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三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
第一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过程中对宇宙也有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盖天说、
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天象盖笠,地法覆盘”。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它对古代天
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成书的《周髀算经》利用影长测量数据,试图把盖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
说明日月出入、昼夜变化等各种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
结果并不理想。不过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汉代有一种星图叫“盖图”,
大^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此外,天体的赤道坐标在中国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
说并不矛盾。
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大概出现在太初改历之时。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可见浑天说的本质就是对天球的认识。浑天说对后来天文
观测的影响很大。有了浑天说,就有了浑仪,并且有可能在浑仪上加黄道、白道等,使天体位置测量越来
越精密。
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都萌提出的学说。他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
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种宇宙论虽然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
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却启发人们认识宇宙本原和天体演化。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根据这种气的宇宙论提
出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认为宇宙起先只是阴阳二气,两者旋转摩擦,磨出一些渣滓,结在中央,便
形成地。气之清者就上升成为日月星辰,在外周转不停。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漩涡论
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这一特点
的突出表现。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膨成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
中国星官体系则完全不同,它是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副其实的对应。正是有了这种对应,
中国古代的天与人之间才那么接近。“天文”永远与“人文”密切关联,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根本
的目的是探究天人关系,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
(摘编自《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浑盖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
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理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
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
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眶的
一段话可作代表: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
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暮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
祖胞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
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
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
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
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
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
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
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
得肯定的地方。
(节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均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宇宙学说中影响比较大。
B.《周髀算经》在说明天文现象时,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误差,结果不理想。
C.宣夜说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作用,该说法认为“天”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
D.南朝的梁武帝在浑盖之争中的态度与做法表明了政治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是由“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推断而出的。
B.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目的,这起源于中国古代宇宙论强调天地人互相对应。
C.《浑天仪注》是浑天说的代表性著作,浑天仪的产生是以浑天说的提出为背景的。
D.朱熹提出的宣夜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唐代僧一行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一千多年来流传的“寸差千里”的谬说。
B.西汉天文学家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因非常符合实际天象被汉武帝采用。
C.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的状态这一事实为依据,指出其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
D.西汉刘向在《开元占经》中的论断“日蚀者,月往蔽之”解释了日食发生的原因。
4.古人在研究宇宙结构时秉持的原则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
5.两则材料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
【答案】1.B2.C3.D
4.①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②看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③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不介入到学术研究
中。
5.①引用说明法:材料一引用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中对浑天说的形象描写;材料二引用祖的话证明古
人”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②作比较说明法:材料一介绍中国古代宇宙论强调天
地对应、天人对应时与西方的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做对比;材料二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实
际校验的传统时,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做对比。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误差”表述不当,原文是“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
