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探索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探索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探索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探索_第4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不仅限于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兼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之责任。小学阶段是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时期,也是美育的最佳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美育的渗透,积极营造适应该学段学生身心发展所需的美育情境,有助于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塑造高尚道德情操,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受应试教育大环境影响,传统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及通过记忆与积累增强语言基础,而忽视或弱化语文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从而造成美育效果不佳,严重制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1]下面,笔者以部编版教材为例,结合实践,就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谈几点个人思考。一、课程之美:解析语文特点,架构美育通道很多人将美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以此区别传统教学对美育的漠视。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凸显美育重要性的同时,也在割裂语文课程与美育的天然关系,不利于语文课堂对学生审美培养与美育渗透的真正实施。新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特征。工具即拐杖,是学生夯实语文基础、获取语文能力的必然途径,是发现、感知、审视、领悟语文美的前提;人文即涵养,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从而促进其思维情感及意识全面提升。[2]就美育而言,语文课程具有独特优势。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范文无一不是语言优美、意境隽永的美文美篇,它们向学生展示着独特的语文美学,展示着语文课程与审美情趣之间的紧密关联。以小学低学龄段为例,通过教材中的《对韵歌》《小小的船》《古对今》《人之初》《拍手歌》等选文,学生可真切感受我国语言的音律之美;借助课文《秋天》《四季》《找春天》《植物妈妈有办法》等作品,学生沉浸于鲜活有趣的四季情境之中,真切体会到自然的和谐之美;借助《我多想去看看》《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等篇章,通过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学生从小自觉树立热爱家乡的心灵之美;通过《喝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邓小平爷爷植树》等篇章,感悟领袖们的伟大精神,弘扬爱国情怀,学生内心自然激发奋发有为报效祖国的理想之美。美育的过程伴随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不断深化,实际操作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知识范畴,采取有针对有步骤有系统的教学行为,真正把美育纳入语文教学设计规划当中,让学生在美感美悟中获得身心和情感全面熏陶,逐渐形成发现美、追求美、热爱美的自觉习惯,最终达成理想美、情操美、人格美的美育教学目标。二、垂范之美:规范教学行为,营设美育体系语文课程对学生美育的渗透,始于课堂,更始于教师。小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能力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引导过程中间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当我们在谈及语文课程对学生审美情趣重要影响的同时,往往会忽略教师行为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因而也就斩断了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美学启蒙的链接,造成了美育行为的知行隔离。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式”,建立在一定的结构性和秩序性基础之上。如果说语文课程是美育的内容构成,那么教师的教学则是美育的具体呈现。教师的课堂行为,容易被学生当成语文课程的美学示范,教师化身为语文美的“形象代言人”,其一举一动都将深刻影响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整体印象,深刻影响着学生语文课程美育渗透中的最终体验。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重视规范与梳理个人的语文教学行为及理念。(一)稳定课堂输出,呈现美育直接影响美的前提是完整、统一与整体。将教学行为与教材文本融会贯通,在课堂实践中体现语文知识与教学形式上的完美统一,是小学语文课程美育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求广大教师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风格,无论是新课导入、教学板书、随堂提问、范读领诵、作业布置,还是在课堂结构、教学组成、教学评价反馈等诸多环节中,都要体现出教学行为的严谨规范,言行一致,让学生能够在熟悉而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快速融入语文教学。通过教师言行举止,学生很容易领悟文本情怀,感悟其中涵养,提升审美情操。(二)梳理系统知识,形成美育知识系统语文教学的稳定性,体现为对教学知识的梳整与建构。通过梳理语文课程中的各类知识,强化知识体系相互之间的纵深联系,以拓宽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进而加强对美育的教学渗透。例如,在教学内容规划方面要兼顾单课、单元、学期、学年等教学内容间的知识关联,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教学实施的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课堂中完成语言知识架构的同时实现美育目标,从而凸显语文对学生审美品格的良好熏陶与影响作用。总之,小学语文对美育的教学渗透,前提是教师要有意而为之。教师从自身入手,增强教学行为与主观意愿,对内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复打磨,以稳定形成鲜明教学风格;对外通过梳整语文不同阶段教学任务目标,建构条理性教学体系,以体现语文教学的结构化体征。由此展开教学可极大激发学生审美意识,促使学生更好融入文本教材,深切感悟语文之美。