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

课程代码:教师教育系列2012424

课程时数:36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对象:免费师范生

主讲教师:陈晓端

教授

教学助理:罗少华姚小鸽杨健

教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

Theory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课程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Theory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是为教师教育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开设此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公共课《教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了解并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了解世界上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状况,明确当代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与新特点,掌握一定的课程与教学实施与评价的知识与能力,树立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的意识,为未来有效地从事教学工作并促进自己的教学专业发展打下一定的理论与思想基础。课程内容着眼于上述课程目标的达成,本课程将主要讲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介绍世界上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状况;阐明当代课程与教学的若干新理念与新理论,包括课程整合、建构主义、多元智力、反思性教学、有效教学、差异性教学、发展性评价的理论等。同时,本课程的内容还将涉及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核心理论与实践问题。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将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师生对话交流以及课外学生小组研究和微型讲演等。另外,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献,并写阅读笔记。本课程的部分章节内容尝试用英文文本(即部分PPT会用英文呈现),教师在部分课堂教学中将尝试“渗透式”双语教学,以便体现本领域的国际性专业术语与基本观点。学习评价:将本课程的学习评价由平时课堂学习考察、作业评定和期末考试等几个部分构成。(详见课程大纲)课程内容纲目绪论:课程与教学论概论Chapter1课程及其影响因素Chapter2课程设计Chapter3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Chapter4课程改革Chapter5教师与教学专业Chapter6教学与教学过程Chapter7教学目标Chapter8教学模式Chapter9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Chapter10教学艺术Chapter11教学技术Chapter12当代教学新理论介绍Chapter13当代教学实践新特点参考教材:钟启泉主编:《课程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2.裴娣娜主编:《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徐继存,徐文彬主编:《课程与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阅读文献:基本阅读: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2.钟启泉等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3.王义堂等编著:《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7月版。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拓展阅读:1.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6年版。2.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3.李森主编:《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4.迟艳杰主编:《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5.陈晓端著:《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中国

书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6.陈佑清著:《教学论新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7.[美]加里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

(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8.熊川武主编:《教学通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课外交流QQ群:21868222

1.课程PPT在群内共享,提前预习;

2.QQ群内交流问题集中后,课堂解答;

3.课堂录像发布在群内共享,课后复习。

绪论:课程与教学论概论

作为课程的课程与教学论作为研究领域的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学位点的课程与教学论作为系科机构名称的课程与教学Department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Institute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ResearchCentreforCurriculumandInstruction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课程论主要研究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比如:课程的意义、课程计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学论主要研究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比如:教学本质、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是教学论与课程论的整合。主要研究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不同界定

西方:ModelsoftheCurriculum–InstructionRelationship:1.DualisticModel(二元说)2.InterlockingModel(链接说)3.ConcentricModel(同心圆说)4.CyclicalModel(循环说)中国:大教学(论)、大课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课程教学论(二)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恰当定位1、层次定位2、交互作用定位三、课程论的发展(一)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想(二)作为教学论的课程思想(三)独立形态的形成

代表性人物与标志性著作

博比特:《课程》/FranklinBobbitt:TheCurriculum(1918)(四)课程与教学的早期整合

代表性人物与标志性著作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RalphW.Tyler:BasicPrinciples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

(五)大课程论的出现(六)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再整合四、教学论的发展(一)个别的教学思想阶段(《学记》)(二)独立形态形成阶段(《大教学论》)(三)科学教学论的建立阶段(自赫尔巴特起)(四)教学思想流派争鸣阶段(自杜威起)(五)当代教学论的重建阶段(80年代以来)五、学习与研究课程与教学论

的原则和方法(一)

学习原则1、听课与自学结合----学会获取知识2、读书与思考结合----学会发现问题3、动脑与动口结合----学会表达思想4、同化与顺应结合----学会着眼未来(二)研究原则与方法

1、研究原则

回顾历史、审视现实、着眼未来,理论与实践结合。回顾历史:目的在于继承历史精华。审视现实:目的在于面对现实问题。

着眼未来:目的在于改革传统模式。2、研究方法A.思辩的方法(以哲学为基础)

B.实证的方法(以调查为基础)

C.归纳的方法(以经验为基础)

D.演绎的方法(以理论为基础)

E.人种学方法(以观察为基础)

F.复合的范式与综合的方法(科学与人文、定性

与定量)思考与讨论: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对师范生有何意义?你是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你是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的?你是如何理解教学这一概念的?影响课程的因素有哪些?

预习提示:

Chapter1课程及其影响因素学习参考:

/index.asp

请看公告16/Notice16本课程大纲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学术组织及其网站:国际学会: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Advancement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