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系统化、完整化、理论化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根本转换和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是人类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演进而来的高级文明形态,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过度开发的反思,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路径,也是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呼应。宏伟目标鼓舞人心,美好前景凝聚力量。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表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十八大报告用“坚持”写出了“美丽中国”的态度,体现出为守护人类绿色家园尽职尽责的决心和意志;“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写出了“美丽中国”的承诺,描绘出一个天蓝、地绿、水净为主要标志的“美丽中国”,切合老百姓最深切的期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但也由此带来了人和自然、人和人关系矛盾的加剧,对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付出了较大代价,全社会深切地感受到资源枯竭、水土流失、食品安全,以及水、气污染等的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伤痛,迫切希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让人们生产和生活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中。一是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与此同时,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二是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在全社会提倡能够确保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中国特色小康式生活方式——勤勉努力、接受良好教育、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文明和谐、安全健康、俭朴节制、量入为出、可持续、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以及适度、理性的消费方式。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气候适应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建设绿色中国。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每一寸国土都值得珍惜。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我们将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执法管理,重点监控陆源污染物排海,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推广海洋环保技术,遏制海洋污染,防御海洋灾害,修复海洋生态,建立起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好海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成了自上而下、共同努力的大格局,相关地市、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我经常说这叫‘共炒一盘菜’,一同为生态建设作贡献,实现永续发展。”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打造受人尊敬的企业首先要从环保做起,在担负好经济责任的同时,忠实履行好应尽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激励保障,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在产业方面,坚持“十个不批”原则,坚决控制“两高一资”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落实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实行最严格的环保考核问责制度,对环保执行不力的地区实行项目限批、领导班子进行严肃问责;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多年的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落实好十八大报告提出保护生态环境依靠制度的要求。”生态建设涉及多个部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统筹和整体规划。“有法可依”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特征是长期性,是一个需要当代人和其子孙后代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想使生态文明建设固定下来、永续下去,离不开法律层面上的有力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使生态文明建设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对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护。这样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得以有力推进,确保建设美丽中国取得成功。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与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诸如立法理念落后、现行法律体系的框架存在结构性缺陷、生态文明司法与行政执法存在障碍、生态文明司法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司法工作机制、环境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等不足。生态文明法治化进程,仍需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重构。一是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化,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审视我国的法律体系,进行审查、调整和改造。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标准,推动现有各种法律的“生态化”调整与改造。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使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和国家发展的总体方针之一。二是加大司法力量对建设生态文明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为保障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环境。积极探索保护环境资源公益诉讼。逐步提高专业化与专门化水平。此外,还应加强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生态法律素养,强化司法强制力。三是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化,要以建立健全环境问责制为着力点。建立起一套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长效管理机制,把环境保护目标考核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政绩和干部升迁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四是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化,要以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为落脚点。相关部门应从公众参与制度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实现环境领域的“阳光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法律作为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手段。“生态文明建设中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推行和实现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但目前我国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立法体系散乱、立法层次较低、立法理念滞后等问题,使得法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权威的《生态文明建设法》,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这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其应当定位于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建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定位,《生态文明建设法》应当是一部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破坏恢复和生态建设于一体的基本法。”首先,应当确定《生态文明建设法》的基本原则。这主要有:生态安全原则。一切社会、经济决策都要将生态安全置于首位,凡是违反生态安全的决策和行为都应追究其法律责任。生态公正原则。应在社会群体和成员中公平分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利和义务。