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课件_第1页
中国通史课件_第2页
中国通史课件_第3页
中国通史课件_第4页
中国通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史前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早期国家:夏与商商朝甲骨文与青铜文化一史前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古史传说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简表直立人(猿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周口店)人早期智人(古人)金牛山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晚期智人(新人)山顶洞(周口店)人峙峪人河套(红柳河)人柳江人资阳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夏娃理论(“走出非洲”假说)

*大约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南部的一位(一群?)妇女是世界上所有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她(她们?)的后代约于13万年前来到亚洲西部,然后扩散至世界其他地区,取代了当地的原住民,发展为黑、黄、白、棕各色人种的现代人。*主要根据:分子生物学

DNA分中国学术界的观点反对的理由:①“铲型门齿”特征的延续性;②旧石器文化特征的延续性。困惑: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转变。需要发现距今10万~3.5万年、形态上足以说明问题的头骨化石来进行细致研究。

——吴汝康吴新智主编《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古史辨”派的传说观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②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顾颉刚先生(1893~1980)对“古史辨”派的批评:说有容易说无难刘掞藜:因一事不可信,便随便说他事俱不可信;因一书一篇不可信,便随便说他书他篇皆不可信。徐旭生:因某书或今存某时代之书无某史事之称述,遂断定某时代无此观念。谢维扬:把许多可能的情况中的一种当成了唯一的事实(而且并没有真正的证据)华夏族的宗祖神:黄帝中国古文明被认为完成于他(黄帝)一人之手。他发明了人们希望是他发明的一切东西,大至社会制度,小至日常使用的零星物件。黄帝王朝大概是一个发明狂的时代,几乎人人都会随时发明一些什么。

——柏扬《中国人史纲》禅让论语·尧曰篇第二十: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文:尧(让位给舜的时候,)说道:“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到你身上了,诚实地保持着那正确罢!假若天下的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地终止了。”舜(让位给禹的时候,)也说了这一番话。

前国家时期:部落联盟?酋邦?传统说法: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较新的观点: 游团(或群队,bands)——部落(tribes)——酋邦(chiefdoms)——国家(states)酋邦的特征: 尖锥体形的分层社会;集中的个人权力;官僚萌芽引发的问题: 中国早期国家属于民主类型还是专制类型?中国上古的部族集团华夏集团(河洛民族)东夷集团(海岱民族)苗蛮集团(江汉民族)戎狄巴蜀越二早期国家:夏与商夏朝的有关记载对夏文化的探索商朝的兴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耒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庄子·天下》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吕氏春秋·古乐》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左传·昭公元年》

大禹治水卡尔-A-魏特夫著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时间相当 地层叠压关系一脉相承地域相当 与商前期文化特征相近商前期文化二里头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宫殿遗址*青铜器*水井遗址*酒器*非正常埋葬现象叠压关系值得注意的新因素贤君汤的故事:统治合法性中德的因素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史记·殷本纪》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悦),雨乃大至。——《吕氏春秋·顺民》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居相圮耿,不厥常土。——张衡《西京赋》尚书·盘庚下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曰:无戏怠,懋建大命。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若否?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三商朝甲骨文与青铜文化殷墟甲骨文青铜文化甲骨文的分期A.丙子卜鬯贞帝弗若?

B.今二月帝不令雨。C.贞,我受黍年?贞,我不其受黍年?D.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左右对贞,一事两决——郭沫若《殷契粹编》:殷人一事必数卜,或卜其正,或卜其反,或卜如此,或卜如彼。卜辞举例一西周的兴亡周朝统治的确立: 周灭商与周公摄政西周的盛世及其衰亡夏商周三代关系夏周商商始祖契,舜时佐禹治水有功,任司徒周始祖弃,尧时举为农师,舜赐号后稷*夏商周……彼此之间的横的关系,才是了解三代关系与三代发展的关键。……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夏商周在文化上是一系的,亦即都是中国文化,但彼此之间有地域性的差异。 ——张光直*在夏商周时代被认为是正统的国家只有一个。

