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
25《屈原列传》(一)
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
【文言基础梳理】
一、选择题。(45分,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B.齐与楚从亲
C.厚币委质事楚D.其文约,其辞微
【答案】D
【解析】
A项,“指”同“旨”,意旨。
B项,“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C项,“质”同“贽”,见面礼。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屈原既细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D.被发行吟泽畔
【答案】C
【解析】
A项,“细”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B项,“指”同“旨”;旨趣;
D项,“被”通“披披散。
故选C。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平疾王听之不啰也聪:聪明
其文约,其辞微微:简约
B.皤然泥而不浮者也滓:渣率
然皆用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
C.人考则反本穷:处境艰难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夺:强取为己有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属于
举卷迩而见义远类:类似
【答案】C
【解析】
A项,聪:明察:微:含蓄隐晦。
B项,滓:污染。
D项,属:接连,跟着;类:事物。
故选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王怒加疏屈平楚怀王贪顾信张仪
B.秦,虎狼之国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C.故内惑于郑袖明于治乱
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答案】A
【解析】
A项,均为连词,表顺承。
B项,“虎狼之国”,助词,的;“覆之”,代词,代指楚国。
C项,“内惑于郑袖”,介词,表被动;“明于治乱”,介词,对于。
D项,“以其”,介词,让,把;“以劝”,介词,因为,由于。
故选Ao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B.平伐其功,曰"为“非我莫能为”也
C.形容枯槁
D.然皆祖屈原之丛容辞令
【答案】B
【解析】
A项,古义是第二年;今义是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B项,古今异义相同,认为。
C项,古义是外貌,模样;今义是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D项,古义是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是①不慌不忙,镇静,沉着;②(时间或经济)宽裕。
故选B。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父母者,人之本也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B.信画见疑举世混浊顶我独清
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举贤以自佐
D.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答案】B
【解析】
A项,前句为助词"的“;后句为代词“他”;
B项,前后句皆为表转折的连词;
C项,前句为介词,用;后句为表目的的连词,来;
D项,前句为介词“被“;后句为语气词。
故选Bo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以事基君②其称文小而基指极大
③以剌世事④以浮游尘埃之外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D
【解析】
①代词,他的;②代词,文章的;③连词,表目的;④连词,相当于“而”。因此,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故选D。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上官大夫见画欲夺之信巾见疑,忠而被谤
B.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邪曲之害公也遂取楚之汉中地
D.外欺于张仪大破楚师于丹、淅
【答案】B
【解析】
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B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C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第二个“之''是结构助
词,译为"的
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第二个“于”是介词,引进动作的地点,译为“在”。
故选B.
9.与“泥而不滓”中“泥”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时秦昭王与楚嫡B.卒使上官大夫军屈原于顷襄王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D.复释去张仪
【答案】A
【解析】
例句,名词作动词,染黑;
A项,名词作动词,通婚;
B项,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C项,动词作名词,听觉;
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开。
故选A。
10.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则与王图议国事②谡说之蔽明也
③邪也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④蝉蜕于浊秽
⑤许君举国而欲反覆之⑥亡国跋家相随属
⑦时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⑧莫不欲求名以自为,举国以自佐
⑨嵋然泥而不浮者也
A.①④⑨/②/③⑧/⑤⑥/⑦B.①④⑦/②⑤/③⑧/⑥/⑨
C.①④⑦/②/③⑧/⑤⑥/⑨D.①④/②/③⑧/⑤⑥/⑦⑨
【答案】C
【解析】
①入:对内、在朝内,名词作状语。
②谗谄: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动词活用作名词。
③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方正;端方正直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蝉:像蝉那样。名词作状语。
⑤存、兴:使……存,使……兴。动词的使动用法
⑥亡:使……灭亡。破:使……破败。动词的使动用法。
⑦内,外:在朝内,在国外。名词作状语。
⑧忠:忠诚的人。贤:贤能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①④⑦名词作状语;②动词活用作名词;③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⑤⑥动词的使动用法。⑨名
词活用作动词。
故选Co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明道德之广崇②其后楚目以削③时秦昭王与楚嫡④身容死于秦
⑤母屈原于顷襄王⑥故自惑于郑袖⑦方无之不容也⑧邪啊之害公也
A.①③〃②④⑥〃⑤⑦〃⑧B.①④⑤〃②⑥〃③//⑦⑧
C.①⑤//②④⑥〃③D.①⑦⑧//②③⑥〃④〃⑤
【答案】C
【解析】
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阐明;
②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③名词活用为动词,通婚;
④名词作状语,像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说坏话;
⑥名词作状语,在内;
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邪恶的小人:
故选C。
1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忠而被谤B.故内惑于郑袖
C.是以见放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答案】D
【解析】
A项,被动句,"被''表被动:
B项,被动句,“于''表被动;
C项,被动句,“见”表被动;
D项,定语后置句,应为“察察之身”。
故选D。
13.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3分)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②兵挫地削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④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⑤为天下笑⑥竟为秦所灭
⑦是以见放⑧战于蓝田
A.①③⑥⑦B.③④⑤⑦C.②④⑥⑧D.②⑤⑥⑦
【答案】D
【解析】
①是判断句,"……也'’表判断;
②被动句,词语本身包含被动语意;
③④不是特殊句式;
⑤被动句,“为”表被动;
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⑦被动句,“见”表被动:
⑧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蓝田战”。
故选D。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答案】D
【解析】
A项,"……者.....也”,判断句/“为”,被。被动句。
B项,“……者,……也”,判断句;"于''表被动,被动句/“于“,后置了状语,状语后置句。
C项,“身之察察、物之汶汶”,"察察身,汶汶物”。定语后置句/“自为、自佐”,“为自、佐自
宾语前置句。
D项,均为被动句。被动词分别是“见”、"于
故选D。
1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徒,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对内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
B.《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
所进行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作者生活的汉武帝时期三
千年间的历史。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赋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特殊文体,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
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并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答案】C
