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1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1页
世界地理1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2页
世界地理1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3页
世界地理1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4页
世界地理1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地球表面形态与全球气候

本章关键点:地形气候自然灾害

关键词:地表形态(landformoftheearthsurface)气候带(climaticzone)气候型(climatictype)时空改变(changeoftimeandspatial)自然灾害问题(naturalhazardquestion)1/115

第一节内力作用下全球地表形态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一)七大洲和四大洋

地球表面陆地按照面积大小不一样,分为大陆和岛屿。面积广大陆地称为大陆;面积小且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全球有六块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

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陆(面积763×104km²)作为最小大陆,格陵兰岛(面积217.5×104km²)作为世界面积最大岛屿。2/115亚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极洲1400欧洲1000大洋洲900七大洲面积比较(单位:104Km2)3/1154/115

1.太平洋和大西洋通常以经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所处67ºW线为界;2.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经过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147ºE线为界;3.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常以经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20ºE线为界;4.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一个严寒海洋。

——地球表面辽阔连续水域,它包含洋、海和海峡。依据其地理位置及被大陆分开情况,全球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洋5/115(二)全球海陆分布特征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4、一些海陆分布含有鲜明特点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3.多数大陆经过狭窄海峡或地狭断续相连6/1157/1158/115二、大陆和洋底地形(一)大陆地形主要特征(二)洋底地形主要特征9/11510/115(一)大陆地形主要特征

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地形类型各种多样地形结构因洲而异11/11512/11513/115(二)洋底地形主要特征1.深度大、高差大14/11515/115

2、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16/11517/115

3、洋脊贯通四大洋18/115

三、地球表面形态演化

总来说,每一地质时期地表形态,都是地球内力和外力矛盾斗争产物。内力起源于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热能、地幔物质热对流、地球自转所产生动能等。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以及随之产生褶皱、断裂、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地震等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表现。内力作用是造山、造海,使地球表面崎岖不平,是地壳发展主导原因。外力起源于地球以外太阳能,包含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等,它们以迟缓、不显著方式对地球表面进行精雕细刻,时刻都在改变着由内力作用所形成起伏形态,高山被夷平,洼地被充填,使地面趋于平缓。19/11520/115(一)板块划分和板块运动1、板块划分21/115板快结构学说基本思想:在固体地球上层,存在比较刚性岩石圈及其下伏较塑性软流圈;地表附近较刚性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板块,它们可在塑性较强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运移;海洋板块不停新生,又不停俯冲、消亡到大陆板块之下;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地带,这里火山、地震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都非常强烈。板块之间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基本格局。22/11523/115。

板块边界可分为三种类型:(1)离散型板块边界。(2)汇聚型板块边界(3)平错型板块边界24/11525/115据勒皮雄等人观点,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

26/11527/115当前,普通认为全球共有十二个板块,其中以大陆为主、

包括少许海洋板块有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南美和南

极洲等板块;以海洋为主板块有太平洋、菲律宾海、纳兹卡、

科科斯、印度-澳大利亚和加勒比等板块。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加勒比板块科科斯板块纳兹卡板块28/1152.板块运动一幅当代板块运动全球图象,就是由板块扩张、俯冲、碰撞和错动组成,它们相互协调,彼此关联。板块为何会运动呢?其动力机制怎样呢?①地幔对流说②板块俯冲下沉拖曳说③地球自转速度改变说④地球体积周期性改变说⑤灾变说29/11530/115(二)大洋发展与大陆分合

岩石圈表面是由若干变动着洋盆和漂移着大陆组成。1.大洋发展

大洋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2.大陆分合(见下列图:世界海陆演化模式图)

大陆自距今7亿年前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合、分、再合、再分过程,大陆相继发展演变,同时产生各地质时期褶皱带。31/11532/115大陆分合