——谢维扬《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革卦》:“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内服与外服:浅层控制模式*纣克东夷而陨其身。*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小邦周vs.大邑商周公东征:第二次灭商苏轼《东坡书传》:“自《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八篇,虽所诰不一,然大略以殷人不心服周而作也。余读《泰誓》、《牧誓》、《武成》,常怪周取殷之易;及读此八篇,又怪周安殷之难也。”傅斯年《夷夏东西说》:“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东胜西之事较少,西胜东之事甚多。……东方经济好,所以文化优;西方地利好,所以武力优。……然而东方的经济人文,虽武力上失败,政治上一时不能抬头,一经多年安定之后,却是会再起来的。”武王幼弟康叔封卫周公长子伯禽封鲁成王弟叔虞封唐(晋)同姓贵族召公奭封燕周姻亲师尚父封齐商贵族微子启封宋西周重要诸侯国周初大分封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儒效》古今封建概念之异性质含义相对的概念古代的“封建”政治名词分封土地,建立国家郡县(制)现代的“封建”经济及社会形态名词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名称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十八世纪有关“封建”的一次文字狱陆生楠:封建之制,古圣人万世无弊之良规。废之为害,不循其制亦为害,至于今害深祸烈,不可胜言,皆郡县之故。雍正:秦始皇统合六国,制天下以郡县,自汉以来,遂为定制。盖三代以前,诸侯分有土地,天子不得而私,故以封建为公;秦汉之后,土地属之天子,一封建便多私心,故以郡县为公。……(陆生楠)思欲效策士游说之风,意谓封建行,则此国不用,可去之他国。

周公曰:……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

——《尚书·召诰》周公说:……唉,皇天上帝把他的大儿子也就是这个大国殷所授的天命收回了,现在把天命授给了王!王承受了天命,说到吉庆是无穷尽的,说到忧虑也是无穷尽的。唉,王啊,你怎么可以不加警惕呢?……我们看看前人夏代,原先是受到老天爷的信任和保佑的,后来因为违背了天道,也就丧失了天命。我们就今再看看殷代,原先也是受到老天爷的信任和保佑的,后来因为违背了天道,也就把天命丧失了。……唉,王啊,你虽然年轻,却是上帝的大儿子啊!你能够使小民跟你和谐,上帝就会保佑你了。王不要轻看这些小民啊,王心里应该时时警惕着,小民是很可怕的啊!敬德保民史墙盘金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二周朝典制

井田制 宗法制 国野制 礼乐文化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殷周制度论》

王国维先生(1877~1927)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周礼·地官·小司徒》恩格斯:“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这种公社或带着它的非常显著的残余进入历史的。”恩格斯:“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这种公社或带着它的非常显著的残余进入历史的。”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袮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是天子诸侯虽本世嫡,于事实当统无数之大宗,然以尊故,故无宗名。……天子诸侯之子,身为别子而其后世为大宗者,无不奉天子诸侯以为最大之大宗。特以尊卑既殊,不敢加以宗名,而其实则仍在也。……是故天子诸侯,虽无大宗之名,而有大宗之实。……惟在天子诸侯,则宗统与君统合,故不必以宗名。

——《殷周制度论》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仅行于卿大夫、士阶层,但广义上天子、诸侯亦可包括在内。国野《说文解字》:“国,邦也。”“野,郊外也。”《周礼》郑玄注:“国中,城郭中也。”“野,谓远郊之外也。”《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绥彼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粗略观察夏、商、西周的国家形态及其发展,我们已明显感到有一种点和面的区分。……西周的点有丰镐、成周及各诸侯国所在的大邑等。点与点之间存在着广大的面。……点就是国,面就是野。……点与面之间的对立,点对面的控制和奴役,则主要通过部落征服来实现。——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士冠礼 2.士昏礼 3.士相见礼 4.乡饮酒礼 5.乡射礼6.燕礼 7.大射礼 8.聘礼 9.公食大夫礼10.觐礼 11.丧服 12.士丧礼 13.既夕 14.士虞礼15.特牲馈食礼 16少牢馈食礼 17.有司彻《仪礼》十七篇丧服名服丧期限斩衰(cui)三年齐(zi)衰原有四等,后代定制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si)麻三月丧服制度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祗)祭礼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丧礼以宾礼亲邦国朝、聘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冠、昏、乡、射《周礼》五礼《仪礼》:大约成书于春秋时期的礼仪职业手册。早期《五经》中的《礼》经专指此书。《周礼》:原名《周官》,一部理想化的官制著作,分天、地、春、夏、秋、冬六部分。或以为“周公致太平之书”,或以为“六国阴谋之书”,或以为西汉刘歆为佐王莽篡位伪造之书。《礼记》:战国至秦汉儒家所作礼制资料汇编,共49篇。或记制度,或述思想,内容较杂。后代《五经》中的《礼》经指此书。