【解析】
C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错,《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选C。
【文本综合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有伏。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
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木木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
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日王使屈平为令众英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
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串
曼》。“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
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
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筋其糟而啜其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目:“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
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嘘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6.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
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
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职位仅次于令尹。《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
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大夫,官阶之一,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
C.《离骚》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楚辞》的代表作。
D.文学史上常用“风”"骚”并称,“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
为代表的《楚辞》。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定法
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上官大夫的谗言,所以怀王发怒而疏远了屈原。
B.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
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C.怀王在内迷惑郑袖,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
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怀王不了解人招来的祸害。
D.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
蒙受世俗的尘垢。他在自投汨罗之前写了《怀沙》赋。
19.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答案】16.D17.B18.D
19.(1)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一人清醒。因此我被
放逐。
(2)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先贤所推崇的。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
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
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见”和“夺”都是上官大夫的行为,语意联系紧密,不能断开;“屈平”作后句“不与”的主语,在“屈
平”前面断开,排除AB两项。
“令”(第一个)是名词,作“为”的宾语,“众”作后句“莫不知”的主语,中间断开;“平”指屈平,
作后句“伐其功''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错误,由高到低应为“卿、大夫、士”。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屈原的下属没写完”错误,“属”的意思是“写”,意思是“屈原没写完”。
B.“听力不好”错误,应是“被小人迷感,不辨是非
C.“在内迷惑郑袖”错误,应是“被郑袖迷惑”。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举”,全;“是以”,因此;“见放”,被放逐。
(2)“伏”,保持;“死直”,献身正道;“固”,本来;“厚”,推崇。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
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
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
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
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
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
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
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
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
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
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
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
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
“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
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
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
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
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
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
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考点拓展训练】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4题。(20分)
(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干。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
虽放流,春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
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
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
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
祸也O...
太史公日:”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
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带售,何国不容,而自令若
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二)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
姓,目: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
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目烈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谱毁之。
王乃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
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
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
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在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
汨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
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
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王逸《离骚经序》)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秦昭王使张仪瑞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
死于秦/
B.是时/秦昭王使张仪瑞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
于秦/
C.是时/秦昭王使张仪瑞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
于秦/
D.是时/秦昭王使张仪瑞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
死于秦/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多由楚国贵族担
任。
B.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名义上需服从王室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
等.