的基本假设有误”。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是由‘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推断而出"错误。
材料二第一段“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理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
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
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据此可知古人在争论中,
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
B.“天地人互相对应”错,原文是“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
D.“朱熹提出的宣夜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儿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错。材料一第四段“宣
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郁萌提出的学说……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
其气漩涡论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儿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据此看出,宣夜说不是朱熹
提出,而且“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的是“气漩涡论”,不是“宣
夜说”。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观点:中国古代的旷世学术之争浑盖之争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
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D.论断解释了日食发生的原因,体现的是用理论解释现实,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可得出:强调天地对应
和天人对应:
②由材料二“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一一浑盖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垂持着一
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
学观念”可得出:看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③由材料二“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可得出: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不介
入到学术研究中。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
①引用说明:材料一“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
丸,地如鸡中黄。'”引用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中对浑天说的形象描写;材料二“对此,南北朝时期
著名科学家祖眶的一段话可作代表: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
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唇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
引用祖睢i的话证明古人“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
②比较说明:材料一“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星
官体系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形成星座体系,以神
话中的事物为主”,介绍中国古代宇宙论强调天地对应、天人对应时与西方的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
为主作对比;材料二“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
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实际校验的传统时,
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作对比。
(-)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红的时间秤
鲁敏
艺术的高下优劣,其实只有一个衡量标准:时间。时间这杆秤是天地间最宏阔且又是最精准的。
诚然,以萧红在世上停留的长度,不过只能算是颗流星,可她在宇宙间划下的轨迹,却是又深又狠又
特别。其笔下,有最小的小与最大的大,有血肉与浊泪,却又天真、大方、细美,看得人心慌。
31岁的她,加一部《呼兰河传》,放在时间杆的那一边,是压得住的。倏忽百年,她或将可以一直压下
去,不论时间累加了多少,甚或宇宙都成为一个黑洞。
可是,却又很难写她这个人,每次要写之前,都想着,翻一翻她的东西再说吧,可真正一翻,三分钟
过去,三十分钟过去,越看就越不想写了。她都已经写成这样了,还能再写什么呢?除非你大段大段引用
她,照抄她,摘录她,甚或就是搬上她的原文。这里头,有一个很为难人的悖论:一个好的东西,它是那
么的好,让我们想要由衷地去赞美、传播;但如果这个好的程度,超过了、覆盖了我们——我们再去赞美
它,则又是有风险的,也是难以把握的。
可是,她真的其实还是个十分年轻的人,比我们所有这些老着脸皮在写东西的人都年轻许多。她23岁
写成《生死场》,28岁上写的《回忆鲁迅先生》,29岁写的《呼拦河传》与《小城三月》。
这么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就好像全都没有活过,或者说,迄今为止,我们还是在写标点符号,字都
还没写出来呢。
最近碰到一个前辈,他问了问我的创作,然后半开玩笑地说,嗯,40岁以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
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当时好像还不以为然的,面上无所谓地笑笑。可回家来一想,即刻浑身是汗,几
天都难以释怀,感到时间的残酷,感到为灵感所奴役的悲剧性。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萧红,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说羡慕或妒忌都不合适,也不准确,不如勉强说是拍
案称奇:她的身世,她的文学,她的生死,这是绝对不可复制、不可模拟的宿命。
尤其是她的死,恐怕所有的人都为之难以释怀吧,何以,竟是在31岁上就死了?以一个在当时并不算
是大恶疾的肺结核,在医疗还算先进的香港,并有史沫特莱、柳亚子、端木泰良等人的关照或张罗,却偏
偏遭遇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殊情,像是不同方向同时收紧的绳索,最终将她合力
致死。
可是,甘冒冷酷心肠的名声,我要说一句:甚或她这样凄惨的离世,也让我称奇,并以为这是最恰当
的——似乎,老天爷也暗中考量过了,都已经写出了《呼兰河传》与《回忆鲁迅先生》了!比起那许多活
到耄耋之年的写字人,她的生命好像竟已经是够了的!
然而,我们能不能做一种假设。
假设萧红没有死,她竟从那家红十字会临时医院里给抢救过来,她健康起来,在战争中幸存,并一直
活下去,活到了抗战胜利,继而又活过了国内战争,随后又历经着种种的政治变幻,并侥幸地奇迹般地九
死一生,并且,像许多少时苦但老来寿的人一样,她顽强地活到了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
就那么地,她一直活着;还在写她的东北,写那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难与黑。也许不了,她写香港,
写上海。也许她写她自己,写她曾有的爱与将至的爱,写她死去的孩子或新生的孩子。写她不认识的其他
的中国人,写中国人后来这六十年的新“生死场”。又说不定,她去了他国异域,在更遥远的地方,写着
她随便想写的什么,她会像是杜拉斯或是莱辛,就算到了晚年,仍用着她最自由最天性最神奇的笔触,追
踪世情的苍茫与酷烈……
这么一想,马上又要推翻刚才的“拍案称奇”了,忽然感到巨大的丢失感,丢了贵重东西的心悸感——
要是她还在,以她二十八九岁时的才情,做一个线性的逻辑类推,想想看,我们的小说史、我们的阅读史、
我们中国的文学箱子,乃至世界的文学箱子,丢了多大多贵重的一份好东西啊!
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她后来没有再写了。历史,总是最为喜怒无常、不讲道理的,有太多的可能
性——或许她忽然就索然了、想摞笔了,也或者,她选择完全地成为一个家庭里的母亲了。也或者,随便
她写了什么或不写什么,到后面,她将被供起来、抬上去了,“被”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母等,也
未可知。
这能够接受、能够想象吗?
