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读书笔记_第1页
中医学读书笔记_第2页
中医学读书笔记_第3页
中医学读书笔记_第4页
中医学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读书笔记

【篇一:中医读书笔记】

七十二种眼疾

羊胆(一枚)割开,入蜂蜜(一钱)线扎,两手揉匀,白水煮一滚

即取出,凉水浸半日,去生水,倾出内汁点之。(《秘方集验》)

眼赤生翳

枸杞子捣汁,日点三五次,神效。(《肘后方》)

酒糟脸

天冬川椒白芷苦杏仁(去皮)硫黄(各一钱)共研细末,用油和丸,

临卧时擦面上。忌房事百日,愈。(《集验方》)

面上黑雀斑

黑牵牛白僵蚕(各二两)细辛(一两)合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

子大。日洗数次,一月之后,其斑自去矣。(同上)

面上皴路

大猪蹄(四枚)洗净煮如胶,及卧时,用涂面上,次早以浆水洗之。

半月后,面皮细急如童子。(《袖珍方》)

头痛

翅麻子(一粒)捣碎同枣肉些,须捣匀,丸如黄豆大,用丝绵裹之,

纳鼻孔内,少顷必有清涕流出,即将丸取出,痛即愈,永不再发。

倘不急将丸取出,久留鼻内,必致脑髓流出,反成不可药救之症。

切记切记。(《岐天师别传》)一方,用本、牙皂(各一个)共为

末,绢卷烧烟,附鼻孔闻之,效。(《寿域神方》)

偏正头风

筐麻子、乳香(各等分)研,涂患处,立愈。(《碘川沈氏方》)

头痛不可忍

鲜萝卜自然汁,加龙脑、薄荷少许,滴入鼻中。如左痛,滴右鼻;

右痛,滴左鼻;左右皆痛,两鼻并滴,立效。(《秘方集验》)

耳内肿痛流脓

番木鳖(一个)磨水,滴耳内即愈。(《秘方撮要》)

红鼻酒糟鼻

硫黄(四两)烧酒(三斤)煮,逐渐添入,待干,将口涎在手心化

开,搽鼻上,四五次即愈。

牙齿摇动欲落

生地当归(各等分)同煎浓汁漱之,其齿自牢。(《医镜》)

牙齿痛不可忍取落不必用手

川椒细辛(各一两)草乌草芨(各五钱)研为末,每用少许,揩在

患处内外,不过三四次。自落。(同上)

足趾鸡眼

作痛作疮,地骨皮同红花研细敷之,次日即愈。(《闺阁事宜》)

脚丫烂

滑石(一两)石膏五钱(锻)枯白矶(少许)研掺之。(《李时珍

方》)一方,用茶叶嚼烂,敷之有效。(《摄生方》)

风寒久嗽非此不除

天南星款冬花鹅管石佛耳草雄黄(各等分)共为末拌艾。以姜一浓

片,置舌上,次于艾上烧之,须令烟入喉中为妙。(《医宗必读》

抓癖膏

血余香油桐油生猪脑子(各半斤)桃仁(四两)白蜡(四钱)同下

锅内,文武火熬的脑子

尽滤去渣,下黄丹(十四两),熬成膏,待温再下胡黄连、白芷、

苏木、红花、三棱、莪术(各三钱)、归尾、砂(各五钱)、麝香

(一钱五分),各为细末,入前膏内,搅匀收贮,勿令泄气。有块

先用皮硝煎水洗患处,次用姜擦,方用绢帛摊贴,后用鞋底炙热熨

之,五七十遍,觉内热方可,痞即消缩,其效如神。

【篇二: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

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

俗语讲:久病成医,这也是我能进入中医这条艰涩诲深道路的因缘。

关于中医的多条名言至今听起来也是铿锵作响,从医者”上知天文,

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人命贵于千金”等

等。虽没入此行门,但这些良言鞭策着我这个门外汉如履薄冰,战

战兢兢一般地谨尊生命。

历史可追溯数万年前的祖国医学传承到民国时受到西化风习的诋毁,

鲁迅、余云岫、梁启超等人对中医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所不解,同时

也愤怒庸医误人,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祖国医学彻底推翻,国人不

懂得刨根问底细细研究中医,就对这股浪潮一呼百应,西医科学的

认知也随着占据正统位置。同时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对历史传承下来

的文化视为糟粕彻底将其遗弃,如易学、儒家学说和道经等,而这

些正是中医的根基,正如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悲哉悲哉!随着国人数千年的信仰体系的瓦解,从医者失去了信仰

