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文言文比较阅读
(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
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
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
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
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
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
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
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
【乙】
是犹秋蓬
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①?”鲁哀侯曰:
“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
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
起,根且拔矣。”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①蚤:同"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
B.朝服衣冠有时朝发白帝
C.窥镜而自视学而不思则罔
D.臣始为太子之时康肃笑而遣之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邹忌认为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
B.甲文写燕、赵等国朝见齐国,意在表明齐威王纳谏成效显著。
C.乙文写鲁哀侯逃跑到齐国以后,反思了自己“弃国”的原因。
D.乙文鲁哀侯认为秋蓬根“恶”而叶“美”会随时被连根拔起。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是犹秋蓬。
4.中国传统文学注重通过“三”的运用,合理铺设情节,如《水浒传》
的“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等。请你从甲文中列举两处与“三”
相关的情节。
5.在与人交往方面,甲、乙两文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请从两文中分别找
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1.B2.A3.(1)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
如徐公美。
(2)这就像秋天的蓬草。4.示例:三次询问,邹忌询问妻、妾、客
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三次回答,妻、妾、客都说邹忌要比徐公
美。5.示例:甲文,齐王接纳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最终使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启发我们要善于接纳正确的建议
及时改正自身的问题。乙文,鲁哀侯不听从劝告,最终逃亡齐国,启发
我们做人不能固执己见。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这里指身高/动词,修建;
B.名词,早晨/名词,早晨;
C.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连词,表转折,但是、去H;
D.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卖油翁;
故选Bo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甲文“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
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齐
威王受到蒙蔽是因为“宫妇左右”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惧怕大王,
“四境之内”有求于大王;“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分析有误;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
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孰:同“熟”,仔细;视:看;以为:认为;
(2)是:这;犹:像;秋蓬:秋天的蓬草。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而复问其妾曰:'吾
孰与徐公美?'”“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可知,这是三问,
邹忌询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更美;
根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
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可知,这是三答,妻、
妾、客都说邹忌要比徐公美;
根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
有求于我也”可知,这是三思,思考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
根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
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
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
知,这是三比,将邹忌自己的生活经历(“妻之私”“妾之畏”“客之
有求”)与威王所处的环境(“宫妇左右”之私、“朝廷之臣”之畏、
“四境之内”之求)相比;
根据“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这是三赏,齐王根据不
同的情况制定了三条赏赐的规定;
根据“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
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可知,这是三变,展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谏
情况的变化。
从中选取两条作为答案即可。
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注意从“与人交往方面”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找一
个角度结合原文谈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根据甲文“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
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邹忌反思妻、妾、客
说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启发我们做人要善于反思。甲文第二、三段写
邹忌叙述了自己家中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
事推及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
深,这样以事设喻,以小见大,委婉规劝,启发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
的严重性,从而使齐王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最终“战胜于朝廷”;启
发我们要善于听取、接纳他人的正确建议,不断提升自己。
乙文写鲁哀侯年纪轻轻就离开自己的鲁国逃到了齐国,鲁哀侯向齐侯表
述原因,鲁哀侯做太子的时候不听劝谏,不亲近爱戴的人,结果最后自
己听不到消息,没人辅佐;启发我们不能固执己见,要善于听取他人意
见,要善于亲近他人。
【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
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
“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
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
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
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
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
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
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
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
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
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
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
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
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
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
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
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
之中不战自胜。
(乙)鲁哀侯离开自己的鲁国逃到了齐国,齐侯问:“您为什么这么年
轻就这么早早的抛弃鲁国呢?”鲁哀侯说:“我开始做太子的时候,很
多人对我进行劝谏,我听了却不肯用;很多人爱戴我,我接受他们的拥
戴却不亲近他们。因此,我在里面听不到消息,在外面没人辅佐。这就
像秋天的蓬草,枝叶表面上很美然而根却是坏的,秋风一旦吹起,就被
连根拔掉了。”
(2023•河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