故而,从审美上看,从人性与世情上看,她那样地戛然而止,于萧红,于文学,于观者,于评者,于
历史,可能倒算是好的。
写此文时,查了下以前的日记,发现我是在八年前才看的萧红,在个人的阅读中,其所占比重实在是
小,受她多少影响,或也谈不上。
但好东西就是这样,随时可以看,随时看都不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年纪上看它,它自有它不
同的意思。
话题就又回到了时间。在时间这里,萧红的红,是不褪色的。
(节选自《纪念萧红百年诞辰特别奉献专辑》)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40岁以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这句话体现了前辈对“我”创作现状的
不满,对此“我”却不以为然。
B.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情况导致萧红英年早逝,作者列举这种种看似偶然聚合的
因素,表达了深切的叹惋之情。
C.假设萧红“被供起来、抬上去了,‘被’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母”,作者对这种结局怀有期待,认
为这才应该是萧红不可复制的宿命。
D.作者阅读萧红作品时间短,读的很少,没能够深入解读萧红及其作品,受到的影响也很小,写萧红既是
有风险的,也是难以把握的。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最小的小与最大的大,有血肉与浊泪,却又天真、大方、细美”是对萧红作品的高度概括,“看得
人心慌”,突出她的成名作品数量多。
B.“这么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就好像全都没有活过,或者说……字都还没写出来呢”这一段话通过对比
突出了萧红创作取得巨大成就。
C.结尾“萧红的红,是不褪色的”一语双关,既点出了箫红的名字,也凸显出萧红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
价值,表达出了对萧红的敬意。
D.文章结构紧凑,首尾呼应。起于“时间”又终于“时间”。主体部分既有对萧红一生的追怀也有对其命
运的假设,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强烈。
8.本文的标题“萧红的时间秤”颇具匠心,请对标题进行赏析。
9.文中假想了萧红未死的两种结局,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6.B7.A
8.①时间像杆秤,具有宏阔性和精准性,能客观公正地衡量世间万物。②时间这杆秤可衡量评判艺术家及
其作品的高下优劣。③萧红的才华和优秀作品,在文坛上经得起时间秤衡量。
9.①第一种结局是,萧红继续从事她所热爱的文学创作,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
萧红的敬爱、对其早逝的痛心,也突出了其早逝对于文学界造成的巨大损失②第二种结局是,萧红搁笔不
写或写作平平,甚至躺在原有成就上被奉若神明。这是作者所不能接受的,借此表达了对萧红生命戛然而
止的释然。③这样的设计安排,既便于表达作者对萧红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又使行文跌宕富有变化,吸引
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体现了前辈对'我'的创作现状的不满”无中生有,原文“然后半开玩笑地说,嗯,40岁以前还没有
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是前辈的玩笑话,文中并无对'我'的创作现状不满之意。“对
此‘我’却不以为然”错,原文是“当时好像还不以为然的,面上无所谓地笑笑。可回家来一想,即刻浑
身是汗,几天都难以释怀,感到时间的残酷,感到为灵感所奴役的悲剧性”。
C.“作者对这种结局怀有期待,认为这才应该是萧红不可复制的宿命”错,原文假设萧红“被供起来、抬
上去了,'被'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母”,作者说“这能够接受、能够想象吗?”,可见这种结局是
作者不愿看到、不能接受的。
D.“阅读萧红作品时间短、阅读量少,不能深入解读萧红及其作品”错误,“阅读量少”是指萧红作品在
作者个人的阅读中所占比重小。作者在写作之前深入阅读了萧红的作品,只因其作品让作者钦佩不已,再
去赞美有风险且难以把握,因而迟迟不愿动笔。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突出她的成名作品数量多”错。“看得人心慌”并非突出萧红成名作品数量多,而是突出其创作带给
读者的巨大震撼力。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标题“时间秤”是把时间比作一杆秤,而秤是一种衡器,能够测量物体的重量。
结合“艺术的高下优劣,其实只有一个衡量标准:时间。时间这杆秤是天地间最宏阔且又是最精准的”可
知,作者把时间比作“秤”,时间也如称一样能够客观公正地衡量世间万物,具有宏阔性和精准性。
结合“31岁的她,加一部《呼兰河传》,放在时间秤的那一边,是压得住的,倏忽百年,她或将可以一直压
下去,不论时间累加了多少,甚或宇宙都成为一个黑洞”可知,时间这杆秤可衡量评判艺术家及其作品的
高下优劣。
结合“但好东西就是这样,随时可以看,随时看都不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年纪上看它,它自有它
不同的意思”“在时间这里,萧红的红,是不褪色的”可知,萧红的才华和优秀作品,在文坛上经得起时
间秤衡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十一段作者说“然而,我们能不能做一种假设”,开始假设萧红未死,先假设她一直活着,“顽强地活
到了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再假设她写作的情况,“还在写她的东北,写那片土地上绵延不绝
的难与黑。也许不了,她写香港,写上海。也许她写她自己,写她曾有的爱与将至的爱,写她死去的孩子
或新生的孩子。写她不认识的其他的中国人,写中国人后来这六十年的新‘生死场'";假设她去了国外,
“在更遥远的地方,写着她随便想写的什么,她会像是杜拉斯或是莱辛,就算到了晚年,仍用着她最自由
最天性最神奇的笔触,追踪世情的苍茫与酷烈”;然后作者感到巨大的遗憾,“以她二十八九岁时的才情,
做一个线性的逻辑类推,想想看,我们的小说史、我们的阅读史、我们中国的文学箱子,乃至世界的文学
箱子,丢了多大多贵重的一份好东西啊”。这样的设想表达作者对萧红之死的惋惜、遗憾,以及对萧红才
华和成就的敬佩,深化主旨。
当然作者还设想了另一种结局,“她后来没有再写了”“也或者,随便她写了什么或不写什么,到后面,
她将被供起来、抬上去了,'被'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母等”,这是作者所不能接受的,借此表达了
对萧红生命戛然而止的释然。然后得出另一种结论,”从审美上看,从人性与世情上看,她那样地戛然而
止,于萧红,于文学,于观者,于评者,于历史,可能倒算是好的”;同时这个设想也照应了上文第十段
中的“可是,甘冒冷酷心肠的名声,我要说一句:甚或她这样凄惨的离世,也让我称奇,并以为这是最恰
当的”,作者认为萧红的早逝可能是最恰当的。从写作手法方面看,作者设想萧红未死的结局,会引发读
者的想象和思考,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
下者,贫贱不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
