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
内容分析
《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
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
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
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
“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
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
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
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山居秋暝》。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L揭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
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
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
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
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
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
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有“诗佛”之称。前期写
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对田
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板书课题:山居秋暝,齐读一遍课题)
解题:“暝"(ming)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的意
思。“山居”是“山中居所”的意思,“秋暝”是指“秋天的
傍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山水诗。(板书:山水诗)
2.讲故事。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辆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傍
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
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本诗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堪称王维诗
的代表作。这首诗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月光曲》优美典雅的音乐声中,老师叙述故事)
那是一个秋凉时节,一天傍晚,大雨刚刚过去,山谷显
得格外寂静,夜晚不知不觉来临了,秋天雨后的天气真是清
新怡人啊。诗人漫步山中,抬头看到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
再低头一看,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面上,清清的山
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多美啊!这
时候,静静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洗完衣物的
姑娘正从河边漫步回到村口;小河上的莲叶在水中轻轻摇动,
那是晚归的渔舟正顺流而下。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
美好,诗人情不自禁地说:“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
住不走啦!”看着,想着,触景生情,于是吟诵出这样一首
诗,诗名就叫《山居秋暝》。(教师有感情背诵诗句,音乐声止,表演结
束)。
【设计意图】采用故事引入的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所
说的故事,实际就是对诗句内容做了形象的描述,这又让学生一开始就能从整体
上感知诗的内容和情感了,这也符合从整体入手的阅读要求。
二、自学质疑,明晰诗意。
(一)反复朗读,把握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反复朗读这首诗,要求读通、读顺。(学生读几遍后抽查朗
读情况)
2.根据朗读古诗的要求进行吟诵指导,并注意教给学生朗读方法一一注意三
字尾的停顿。因为古人作诗多为即兴吟诵,三字尾是一个主要的音步,之前的是
每两字为一音步,三字尾中按意群可划分为1、2和2、1型。故本诗的朗读节奏
3.教师示范朗读后,指导学生读好。
4.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所以应当用轻快的语调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
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5.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
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
(二)自学质疑,试讲诗意。
1.同学们可以利用工具书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
可以提出问题,同桌交流,为理解诗句意思做好准备。
教师可补充注解。
1.喧:喧哗。
2.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3.随意:任凭。
4.春芳:春天的花草。
5.歇:尽。
2.先让学生试讲诗意,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诗。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倩影,
清泉轻轻地在山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我在这样的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教师或学生多读几遍译诗)
【设计意图】先学后导,体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赏析诗意,体会意境。
1.首联”空山新雨后”点明“山居”;"天气晚来秋”点出“秋暝”。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这样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所描写的是初秋时节空山雨后
的晚景。“空山”表明山的空旷寂静,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又适逢“新
雨”过后,青山经过山雨的洗涤,愈显苍翠;秋天的傍晚,天气是那样清新怡人。
这两句出笔自然,总写了山中雨后的特定环境,笼罩全篇。
2.颔联和颈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
林洒落在地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明月、
松林是静止的,泉水是流动的,淙淙的泉水,更衬托出四周的宁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浣女”与“下渔舟”是倒装。而“喧”与
“动”,既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又具有一种生活气息。诗人着力刻画勤劳人民的
纯朴生活,正是诗人向往这种生活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反衬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
倦。
颔联的“明月”“松林”“清泉”这些词,写的是静;颈联的“喧”“动”“归”
“下”这些词,写的是动。两联这样安排使颔联描绘的静的境界,不是死一般的
寂静,而是跳动着的生命,使整个山林显得生机盎然。这跳动的生命,不仅没有
破坏山林幽静的气氛,反而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幽静了。以动衬静,收到
了艺术上相反相成的效果。颔联和颈联具体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诗人
,,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两句诗直抒诗人的心志。意思是说:尽管
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的美好,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随意”
是“任凭”的意思。“王孙”则暗指诗人自己。《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
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维在这里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更好,
洁净纯朴,决心留下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这虽是一种消极避世的
思想,但这种洁身自好的孤高情怀,却表现了封建士大夫遭冷遇后对统治集团一
种反抗的精神。
4.小结。
【设计意图】这首诗自然朴素,不加雕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清
幽明丽、活泼新鲜的图画。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有“竹喧”“莲动”的喧
闹;有“翠竹”“青莲”的悦目色彩,有“淙淙流泉”的悦耳声响。动静结合,
声色并茂,这一切又是那样的和谐自然,不愧是“诗中有画”。在这幅图画中,
似乎没有诗人的活动,只有自然山水,但实际上,诗人处处表现着自己:诗人之
所以选择这些景物,刻画得如此优美动人,正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这也是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深情朗读,熟读背诵。
读。
自由
学生
1.
读。
示范
教师
2.
读。
配乐
3.
设计
板书
首
诗词三
21.古
)
(背景
天气
点、
、地
山时间
居
宁静
清幽
静
——
、石
、泉
、松
:月
秋景物
恬淡
和乐
动
——
舟下
、渔
女归
:浣
暝人物
归隐
——
可留
:自
抒情
设计
作业
题。.
课习
》本节
好卷
一本
》/《
课堂
《核心
完成
时
第二课
目标
课时
意。
解诗
》,理
夜泊
《枫桥
默写
诵并
,背
课文
朗读
情地
有感
1.
。
乡愁
子的
会游
,体
意境
诗的
领悟
象,
的意
描写
诗句
想象
2.
过程
教学
入。
诗导
一、古
题。
读课
生齐
1.学
题。
2.破
?
意思
什么
”是
夜泊
枫桥
师:“
。
停泊
桥边
在枫
夜晚
生:
?
的吗
补充
师:有
。
过夜
桥边
在枫
船停
生:把
?