C.同列,古代官员入朝,需按职位、官阶高低依次排列,同列即指同一班列,地位相同。
D.迁,古代官职调动常用语,一般指升官,也可指贬官、降职。文中的意思是“降职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怀王因不知忠臣之分,最后落得军队遭遇挫败,国土沦丧,自己也客死秦国的下场,这
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B.《屈原贾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属于篇后论赞,议论性很强,抒情色彩较弱,但也寄
寓着作者对屈原极其复杂的情感——有仰慕,有赞颂,也有悲悯和哀叹。
C.《离骚经序》依照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详细的阐释,评价
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
D.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守“正
道”,还希望国君能觉醒并回到“正道”上来。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24.选文(一)是历史人物传记,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3分)
【答案】20.C21.D22.B
23.①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
来。②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哀痛于他的怀才不遇,而同
情他的志向的。
24.①夹叙夹议,寓评于叙。②议中寓情,论中有情。原因:司马迁的个人遭际和屈原有诸多
相似之处,有同病相怜之感。因此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对屈原命运的叹惋。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译: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
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
王最终客死在秦国。
“濡诈怀王”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B;
“卒''是"最终”的意思,修饰“客死于秦”,句中作状语,表示最终的结果,中间不能断开,可以
排除D。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的意思是,降职”,错误。文中“迁屈原于江南”的“迁”,是放逐、流放的意思。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议论性很强,抒情色彩较弱”错误。结尾的“太史公曰",议中寓情,表达了着作者对屈原的
复杂情感,抒情色彩较强。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存”,思念;"兴”,使动用法,使……兴,振兴;"反覆”,回归;"致”,表达。
(2)“凡百”,所有;“嘉”,赞赏;“文彩”,文才;“愍”,同情。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从“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
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
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可知,选文(一)在
表达方式上夹叙夹议,寓评于叙。
从''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
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可知,选文(一)在表达方式上议中寓情,论中有情。
联系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和屈原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迫害,所以司马
迁对屈原有同病相怜之感。因此文中多处流露出作者的苦闷不平之气和对屈原命运的感慨叹惋
之情。
参考译文:
(-)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
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
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
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
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
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
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
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硫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
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
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
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
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
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二)
《离骚》经是屈原所作。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在楚怀王时做官,当的是三闾大夫。三闾
的职责是掌管王族姓的事务,即昭、屈、景三姓。屈原整理了王族的家谱,明确了贤良之士的
标准规范,来激励国中贤士。屈原在朝廷内与怀王谋划讨论国家大事,处理疑难事务;在朝廷
外监察群臣的言行,应对各诸侯国的来访,他的建议都能被来纳,他也尽职尽责地做事,因而
怀王非常器重他。同他一起担任大夫的上官靳尚嫉妒他的才能,与别人一起进诋毁他,怀王于
是疏远了屈原。
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
经》。离,是别的意思;族,是愁的意思;经,是途径。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朝
廷,虽心中忧虑,却仍沿着正道前行,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虞三个
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浇的灭亡,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
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
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
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馋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
屈原被流放在荒远地区,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来证明自己的冤屈,却最终不能被明察。
他又不能容忍以自己的清白之身长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于是投汨罗江自沉而死。
《离版》的行文,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杳草来比喻
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纪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
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比喻小人。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
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哀痛于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
志向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9题。(20分)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今,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今,曰惟®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今,渡江涛而
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
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
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④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
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
冯夷⑤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⑥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
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
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电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
变廿岁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耳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有手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
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气词。②伊:助词,无义。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退默:引退隐居。
⑤冯夷:河伯。⑥九关:九重天门。⑦中浦:水滨。
25.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汇确的一项是(3分)
A.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B.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C.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D.峡山高兮崔鬼/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兮/高台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B.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也泛指绘画艺术。“丹青”又本指
丹砂青腹矿石颜料,因其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个人业绩昭著,又因丹册多记勋,青册
多记事,故"丹青”义同史册。
C.国:古代公、侯的封地称为国(或邦)。衍生义为国都,指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
"国城国邑
D.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
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对
人的尊称。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记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此
赋是发屈原之心而作,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给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
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
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
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
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2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2)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29.从这篇赋来看,苏轼对屈原之死持什么态度?(3分)
【答案】25.B26.D27.C
28.(1)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2)我怀揣美玉、
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29.苏轼对屈原之死是理解和肯定的。他认为屈原既不能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新能源汽车制造与销售合同
- 2024年度深圳城市更新项目合作合同
- 2024土地整治与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合同3篇
- 2024年度商业用房租赁与商业运营支持服务合同3篇
- 2024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与聘用服务合同范本
- 2024年度物流企业联盟合作协议2篇
- 2024年土地登记代理及地籍变更登记合同3篇
- 2024年度三方联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节能环保设施运营维护合同3篇
- 2024年度城市鱼菜共生园承包经营合作协议书3篇
- 沥青混合料的最小压实厚度及适宜厚度
- 精益生产导入培训(经典的纸飞机游戏)
- 国际商务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云管平台的自动化运维与巡检解决方案
- 小学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 审图意见电气单
- 全年篮球训练计划表
- 三打白骨精英语话剧剧本
- 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指南
- 保利幕墙工程技术标述标课件
- 优秀项目监理部评选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