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604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603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02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602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602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325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325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

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1.民粹主义

2.新自由主义

3.共和主义公民观

4.国家自主性

5.“熊彼特式民主”

6.部门政治理论

7.福利国家

8.议会制政体

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古典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

2.简述现代国家建构的主要危机。

3.简述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4.简述吉登斯的国家形态理论。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中国实践,试论政治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对国家治理的影

响。

2.试论政治合法性的建构。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1.民粹主义

答:民粹主义又称平民主义,是指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

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①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

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②

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做政治改革的唯一

决定性力量;③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

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众所周

知,在当今世界里,“民粹主义”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名词,它已成为一

种世界性的现象。

2.新自由主义

答:197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利与相互

依存: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

论的诞生。80—90年代是新自由主义的黄金时期,其内部分支众多,主

要有:商业自由主义、共和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制度自由主义。

商业自由主义继承亚当·斯密、约翰·密尔和理查德·科布登的思想,认为

自由贸易既能增加各国福利,又能促进世界和平。共和自由主义又被称

民主和平论,认为民主国家之间不可能发生战争,因此普及民主制度是

维持世界和平的前提。社会自由主义则把跨国的社会交往与国际一体化

联系起来。制度自由主义又叫做新自由制度主义,它是理论化程度最

高、最严谨因而影响最大的学派。

3.共和主义公民观

答:共和主义公民观分为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观和自由共和主义公民

观两方面。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观是建立在古希腊目的论宇宙观上的,依

赖于公共与私人、城邦与家庭的分离,并要求公民具有极高的公民道

德。自由共和主义公民观继承了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观的某些思想,但在

公民参与政治领域的方式、公民范围、公民美德和公民自由的理解方面

又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共和主义公民观对近现代宪法具有直接和深远的

影响,如确立主权在民原则与建立代议制政体、发展公民基本权利体系

以及应对宪法发展危机等。

4.国家自主性

答:国家自主性是国家~社会关系意义上的概念,是国家作为一定

疆域和民众控制权的机构可以制定、追求并不简单反映社会组织、阶级

或整个社会的需求与愿望的目标,取决于国家独立于社会经济统治阶级

而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国家自主性存在的原因很简单:①如前所述,国

家的基本目的之一是维持秩序。这就意味着,国家有时会以牺牲统治阶

级的利益为代价而向被统治阶级让步,国家甚至会和被统治阶级一道遏

制统治阶级的利益。②作为国际体系的一员,安全的需要意味着国家安

全战略目标和行为原则有可能直接威胁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例如,国家

的对外军事冒险活动就需要国内经济资源的支持,由此将直接或最终性

地削弱在社会经济上居主导地位的阶级。因此,国家至少有脱离直接的

统治阶级控制的潜在自主性,但是其实际自主性的程度和自主性的影

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熊彼特式民主”

答: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是针对于古典民主理论而言的。熊彼特

对民主的解释包括:①民主是一种方法,它本身不足以成为目的。它只

是一种程序、一种选择机制。人民的作用是产生政府;②民主是精英竞

取领导权的过程;③民主是政治家的统治,决策者是政治家而非一般民

众;④民主要得以成功还需依赖一定的条件。诸如有才能的领袖人物、

受限定的政治决定范围、训练有素的官僚队伍、大度的宽容精神

等。“熊彼特式民主”的价值包括:①它为区分民主政府和其他形式的政

府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分析标准:公开的、平等的选举。②关注政治运作

实际情况的经验分析有助于把握真实的政治生活,使制度设计建立在现

实基础之上;基于个性差别基础之上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实现丰富多彩的

生活。③熊彼特更为明确了对政治决定范围的限制,有助于实现人的自

主性和创造性。

6.部门政治理论

答:部门政治理论是专门研究官员行为的理论之一。①部门政治理

论并不假定政府是一个作为整体的行为者,政府只是许多部分的总和,

而各个部门均有自己的利益,因而政策过程就是各部门之间谈判和协商

的漫长过程。例如在美国,政府的行政部门既包括专事对外政策的国务

院,也包括实质上属于国内部门的商业部、劳工部、农业部和财政部

等,还有不属于政府部门的国会,而所有这些部门对外交政策都有某些

兴趣,每一个行动者都会从不同的视角向一个问题或议题靠近。②在部

门政治中,分歧与妥协过程的特点影响政策的输出。在“政策机器”内持

续谈判或协商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政策在一个时期只向前移动一

步,并倾向于聚焦于特定问题和短期目标上。因而部门政治的政治过程

具有“渐进主义”的特征。这意味着,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既没

有时间又没有资源去获取理性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和条件。③部门政

治的渐进主义特征意味着“政策机器”是在一条既定的轨道上低速前进。

一个政策动议一般首先在行政部门内部加以讨论,然后向上沿着行政系

统到达最高决策者。而在行政体系中,政策动议随着支持基础的扩大而

被不断地修正。不停的会议与部门问的谈判使政策过程变得如此缓慢。

7.福利国家

答: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

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生产关系作出的调整。福利国家的特征是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

利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经济生活

正常进行。福利国家不过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进一步融合的体

现,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维护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保

证其攫取巨额利润,同时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一种统治方式,它并没有

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8.议会制政体

答:议会共和政体是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在议会共和政体中,议

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

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他与议会君主政体中的君主的地位作用和享有

权限相似,不同的是前者由选举产生,而后者为世袭继承;前者政治活

动负政治法律责任,后者则无须负责。当代的意大利、奥地利、印度等

国都实行议会共和政体。

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古典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

