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2.1中国气候区划_第1页
(26)-3.2.1中国气候区划_第2页
(26)-3.2.1中国气候区划_第3页
(26)-3.2.1中国气候区划_第4页
(26)-3.2.1中国气候区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中国气候区划气候资源1、气候资源概念

指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气候特点。例如自然界的能量、光照、水分和风能等。一个地方的气候特点是各种气候形成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由于纬度的高低、距海的远近、地形地势的不同,各个地方的气候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其分布错综复杂。第一节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气候区划

气候区划是根据区域内气候特征和成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区划等级系统,把不同尺度的气候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次级气候区的工作。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方法实验分类法成因分类法第一节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实验分类法是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平均值及其季节变化,来与自然界的植物分布、土壤水分平衡、水文情况及自然景观等相对照来划分气候带和气候型。柯本、桑斯威特、沃耶伊柯夫和杜库洽夫等分别为这一大类的代表。第一节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成因分类法是根据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来划分气候带和气候型。一般是先从辐射和环流来划分气候带;然后再就大陆东西岸位置、海陆影响、地形等因子与环流相结合来确定气候型。这一派的学者很多.最著名的有阿里索夫、弗隆、特尔真和斯查勒等。最被广泛使用的气候分类法,由德国的气候学家柯本所发展出来的气候分类法,1918年发表分类法德第一个完整版本,1936年发表最后修订版本。利用温度,雨量的年平均值与其年变化设计一种气候分类法。首先对物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作了研究,找出植物分布与气候分布的联系,归纳出几个实验式作为区分气候的标准。第一节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柯本气候法气候带是大致与纬圈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的气候分类单位,是地球上最大的气候区域单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气候带按一定顺序分布。气候带的划分是由最基本的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这一条件决定的。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曾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把地球气候划分为五个气候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称为天文气候带或地理气候带。这种古老的气候带划分方法,只是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所以也称为太阳气候带。第一节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气候带是大致与纬圈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的气候分类单位,是地球上最大的气候区域单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气候带按一定顺序分布。气候带的划分是由最基本的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这一条件决定的。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曾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把地球气候划分为五个气候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称为天文气候带或地理气候带。这种古老的气候带划分方法,只是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所以也称为太阳气候带。第一节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其具体气候带划分如表所示该分类法的优点是标准严格,界限明确,应用便利,并且较其他分类法更适合于景观带,故被广泛应用。缺点,其最大缺点之一是对于干燥气候的标准大半是人为的。因为高度可以影响温度,所以在该法中的气候图上气候分布相当紊乱,天气气候的观点而论,各种气候带的气候不能相混,这种分类法未全面考虑到这一点,所以由于高度因素又造成了许多不合理的缺点。此外,这种分类法对于小范围地区不适宜应用。第一节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柯本气候法优劣参照国外学者的区划方法:竺可桢,涂长望,卢鋈(lúwù)以及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将国外的区划方法应用于我国:吴和庚,陶诗言等用桑斯维特方法用统计方法分析一个单一要素所作的气候区划运用某些综合性要素的分布特征做出的中国气候区划第一节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第一节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一、学者自发的个人研究竺可桢:1931年以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等为主要指标,把中国气候划分为华南、华中、华北、东北、云南高原、草原、西藏和蒙新等8个区。涂长望:1936年在竺可桢的气候区划基础上加以补充而完成,将全国划分为8个类型区:东北类、蒙古类、华北类、华中类、华南类、华西类、西藏类、西藏东南部。卢鋈:

1949年,以1月-6℃等温线、1月6℃等温线、750mm年雨量线和1250mm年雨量线四条等值线作为区划的重要标准,将全国划分为10个气候区,每区之下再分若干副区,即:①东北区(4个副区),②塞外草原区(2个副区),③新疆山地区,④西北荒漠区(6个副区),⑤华北区(2个副区),⑥华中区(5个副区),⑦华南区(2个副区),⑧海南区(2个副区),⑨华西区(4个副区),⑩西藏区。二、国家机构组织的集体研究中国科学院:1956年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划草案》,1959年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划初稿》。中央气象局1958年、1962年两次部署各省、地、县的气象单位对所属地区进行气候资源调查和气候区划,并出版中国气候图集,作出新的全国气候区划。竺可桢,张宝堃(kūn)三、原国家农委组织的全国农业气候区划1978~1985年的全国科技发展规划中,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被列为重点研究项目。这一区划集各家之长,将全国依次划分为3个农业气候大区、15个农业气候带和55个农业气候区第二节中国气候区划的目的、作用和任务气候区划的目的气候区划的作用气候区划的任务一、气候区划的目的