与理念,不曾明了生命的真谛,造成现在医者医德和伦理的堕落。

初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唐云医师的《走近中医》是两

年前,那时自己的傲慢心作祟,加上生性粗糙,只是粗略浏览一番。

今日得闲又将此书阅读了一番,收获甚多。唐云医师中医基础理论

扎实,将此书写的面面俱到,再加上作者通过严谨的辩证逻辑思维,

对中医知识归类和诠释,同时书中对药理知识和各类验方进行细致

讲解。最难为可贵的是这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诠释中医,而又不离中

医的精髓,这是一本上乘的接引初学者入门的书。读之,幸甚!在

此,我从自己的角度和广大读者分享文中一些内容和我个人生活中

践行中医学的体悟。

一、五行

中医学的基本思路是五行和阴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

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类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

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组成。而万物又是相生

相克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刚学的时候

记得如此的顺序很难,后来看了相关的讲解通过形象的认识就记住

了,尤其学习相克时只记得北大的老教授金克木,就顿时将此间顺

序搞清楚了。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医案,是清代医学家沈源所撰写的《奇症汇》

一书记载的,写的是一个婴儿出生时不长皮,全身是赤肉,这是因

为其母怀胎十月久居楼宇,不得地气。医生便将婴儿安放在泥地一

宿,第二天就开始长皮了。这个病被称为“无皮症”。

诠释这个病症就要根据五行相生之土生金,皮肤是肺中精气化生,

属金。金为土之母,如今皮肤不生长,当然是母气不足,子脏得不

到滋养的缘故。这就需要补养母气,即补益脾土的方法来治疗。

作者初行医时曾遇到一个病例,是一个40多岁的农村妇女小腿皮肤

被割伤,当时进行了清创缝合手术,但拆线后半年后局部皮肤仍不

得愈合,时常溃脓。作者经过望诊和脉诊,断定是脾土虚弱导致的

“土不生金”,后给了滋养脾土的药物,一周后这位妇女创伤愈合专

门找到作者来答谢了。作者至今提到此仍不免感动,这对一个年轻

人来说是怎样的鼓励啊!

我自己家也有这样的经历,母亲提到我们早年在农村时家里养猪,

猪圈是水泥地面,买的猪刚放进去不几日就全身出瘢癣,家里就将

猪放到外面土地上,不

几日这瘢癣便又消失了。后又将猪放回到猪栏,又出瘢癣,无奈将

猪圈改造成泥土地面。母亲就说:“人常讲: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就这

道理,有的人家养孩子就专门把孩子放到泥地里抓土玩。”

《黄帝内经》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宇宙万物

融为一体,生于自然界,又会回于自然界,这便是天人合一。

二、情志与疾病

人是感情动物,一生会碰到各类事情,但人的情绪往往随境所转,

情志变化不出“喜、怒、忧、思、恐”这五志。而往往情志也是在外

界信息影响下五脏精气发生变化的结果。五志与五脏存在对应关系,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和五行相对应,五志也是如此。五志之间也会相生相克。

疗病者先治心!古代医生悲天悯人,往往也是合格的心理医生。这

让我想起了清朝时温病的集大成者吴鞠通老先生,老先生半路出家,

学习了整整十七年都不敢轻治一人,真是医者大家。晚辈惭愧,更

是景仰。

吴鞠通曾遇到一个病例,病者是一个老妇郭氏,育有两子还未成人,

其夫在祖坟上坟时竟死在祖坟之侧。郭氏知道后如五雷轰顶,痛不

欲生,“饥不欲食、寒不欲衣”,后来得了单腹胀,就是肚子鼓的青

筋暴露,只怕是在等死啊!吴鞠通一摸脉,知道是死脉,因为毫无

胃气,无情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单吃药是不能回阳救逆的。

吴先生就和妇人说起话来,讲:“一个女人,丈夫去世了,我们叫她”