三春秋历史概况

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 华夷之争 社会状况的变化 孔子及其思想**********春秋史的基本史料:左传与国语(鲁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南征而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齐桓公的霸业:召陵之盟春秋霸主常在晋国楚庄王问鼎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宣公三年》《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罗泌《路史·国名纪》:“《春秋》用夏变(于)夷者夷之,夷而进至中国则中国之。”华夏与四夷叔向: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肸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子产: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吕氏春秋·离谓》:“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绔,民之献衣襦绔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民口谖哗。子产患之,于是杀邓析而戮之,民心乃服,是非乃定。”《淮南子·诠言训》:“邓析巧辩而乱法。”高诱注:“邓析教郑人以讼,讼俱不厄,子产诛之也。”铸刑书孔子(前551~前479)孔丘……基本上拥护周礼而又自以为他有一个比周礼更高的“道”。他一生的斗争,就是要推行他的“道”。他对于夏、商、周这三个大时代的历史、文化作了反思。……不是一种对策,而是一种反思。由反思中得出一些理论。这些理论就成为他的“道”的内容,也就是他的哲学的内容。“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思。这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可能只是初步的自觉,但有自觉和没有自觉,有很大的差别。冯友兰先生(1895~1990)孔子论理想人格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政治形势的变化:割据、兼并、统一战国七雄的形成和“战”的特点七国兴衰与秦的统一*******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斗,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卷13《周末风俗》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日知录》是他撰写的学术笔记。献公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惠文王七年,与魏战,斩首八万惠文王后元十一年,败韩岸门,斩首万武王四年,拔韩宜阳,斩首六万昭襄王六年,伐楚,斩首二万昭襄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昭襄王三十三年,破魏,斩首十五万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斩首五万昭襄王四十七年,白起破赵于长平,坑降卒四十余万昭襄王五十年,攻三晋,斩首六千,走死河中二万王政二年,攻魏卷,斩首三万王政十三年,攻赵,斩首十万《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所载秦军战绩战国甲胄弩计篇九变篇作战篇行军篇谋攻篇地形篇形篇九地篇势篇火攻篇虚实篇用间篇军争篇《孙子》十三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匐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此必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史记·张仪列传》尚书·禹贡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吕氏春秋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周礼·职方冀州兖州青州并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尔雅·释地冀州兖州营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二各国变法运动各国变法概况商鞅变法官僚制的建立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阸,忸之以庆赏,鰌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阸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征)。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议兵》(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典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官僚组织的建立《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者企至,必有大赏。”五失:“夸以迣,贵以大,擅制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

三士阶层的崛起与百家争鸣战国的士阶层百家争鸣*周朝其他文化成果中国古代“道”的另一特征,我想称它为“人间性”。……印度和以色列的宗教传统虽然也离不开世间的问题,但是世间问题在这种传统中毕竟是以超世间的形态出现的。换句话说,便是“把世间的问题变成神学的问题”。……希腊的哲学传统是从对自然界的好奇与探索开始的,这一向自然界追求永恒规律的训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思想家对人生问题的处理方式。当他们的目光转移到人生问题时,他们同样要在人的内在宇宙中寻找不易之则。这就不免将人生界客观化而与自然界同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了。……相形之下,中国古代之“道”比较能够摆脱宗教和宇宙论的纠缠。中国没有古希腊那种追究宇宙起源的思辩传统。……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包括讲“坚白异同”的名家在内,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

