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T 6053-2022 扩散渗析器标准规范_第1页
HG-T 6053-2022 扩散渗析器标准规范_第2页
HG-T 6053-2022 扩散渗析器标准规范_第3页
HG-T 6053-2022 扩散渗析器标准规范_第4页
HG-T 6053-2022 扩散渗析器标准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扩散渗析器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本文件由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2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安徽中科莘阳膜科技有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膜天膜工程技术有限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傅荣强、刘兆明、王晓林、赵京京、徐铜文、张杨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9174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HG/T5112—2016和HG/T5699以浓度梯度为推动力,溶液中阳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并带动氢氧根离子优先通过,实现碱分将扩散渗析阴膜或扩散渗析阳膜、渗析室隔板以及扩散室隔板按一定顺序排列2扩散渗析过程中透过扩散渗析膜的酸或碱的物质的量与被分离溶液中酸或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除酸或碱外,扩散渗析过程中被扩散渗析膜截留的其他组分的物质的量与被分离溶液中该组分的物质的量的比值。4.1型号组成扩散渗析器的型号由种类代码、隔板规格、隔室数量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以连字符“-”连接。表述格式为:4.2种类代码酸分离扩散渗析器以英文字母“DDA”表示,碱分离扩散渗析器以英文字母“DDB”表示。4.3隔板规格扩散渗析器隔板规格以阿拉伯数字表示,见表1。表1扩散渗析器隔板规格隔板规格隔板外形尺寸(宽×长)/mm4.4隔室数量扩散渗析器隔室数量是渗析室数量和扩散室数量总和,以阿拉伯数字表示。5要求5.1结构扩散渗析器应由膜堆、配水板以及夹紧件构成。膜堆由扩散渗析膜、渗析室隔板、扩散渗析膜、3扩散室隔板交替排列构成,两块配水板分别带有位于下端的渗析室进口和位于扩散渗析器内部结构示意图见图A.1。当从渗析室或扩散室单侧进水时,扩散渗析器两室之间的内漏量均应不超过进水量的0.50%。扩散渗析器外漏量应不超过渗析室和扩散室进水总量的1.50%。酸分离扩散渗析器的处理量为表2的数值时,其回收率应不低于80.0%,且截留率应不低于85.0%。处理量“/(L/h)“扩散渗析器隔室数量不同于表2的型号时,其处理量按隔室数量的比例折算。碱分离扩散渗析器的处理量为表3的数值时,其回收率应不低于70.0%,且截留率应不低于85.0%。处理量/(L/h)扩散渗析器隔室数量不同于表3的型号时,其处理量按隔室数量的比例折4a)将位于扩散渗析器下端的扩散室出口(9)连接管路使得排放口高度与渗析室出口(8)高度相同,开启渗析室进口阀门和扩散室进口阀门,从渗析室进口(7)和扩散室进口(6)通液体线流速为0.050cm/s,2h后开始计时,记录扩散室出口(9)在一定取样时间t₁内的出水量V₁,按公式(1)计算从渗析室至扩散室的内漏率X₁;Q₂使得扩散室隔板内液体线流速为0.050cm/s,2h后开始计时,记录渗析室出口(8)在内漏率X₁应按公式(1)计算,x₂应按公式(2)计算:56.3外漏率6.3.1试验条件用符合GB5749—2006中表1规定的水作试验用水,在水温20℃~30℃的条件下进行外漏率的6.3.2试验方法将位于扩散渗析器下端的扩散室出口连接管路使得排放口高度与渗析室出口高度相同,开启渗析室进口阀门和扩散室进口阀门,从渗析室进口和扩散室进口通入水,调节渗析室进口流量至Q₃和扩散室进口流量至Q,使得两室隔板内液体线流速均为0.050cm/s,2h后在扩散渗析器底部放一收液盘,扩散渗析器的外漏液完全流入收液盘,开始取样,记录在一定取样时间t₃内的收液盘储水量V₃,按公式(3)计算扩散渗析器的外漏率γ。6.3.3结果计算外漏率γ按公式(3)计算:y——外漏率,以%表示;V₃——收液盘储水量的数值,单位为升(L);Q₃——渗析室进口流量的数值,单位为升每小时(L/h);Q₄扩散室进口流量的数值,单位为升每小时(L/h);tg——取样时间的数值,单位为小时(h)。