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战奇略》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军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操。操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也,即放火,营中惊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节选自《百战奇略·粮战》)
材料二:贾谊说上曰: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娥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帖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注]也,窃为陛下惜之!超然客公众
号(节选自《汉书·食货志》)[注]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兵旱相乘A天下大屈B有勇力者C聚徒D而衡击E罢夫F赢老G易子H而咬其骨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积聚,此处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指囤积的粮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用法一致。B.夜,此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乘着夜色之意。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一句中的“函”用法一致。C.顾,回头看、四周看,形容百姓对处境存在不安全感。与《项脊轩志》中“顾视无可置者”中“顾”用法不一致。
D.被,遭受,遭遇。与《屈原列传》中“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一句中的“被”用法不一致。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敌我双方对垒相峙、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谁有粮食谁就能取得胜利。因此,既要保护好己方的粮食,又要切断敌人的粮饷运输线,这样就一定能取得胜利。B.官渡之战中,袁绍令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护送粮食。许攸叛袁,向曹操献出偷袭烧粮的计策。尽管身边有人对许攸有所怀疑,但曹操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C.贾谊认为,粮食的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去进攻就能攻取,去防守就能巩固,去作战就能战胜,使远方的人顺附。D.贾谊认为,汉朝立国近40年,公家和个人的积贮都很少。老百姓弃农经商,不生产却吃粮食的人很多,过度奢侈的风气也日益滋长,这些都是国家的祸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益备。”
(2)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14.两则材料都围绕着“粮食”展开,请简要说明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
答案:10.(3分)ABE11.(3分)D(A“水”名词作动词,游泳B“夜”名词作状语C“顾”字用法一致)12.(3分)A(“一定取得胜利”太绝对)13.(8分)(1)行进途中遇到询查的人,回答说:“袁公担心曹操抄掠我军后方,(特)派我们前往加强守备。”(所字结构;语,回答;益,加强。一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共4分。)(2)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俗,风气;贼,祸害;也,判断句标志。一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共4分。)
14.(3分)①文本一以官渡之战为例,论证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1分)②文本二结合国家的现实,阐述积贮粮食是治国之本,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加强粮食储备。(2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在敌我双方对垒相持,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谁有粮食谁就能取得胜利。因此,对我方的运粮道路,必须派兵严加护卫,以防敌人抄掠截断。而对敌人的粮饷运输线,则要派遣精兵加以切断。敌人既然粮运不继,它就必定逃走,我军乘机发起攻击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军队没有粮食,作战就要失败。”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袁绍派车运粮,并令(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武装护送,夜宿于袁绍军营以北四十里的地方。袁绍的谋臣许攸非常贪财,袁绍满足不了他的欲望,便背叛了袁绍而投降了曹操,(许攸)乘机向曹操献计说:“如今袁绍的屯粮所停放的粮食有一万余辆车,但缺乏严密守备,现在如果派出轻装部队进行偷袭,放火烧掉他所屯聚的粮,不出三天,袁绍将不攻自败。”曹操周围有人怀疑,但谋臣荀攸、贾诩却劝曹操按许攸的计策行事。于是,曹操遂令曹洪留守营寨,自率步骑兵五千人,全部换上袁军旗号,士卒口衔枚、马匹嘴勒绳索,乘着夜色从小道出发,每人身背一束柴草,行进途中遇到询查的人,就回答说:“袁公担心曹操抄掠我军后方,特派我们前往加强守备。”问者听后信以为真,全然若无其事之状。曹军顺利抵达后,立即包围其屯粮处,并放起大火,袁军营中顿时乱作一团,被曹军打得大败。袁绍慌忙丢弃甲仗而逃跑了。
材料二贾谊进言皇上说: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就要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和孩子。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能够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争先起来闹事,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第二篇:百战奇略(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①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②、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夫未战而庙算③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节选自《孙子兵法·始计》)材料二: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国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观范昭非陋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注:①时制:季节更替。②官道: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各司其职。③庙算,古代开战之前,通常要在庙堂里商议谋划,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节选自《百战奇略·谋战》)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景公曰A晋国来B观吾政C今子怒D大国之E使者F将奈何?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指总共,与《琵琶行并序》“凡六百一十六言”中的“凡”意思相同。B.觞,指使之饮酒,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觞”意思不同。C.舞,文中指跳舞,与成语“舞文弄墨”中的“舞”字意思相同。D.俎,指古代切肉的砧板,与《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中的“俎”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认为,战争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要认真观察,从五个角度全面考量并对战况进行预判。B.孙子认为,“道、天、地、将、法”中“将”尤为重要,因为将领了解了这五个方面的详情才能打胜仗,否则只能打败仗。C.材料二齐国大臣面对晋国派来的使者时能齐心协力,各自守好自己的职责,其做法契合材料一的观点。D.齐国的晏子和太师能敏锐地看清晋国的计谋,并在宴席之上“折冲千里之外”,孔子听说后对晏子给予高度评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2)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14.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论述战前谋略上有何不同。