答:从古希腊时期到l9世纪中叶的政治学都可以称为古典主义政治

学。这个时期的政治学与哲学往往难以区分。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柏

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以及近代的

马基雅弗利、布丹、霍布斯、洛克、格劳秀斯、孟德斯鸠和卢梭。可

见,古典主义时期的政治学集中在欧洲,其典型特征是规范性活动,即

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古典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包括:

(1)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

哲学的合一性。亚里士多德在归纳事实基础之上而提出的应该是什么样

的、更高更好的价值目标,也就是今人所说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因

此,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学天然地包含着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古

典政治学其实是关于政治制度的价值性和规范性探索,基于事实即政治

制度的类型而提出更好的价值目标,是亚里士多德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

政治学传统。

(2)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无论是古典政治学的政体论,还

是旧制度主义政治学在既定政体下的制度主义和法律主义,说到底都是

对政治制度的研究,因而是一种整体主义方法论。这种整体主义综合性

地表现在历史主义、结构主义和法律主义的方法论中。因此,整体主义

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方法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3)制度中心主义和制度决定论。在整体主义的思维中,人与制度

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制度决定人的行为。卢梭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我

看出一切总是从根本上都取决于政治,而且无论人们采取什么方式,任

何民族永远都不外是它的政府的性质所使它成为的那个样子。”

2.简述现代国家建构的主要危机。

答:现代国家,也称为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每一个民族

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克服一次次危机的结果,有人认为民族国家的建

构需要经历五种危机,这就是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

参与性危机和分配性危机。

(1)认同性危机。认同性危机是建立民族国家时遇到的第一个障

碍。一个国家内的民族、地区上的政治团体必须认为他们是这个国家的

一分子,否则就会发生认同性危机。历史上的很多战争就是因为认同性

危机而产生的,美国的南北战争是这样,发生在卢旺达的战争也是这

样。今天,台湾当权者正在刻意地制造对“中国”的认同性危机,在其教

科书中宣称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这种认同性危机将是国家

统一的一大障碍。

(2)合法性危机。如前所述,合法性产生于民众的自愿的服从,而

民众的服从又来自民众利益的基本满足和表达利益要求的机会的实现。

因此,能否满足民众的经济和政治需求,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最

核心的问题。

(3)渗透性危机。国家有能力让其疆域内的所有组织和个人服从其

法令,否则就存在渗透性危机。“天高皇帝远”现象普遍的国家存在着渗

透性危机,今天,斯里兰卡、哥伦比亚都存在渗透性危机,其政府法令

并不能达至每一个角落和组织。

(4)参与性危机。对于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来说,不能简单地对其公

民说“君权神授”,统治者就应该永远统治,被统治者就应该永远被统

治,民众只有参与了权力的分配过程,一个民族国家才算克服了参与性

危机。历史上,早发达国家的民众获得参与的权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公民拥有选举权是一个从有产者到全民、从男性到全民的漫长过程。但

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发展与参与谁先谁后的艰难抉择。

(5)分配性危机。政治就是决定“谁得到什么”的过程,一个民族国

家要稳定地发展,必须满足分配中的基本正义,即建立让所有人的基本

生活和基本尊严得到满足的机制。从近代历史看,一个国家因分配不公

平而导致贫富差距过大时,政治是不稳定的,这会导致民族国家面临生

存和发展的危机。

3.简述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答: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包括三方面:

(1)凝聚人心,维系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①意识形态能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形成社会稳定的思

想基础。一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能使社会成员对未来现实

产生美好的想象,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即承认彼此有共同利益。

②意识形态能引导社会心理定向、升华,维系社会稳定。意识形态

和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中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两者相互联系。社会心

理是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不定型不系统的自发的反

映形式,表现为情感、风俗、习惯、成见、欲望等。意识形态是在社会

心珲中沉积提炼出来的理论形式,它反过来引导社会心理定向、升华。

所谓引导社会心理定向,是指特定的意识形态引导多向性,包括逆向性

的社会心理向着意识形态指引的方向发展。

(2)增强企业内部团结,协调企业与外部团体的关系,减少摩擦耗

费在现代社会,任何企业行为都受意识形态支配,增强企业内部团

结,协调企业与外界的关系特别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持。首先,企业内部

团结需要意识形态支持。其次,保持企业与外部组织的和谐关系,减少

摩擦耗费也需要意识形态支持。

(3)规范经济行为,提高市场效率与自然经济相比较,市场经济的

突出优势是效率。然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不能保证效率,这是由商品

生产的二重性决定的。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生产,商品生产的这种规

定性决定了它是为他性的生产;而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生产目的是为了

自身获得最大化利润,它是谋利性生产。可见,商品生产是为他性与利

己性的对立统一。在市场经济中,如果让利己性膨胀,就会产生很多不

正当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效率难以得到保证。因此一定要规范经济行

为,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市场。这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规范经济

行为,提高市场效率需要法律支持。其次,规范经济行为,提高市场效

率需要道德观念的支持。

4.简述吉登斯的国家形态理论。

答:吉登斯根据国家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将国家形态区分为传统国

家(tradionalstate)、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iststate)和现代民族-国家