6.4酸分离扩散渗析器处理性能6.4.1试验条件酸分离扩散渗析器处理性能试验条件应符合以下规定:——扩散液:符合GB/T6682—2008规定的三级水; 渗析液;按HG/T5112—2016中6.3.5.1的规定,配制盐酸浓度为3.0mol/L、氯化亚铁浓度为0.30mol/L的盐酸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试验温度:20℃~30℃。6.4.2试验方法酸分离扩散渗析器处理性能测试步骤如下:a)用符合5.1、5.2和5.3要求的酸分离扩散渗析器进行其处理性能的测试。b)将位于酸分离扩散渗析器下端的扩散室出口连接管路使得排放口高度与渗析室出口高度相同,渗析液从酸分离扩散渗析器渗析室进口流入、从渗析室出口流出,扩散液从酸分离扩散渗析器扩散室进口流入、从扩散室出口流出。调节渗析室和扩散室的进口流量,将酸分离扩散渗析器内气体排空。c)按照表2中酸分离扩散渗析器处理量,处理量也为渗析室的进口流量,调节渗析室和扩散室进口流量一致并保持恒定。d)酸分离扩散渗析器运行2h后,记录渗析室出口流量Q和扩散室出口流量Q,分6别从渗析室出口及扩散室出口取样,按HG/T5112—2016附录B的规定测试渗析室子的浓度(g²、亚铁离子的浓度Cpg,a和扩散室中氢离子的浓度cn+,af、亚铁离子的浓度Cpdt,并在间隔2h后再次取样,按附录C.1计算两次的回收率ηaia和截留率λsd。若两次的回收率和截留率的绝对值差值均不超过2%,试验结束;若绝对值差值超过2%,再次间隔2h后取样,直至前后两次的回收率和截留率的绝对值差值均不超过2%,试验e)计算最后两次的回收率和截留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酸分离扩散渗析器的回收率a和截——渗析液:按HG/T5699—2020中6.5.2的规定,配制氢氧化钠浓度为6.0mol/L、偏铝酸a)用符合5.1、5.2和5.3要求的碱分离扩散渗析器进行其处理性能的测试。b)将位于碱分离扩散渗析器下端的扩散室出口连接管路使得排放口高度与渗析室出口高度相同,渗析液从碱分离扩散渗析器渗析室进口流入、从渗析室出口流出,扩散液从碱分渗析器扩散室进口流入、从扩散室出口流出。调节渗析室和扩散室c)按照表3中碱分离扩散渗析器处理量,处理量也为渗析室的进口流量,调节渗析室和扩散室d)碱分离扩散渗析器运行2h后,记录渗析室出口流量Q,dn和扩散室出口流量Q分别从渗析室出口及扩散室出口取样,按HG/T5699—2020附录B的规定测试渗析室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CoHdn、偏铝酸根离子的浓度CAo,di和扩散室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CoH.df、偏铝酸根离子的浓度(Ao₂di,并在间隔2h后再次取样,按附录C.2计算两次的回收率7…和截留率λk。若两次的回收率和截留率的绝对值差值均不超过2%,试验结束;若绝对值差值超过2%,再次间隔2h后取样,直至前后两次的回收率和截留率的绝对值差值均不超过2%,试验结束。e)计算最后两次的回收率和截留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碱分离扩散渗析器的回收率万和截7每台扩散渗析器均按表4的检验项目和试验方法进行出厂检验。b)产品的结构、工艺及主要材料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在7.3.1的检验条件下,扩散渗析器按表4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进行型式检验。表4检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出厂检验型式检验1结构√√2内漏率√√3√√4√5√采用表4中相应的检验方法分别进行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符合表4中对应的检验项目为合格产品,不符合表4中对应的检验项目为不合格产品。8扩散渗析器应有包装箱,并有合适的缓冲、支撑及固定措施,防止搬运时扩散渗析器在箱内滑包装箱内应附带装箱单、检验合格证、使用扩散渗析器运输前应将扩散渗析器内溶液放空。冬季温度低于4℃时,扩散渗析器内先用20%氯化钠溶液灌满浸泡24h后放空。然后用橡胶塞及丝堵密封水道口及气孔,防止水分挥发及杂物进扩散渗析器应立放,并注满5%氯化钠溶液贮存。贮存地要求在室内,四周清洁,平整。贮存温度为4℃~40℃。9(规范性)扩散渗析器内部结构示意图扩散渗析器内部结构示意图见图A.1。1--夹紧件:3---配水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