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1页
2019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2页
2019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3页
2019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4页
2019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行路难

一、考题回顾

1.题目:行路难

2.内容: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此诗。

(2)学习本诗以乐写哀情得艺术特点。

(3)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答辩题目: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板书标题)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3.教师解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偶"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

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镶”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这二句

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

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

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

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

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

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

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

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三)小结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李白这首诗

“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

构。)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

3.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四)作业

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

【板书设计】

佑由定.

/

<1所期酎./

心中芹W面对现文.

性■林帼.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答案】

对于《行路难》这一课,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为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

诗,了解李白生平和作品风格。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

古诗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

境界。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会多次引导大家诵读本首诗歌。《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要“诵

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领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这

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

节奏的变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安排

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学生便能够从中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

向上的情怀。“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

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2.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

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脍炙人口的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去实现理想的佳

句,意思是: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破”“挂”二字极富气势,传神地表达了作者不因一•时之失意而气馁,而是极为乐观,对

自己的仕途理想充满信心。

苏州园林

一、考题回顾

1.题目:苏州园林

2.内容: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

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

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

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

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

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

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

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带领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根据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

答辩题目:1.概括下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2.在品读课文的提问式引导过渡环节,你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

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

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儿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

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整体感知

L学生齐读第4段。

2.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

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感觉。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

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后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

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三)深入研读

1.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⑵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①明确: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②明确:引用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

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

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明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多媒体显示:“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

有什么区别?)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

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体

会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四)拓展延伸

将《苏州园林》中找到的说明方法与《中国石拱桥》作对比。

(五)小结作业

小结: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学生探讨:“作者为何能写出如此

的美景?”自主发言:喜爱之情。)

仿句训练: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下堂课进

行交流。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概括下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参考答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

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

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

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

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以上就是我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在品读课文的提问式引导过渡环节,你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四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与感受苏州园林的美。首先我设置了问题:

为实现“图画美”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考虑的?学生通过认真读阅读课文能找到问题的答

案:假山池沼的配合。然后我便紧接着提问:他们的愿望达到了吗?文中哪句话是为此证明?

学生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答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读了作者的文章

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一部分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紧紧跟随上一“整体感知”环节,

环环相扣,步步引导,答案都在课本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紧跟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本环

节,从而更好的探究园林之美。

第二批

初中语文《望岳》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辽宁省大连市面试考题

1题.目:《望岳》

2.内容: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神神秀,阴阳割昏晓。

试讲题目荡胸牛国江,决眦入归鸟。

今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带领学生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L请说一说你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答辩题目

2.试看赏析评价这首诗。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1.欣赏《泰山》相关视频

2.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

3.介绍文体。

(二)朗读指导,新课教学

1.朗读课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

(1)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

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

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一一在古

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

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板书: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

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板书:近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

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板书:凝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

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板书:愿望)

(四)进入研读,探究情感

1.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五)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

道,试分析其妙处?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学生思考讨论。

(六)作业小结

1.小结: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作业:背诵并默写《望岳》并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

字。

【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远望

近望

凝望惊吠、赞美、陶醉、豪迈

遮望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说一说你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内容,在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

和鉴赏能力.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

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同时抒发了自己勇于攀

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

学生体会诗歌中作者的这种豪情。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分析深入地走进诗歌,在体

悟诗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2.试着赏析评价这首诗。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

着一个“高”字。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

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我将重点分析赏析三四两句。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

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

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

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初中语文《陋室铭》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吉林省长春市面试考题

L题目:《陋室铭》

2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壕,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试讲题目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才有?

5.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引导学生理解“陋室不陋”

(3)合理的板书设计。

1如.何理解《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答箝题目

2.请你简单说说“托物言志”壬法。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

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得知文人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强迫他在半

年内搬了三次家,最后住进了仅能容纳一桌一椅一床的陋室。如果是你们,你们

会怎么办呢?这位文人他写了篇文章刻在自己门前的石碑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这篇立于房门之前的文章《陋室铭》。

(二)整体感知

1.反复吟诵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音,读出节奏,教师指导。

2.自由读课文,疏通文意,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三)研读赏析

1.细读课文,理清内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三句,思考讨论: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为何要在开头

