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odortreatmentofdistributedhouseholdwastetransferstations1-、、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生活垃圾的排放量日益增加,如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是我国存在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也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垃圾中转站是衔接城市垃圾与垃圾填埋场的桥梁,城市垃圾经收集后运转到垃圾中转站,垃圾被压缩后运往垃圾填埋场做填埋处理,因此生活垃圾中转站是生活垃圾收运物流系统的枢纽,是实现垃圾运输的封闭性,提高垃圾清运效率,降低垃圾运输成本的重要环卫设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数量巨大,对于垃圾的运输和处理就成了一项重大的工作难题,垃圾的运输、转运、焚烧都需要有专门的地方来进行存放,因此针对性的设立了垃圾中转站来满足处理垃圾的需求。城市生活垃圾在丢弃及收集运输过程中,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大量细菌繁殖,产生恶臭,生活垃圾中转站恶臭来源广、污染物成分复杂、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健康风险大,不仅会严重影响中转站的环境卫生,威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是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主要环境难题之一。生活垃圾中转站垃圾和渗沥液产生的臭气如不加以控制,将对人员健康造成危害,破坏生态环境。《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T47-2016)要求,大、中型转运站应设独立的抽排风/除臭系统,转运站臭气控制应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关规定。恶臭是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害生活环境的一切气体物质。生活垃圾中转站作为连接垃圾产生源头和末端处置系统的结合点,对城市环境卫生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受其功能定位限制,多数生活垃圾中转站设置在紧邻居民区的城镇中心城区,且占地面积受限。生活垃圾中转站的泊位点、卸料作业区、转运大厅及转运坡道等处均会产生恶臭,臭气源分散、臭气种类多,潜在的恶臭污染易对附近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据报道,2018~2020年垃圾处理为恶臭投诉最多的行业,平均占比高达11.3%,且受气温变化影响,夏季投诉量较冬季高60%以上。因此,重视生活垃圾中转站恶臭污染现状,揭示垃圾成分,规范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治理对改善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恶臭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生活垃圾中转站的恶臭气体一方面来自厨余垃圾等可生物降解湿垃圾在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化合物,另一方面来自塑料、橡胶等不可生物降解干垃圾直接释放的化合物。其中蛋白质、油脂等厨余垃圾生物降解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是导致恶臭的主要原因。在生活垃圾释放的气体中已有包括硫化氢、氨等无机气体和烷2烃、烯烃、芳烃、卤代化合物、醛、酮、酯、酸、含硫化合物、萜烯等挥发性有机物在内的120余种化合物被检测到,生活垃圾中转站的恶臭污染是由多种恶臭物质形成的复合型污染。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来源主要来自以下区域:中垃圾渗滤液跑、冒、滴、漏散发臭气;(2)垃圾卸料时,垃圾表面与周边空气接触散发臭气;(3)垃圾卸料、压缩时散落周围地面垃圾散发臭气;(4)压缩设备和储存垃圾容器压缩作业时挤压出臭气;时清洗干净的工艺设施、地面、壁面附着垃圾散发臭气;(6)冲洗水、渗沥液排污不畅导致沟内污水成为臭源散发臭气;(7)污水处理间、渗沥液调节池、储液装置敞口处散发臭气。生活垃圾中转站可以采取的除臭控制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选用密封性较好的卸料车、转运车、垃圾存储容器、压缩设备,并对有缝隙的工艺设施进行定期维护保养。门,使卸料槽间仅在垃圾卸料时敞口,不作业时为密封区间,从而减少卸料槽间臭气外逸。工艺、土建设计应使卸料车便于卸料,缩短垃圾卸料时间。卸料槽间优先设除臭收集口,减少臭气外逸。设辅助除臭卸料口雾化降尘系统,感应卸料车辆信号,由自动控制系统开启雾化风炮,可大幅度降低卸料时产生的高浓度臭气,同时起到抑尘和降尘作用。并及时清理垃圾卸料、压缩散落的垃圾。出臭气有效收集,并设辅助除臭。垃圾滞留的时间;重视清洗保洁,减少附着垃圾作为无组织臭源的时间。