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新高考II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生态文学的面貌清晰饱满。和以往的文学形
态不同,生态文学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对自然的敬畏
和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创作理念和实践,生态文学
值得关注。
当今时代有许多标志性特征,其中两个重要特征是“绿”和“美”。“绿”
指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健康环保,“美”指生态面貌和生活感受,生态文学就
是要表现、追求这种绿色和美好。
生态是一切生物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
文学是伴随生态问题出现而产生的文学门类,带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二十世纪八
九十年代,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涌现出一批生态文学作品,可视
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端。如徐刚《伐木者,醒来!》。生态意识催生出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则不仅关乎生态主题,而且关乎“美”:“美”是生态文学追求的境界,
它不仅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怎样的,而且描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
怎样的。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
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家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
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湿地保护工程、蓝天保卫工程、江河治理工程,
以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大幅改善了中国生态状况,神
州大地面貌焕然一新。
“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梳理新时代文学创作情况,我们欣
喜地看到,在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的过程中,生态文学创作愈加活跃和
兴盛,日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代表性作家,
也出现了很多带有生态意识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这个绿色发展的时代,呈现
人与自然新的关系,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摘编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
材料二:
生态文学的意识和观念实践,显然还处在一个初始的发展阶段,梭罗、利奥
波德、卡逊等人的开拓之功至伟。但当生态文学这种文学现象逐渐地被人们在不
断接触的灾难过程中认识感悟的时候,这样的文学主张和追求就像投石入水之
后,迅速生波荡漾开来了,力量抵达到世界各地,以及很多作家的心间。中国很
早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有像《山海经》这样涉及自然的神话记录、
有像《徐霞客游记》这样有关山川河流、人文风物的考察记录等,但这些内容都
与如今的生态文学伦理主张和目标有很大的区别。
当代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观念似乎是在1980年代前后凸显起来的。生态文
学创作也伴随着这样的观念开始出现了。这期间,最初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有分明
的表现。徐刚的很多作品,既是中国生态文学的先声实践,也奠定了他作为著名
生态作家的坚实基础。此后很多报告文学作品,都不断努力地在为中国的生态文
学添加浓厚亮丽成色。这些作品涉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各种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
态环保意识,艰苦奋斗,努力开创建设,与不同的毁坏行为进行斗争,宣扬了文
明、科学进取的模范人物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作家在创作中显示出的时代使
命和担当精神令人感动。
像徐刚、李青松作品所体现的激情诗意和个性形象特点,都是厚重和灵动丰
盈的独特存在。在文学创作中带有仔细观察、感受自然生活,或从不同题材角度
和文体形式表现出一定生态文学特点的作家,还有像哲夫、叶多多、王国平等报
告文学作家,也有像张炜《九月寓言》等小说家及其作品,有像刘亮程、鲍尔吉•原
野、李娟等这样细腻记述自然风貌、表现独特细腻感悟的散文作家作品等。
诚然,中国现今的生态文学现状,似乎还更多处于呼唤人们树立与自然共生、
收敛一己物质欲望、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阶段,比较现场直观传输,还缺乏更加
深远精湛的追求思考表达,但这种在传统文学创作道路上的“逆行者”身份作用
价值,还是被人们十分肯定和认可的。生态文学似乎不能简单地等同书写生态灾
难,譬如不少作家面对地震、洪水和疫情的书写,这中间尽管会有很多的密切关
系,但生态文学恐怕不会这样简单。在我看来,生态文学似乎应当是人类在哲学
认识论上的修正改变,是人类跳出自身中心藩篱,主动调整已有成法,是融合大
自然法则的新的伦理建设和行动出发,是在努力适应自然生存法则下追求自然延
伸的自觉和寻找、遵循的定律等。
在生态文学“逆行者”的道路上,会存在如洪水猛兽般的风险和经历曲折。
因为,他(她)不仅要与传统的文学发生区别,还会与几千年来人们逐渐形成和
习惯了的认识行为产生分歧,面对的将是非常沉重和悠久的历史负担。要人们放
弃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念,要人放下身段平等地善待其他所有生命,希望人改变
自己的生命愉悦等实在是不易。但人们必须有自我否定的自觉和勇气,有遵从自
然规律的积极选择。生态文学作家作为“逆行者”,为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自
然生命的福祉前途,保护地球家园并持续提供发展延续条件,必须以自己合理善
意的文学阐释,说服人们改变错误观念,放弃私欲,约束自己。生态文学的使命
和承担崇高壮伟,期望前行的道路上天人感应,互为因果。
(摘编自李炳银《“逆行者”的慧敏与收获》)
【小题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强调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它正以一种自
发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B.“绿”指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健康
环保,“美”指生态面貌和生活感受,“绿”和“美”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特
征。C.“美”是生态文学追求的境界,它不仅描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
怎样的,而且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怎样的。D.中国很早就有“天人
合一”的哲学思想,但作品涉及的内容都与如今的生态文学伦理主张和目标有很