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
壁云。
(节选自《核舟记》)
【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
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⑤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
【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持衣追
及与之而还。至家视日四分之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
七百八十里。
(选自《九章算术》)
①革:去了毛的兽皮。②矢服:装箭的盛具。③虚:空。④附:附着。
⑤纳:收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罔不因势象形因:
(2)则皆闻之闻:
(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视:
7.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贻余核舟一。
(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9.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
10.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答案】6.顺着、就着听
到看7.A8.(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
雕刻成的小船。(2)主人拿上衣服追上,等到还衣服后再返
回。9.用料体积小;所刻的东西多;能够就着材料原来的样
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情态各异。10.示例:牛革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
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
现象。
(1)句意: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因:顺着、
就着。
(2)句意:就都能听见。闻:听到。
(3)句意:到家时看日影是四分之三日。视:看。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
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现有客人的马日行三百里。客人离去时忘记带衣服。时间过了三
分之一日,主人才发现。
故断为: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
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尝:曾经;贻:赠;余:我;
(2)持:拿;及:等到;与:给、还;还:返回。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能以径寸之木”可知,用料体积小;
根据“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
态”可知,所刻的东西多,能够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
情态各异。
10.本题考查拟题。题目往往能够精炼的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可知,介绍了牛革的用途,
做箭袋,当枕头;“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
盖虚能纳声也”点明牛革的特点,利用中间空的特点听见远处细微的声
音;据此可知文章围绕“牛革”展开,所以可以用“牛革”作为题目,
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
【参考译文】
【甲】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
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
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
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乙】古法用牛皮做箭袋,睡觉时把它当枕头。利用它中间空的特点,
放在地上枕着,几里内有人马声都能听见,这是因为中间的空腔能收拢
声音的缘故。
【丙】现有客人的马日行三百里。客人离去时忘记带衣服。时间过了三
分之一日,主人才发现。主人拿上衣服追上,等到还衣服后再返回。到
家时看日影是四分之三日。问:主人的马不休息,马的日行速度是多少?
回答说:七百八十里。
(2023•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珊
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
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应酬为劳。老母在堂,于礼不能远离,日惟避喧
南园内。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
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间,有一草庐,岁久敝漏,不蔽风雨,且
卑隘②如坐阱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前后为
门,疏朗空洞,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夫
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
不情称哉?
(摘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
【注释】①丛委:繁杂,堆积。②卑隘:矮小狭窄。③牖(ybu):窗户。
1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
(1)四时之景
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
不同
查阅词典法:①离开。②距,距离。③赴,
(2)园去城二(填序
前往。④表示行为的趋势。(摘自《古代汉语
余里号)_________
词典》)
课内迁移法: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送东
(3)岁久敝漏
阳马生序》)
1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3.下面是甲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珊也。
14.甲乙两文所写的亭和轩分别用“醉翁”和“后知”来命名,原因各
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11.季,季节②破,破旧,破
烂12.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
成浓密的绿荫。13.这样标点层次分明。前两句先整体描写西
南诸峰之美,后两句再聚焦其中的琅珊山。14.“醉翁”:因
作者自号“醉翁”,又常与客人来此饮酒,所以用“醉翁”来命名此
亭。“后知”:因为轩的周围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
大寒之后才知道它们的品质(作者借此表明心志),所以用“后知”来
命名此轩。
【解析】1L考查词语释义。
(1)四时更替:四季更替。时,季,季节。四时之景不同:四季的景色
不同。
(2)句意:南园距离城市有二里多。去,距离。故选②。
(3)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我则穿着破旧的衣服处在他们中间。敝,破,
破旧,破烂。岁久敝漏:年代久远,破旧漏风。
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野芳,野花。发,开放。而,表顺承,就。秀,美好。繁阴,繁
茂成阴。
13.考查句子理解。
题目中给出的标点方式与原句相比,是把一个句子分成了两个句子。“其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写西南诸峰之美,这是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珊也”聚集西南诸峰中的琅哪山,这是点。由面到点,层次分明。
14.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第一段中的“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
自号曰醉翁也”可知,因作者自号“醉翁”,又常与客人来此饮酒,所
以用“醉翁”来命名此亭。
根据乙文中的“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夫松柏皆后凋材也,
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可知,
因为轩的周围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大寒之后才知道它们的品
质(作者借此表明心志),所以用“后知”来命名此轩。
【参考译文】
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
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
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
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
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
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
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
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
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
的。
乙:我住在城市,人事繁杂堆积,因为应酬而劳苦。老母在堂,出于礼
法不能远离,每天只能在南园内躲避喧嚣。南园距离城市二里多,没有
别的树木,有三百株柏树,松树只有五颗,计算它们种下的时间,才四
十年就已经长成了林子。松树和柏树之间,有一座草庐,年代久远,破
旧漏风,不能遮蔽风雨,而且矮小狭窄,就像是坐在井中。不得己只能
改建了。撤去茅草,用瓦覆盖,左右开窗,前后开了门,疏朗空洞,落
日后还能看清蝇头小字。中间挂了一块匾,用“后知轩”命名。那松柏
都是后凋的树木,一定在一年里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居住在四面通明
的地方叫做轩,谁说这个名称与性情不相符呢?