未亡人”,意思说这是在等死的人。但丈夫死了,他还有未竟的事业,

那就是你那未成年的孩子。单腹胀是个死症啊,你的脉也是死脉,

你要有求生的欲望,这样心

火才能健旺,方能泻去肝郁之阴气,血脉畅通才能生存下去。”数句

话,老妇动容,悲过后也笑了。一条人命在医者至诚至真的心意下

挽留下来。

现在说这病,因肝郁导致气结,而后肝

木克脾土,更加的阴气郁结。脾胃之火没了,人没了后天之本,只

有等死。而心火生脾土,母旺子能得救。吴先生数句话点燃了病人

求生的心火,这也正是情志的相生相克之理。

医者,仁也。《走近中医》一书中多出讲了金元时期善用情志疗法

的医生张从正,他的相关病例也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由此可知

医生的医疗水平并非仅仅是开药方做手术,他的角色应该是很活泼,

更是很仁慈的。

最近生病在医院也亲眼见了一些思维局限的医生,这些医生仅仅是

自保型的机器人,和患者家属讲话只是一味的将所有坏结果照本宣

章的陈述,而忽略了人这个神圣的生命。在他们眼中,癌症是不治

之症,必死无疑,很多病人就是在恐惧之中了了此生。

而现年85岁的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女士在19年前被诊断为直肠癌,

经历了一系列的诊疗,至今在用手中的指挥棒诠释着生命的赞歌。

三、外感与内邪

中医将气血调和、不偏不倚的人称为“平人”,这是一个动态的词语,

人体与外界环境和内在气血是相协调的,若是一方不合,则称为“生

病”。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感冒。常人感冒后就去医院打些抗生素

和挂瓶盐水,不管你的感冒症状有什么区别,千篇一律这样的方式。

因为西医认为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只要杀掉这些病毒就行了。但

是试问一下,我们每个人都会和病毒接触,为什么不整天感染?因

为我们有免疫和调节力能抵御。所以中医的出发点是恢复你的动态

平衡,让自己的身体将外界致病因子赶走。

外来的邪气有六种,称为“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每种邪气侵袭

人体所造成感冒症状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对症下药。如风寒袭表,

造成恶寒发热、骨节疼痛、鼻塞流涕、无汗等症,这就需要一股热

气将堵塞的毛孔打开,把寒气赶走,方法就是辛温发汗。

我家人伤寒感冒从不去医院,都是自己买些中成药一吃在凌晨时趁

着阳气生发的时候一发汗,第二天照常上班。但我往往忽略发汗的

禁忌,作者在书中就疾言厉色地列举了数个发汗的禁忌症,其中一

个;脉沉咽燥,病已入里大便不通者不可发汗。看到这里我不禁冒

汗,记得一次我妹妹发烧感冒,我给她吃了辛温解表的药,她一晚

上没出汗,倒是喝了好几水瓶的热水,还好庆幸的是第二天退烧了。

为什么光喝水不出汗?因为病已从太阳经快要入到阳明经了,不在

肌表,热邪伤津。辛温解表是对的,但是还需要补养阴液,不然病

后咽干口噪咳嗽。

四、吐法

现在人耽于淫乐,以酒为浆,喝酒的人都知道吐是个解酒的好办法,

这是因为酒和糟粕积聚在胃中,“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也是中

医治疗的一种方式,书中作者讲到医学大家张从正的一个旧交在三

年前一个夏天喝了数升冷酒,在左胁下逐渐形成一个积块,积块越

来越大,并感胀闷疼痛。张从正诊察了他的脉象,发现他的双脉沉

实有力,于是认为是冷酒积滞在体内不化,就给他用了吐法。结果

病人吐了两三升液体,液体就和三年前喝下去的冷酒类似,甚至还

有酒香。看到此,不免感慨中医的神奇。

此章节后作者列出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所提到的8条“不可

吐”的禁忌症,其中一条是“病人颇读医书,实非深解者不可吐”。这

句话重啊,现在很多人对一些领域一窍不通或者三脚猫的功夫,借

着媒体的作用便整天攻击某些

【篇三:读书笔记之中医诊治精要】