(6)合理设计减少车间内支排水沟长度;排水沟内衬光滑、有坡不锈钢板,设冲洗装置,便于顺畅排污。渗沥液设专用密闭排污管或真空收集,减少臭气外逸,设通风除臭减少排污不畅时臭气积聚。(7)除卸料槽间、设备压缩位、垃圾易散落位重点局部排风外,卸料车间、转运车间设全面通风除臭和辅助除臭植物液空间雾化系统,优先服务污染浓度较3高且经常人工操作设备附近、易故障需检修设备附近、易散发臭气的臭源等空间区域。池、储液装置敞口进行土建或设备加盖密封,并设除臭收集口,减少臭气外逸。间时引起的气流扰动,减少臭气通过出入口外逸。(10)宜设专用参观廊道减少非工作人员进入作业车间。参观廊道、卫生间、和车间连通的楼梯,宜设辅助除臭小型植物液雾化器,缓解和控制异味,改善对应区域的空气品质。生活垃圾中转站通常采用前端和末端除臭工艺进行恶臭治理。前端除臭是采用前端封闭或将除臭装置安装在臭源处等措施,通过物理吸附、稀释、化学氧化等作用避免少量泄漏的恶臭散发到空气中。末端除臭是通过集气罩或吸风口经引风机负压收集恶臭气体,并引入末端除臭装置经除臭处理后通过排气筒达标排放。末端除臭多采用“过滤、化学洗涤、生物除臭”等工艺,适用于占地富裕的生活垃圾中转站的恶臭末端治理。恶臭废气处理技术主要有UV光解氧化法、吸收法、活性炭吸附法、生物分解法等多种方法。(1)UV光解氧化法:其具有无毒、安全、稳定性好、催化活性高、见效快、低耗电、可重复使用等有点。缺点:发生电子和空穴对的转移速度慢,复合率较高,通常只能用紫外光活法,太阳光利用率低。触而达到使污染物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一种操作。吸收法也叫湿式气体洗涤法,通常是利用水吸收、酸碱中和等方法来除去气体中的恶臭成分。吸收法可用来处理任何具有水溶性的恶臭物质,其处理效率通常可以达95%~98%。吸收过程通常是在填料塔、板式塔或喷雾塔等吸收装置中进行的,该法常用来处理浓度较低、流量较大的恶臭气体。适用于处理低浓度,高净化要求的恶臭气体净化效率高,可以处理多组分恶臭气体吸附剂费用昂贵,再生困难,要求处理的恶臭气体有较低的温度和含尘量。易控制,操作复杂,运行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问题,对疏水性和难生物降解物质的处理还存在较大难度。4直接作用于垃圾源头,抑制垃圾发酵产生臭气,并可以将少量从垃圾飘逸出来的臭气分子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成无臭的无机盐类,最终达到抑制臭气产生和净化恶臭的效果。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开放、关闭时间由现场工作人员掌握,有一定的随意性。垃圾收集车的运入趟次和垃圾运输车的转运趟次,依靠工作人员手工记录,一天一报。管理人员由于不能及时了解现场情况,难以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考核、调度管理。每日垃圾运入量和运入时间难以控制,一旦超出中转站的日处理能力,会导致超负荷运行,导致车辆排队、垃圾无法及时外运,也会加剧臭味对周边的影响。如果经常运入量过少,中转站负荷不足,又会造成投入资源的浪费。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源头分类投放和分类运输工作的不断推进,各个垃圾中转站的垃圾运入和转运量面临一个调整周期。合理规划中转站的开放时间、临时关闭或新建,将和其他生活垃圾的运输流向息息相关。由于生活垃圾中转站运入、存放、转运过程中臭味散发,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中转站开放不及时或时间过短,影响垃圾的及时运入或转运;设施故障或门前拥堵,现场情况不明,不能及时调度;垃圾收集车中转站门前聚集排队,阻碍附近交通;垃圾运入、转运趟次统计不准,难以进行精细化管理;垃圾车有时大量运入或运入偏少,中转站超负荷运行或负荷严重不足,导致中转站综合运营成本过高。这迫切需要利用智慧化手段对垃圾中转站进行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应用,为管理人员提供数据支持,实施有效管理。围绕垃圾中转站运营存在的关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采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GIS技术,通过整合中转站基本信息、工作人员、辖区作业车辆等静态信息,以及中转站各种监测信息、监控视频、车辆进出、调度管理等动态信息,依托数字环卫基础架构(或独立建设构建垃圾中转站综合管理系统,对中转站的人、车、物、事提供全时段、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和运维服务,实现智能化的设施管理和人员考核,提升作业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用数字评估中转站运营饱和度,为决策提供依据,实现垃圾中转站智慧化管理。系统通过一个数据中心(各种基础数据信息库,和监控监测数据、运营管理数据、接入垃圾车运行轨迹、垃圾处理场垃圾车进出场信息构成的动态数据库)、一张图子系统(中转站监管一张图)、一个智能分析子系统、一套业务管理后台和一个移动办公APP,实现对垃圾中转站运行动态的监管、异常情况实时报警提醒、以及日常台账汇总和作业饱和度统计分析等功能。