余英时《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左传·昭公十八年》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庄子·齐物论》君子……其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 ——《荀子·君道》唯圣人为不求知天。……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实用理性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其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尽心上》子夏家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荀子·大略》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战国策·燕策一》士贵耳,王者不贵。 ——《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问(齐)使者曰:“……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四》“道”与“势”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十种:儒、道、阴阳、法、名、墨、从横、杂、农、小说《汉书·艺文志》总分类(源于刘歆《七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儒家53家,836篇 道家37家,993篇阴阳家21家,369篇 法家10家,217篇名家7家,36篇 墨家6家,86篇从横家12家,107篇 杂家20家,403篇农家9家,114篇 小说家15家,1380篇诸子共189家,4324篇六略共38种,596家,13269卷(篇)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各有所明,不能相通。……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天下》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诸子略》后序孟子仁政论性善论民本论修养论荀子唯物天道论性恶论明分使群德主刑辅墨子兼爱与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老子本体论辩证法无为和以退为进历史退化论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消极自由的人生观名家逻辑问题:合同异离坚白白马非马孔子墨子庄子荀子孟子李悝吴起商鞅孙膑韩非子吕不韦李斯慎到屈原

《史记》记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福建泉州老君岩老子后来被道教尊为教祖。唐朝自称老子之后,追尊其为“太上玄元皇帝”。帛书《老子》一法家思想与秦的立国前期法家及商鞅学派吕不韦调整治国方针的尝试韩非法、术、势并重的政治思想春秋时的管仲被不少学者认为是法家最早的代表人物。他和他的后学被称为“齐法家”,以与战国时活跃的“晋法家”相区别。齐法家的许多思想与晋法家相通,但较为温和。今本《管子》由后人编辑而成,内容较庞杂,主要反映齐法家的思想。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商君书·去强》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孝弟,曰诚信、贞廉,曰仁、义,曰非兵、羞战。 ——同上《靳令》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同上《赏刑》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刑可也。——同上《画策》商鞅有时与管仲并称。《韩非子·五蠹》:“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入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焉。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荀子·强兵》秦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

——《荀子·议兵》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孟夏纪仲夏纪季夏纪孟秋纪仲秋纪季秋纪孟冬纪仲冬纪季冬纪序意有始览存行览慎大览先识览审分览审应览离俗览恃君览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吕氏春秋》的结构:十二纪,每纪收文五篇;八览,每览收文八篇;六论,每论收文六篇。共一百六十篇。《吕氏春秋》为我国最早之有形式系统之私人著述。……乃依预定计划写成,有十二纪八览六论,纲具目张,条分理顺,其在当时,盖为创举。 ——冯友兰《吕氏春秋集释序》凡生,非一气之化也;长,非一物之任也;成,非一形之功也。故众正之所积,其福无不及也;众邪之所积,其祸无不逮也。 ——《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吕不韦……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乃使其客人人各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古今万物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吕不韦列传》冯友兰:《吕氏春秋》的方法不是对各家在更高的水平上加以综合,而用一种拼凑式的方法加以综合。……杂家…不是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发现问题,而是在别人的体系中看别人怎么样解决问题。……他们没有创造性,他们的体系也没有生命力。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郭沫若:吕不韦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一位有数的大政治家。……《吕氏春秋》…对于各家虽然兼收并蓄,但却有一定的标准。……它并不“杂”,它是有一定的权衡,有严正的去取。《十批判书》《吕氏春秋》在思想史上地位如何?更接近那一家?接近道家东汉高诱近人侯外庐接近儒家清《四库全书》接近墨家清卢文弨接近阴阳家近人陈奇猷读《吕氏春秋》,你可以发觉它的每一篇每一节差不多都是和秦国的政治传统相反对,尤其是和秦始皇后来的政见与作风作正面的冲突。——郭沫若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极端性恶论&斗争哲学&国家主义&独裁理论&愚民思想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五蠹)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六反)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主道)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下匿其私,用试其上;上操度量,用割其下。……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扬权)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备内)主之所用也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内储说上)韩非不仅摒道德于政治范围之外,且认私人道德与政治需要根本上互不相容。……推其论之所极,则政治社会中殆无复个人生活之余地。……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式之战斗团体。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人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将人者为国家之虚名役也?韩非子有见于国,无见于人;有见于群,无见于孑!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二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君主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整齐制度其他措施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丞相王绾等奏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臣某甲上”。—蔡邕《独断》秦始皇