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呢?(学生讨论并积极发言。)

明确: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开头以比

喻起兴,以虚(山水)衬实(陋室主人),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这几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和“灵”

的性质,即“陋室”不“陋”。“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朗读后六句进一步探究作者写作的文章内容:课文哪里能够说明陋室不陋呢?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一一景。反

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主人高洁傲岸的情

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

态。

作者通过描写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品读课文,掌握写法

学生思考:作者在表达感情的时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

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

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3.朗读文本,体会情感

集体朗读课文,体会升华情感。

(四)课堂小结

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

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

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话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

贫乐道的志趣。

(五)布置作业

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心里话,畅谈感受。

【板书设计】

------------------

居住环境

安贫乐道

不陋托物

人物交往

生活乐迤高洁像岸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理解《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参考答案】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

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

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

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

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

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请你简单说说“托物言志”手法。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

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

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

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曾学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古诗文有周敦

颐的《爱莲说》,于谦的《石灰吟》等。

例如本篇文章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写陋室的环境及室中人的活

动,寄托、传达作者的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怀。

第三批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

L题目:《天净沙秋思》

2.内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秋思”;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L你会怎样指导本课的朗读?

2.对于新字讲授环节,你是如何设计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余光中曾经写到:“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

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

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

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初读感知

1.了解诗歌体裁和作者生平。

【明确】“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天

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

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

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

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

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2.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音频,学生齐读,注意重音,读出感情,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读,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深入研读

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共同学习。

L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明确】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

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

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

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明确】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

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明确】理解“秋思”的含义,“秋思”的意思:秋天时的思绪(主要是离愁或者乡愁)。这

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情景交融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

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

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

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四)巩固提高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为诗歌设计插图,并展开交流探讨,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

乡之情。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

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

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作业:①熟读并背诵诗歌;②积累关于“乡愁”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你会怎样指导本课的朗读?

【参考答案】

本文对话多,感情色彩浓,采用了对话和图片的形式穿起了整个故事,朗读时应注意读出不

同的语气、语调。文中反复出现的问句一一“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不仅应读出小壁虎难

过、焦急的心情,还要注意小壁虎说话的礼貌,重音放在“借给我”三字上,然后稍停顿一

下,再读“行吗”。读小鱼、黄牛、燕子的话时,要把“拨水”“赶蝇子”“掌握方向”读

重一点,以表达它们不借尾巴的理由和它们各自尾巴的作用。读老牛的话时,声音应比小鱼、

小壁虎等的声音低沉一些;读小鱼姐姐、燕子阿姨的话和小壁虎的声音也应有所区别,从而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对于新字讲授环节,你是如何设计的?

【参考答案】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设计如下新字讲授环节:

①认读。a.我会范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学生自己拼读,读准字音。同时学生

圈点出不认识的生字。b.出示生字卡,教师领读。c.组内朗读,互助解决。同桌互相检查读

文,重点看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我会流动指导,最后每组代表总结组内的学

习成果。我会进一步强化生字的读音。d.借助字典,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诵过程中,发现

生字,通过字典,自己解决生字的读音。提醒大家应注意的地方:蛇是翘舌音。虎的声母是

“h”,不是“f”。

②识记:识记环节可以利用图画情境进行识记;探究汉字的偏旁部首、汉字的构成规律进行

识记;联系生活法进行识记。

③书写指导学生书写,我会按照“指导一示范一练写一点评”的顺序进行。

初中语文《电视机旁的一家子》

1.题目:《电视机旁的一家子》

2.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命题作文,题目为“电视机旁的一家子”。

注重具体的事件表现人物,例如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

3.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2)设置互动;

(3)要有板书。

答辩题目

1.写作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

2.细节描写要注意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画画需要雕琢细节,作文同样需要描写细节。所谓细节,就是要把文章写具体,写具体就一

定要写具体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其中的动作细节描写。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又能使你笔下的人物“立起来”

“活起来”,让我们走进动作细节描写的大范围,感受其独特魅力吧。我们这一节课就来谈

谈细节描写一一电视机旁一家子。

(二)写作指导

1.你如何认识细节描写?(或你认为什么是细节描写?)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

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

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

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2.实例讲解:

(1)(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

生的力画圈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

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鲁迅《阿Q正传》这个行

为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一一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

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

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

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朱

自清《背影》。这段文字作者通过一些动词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艰

难,体现出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和无私的疼爱。)

总结细节描写要注意发挥联想与想象、详略得当、用到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等。

(三)自主写作

请同学们以“电视机旁/餐桌旁一家子”为题,写作一个小片段,两百字作文,给大家20

分钟。

(四)写作评析

小组内部进行评析,教师最后总结。

(五)小结作业

教师小结。

学生把作文补充完整,六百字左右,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电视机旁的一家子

详略得当

细节描写:动作、语言、外貌

【答辩题目解析】

1.写作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参考答案】

(1)从点滴做起一一勤

人的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行为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要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要勤写。

写的训练不能仅局限于写作文的时候,平时每天都可进行。

(2)养成与矫正一一严

习惯有好坏之分,一部分学生在过去的学习阶段已经形成了不少不良的写作习惯。教师要运

用强化手段,对学生的联系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⑶目标与计划一一明

写作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但训练不同于机械的重复,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

导的活动。以趣启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除了在训练过程中贯彻激励机制外,我们还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作文的题

目最好是关于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喜闻乐见的事,或者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人或事。

2.细节描写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

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

况、社会风貌。鲁迅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在买酒时他“排出九文

大钱”,这一细节表现出孔乙己作为底层文人讲面子、好显摆、穷酸迂腐的个性,揭示了封

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总之,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

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

它还是情节中的一粒粒珠子,失去它情节就不会连贯起来。

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

1.题目:《紫藤萝瀑布》(节选)

2.内容: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

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

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

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

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

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

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

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

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

和生的喜悦。

3.基本要求:

(1)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重点的?

2.本节课你是如何设计导入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幅图片,图中描绘了一泻千里的瀑布,之后引用李白的诗句:“飞流

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接着提问:“同学们,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

什么样的景象呢?”许多同学们都很好奇,那么我们一起带着好奇心走进宗璞的文章《紫藤

萝瀑布》。(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找出有疑问的词语,与班级同学一起分享。

明确:迸溅、凝望、忍俊不禁、繁密、仙露琼浆。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读完本文,你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语言优美,读来让人心情舒畅。

(三)深入研读

1.学生小组讨论,勾画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谈谈喜欢的理由。

明确:

①''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紫藤萝比作瀑布,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

茂。

②“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欢笑”一词写出了紫藤萝的繁盛,勃勃生机。“流动”一

词把静态生长的紫藤萝写活了,因为浅紫、深紫颜色的细微差别给人感觉宛如波浪一般,写

出了紫藤萝的繁盛。

③“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挑逗”一词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

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本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笑”“嚷嚷”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⑤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

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帆船,比作忍俊不禁的笑容,写出了花朵

绽放的灿烂。

2.通过分析这些句子,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之情,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教师指导学生带着喜爱之情朗读本文。

4.班级同学分为男女生两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景物描写生动细腻,请同学们仿照课文写一个写景小片断,然

后进行课堂交流。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了解到了如此美丽的紫藤萝,那么课文最后“我心上的关

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指的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看到紫藤萝会联想到这些?

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本文的后半部分,解决这些疑问。

作业:依照作者的文字画一幅紫藤萝,或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L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重点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揣摩关键语句,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感受散文的语言美。难点:感悟

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之情,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我是这样解决本节课的重点的:首先,在整体感知环节,我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他们能

够体会到本文的语言十分优美。在此基础上,学生勾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小组讨

论,谈谈喜欢的理由。学生能够发现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紫藤萝,

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

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通过这样一句一句分析,

学生能够了解作者写景状物的手法。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用本文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堂练习,

就能基本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了。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本节课你是如何设计导入的?

【参考答案】

导入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务必要吊足学生胃口,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能够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导入环节首先播放了一幅图片,图中描绘了一泻千里的瀑布,之后引用李白的诗句,飞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误以为今天的主题是水样的瀑布,但之后我话锋一

转,这样告诉同学们:“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同学们可能

对瀑布非常熟悉,但是由花朵形成的瀑布想必学生是极少见的,再加上前面“飞流直下三千

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渲染,学生更难想象花海瀑布的想象。由此便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

的目的,让他们马上进入课堂学习之中。

第四批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吉林省长春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水调歌头》

2.内容: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学习文章中作者运用想像的写作手法;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1.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导入?

