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测试题(附带答案)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测试题(附带答案)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测试题(附带答案)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测试题(附带答案)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测试题(附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测试题(附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唐朝中后期,某种官职被描述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富”。这种官职是(

)A.进士 B.户部尚书 C.节度使 D.宰相2.五代十国(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有(

)①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②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③“十国”是指南方地区的十个政权④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圣杜甫创作的这首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国家动荡和人民颠沛流离的状态。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A.安史之乱 B.开皇之治 C.永嘉之乱 D.靖康之耻4.唐玄宗后期,藩镇权限增大,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唐玄宗重视边境防御 B.玄宗时期,边疆地区已出现严重威胁C.朝政衰败,中央集权削弱 D.民族矛盾已成为尖锐的矛盾5.有学者认为,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动荡时期,然而在政治、经济、民族诸方面,特别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起到强烈的凝聚力作用。该学者强调五代十国(

)A.孕育统一因素 B.政局动荡不安 C.延续唐末局面 D.思想百家争鸣6.“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关某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使得唐朝由盛转衰。该历史事件是A.玄武门之变 B.文成公主入藏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7.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一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反映了一个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事件,下列与该事件相关人物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8.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

)A.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C.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 D.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期(

)A.少数民族动乱 B.其它帝国入侵C.藩镇割据 D.宰相专权10.“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水腥,流血川原丹。”杜甫这首《垂老别》描绘了这场动乱造成的惨状,唐朝也由盛世走向衰落。这场动乱是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11.“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是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请问这场动乱是(

)A.陈桥兵变 B.安史之乱 C.玄武门之变 D.藩镇之乱12.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其中不包括(

)A.后梁 B.后金 C.后周 D.后汉13.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而衰的事件是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重文轻武14.下列哪一事件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A.八王之乱 B.黄巾军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15.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什么局面的延续(

)A.宦官专权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16.唐玄宗统治后期,边疆地区的军事将领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这些将领的官职是A.丞相B.转运使C.节度使D.三司使17.杜甫诗《无家别》描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讲述了(

)A.安史之乱给北方地区造成的灾难 B.隋炀帝穷兵黩武导致社会经济凋敝的景象C.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致命的打击 D.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混乱局面18.唐玄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下列关于他统治时期的史实叙述错误的是A.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姚崇、宋璟辅佐下,进行改革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C.开元末年,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D.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19.“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712——770)在《垂老别》中所描绘的社会惨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C.唐朝灭亡 D.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20.“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倪裳羽衣曲”紧急的战事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请选出此次战祸的名称及产生的根本原因A.黄巢起义唐玄宗任人唯亲,朝政腐败B.藩镇割据武则天打击敌对官僚C.安史之乱唐玄宗任人唯亲,朝政腐败D.安史之乱节度使势力膨胀21.某班学习小组探究学习的内容出现了“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唐朝由盛而衰”等要点,由此可判断他们探究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22.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B.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C.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23.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A.五代十国的更迭B.安史之乱的影响C.宦官专权的严重D.黄巢起义的破坏24.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始于(

)A.唐朝初年 B.安史之乱前 C.安史之乱后 D.黄巢起义二、综合题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部分年份的人口统计表年份726年742年755年760年820年总人口(约)4142万4531万5292万1690万1576万材料二:五日,贼陷京师。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十三日,贼巢僭位,国号大齐……——《旧唐书》材料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先后出现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1)材料一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材料二记载的是什么事件?其影响是什么?(3)材料三中,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谁建立的?这一政权的建立有何影响?26.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能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混,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材料二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杜甫《黄河》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白居易《西凉伎》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4)请根据上述材料总结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导向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7.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唐朝的治国理政之道。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

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反对势力;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材料三

开元初年,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当时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了一些改革。如他任用的宰相姚崇、宋璟等人,都是有名的忠臣……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材料四