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
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懵惜,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
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
(节选自《庄子•至乐》)
材料二: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
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堂,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
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可学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
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
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
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
取池鱼,酿秫①酒,渝②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华在济南,闻而赋之,且
名其台日"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秫(shii):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②渝(yue):煮。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对--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处之A期年B而貌C加D丰E发之F白者G日H以反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指少壮而死,古代常用于描述人天亡,也可用于描述草木繁盛的样子。
B.登,指谷物成熟、丰收之意,与成语“五谷丰登”的中的“登”意思相同。
C.苟全,指苟且求全,“苟”字与《种树郭橐驼》中“苟有能反是者”中的“苟”意思不同。
D.适,指走向目的地,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以“富贵寿善”为重,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庄子却否了这
种世俗之乐。
B.庄子认为,乐与忧共存,有乐则有忧,即使是长寿的人,也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愁之中而不死
去,也是种苦恼。
C.文章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在既有的艰苦境况下也能够获
得较大的快乐。
D.作者在超然台上凭吊古代伟人的同时,也在他“无所往而不乐”的心境中,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无奈和
怨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2)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4.材料二中,苏轼有哪些具体做法能够体现出材料一中庄子的观点?
【答案】10.BEG11.D12.A
13.(1)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
(2)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14.①材料二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
得其乐的道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
“而”是连词,“貌”是下句主语,“而”前B处断开;
“貌”“发”是两个句子的主语,从面貌和头发两个方面写自己的变化,中间断开,“发”前E处断开:
“者”一般放在上句默写停顿,“者”后G处断开。
故在BEG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指谷物成熟、丰收之意。句意:农业连年歉收。/各种农作物丰收。
C.正确。苟且;如果。句意:以便勉强度日。/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
D.错误。恰好;到……去。句意: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否了这种世俗之乐”错,由“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可知,不是
否认这世俗之乐,而是认为这种世俗之乐很浅薄,并非真正的快乐。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贵者”,高贵的人;“为形”,对待身体;“疏”,忽略。
(2)“见”,看出,引申为“说明”;“无所往”,到哪里,到任何地方;“盖”,大概。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庄子认为“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即这些世俗之乐并非真
正的快乐,只有超脱世俗,游于物外,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材料二中苏轼“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
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
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滴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的道
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
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
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
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
上种种对待身形的作法实在是太愚蠢啊!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
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
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
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疏远了。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
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果真不是快乐呢?