大的区别。
【小题2】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的过程中,生态文学创作愈加活跃和兴盛,
日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B.国家实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
体系建设,大幅改善了中国生态状况,表明党和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C.中
国现今的生态文学现状,还处于呼唤人们树立与自然共生的阶段,缺乏更加深远
精湛的追求思考表达。D.为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生命的福祉前途,生
态文学作家要说服人们改变错误观念,放弃私欲,约束自己。
【小题3】
1.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是()
A.《徐霞客游记》里有很多有关山川河流、人文风物的考察记录。B.中国
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C.1999年,四川、
陕西、甘肃三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工作。D.2018年,国务院关于印
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小题4】
1.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5】
1.材料二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①对比论证。将生态文学与以往的文学形态做比较,阐释生态文
学的含义。②举例论证。如列举徐刚《伐木者,醒来!》的例子,来说明中国
生态文学的发端。③引用论证。引用“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来
论证生态文学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系。(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
【小题5】①语言准确严谨。如文中使用“似乎""恐怕"‘'必须”等词语
表示不同的语气和态度,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②语言简洁,概括性强。如提
到徐刚、李青松作品的特点时,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简洁明了。③运用比喻手
法,使语言生动。如“在生态文学'逆行者’的道路上,会存在如洪水猛兽般
的风险和经历曲折”,形象地突出了生态文学创作者的不易。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它正以一种自发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错误,依据材料
一第一段“和以往的文学形态不同,生态文学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
的关系”可知,应是自觉的生态意识,而不是“自发的”。
B."'绿'和'美’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
段“其中两个重要特征是‘绿'和'美'”可知,应是“重要特征”,而不是
“最重要的特征”。
C.“它不仅描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而且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现
实关系是怎样的”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美'是生态文学追求的境
界,它不仅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怎样的,而且描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应该是怎样的”可知,“不但……而且”的内容语序不当。
故选D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还处于呼唤人们树立与自然共生的阶段”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第四段
“诚然,中国现今的生态文学现状,似乎还更多处于呼唤人们树立与自然共生”
可知,不是“还处于”,而是“似乎还更多处于"。
故选Co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产物,而A中《徐霞客游记》是古代作品。
故选Ao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对比论证。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和以往的文学形态不同,生态文学以自
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强调人的责
任和担当”可知,将生态文学与以往的文学形态做比较,给生态文学下了一个
准确的定义。
(2)举例论证。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涌现出一批生态文学作品,可视为
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端。如徐刚《伐木者,醒来!》”可知,举例论证来说明中
国生态文学的发端是一个什么情况。再如第四段”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家先后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湿地保护工程、蓝天
保卫工程、江河治理工程,以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
来体现大幅改善中国生态状况,神州大地面貌焕然一新所做的工作。
(3)引用论证。依据材料一第五段“'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
梳理新时代文学创作情况”可知,运用引证法来论证随着国家的发展,生态文
学创作愈加活跃和兴盛,日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
(1)语言非常准确严谨。比如第一段“显然还处在一个初始的发展阶段”中
的“显然”一词,第四段中“生态文学似乎不能简单地等同书写生态灾难”的
“似乎”一词,“但生态文学恐怕不会这样简单”一句中的“恐怕”一词,第
五段中“但人们必须有自我否定的自觉和勇气”中的“必须”一词,这些等词
语表示不同的语气和态度,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表明了作者明确的态度。
(2)语言简洁明了,概括性极强。比如第三段中“像徐刚、李青松作品所体
现的激情诗意和个性形象特点,都是厚重和灵动丰盈的独特存在”和“有像刘
亮程、鲍尔吉•原野、李娟等这样细腻记述自然风貌、表现独特细腻感悟的散
文作家作品等”等例子的使用,就只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简洁明了的来表现他
们各自作品的特点。
(3)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如第一段中“这样的文学主张
和追求就像投石入水之后”,把“文学主张和追求”的状态比喻成“投石入水”,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被人们认识的过程;再比如“在生态文学'逆行者’的道路
上,会存在如洪水猛兽般的风险和经历曲折”,形象地突出了生态文学创作者
的不易和要经历的艰辛。
(二)现代文阅读n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书易书
毕淑敏
她被一位中年男子拦住,中年男子说:“你就是那个拥有很多书的女兵吗?”
