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专题六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第14讲1840—1894年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考点一1840—1894年的列强侵华1.鸦片战争(1)原因a.根本原因: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清朝政治腐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推行闭关锁国政策。b.直接原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2)经过:1840年6月战争爆发,1842年8月,英军舰队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3)结果: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内容危害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使香港岛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赔款2100万银元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必须由中国同英国商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为以后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4)影响a.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b.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a.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2)主要经过a.1856年,英国和法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b.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c.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d.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时间1858年1860年内容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b.赔偿英法巨额白银c.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d.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a.承认《天津条约》有效b.增开天津为商埠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d.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4)影响a.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c.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的近代化由此起步。考点二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1)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自然灾害严重。(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民众进行抗清斗争。2.过程(1)兴起发展a.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b.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2)达到全盛a.定都天京后,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军事上达到全盛。b.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3)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4)后期斗争a.起用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b.任用洪仁玕主持朝政,他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5)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核心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决土地问题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内容土地分配方法是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的方法是,每户劳动所得仅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第15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以及近代前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原因a.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先后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b.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表现a.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b.洋布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2.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窘境。(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4)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5)活动a.创办近代工业类型目的企业军事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制造局民用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b.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c.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6)结局: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7)影响a.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阶段时间原因代表企业影响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列强入侵瓦解着自然经济;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4.近代前期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社会生活A.原因a.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b.内因:政治运动的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B.表现a.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b.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c.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2)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A.交通a.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建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建唐胥铁路。b.轮船:鸦片战争后,列强建立轮船公司;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B.通讯a.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b.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C.大众传媒a.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b.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考点二“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1.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清朝君臣闭关自守,愚昧无知;鸦片战争中,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4)作用a.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b.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b.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2)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3)活动: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4)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3.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3)主张a.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b.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c.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4)局限: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行动。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6讲1894—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a.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b.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的爆发。c.黄海大战:日本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d.辽东、威海卫之战: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攻占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危害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台湾与祖国隔离数十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使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等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4)影响a.宣告洋务运动破产。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c.促使中华民族觉醒,各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2.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2)导火线:义和团运动。a.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b.口号:“扶清灭洋”。c.结果: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d.意义: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勇气,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3)过程a.爆发: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b.八国联军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先后占领天津、北京。(4)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内容危害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5)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考点二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1.戊戌变法(1)历史根源a.社会根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b.经济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c.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d.思想根源:早期维新思想。(2)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发展a.康有为:把西学中的进化论、自由平等的观念与中国传统今文经学结合起来,撰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宣传维新思想。b.梁启超:提出“伸民权”,著有《变法通议》。c.谭嗣同: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d.严复:创办《国闻报》,完成了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名著《天演论》,借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鼓吹维新变法。c.创立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报》等。d.展开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e.提出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上清帝第六书》)。(4)戊戌变法(百日维新)a.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b.变法内容: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等;文化上废八股、改试策论,设京师大学堂等;军事上编练新军等。c.失败标志:1898年9月戊戌政变。(5)变法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a.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维新势力与顽固势力力量对比悬殊;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维新派政治斗争经验严重不足。b.历史意义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影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励了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封建文化进行抨击,提倡近代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2.清末新政(1)目的:挽救统治危机。(2)时间:1901—1905年。(3)内容a.编练新军。b.振兴商务、奖励实业。c.废科举,育才兴学。d.改革官制,整顿吏治。(4)评价: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1)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2)时间:1905—1911年。(3)过程a.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揭开了“预备立宪”的序幕。b.1907年,清政府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地方设谘议局。c.1908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规定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d.1909年,多数省份设立谘议局,多由立宪派主持,积极开展立宪活动。e.1911年,清政府组织成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大臣中,皇族占7人,人们讥称它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成为一个骗局。(4)影响:促使立宪派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引起汉官的离心,清政府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1)戊戌变法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变革主张,是对洋务运动的超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2)清末新政虽主观目的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3)《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中国宪政史上移植西方宪政模式的第一次尝试。考点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1)条件a.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b.思想基础: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c.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兴中会、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d.军事基础:在孙中山的领导和影响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2)爆发:武昌起义a.时间:1911年10月10日。b.两个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c.主体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d.影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3)高潮: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以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4)结局及评价a.结局:失败。b.失败表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国社会性质未得到根本改变。c.