(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
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
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
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2)闻寡人之耳者
(3)时时而间进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
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
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
谏浮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
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选自《贞观政要》)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承乾数亏礼度/珠可历历数也
B.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何宜屡得面折/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蒙国厚恩/则有去国怀乡
1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
承乾之意
19.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答案】15.(1)偏爱(2)使……听到(3)间或、偶然16.(1)
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
么可说的了。17.C18.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
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19.(1)邹忌进谏是因为他由
自己受蒙蔽,想到齐王受蒙蔽很深;孔颖达进谏是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
度,骄奢过度。(2)邹忌借家事喻国事,委婉进谏;孔颖达不惧个人生
死,直言进谏。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等现象。
(1)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2)句意:能使我的耳朵听到的。闻:使……听至限
(3)句意:不时还有人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臣,我;诚,确实;知,知道。
(2)期年,满一年;虽,即使;欲,想。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多次/数数;
B.对……说/认为;
C.当面;
D.国君/国都;
故选Co
18.本题考查断句。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
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
五百匹,黄金各一斤,以此来激励劝勉承乾。“太宗并嘉纳之”是一个
完整的句子,应在“之”后断开;“帛五百匹”“黄金一斤”是赏赐的
东西及数量,应在“匹”后断开;“以励承乾之意”表目的,应在“以”
前断开;故断句为: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
励承乾之意。
1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
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
甚矣”可知,邹忌因为自己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求于自己都说自
己比徐公美,使自己受到了蒙蔽,他由此想到了掌握国民生杀大权的齐
王受到的蒙蔽肯定很多。根据【乙】文“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
可知,孔颖达进谏是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度,骄奢过度。
根据【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
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
甚矣”可知,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
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
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
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
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这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从生活小
事推至治国大事,让齐王认识到纳谏的重要性。邹忌设身处地,从生活
小事推到治国大事,设喻说理,对齐王进行委婉讽谏。根据【乙】文“是
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蒙国厚恩,死无所恨”可知,孔颖
达不惧个人生死,直言进谏。
【参考译文】
【甲】(邹忌)于是入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
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事情想要求
助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
座城池,宫中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
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在国家中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
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所有大臣、
官吏、百姓,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劝诫我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
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的耳朵听闻的,授予下等的奖赏。”命
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几个月以后,有时候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谏,
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来齐国
朝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乙】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奢侈放纵一天比一天厉
害。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写了《谏苑》共二十卷对他进行劝谏。当时太
子右庶子孔颖达经常冒犯威严进行谏净,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
说:“太子己长大成人,怎好屡次当面指责他?”孔颖达回答:“我蒙
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无遗憾。”于是谏t争得更加激切。承乾命孔颖
达撰写《孝经义疏》,孔颖达又通过经文表达自己的意见,获得了更多
的劝谏机会。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
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以此来激励劝勉承乾。
(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
谒余。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
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
屋二橡,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
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
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
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
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
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婆③砧课诵图序》)
[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③婆:古
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2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称:__________
(2)嘉树荫之嘉:__________
(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持:
(4)稍逐于嬉游稍:__________
2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树根安二巨石姊氏捣衣以为砧使拯坐而读。
2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23.【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
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0.称道美好拿着略
微21.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
读。22.(1)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