她迟疑着斟酌道:“我只有很少的书,都是和别人交换着读的。”有些人把借给
她的书送给她,这样,她就有了少许书的“积蓄”。
那男子有在高原工作过多年的烙印一一极疲、极枯,肤色红赤干瘪,像一根
锈铁丝编缀而成,声音里也带着铁锈般的粗涩质和渣滓感。
“铁丝男”说:“我想向你借书。我知道你的规矩,借你的书,必要拿一本
书和你交换。看完了,彼此再换回来。”
她安静地说:“是。”
“铁丝男”说:“我带来一本书,想借你的童话书看看,不知你可有?”她
恰好有一本童话书。
此刻,她无声无息地等待“铁丝男”拿出拟交换的书。“铁丝男”却无端地
踌躇了。
她轻声催促;“你的书呢?拿出来让我看看。”
“铁丝男”缓缓地把手从衣兜掏出来,手里摆着的,是……一卷纸。他轻轻
地将纸卷展开,再展开,继续展开……原本折叠的纸片,居然变成了两巴掌宽、
约有半米长的惊人面积。
她愕然,心里嘀咕着:这模样,难道真是一本书?
“铁丝男”将纸片小心翼翼地举起来,她满腹狐疑地盯着看一一因为还有最
后一层折叠尚未打开,如同藏起的谜底。她想象不出这陈旧泛黄的纸片,究竟是
什么书?当最后一层折叠打开后,真相大白张标准对数视力表。“它……
我想,应该也算广义的书了。”“铁丝男”略带不好意思地说。
她不知如何回答。这能算书吗?如果这也算书,那真正的书,情何以堪?
她决定为书正名,便轻轻吞下高原一口凛冽的寒风,说:“它……有人看吗?”
边说边把视力表拿过来,抖动着。
“有。很多人看过它。”“铁丝男”笃定地回答。
这问话甫一出口,她就发现了自己的失策。视力表曾贴在墙上,当然有很多
人看它。“首战”失败,她并不气馁,接着问:“它算印刷品吗?”“铁丝男”
的脸上简直容光焕发起来,说:“它当然算印刷品了。”她发现自己又失策了。
视力表的确是印刷品,绝不是手抄本或油印本。她轻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不甘
心败下阵来,继续发问:“它有内容吗?铁丝男”反攻说:“它难道没有内
容吗?!”
她悲哀地发现,自己挖了一个个坑,然后又傻乎乎地跳进去。不过,她很快
找到了杀手铜,问:“就算有内容,那么它……有作者吗?”
正当她以为胜券在握时,“铁丝男”低下头,面有惭色道:“对不起。”她
一时想不明白,这声道歉,针对的人到底是谁?