世界海陆演化模式图中字母分别标识:a.前寒武纪;b.寒武纪;c.泥盆纪;d.上石炭纪;e.上二叠纪;f.中生代早期;g.上白垩纪;h.新生代。所绘缝合线表示陆地板块合成33/11534/115(三)板块结构学说研究新进展板块结构学说对于地球表层运动有两点基本假定:①板块内部是刚性,是没有相对运动。②运动集中发生在板块边界,而板块边界是狭窄。35/115不论从科学角度,还是从减灾角度,未来结构活动研究应突出两个内容:(1)关注大陆。(2)关注大陆当前活动。36/11537/115第二节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及其分布规律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原因综合影响下形成。气候带:气候型:38/115气候分类法有各种,各有利弊。我国气候学家以斯查勒动力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在各纬度带中又分若干气候型。39/11540/115(一)陆地低纬度气候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控制,整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影响气候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季节移动,造成降水量季节改变。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含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它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41/1151.赤道多雨气候2.热带干湿季气候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4.热带季风气候5.热带海洋性气候42/115(二)陆地中纬度气候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地带,影响气候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非周期性改变和降水季节改变均较大。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地域,气温、降水季节改变和非周期性改变都很显著。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因为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域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一样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地域分异。43/1151、陆地亚热带气候

(1)亚热带湿润气候(3)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2)亚热带季风气候(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44/11545/11546/1152.陆地温带气候

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º~60ºN地域,南半球因为只有较小陆地延伸到40ºN以南地域,所以温带面积不大。因为受大洋分割作用影响,温带地域存在着显著东西分异现象。普通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47/11548/115(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2)温带海洋性气候(3)温带季风气候(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49/11550/115(三)陆地高纬度气候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含北半球50’N以北亚寒带和北极圈内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南极大陆地域。北冰洋和南极冰原分别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源地,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又分别是亚洲和北美洲极地大陆气团源地。在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交绥冰洋锋上有自西向东行进气旋活动。这里气温低,有世界寒极、北半球寒极。主要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51/11552/115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2、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3、极地冰原气候53/11554/11555/115(四)高地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欧洲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等地。因为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改变,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一样山地或高原含有不一样垂直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因为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差异,也往往含有不一样垂直气候带结构。56/115世界各地各种气候类型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57/115二、世界气候分布规律气候也与一切自然现象一样,它分布和改变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异中有同,变中有常,展现出一定规律性。包含气候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其共同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地带性差异。温度差异为纬,水分差异为经,形成规律性。58/115(一)气候纬向地带性定义:气候纬向地带性——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含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特征。成因:因为形成气候主导原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表面分布不均衡所引发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结果。分布:在地球低纬和高纬表现尤为显著。59/115

二、气候非纬向地带性定义:呈纬向分布气候带和气候型结构,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原因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差异以及由不一样地形类型引发气候差异。成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原因干扰破坏。以中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显著。60/115三、气候垂直地带性

成因:垂直地带性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改变。不过,山地垂直气候带与水平纬度气候带在成因上和详细气候特征上,并不完全相同。比如,由低纬向高纬气温下降导因于所获太阳辐射量逐步降低,而由山麓到山顶气温低降主要在于空气逐步稀薄。就太阳辐射强度而言,赤道山顶部分不但大于极地,而且也大于山麓地带。又如,由低纬向高纬,气温年较差普通逐步增大,而在赤道高山,伴随高度增加,气温年较差反而减小。地球上凡有高山地域,都具备气候垂直分带现象,而垂直分带多寡和次序,主要取决于山地高度和所处纬度。61/115海拔高度/m珠穆朗玛峰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884855004800北坡南坡积雪冰川

寒荒漠积雪冰川高山灌木林针叶林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

4500常绿阔叶林2500针阔混交林南坡冰川属于海洋性,海拔较低北坡冰川属于大陆性,海拔较高

3900寒荒漠山草甸高草甸草原62/11563/115第三节全球气候时空改变及其

对地表形态作用一、气候时空改变地球上气候一直不停地呈波浪式演变,冷暖干湿相互交替,改变周期长短不一,从几十年到几亿年不等。当前为世界科学界所公认最少有以下时间范围改变:64/1151.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千万年到几亿年,如震旦纪、二叠纪、第四纪气候改变等。

2.亚冰期与亚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十万年,如第四纪大冰期中仍有几次冰期与间冰期更替。

3.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万年,如欧洲第四纪最终一次严寒期武木冰期中又可分为几个次一级冰期和间冰期。