一、诊断提纲一标本寒热虚实表里

(1)标本一病之先后缓急也。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凡治病者

当急其所当急,缓其所当缓,先其所为先,后其所当后。

(2)虚实一言人体气之强弱;言病邪气之盛衰也。体虚邪实以正邪

兼顾。

?气急,喘常为虚;上气为实。喘常无痰,纵有痰亦应先治其喘,治

其虚也。

上气常有痰,先降其痰则气自平,治其实也。

风寒之痰,实也;久咳之痰虚也;痰饮之痰,虚实相杂也,宜虚实

兼治。

?泄泻常由积滞而生,骤然成积,积而不及化者为实;脾运不健,食

配积而不化者为虚。实者消磨推荡之,虚则健脾温运之。

?肿胀,先胀于内,后胀于外,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气色红亮,声

音高爽,实也。先胀于外,后胀于内,小便清白,大便清泻,气色

枯白,语音低怯,虚也。

损益之法——实者损之,虚者益之。损之以时,益之以道。破实而

不碍正,补虚而不碍邪。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3)表里一察病之内外,病势之深浅。

(4)寒热一病之进退

一病之作,必有寒热,而寒热遂可以察病机。

二、四诊

(一)望诊一一察神(神宜藏不宜显,望而知之)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藏于气,气耗神丧。清亮言语,精彩目光,

肌肉不削,气息如常,二便不脱,当判神怯。目暗光短,言语颠狂,

形羸色败,寻衣摸床,睛定目陷,统号神亡。眼胞内陷而短,不能

遮精,有因吐泻得之,皆主神亡。

考神之所以外露者,由于气(水谷之气应时而生,肾精之气应时而

生)

神于言语、目光见其端;于形体、气息见其根。

(二)辨色一一(1)五脏主色一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

五脏之常。色见皮外:白则当皮,赤则当脉,青则当筋,黄则当肉,

黑则当骨。

色则辨而知之。

白色见则恶寒喷嚏,赤色见则舌红口干,青色见则筋痛筋急,黑色

见则腹胀背痛,黄色见则倦怠身重是也。

(2)色之善恶一睛明五色,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

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不欲如地苍。睛明者,所

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色隐然于肌表

睛明穴用血辨之一一五脏之气,变化于睛明之间,亦隐现于面颊、

印堂之部。

瞳神一一测精之盛衰,病之深浅。

善色一一明亮含蓄;恶色一一晦冥暴露

回光返照,其色多暴露。

(3)色之生克一一正色正病,为病多顺;病色交错,为病多逆;母

乘子顺,子乘母逆;相克逆凶,相生顺吉。

子病母健---可治

病能克色,其病不加;色能克病,其病必凶。(生克之说,仅供参

考)

(4)色脉之合一一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

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病人素禀,有阴脏阳脏之殊;脉有异常人者,未可全拘于色脉之合。

首要在察其神,次探其胃气之有无。

(5)四时之色一一春宜微青,夏宜微赤,秋宜微白,冬宜微黑。太

过为病,不及非正。

(6)五色主病一一黄赤风热(阳邪热邪风邪),青白主寒(阴、水、

寒邪),青黑为痛,甚则痹挛;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

(湿滞),额赤痛缠(阴虚火旺)。

色青肝病,多善怒两胁作痛,左有动气,诸风掉眩,转筋拘挛,疝

病耳聋,右腹作胀,暴逆作吐,目视慌,常见警惕。

色赤心病,多喜或悲,舌红口干,脐上动气,心胸痛烦,健忘惊悸,

怔忡不安,实狂昏冒。色黄脾病,多善忧,当脐动气,思虑食少,

倦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