“铁丝男”说:“这个视力表是有作者的,我记得是中国的一位教授。可惜
我不是眼科医生,把他的名字忘记了。”
这一番关于书的较量,她只能承认,自己彻底败下阵来。
视力表是“一本书”一一有内容,二是用纸张印刷的,三有作者,四是它千
真万确被很多人看过……
她没法不同意“铁丝男”以书易书的请求。
“喏,给你。”她恋恋不舍地用双手平端着童话书,递给了“铁丝男”。
“铁丝男”接过童话书,将书夹在腋下,然后把视力表双手举着递给她。视
力表边缘下垂,好似一条白色哈达。之后,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仰望高原湛蓝的天
空和刺目的阳光,各自长舒了一口气,大有钱货两讫的终结感。
她想了想,说:“咱们俩的书,何时再换回来?”
“铁丝男”思忖着说:“我们那里山高水远,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
她知道“铁丝男”说的是事实,只得认命,叮嘱道:“尽早还来。再有,千
万别弄坏我的童话书。”
“铁丝男”说:“第一件事,我答应你,会用最快的速度。第二件事,可不
一定。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只得
提醒他们爱惜。但你能想象,不一定管得住。”
她心知肚明,不再叮嘱,便追加了一个问题,好奇道:“你为什么喜欢童话
书?”“铁丝男”沉吟了一下,说:“在万丈冰峰雪岭之间读童话,能找到一个
温暖的地方。”她还年轻,对此话半懂不懂,只是在心里做好了和这本童话书永
诀的打算。“铁丝男”小心地收好童话书,说:“告辞了。”
“铁丝男”走了。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
己损失了一本书。这书她只略翻过,毕竟很少有军人会来借读。保家卫国和公主
王子的故事,相去甚远;晶莹的水晶鞋和沾满泥污的战靴,天鹅蛋和寸草不生的
旷野,也几乎毫不相干。
这件真实的小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西藏阿里高原。文中的那个“她”,
就是我,时任西藏阿里军分区卫生员。
(选自2022年19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准备拿出拟交换的书时,“铁丝男”却“无端地踌躇”了,这一细节暗示
他担心别人并不认同手中的“标准对数视力表”为真正的书,因此动作犹豫迟
缓。B.“极瘦、极枯”“红赤干瘪”等词语从侧面表现了高原自然环境的恶
劣严酷,也写出了异常恶劣的高原气候让高原军人饱受肉体的磨砺。C.“我
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即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这说明渴望
用书籍来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不止“我”一人,而是以“铁丝男”为代表的一群
人。D.“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
一本书。”这强调“铁丝男”有借不还,暗含“她”对铁丝男的抱怨。
【小题2】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对话,一“多”一“少”,一问一答,突出高原书籍的稀贵及我
热爱读书的形象,自然引出下文“一番关于书的较量”这一情节。B.小说把
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使用了比喻手法,引人联想,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
动突出,语言更富幽默感。C.文中将边缘下垂的视力表比作一条“白色哈达”,
使“以书易书”活动充满了仪式感,同时也象征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际关
系。D.“铁丝男”借走童话故事书之后再也没有还回来,文章没有交代书本
未归还的缘由,使小说具有“留白”的艺术效果。
【小题3】
1.“视力表”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4】
1.有人评价毕淑敏的作品“冷静中蕴有温暖”,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毕淑敏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①烘托人物形象,“铁丝男”巧妙地用一张视力表换取了一本童
话书,体现了他聪明机智和求知若渴的形象。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小说中
“她”和“铁丝男”围绕“视力表是不是书”的问题进行了四次较量,情节一
波三折,悬念迭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揭示主题,小说通过以“视力表”
交换书的情节,歌颂了在书本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小题4】①“冷静”指小说叙事风格、语言风格客观冷静:通过人物对话
展开情节,隐匿作者的声音和感受,很多语句都体现了职业医者的逻辑和冷静。
②“温暖”体现在西藏高原的守边军人于高寒环境中对童话温暖世界的向往,
热爱读书、追求上进的情感尤其温暖。③“冷静中蕴有温暖”,体现出作者以
冷静客观的语言、零度写作的叙事风格,对生活在苦难环境中的小人物倾注精
神生命的关怀,呈现出温暖人心的故事蕴意。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暗含,她’对铁丝男的抱怨”错。并不是对“铁丝男”的抱怨,而是对书
没还回来的失落。
故选D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小说把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使用了比喻手法”错。把中年男子称作
“铁丝男”,使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
故选Bo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烘托人物形象,“我带来一本书,想借你的童话书看看,不知你可有?”“当
最后一层折叠打开后,真相大白张标准对数视力表”,“铁丝男”巧妙
地用一张视力表换取了一本童话书,体现了他聪明机智和求知若渴的形象。同
时,细腻地展现“铁丝男”没有真正的书,只能拿视力表来换书的窘迫、不好
意思的心理。
②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小说中“她”和“铁丝男”围绕“视
力表是不是书”的问题进行了四次较量,”它……有人看吗?”“有。很多人
看过它”,“它算印刷品吗?它当然算印刷品了”,“它有内容吗?”“它
难道没有内容吗?!”,“就算有内容,那么它……有作者吗?”“这个视力
表是有作者的,我记得是中国的一位教授。可惜我不是眼科医生,把他的名字
忘记了",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起,详写了“铁丝男”取出、展开“书”的
过程,插入了“她”的语言、心理描写,层层铺垫,层层蓄势,激发读者强烈
的好奇心,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
③揭示主题,“铁丝男”说,“第一件事,我答应你,会用最快的速度。第二
件事,可不一定。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
法不借,只得提醒他们爱惜。但你能想象,不一定管得住”,可见在高原上还
有很多“铁丝男”们渴望读书。小说通过以“视力表”交换书的情节,写了''铁
丝男”们,没有书的他们渴望读书,他们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在书本
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写作特色和审美风格的能力。