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或者在数字环卫系统中增加垃圾中转站综合管理子系统,将有助于垃圾中转站的5精细化和智慧化管理,便于管理人员进一步加强对垃圾中转站的动态监管和对工作人员的有效考核,在提升中转站的运营效能、降低运营成本、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也将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结合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运维和发展现状,深圳市绿色产业促进会研究编制了《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立项建议书,并充分征求各单位意见,形成《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征询意见稿)。本团体标准对“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的基本范围主要是基本规定、臭气收集与输送、臭气处理技术、除臭设备设施、臭气排放与监测、运行操作管理、垃圾中转站综合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结合我国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的运行分布情况,对于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未有明确相关要求,以及当前深圳市绿色产业促进会及团体标准实施地具备多方资源优势的情况下提出的。本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将指导生活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规范化运行,有助于垃圾中转站的精细化和智慧化管理,便于管理人员对分布式垃圾中转站的动态监管,提升运营效能和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该团体标准制定符合国家的绿色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将为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有效技术支持,为大气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贡献力量。二、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2023年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强化全过程管控,加强污水处理和垃圾转运、处置过程臭气治理。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标准体系,抓紧出台一批急需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监管标准规范,健全渗滤液处理、飞灰处置、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与技术要求。为了指导生活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规范化运行,有助于垃圾中转站的精细化和智慧化管理,便于管理人员对分布式垃圾中转站的动态监管,提升运营效能和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经深圳市绿色产业促进会研究决定,编制《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团体标准。该团体标准的制定,6对于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有效技术支持,为大气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贡献力量。由深圳市绿色产业促进会提出并归口制定《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本标准计划编号为T/SGIPA053—2024号,计划完成日期为2024年5月。本标准的提出和归口单位为深圳市绿色产业促进会。(二)主要起草过程2024年1月—2024年2月,结合深圳市绿色产业认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要求,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通过邮件调研和专家讨论会的形式,探讨本标准编制的目的和方向,要求编制内容应符合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实际情况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024年1月,根据项目需要联合成立标准编制组,共同讨论并确定了标准编制原则和内容,填写《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立项建议书,并在2024年1月22日提交至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成功立项。3.确定标准编制原则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为依据,从引导行业有序发展,以及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出发,开展编制工作。