4.严寒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百年到几千年,如冰后期出现几次气候改变。

5.世纪内气候——时间尺度不到100年,如有些人提出60年气候周期。65/11566/115(一)地质时期气候改变地质时期气候改变时间跨度最大,从距今22亿年至1万年。在漫长古气候改变过程中,重复经历过几次冷暖干湿交替改变。总体来说,严寒时期比温暖时期短,前者每次不过几百万年至几千万年,后者则可延续几亿年。67/11568/11569/115(二)历史时期气候改变在距今1万年左右至19世纪末历史时期气候改变中,世界气候有两次大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最适宜气候期,当初气温比现在高3—4℃;另一次是自15世纪开始严寒气候期,当初气温比现在低1—2℃。70/11571/115(三)近代气候改变近代气候是指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察统计时期气候。近百年来,气候波动总趋势是: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全球气温曾出现显著波动上升现象。在北极地域增暖尤为强烈,1919—1928年间巴伦支海水温比1912—1918年间高出8℃,造成30年代在巴伦支海出现过喜热性鱼类。②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世界气候有变冷现象。尤其是进入60年代以后,高纬地域气候变冷趋势愈加显著。比如1968年冬,原来被大洋所隔冰岛和格陵兰,竟被冰块连接起来,以至于发生了北极熊从格陵兰岛踏冰漫步到冰岛罕见现象。③进入70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又趋变暖,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增暖趋势更为突出。72/11573/115二、全球气候改变对地表海陆系统影响全球气候改变是迄今人类碰到一个最复杂地球系统科学问题。这是因为在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中,大气流动性最强,变动性最大,影响也最广,一处有变,便会很快影响周围环境,甚至全球。另首先,全球气候改变既包含气候自然改变,也包含气候人为改变,二者相互叠加使气候波动变得相当复杂,它包括到各种因子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以,对全球气候改变研究,使地理学走向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之路,把大气圈、海洋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影响组成统一气候系统,对气候改变因果关系进行多学科交叉深入研讨,这是现阶段气候改变研究主要特点。74/115(一)冰期与冰川作用地质年代气候改变最大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自然环境许多方面都要受到强烈影响,如冰川存在造成地壳负重下沉,冰川消融造成地壳卸负上升,冰川还造成大量植物和动物种群迁移和有选择性灭绝,并形成了许多新物种。另外,冰川还改造了河流水系,形成了大量湖泊等。75/115(二)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

近代全球性气候改变主要是指气候显著变暖。而气候变暖被认为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猛烈增加,从而造成“强烈温室效应”相关。所谓温室效应本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必定和必定要求,即行星大气中CO2和水汽等对行星所起类似玻璃暖房作用。通常,行星接收太阳辐射和向周围散射热量会在某一温度值附近到达平衡。但假如行星大气中有较多CO2和水汽,太阳可见光、紫外线则可自由透过CO2和水汽加热行星,行星向外散射热能常因CO2和水汽吸收和阻挡而返回行星表面,使行星表面温度升高,从而维持较高温度热平衡。所以,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生物圈是不可想象。76/11577/115全球气温升高可能是一个大规模环境灾难,它将使地球上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会所以而上升,以至淹没大片陆地。全球变暖影响也可引发烧浪、飓风、龙卷风和洪水等,当前全球干旱和洪水实际上都已到达了历史上前所未有水平。

78/11579/11580/115第四节地表环境异常引发

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一、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严酷现实: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所造成损失有越来越大趋势原因:自然原因—岩石圈、大气圈、水圈改变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对环境干扰和破坏致灾因子分类:自然—各圈层人为

81/115

表1.4.120世纪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年份日期国家和地域事件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百万美元19064月18日美国旧金山地震3000324190812月28日意大利Messina地震85926116192012月18日中国甘肃地震235000——19231月9日日本东京地震142800280019317-8月中国长江洪水140000——19355月30日巴基斯坦Quetta地震3500025194210月16日印度和孟加拉龙卷风61000——19532月英国风暴潮19323000197011月12日孟加拉台风3000006319705月31日秘鲁地震,滑坡6700055019767月28日中国唐山地震2400005600198812月7日亚美尼亚地震250001400019914月29—30日孟加拉台风139000300019941月17日美国北岭地震614400019951月17日日本阪神地震6348>10000019985—9月中国长江洪水365030000199811月初洪都拉斯热带风暴9200550019998月17日土耳其地震>17000>1300019999月20日中国台湾地震2400>11000资料起源:陈顺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活动结构研究.第四纪研究,,21(4):31582/115表1.4.220世纪后50年,每10年重大自然灾害统计年份灾害数/件经济损失/亿美元1950-1959203851960-1969276901970-19794712421980-19896319291990-1999825358资料起源:陈颙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活动结构研究.第四纪研究,,21(4):31583/11584/115