①“冷静”指小说叙事风格、语言风格客观冷静。文章写来神闲气定,字里行
间流露的是她的冷静与善意,让人感觉这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女子,她用己之
笔,言己之心。“她决定为书正名,便轻轻吞下高原一口凛冽的寒风,说:'它……
有人看吗?'边说边把视力表拿过来,抖动着。'有。很多人看过它。''铁
丝男’笃定地回答……”,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隐匿作者的声音和感受,
很多语句都体现了职业医者的逻辑和冷静。
②“温暖”体现在西藏高原的守边军人于高寒环境中对童话温暖世界的向往,
“铁丝男”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活,万丈冰峰雪岭,生活艰苦,他们穿着
沾满泥污的战靴保家卫国。他们渴望读书,童话书描绘的美好世界,给他们带
来温暖和慰藉,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中热爱读书、追求上进的情
感尤其温暖。
③“冷静中蕴有温暖”,体现出作者以冷静客观的语言、零度写作的叙事风格,
对生活在苦难环境中的小人物倾注精神生命的关怀,她敬重理解边防军人,心
地善良,懂得他们的艰苦、对书的渴望、对美好的向往,明知书可能有去无回,
还是答应了“铁丝男”的易书请求,呈现出温暖人心的故事蕴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
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缄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飨/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
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乙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①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
矩、绳墨,家不居碧③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
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
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
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日:“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
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
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
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
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
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
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
胥;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
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
使其安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
敢愠。不街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
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
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
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己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节选自柳宗元《梓人传》)
【注】①梓人:木匠。②寻引:此指量尺。寻:八尺。弓I:十丈。③碧:磨
刀石。
【小题11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
处焉B.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
而中处焉C.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
/执杖而中处焉D.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
持弓"右执杖/而中处焉
【小题2】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移之官理”的“理”和乙文“万国既理”的“理”,都是治、治理的
意思。唐人避唐高宗李治讳改“治”为“理”。B.乙文中的“绳墨”指用绳
染墨在木上弹印直线,是木工用来取直的工具。在《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
中,“绳墨”喻指准绳、准则。C.乙文中的“守”,又称郡守,太守,一郡
的最高行政长官,‘'宰",又称太宰,一乡的最高行政长官。D.乙文中“伊、
傅、周、召”中“周”,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姓姬,名旦,曾
辅佐武王灭商,又辅佐成王平定管、蔡之乱。
【小题3】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题目虽称为“传”,却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都兼有寓言性质,它从形
式上看是一篇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是一篇寓言。两文都是以奇人奇事来讽喻时
政的传。B.《种树郭橐驼传》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有郭橐驼和“他植者”
的对比,种植的当与不当、管理的善与不善的对比。对比有叙事性也有论述性
的。C.两文的行文格局相似,前幅叙事,后幅议论,前幅叙郭橐驼、梓人,
后幅议吏治、相道,前后两者是类比、对应的关系。叙事是主,议论是宾。D.《种
树郭橐驼传》最后点明中心“养人术”,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
更重要的还要“养民”。《梓人传》特别点出的“体要”二字,是全篇之纲绳,
“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
【小题4】
1.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小人辍飨饕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2)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
【小题5】
1.根据乙文,请分条概括“相道”的具体做法。
[知识点]
柳宗元(773-819),史传文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
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2)我听说做脑力劳动的人役使别人,做体力劳动的人被人驱使,他大概就
是做脑力劳动的人吧?