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D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
悉。23.甲文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读书时的艰难与勤奋,以此
勉励马生勤苦学习。乙文作者是为了强调姐姐对自己的敦促与勉励,表
达对姐姐的想念与感激。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等现象。
(1)句意: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称:称赞,称道。
(2)句意: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嘉:美好。
(3)句意: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持:拿着。
(4)句意:略微贪图玩耍。稍:略微。
2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
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
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树根安二巨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
“石”后断开;“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说明这两块巨
石的功用,所以应在“砧”字后断开;故断句为: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
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手,亲手;笔,用笔;录,抄写;计,计算。
(2)故,所以;朝,早上;塾,书塾;乃,就;熟,熟悉;于,比。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作者写自己幼时借书经历,“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
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等内容生动
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之难,意在强调当时学习之艰苦,读书之刻苦,
从''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是
为了勉励马生要刻苦学习。
从乙文“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天黎明,辄呼
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日出,乃遣入塾”“或夜读倦,稍逐于嬉
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念姊氏教不可
忘”可知,母亲去世来投奔姐姐,姐姐夜陪苦读,晨伴诵读,泣告母亲
劳累病死的状况,敦促作者勤奋学习,现在回忆起那时读书的情形,是
感念姐姐的教育之恩,表达对姐姐的感激之情。
【参考译文】
【甲】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
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
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
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
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
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他将要回
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说我勉励乡人学习,
是我的本意啊
【乙】回想起我从七岁时,母亲去世了,于是来投靠姐姐。屋后有个小
花园,有几丈平方,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树阴低下有两间屋子,姐姐
带着我住在这里。我十岁以后,到私塾跟着老师学习,早晨出来傍晚回
家。到了晚上,我姐姐常常手持女红,点一盏灯,让我在她的身旁读书。
夏天很热,就停止了晚上上课。天刚一黎明,姐姐就叫我起床,我拿着
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
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太阳出来,姐姐就
催我去私塾。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
他小孩子更熟悉。有时晚上读累了,稍微贪图玩耍,姐姐一定会哭泣,
告诉我母亲劳累憔悴而死的情形;并且说:“你现在不勤奋读书,母亲
在地下就会伤心!”唉!我很不争气,都三十岁了,想到姐姐的教诲不
能忘记。
(2022•宁夏•统考中考真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
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
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
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①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①洒然:潇洒脱俗的样子。
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草树众而泉石嘉
2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26.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
27.【甲】【乙】两文都写了山,分别说说它们是如何表现山的特点的。
【答案】24.同“缺”,空隙、缺口白色甚,
很美好25.(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
有这么快。
(2)于是心胸潇洒脱俗而清醒通明,更加想要长久地留在此地,忘记了回
去。26.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27.甲文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广度),高大雄伟(高度),正
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乙文写出了群山环绕的样子,直接写出了山
的特点。
【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字词。
(1)略无阙处: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2)素湍绿潭: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素:白色。
(3)良多趣味:确实趣味无穷。良:确实。
(4)草树众而泉石嘉: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嘉:美好。
2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
(1)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
(2)洒然:潇洒脱俗;醒:清醒通明。
2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句子的含义可以进行断句。含义为“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
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林寒涧肃”
描写了山林中的环境;“常有高猿长啸”秋季山中特有的景象;“空谷
传响”和“哀转久绝”句式相同;由此可知断句应该是“林寒涧肃/常有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是正面描写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雄伟;“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
通过写曦月来侧面描写山的高大雄伟。综上可知是正侧面相结合写山的
特点;
由乙文”以见夫群山之相环”可知这是运用的正面描写,写出山的高大
众多。
【参考译文】:
甲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
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
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
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
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
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
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
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
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
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
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
(2022•上海•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
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出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
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乙】
王丹麓病起畏寒,每当雪夕,闭户谨风。时幼子小能五岁,坐著膝上,
曰:“大人寒,故畏风,抑①知风亦畏寒。”王问故,答曰:“风不畏寒,
何由喜扑人怀?”
王丹麓座客常满。有客谓孔子无须,众诘其说。客曰:“本②《孔丛子》,
子思③告齐君曰:'先君生无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故知今像
多须,误也。”时丹麓子鼎六岁,在侧应声曰:“然则孔子亦无眉耶?”