灾害形成是致灾因子对承灾体作用结果,故没有致灾因子就没有灾害。国际上对致灾因子分类,普通是首先划分成自然致灾因子与人为致灾因子,然后依据致灾因子产生环境深入划分为:岩石圈所产生致灾因子——火山、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大气圈、水圈所产生致灾因子——台风、暴雨、风暴潮、海啸、洪水、干旱等;生物圈所产生致灾因子——病害、虫害等;来自地外致灾因子——太阳耀斑暴发、太阳磁场改变、太阳黑子增多、陨石撞击地球等。85/115二火山喷发与地震带活动(一)火山喷发危害:特点:1、分布在板块边缘(两大山带)

2、休眠火山活动

3、火山喷发与地震几乎同时发生办法:1、政府作用

2、全社会防灾意识86/115表1.4.31980年5月—1993年8月全球火山灾害时间火山名称(国家)死亡人数/人经济损失/美元其他损失1980.5.18圣海伦斯(美国)578.6亿——1982埃尔.智肯(墨西哥)2000————1982.4喀龙贡(印尼)——1亿8万人被疏散,9.5万人无家可归1982圣海伦斯(美国)——————1983三宅岛(日本)——————1985.11.13内华多.德尔.鲁伊斯(哥伦比亚)22000——1万余人无家可归1986喀麦隆(喀麦隆)1800————1986.11伊豆大岛(日本)——————1988.12隆基玛依(智利)——————1988.12十胜岳(日本)——————1989.1克留切夫(俄罗斯)——————1989.12雷道特(美国)————对石油开采造成较大损失1990埃特纳(意大利)————引燃森林,摧毁民宅1990基拉韦厄(美国)————摧毁民宅1990.3科利马(墨西哥)————烧毁林木1991.6云仙岳(日本)40(包含失踪)——居民撤离1991.6皮纳图博(菲律宾)900数十亿毁房4.2万间,2万人撤离1991.8哈得逊(智利)————埋没17.5公顷农田等1992.3阿库坦(美国)————火山灰被喷到几英里高天空1993.2马荣(菲律宾)36(另有25人失踪)——数十人受伤1993.4.29云仙岳(日本)————吞没500多间房屋等资料起源:依据韩振海等.火山灾害及其监测预防.自然灾害学报,1993,2(4):8687经整理87/115中国火山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新疆、云南、海南和台湾等省区,共有1000多座。其中有历史记载近期喷发火山有10余座,如长白山(1597年、1688年和1702年喷发)、五大连池老黑山(1719—1721年)和火烧山(1720—1721年)、云南腾冲火山(1603年)、台湾大屯火山(1951年)、青海可可西里山(1973年)等。88/11589/115(二)地震带活动危害:7级以上危害巨大分布:集中分布在板块俯冲或碰撞边缘地带以及板块内部一些地域(两大山带)周期:不一样地域周期不一样预报:地声、地光、短时间重力异常、磁异常90/11591/11592/115风灾与水旱灾害(一)风灾种类:1、热带气旋(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大气涡漩)热带低压—中心最大风速〈34海里/小时热带风暴—34--63海里/小时(风力8—11级)台风、飓风—64海里/小时(风力12级)

2、龙卷风

3、沙尘暴我国沙尘暴问题:1、分布:西北、华北

2、成因:大气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自然条件(气候、植被、土壤等)人为活动

3、办法:93/1151996年和1997年全球主要风暴灾害时间地域事件风速/(km.h-1)死亡人数/人经济损失/亿美元其他损失1996.9.5—1996.9.8美国东海岸飓风195223020万人被疏散1996.1.6—1996.1.9美国东部18个州暴风雪,冰雹,洪水185543030万间房屋受损1996.1.24英国暴风雪——350约11——1996.5.12—1996.5.14孟加拉龙卷风——————1万间房屋受损,10万人无家可归1996.7.8—1996.7.14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贝塔”飓风185104——1997.8.18—1997.8.19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等“温伲”台人受灾1997.8.2—1997.8.4中国广东、香港“维克多”台风——6668.5万间房屋进水1997.5.27美国东海岸飓风300282.9300艘船受破坏1997.1.22美国中部暴风雪——12——1.4万头牛受重创1997.7.18—1997.7.21美国海岸“丹尼”飓风16032.317架直升机被毁1997.8.22—1997.8.23中国南部、越南、泰国等“芝塔”台风——5144.6万间房屋被毁1997.10.7—1997.10.10墨西哥南部“波丽纳”飓风26023015万人无家可归1997.11.2—1997.11.5越南、泰国、柬埔寨“琳达”台风1307644.72500艘船受破坏依据下述资料整理而成:①姜彤等.1996年全球自然灾害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7,6(4):15②姜彤等.1997年全球自然灾害回顾与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8,7(3):2-394/115

