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论文_第1页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论文_第2页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论文_第3页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论文_第4页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摘要:本文根据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和数学教材的基本内容,从三个方面描述了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第一,适当安排直观实验,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_;第二,让学生独立计算解题,大胆实践;第三,巧妙的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增强孩子们的学习积累,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关键词: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小学生学数学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有它的积极的能动作用。从这一思想出发,我根据学生认识的规律和数学教材的内容组织教学。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想器官协调活动,主动地探求知识,掌握知识。我的做法如下:一、适当安排直观实验,促进学生智力活动,获取知识小学生学数学需要借助直观实验,眼看、手作、促进智力活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我在教学中注意直观实验的安排,更注意对智力活动的促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可从某种事物的表面引进,画出图形,然后引导学生研究图形,抓住它的特征。这后者是关键,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并经观察、思考,获得感性认识。具体活动步骤是:让学生先看图形,使学生理解四边形的概念,在四边形这个大家庭里,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并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汇报的结果一般有四点:①"对边相等";②"对边平行";③"对角相等";④"对边相等且平行"这些从某一方面的认识,先罗列出来,再进行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形,推敲每一说法,学生逐条推敲。量一量:发现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也相等。画一画:分别在对边之间画垂线,经过测量发现垂线段的长度都一样,这说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如果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说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也相等时,老师要给予肯定并及时总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抽象概括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接着,结合图形和定义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垂足所在的边就是"底"。通过画垂线学生知道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帮助学生在对比中全面、深刻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用自己动手、动脑的活动来完成认识的飞跃,这样的认识比较深刻,概念比较具体清楚。二、让学生独立计算解题,大胆实践,发展知识小学数学一般要由已知到未知,我们认为这里的"到",应是让学生根据已知进行独立探索而获取知识。所以凡是学生根据已知能够发展一步的,就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各自研究,扩展已学知识,获得新的知识。在教学整数四则运算时,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知道哪些可以用加法、减法解决问题,知道哪些可以用乘法、除法解决问题,初步感受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在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中,归纳出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到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己有的基础上以此类推,如果学生因为刚接融万以内加、减法由于数大计算出现困难时,再让学生把原来学习的加、减笔算的方法加以充实,使之发展,以后的练习中出现加法不进位和连续进位,减法不退位和连续退位的情况。类似的在乘、除法是两位数的乘、除法中,计算的顺序、计算的结果的定位尤其是乘法中的第二部分积的位置,除法的试商;经过大量反复的练习,学生都已基本掌握。因此,教乘、除法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就可放手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后说道理,再把原来的计算方法扩展。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扩展,学生用旧知识推理可以自己完成,这一步就让学生自己"前进";因为他们也在"跃跃欲试",给他们"试",发挥他们认识的能动作用,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学应用题也要注意发挥学生认识的能动作用。应用题的步数增多,由一步计算到两步计算,再到三步计算,题目结构的复杂是外部现象。解答应用题所需的逻辑推理能力,应随着被解答的应用题的步数而发展。这种能力的发展是内在的、本质的、有能动作用的。如何教学小学生刚接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题的内容接近学生生活。如:“文具盒里装有24支铅笔,淘气拿走了5支,笑笑拿走了8支。文具盒里现在还有多少支铅笔?”把例题直接提出来,不用辅助题"铺垫",但辅之以形象图,帮助学生思考。在教师帮助学生读题、复说题意后,让学生根据题意看形象图,独立思考。题目内容、图的形象,组成了一个顺序,给学生按顺序用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概念进行判断。他们想出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让同桌学生指图述说"怎样解答",然后再集中讨论,着重"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以思考的顺序和判断的依据为重点,要求学生反复叙述,使初步掌握,并得解题方法。方法一:从24支里面依次减去5支和8支,列式为24-5-8。方法二:先算一共拿走了多少支,再从24里面减去一共拿走的支数,列式为24-(5+8)。方法一:24-5-8=11(支)方法二:24-(5+8)=11(支)总结:方法一是从总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求出最后剩下的数;方法二是从总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求出最后剩下的数,要求学生做题时求两个数的和一定要加上小括号。教学实践使我们看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逻辑推理能力,有根据的判断,有顺序的推理,是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重点;而这要让学生在解题思考中发展,靠他们认识的能动作用。这对于解答应用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学生要主动掌握。三、巧妙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增强孩子们的学习积累,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孩子依靠书本,学会自学,从书本中获取大量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有趣测量》这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提前预习本节课的知识,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前让学生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并对实验进行几点要求:①选工具;②做试验;③测数据;④算体积;⑤议结果。给学生确定了学习目标,他们就可以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提前预习新课,使他们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好习惯。教材第46页例题,题目要求出石块的体积,我首先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同学们各抒所见,他们的想像力极其丰富,发表自己解题的技巧,如:"把石块补成一个相对规则的图形等"。最后,提出质疑:"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怎么办呢"?由于学生课前已经提前预习,对本节课的知识已基本了解,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测量的方案,并进行实际测量,在交流中,一环扣一环,由教学转入学生自学,并把课后思考及练习有机的结合,学生逐步梳理清晰思路,从而归纳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方案一:(1)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水糟),里面放一定量的水。(2)测量水面的高度。(3)把石块沉入水中再一次测量水面的高度度。(4)这时用"底面积×高"的公式计算出水面升高的高度。(5)计算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6)得出: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石块的体积。(7)石块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方案二:(1)向容器内加满水。(2)把石块放入容器中。(3)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4)直接读出溢出的水的体积。(5)得出:石块的体积=溢出水的体积。总结: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用到的主要方法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体积求算,例如将其浸没在水中(物体要完全浸没在水中),我们只需求出水面升高部分的体积(或水满杯时溢出水的体积),就可以知道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此外,要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交流和表达的时间,帮助他们掌握所学的知识,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从思想上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总之,老师在教学中是引领者、合作者,通过多种提问的方法,让孩子由疑难问题慢慢消化,一步一步的分析出来,从而加深了理解。孩子们敢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信心,积极参与学习。参考文献[1]刘会敏.试论小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