(nation-state)。区分国家形态的变量,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

迁,还包括其他三种力量的发展:以信息储存和行政网络为手段的人身

监视力、军事暴力手段的国家化以及人类行为的工业主义特征。现代社

会之所以与传统社会形成对照,是由于现代社会中物质生产高度发达、

信息和行政监视力大幅度延伸、暴力手段为国家所垄断、工业主义渗透

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1)传统国家。根据上述要素,在传统国家时代(包括城邦、封建

国家、继嗣帝国、官僚帝国),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并表现在城乡差别

上,上层阶级居住在城市,下层阶级居住在乡村。城乡之别不仅体现了

阶级差别,而且还表示传统国家行政力量覆盖面的局限性。在任何形式

的传统国家中,政府对社会的行政控制都被限制在城市之内,同时国家

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与一般人民的“民俗”有相当大的距离,从而导致监视

力的软弱。城乡之别与监视力的软弱,表明传统国家不是“权力容

器”(powercontainer),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松散,国家只有“边陲”而

没有“疆界”,也没有对军事力量的垄断权,大量的军事力量受制于军阀

和民间力量。在行为规范方面,许多规矩只在贵族阶层有效,对一般民

众没有约束力。

(2)绝对主义国家。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过渡时期,就是绝对

主义国家。②在欧洲,绝对主义国家在16世纪至17世纪出现,是大型帝

国逐渐蜕变为分立的国家的结果。首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自然边

陲”被定为“疆界”,随之“主权”的观念出现了,国王变成国家主权的代

理人和象征,法律成为全民性的规范,直接界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以及制裁制度。与此同时,军事技术的发展为暴力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军队内部行政管理手段高度发达并为控制社会提供可借用的体系。

(3)现代民族-国家。绝对主义国家的发展为现代民族-国家奠定了

基础,它为后者提供了疆界和主权概念。但是,现代民族-国家只是到l9

世纪初才开始在欧洲出现,其推动力是行政力量、公民观和全球化,而

主要的基础是物质资源的增长和行政力量的扩张。物质资源和行政力量

的联系机制就是“工业化”。工业化不仅导致物质资源的增长,而且还导

致“工业主义”作为一种行政力量和个人行为取向的发展。进一步地,商

品化使法律成为全民准则。税务成为国家控制工业的手段,劳动力成为

工业岗位的附属品,国家成为世界体系的一员。此外,传播媒体、交

通、邮电等资源的开发,使国家更容易渗透到社会中,强化其监视力。

吉登斯以欧洲历史为线索,勾画出分散型、阶级分化型国家(传统

国家)向高度统一型、主权型、全民型国家的转型过程。社会的转型过

程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成长的历史,而是权力和暴力的控制随着现代

性的成长不断对人的活动产生制约力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制约力本身

就是民族~国家的制度,它兴起于近代史上国界纷争的欧洲,但是在20

世纪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制度。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中国实践,试论政治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对国家治理的影

响。

答:(1)政治参与的定义: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

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

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

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2)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如下:

①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将其

确定为普通公民的活动,是为了将政治参与同其他政治行为区别开来。

同时需指出只有公民才能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

②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

为。政治参与实际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行为,是政治权利以公民政治行为

为载体的体现。

③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

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民主政治是主权在民的政治,公民在政治生

活中不仅有服从的义务,而且有参与的权利,履行政治权利与义务是公

民的本质特征。

④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

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⑤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

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政治参与的这些特点表明政治参与行为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行

为,而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是通过他与政治权力关系得以确定的。公

民积极关心和参加公共生活,是每个公民的政治权利,也是其政治义

务。

(3)我国政治参与的主体包括公民、私营企业主等等。如果政治参

与主体出现不平等参与,将会出现很大的消极影响,特别当今国家治理

影响更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政治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会影响政治民主。政治参与对于政治民

主而言,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工具,不仅如此,政治参与对公民、对政府

的满意以及对自己的角色都有好处。如果政治参与的主体出现不平等参

与的话,政治参与主体就会制约民主,而且还会对政府进行制约,出现

一些不利于社会的行为,例如违法的游行、示威等等。

②政治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会影响政治稳定。政治参与为什么会导

致政治不稳定呢?关键在于社会动员产生的过高期求与政治制度化水平

低之间的矛盾。现在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意

味着社会动员,在社会动员时,要确保每个政治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否

则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差距两极分化、政治腐败,也很容易引起不

利于政治安定的突发事件。

③政治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由于各国的现代化

道路不通,发展水平有差异,政治参与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也会有所不

同。但是这在中国,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这是一件

值得庆祝的事情。但是,中国的总量很大,平均下来,落后于很多国

家,这还需要我们国家每个公民都参与国家建设进来。如果公民在政治

参与中,如果出现不平等等情况,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最终就会影响

国家的整体实力,也会对国家的治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2.试论政治合法性的建构。

答:(1)定义:政治的合法性是指政权运用权力、进行利益分配

得到人民的默认或者认同的状态。

(2)分类:按照著名的政治理论家麦克斯·伯的划分方法,有三种

合法性类型:

①卡里斯马型:其权力来源是民众对领袖的情绪性效忠,其合法性

来源是国民对其个人的效忠,例如开国的君主一般是如此。

②传统型:其权力来源是世袭,合法性是传统习惯,一般的专制社

会大多是如此。

③法理型:其权力来源是委任和选举,其合法性来源是对法律的合

理信任。

(3)要建构政治合法性,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推行善治,善治将成21世纪最主要合法性来源。