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满足当代人与后代子孙合理的生态环境需要,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确立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者,应赋予政府相应的权力。同时,也应注重对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最后,还要确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具体包括:保障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中重大事项的参与权,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事项听证制度;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权,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公益诉讼制度等。“文化转型”是根本文化是根,文化是魂。生态文明建设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和支撑。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先推进文化转型。去冬今春以来持续不断的雾霾天气给世人敲响了警钟。绿色发展与文明转型成为全球热议的主题词。绿色象征着自然的本性与力量,维系着生命生生不息的延续。因而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以“绿色发展”一词涵盖了低碳、循环、生态环保、新能源等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维持人类生存的内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国哲学很早就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大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包括人类)、微生物等相互依从,共同维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有序传递,使自然系统呈现出稳定、和谐和美丽的状态。自然界的一切存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因其具有‘内在价值’,人类要予以终极性的理解和尊重。”要实现文明转型,首先是哲学世界观转型,确立全新的世界观。摒弃截然二元论、二分法,强调事物的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非线性、相对性、全息性、多元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定量分析等等。其次是价值观转型,确立有机整体主义价值观。不仅个人有价值,而且确认全人类共同的价值,承认子孙后代的价值。不仅人类有价值,一切生命和大自然都有价值,而且价值是平等的。再者是方法论的转型,包括由线性思维方式转为复杂性思维方式。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性”和转型的世界,当代最新的科学与哲学研究探索表明,对人类未来前景的把握依赖于我们对复杂性的认知程度。应该用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法论,或称之为复杂性科学、复杂性哲学思考,来对待、解决雾霾等复杂性问题——我们应该有这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科学精神。只有文化自觉才能有行动自觉;只有科学的精神,才能有科学的发展。“最后是操作面的转型。这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经济方式转为绿色发展方式,回归低碳、循环、生态环保之路;生活方式追求低碳生活;资源形态的转型,主要资源由实物转变为科学技术、碳汇、文化、景观、信誉、智力等非物质资源;体制的转型等。”减少污染排放是源头要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源头抓起,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控制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尽管国家已采取了积极的控制污染排放和节能减排措施以降低空气污染,空气质量时有改善,但由于高能耗污染企业长期排放污染物,污染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一是从国家层面、全面系统地控制空气污染排放和重要的污染源。科学合理地制定能源开采、使用和污染控制措施。二是制定积极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和严格的环境质量管理措施,关闭、停办、合并、转产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三是确定重点区域和优先控制的重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制定并实施更加严格的火电、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大力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防止二次污染的形成。四是加强科研力度,确定设置重点突破的领域和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五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和长期的管理策略,将防治PM2.5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源头——项目建设入手。要严格把好重大建设项目选择的关口,坚决舍弃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健康为代价的重大建设项目,坚决舍弃以积累社会矛盾和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的重大建设项目。要发挥好工程咨询等中介机构的独立评估作用,把重大建设项目评估的重点从规模、投资、效益和税收等方面转到资源、环境、民生和就业等方面上。要建立健全决策听证制度。对于涉及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建设项目,要建立健全决策前的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和充分吸收社会公众,尤其是受项目直接影响利益群体的意见,保证重大建设项目决策后的顺利稳妥实施和可持续运行。近年来,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一些产业转移的主体企业把目光锁定在农村。而一些地方奉行“GDP至上”,只顾招商引资,不顾环境代价,加之部分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相对薄弱,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废物垃圾乱堆乱烧,环境保护“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仍然突出。“在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快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只有城市、乡村共同发展,美丽中国的梦想才能实现!”要切实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出台农村环保“一号文件”;统筹城市农村环境治理,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环保法制建设,制定相应污染排放标准;突出农村环保重点难点,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营造农村环境整治氛围。一、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1、我国的资源形势(或资源国情)(1)我国的资源国情: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总体资源形势严峻。(2)造成我国资源形势严峻的原因:①人口急剧增长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②长时期的不合理、不科学开发利用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3)选择:面对这样严峻的资源形势,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明智而必然的选择。2、坚持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原因(1)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只有一个,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3)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4)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5)是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要求;(6)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3、怎样坚持保护资源基本国策(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资源节约意识,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3)进一步完善保护资源的法律法规,坚决打击制裁浪费和破坏资源的行为;(4)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湖、还海、退牧还草”的举措;开展“节能减排”活动等。二、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我国环境现状(1)环境国情: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2)我国环境国情说明的问题:①党和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已深刻认识到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及其严重后果,已下决心治理环境问题和保护好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②人口增长过快和工业化进程加快造成的环境问题严重,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加以解决。