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比相生而间相胜始皇推尊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为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史记·秦始皇本纪》匈奴牌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北蛮,……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秦朝的南疆三秦的暴政和速亡秦朝的暴政秦朝的覆亡与楚汉之争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咸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秦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阁为驰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所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汉王*义帝西楚霸王一黄老无为思想与西汉前期政治无为而治方针的确立文景之治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繁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新语·无为》对秦亡的反思、对秦政的否定,成为西汉初年社会思潮的主流。(曹)参之相齐,……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史记·曹相国世家》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除写本《老子》外,另有古佚书四种,名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据推断其成书于战国末,流行于西汉初。有学者认为这就是《汉书·艺文志》提到的《黄帝四经》。《汉书·艺文志》共著录托名黄帝君、臣的著作27种,分属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绝大部分均已失传。《黄帝四经》四篇,著录于诸子略道家类。十六经·果童篇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网疏阔。……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汉书·刑法志》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呜呼,岂不仁哉!——《史记·孝文本纪》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徙系长安。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史记·孝文本纪》上古五刑:墨、劓、刖、宫、大辟后世五刑:笞、杖、徒、流、死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西汉广阳王刘建墓墓室用柏木黄心纵向堆垒环绕,称为“黄肠题凑”二汉武帝的功业加强集权 开拓边疆垄断财利、统制经济武帝晚年的政策转变与“昭宣中兴”至今上(武帝)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史记·平准书》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曰治者,非愚且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贾谊《治安策》郭解,……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久之,乃得解。穷治所犯,为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史记·游侠列传》上初即位,富于春秋,(田)蚡以肺腑为相。……当是时,丞相入奏事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始学《春秋》杂说。……元朔中,代薛泽为丞相。先是,汉常以列侯为丞相,唯弘无爵。上于是下诏……封丞相弘为平津侯。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公孙贺,……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丞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

——《汉书》列传西汉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尚书且末莎车焉耆楼兰匈奴西汉西域诸国与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置。东汉称西域长史府。均输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 (《史记·平准书》集解引孟康语)平准开委府于京师,以笼卖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牟利。 (《盐铁论·本议》)是岁小旱,上令百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桑)弘羊令吏坐市列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汉书·食货志》)这就使地主阶级的国家同时成为一个经营五金百货的大公司,政府的财政部长(“大司农”)同时成为这个大公司的总经理。政治和商业合二而一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吴慧著平准与均输,只是一件事情的两面。①均输所以调剂空间上物价之不平,平准兼以调剂时间上物价之不平。②均输分设在郡国,平准则只京师有之。③均输是类似行商性质的工作,平准则为类似坐贾性质的工作。 马非百《桑弘羊传》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縻费天下者,悉罢之。”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今又请远田轮台,欲起亭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朕不忍闻!”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付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汉代西北边陲曾出土大量简牍,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相传汉武帝巡幸河东,与群臣饮宴,作《秋风辞》。后人于山西汾阴县建秋风楼纪其事。明妃出塞图明仇英绘“单于天降”瓦当匈奴和亲方砖

安乐未央千秋万岁单于和亲三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霸王道杂之”的统治特征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汉书·武帝纪》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史记·儒林列传》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察举:朝廷定立科目,地方长官按标准推荐。后逐渐增加考试内容。科举:朝廷定立科目,公开招考,士人自由投考。察举和征辟是汉代士人的主要入仕途径,察举尤为重要。经数百年演变,为科举所取代。常科或岁举&孝廉

&秀才(茂材)特科或诏举&贤良方正

&文学&明经 &明法&勇猛知兵法 &明阴阳灾异&……徐天麟《东汉会要》卷二六《选举上》按语:“汉世诸科虽以贤良方正为至重,而得人之盛,则莫如孝廉。”阎步克著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阴阳义)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必仁且智)《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玉杯)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汉书·五行志》建元6追加元光6追加元朔6追加元狩6狩猎获得奇兽元鼎7掘得大鼎元封6封禅太初4改正朔,易服色天汉4苦旱祈雨太始4荡涤天下,与民更始征和4征伐四夷,天下和平后元2汉武帝创年号一王莽改制王莽篡位的历史背景改制及其失败