停的
师:谁
生:张继。
师总结: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让一座小小
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桥流传千古,也让张继名垂青史。
【设计意图】由解诗题导入,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感受诗的意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生1:有点伤感。
生2:有点凄凉。
生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寂寞。
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读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想通过我
的朗读表达出来。
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
3.学生自由读诗。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
生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
生3:客船。
生4:还有钟声。
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此处插入一张课件,内容:全诗,
其中把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霜满天、客船、钟声词语变色)
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如果把
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
生:愁。
师: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拿出笔,看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
这个字的?
(生批画读后汇报。)
生:我从“乌啼”中体会出来的。乌鸦都在啼哭,感觉很伤心。
师:读读这句。
(生读)
4.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这句还有什么体会?
生:“霜满天”中的“霜”让我觉得很寒冷。
师:一个“霜”字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
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呢?仔细读读、品品,看能否品出什么?
(老师课件出示对比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乌啼霜满地”
生:第一句好,感觉很冷。
师:从中透出冷。
(学生自己体会,齐读该行诗)
师:读诗像品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它的味道。
5.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棵棵枫树。
师:是这样的枫叶吗?
(课件出示火红的枫叶图)
生:不是,没这么红,是枯黄的。
师:闭上眼睛,走入这种情形。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照画面,读读这首诗。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诗中谁跟谁相伴呢?
生:江枫与渔火。
师: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
生1:没有,很孤独。
生2:很凄凉。
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6.学生读诗。
师:“眠”是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谁睡了?
生1:江枫睡了。
生2:渔火睡了。
师动情强调:江枫一一
生:睡了。
师:船家----
生:睡了。
师:整个大地----
生:都睡了。
师: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
师:把你们刚才的话连起来,就是一首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呀!
7.课件出示:
江水睡了,
枫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师:谁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单个读)
师:读出夜晚的宁静,读出诗人的忧伤。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夜愈深愈难眠”?
生1:诗人很孤独。
生2:想家。
生3:想他的孩子。
生4:想他的爸爸妈妈。
师:“对愁眠”原来是“对愁难眠”呀!把这种感觉放进诗中读一读。
(学生读前两行)
8.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诗是越品越有味,往下看,再读一读。
(学生读第三、四行)
师:要想读得有味道,就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生:我觉得诗人在这里是个客人。
师:“客人”是什么意思?
生:被邀请来做客的人。
师:“客人”是谁?
生:张继。
师:“客人”就是诗人。大家还记得王维的一首诗吗?
(生齐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联系到张继身上,你从“客”这个字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张继怎样
的感情?
生: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的愁苦。盼望与家人团圆,却不能及时归家的愁闷
心情。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自己
的心情是难以言说,读吧,读出那种味道,读得像寒山寺的钟声,余音绕梁,绵
延悠长。
(学生带着感情读)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愁,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
眠的一夜。(乐曲伴奏)
(学生读,读得凄清,读得悲伤)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张继吗?
生:你为什么这么愁?
师:是啊,张继,你为什么这么愁?
(生答)
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此时此刻,你眼前仿
佛看到了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
有……
生接读:(课件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生接读,再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很多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
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念,大家带着感情再读读。
(生接读,又一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围绕诗人的这条情感线索,借助课前自学,从重点词,到诗句
的意思,精读感悟,以读促悟,体会古诗蕴含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师:诗人张继除了这些“愁”外,还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张晓风《不朽的睡眠》片段,教师配乐朗诵: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
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
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
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
而,今晚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
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独
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
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师: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内心无法释怀的愁绪造就了流传千古
的《枫桥夜泊》。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
生:孤独、愁郁。
师:大家一起带着这种心境朗诵这首诗。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停泊在姑苏城外的枫桥边,
在那愁绪无处释放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
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对诗人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涵的基础上,加深对
诗人之所以有此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师小结,布置练笔。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题名的状元是谁?无人知晓了!真正被我们记
住的是这个落第的学子张继以及这首流传于世的《枫桥夜泊》。真是“好诗一首
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仅如此,苏州的枫桥及寒山寺也因此诗而美名远
扬。今天,还有人把诗中的一些景物写进歌词,谱上曲子广为传唱。著名歌手毛
宁的《涛声依旧》唱红了大江南北,听着这歌声,我们就会想到张继的《枫桥夜
泊》,就会想到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个“不朽的睡眠”。我们就来欣赏毛宁的《涛声
依旧》,在这首美妙的乐曲声中结束这堂课吧!
(播放歌曲)。
板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月落乌啼霜满天〕
枫「所见、所感*
林J〔江枫渔火对愁眠.砾
畲[所闻——夜半钟声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榆、畔”2个字,能正确读写及理解“榆关、那畔、千帐”等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奠定情感。
L学生回忆关于思乡的诗句,全班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件中的思乡诗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长相思),指导通过对比朗读,读出题目的韵味。
【设计意图】利用旧知迁移学习新的知识,奠定本文学习的整体感情基调。
二、初读诗词,分享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词,借助工具书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住宅区双电源管理办法
- 瑜伽馆空调租赁合同
- 电子厂给水施工合同
- 老年人旅游活动策划指南
- 屋顶绿化脚手架施工合同范本
- IT培训学校教师聘用合同
- 建筑工程安全事项合同
- 2025钢管扣件脚手架租赁合同样本
- 风景区餐厅租赁合同
- 文化中心停车场管理规定
- 矿山开采与生产管理
- 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幻灯片
- 综合能力测试(一)附有答案
- 大学体育与健康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齐鲁师范学院
- 化学实验操作评分细则表
- 西安市莲湖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带答案】
- JBT 14543-2024 无刷稳速直流电动机技术规范(正式版)
- 动静脉内瘘的物理学检查
- 中国麻辣烫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探究进展文献综述3800字】
- 思想道德与法治(海南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海南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