三、形式之美:灵活教学方式,拓宽美育途径实践证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起课堂的鲜活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更有助于唤醒学生学习创造力,让学生在多元美妙的教学情境中实现对语文课程“美好”体验,进一步增强语文教学对美育渗透的课堂效果。[3]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在个人风格引导下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如,在教学《寓言二则》中《亡羊补牢》一课,我们可预设悬念,问学生:“如果你家羊圈破了个大洞,狼通过这个洞会钻进羊圈里把羊吃掉。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借助悬念引发学生积极讨论,然后进入正文,深入教学,则从中可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思维成长;在教学《花的学校》一文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你最喜欢什么花?它是什么颜色?如果花儿在我们学校上学?你最想选择哪种花儿与你同桌?”通过课堂引导,学生会将语文问题与生活经验进行勾连,在促进他们对生活中的美丽花朵进行想象同时,引发了他们对“自然美”的情感体验;在课文《观潮》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多媒体,以钱塘江涨潮时的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音视频资源,引领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感官刺激中,深切领略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美好景象,感悟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内容应融合学生的语言基础与审美认知,采取灵活高效教学行为,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强化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美育发展的有效拓展与渗透。其中,诸如合作研讨,分组学习、动手实践、参与调研、社会体验等,均可视为教学的有效手段与方式。[4]在教学中进行灵活运用,可使语文课堂更具活力,教学行为更有趣味,学生在自由表达与主动融入中既可抒发个性,又能畅谈观点,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可深入作品内涵,让语文课程人文气息与美学熏陶完美交融。四、感悟之美:注重课堂互动,强化美育体验语文教学对美育的渗透不仅建立在知识结构与教学形式之上,更需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参与和体验,让他们在感受语言音律节奏变幻中领悟语文言语之美、情感之美。(一)抑扬顿挫,从音韵节奏中品味美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通过多读多写等亲身实践来发展和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从而提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较为明显的学科特征。基于此,教师应善于借助文本阅读,通过齐声诵读、朗读、默读、速读等多种阅读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对文本的亲身体验,在作品丰富多彩的音韵之下,在婉转悠扬的节奏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语文美学熏陶,在身心愉悦中感受文本情感内涵,全面提高审美情趣,增进语文教学对美育的高效渗透。[5]例如,在《走月亮》一文的开头部分,课文连续使用了四个以“照亮了”为起始词的短句,其音韵灵活生动,形象描述了月亮之下洱海美丽无边的深夜景色。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其中音律变化,品味文中美好情感。再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结尾部分,讲述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惨绝人寰的毁灭情景。教学中,可引领学生先行研讨,就如何在朗读中读出文章情感变化分组讨论,而后再让学生分组阅读。在学生慷慨激昂、满怀情感的大声诵读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对圆明园毁灭的无比惋惜以及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强烈情感。(二)疏密有间,在情境聚焦中深化美入编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范文皆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特征。因此,对于这些文章的教学安排,并非一定要求课时均等。有些文章或段落因内容浅显易懂,可在教学中一带而过,有的文章内容结构复杂、内涵丰富,则需在教学中着重引领学生探究体验,从而营造一种疏密有间、错落有致的课堂节奏,便于学生感受语文教学变化,滋生情感愉悦体验,以提升对作品审美感知的敏锐度。以课文《梅花魂》的教学为例。本文文字浅显易懂,授课过程中没有必要花费过多时间在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可结合文章主题,引导学生围绕关键环节与重点语段进行深入研讨。例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共描写了哪三件事情?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情感?课文共三次描写了外祖父流泪情景,结合你的理解,说说外祖父流泪背后的真实原因。经过如此设计与引导,学生聚焦中心思想,在整体感知基础上自觉感悟作品,促进语文人文特质与学生美育养成的深刻关联。(三)“动静”结合,在氛围营设中探究美所谓“动静”,实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动”是指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激烈场面,让课堂气氛在激情澎湃中引发学生全身心参与,在研讨、辩论、竞赛、讨论中动态参与课堂,引发集体美育体验;而“静”则与“动”形成鲜明对立,要求学生在平静的教学情境中思索、探究,将个人情感与文本深入链接,构成审美情趣的独特体验。如,在古诗《从军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齐声诵读,通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朗朗书声中透露出文章的冲天英雄气概,无形中让学生产生无畏担当的勇气情怀;在《跳水》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下面问题分组讨论:为什么船长要拿着枪瞄准儿子?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当中,培养了主动思考的习惯,也有助于智慧思维提升;在《好的故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深入阅读鲁迅先生“好的故事”梦境中,探寻写作意图,挖掘文章深意,进而充分感悟文中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涵义;在现代诗歌《绿》一课教学中,教师可播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