2.请你谈谈这篇词中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整体表达有何优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音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这首歌的歌词。

2.引导学生回顾词的先关知识:词是一种怎样的文体?词的构成部分有哪些?(词牌、标

题、正文、序、后记等)本词中的各部分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正确认读并解释字词:阙、琼、胜、绮。

2.请学生小声读或默读,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释全词大意。

3.请学生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词写于中秋,那么有哪个意象贯穿于全词中?(月)

2.学生自由朗读,自主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本文是作者与月的对话,那么这首词中展现

了几种与月的交流方式呢?结合文本找一找。

明确:问月一望月一责月一叹月

3.继续保持小组讨论:本词中的写景和抒情与其它大部分的写景抒情词有什么区别?想

想这种表达方式有何好处?

明确:本词上阙的写景都是基于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这与大部分词借景抒情的手法有

很大不同。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画面感强,相当于作者用自己的想象给读者创设出情境,读

者很容易产生代入感,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情感;通过联想虚设意象,作者写作中也有了更

大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教师补充本词的创作背景: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

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

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

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

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请学生小组讨论:本词被认为是一首怀人佳作,结合以上背景,谈谈你们有没有别的情

感解读?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作业:写一段文字,描写月亮。注意月的特点,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水调歆头

问月一孤独一虚写(联想)

望月一惘怅V写

责月一m怪用写

吠月一释怀一实写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导入?

【参考答案】

这篇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怀人主体的千古佳作。教师所播放的歌曲虽然已经不是当

年的乐章,但一样有凄美惆怅的氛围。词本就是从音乐中分离出来的艺术形式,配乐学习有

助于学生深入领悟词文的情感,为接下来的内容学习做了铺垫;另外在导入环节播放一周优

美切广为传唱的歌曲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的课堂中来。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这篇词中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整体表达有何优点?

【参考答案】

首先,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增加全词的表达上的气势,使实写与虚写相互穿插渗

透,共通呈献给读者一副冷艳天宫图,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便可自动体会出作者想传递出

的怀人不得见的心境;

其次,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情感的表达也有推进的作用,在虚实结合中,作者不但发挥浪

漫的想象呈现出了凄冷的天宫美景,还为读者创设了情境,使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够切

身感受到作者想传达出的清冷、孤独之感;其次,虚设意象,也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是词文

更具新鲜感,也对情感表达起到了推进作用。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山东济南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唐雎不辱使命》

2.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完《唐雎不辱使命》,请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

下列文言虚词(也、哉、乎、矣)表示什么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字?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3.基本要求:

(1)要读句子,并且注意读音和停顿;

(2)结合语境,明确答案;

(3)要有板书。

答辩题目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以“而”为例,讲解词义及一两个出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谁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这

篇文章呢(《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

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

过渡:那接下来我们看看课后习题,来掌握本节课的几个重点的文言文虚词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后习题的八个句子,指名学生阅读,适当点拨指导读音及断句。

2.学生翻译这几个文言文语句。

⑴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一一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

此唐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一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

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技亦灵怪矣哉。一一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一一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一人分别了一些时日,就要重新用新

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这么晚才了解到呢!

(4)与臣而将四矣。一一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泯然众人矣。一一完全成为普通人了。

同学们已经能够将句子翻译完美了,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句的虚词表示的是什么语气和意

思吧。

(三)抓住重点,体会语气

小组讨论8分钟,先朗读,再翻译,按照翻译再体会情感,读出句子所要表达的语气。

(D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唐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也”是表示

判断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

要求学生按照这种语气来朗读。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哉"表示感叹

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

现代汉语中的“啊”。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了”。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你今天都掌握了哪些文言虚词呀?试着再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课后寻找这些文言虚词的其他意思和出处,下堂课来交流。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也——呢?

哉----呢?、啊!

乎——吗?、啊!

矣----了。

【答辩题目解析】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

事。

2.以“而”为例,讲解词义及一两个出处。

【参考答案】

(一)用作连词。

L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者。一一《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一一《游褒禅山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