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49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49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49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页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49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页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49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14年清华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2年清华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清华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清华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清华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7*101.善不受报答:善不受报是东晋高僧竺道生法师提出的佛教术语。“善不受报”是指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道生认为未受到佛法精髓的世俗人的善行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善不受报的提出,旨在打碎众生施功望报的世俗之心。只有舍弃回报之心,才能促使自己最终悟道、得道。因此,善不受报不是阻止人们祛恶行善,而是鼓励向善的精神,不为任何目的地从事善的活动。2.太极图说答:《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3.心即理(陆九渊)答:“心即理”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命题。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认为“理”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赋予的伦理;“心”是指求学问道以明理之心。从本原上看,理对于心,是天之所赋;从实践生活上看,心理关系主要通过“公”、“同”来实现合一的。他主张通过克除私欲,将心提升到理的层面上,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的重心所在。4.大同书答:《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方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二、简答题2*201.孟子是如何分辨王道与霸道的?答:王道与霸道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诸侯图存应运而生的政治理论。(1)王道王道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语出《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推行王道,认为“以德行仁者王”。(2)霸道霸道是法家的政治主张。指“以力服人”,用暴力进行统治。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3)孟子之道

①基本原则“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表明一切从民众的需要出发,予之所需,弃之所恶。②具体措施对士人的“尊贤使能”,对商人的“廛而不征”,对农人的“助而不税”等等。孟子由此而发展出一套“王道”政治论。孟子的“王道”政治论,要求圣王、主张用贤、提倡与民同乐。要求国王君主行仁政,保证百姓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正常的生活秩序,才能赢得“民心”,而无敌于天下。③“民心”与“天意”孟子把“天意”与“民意”看作是同一的。正因为“民意”具有如“天意”般的重要意义,所以孟子在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由此,孟子把国家政权的正当性诉诸于“民心”和“民意”。④意义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兼并激烈,“民心向背”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孟子以“仁心”行“仁政”,虽在治国目的论上不具现实性,但在治国的手段与方法上具有重要意义。2.“夫圣心冥寂。理极同无。不疾而疾。不徐而徐。是以知不废寂,寂不废知。未始不寂。未始不知。故其运物成功化世之道。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斯理之玄。……”找出处,翻译并解释,并说明这篇文章在中哲史的作用。答:(1)出处及翻译

①该文出自于东晋著名佛教学者僧肇的《肇论》中的“般若无知论”。②翻译:圣智是无知无为。最终极的理等同于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智慧无知无相,而又无所不知。(2)释义人的所知有限,有所知有所不知,从而不能达到无所不知。而无知才能无所不知。世俗的“知”是建立在“有”之上,其受制于人有限的认知的生命和有限的感官能力。佛家般若的对象是“无相之真谛”。①僧肇认为用“知”与“所知”来解释般若与真谛的关系,只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而做的假说。实质上,般若之真谛是超脱世俗认知范,是基于“无相”的。因此,般若并非“知”,真谛亦非“所知”;真谛“无相”,故不能为“知”所识;真谛是非“所知”,故不能构成“知”的对象;真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存在,并不以“知”为存在条件。换言之,真谛是不可“知”的,所以只能以“无知”知之。真谛的不可知性,造成了般若的“无知”性。般若的“无知”,并非像“木、石、瞽”那样的无知无觉,而是直面事物的终极认知。所以般若的“无知”,是无世俗之“知”。②除“无所不知”以外,还强调“无所不为”,即“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也就是说一切圣智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无所不知”,主要是知其本身和一切众生的三世因果以及对佛教的觉悟程度和成佛条件等;另一是“无所不为”,主要是按照众生的不同状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手法,以诸种神通创造奇迹,一直到精通与众生共同生活所需的诸种技能。“无知无为”可以概括为“寂”或“虚”;“无所不知”、“无所不为”则以“用”或“实”或“动”来表示。③“寂用”、“虚实”、“动静”之间的问题便是《般若无知论》中讨论的第二个大问题,僧肇对此问题加以阐释:“用即寂,寂即用。用寂同

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是以智弥昧,照逾明;神弥静,应逾动。”般若既能遍知一切,又能从一切中观照到它们的真谛;由于它没有世俗的“知”,故能达到般若之“智”,无知与无所不知相统一。《般若无知论》还对世俗认识和般若认识加以鲜明对照而进行区别:世俗认识只能获得世俗世界的一时一地一事一物的知识,这种知识不能使人获得最高、最完备、永恒而普遍的总体认识;若要获得这种总体认识,只能靠“般若”,而无法靠“知”。(3)意义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人们为了祛凶趋吉而加以供奉;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从玄学的角度来解读佛教思想。随着佛教经典日益增多,人们注意到佛教思想和本土玄学思想的分歧,所以,僧肇大师撰写《肇论》以澄清人们对于佛教般若思想认识的谬误,恢复印度般若思想的原本面目。指出了“非有非无”的有无观,以“不真空”义显示了诸法实相。《肇论》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后来成为“三论宗”的重要典籍。以中国式的思维和理解去叙述和探究佛教教义,在形成中国佛教的过程中,可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三、论述题40*11.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答: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与其它类型的哲学相比,有如下特点:(1)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与同时期世界其它地区的哲学相比,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科

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秩序相对稳定,故中国哲学在殷周哲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了历史久远,具有较高形态的封建社会的哲学。(2)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主要同经学相结合,而不是同神学相结合。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神学虽比较活跃,但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哲学一直以儒学为正统,儒学虽因袭了传统的天命观念,但着眼于现实社会,不注重彼岸世界;强调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说教。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以“正统”自居,批判宗教神学观点。(3)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学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①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等诸家都以天道观为其伦理学说的理论依据。秦汉以后儒学被奉为正统,无论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还是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的主张,都是通过各自的本体论为儒家的纲常伦理作出论证。②在宋明理学中,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结合更为显著。张载以气为万物本原,宣扬“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仁爱精神,二程和朱熹以理为本体,强调天理即是人伦的最高原则。③在中国哲学中,认识论也往往和道德认识、道德修养相联系。孟子的“思诚”,荀子的“虚壹而静”,程朱的“格物致知”,陆王的“发明本心”无不既是求知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方法。(4)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中国哲学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易传》提

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等。他们把宇宙的演化视为一系列生成、转化的过程,把天地、万物、动、静、形、神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5)中国哲学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容,围绕这些范畴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哲学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传播到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国家,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