材料二: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
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农
业连年歉收,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
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
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
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
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
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
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
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
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
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
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
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
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⑴
黄庭坚
其一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⑵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其二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⑶化粘枝。
湘东一目⑷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释:【1】任公渐:任渐,黄庭坚的好友。【2】坐隐:与下文“手谈”都指下围棋。【3】朝甲:蝉蜕。【4】
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围棋中,棋子在棋盘上围成的空白交点称为目。围棋需有两
目才能成活,一目就是死棋。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开篇都写到作者因没有公务缠身,难得闲暇,于是生发了弈棋的雅兴。
B.第一首诗的颔联用岩穴隐居、与俗人闲聊之事和下棋相比较,写出下棋之乐。
C.第二首诗颈联的“诚”“尚”二字写弈者虽不服输,但最终也未能扭转颓势。
D.两首诗中都写作者陶醉于对弈,不觉时间流逝,表现出其对下棋的痴迷程度。
16.这两首诗都富含理趣,请结合第一首诗的尾联和第二首诗的颔联,分别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15.C16.第一首诗尾联,作者有慨叹也有议论,他一边下棋,一边在留心棋给人的启示。“骄
兵必败”“多疑必失”,这既是作者在棋局上的自我提醒,也是他感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二首诗颔联,作
者通过比喻描绘下棋者,“心似蛛丝游碧落”写下棋者思绪的飘荡、灵动,“身如蜩甲化枯枝”写下棋者
意志的集中,已达忘我之境。作者借此生动地揭示了做事需凝神专注、投入忘我的道理。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
进行分析。
C项,“但最终也未能扭转颓势”错,“尚可持”即尚且可以与之对峙,明显没有扭转不利形势,“最终
也未能扭转颓势”推断错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两首诗都富含理趣,请结合第一首诗的尾联和第二首诗的颔
联,分别对此加以赏析”,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
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
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最后的尾联可谓神来之笔,把之前的下棋岑寂徒然打破,有慨叹
有议论,并且从下棋中总结感悟出人生的哲理。他一边下棋,一边在留心棋给人的启示,又想起了在棋盘
上“骄兵必败”“多疑必失”的道理也是适用的。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而最后把对手打败更
是淋漓尽致,如释重负,快哉爽哉。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粘枝”,用了比喻的手法,以蛛丝来形容棋手心思缜密,偌大的棋盘被比
作苍空,在这棋盘中自然处处都要极其细心。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棋手仍在思考,他的思路像细细
的蛛丝一样,在浩淼的天空中飘荡,希望能够寻到明晰的答案。这是何等奇特的比喻!而第二句,则用了
《庄子》中佝偻承蝉的典故。一个用竹竿粘“知了”的老人,其拿手好戏是能在这时屏住呼吸,伸出的手
就像枯枝一样。“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而正在下棋的棋手,也正是这样地一
动不动,全神贯注.在这一刹那时间似乎也停滞了。这告诉我们专心致志地从事于一件事,就能够达到出
神入化的境地。这一联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我们仿佛在静静地看到了下棋人思想的活动。由此概括
出颔联形象特征:心思缜密、神情专注、意志坚定。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山居秋瞑》中由写景转写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的诗句是:
(2)《朝天子•咏喇叭》形象地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
(3)《苏幕遮•燎沉香》中“,"两句,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
中,以虚构的梦境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4)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
而北望故都,又“”,视线常被遮断。
(5)王国维描述学术研究的“第三重境界”时,借用了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
(6)《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
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7)《种树郭橐驼传》中,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
”加以概括,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
(8)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9)《报任安书》中先写古来富贵之人名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引出了“”的观点。
(10)王勃《滕王阁序》中“,”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
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
【答案】①.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③.眼见的吹翻了这家④.吹伤了那家⑤.只
吹的水尽鹅飞罢⑥.小楫轻舟⑦.梦入芙蓉浦⑧.中间多少行人泪⑨.可怜无数山⑩.
众里寻他千百度⑪.蓦然回首⑫.那人却在⑬.灯火阑珊处⑭.倚南窗以寄傲⑮.审
容膝之易安⑯.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⑰.若甚怜焉⑱.而卒以祸⑲.事不目见耳闻⑳.
而臆断其有无㉑.可乎㉒.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㉓.落霞与孤鹫齐飞㉔.秋水共长天一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喧”“楫”“浦”“蓦”“阑珊”“烦”“臆”“倜傥”“鹫”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课内文言基础(10分)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梓止响腭腾:腾飞
B.坳尔植勖:勉励
C.悦亲戚之情适,乐琴书以消忧情话:知心话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腾:传播。句意: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
故选A=
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谈绣阚披着
B.思季空文以自见使……流传
CJ面规矩而改第错误
D.问征本以前路出征的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披:分开。句意:推开雕花精美的阁门。
C.错:通“措”,措施。句意: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D.征夫:行人。句意: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
故选B。
20.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襟三江地带五湖某所,则母立于兹
B.乐琴书以消忧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及其所书既倦汝识之乎
D.穷耳益坚故病耳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并列;代词,相当于“尔”,你的。句意: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某个地方吗,你的
母亲曾经站在那里。
B.都是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活着还是枯死。
C.动词,求得、得到;代词,指典故•句意:等到对于所喜爱或追求的事物感到厌倦。/你知道吗?