天宝时,唐玄宗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重用宦官高力士,提拔奸臣杨国忠。……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依据所学,指出材料一是唐朝哪位皇帝的治国理政思想?其执政思想的实施所开创的盛世局面被后世称为什么?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虚心纳谏,重用贤人,请写出一位他重用的贤人。(2)根据材料指出,武则天统治时期在用人方面所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材料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3)材料三中,唐玄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归纳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唐玄宗个人的转变给唐朝国势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上述材料中涉及的三位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上有何共同之处?参考答案:1.C【详解】唐玄宗时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富”,故选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排除A;户部尚书掌管财政,排除B;宰相是中国古代辅助君主的最高行政官员,排除D。【点睛】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①正确;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②正确;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④正确;B项正确;“十国”是南方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3.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的爆发,故选A;开皇之治是隋朝时期的盛世,排除B;永嘉之乱发生在西晋末,排除C;靖康之耻发生在北宋末,排除D。故选A。4.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唐朝由于藩镇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发展成为割据势力,藩镇割据局面的存在,使朝政衰败,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5.A【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特别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起到强烈的凝聚力作用”可知,这种凝聚力作用,就是促进统一的一种因素,这体现出,五代十国孕育统一因素,A项正确;“凝聚力作用”体现的统一倾向,不能体现政局动荡不安,排除B项;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它们是政权,因此,不是延续唐末局面,排除C项;思想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6.C【详解】依据“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C项正确;玄武门之变与唐太宗有关,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7.C【详解】依据题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可知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关安史之乱的记载。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正确;唐高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A排除;唐太宗通过一系列措施,开始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B排除;武则天当政期间,采取正确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D排除;故选C。8.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虽然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但农民起义最终失败,并没有导致唐朝的灭亡,D项正确;安史之乱破坏了社会经济,带来了藩镇割据,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最终五代十国局面出现,这些都是导致唐王朝灭亡的因素,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9.C【详解】根据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严重,地方文武将吏各自为政,对中央的贡赋熟视无睹,名义上是唐王朝的臣子,实际上已经脱离中央的管辖,C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少数民族动乱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未出现其它帝国入侵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未出现宰相专权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牵,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朝政日趋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故C符合题意;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黄巢起义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唐朝也由盛世走向衰落”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安史之乱。11.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项正确;陈桥兵变与北宋建立有关,排除A项;玄武门之变与李世民上台有关,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创建了“后金”政权,为区别于金朝,称之为“后金”,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而ACD项都是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出现的政权,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3.C【详解】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该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C项正确;贞观之治是唐朝盛世的开端,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唐朝鼎盛时期,排除B项;重文轻武是北宋的治国策略,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开元末期,朝政日趋腐败,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C项正确;八王之乱是西晋衰落的根源,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黄巾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黄巢起义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沉重的打击,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5.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后,这种局面演变成五代十国,D项正确;安史之乱、唐末黄巢起义、宦官专权均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ABC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16.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太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式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故C符合题意;丞相、转运使、三司使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7.A【详解】根据题干杜甫诗《无家别》描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可知,“天宝”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这首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B、C、D项说法与题意杜甫诗《无家别》描述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18.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姚崇、宋璟辅佐下,进行改革,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故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出自杜甫的《忆昔》,描写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的景象。故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故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故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认识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是在唐朝末年,当时在位皇帝不是唐玄宗。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19.A【详解】根据题干“712——770”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A项正确;黄巢起义是878年至884年,排除B项;唐朝灭亡的时间是907年,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排除CD项。故选A项。20.C【详解】依据题干“唐朝由强盛到衰落的转折点”,可知是安史之乱。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C项符合题意;D项不合题意;安史之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镇割据的局面形成,民不聊生,出现了黄巢起义。A项不合题意;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后期,武则天统治时期在唐玄宗之前,B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21.B【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唐朝由盛而衰”和所学知识可知与安史之乱有关,唐玄宗后期天宝年间,朝政腐败,节度使拥兵自重,结果节度使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等人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之久,使唐朝由盛而衰,B项正确;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A项;藩镇割据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排除CD项。故选B项。22.C【详解】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是表达一种观点,C是对五代十国延续唐末藩镇割据的一种评价,表达一种看法,C正确;ABD都是历史事件的客观表述,是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3.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乱世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天宝年间遭逢乱世,乡亲四处逃难,田园房屋荒废,蒿藜丛生,满目寂寞凄凉的景象;“世乱”指的是安史之乱。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24.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唐朝中后期出现安史之乱,之后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出现,C项正确;唐朝中后期出现的藩镇割据,排除A项;安史之乱前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表述错误,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期的一次志在推翻唐王朝的农民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5.(1)趋势:人口大幅减少。标志性事件:安史之乱。(2)事件:黄巢起义。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3)人物:朱温。影响:唐朝至此灭亡。【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一“唐朝部分年份的人口统计表”可得出从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大幅减少。标志性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人口锐减。(2)事件:根据材料二“五日,贼陷京师。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十三日,贼巢僭位,国号大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黄巢起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3)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后梁,建立者是朱温。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26.(1)匈奴,丸,鲜卑,西域。匈奴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汉族融合加强。(2)“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可以相互印证唐朝时期汉人也受到少数民族乐舞的影响;“胡人高鼻动成群”可以与唐代胡人俑相互印证少数民族的相貌。(3)“胡汉”语境逐渐消解,一些少数民族已经被视为汉人。(4)示例:观点:民族交融促进共同发展。论述: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到黄河流域,这些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详解】(1)根据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可知,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匈奴、乌丸、鲜卑、西域。根据“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得出匈奴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汉族融合加强,民族隔阂逐渐消失。(2)依据岑参“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白居易“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可以相互印证唐朝时期汉人也受到少数民族乐舞的影响;依据杜甫“胡人高鼻动成群”与唐代胡人俑相互印证少数民族的相貌。(3)根据材料三《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可知“胡、汉”语境逐渐消解;根据材料三“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可知一些少数民族已经融入汉族社会,被视为汉人。(4)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从民族交融的作用方面确定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如观点:民族交融促进共同发展。论述: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到黄河流域,这些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7.(1)皇帝:唐太宗。结果:贞观之治;贤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承前启后。(3)开元盛世;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进行了一些改革。(4)影响:后期各种矛盾尖锐,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5)重用贤能;注重发展生产。【详解】(1)皇帝:依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材料一是唐朝皇帝唐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