近代以来,人们主要将福利、民主、善政和仁政作为合法性的主要

来源。然而,自迈入21世纪,不断面临“合法性危机”并对其加以解决不

仅成为人类政治生活的常态,也成为人类政治发展和政治进步的主要动

力。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认为,在当今时代,政治合法性正在

发生重大的转型,善治将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合法性来源。台湾大学朱

云汉教授认为,现代政治科学重经验性研究,将民主合法性视为一个经

验性的事实对社会心理、因果关系等方面加以探讨;需要扩大民主合法

性的内涵,不仅增加“公众态度”这一维度,而且将民主这种单项的测量

标准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以判断公众在何种程度上与其他的威权主义

政府形式保持距离。同时,应当从对“民主”的字面关注转为关注诸如政

治平等、公众问责制、政治自由主义、政治多元主义,以及分权制衡等

民主的核心价值。

②灵活治理,策略性的治理模式达成“中国式善治”。

中央编译局JosefGregoryMahoney研究员表示,与西方所提倡的多

党选举、权力分立等普适主义的理想观念不同,中国政府所采用的是一

种“灵活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

及科学发展观都为中国的治理提供了不同的战略,为中国在处理复杂的

当代和未来事务时提供了高度合法的灵活性。来自加拿大女王大学的

YuchaoZhu教授也认为,中国政府采用的是一种策略性的治理模式,即

凭借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增强国家权力三项策略达成具有合法性的善

治。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的GunterSchubert教授等学者认为,中国的政

治体系是一个稳定的体系,其合法性产生于不同的政治体系区,只有更

好地理解制度革新和政策变革是如何与国内政治体系运作模式,以及人

们对这些变革在意识形态、结构和个人层面的判断相关联的,才能更好

地理解共产主义政体所具有的可变通性。

③中国政治合法性建构尚需长期制度化。

尽管中国政治理论及其实践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很多与会

学者仍指出了当前中国政治合法性建构中的不足,“执政合法性”仍是我

们当前亟需面对的问题。

a.中国执政的合法性模式面临着如何转换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系主任齐卫平教授认为,中国执政党合法性在历经了毛泽东时代的

意识形态合法性模式和邓小平时代的经济绩效合法性模式以后,应当向

法理型合法性模式转换,即以科学的模式整合和聚拢合法性资源,从而

推进向法理型合法性模式的转换,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b.重建国家—社会关系也成为维持执政合法性的重要问题。美国

明德学院JessicaC.Teets教授认为,中国已经从生产型国家逐步转变为

调整型国家。而中国的政治变革主要体现为扩大参与、处理敏感问题、

展现合法性,等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执行主任郁建兴教授也认为,中国的民间组织已经成为“国家体系以外

的推动力量”,并为现行政治-行政体制提供了公民参与的可能性。政

府、社会与市场的重新组合完全可能发生并且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北京

大学政府与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燕继荣教授则强调,中国目前所采用

政府主导的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应当注重“公共性”和“回应性”,鼓励政府

创新以保证制度的及时供给,同时应提高公民公共意识和集体行动能

力,使各方在博弈的过程中发现公共利益、制定公共政策,从而实

现“公共事务共同管理”。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

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操纵性权力

2.议会君主制

3.政治党团结性

4.多中心治理

5.阿尔蒙德

6.集体行动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社会资本的内涵、特征和要素。

2.官僚自主性的涵义及成因。

3.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4.发展权与民族权力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运用政治系统理论,结合案例,分析中国政策制定过程。

2.结合相关国家发展理论,试析“俘获型国家”的成因及其危害。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操纵性权力

答:操纵性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类型,即并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