【小题5】①目光长远,知人善任;②纲纪严明,赏罚清楚;③运用智慧,
掌握全局;④不自尊自大,不虚图功名;⑤信任下属,各司其职。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
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
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
“委群材”“会众工”为并列结构,应在“会”之前断开,排除AB;
“左持引”“右执杖”为并列结构,应在“右”之前断开,排除C;
故选D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
力。
A.句意: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
B.句意: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
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
C.“一乡的最高行政长官”错误,“宰”,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
D.句意:伊尹、傅说、周公、召公。/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
杰真心归顺与我。
故选Co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叙事是主,议论是宾”错误,两文叙事是宾,议论是主,前宾后主。
故选Co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小人”,小民,百姓;“笊蜜”,吃饭;“劳”,慰劳;“蕃”,使……
增多。
(2)“役”,役使,驱使;“役于人”,被动句,被人驱使;“彼”,他;
“其”,表揣测,大概。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
“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可概括出:目光长
远,知人善任;
②依据“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可概括出:纲纪严明,赏
罚清楚;
③依据“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
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可概括出:运用智慧,掌握全局;
④依据“不衙能,不矜名”可概括出:不自尊自大,不虚图功名;
⑤依据“不亲小劳,不侵众官”可概括出:信任下属,各司其职。
参考译文:
甲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
“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
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
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
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
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
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
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
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
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乙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
间空屋居住。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
方的器具)、黑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
问他的技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
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操作。
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
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
傅站着。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他)
估量房屋的某个部分的作用,再看看木材的性能(长短、粗细、质地),然后
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
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
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人敢自己决定怎么干。其中有
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壁
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大小,却可能详尽周到地绘出它的结构
形制,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没有出入。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
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
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
是十分高超。
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
且能了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
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
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
足以给辅佐天子、治理天下的宰相效法了!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没
有什么比木匠规划建筑更接近辅佐天子、治理天下这件事了)。治理国家应以
