐美,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教学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学科相结合,在不同表现形式中进行美的渗透。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舞蹈来表达诗词的意境。例如,古诗《游子吟》既是一首古诗,又是一首歌曲。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生动地描绘出母亲在烛光下为孩子缝制衣服的画面,也能更直观地提升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不仅如此,教师还能创编动作,借此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二)品评字词,在凝练美中体会文化自信古诗词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了深刻的情感,古诗词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字词都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学生品评诗词的过程就是学生感悟和体会的过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将自身情感与古诗中的意境相连接,这样才能有效加强学生对古诗中凝练美的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字词句的赏析和品评,利用比较、评析、画面再现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诗词句所表达的意境。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例,该诗表现了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中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卜,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的复杂情感。全诗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停船在瓜洲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字词的品读,其中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一字的品读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与“到”“过”“入”等字进行比较,从而体会“绿”字的巧妙之处。“绿”字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视觉上的美,将学生带入春天生机盎然、满眼绿色的景色。同时,“绿”字还寓着王安石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再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品读为例,该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诗中的“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下”字充分表达了作者多年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和“迫切”二词,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仔细品读诗中的关键词,增强了学生对诗句的感知,进而让学生在体会文字凝练美的过程中形成了文化自信。(三)依托意象,在意境美中加深文化自信古诗词中不仅有音乐美、韵律美、凝练美,更是拥有“诗中有画”的画面美的特点,更有部分作者借物喻人,将自己的主观体验与物体结合做到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在吟诵这些诗句时,读者仿佛也能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做到身临其境,不自觉融入作者所描写的情境,从而获得身心上的全新体验。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呈现出来的意境,从而在情境的意境美中加深其文化自信。以《枫桥夜泊》教学为例,该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叶幽美的景色,吸引了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从而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环节的重点内容,在引导学生诵读的环节中,教师要在学生读出语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文本,让学生认真诵读全诗,尝试找到诗人看到的和听到的内容。如看到的有“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有“乌啼”“钟声”。如果直接让学生单纯地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表达情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将诗中的这些意象具体化,充分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这些意象带来的感受。把古诗中的意象通过学生自主的感悟化为一个个可视、可感的景象,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播下了一颗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种子。然后,教师再通过朗诵把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变得清晰,学生更好地体味了这些词组背后的诗人情怀。教师可以一边播放含有诗中画面的课件,一边运用略带深沉、舒缓的声音讲述古诗的含义:“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或许受到天色变化的刺激,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所有这些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景象。入夜以来,江岸边飒飒有声的枫林,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都在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越发凄凉难耐。‘咚——咚——咚——,寒山寺的半夜钟敲响了,凝重、悠长,划过夜空,越过江西,飞进这江边小船的船舱里来,叩击着、抚慰着远方来客的愁怀,使人感到轻柔的暖意,同时感到他乡之夜的宁静、深沉。”在教学案例中,教师依托意象,将意象具体化,引导学生走入具体的情境中,加强了学生与诗词的连接,让学生在意境美中加深了文化自信。(四)挖掘精神内核,在思想美中增强文化自信古诗词大多以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体裁为主,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和诗词作者的精神世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桀骜不驯、自信豁达的性格;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济世态度;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这些作者的优秀品质和情怀全部都依附在古诗词中,并得到了世世代代的传承。正是因为有这些思想的传承,才使得国家日渐强大,才使得中华儿女饱受生活的摧残但仍旧拥有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优秀的精神是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前进的基石。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仔细挖掘古诗中的精神内核,才能将民族精神深植于学生的意识中,从而在闪烁光芒的思想美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五)模仿写作,在想象力的迸发中弘扬文化自信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诗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将自己的情绪情感、想象力都融入诗歌创作中,为诗词赋予新的活力和生命。在学生通过吟诵、鉴赏等方式对诗词句中的含义和意境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鼓励学生运用常见的表现技巧来模仿诗词创作。以《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为例,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古诗,这首诗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好奇妙。其中“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则是运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为学生呈现西湖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西湖的美。在开展了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针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进行仿写训练。引导学生将“水光潋滟”换成其他的相同含义的词汇,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式运用到写作中,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提升知识的应用和写作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一方面,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