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2节教学设计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2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从区域整体性分析区域特征探究二:分析区域发展差异四、学习效果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2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区域的组成要素,理解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2.把握区域的环境特征,理解区域的整体性。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区域的差异性,学会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4.结合区域要素的流动实例,掌握区域间的关联性及影响。二、必备知识(一)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1)分类①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②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2)表现:可以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2.区域整体性表现(1)区域要素相互影响影响表现举例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捕鱼、采矿、风能发电间接影响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2)区域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3.教材图1.8中可以看到哪些区域要素?提示: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文化、建筑、农业等。4.培田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哪些区域要素有关?提示:培田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关的区域要素有文化、建筑等。5.将区域要素影响与典型案例连线。[特别提醒]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是区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果。区域环境要素的发展变化也会导致区域环境特征的整体变化。(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地理位置差异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3.区域关联的影响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区域整体性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区域人文要素具有关联性,而自然要素则没有。 (×)(4)区域关联性一定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区域的发展要求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关联性(1)自然要素差异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位置北纬30°~33°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4°~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山脉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耕地条件水稻土,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贫乏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2)人文要素差异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业较为发达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西部主要发展畜牧业工业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3)发展变化项目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原因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表现耕地面积大幅减少,由全国的粮食净输出区变为粮食净输入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3.人们常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东北黑土的肥沃。这种土壤是如何形成的?提示:黑土地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特别提醒]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形成了区域的关联性特征。区域关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区域发展中的短缺要素,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发展没有借鉴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属于季风气候,但特点差异明显。 (√)(3)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是自然形成的。 (×)(4)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的工业都以重工业为主。 (×)(5)松嫩平原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的原因是技术改进和气候变化。 (√)三、情景探究探究一:从区域整体性分析区域特征阅读教材P8~9案例阿曼的世界文化遗产——法拉吉,探究下列问题。问题1(区域认知)当地人为什么要建造法拉吉?提示:阿曼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燥,淡水资源奇缺。法拉吉把山泉水、地下水引到村落中,其中有的水渠藏于地下,以免水被蒸发;有的水渠露出地面,便于人们使用。问题2(综合思维)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和分配水资源的?提示:最初露出地表的渠水用于食用,接下来的一段渠水用于沐浴,再下去的一段渠水用于洗衣、洗器皿等,最后一段渠水用于灌溉果园和农田。这套用水制度至今还在执行。问题3(人地协调观)法拉吉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和作用?提示:法拉吉分布地区的各区域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尤其是严格的用水制度,保持人水协调,使得聚落和农业得以发展。归纳提升1.明确区域要素(1)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人文要素:居民生产生活、制度组织、意识形态、文化、人口和经济等。2.理解区域的特征3.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其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特别提醒]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往往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入手。(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探究二:分析区域发展差异阅读教材P10图1.12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和图1.13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探究下列问题。问题1(综合思维)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的高低,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提示:年平均气温的高低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有关,纬度、海拔、光照时间长短不同,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差异显著,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均温高;松嫩平原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年均温低。问题2(综合思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提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主要是因为该地南部距夏季风的风源地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是因为该地自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问题3(综合思维)从区域关联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可以为松嫩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哪些帮助?提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可以为松嫩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归纳提升区域差异性分析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①气候差异的主要成因②地形差异的主要成因③水文差异的主要成因④土壤差异的主要成因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⑤植被差异的主要成因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项目具体表现差异成因农业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的差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机械化水平、单位面积产量、商品率等的差异土地等自然条件及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工业工业类型、规模等的差异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的差异人口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的差异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的差异城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的差异交通交通方式、通达度等的差异地形、河流、经济、科技、人口等的差异四、学习效果1.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一种民居形式(如下图)。该民居的营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1)~(3)题。(1)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A.海南岛 B.辽东丘陵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2)该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A.炎热潮湿 B.高寒缺氧C.地表崎岖 D.多滑坡泥石流(3)船型屋采用下空结构可()A.防寒、防冻土 B.防雨、防水淹C.防风、防滑坡 D.防潮、防蛇(1)A(2)A(3)D[第(1)题,船型屋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以竹子为建材,说明该地位于南方地区,盛产竹子。底部架空,可能是因为当地气候潮湿,降水多。图片中还有椰子树,对湿热环境具有指示性,故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海南岛。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该民居位于海南岛,底部架空,便于通风、防潮,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炎热潮湿,A项正确。高寒缺氧地区不产竹子,B项错误;竹木为屋架,茅草为屋顶,说明植被茂密,不能体现地表崎岖、多滑坡泥石流的环境特征,C、D项错误。第(3)题,南方气候潮湿,蛇较多,船型屋采用下空结构可防潮、防蛇,D项正确。下空结构通风散热,不能防寒、防冻土,A项错误。防水淹应选择地势高处,B项错误。房屋结构不能防滑坡,C项错误。]2.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陕北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1)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①气候多种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A.通风透气 B.冬季可接收更多阳光C.防潮 D.保温(3)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 D.土壤(1)B(2)B(3)C[第(1)题,石头房、竹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