通基础之上,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

观。这类权力假设,如果一个人的态度能够被重塑,他就会以别人所希

望的方式去作为。实行操纵性权力的技巧主要有“洗脑”、宣传、社会

化。“洗脑”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操纵技巧,主要发生在战时对俘虏的心

理攻势。宣传是指通过各种说服技巧来提高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宣传

家的基本目标是确定听众的心理与情感需要及感情。借助社会化过程也

是实现操纵性权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在罗伯特·达尔看来,操纵性权力

主要表现为操纵性说服。还有,无数个政治事件的发生与解释都存在操

纵性说服,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及其助手曾以此为理由来说明掩盖水门

事件的做法是合理的。

2.议会君主制

答:根据君主的实际地位和权力大小,立宪君主制政体分为“二元

制”和“议会制”两种。议会君主制是指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的权力受

到议会约束、君主为虚位元首而无实际权力的国家。议会君主制的特

征:议会权力大为增强,议会成了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

生,而且必须对议会负责;君主的实际权力大为减弱,君主的职责大多

是礼仪性的;有的君主连形式上的权力也没有,仅仅是象征性的国家元

首。最早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是英国,形成于1688年。到19世

纪末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瑞典、挪威等欧洲国家,以

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家都实行了这种政体。

3.政党团结性

答:政党团结性是指在政府机构中的党员奉行政党对主要政策议题

的指示的程度。例如,如果在立法机关投票中,某政党的成员都投赞成

票,或都投反对票,就可以说该党有完美的立法团结性,否则就没有所

谓的政党团结性。按照政党的团结性,可以将政党分为一致性政党和分

散性政党。①一致型政党,这类政党的党员和组织在议会投票和重大的

政治活动中较为团结和一致,下级党员完全听从于上级党组织的安排和

命令,英国的主要政党是一致型政党的典型。②分散型政党,这类政党

在围绕政党利益方面较为分裂,没有统一的思想,它们都多有很多的政

党派系,法国是分散型政党的典型。

4.多中心治理

答:“多中心治理”是奥斯特罗姆等人提出的,是一种公共治理的新

思路。多中心治理针对的是传统行政只有一个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利

益高度整合的问题,它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区按照地域特点,遵照传统社

会文化的惯例,建立多个治理中心,每个中心都成为一定地区的服务枢

纽,实现公共治理的协调和整合功能。多中心治理按照多元化的现代哲

学原则,确认了不同地区自主治理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性,为去集中化后

新的治理方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思路。多中心治理包括政府、市

场组织、社区、公民多方的共同协作管理,其中任何一方都不是孤立

的,而是能动地发挥着自己的支持作用,帮助其他主体更好地提供服

务。多中心治理对惯于集权化、统一化管理的国家和地区有着重要的启

发性意义。

5.阿尔蒙德

答:阿尔蒙德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提出用政治系

统、功能、角色等新的概念术语代替国家、权力、职位等传统的政治学

术语。他认为政治系统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结构组成,如选民、利益集

团、立法机关、官僚机构等。它依靠合法的强制力量支持,并与国内和

国际环境持续发生相互作用。各政治结构又由各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的角色组成。结构和角色这些术语是为了强调参与者的实际作为。他还

提出,研究任何政治系统,除了了解它的实际作为外,还要了解它的基

本倾向,它的心理方面即政治文化。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解释比较典

型,他在《公民文化》一书中指出:“政治文化”一词中所包含的文化概

念与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之中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有差别,只是使用

了文化概念的其中一种,即对社会对象的心理取向。

6.集体行动理论

答:集体行动理论是理性选择主义理论之一,是奥尔森提出来的。

集体行动理论是对一个庞大的集体成员行为失效或失败的总结,即通常

所说的搭便车行为,在集体整体协同过程中,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

上,个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他们不会通过集体行为和获取和追求自

身利益,这就是集体行为的困境。奥尔森论证集体行动的基本逻辑是,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集团中个体数量越多,个体所得收益就越小,所以

集团中个体数量就越大,离最优水平就越远。因此,成员数目多的集团

的效率一般要低于成员数目少的集团。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也被称

为“集体行动的倒数规则”。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社会资本的内涵、特征和要素。

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复兴的政治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

一个研究成果可能是以美国学者普特南为代表的学者们所提出的社会资

本理论。“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一个流行语。

(1)含义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

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

收益。简单说来,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普及

信任的程度,其理论是针对集体行动的困境而提出来的,社会资本可以

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

(2)社会资本的特征

①它提高了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它使得某些目标成

为可能,而在缺乏社会资本的情况下,有些目标就无法实现。

②社会资本并非是天生的,需要创造和建构。

③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那些拥有社会资本的人往

往会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

④与常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

供,即它不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个人寄身于社会网络

的共享品。

(3)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

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信任。普特南认为,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而形成的社

会网络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他们产生了社会信任。规范是被灌输来

的,是由模式化、社会化和惩罚来维系的。社会网络存在于任何社会之

中,主要分为横向网络和垂直网络。

2.官僚自主性的涵义及成因。

答:(1)涵义

官僚自主性是官员理论的主要要素之一,即行政机构和个人超越其

法定的地位和职能,超越政治家的控制,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

用的现象。官僚自主性既可能是由于行政对其部门利益追求的结果,也

可能是政治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必然性产物。

(2)成因

官僚自主性现象由来已久,可以说它是伴随着政府的产生而产生,

但在现代民主制建立之前,它合理而自在地存在着,而作为一个“问

题”被提出在西方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因其对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的

背离而受到关注的。

近几十年已发展成为所有现代政府面临的普遍而又难以克服的问

题,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政治学研究官僚自主性问题的主要

动因在于揭示官僚制与民主政治之间的悖论问题,即官僚制因民主政治

发展的需要而建立,但其发展本身实际上又损害着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

原则。

在执行国家法律与政策的过程中,其部门功能又决定了行政部门要

成为事实上的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而扩大自己作为

代理人的权限,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官僚自主性。

3.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1)政治参与的定义

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

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这一定义包含以下

几方面的内容:

①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一般公民,是公民自下而上影响政治的过程。

②政治参与是一种活动而不包括态度。

③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定的活动。政治参与还指包括与政府

决定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但主要宗旨是为了影响政府的决策。

④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动者本人自动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而且

包括行动者受他人动员而发生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2)根据各国的政治实践,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投票、选举、主

动接触、政治结社等:

①投票

投票作为政治参与的方式,其目的有两个:一是选举政治官员,二

是进行全民公决以决定重大国事。

投票只是很间接地传达了选民对候选人的喜好,因此,投票是控制

政府的迟钝而又有力的工具。这种参与方式不需要多少主动性,投票的

时间和地点总是按部就班地呈现在公民面前。

②选举

选举是由一系列政治活动组成的,诸如组织协调、宣传动员,投票

只是选举活动的最后阶段。选举是诸多政治参与方式中规模和影响较大

的政治活动,一方面,其作用与投票相同,即评判政府和政治官员;另

一方面,选举过程训练了政治积极分子的政治才能,提高了他们的组织

能力和动员能力。一般说来,只有在竞选中,选举才是一种重要的参与

活动。

③主动接触

公民个人因为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主动与政治官员接触,陈述自己所

关心的问题,这种参与被称为公民的主动接触。因为公民单独行动,决

定参与的目标和内容,因而是一种主动精神的参与。在我国,人民群

众“来信来访”是一种重要的主动接触参与活动。

④政治结社

在政治参与意义上,结社活动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参加政党和政

治社团,二是以团体或组织的方式去解决社会或政治问题。只要公民加

入了政党,不管他是否参加了团体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他都已参与

了政治。参加政党和政治社团,也是我国的一种主要参与方式。

4.发展权与民族权利的关系。

答:(1)定义

①民族权利是以集体为权利主体的人权。民族权利的主张在早期主

要是应用于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在当今主要是一些非西方

国家针对西方以人权名义干涉别国内政行为所作出的回应。民族权利实

现对于个人权利的实现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民族权利主要包括民族

自决权、发展权以及和平权。

②发展权是指一个国家利用本国经济、文化、财富、资源发展本国

国力而不受侵犯的权利。当发展权作为一种发展中国家面向国际经济而

主张的权利时,其含义是:发达国家应给予发展中国家国际援助与合

作;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以消除穷国的发展障碍。

(2)联系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运用政治系统理论,结合案例,分析中国政策制定过程。

答:(1)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分析

在中国,由于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综合并非

由各种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由政治系统内部权力精英通过分析、研究

和调查而将他们所认定的社会利益输入到公共政策中去的,整个政策过

程在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上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

程,有的学者从总体上称为“上下来去”的政策制定模式,也有的学者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制定模式归纳为“摸着石头过河”。无论哪一种

说法,都表明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一种“内输入”的特点。这一特点可

以概括为: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我国政策制定过程是从

客观到主观、从物质到精神、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个性到

共性的过程。

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我国政策制定过程是从群

众到领导、从民主到集中、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是我国政策制定过程是从调查

到研究再到决策的过程,是运用蹲点调查、解剖麻雀的方法得出一般结

论的过程。

(2)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

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

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

国国情的正确政策。

②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根本宗旨

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政策,都是根据人民的利益来确定的,各级

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领导机关的每一个具体政策的制定,也必须坚持从

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一根本原则。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正是

我们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一个根本标准。

③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民主集

中制的组织原则,这是制定出正确政策的组织保证。民主集中制包括民

主和集中两个方面,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④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

在确定政策之前,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地了解客观情

况,如实地把握客观规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政策,这

是我党我国政府的各级领导机关构的普遍做法。

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方法

“从群众中来”,就是在工作中深入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要求,

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形成正确的决定;“到群众去”,就是将集中起

来的正确决定变为群众自觉的实际行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

的优良传统,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之一。

⑥循序渐进、“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

对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胆子要大,但步子要稳,走

一步看一步,看到不妥当的地方就赶快改。后来人们把邓小平同志的这

一思想形象地概括为:“摸着石子过河”。这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政策

制定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3)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和顺利发展。党和政

府靠着“摸着石子过河”等基本经验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重大决

策,正确的政策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使中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但是,

不可否认,我国的政策制定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

问题。

①决策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

由于我国行政体制在纵向结构上实行地区管理和部门管理相结合

的“条块并行”体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权除了具有宏观与微

观、全局与局部的总体性差异外,在决策的目标结构序列上也有所不

同,在长期的行政实践中,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政府。这种过分

集权的决策体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

需要多层次的转换才能到达实施者那里,这种转换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

致使政策信息扭曲和政策变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便是常见现象。

其次,集权造成行政程序复杂化,常常是一个简单的政策问题,下

级需要请示上级,上级需要请示中央,行政效率在“公文旅行”式的政策

制定过程中大大降低,导致有些政策制定出来后就已过时。再次,权力

过分集中,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在权责不清的情况下,一些行

政主体对于有利可图、易出政绩的政策问题争相处理,而对于棘手的问

题则相互推委。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等现象就不可避免,政

府官员的短期行为也就比比皆是。如我国重复建设经历三阶段:第一阶

段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各地竞相上马以彩电、冰箱为代表的家电制造

业。第二阶段贯穿于上世纪90年代,汽车、钢铁成为投资热点。第三阶

段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为代表的

高科技领域。危害:占用大量的土地、资金等资源,造成巨大浪费;造

成企业和项目小型化、分散化,降低产业竞争力;一些地方滥用优惠政

策,造成国家财政收入流失;增加金融风险,加大经济动荡的可能性。

《经济学消息报》曾经发表题为《薄熙来为何种草不种树》的文章抨击

政府决策中的短期行为。

②智囊系统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实践证明,成功的政策制定离不开智囊机构的支持与辅助。我国的

政策制定中虽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反面的教训。一些重大的决

策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规划,已有的智囊机构在政策咨询中的独立

性较弱,往往是顺从领导个人的智慧和经验,有部分政策研究机构,实

际上主要为领导起草文稿,有的研究室为领导人已经拍板的政策提供注

释和寻找论据。如葛洲坝工程、川气出川工程等大型工程由于方案规划

的不合理和个别领导的“拍脑袋”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③政策制定的合法化过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突出表现在:一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不够,群众路线流于形

式。如《人民网》报道,江西将建220座日式、欧式等50年不落后的四

星级公厕,文中抨击,按江西的经济水平,这一决策绝对是一个“形象

工程”、一个“拍脑袋”工程,绝对没有征求市民的意见。二是公开听证

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走过场现象。如《新华日报》有一篇题为“听证会,

听而不证!”的报道——一份民意报告显示,听证会的价值正在广州市

民心目中滑落,有六成被访者认为听证会已是流于形式或成为摆设。广

州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此前的调查表明,认为听证会对公民参与政府决

策“没有作用”、“作用不大”和“是形式主义”的受访者三项合计竟有62.