西汉后期的社会思潮七纬三十六种昭帝时眭弘奏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以“妖言惑众,大逆不道”伏诛。元帝时京房奏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水旱螟虫,民人饥疫,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后以“非谤政治,归恶天子”弃市。成帝时甘忠可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以“假鬼神罔上惑众”下狱病死。哀帝时夏贺良说帝下诏惟汉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受天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以“执左道,乱朝政,倾覆国家,诬罔主上,不道”伏诛。王莽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享国六十余载。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汉书·元后传》)莽父曼早死,不侯。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莽兄永为诸曹,早死,有子光,莽使学博士门下。莽休沐出,振车骑,劳遗其师,恩施下竟同学。诸生纵观,长老叹息。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意而显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让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于众庶。汉书·王莽传平帝元始元年塞外蛮夷自称越裳氏,重译献白雉。诏荐于宗庙。群臣盛陈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诏加莽太傅,封安汉公。二年莽奏选皇后,请勿采王氏女。吏民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言“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独奈何废公女,天下安所归命?愿得公女为天下母!”终选莽女为皇后。三年莽“行管、蔡之诛”,杀长子王宇,“喟然奋发作书八篇以戒子孙”。群臣奏颁其书于郡国,令学官教授,比同《孝经》。四年诏采伊尹、周公之号,加莽为“宰衡”,位诸侯王上。招诱西羌万余人来降,称“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至仁,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或禾长丈余,或一粟三米,或不种自生,或茧不蚕自成,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凰来仪,神爵降集。”五年吏民以莽辞让新野封地,上书者累计487572人。诏加莽九锡殊礼。“风俗使者”八人还奏:天下风俗齐同,郡国造歌谣、颂功德凡三万言。莽奏为“市无二价、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平帝暴卒。居摄元年莽立二岁幼儿婴为皇太子。自效“周公故事”摄帝位。三年哀章献符命。莽篡位。流涕曰:“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百僚陪位,莫不感动。(平帝元始四年)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以正乖谬、壹制度云。群臣奏言:“昔周公奉继体之嗣,据上公之尊,然后七年制度乃定。夫明堂、辟雍,堕废千载莫能兴。今安汉公起于第家,辅翼陛下,四年于兹,功德烂然。”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所。《汉书》应劭注:“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上圆下方,八窗四达,布政之宫,在国之阳。”辟雍:古代太学。《三辅黄图》:“周文王辟雍……如壁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灵台:古代观天之所。《诗经》郑玄注:“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 以上合称“三雍”。《汉书》应劭注:“三雍者,辟雍、灵台、明堂也。雍者,和也,言天地君臣民人皆和。”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疲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掠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于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毁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王莽井田诏犯令,法至死,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嗷嗷然,陷刑者众。后三年,莽知民怨,下诏诸食王田及私属皆得买卖,勿拘以法。(汉书食货志上)中国历代币制的失败,多有别的原因,而不是制度本身的缺点。只有王莽的宝货制的失败,完全是制度的失败。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王莽钱范改官制改地名王莽认为“制定则天下自平”。度量衡也是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文物颇有遗留。铜卡尺铜方斗嘉量铜环权莽至明堂,授诸侯茅土。……公十四人,侯九十三人,伯二十一人,子百七十一人,男四百九十七人,凡七百九十六人。附城千五百一十一人。九族之女为任者八十三人。……以图簿未定,未授国邑,且令受俸都内,月钱数千。诸侯皆困乏,至有庸作者。莽好空言,慕古法,多封爵人,性实遴啬。托以地理未定,故且先赋茅土,用慰喜封者。博募有奇技术可以攻匈奴者,将待以不次之位。言便宜者以万数。或言能度水不用舟楫,连马接骑,济百万师;或言不持斗粮,服食药物,三军不饥;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坠。莽知其不可用,苟欲获其名,皆拜为理军。以予虞唐尊为太傅。尊曰:“国虚民贫,咎在奢泰。”乃身短衣小袖,乘牝马柴车藉藁,瓦器,又以历遗公卿。出见男女不异路者,尊自下车,以象刑赭幡汙染其衣。莽闻而悦之,下诏申敕公卿思与厥齐。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才,……及其窃位南面,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昔秦燔诗、书以立私议,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归殊涂,俱用灭亡。