客语塞。
【注】①抑:则,就。②本:根据。③子思:孔子的孙子。
28.【甲】【乙】两文提到的孔子是学派的创始者。
2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其日中如探汤()
(2)孔子不能决也()
30.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
B.所以知道现今像孔子一样的人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
C.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受人误导。
D.所以知道现今像孔子一样的人有很多胡须,是受人误导。
31.【甲】文中孔子因“”而“问其故”;
【乙】文中王丹麓因幼子小能说“”而“问
故”。
32.【甲】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用自己
的话概括);【乙】文中王丹麓的儿子鼎说“然则孔子亦无眉耶”的目
的是o
33.【甲】【乙】两文中的孩子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1);(2)o
【答案】28.儒家29.热水判
断30.A31.见两小儿辩斗抑知
风亦畏寒32.太阳早晨和中午距离人的远
近驳斥客人仅凭书中语句就判断孔子没有胡须的观
点33.不能一味听信权威,要自己亲身验
证;要多角度看待事物。
【解析】28.本小题考查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陵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去
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29.本小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
(1)句意:等到中午候就像在热水中一样。汤:热水,注意这里是古今
异义;
(2)句意:孔子也不能够判断。决:判断。
3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在对语句进行翻译时,要注意具体字词
的含义,尤其是古今异义的字词,不要混淆。
注意“故”是“所以”的意思,“像”在画线句中指的是孔子的画像,
“误”表示错误,不正确。整个画线句的意思为“所以知道现在画像上
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正确的”;
故选Ao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炼。
第①空:由甲文当中''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可知,孔子
在东游过程中,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所以上前询问原因,故填“见两
小儿辩斗”;
第②空:由乙文“大人寒,故畏风,抑知风亦畏寒。”可知,王丹麓询
问原因是因为幼子小能说了让人觉得新奇的话“大概可以知道风也是怕
冷的”,故填“抑知风亦畏寒”。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①空:由甲文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以日初
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孔子遇到的两个小孩争论的关键词是''日
始”“日初”“日中”“远”“近”,可以知道他们在围绕太阳在一天
当中距离人的“远”和“近”进行争论,故可以填写“太阳在一天中距
离人的远近”;
第②空:由乙文“有客谓孔子无须”“先君生无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
损其敬。故知今像多须,误也”可知,有客人根据子思的话得出“故知
今像多须,误也”的结论,是对子思话的断章取义。王丹麓的儿子鼎说
“然则孔子亦无眉耶”,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反驳客人的结论,强调客人
的话没有道理。
33.本文考察文章主旨内涵的理解。
第①空:由甲文“孰为汝多知乎?”可知,两个小孩在各自说完自己的
看法理由后去询问孔子,孔子也不能够为他们解答,然后质疑孔子的智
慧。两个小孩不迷信孔子的知识经验,而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见解,各
自陈述了自己的道理,可以知道启示是“不能一味听信权威,要自己去
亲身体验,用自己的观察来论证”;
第②空:由乙文“大人寒,故畏风,抑知风亦畏寒”“然则孔子亦无眉
耶?客语塞”可知,王丹麓的儿子王能、王鼎看待事物的角度与父亲、
客人都不一样。王能认为风专门往人怀里钻,是因为风也怕冷。这样的
见解显得格外新奇。王鼎诘问客人“难道孔子连眉毛也没有吗?”这样
的见解比起客人断章取义的见解更有道理。因而可以填写“多角度地看
待事物”的启示。
【点睛】【参考译文】【甲】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
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
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
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
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乙】王丹麓旧病复发十分怕冷,每当到了下雪的时候,都要紧闭门窗
防止风吹进来。当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yy房屋室内装修合同范本
-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原理与系统设计试题及答案
- 智能家居行业的资讯与案例分析
-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2024届中考适应性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情境试题库
- 娱乐公司艺人培养与版权保护策略研究
- 2025年南京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试题答案
- 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践案例研究
- 餐饮业知识竞赛试题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华-伊高中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 左洛复和来士普对比学习培训课件
- GB/T 37234-2018文件鉴定通用规范
- 建筑信息模型BIM概论第2章-BIM标准、参数化建模与支持平台
- 《中医学》泄泻-课件
- 固体饮料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 2022年电子元器件贴片及插件焊接检验规范
- 周口市医疗保障门诊特定药品保险申请表
- 可下载打印的公司章程
- 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件-水果拼盘 全国通用(共15张PPT)
- 污水池内防腐施工方案
- 海南省省直辖县级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居民村民委员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