5%,其中15.5%的人认为“是形式主义”。听证会实际作用名不符实,

必然招至市民的厌恶。长此以往,听证会这种好形式也就要寿终正寝

了。

(4)完善我国政策制定的几点建议

①关于科学的纵向政策制定权限的划分

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行政机关政策制定权限并给以具体的法律保

障,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层级目标决策系统,加快“缩

省—撤市—强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体制的层级次数,适当减少“条

条”数量,缩小“条条”权限,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和可操作性,尽量避

免信息过滤、信息失真导致政策失误。

②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的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

针对我国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的现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继续发

展咨询机构,可以考虑形成一些综合多学科专家、多种优秀人才的大型

智囊机构;建立咨询工作的程序制度、预算制度,增强其独立性;政府

要真正重视咨询机构的作用,为专家学者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充分发

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可喜的是,新一届政府已

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建立民间的咨询机构;健全

行政信息的网络体系、提高信息人员的素质,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信息

收集、加工、传输和整理。

③进一步改进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加大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的力度,充分发挥群众路线这个我党优

良传统的作用,真正做到政策制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形成一

套制度化、法律化的规范;增强公开听证会的可信度;提高政策规划的

公开化、公正化、公平化和合理性,可喜的是,新一届政府正朝着这个

方向迈进。2003年9月27日,国家发改委将国家“七.五”规划前期研究的

部分课题向社会公开招标。12月1日,国家发改委评审小组对350份投标

方案评估后,选中了56个课题向社会公告,此举被誉为政府向民间“买

智慧”。

(5)结束语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党和政府对公

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意识的逐步增强,随着科学发展观的逐步

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的政策失误会越来越少,我们的明天会更

好。

2.结合相关国家发展理论,试析“俘获型国家”的成因及其危害。

答:(1)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指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

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

理组织。

(2)国家具有以下特点:

①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

治。

②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③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3)国家的类型划分

①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

分国家类型,把人类有史以来的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四种基本类型;

②英国著名的政治社会学家吉登斯根据国家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将

国家形态区分为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和现代民族-国家;

③以政治治理形式或以权力集中与分散的程度划分,可以将国家区

分为集权主义国家和分权主义国家。

(4)俘获型国家

根据国家形态可分为失败国家、依附性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自

主性国家。如今不仅新多元主义接受或认同关于国家的依附性特征的思

想,新近出现的国家理论如比较制度分析学派提出的“勾结型国家”和规

制理论提出的“俘获型国家”,其实都和依附性国家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

妙。从经济史的角度看,“依附性国家——勾结型国家——俘获型国

家”最有可能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形成时期,或者说在市场经济形成时期

国家的依附性可能最为突出。

①“俘获型国家”的成因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了世界范围内的制度转型即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从威权主义向代议制政治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在威权

体制下或计划经济中居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与政府因为市场的诱惑而被

市场俘虏,财团在政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制定有利于自

己的游戏规则,政府成为财团政治的俘虏,形成所谓“俘获型国家”。

具体的来说,俘获型国家就是企业通过向公职人员提供非法的个人

所得来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国家法律、政策和规章。在政治过程中,企业

通过这种机制来影响政府的政策,以获得独有的优势,其手段通常是设

置不利于竞争的壁垒,最终以高昂的社会代价创造出排他性垄断利益。

政府俘获是转轨国家最突出的特点。

(2)“俘获型国家”的危害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604政治学原

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民主集中制

2.熊彼特

3.托克维尔

4.寡头政治铁律

5.绝对君主制

6.共和主义

7.民族主义

8.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公民与群众的关系。

2.民主巩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比较韦伯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的区别。

4.简述“权力”“权利”“权威”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比较政治的基本经验,论述民主与民粹主义政治之间的关

系。

2.结合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论述科学技术与政治变迁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民主集中制

答:民主集中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机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本

质上式人民内部不同利益之间的一种政治协调原则,它承认人民内部存

在着利益的多样性,同时又确认人民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民主集中制

的贯彻过程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方方面面利益和要求表达和协调的过

程;二是经过协调的各方面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协调的过程。民主与

集中是这两个过程的统一。在国家机关组织上,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

在:国家机构的组成遵循民主原则;国家权力的贯彻执行遵循集中统一

的原则要求;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

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

2.熊彼特

答:熊彼特是“精英民主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熊彼特把民主看成

是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的政治方法,是“某些人通过获取人民选票而得

到作出决定的权力”。在熊彼特看来,古典民主理论的问题在于把决定

政治问题的权力授予选民,并把它作为民主制度的首要目的;而人民选

择代表反而成为第二位的事情。这种颠倒是不符合任何政治现实的。他

坚持从经验上认为:“民主并不是指,也不可能是指,按照‘人民’和‘统

治’这两个词的明显意义说的人民是确实在那里统治的意思。”民主不同

于独裁的地方在于“民主不过是指人民有机会接受要来统治他们的人的

意思”,是“自称的领导们之间为争取选民投票而进行的自由竞争”。熊

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概括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一些重要特征,例如