人为根本。那些具体供职服役的人,是徒隶,是乡师、里胥;郡有郡守,县有
县令,都有僚属助理。
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整理
纲纪使其有条理,并且进行调整增减。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
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
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专心工作。看了都城就了解乡村,看了乡村就能了解
封邑,看了封邑就能了解全天下。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
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
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按正常途径推荐他,使他不必感激
谁的恩德;没有能力的,就辞退他,也没有谁敢怨恨。(就像那位木匠善于指
挥众工匠一样)不卖弄才能,不夸大名声。不亲自去做各类琐碎的小事,不侵
犯各级官员的职权,天天与天下才能出众的人讨论国家的根本法则,就好像木
匠师傅善于调动工人们却不夸耀自己的手艺。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
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
理好了。有士人谈论殷、周治理国家,说伊尹、傅说、周公、召公,那些从事
具体事务的官员虽然终日辛劳,但史书上却没有记载,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
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
名的。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
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
之保存起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存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①《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令众人就大观园各处景观作诗。
林黛玉代贾宝玉创作此诗,描写的对象是“浣葛山庄”(后改名稻香村)。②杏
帘:酒店前悬挂的酒旗。
【小题11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笔触简洁,紧扣诗题,将题目分成两句吟咏,句法浑然天成,又格调老
练。B.颔联由8个名词意象叠加而成,表意空间开阔,与“枯藤老树昏鸦”
有同工之妙。C.颈联写景平实大气,动词运用精妙,一气而下描绘眼前所见、
杏帘在望的田野景观。D.尾联直抒胸臆,流露出来客对农庄生活幸福安谧,
对太平盛世没有饥荒的赞美之意。
【小题2】
1.颈联构思精巧,运用不同方式营造意境,请试举几例并分析。
[知识点]
曹雪芹(1715-1764),写景抒情
[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一畦春韭”精于细处,“十里稻花”则于大处描写,远近结
合;②“绿”为描写色彩的静景,“香”为描绘味道的动景,动静相间,色味
协调。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动词运用精妙”说法有误。句中“绿”“香”是形容词,而非动词。
故选C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诗歌颈联“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描绘了一幅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
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像在预
告一个丰收的年成的静谧祥和之景。
其中,“一畦春韭”是近景,是对小场面的具体刻画,方圆不超过几米;而“十
里稻花”则是远景,是大处描写,唯有远观才能所得。因此,作者在这里采用
了远近结合的写作方法。
诗句中,“绿”是作者眼前所见的色彩,且“一畦春韭绿”在短期内不会随事
件场景变化,是静态描写。而“香”是作者鼻子所闻到的味道,而且,风吹才
能吹来稻香,因此这里暗含了动景的描写。由此可知作者在这里通过动静相间,
色味协调的方式营造了意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当我们在校园里听雨赏花时,会联想到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中的“①,②”的诗句。
(2)武器除了在战争中攻城拔寨外,还能用来防守,如《过秦论》中,
“③,@0
(3)作为一种典型意象,“鸥”在古诗词中颇为多见,如“⑤,
®"0
[知识点]
名句名篇默写
[答案]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巷,劲,弩,何,鸥,翔,鳞。
三、语言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舞剧《赵氏孤儿》改编自同名元杂剧,讲述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
屠岸贾陷害而惨遭诛族之祸,唯一的骨血被托付给门客程婴。危急关头,程婴为
了保全赵氏孤儿和全城婴儿的性命,牺牲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从此,程婴独自走
上了一条漫长的忠义路。
厚重的题材、复杂的人物、深刻的内涵、®的故事,
跨越千年的时空,舞剧《赵氏孤儿》从人性视角舞尽一个小人物
的©。剧中程婴的饰演者胡阳,有古典舞翘楚的美誉,
凭借娴熟高超的舞蹈技巧,将其所饰演的角色刻画得③o
从孔子到李白,从杜甫到范仲淹,再到《赵氏孤儿》中的程婴,胡阳身上的古风
气质深入人心颇受舞迷喜爱。
该剧的成功还得益于主创团队的独特创意,他们在舞台上表现出凝练写意的
极简风格,只用简单却浓郁的灯光和色彩,将沉痛压抑的氛围渲染得十分到位。
许多巧思令人称道,比如,在屠岸贾从程婴手里夺走婴儿、残忍地把孩子摔死在
冰冷的地面上时,红色的襁褓落地绽开为一团鲜艳的红绸,恰似婴儿迸溅的鲜血,
极具视觉冲击力。此后,这团红绸被程婴和妻子分别抱于怀中,随着妻子的渐行
渐远,它像是留下了一抹无法弥补的血痕,也像是两人命运的红线就此断裂。
【小题1】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小题2】
1.请用整句的形式将文中第一段的故事内容概括出来。
【小题3】