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展规划》标准编制组充分查阅、对比并分析国内外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的相关研究文献,结合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工作目标,确定了本标准的编制原则。2024年3月,标准编制组根据本标准的编制原则,在查阅大量有关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相关技术文献和标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标准草案。72024年3月,标准编制组组织了多次内部讨论会,对《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的基本规定、臭气收集与输送、臭气处理技术、除臭设备设施、臭气排放与监测、运行操作管理、垃圾中转站综合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关键性内容进行讨论,形成标准草案。5.标准文件研讨及发布2024年1月—2024年4月,标准编制组计划组织多次内部讨论会,对《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的基本规定、臭气收集与输送、臭气处理技术、除臭设备设施、臭气排放与监测、运行操作管理、垃圾中转站综合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关键性内容进行讨论,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2024年4月,标准编制组将依据编制进度正式提交标准发布申请、发布。三、编制原则及技术依据(一)编制原则积极参考国内外现有的相关标准,充分考虑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了臭气处理的基本规定、除臭设备设施运行操作、臭气排放与监测、垃圾中转站综合管理系统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突出体现团体标准《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的“先进性”、“创新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标准起草工作组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编写,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协调性:保证标准与国内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协调一致。(2)规范性:严格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保证标准的编写质量。对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的规范。1、编写规则是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1.2-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要求进行。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及国家发改委、住8建部印发《“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为基础,结合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的基本规定、臭气收集与输送、臭气处理技术、除臭设备设施、臭气排放与监测、运行操作管理、垃圾中转站综合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内容,突出体现团体标准《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处理技术规程》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有效技术支持,为大气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贡献力量。(三)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标准的对标情况本文件为首次自主制定,不涉及国际国外标准采标情况。四、主要条款说明本标准为全国团体标准。标准主体内容由基本规定、臭气收集与输送、臭气处理技术、除臭设备设施、臭气排放与监测、运行操作管理、垃圾中转站综合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组成。本文件规范了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的臭气处理技术规程,给出了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基本规定、臭气收集与输送、臭气处理技术、除臭设备设施、臭气排放与监测、运行操作管理、垃圾中转站综合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指导分布式生活垃圾中转站进行臭气分布式处理,或用于其他单位了解和监管生活垃圾中转站的运维工作。