D.副词,表转折,反而;连词,表并列,并且。句意:处境困窘志向反而更加坚定。/所以困苦并且疲惫。
故选B,
21.下列对文言语法现象的判断,表述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和“石之铿然有声者”句式相同。
②“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和‘'吾又何能为哉”句式不同。
③“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和''遂见用于小邑”的句式相同。
④“以筑其性焉尔”和“馋亲戚之情话”中的加点字活用用法不同。
⑤“古者富贵而名擘灭”和“来吾道夫先路”中的加点字都是通假字。
⑥“甚萼,名固我当”和“争万物之得时”中的加点字含义相同。
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①④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法知识的判断能力。
①正确,都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凡长安为观游豪富人及卖果者”“铿然有声石”,句意:凡是长
安建造观赏游乐场所的豪富人,以及种树卖果的人。/能发出铿铿地声音的石头。
②错误,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吾又能为何哉”。句意:又怎能使
我们的人口兴旺,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③正确,都是被动句。语意被动;“见”和“于”表被动。句意: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我就
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④错误,都是使动用法,使……达到;使……愉快。句意: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跟亲戚朋友谈心使
我愉悦。
⑤正确,“摩”通“磨”,磨灭;“道”通“导”,引导。句意: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
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⑥错误,好;羡慕。句意:很好,给我命名很恰当。/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
①③⑤全部正确。
故选B。
22,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谦称,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表示自谦的还有“愚、卑、敝”等。
B,飨饕,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飨饕分别指的是早餐和晚餐,后引申为吃饭。
C.服阕,即服除,指古代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服”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
D.东隅,日出地,表示早;桑榆,日落地,表示晚。如“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阳蜜分别指的是早餐和晚餐”错,“殖是晚饭,餐是早饭。
故选B。
(-)课外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剑”青城山,泛舟都江堰,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前击剑,在杜甫草堂打一场排球赛,成都大运会吉
祥物“蓉宝”遇上动漫人物哪吒,两个小伙伴在巴山蜀水间展开竞技比拼又共同成长……这些①的场
景,来自日前发布的成都大运会3D动画宣传片《哪吒蓉宝奇遇记》。3分钟的短片,既展现了成都的自然风
光,(),更是着力刻画了体育竞技运动之美。通过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必将取得共赢的效
果,凝聚起共同的意志。
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回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与上海美
术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宣传片,让孙悟空、黑猫警长等经典动画形象尽享冰雪运动的快乐,同样取得了不
俗的效果。由此观之,好故事离不开好点子,为讲述添一点创意,才会在更多人心中激起涟漪。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让两者有机结合、②,将带动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我们相信中华文化体育之美必将在赛场绽放。
2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
25.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3.①妙趣横生;②交相辉映
24.①也展现了文化之美;②创新表达手段是保证;③在体育运动中寻找力量
25.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必将凝聚起共同的意志,取得共赢的效果。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前面"‘论剑’青城山……两个小伙伴在巴山蜀水间展开竞技比拼又共同成长”可知,这些场景十
分有趣,可填“妙趣横生”。妙趣横生:形容语言、文章、美术品等洋溢着美妙的意趣。
②前面有“让两者有机结合”,可见二者结合更能收到好的效果。可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星级酒店蔬菜绿色认证采购合同3篇
- 《合同法》软件技术服务费范围
- 二零二五年度机械运输租赁及数字化管理服务合同样本3篇
- 2025农村宅基地买卖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企业股权转让及价格调整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养老设施安全生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 2024版深圳二手房买卖合同(交易流程)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元器件报关委托代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抽沙船租赁及配套设备供应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教师职称评审及聘任合同书3篇
- Exchange配置与规划方案专项方案V
- 资本市场与财务管理
- 三年级上册脱式计算练习200题及答案
- 新生儿腭裂护理查房课件
- 二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纲要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
- 河南近10年中考真题数学含答案(2023-2014)
-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家长会课件
- 2024年大学试题(宗教学)-佛教文化历年考试高频考点试题附带答案
- 软件项目服务外包工作管理办法
- 红薯系列产品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