(3)选择:面对这样的环境形势,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明智而必然的选择。2、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原因(1)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候,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2)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损害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危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保护环境,势在必行;(3)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4)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5)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6)是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要求“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本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有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相关法律陆续跟进为了落实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长期目标和战略任务,全国人大环资委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环境资源立法工作。比如,由全国人大环资委提交审议的“循环经济法”很多内容就体现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节能、减排和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内容。同时,全国人大环资委还将加强资源环境领域的工作监督,促使有关政府部门依法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同时还将抓紧制订和修改一批环境资源保护法律。其中包括:抓紧修改“环境保护法”、制订“土壤污染防治法”,在现有基础上早日审议“海岛保护法”草案,尽快完成“自然保护区域法”草案。“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的审议工作也正在展开。通过立法,将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的环境与资源管理责任,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环境管理职责,确立地方政府对所辖区域环境保护负主要责任;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环境责任与职位挂钩的规定;清晰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环境执法部门的权力与责任,确立执法部门独立严格执法的地位,对地方政府干扰执法的行为追究相应的行政责任。通过立法和执法监督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在法律条文中要清晰界定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针对连续性环境违法行为设立按违法实际后果惩罚的制度;在执法中,加大处罚力度,避免处罚标准“一刀切”,对性质特别恶劣的环境违法责任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逐步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环境保护法9部、自然资源法15部;修订后的《刑法》专门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为打击环境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余项;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军队环保法规和规章10余件;国家环境标准500多项;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51项。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1600余件。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更趋完善。地方环境立法质量高在立法质量方面,各地更加突出地方特色,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北京市重点针对大气污染防治,江苏省针对长江流域水污染,黑龙江省突出居民生活环境的保护,重庆市强化三峡库区污染防治,云南省加强高原湖泊的污染治理,陕西省针对石油天然气开发的环境保护,西藏自治区突出自然生态保护,广东省针对危险废物,武汉市针对社会生活噪声,苏州市针对建筑施工噪声,先后制定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方环境法规和规章。福建、广东等地还针对环境执法工作的要求,创设了查封、暂扣违法物品等行政强制手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山东省以省政府令形式发布了《环境保护违法行为行政处分办法》,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制定了环境保护举报奖励办法,均取得了很好效果。地方环境立法不仅补充了国家环境立法的不足,适应地方环保工作的实际需要,而且还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有关环境立法工作,同时为其他地方的环境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力度加大从今年7月1日开始,我国开始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将被取消。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再次表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心。根据发布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这是我国在今年数次调整相关商品进出口关税税率基础上,又一次大规模调整国家出口退税政策。此次调整的焦点仍集中在“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上,共有553项此类商品的出口退税被取消,其中包括盐和水泥等矿产品,肥料、染料等化工产品,金属碳化物和活性炭产品、皮革、部分木板和一次性木制品、一般普碳焊管产品、非合金铝制条杆等简单有色金属加工产品,以及分段船舶和非机动船舶。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由原来的税收政策变为产业调整政策。这次调整的产品正是中国今后要限制生产和出口的产品。今年以来,我国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生产、出口和投资增长都比较迅速。官方统计显示,1~4月份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增速同比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4个、5.2个、9.2个和3.9个百分点。主要耗能产品的产量增速明显加快,部分高耗能产品出口大幅增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指出,这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快速扩张,势必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国家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因此,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针对国家此次大力度调整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出口退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全款购入进口跑车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与个人投资回报对赌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员工试用期工作内容调整及考核标准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商平台商家会员返利合同3篇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基金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度公司股东内部关于企业并购整合的专项协议3篇
- 2025年度绿色能源项目分摊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投资入股合同3篇
- 2025通信销售合同
- 2025年农村土地永久转让与农村电商合作框架合同3篇
- 小学数学综合素质评价专项方案
- 模型预测控制现状与挑战
- MOOC创新创业与管理基础(东南大学)
- 人员保有培训课件
- 中职课程思政说课比赛 课件
- 台大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全部笔记
- 公司报价管理办法
- 农贸市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方案全套资料2019-2020完整实施方案模板
-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各课及单元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
- T梁湿接缝及横隔梁施工方案
- 挂篮检查验收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