(四)术语和定义由于本标准重点内容涉及“生活垃圾中转站”和“臭气”等主体概念,因此对“生活垃圾中转站”和“臭气”共2个术语进行了定义。“生活垃圾中转站”是指为实现居民垃圾由多点位散乱收集到集中统一收集、转运而设立的城市重要的环卫基础设施,是连接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和垃圾终端处理厂之间的枢纽。9“臭气”是能刺激人的嗅觉器官并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坏生活环境的污染气体物质。垃圾中转站应结合垃圾转运单元的工艺设计,强化在卸装垃圾等关键位置的密闭、通风、降尘、除臭措施;大、中型中转站应设置独立的抽排风/除臭系统。生活垃圾中转站在设计、施工、运行等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恶臭物质扩散造成的恶臭污染,臭气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的有关规定,确保恶臭污染物达标排放。生活垃圾中转站总平面布置时,车辆出入口应设置在站区远离周边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的一端,转运车间及卸、装料工位宜布置在场区内远离邻近的建筑物的一侧,保证卸料和转运作业区域与外界环境的分隔。转运作业区域应位于站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垃圾卸料、转运和污水处理等臭源区域应采取气流阻隔(如大中型中转站垃圾卸料口设置快速卷帘门)、臭源密闭(如污水处理设施加盖或加罩)、排风等必要的措施防止恶臭污染物的扩散。生活垃圾中转站除臭系统的设计和布置不应影响生活垃圾转运设施的正常运行。应合理设计送风和排风系统,形成有效的气流组织,臭源区域的排风量应大于送风量,保持微负压。生活垃圾中转站卸料大厅及转运大厅宜在外门处应设置空气幕,寒冷地区宜设置热空气幕,防止室内臭气外溢。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含有硫化氢等成分,具有腐蚀性,除臭风管和设备优先采取防腐材料,当不能采用防腐材料时,应采取防腐措施。除臭通风风管的布置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穿越防火分区应设置防火阀。风管的制作与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规定。在小型垃圾中转站等不便于进行臭气集中收集处理或卸料大厅等需要改善操作环境的区域,应采用喷洒除臭剂等方法进行无组织排放臭气处理。生活垃圾中转站使用的除臭剂安全和性能指标应满足《生活垃圾除臭剂技术要求》CJ/T516的要求。应根据生活垃圾中转站的运行和臭气排放特点选择除臭工艺、设备和药剂,并根据周边环境要求和实际除臭效果进行相关工艺参数调整。应合理设计生活垃圾中转站的除臭风量,选择除臭工艺,在保证除臭效果的前提下,应合理采取降低除臭风量和减少运营成本的措施。除臭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的规定。(六)臭气收集与输送应合理采用局部排风和全面排风,对臭气进行有效收集;室内排风口应避免与补风风口短路;用于臭气收集和控制的集中排风系统总风量和所选风机风量应在所有排风罩(口)排风量总和的基础上考虑10%~15%的余量,所选风机的风压应在最不利管路损失、除臭设备和排气简等总压损的基础上考虑10%~15%的余量。风机宜采用变频器调节风量。风机的壳体和叶轮材质应选用玻璃钢等耐腐蚀材料,室外放置的玻璃钢风机外壳表面应采用抗紫外线胶壳面。除臭风机宜考虑互为备用。当除臭系统含多台风机时,每台风机入口宜设调节阀门,出口应设止回阀。臭气收集管道的拼接缝处应采取密封措施,管道底部不宜设拼接缝。管道布置应简洁;输送含尘气体的风管宜在适当位置设置清扫孔;当风管内可能有冷凝水产生或者油脂聚集时,水平管道应有一定的坡度,坡向应有利于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005,并应在风管的最低点设置排水或者集油装置。各支管宜设置调节阀门。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垃圾卸料口、污水储存池、处理设备(设施)宜配置局部排风设施用于臭气收集和控制。局部排风罩的设计应综合考虑气流流量、气流组织、罩口高度、罩口尺寸等因素。用于臭气收集和控制的局部吸气罩(口)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优先采用密闭罩,密闭罩形式应根据工艺设备特点和操作要求确定,并优先采用整体密闭罩;2)吸气罩口面积与连接管断面积之比不应超过16:1,吸气罩的扩张角不应大于90°;3)吸气罩(口)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4)吸气罩(口)的位置应设置在臭气散发较集中的地方。采用外部吸气罩时应尽可能靠近臭气散发源;5)吸气罩罩口外的气流组织应有利于臭气直接进入吸气罩,吸气气流不应经过作业人员呼吸带;6)吸气罩应布置在无干扰气流的位置,并应方便作业人员的操作和设备维修。(七)臭气处理技术本标准臭气处理技术包括生物除臭、喷洒除臭剂除臭、活性炭吸附除臭、离子除臭和光催化除臭。生物除臭:生物除臭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氧化降解作用,将恶臭物质降解为O2、H2O、N2、硝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物等无害物质。