代议制、选举制和政党制之下公民对代表的选择,政府过程的复杂化,

以及一个庞大的无政治阶层的存在。但是,精英民主理论忽略了现代西

方政治过程中的另一个特别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利益集团的作用。这也

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民主理论和民主现实留下了空间。

3.托克维尔

答:托克维尔是“多元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托克维尔也

强调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对于民主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社会里,权力与

各种社会功能以一种分散化的方式由众多相对独立的社团、组织和群体

来行使。托克维尔是第一个认识到民主的体制同一种多元的社会与政体

具有亲和力的人之一。后来,罗伯特-达尔直接继承的是托克维尔的思

想。达尔认为,民主可以被定义为“多元政体”,即多元的社会自治团体

主导着政治过程。民主的价值不在于多数人的统治,主权在民从根本上

说是不现实的,在现代国家中,人民的直接统治是无法想象的。“主权

在民”或“人民的统治”只是“理想的民主”,而民主的实际意义不在于是

多数人统治还是少数人统治,而在于群众的广泛参政。

4.寡头政治铁律

答:寡头统治铁律是指由米歇尔斯结合19世纪末欧洲特别是德国社

会主义政党组织的发展实践发现的理论。该原理认为,“正是组织使当

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被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

地位,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即使强烈信奉社会民主原则的社会

主义政党也难逃走向寡头统治的命运。寡头统治是任何试图实现集体行

动的组织的必然结果,是任何有着良好愿望的人们无法改变的“铁

律”。“寡头统治铁律”也成为现代政治社会学领域一个经典论断,该论

断成为后来许多学者分析官僚政治、组织行为、政党以及代议民主体制

的主导框架。

5.绝对君主制

答:绝对君主制又称为专制君主制,是君主制的其中一种。其典型

特征是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拥有绝对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

的权力,也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在这种制度下,君主集立法、

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通过直接对他负责的官僚机构进

行统治。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国家所盛行的政体形式。古代

的罗马帝国是奴隶制专制君主制的典型,不过,在古代奴隶社会,由于

中央集权的程度较低,君权对全国的控制还不发达。在封建社会,贵族

君主制和等级君主制都不是典型的政体形式,而专制君主制政体就成为

典型的、普遍采用的政权组织形式,并与中央集权制密切地结合在一

起。在许多东方国家,专制君主制是在奴隶制专制君主制的基础上直接

发展起来的,因而曾普遍地实行于古代的东方社会。在西欧,各国在封

建社会的末期也都发展成为专制君主制国家。在等级君主制的形式下,

王权得到加强,而随着民族统一的任务的完成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等

级代表会议的权力也就严重削弱,甚至完全被国王撇在一边而停止召

开,贵族君主制也就经过等级君主制而发展成为专制君主制,并且曾经

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对建立统一国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要求。

6.共和主义

答:共和主义是指认定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同意的原则,拒绝接

受君主和王朝统治原则。共和主义是西方一种古老的政治传统。一般认

为,共和主义是由柏拉图创立,经由西塞罗、罗马法学家发展,到近代

的马基雅维利、哈灵顿、弥尔顿,再到卢梭和雅各宾派那里终结,于二

战后由汉娜·阿伦特复兴。共和主义分为传统共和主义和新共和主义。

传统共和主义的政体形式是与君主制相对而言的共和制,共和国的国家

元首是由宪法确定并定期任命的,而非世袭的;其政府职能是法定的、

有限的;新共和主义就是一种强调平等、政治参与和公共精神的政治模

式,它区别于以个人取向为特征的自由主义和包含着威权政策的社会主

义。

7.民族主义

答:民族主义是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

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

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

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

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

望。”英国民族学家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

动,目的在于为一个社会群体谋取和维持自治及个性,他们中的某些成

员期望民族主义能够形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美国学者卡尔

顿·海斯指出:①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

设民族国家;②“民族主义”一词意味着包含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的理

论、原则或信念;③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

的特定的政治行动;④民族主义意味着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忠诚超越于

其他任何对象。由此可见:西方近代以来诞生的“民族主义”,如同“民

族”术语、概念和理论一样,具有错综复杂性。

8.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答:略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公民与群众的关系。

答:略

2.民主巩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略

3.比较韦伯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的区别。

答:略

4.简述“权力”“权利”“权威”之间的关系。

答:(1)“权力”与“权威”之间的关系:

①“权力”与“权威”的定义:

a.权力是指改变个人或团体行为的能力,是引起他人或团体采取

与原来不同的行为的力量。

b.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地服从和支持,是权力在人的头脑中

的主观反映形式。

②“权力”与“权威”的联系:

有权力未必有权威,有权威也未必掌握权力;优秀的掌权者,应当

注重自身权威的树立。权威与权力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

系:

a.权威以权力为基础上下波动,权力的大小在根本上决定着权威

的大小,权力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规模在根本上决定着权威的发展方向与

发展规模,权力如果发生了变化,权威迟早会发生变化;

b.权威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偏离权力的大小;

c.权威会对权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反作用。

③“权力”与“权威”的区别:

a.权力与权威的来源不同;领导权力往往与领导职位相联系,特

定的职位具有相应的权力,而领导权威则主要来源于个人影响力。

b.权力与权威的表现形式不同;领导权力主要与职权形式出现,

以强制性为后盾的。而领导权威则主要表现为领导者自身的良好素质,

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

c.权力与权威的影响时限不同;领导权力的影响是通过命令、批

示等强制手段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