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d.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e.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给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以鼓舞和推动。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背景a.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各省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提供了法律依据。c.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建立。(2)颁布A.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保护革命胜利果实。B.内容国家性质a.“主权在民”原则b.表达了维护领土完整的国家意志人民的权利和义务a.国民一律平等b.依法享有人身、财产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被选举权c.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政治体制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b.实行责任内阁制C.性质: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3)意义a.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b.说明以孙中山为首的新生革命政权具有较强的法治和宪政意识,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c.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也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蓝本。d.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1)背景a.袁世凯厉行专制独裁统治:解散责任内阁,刺杀宋教仁,破坏代议共和制,解散了国民党和取消国会,用《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2)维护共和的斗争a.1913年,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掀起二次革命。b.1915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领导护国运动。c.1917年,孙中山发起恢复民主共和象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国会的护法运动。(3)认识:革命后的社会现实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道远,中国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依然崎岖漫长。第17讲1894—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考点一1894—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原因a.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加剧,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b.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c.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特点: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但在整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依然很小。(4)意义a.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b.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一股新气息。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轻工业有了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3)特点a.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b.在主要工业部门中,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c.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4)影响a.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5)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考点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前后a.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b.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c.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d.社交礼仪逐渐采用握手、鞠躬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e.采用公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2.交通事业的进步(1)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4)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3.通讯工具的变迁(1)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2)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第18讲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一维新思想1.维新思想(1)背景经济、阶级条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要求发展民族经济,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条件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思想条件早期维新思想(2)思想代表人物主张作用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主权属于人民(3)实践: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4)意义:这次变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1)维新思想A.康有为:托古改制a.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民主、自由、平等等精神,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相结合。b.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为变法辩护。c.坚持渐进的改革,主张君主立宪。B.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a.强调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b.重视国民素质,提出“新民”思想,“新民”必须具备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四要素。c.赞同君主立宪,反对操之过急。(2)孙中山的民权思想A.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B.“五权宪法”原则: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基本内容,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实行五权分立。C.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包含着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丰富详实的内容,反专制、重民权、五权分立及互相制约、彼此监督的一系列设想,凝聚着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精华。考点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新文化运动(1)背景a.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b.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c.思想: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2)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3)主要内容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d.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新内容——马克思主义。(4)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A.积极作用a.它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b.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传播,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c.它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它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e.它也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f.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B.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看法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2)表现阶段表现五四运动前a.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b.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五四运动后a.《新青年》刊登了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b.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组织c.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3)影响:1921年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专题八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新探索——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第1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考点一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民革命1.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开始时间中心主力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第二阶段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阶级(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职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意义a.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b.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c.促使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五四精神a.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b.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c.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2.中国共产党诞生(1)条件a.内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b.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2)标志:中共“一大”召开。a.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b.内容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央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c.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规定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国共合作a.背景:中共中央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方针。b.标志: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c.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a.目标: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b.过程:1926年开始北伐,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3)国民革命失败a.原因:帝国主义干涉;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b.表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4)国民革命的功绩: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考点二国共十年对峙1.工农武装割据(1)武装起义A.原因: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领导权的重要性。B.概况a.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b.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山区进军。(2)八七会议a.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b.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工农武装割据”a.中心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b.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c.根据地建设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武装斗争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大规模“围剿”政权建设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2.红军长征(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经过A.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B.转折——遵义会议a.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
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b.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胜利a.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b.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4)意义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c.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第20讲从抗日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考点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日本侵华(1)局部侵华a.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b.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2)全面侵华a.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b.扩大:日军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3)侵华罪行a.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b.1941初制造了潘家峪惨案。c.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2.全民族的抗战(1)旗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2)敌后战场a.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取得平型关大捷;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本。b.作用: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3)正面战场a.史实: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等。b.结果:使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但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4)国外战场: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1945年初击败侵缅日军。3.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2)意义a.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b.