其工艺过程为:1)收集的臭气通过气体输送主管送至到生物洗涤过滤除臭系统,由系统上部的进气口进入系统内部,雾化喷嘴将水充分雾化后与气流混合,迅速使待处理的气体湿度达到饱和状态,为生物过滤工序的稳定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2)经生物洗涤装置加湿后的饱和气体由下而上进入生物过滤装置,在气体由下而上运动时,气体中的异味分子穿过填料层,与填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充分接触,被微生物氧化、分解,异味分子被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矿物质等,从而达到异味净化的目的;3)经生物洗涤过滤装置处理后的气体通过风机经由排放系统达标高空排放。生物除臭设备必须连续运行,如不需要连续操作,可定期进行通风喷淋,防止填料层厌氧区或干硬硬化,应定期检查填料层的硬化、压实、破碎、喷嘴堵塞等情况,及时处理、补充或更换填料、清洗或更换堵塞的喷嘴。喷洒除臭剂除臭:生活垃圾中转站卸料、转运作业区域、敞开式污水储存池周围、不能采用局部排风控制臭味散发的部位以及不宜采用全面排风进行臭气收集的空间区域宜采用喷洒除臭剂的方式进行源头除臭。用于生活垃圾中转站喷洒除臭的除臭剂主要包括植物型除臭剂和生物型除臭剂,所喷洒的除臭剂宜根据臭气的成分选用。除臭剂喷洒设备应具有良好的雾化性能,雾化后液滴半径不宜大于40μm,在喷洒设备之下5m的平面,单个喷嘴的喷雾面积不宜小于3m²,雾滴应能均匀地覆盖到臭气扩散区域。在除臭剂喷洒系统运行初期,宜根据除臭剂产品说明书的稀释倍数要求制备除臭剂喷洒液,而后根据现场臭气情况和除臭效果进行调整。除臭剂喷洒系统宜有流量调节和自动配比供液功能。除臭剂喷洒量和喷洒频次应根据臭气强度和除臭效果等因素进行调整,在臭气强度较高等情况下,应适当加大除臭剂喷洒量和频次。雾化喷嘴前应设置过滤装置,雾化控制设备提供的压力应与雾化喷嘴规格和工作压力相匹配。除臭剂输送管道、喷嘴应合理布置,宜采用不锈钢304等耐腐蚀、耐压、耐老化材质,室外安装时宜采取防冻保温措施。除臭剂输送管道尾部宜加装排空阀。生活垃圾中转站楼梯间宜采用壁挂式除臭机和植物型除臭剂,除臭机的安装位置宜避免靠近窗户。活性炭吸附除臭:活性炭吸附宜用于臭气浓度较低的除臭处理。活性炭吸附前段需要对含有粉尘的废气进行预处理,防止堵塞活性炭的微细孔。若臭气湿度过高时,应采取除湿措施。根据臭气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处理要求,确定活性炭除臭装置的空床停留时间,通常宜为2s~5s。活性炭除臭适用于废气温度不超过40℃;采用颗粒活性炭时,过滤流速宜按0.2m/s~0.6m/s;采用蜂窝状活性炭时,过滤流速宜按0.7m/s~1.2m/s;系统压力损失不宜大于1000Pa。离子除臭:离子除臭适用于处理新风系统、工厂、车间、污水站、垃圾除臭等场所,有等离子除臭、高能离子除臭、UV光催化氧化除臭等。离子除臭系统由离子发生器、反应器和控制系统组成。离子除臭装置反应区气体流速宜为3m/s~5m/s,出口尾气臭氧含量应小于0.15mg/m³。臭气含液态水时,在进入离子除臭装置前应设除水装置。光催化除臭:光催化除臭是一种利用光催化作用去除有害气体和异味的技术。它通过光催化材料吸收光能,产生高活性的自由基或电子空穴,从而将有害气体和异味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光催化反应过程包括:1)光吸收:光催化材料吸收外界光能,激发自身内部的电子结构;2)电子空穴对产生:激发后,光催化材料中会形成电子一空穴对,其中电子被激活,形成自由电子,空穴则是缺少了一个电子,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3)自由基的生成:自由电子和空穴分别与有机物分子中的氧、水等发生反应,产生具有很强氧化能力的自由基(如羟基自由基·OH4)氧化降解:自由基与有机污染物中的有害成分发生氧化降解反应,将其分解为无害的气体和水等物质;5)光催化材料的再生:反应结束后,自由电子与空穴重新结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而可再次进行光催化反应。(八)除臭设备设施本标准的除臭设备设施包括机械设备和除臭设备,除臭设备又分离子氧送风除臭设备、植物液洗涤除臭设备和吸附除臭设备。机械设备:生活垃圾中转站应根据其规模类型配置相应的压实设备。同一区域内多个同一工艺类型的转运单元的配套机械设备,应选用同一型号、规格。中转站机械设备及配套车辆的工作能力应按日有效运行时间和高峰期垃圾量综合考虑,并应与中转站及转运单元的设计规模(t/d)相匹配,保证中转站可靠的转运能力并应留有调整余地。除臭设备:应确保通风除臭系统安全、高效使用。离子氧送风除臭设备应避免采用金属尖端或金属板作为离子发生部件,离子氧设备附属产生O3含量(1小时均值)≤0.16mg/m3,车间内控制点离子氧含量应为800~1500个离子/cm3。植物液洗涤除臭设备的植物液应选用性能稳定、无毒性、无爆炸性、不易燃烧、对皮肤无刺激性,并在同类项目中有可靠除臭效果,并非以香味掩盖为主的液剂,植物液洗涤塔内洗涤液和气体接触时间宜不小于2s。吸附除臭设备的吸附剂和气体接触时间宜为0.5~2s,连续工作时间不应少于3个月。本标准臭气排放与监测包括臭气排放和在线监测。臭气排放:生活垃圾中转站的除臭设施的臭气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的规定。当生活垃圾中转站厂界或环境敏感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不能达到排放标准时,应增加臭气源收集率(面)或提高除臭装置效率;在臭气污染物中有机成份多或臭气浓度偏高的区域,宜采用有针对性的工艺技术处理路线或增加臭气前(后)处理工艺,提高排放的安全系数。