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比喻句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知识点]
熟语(含成语),压缩语段,语句(语段)表达效果,修辞手法
[答案]
【小题1】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②忠肝义胆(赤胆忠心赤血衷心)③
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小题2】赵氏遭陷害,惨遭诛族祸;程婴受托孤,勇走忠义路。赵氏惨遭
诛族之祸,程婴勇负托孤之责。
【小题3】构成:把“散开的红色襁褓”比喻为迸溅的“鲜血”。效果:能
引发读者联想,表达孩子被摔死的强烈悲情。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说故事的特点,可填“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跌宕起伏:形容事物
多变,不稳定。扣人心弦: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
②语境形容程婴救赵氏孤儿的行为,可填“忠肝义胆”“赤胆忠心”“赤血衷
心”。忠肝义胆:忠心耿耿,仗义行事。赤胆忠心:形容十分忠诚。赤血衷心:
忠心而诚挚。
③语境说角色刻画得深刻、生动、逼真,可填“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入
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淋漓尽致:形容文章
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句式压缩语段的能力。
把握第一段内容,两个主体分别是赵氏和程婴,事件是赵氏被陷害而惨遭诛族
之祸,把唯一的骨血托付给程婴,程婴牺牲了自己的亲生骨肉,担起责任。
筛选关键词语。“赵氏”“程婴”“陷害”“诛族之祸”“托付”“牺牲”“忠
义路”。
据此整合为整句“赵氏……,程婴……”或"赵氏……,……;程婴……;……”
形式的整句即可。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中本体为绽开的“红色的襁褓”,喻体为迸溅的“鲜血”,比喻词是“彳以”。
把“散开的红色襁褓”比喻为迸溅的“鲜血”,鲜明耀眼,形象逼真,直击人
心,能引发读者联想,想象当时场景,表达孩子被摔死的强烈悲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n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①,它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用外之物以
饰内情,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礼物,就是行礼所用的宫室、衣服、器皿
及其他物质的东西。二、②,就是使用礼物的仪容动作。三、礼意,
它是使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旨趣、目的、内容。这就要求
礼物和礼仪必须适当,在逐渐完善的礼曲实践中证明为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但是,作
为一种较为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纣灭殷,
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③,将作为社会身
份意义的“礼”制度化,系统化。
【小题1]
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愿意。
【小题2】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知识点]
辨析并修改病句,情境补写
[答案]
【小题1】礼意,它是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
旨趣、目的。
【小题2】①礼就产生了②礼仪③重新制定礼乐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搭配不当,“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在句中是形容词性质的
修饰成分,无法与“使”搭配,故应改为“由”。
第二处,语序不当,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说,应先表达“内容”,然后分别
是“旨趣”“目的”。
故句子可修改为:礼意,它是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
容、旨趣、目的。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整个文段所讲述的核心内容是“礼”,而根据原文“自从有了人类社
会”可知,此处应是表示“礼”也随人类社会一起产生,故可填“礼就产生了”。
第二处,根据后文“就是使用礼物的仪容动作”“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这
就要求礼物和礼仪必须适当”可知,第二项应是指“礼仪”。
第三处,根据原文“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将作为社会身份意义的‘礼'
制度化,系统化”可知,此处应是指周公对原有“礼”的修改完善或重建,故
可填“重新制定礼乐”。
四、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人要想有一番作为,必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玩具使用安全
- 私立中学门卫管理合同
- 产品经理聘用合同模板
- 增值税转型企业应对与调整
- 画室翻新敲墙施工合同
- 软件开发顾问服务合同样本
- 保健品生产合同管理指导文本
- 创意园区个人车位租赁合同
- 汽车维修店装修施工合同
- 城市物流简明施工合同
- 了解孩子陪伴成长
- (完整版)【钢琴谱】大鱼钢琴谱
- (完整word版)英语四级单词大全
- 线束生产控制计划CP实例
- 基于风险的软件测试策略
- 大锁孙天宇小品《时间都去哪了》台词剧本完整版-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 双重血浆置换
- 2023北京海淀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及答案
- 从分数到分式教学设计-
- 酒店长期租房合同模板(16篇)
- 场域与对话-公共空间里的雕塑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