答案:10.ACF11.C跳舞;玩弄。12.B
“‘将’尤为重要”有误13.(1)道义(政治),是让民众和君主同心一意,这样就可以与君主同死,可与君主同生,而不畏惧危险。(“令”,让;“同意”,同心一意;“危”,畏惧。)(2)凡是敌人开始有图谋(的时候),我就顺着他的图谋来攻击他,让他的计谋落败而妥协投降。(“始”,开始;“从”,顺着;“衰”,落败。)14.①材料一更侧重知己知彼,对双方实力的了解和对战况的估算。②材料二更侧重使用谋略攻破对方的图谋。参考译文:材料一:孙子曾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是不可以不认真审察(研究)的。因此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以探求对战争情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才,五是法制。道义(政治),是让民众和君主同心一意,这样就可以与君主同死,与君主同生,而不畏惧危险。天时,是指昼夜、寒热、四季更替。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要与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与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和弊端。将领,就是要求将帅足智多谋、贯罚分明、爱护部属、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的设立、各级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分工、军需物质的供应和掌管。总共这五个方面,将领没有不知道的,知道的人就能胜利,不知道的人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计算来分析比较双方各种情况,从而寻求真实情况,也就是:哪一方的国君讲道义?哪一方的将领有才能?哪一方能占据有利的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有效地贯彻执行?哪一方的武器装备更为精良(兵力比较强大)?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更为公正严明?我根据这些情况就可以判断胜负了。开战之前就预测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缺乏。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做筹划,且毫无条件呢!我从这些方面来观察,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材料二:凡是敌人开始有图谋的时候,我就顺着他的图谋来攻击他,让他的计谋落败而妥协投降。如兵法所说:“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春秋时期,晋平公打算讨伐齐国,便派大夫范昭去观察齐国的政治动态。齐景公设宴进行招待他,当酒喝得兴致正浓时,范昭请求用齐景公的酒杯斟酒喝。景公说:“那就用我的酒杯给客人斟酒吧。”当范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正想换杯斟酒时,晏子立即撤掉景公酒杯,仍用范昭所用之杯(为他)斟酒。范昭假装喝醉了,不高兴地跳起舞来,并对齐国太师说:“能为我演奏一支成周乐曲吗?我将随乐而起舞。”太师回答说:“盲臣未曾学过。”范昭(无趣地)离开筵席。齐景公说:“晋国来观察我国政局,如今你们激怒了大国的使臣,这可怎么办呢?”晏子说:“范昭并不是不懂礼法,他是故意羞辱我国,所以我没有听他的。”太师说:“成周之乐乃是天子享用的乐曲,只有国君才能随之而起舞。如今范昭不过是一大臣,却想用天子之乐伴舞,所以我不能为他演奏乐曲。”范昭回到晋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齐国是不可进攻的,我想羞辱其国君,结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他们的礼法,又被其太师识破了。”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赞叹说:“不越出筵席之间(的礼节),而能战胜(击退)千里之外敌人的进攻,说的就是晏子。”第三篇:百战奇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而破之。”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①,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期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违之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②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获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绥抚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节选自《百战奇略·第三卷·势战》)材料二:孙子曰:“敌人开阖,必亟入之。”预表还所获而间张政。又曰:“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预以奇兵袭乐乡,而孙歆以谓飞渡江。又曰:“善战者,求之于势。”预谓兵威已振如破竹是也。——(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六·晋杜预》)[注]①张政:三国东吴名将,西陵战败后未把战况告诉吴主,败绩暴露后被吴主召回撤换。②孙皓:三国时期吴国最后一个皇帝。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事当A以利害B相期C今此举十D有八九E之利F而其害一二G止H于无功耳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适,文中指恰逢,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B.
譬如破竹,指进攻像劈竹子一样,节节胜利,毫无阻挡,今演化为成语“势如破竹”。C.
造,文中指去、到,与《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的“造”意思不同。D.
间,文中指离间,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武帝暗中计划灭吴,反对者众多,只有羊祜、杜预、张华等人支持,西陵一战后,杜预请求伐吴。B.
杜预上表晋武帝,对反对派的阴暗心理进行了分析,并对计划中止可能带来的形势变化表示忧虑。C.
正值南方梅雨季节,疫病流行,晋军行军作战困难,有人主张停战修整,冬天再战,杜预坚决不同意。D.
在灭吴之战中,杜预数次用兵决策都与孙子兵法相合,取得很好的效果,最终指挥众将一举攻下东吴。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2)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14.
杜预的军事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0.CFG11.A
意思不同。恰逢;/出嫁。句意: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12.C
“正值南方梅雨季节,疫病流行”错误,由原文“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可知,是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经开始,疫病将要流行;“晋军行军作战困难”错误,根据杜预对进攻形势“譬如破竹”的分析可知,“晋军行军作战困难”为无中生有、生观臆断。13.(1)趁敌人出现的败灭趋势,我军不失时机地发动攻击,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2)吴王孙皓荒淫暴虐,滥杀贤能之人,现在立即出兵进攻他,将不费多大代价就可以平定吴国。14.①用离间计使东吴临战换将,军心浮动;②派奇兵偷袭乐乡,虚张声势,震慑敌军,活捉吴歆;③明判敌我形势,坚持灭吴计划,一举平定东吴。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作战中所说的“势”,就是利用击敌的有利态势的问题。趁敌人出现的败灭趋势,我军不失时机地发动攻击,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诚如兵法所说:“要利用有利态势击破敌人。”晋武帝司马炎秘密制定一个灭亡吴国的战略计划,但交给朝臣讨论时,多数人的主张与帝意相违。唯有羊祜、杜预和张华的看法与武帝意图相合。征南大将军羊祜病重时,曾向武帝举荐杜预代替自己职务。待到羊祜一死,晋武帝便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督统荆州一切军务。杜预奉命到镇后,修缮兵器铠甲以搞好战备,加强部队训练以显扬武威。他在选拔精锐部队大败吴国西陵都督张政之后,就向晋武帝请示大举伐吴的日期,武帝回复说等到明年再考虑大举攻吴之事。为此,杜预再次上表申述己见说:“凡事都要分析比较它的利害得失,现在攻吴之举,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结局最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朝臣们说吴国败亡的形势还没有到来,(他们所以这样说,)只是因为灭吴之决策不是出于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