除臭系统高空GB14554的要求,且不应低于15m。排气筒出口的风速宜为10m/s~12m/s。一定区域内的排风点宜合并设置集中排气筒,对集中大型排气筒宜预留排风能力。排气筒应设置用于监测的采样孔和监测平台,以及必要的附属设施,监测平台结构应符合安全防护要求和功能结构强度,并配以爬梯或围栏。排气筒可采用有机玻璃钢或不锈钢材质,烟囱管壁厚度宜参照除臭管道要求,烟囱顶端宜设置防风帽。排气筒应设置保护鼠笼架。除臭装置出气管与排气筒连接方式宜采用斜接,连接夹角宜采用15°~45°;排气筒底部宜设置排水接口,连接排水口的管道应设置水封,防止废气外溢。当采用高空排放时,应设置避雷设施,室外采用金属外壳的排放装置和鼠笼架防雷接地要求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执行。鼠笼架、爬梯、操作平台及防风帽等宜采用Q235碳钢防腐制作。在线监测:应对生活垃圾中转站有组织排放口和厂界进行恶臭污染物监测,监测频次和方法应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的有关规定。监测频率每季度不应少于一次,厂界监测点不应少于4个,监测项目应包括臭气浓度和硫化氢等。根据《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109-2006的规定,生活垃圾中转站大气监测频率每季度不应少于一次,监测点不应少于4个,监测项目应包括臭气浓度和硫化氢等。排气筒上应设置臭气监测取样口和取样平台。有条件的生活垃圾中转站宜配备便携式或在线恶臭污染物监测设备,对硫化氢等项目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除臭系统运行参数,确保排放气体中恶臭污染物浓度满足设计排放限值要求。对于未配备便携式和在线恶臭污染物监测设备的生活垃圾中转站,应根据恶臭污染物排放浓度定期监测数据调整除臭系统运行参数。(十)运行操作管理本标准运行操作管理包括设备操作规范、运行操作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人员管理和安全管理。设备操作规范:1)开机前请检查各连接处是否对接准确,紧固件是否牢固;2)加注清水拧开加水盖,将药液或清水注入药箱内,严禁将沙粒或杂物带入药液箱,注入药液箱的药液或清水不得超出水位上限标志;3)佩戴电工手套,接通电源开关;4)把调压把手降到最低点,调整调压螺丝,使压力表数在2.0-3.5MPa左右,旋紧固定螺帽,打开高压喷头开始喷雾作业;5)作业完毕后,先关闭高压喷枪,再切新电源,以防除臭剂溢出,导致药液浪费。运行操作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1.压缩机推头被卡住不能工作。压缩机推头被卡住,是由于在压缩大量绿化枝丫及长条状前卫垃圾时产生。在压缩作业前应仔细观察垃圾种类,防止推头被卡住。如果被卡住,应及时关闭压缩机电源,采用人工清理的方式将多的垃圾清理出来再行开启设备,将压缩机推头退回原位,再采用点进方式将压缩腔内的垃圾压入垃圾箱。2.压缩机、卸料槽垃圾渗滤液管道堵塞。导致压缩机、卸料槽垃圾渗滤液管道堵塞主要原因是对渗滤液管道清理不及时;当发生堵塞时,应将软管接头取下,用高压水枪将管道重新冲洗疏通后再重新接到设备上;在日常作业时,应经常检查渗滤液管道是否有堵塞情况。3.密封垫破损,油管渗油,垃圾压缩密实度不够。压缩后垃圾的密实度主要受压缩机压力大小的影响,当推动压缩机推头的液压缸油压不足时,容易产生垃圾密实度不够,应及时上报中转站管理人员,检查液压油封、液压管是否有破损漏油情况,或让设备生产厂家进行现场检查和调试。4.灭杀喷嘴被阻塞。当中转站的灭杀、除臭喷雾的喷嘴被药液中的异物给堵塞,先将喷嘴拆下来,用小号的缝衣针从里向外捅,将喷嘴里面的异物去除再重新拧上去,或更换新的喷嘴。人员管理:进入现场应戴口罩、戴手套、穿防滑胶鞋、反光安全背心,开闭电机时需佩戴电工手套;进入中转站区禁止吸烟;禁止在现场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每班结束前应对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填写记录表;根据垃圾车辆进场频率,随时喷洒微生物除臭剂,并做好记录;交接班核对药剂容量与作业区域,避免浪费与遗漏;建立药剂管理制度,按剂量拿取,并做好记录;喷洒设备统管理,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车辆进场时,注意观察,严禁站立在车辆运行的盲区;靠近垃圾卸料槽作业时,必须佩戴安全绳;不得在中转站内捡拾废品;遇到突发状况时,服从站区管理人员安排,严禁擅自行动;严格服从其他安全作业规范。安全管理:包括1)卸料、转运、操作作业安全;2)场地运输安全;3)用电安全;4)设备清理维护安全;5)中转站消防安全。(十一)垃圾中转站综合管理系统本标准垃圾中转站综合管理系统包括分布式垃圾中转站含义和垃圾中转站管理系统。分布式垃圾中转站:即为了减少垃圾清运过程的运输费用而在垃圾产地(或集中地点)至垃圾处理厂之间所设的分布在城市每个区域的中转站。垃圾中转站将各收集点清运来的垃圾集中,在换装到大型的或其它运费较低的运载车辆中继续运往处理场。垃圾中转站管理系统:垃圾中转站采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GIS技术,整合中转站基本信息、工作人员、辖区作业车辆等静态信息,以及中转站各种监测信息、监控视频、车辆进出、调度管理等动态信息,依托数字环卫基础架构(或独立建设构建垃圾中转站综合管理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