近年频发沙尘暴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小影响,它不但危害我国环境质量,而且涉及韩国、日本等东亚地域。但科学家研究表明,沙尘暴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所携带大量沙尘能够起到抑制我国北方和韩日两国酸雨作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学家说,来自亚洲内陆地域沙尘含有碱性物质,能够中和大气中造成酸雨酸性物质。教授利用数值模式,量化了沙尘输送对于东亚酸雨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沙尘及其土壤粒子中和作用可使中国北方和日韩两国降水酸性减小。95/115(二)水旱灾害原因: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分布:亚洲为多发区(与季风气候相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变率大。)我国水旱灾害频发

96/1151996年和1997年全球主要水旱灾害时间地域事件死亡人数/人经济损失/亿美元其他损失1996.6.27—1996.8.13中国东部洪水2700约245500万间房屋坍毁1996.7.26—1996.7.31朝鲜半岛洪水67230受灾人口330万1996.10.16—1996.11.6印度中部和南部洪水130818.6——1996.7.13—1996.7.27孟加拉北部和中部洪水325——受灾人口3000万1996.6.14—1996.6.16也门洪水338————1996.8.22—1996.8.28巴基斯坦洪水111——3000个村庄被淹1996.5—1996.6美国中南部及墨西哥干旱——36——1996.4印度拉贾斯坦邦干旱——5.7影响72000km2农业区1997.7.5—1997.8.10波兰、捷克、奥地利、德国洪水11059上千座房屋被破坏1997.1.1—1997.1.11美国中部和北部洪水10约23农业和畜牧业受损1997.7.1—1997.7.12中国广东、香港洪水28512.5100km长堤坝决口1997.7.15—1997.9.15秘鲁洪水1000——6000座房屋被毁1997肯尼亚、索马里洪水1850——25万人无家可归1997.4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干旱——8果园损失1997.6.1—1997.8.20中国华北干旱——7.25黄河有400km断流—1997.9—1997.11印度尼西亚中部干旱430————依据以下资料整理而成:①姜彤等.1996年全球自然灾害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7,6(4):14—16②姜彤等.1997年全球自然灾害回顾与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8,7(3):1-397/11598/115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一)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及其危害概念:

1、厄尔尼诺---是指东太平洋赤道地域海水异常改变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一个信号。特征是海水温度升高,时间可达1---2年。出现周期普通为2---7年

2、拉尼娜现象---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表现为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降雨量增多。危害:

1、海水温度大规模异常改变,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浮游生物、鱼类等死亡。

2、改变传统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引发当年气候反常,如山洪海啸、暴风骤雨和严寒干旱等。99/115100/115(二)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研究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突出表现。(南方涛动SouthernOscillation,与厄尔尼诺ElNino紧紧地联络在一起,因而合称ENSO)世界实例:1982---1983年(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出现前所未有特大洪水)

1997---1998年(全球大约22个国家遭受水灾,44个国家酷热难当)对中国气候影响:影响副高,打乱亚洲季风规律。在厄尔尼诺暴发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域地域,以少雨为主,而第二年夏季出现多雨机会较多。发生机制:众说纷纭杜乐天认为与地幔大规模排气作用相关。101/115102/115五、沙漠化

(一)沙漠化概念

在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上采取了“沙漠化”这一名词,并明确其内容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减弱和破坏,最终造成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一个方面,它减弱或破坏了生物潜力”。由此可见,沙漠化实质是“土地退化,是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出现”。苏丹沙漠撒哈拉沙漠103/115104/115定义:(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上明确)土地滋生生物潜力减弱和破坏,最终造成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一个方面,它减弱或破坏了生物潜力。

实质:土地退化,是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出现。成因: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