在于了解各种气候要素的区域组合和差异,揭示气候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并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和防止不利的气候条件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二、气候区划的作用(1)提供气候环境资料;(2)提供气候资源条件;(3)指出环境和资源的空间关系;(4)提供国民经济预测的基础。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生产因时、因地制宜服务。农业气候区划可以从科学上论证现有农业布局、种植制度和农业技术等是否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了该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为进一步调整农业布局,农业技术革新,新品种引进和农业政策的制定等提供气候依据。农业气候区划的种类不同,它们所能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三、气候区划的任务任务:揭示农业气候的区域差异,分区阐述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本着发挥农业气候资源优势,避免和克服不利农业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着重对合理调整大农业结构,建立各类农业生产基地,确立适宜种植制度,调整作物布局,以及解决农业技术措施和农业发展方向等问题,从农业气候角度提出建议和发展策略。第三节中国气候区划的内容与特点一、综合性气候区划二、分类气候区划三、分级气候区划一、综合性气候区划1959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气候区划是各种区划中的较好的一种。这一区划方案是用日平均气温≥10℃稳定期积温作为热量指标,用干燥度(指蒸发力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作为水分指标,用日平均气温≥10℃稳定期积温乘以0.16作为蒸发力。以日照资料作为区划参考。根据热量指标把全国划分成赤道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副热带季风气候、暖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温带季风气候6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重点根据热量和水分两项标准,参考光照条件,将全国分为8个一级区,32个二级区,68个三级区。二、分类气候区划农业气候区划建筑气侯区划公路气候区划三、分级气候区划全国气候区划;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市、盟)、县(县级市、旗)范围进行的,叫省级、地区级、县级气候区划。第四节中国气候区划的分区原则和指标体系一、气候区划的原则二、气候区划的指标一、气候区划的原则首先,气候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表现在气候系统的各个方面,如光照、热量、水分和环流等,气候区划必须综合考虑,即坚持综合性原则;其次,在某一级区划中,气候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往往以某一方面为主,所以要以该方面的特征和成因为主要依据,即遵循主导因子原则;再次,气候区划不仅要考虑气候特征的空间分异,而且还要考虑其分异原因,即遵循发生学原则;最后,气候区划必须考虑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并在区划的指标中给以恰当的反映,区划结果也应简单明确,即坚持实用性原则。二、气候区划的指标热量指标:温度指标,辐射量指标

水分指标:降水量指标、综合性干湿指标(具体指标参数如下表)