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考点二人民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背景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成果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不足关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2.人民解放战争(1)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2)经过A.战略防御: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B.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C.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攻占锦州,解放长春,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先后歼灭黄百韬、黄维和杜聿明兵团平津战役攻克张家口、天津,北平和平解放D.渡江战役a.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b.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顷刻土崩瓦解。c.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3)胜利意义a.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b.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c.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21讲近代后期的民族工业、社会生活与理论成果考点一民族工业的衰落与社会生活的变迁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期发展较快A.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B.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a.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b.制碱工厂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2)抗战时期遭沉重打击A.原因: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和官僚资本的压榨。B.表现:a.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b.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3)抗战胜利后走向绝境A.原因: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B.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2.社会生活的变迁(1)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2)交通A.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B.1924年,上海开始运行公共汽车。(3)大众传媒A.广播: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1928年8月,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B.报刊业: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斗争。C.影视业: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业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在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影片。考点二孙中山与三民主义1.孙中山(1)主要事迹a.辛亥革命前: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一系列反清起义。b.辛亥革命中: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d.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掀起了国民大革命。(2)评价a.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高举三民主义大旗,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民主革命的高涨,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巨变。b.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推动了中国革命继续发展;为民族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c.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其革命性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常表现得不彻底。2.三民主义(1)背景a.政治: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主张屡屡碰壁。b.阶级: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c.思想: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的思想。(2)提出a.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b.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统称为“三民主义”。(3)内容纲领含义地位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前提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国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
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补充和发展(4)评价a.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b.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5)实践a.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土崩瓦解。b.法制建设: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c.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3.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a.孙中山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b.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c.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d.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2)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3)内容a.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b.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c.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4)评价a.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b.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考点三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1)主要活动与贡献a.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b.大革命时期关注农民问题,著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c.大革命失败后领导秋收起义受挫,率部队进军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d.1935年遵义会议后,指挥红军继续长征,取得最终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e.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果断决定与国民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发表《论持久战》,为抗战胜利指明正确的道路;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形成了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领导整风运动,为夺取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f.抗战胜利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起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理论贡献a.大革命失败后,在实践中开创并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b.抗战时期创立完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c.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和建立新中国的问题。(3)认识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思想(1)背景a.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军阀混战。b.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道路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亡。c.“走俄国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2)历程A.萌芽:国民大革命时期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B.诞生:井冈山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a.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思想的提出。b.主要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成熟:延安时期a.标志: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b.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c.文献:《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4)意义a.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b.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专题九新中国社会建设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第22讲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曲折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召开:1949年9月,北平。b.主要议题:讨论新中国成立。c.内容: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3)意义a.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1)三大民主制度政治制度背景建立与发展机构职能意义备注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新中国政权建立、民主政治的发展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召开正式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督”的方针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确保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
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
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政治上标
志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建立:《共同纲领》规定正式确认:1954年宪法规定实施: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制度(2)《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景新中国即将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目的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政权架构保障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颁布时间1949年1954年制定主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规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49—1954年)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国家的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文化大革命”a.原因: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和国内国际形势的错误判断;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b.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内乱。(2)危害a.大批党政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迫害。b.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c.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3)教训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b.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个人崇拜。第23讲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考点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与成就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a.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b.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2)表现a.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政策:三大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解决的问题内容意义“另起炉灶”如何对待国民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3)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成就是中苏建交和结盟,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分别同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与他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的一项基本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国际会议背景时间成果意义日内瓦会议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1954年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会议达成了协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为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亚非国家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1955年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考点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a.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b.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美国霸权地位削弱。(2)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表明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巨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美国: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增强,从而引起美国的重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中国: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争取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过程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影响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第24讲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1.国民经济的恢复(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困苦。(2)意义: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的实施(1)背景a.新政权的巩固。b.经济的全面恢复。c.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业生产比较落后。