《汉书·王莽传赞》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以之身灭。

《宋书·礼志序》王翁嘉慕前圣之治,而简薄汉家法令,故多所变更,欲事事效古,美先圣制度,而不知己之不能行其事。释近趋远,所尚非务,故以高义,退至废乱。此不知大体者也。

桓谭《新论》二东汉政治述略东汉的建立及初期统治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清议与党锢 东汉的边疆形势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縯)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建武十七年)幸章陵。……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是!”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马)援说(隗)嚣曰:“……上…才明勇略,非人敌也。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嚣曰:“卿谓何如高帝?”援曰:“不如也。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好吏事,动如节度,又不喜饮酒。”嚣意不怿,曰:“如卿言,反复胜邪?”

——《后汉书·马援传》汉(高)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

《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西汉开国功臣多出自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光武少时往长安受《尚书》,通大义,及为帝,每朝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故樊准谓帝虽东征西战,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是帝本好学问,非同汉高之儒冠置溺也。而诸将之应运而兴者,亦皆多近于儒。如邓禹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早与光武同游学,……各见本传。是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孚合。盖一时之兴,其君与臣本皆一气所钟,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

《廿二史札记》卷四“东汉功臣多近儒”梁启超评《廿二史札记》:“赵书于每代之后,常有多条胪列史中故实,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此其特长也。”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后汉书》卷三二《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传论论曰:议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职,致使英姿茂绩,委而勿用。然原夫深图远算,固将有以焉尔。……光武鉴前世之违,存矫枉之志,虽寇(恂)、邓(禹)之高勋,耿(弇)、贾(复)之鸿烈,分土不过大县数四,所加特进、朝请而已。……建武之世,侯者百余,若夫数公者,则与参国议,分均休咎,其余并优以宽科,完其封禄,莫不终以功名延庆于后。同卷《马武传》帝虽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远方贡珍甘,必先遍赐列侯,而太官无余。有功辄增邑赏,不任以吏职。故皆保其福禄,终无诛谴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三代以下,君臣交尽其美,惟东汉为盛焉。”秦及西汉前期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西汉后期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演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三公曹北主客曹南主客曹民曹二千石曹吏曹及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府。《唐六典》卷二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通典》卷二二皇帝即位年卒年外戚执政情况推翻外戚的宦官章帝19岁33岁和帝10岁27岁章帝皇后窦氏临朝,窦宪执政郑众殇帝百日2岁和帝皇后邓氏临朝,邓骘执政李闰、江京安帝13岁32岁少帝幼即位8月卒安帝皇后阎氏临朝,阎显执政孙程等顺帝11岁30岁冲帝2岁3岁顺帝皇后梁氏临朝,梁冀执政单超、唐衡等五人质帝8岁9岁桓帝15岁36岁灵帝12岁34岁桓帝皇后窦氏临朝,窦武执政曹节、王甫废帝17岁在位6月废灵帝皇后何氏临朝,何进执政张让、段珪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帘,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任重道悠,利深祸速。……而赴蹈不息,焦烂为期,终于陵夷大运,沦亡神宝。——《后汉书·皇后纪》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自明帝之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闺牗房闼之任也。……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虽时有公忠,而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后汉书·宦者列传》(光武帝)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明帝即位,亲行其礼。……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顺帝……乃更修黉宇,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后汉书·儒林列传序熹平石经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后汉书·儒林列传传论汉画像石讲学图征皇帝下诏指名征聘辟公卿或州郡长官聘为掾属均不具强制力可应聘可拒聘门生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称弟子,转相传授者称门生。大官僚门下投靠称门生者,或多达数千人。故吏被辟应聘者,即为聘主(或称举主)之故吏。《东汉会要》卷27《选举下》:“东汉之世,公卿尤以辟士相高。……有五府俱辟如黄琼者,四府并命如陈纪者。往往名公钜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东京……才智之士,多由郡吏以入仕。……盖当时仕进之路如此,初不以为屈也。”《廿二史札记》卷五“东汉尚名节”条:东汉……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其大概有数端。是时郡吏之于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