干湿指标干湿区潮湿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年干燥度Ep/r<0.50.5~11~22~5>5年湿润度r/Ep>22~11~0.50.5~0.2<0.2年降水蒸散差r-Ep(mm)>800800~00~-400-400~-800<-800年蒸散差Ep-E(mm)<100100~300300~500500~800>800年蒸发比E/Ep>0.900.90~0.600.60~0.300.30~0.10<0.10可能蒸散量降水量实际蒸散量第五节主要分区简介一、中国气候区划的分区简介采用日平均气温≥10℃的天数作为一级区划的指标气候带气候大区气候区气候带气候大区气候区年干燥度系数7月平均气温确定熟制栽培品种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的分区简介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的分区简介中国农业气候区划的分级系统由三个等级组成第一级划分为3个大区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青藏高原农业气候大区。第二级划分为15个农业气候带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划分为北温带(寒温带)、中温带、南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藏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南热带;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的分区简介中国农业气候区划的分级系统由三个等级组成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划分为干旱中温带、干旱南温带;青藏高原农业气候大区划分为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第三级划分农业气候区,将全国分为55个农业气候区具体详细情况见下表Ⅱ11(43)阿勒泰-塔城区温凉、干旱、半干旱、多白灾牧,一年一熟,春小麦、马铃薯、林Ⅱ11(44)准噶尔盆地区温暖、干旱、干热风灌溉农业,一年一熟,小麦、长绒棉、玉米、杂粮、瓜果、牧Ⅱ11(45)天山区高山冰川、多雨雪、伊犁河谷温暖林、牧,一年一熟,河谷小麦、果树Ⅱ12干旱南温带Ⅱ12(46)塔里木-哈密盆地区夏酷热、冬严寒、光照充足、干旱、风沙荒漠戈壁,灌溉农业,一年一熟,瓜果(哈密瓜、葡萄)、长绒棉、牧Ⅲ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Ⅲ13高原寒带Ⅲ13(47)昆仑山-北羌塘高原区高寒、干旱、大风、光照强荒漠,农业很少Ⅲ14高原亚寒带Ⅲ14(48)东青南高原区高寒、湿润、多冰雹、冬春雪灾重牧,河谷有农业Ⅲ14(49)西青南高原区高寒、半湿润、冰雹、大风牧Ⅲ14(50)南羌塘高原区高寒、光能丰富、半干旱、干旱、大风、多冰雹牧Ⅲ15高原温带Ⅲ15(51)柴达木盆地区夏暖冬寒、光能丰富、干旱、风沙灌溉农业,一年一熟,春小麦、马铃薯、牧Ⅲ15(52)青海湖盆地-祁连山区冬冷夏凉、半干旱、干旱、冰雹农牧过渡,祁连山林牧,一年一熟,春小麦、油菜Ⅲ15(53)川西-藏东高原区温凉、气候垂直变化大林、牧,一年一熟,喜凉作物Ⅲ15(54)藏南高原-喜马拉雅山区温凉、气候垂直变化大、光能丰富、冬春干旱、冰雹牧,河谷农牧,一年一熟,喜凉作物Ⅲ15(55)藏西狮泉河区温和、干旱、光能丰富、多大风牧,一年一熟,青稞各农业气候大区简介1.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季风活跃,四季分明夏季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盛行,气候温暖、湿润多雨,适于喜温作物和果木林茂盛生长。春、秋季分别是作物播种和成熟的主要季节。冬季西北风盛行,气候寒冷偏干,北方农作物有越冬期,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只能种喜凉作物,偶尔有低温冷害发生。受东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农事活动四季分明。受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农业生产受干、湿季的影响较大。各农业气候大区简介1.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生产潜力高。雨热同季,适宜扩大高产作物生产。热量与降水量的增减同步。农业气候类型多样,适种生物种类极为丰富。有温带、亚热带、热带多种气候类型和各种生态环境,适于生长不同种类的名优特品种,也适于各类品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生长。农业气候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主要有旱、涝、低温、冻害、干热风、冰雹和热带风暴等等,尤以旱、涝灾较为普遍,是造成农业产量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各农业气候大区简介1.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提高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对于光、热条件好,并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在改善水肥条件的前提下,积极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东北地区应充分发挥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的优势,建成中国大豆、玉米的主产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热充足,河网密布,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水平高,应继续巩固提高双季稻主产区的地位;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地,水、热条件多样,适于大力发展亚热带经济果木林,大量荒山荒坡可建成农区畜牧业基地;沿海滩涂利用潜力大。各农业气候大区简介2.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位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由于深居内陆,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主要属于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为干旱草原、半荒漠草原以及戈壁沙漠。以牧业为主,在有高山降水和冰雪融化水的地区,可引水灌溉发展绿洲农业。各农业气候大区简介2.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是全国太阳辐射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本区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很大,丰富的光能有利于光合作用。农产品品质优良。春季升温快,夏季热量条件好,气温日较差大,积温有效性高风能资源丰富。降水少,变率大,时空分配不均另外,风、旱、雪、冻灾害频繁,土壤荒漠化、沙暴和沙丘移动严重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干旱、雪灾或冻害给草原牧业造成的损失也十分严重各农业气候大区简介2.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提高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西北干旱大区的农业主要应加强绿洲农业的集约经营,搞好灌溉设施配套和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对光温资源的利用,提高单产水平。同时,把水资源合理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和过度开发引起的流域生态失调和湖水水质恶化,尽量减少开荒面积,保护草原和荒漠植被,控制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广大草原牧区,由于夏季草场多,冬季草场少,应发展季节性畜牧业,使家畜充分利用夏季雨热形成的水草丰盛优势而肥育,入冬前屠宰,以免严寒缺草料而造成的瘦、弱、病、死。各农业气候大区简介3.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位于中国西南海拔3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农业气候类型独特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太阳辐射资源多。是中国辐射资源的高值区,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