(2)时间:1953—1957年。(3)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主要成就“一五”计划期间,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3)内容a.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b.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4)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5)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56—1976年)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内容a.提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3)意义: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探索中的失误(1)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2)表现a.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b.“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c.人民公社化: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3)影响:“大跃进”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最终造成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3.纠正失误(1)措施: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4.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1966—1976年)(1)劫难a.背景:“文化大革命”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b.表现:许多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调整a.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b.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3)“文化大革命”的影响a.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b.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第25讲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生活和科教文化考点一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生活、文教1.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1)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新中国成立后a.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和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b.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2.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社会习俗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物质生活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上比较拥挤,家具陈设方面只有少量的必需用具(2)交通事业的起步a.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b.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和长江等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c.航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3)大众传媒的发展a.报刊: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创办《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出现《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b.电影: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c.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2)含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3)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4)贯彻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a.主题: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b.代表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c.意义: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B.曲折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a.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b.表现: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c.影响: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4.教育事业的初步发展与受挫(1)人民教育的奠基a.确定方向: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b.制定方针: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c.建立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d.意义: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动乱中的教育a.表现:学校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20世纪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b.危害: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考点二改革开放前科技与詹天佑、李四光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1)“两弹一星”A.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B.成就:a.原子弹和导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随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袁隆平成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技术当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詹天佑(1)主要事迹a.洋务运动时期,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勤奋刻苦、学业成绩优秀,掌握了近代铁路修筑技术,为报效祖国打下了坚实基础。b.19世纪末主持修筑滦河大桥,显示其卓越才能。c.1905年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克服经费不足、地形复杂、设备短缺落后、工期紧迫等重重困难,亲临野外勘测,确定了最佳线路,以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进行设计施工,高质量完成了任务,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d.辛亥革命后,担任交通部技监,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克服重重困难,
修成粤汉铁路部分路段。e.1919年,作为中国代表抱病出任协约国“联合监管远东铁路委员会”辖下的技术部委员,为收回中东铁路的主权奋力抗争。(2)评价: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维护国家路权而与列强斗争的行为体现出他强烈的爱国精神,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他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3.李四光(1)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a.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这是地质力学的萌芽。b.1945年在《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c.1948年出席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从此,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d.20世纪60年代初的《地质力学概论》成为地质力学研究的代表作和里程碑。(2)在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a.古生物学研究方面,创立虫筳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被国内外古生物学家普遍采用。b.冰川学研究方面,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3)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a.根据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相继找到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b.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c.研究地震的生成和预测,加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4)评价: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银河亿万次计算机、航天工程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发时期第26讲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活动考点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重大外交活动1.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1)法制走向健全a.措施: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平反冤假错案;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a.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c.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d.加强基层民主建设。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1)外交政策的调整a.背景: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国内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b.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表现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诞生,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与欧洲联盟保持良好关系。考点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解放战争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过程a.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b.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背景a.20世纪80年代,“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b.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为香港、澳门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2)过程a.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b.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规定了香港回归的日期。c.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的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d.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原因a.1979年,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b.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c.台湾当局迫于形势作出回应。(2)表现a.1979年元旦,大陆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实行“三通”。b.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及进行经济文化交流。c.1990年,两岸分别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d.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e.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f.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即实现了“三通”。第27讲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考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及农村、城市的改革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a.“文革”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b.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内容a.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实施:1978年,安徽、四川首先放宽政策,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生产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初见成效,后在全国得到普遍推行。(4)作用a.促进了管理体制的改革: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c.促进了城市的改革3.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2)内容a.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d.产权制度: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效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a.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b.国内的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过程a.解放思想: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明确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e.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意义a.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b.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经济特区的创办a.创办: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五个经济特区。(注: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喀什作为中国第六个经济特区)b.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发展外向型经济。c.影响: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a.沿海港口城市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b.沿海经济开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铺面租赁合同模板:适用于商业地产租赁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铲车租赁及运输配送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医疗期间劳动合同履行与员工职业规划指导协议3篇
- 2024美团外卖平台商家合作合同版B版
- 2025年度工业用地承包租赁合同书3篇
- 2025年度标准夫妻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书3篇
- 2025年度劳动合同试用期员工培训与发展计划合同3篇
- 《办公用房租赁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化工程合同执行与风险评估策略3篇
- 年度飞机及配件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SBT11229-2021互联网旧货交易平台建设和管理规范
- 如何打造顶尖理财顾问团队
- 土壤农化分析课件
- 小区大型团购活动策划
- NE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2273
- 2023年租赁风控主管年度总结及下一年展望
- 开关插座必看的七个安全隐患范文
- 高分子成型加工课件
- 消防救援-低温雨雪冰冻恶劣天气条件下灾害防范及救援行动与安全
- 硅石项目建议书范本
- 概率论在金融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