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个体之痛与群体之悲—《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二、序及分类

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本文。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兰亭集序》是书序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

三、书法《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真本已经由唐太宗带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时,唐代就有过好几种摹本和临本。(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写;临本实际上已经掺入了书写者的自我风格特征的临写)

流传到今天,像初唐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都进行过《兰亭集序》的临写,而专门在皇宫里面做摹本的是冯承素,现在我们通行的就是冯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认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

那么关于临本后代也有赵孟頫fǔ、董其昌等比较著名。

四、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兰亭集序》作于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准备辞官隐退。王羲之作为大士族子弟,历任秘书郎、临川太守、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官职。王羲之四十二岁时,受殷浩推举出任右军将军,坚韧会稽内史,私自开放粮仓赈济饥民,又尽力思索饥荒的原因,在一个以享乐和雅致为官宦主流的时代亲为“父母官”,甚至下令禁酒。从满清热忱、为生民立命的心态来看,王羲之注定不同于主流。

东晋有一位名将桓温,手握大量兵权。为相互制约,朝廷扶植殷浩来形成对抗,王羲之加入了殷浩的幕僚,当发现殷浩只是想打垮桓温,并非保护国家以后,王羲之开始劝导殷浩为了国家前途着想。利益熏心的殷浩却只希望北伐前秦、取得功名,终于在353年大败前秦、损失惨重,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王羲之在又一次经历政治打击后越发丧失热忱,准备辞官。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已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当时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五、关于“修禊”

“禊"是一种很古老的仪式,早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去洗濯,祓除不祥。上古的事带有某种原始宗教的色彩。魏晋以后情况有所变化,一是选定三月初三,不管它是不巳日;二是迷信色彩淡化,以郊游、野餐为主要内容,当然总是在有水的地方进行。

《晋书·礼志》说:“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本水流不饮酒,亦不言曲水。元帝又诏罢三日弄具。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

可见连朝廷都很重视此事。“修"是学习的意思(所以现在还有“必修”“选修"等说法),“修禊事”是一个很郑重其事的提法。大约因为王羲之这篇文章太著名了,后来“作楔"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语。

后来三月初三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文人学士喜欢在这个日子举行高雅的会。老百姓也都出去到水边上玩一玩--相当于春季的旅游节或狂欢节。现在不少边地区还在过三月三,内地则在唐以后渐渐淡化,现在完全看不到什么痕迹了。

六、正音

会稽(kuàijī)癸丑(guǐ)修禊(xì)

激湍(tuān)流觞(shāng)游目骋怀(chěng)

趣舍万殊(qū)感慨系之(xì)齐彭殇(shāng)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本,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次”“或"“趣”的意思。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作者由乐转痛再到悲的情感变化。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珍惜时间、积极奋斗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至信,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比佳婿邪!”访之,及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请学生翻译上文,教师整理学生发言。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伯父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袒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位获得“东床"美称的王羲之先生的散文《兰亭集序》。

二、新授

任务一:朗诵翻译,熟悉课文。

活动一:播放中央人名广播电台雅坤老师的《兰亭集序》朗诵视频。第一遍播放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第二遍播放时请学生小声跟读,熟悉课文。

活动二:检查预习,随机指定学生结合注释及课前预习口头翻译课文,错误或疑难之处教师辅助解决,并布置书面作业翻译全文。

任务二:领会作者的情感变化。(PPT展示)

宗白华美学散步:“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人生短暂;生老病死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教师解析:“人的无常"“一切都会过去”“幻灭"是文学的母题,自古到今都慨叹,但魏晋时期特别强烈。

鲁迅说“悲凉之雾,遍披华林”,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仕途渺茫他们既追求功名富贵又鄙薄显官,即有着满腹的愤怒又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悲观、绝望。由家国之悲转向人之常情,促使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里,会发现原来那个动乱的时代,生命的长短让人担忧,对于生命的思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就连石崇的文章《金谷诗序》里也有体现——“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活动一:细读1、2段,品兰亭之“乐”。

假如你也在兰亭集会的现场,请以活动记录者的身份用原文填写活动记录。(或者写新闻报道)

【预设】

(1)活动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2)活动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3)活动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4)活动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5)参与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6)活动盛况: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7)活动内容:修禊事也

(8)人们心情:信可乐也

活动二:细读第3段,思兰亭之“痛"。

作者因何而痛?请学生从原文中找出作者“痛”的原因。

【预设】

(1)从(“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中读出(美好的东西容易消逝和人生无常的痛。

(2)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读出(生命短暂)的痛。

(3)从(“俯仰一世"和“俯仰之间”)中读出(光阴易逝)的痛。

教师小结:王羲之的“痛"可以归结为“死生之痛”:痛惜生命短暂、光阴易逝、人生无常,更惜人生的生和死。他写此文就是规劝人们:要积极有为,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PPT展示文字,学生齐读。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简单的快乐让人们蹉跎了岁月,故痛;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这种快乐是肤浅的、容易得到的,故痛;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

这种简单的快乐让人们谈玄悟道、空谈生死而不去追求生活,实现人生价值,时人追求肤浅,故痛;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这种快乐不能丰盈精神的长久,故痛。

活动三:细读第4段,悟兰亭之“悲"。

既然“生命之感”如许沉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作者的悲情又是缘何而生学生齐读第四段。思考:兰亭之悲,悲在哪里

【预设】

(1)兰亭之悲,悲在古人、今人对生死的看法一致。

(2)兰亭之悲,悲在后人对生死的看法和古人、今人一致。

(3)兰亭之悲,悲在古人把死生等同起来。

(4)兰亭之悲,悲在古今一致的思考和困惑,悲在那个时代对漠视生命的悲叹与否定。

任务三:思考探究,深度阅读。

活动一:王羲之的“悲"是悲痛还是悲观

【预设】应该是悲痛一一不仅是王羲之的悲痛,而且是那个时代的悲痛。把生和死等同起来,把寿命长短看成一样,这是庄子的思想。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期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许多名人、名士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身处乱世之中,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虚度光阴。王羲之极不认同,所以我们看出他悲痛却不悲观,而是劝解人们珍惜光阴,热爱生命,有所作为。

活动二:文章第一部分言集会之乐,第二部分忽然言人生之悲,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

【预设】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符合作者的思绪变化过程。作者的思绪由眼前短暂的聚会,首先联想到过后长久的分离,自然产生盛会难再之感;进而联想到人生的静躁取舍,再联想到生命长短、生死相隔,作者的情感也随之由眼前的乐转而痛,转而悲。此外,这次聚会的主要事情是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作者由聚会联想到生命、死亡,想到美好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活动三:第3段写了哪两种人生态度?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指出这两种人生态度?

【预设】作者把人分为两类:一是有所取者,趋向于“静”——“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有所舍者,趋向于“躁”——“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为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有的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而功业无成,最后自然发出“曾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感慨。

活动四:《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与老庄思想一致吗?

【预设】不一致。老庄认为“生”与“死",“长寿”与“短命"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其实就是主张“清静无为”,“逃避人世"。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生命到了尽头都是要死的。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从而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活动五:在这篇序文中,王羲之表达了怎样的生命观?

【预设】

①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从生到死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应该以平静超脱的心情坦然面对死亡。

②生命很宝贵。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如白驹之过隙。我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③有生之年,应该多创造价值,不辜负生命。一方面他坦然承认生命的脆弱短暂,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生和死的本质的不同,人不能庸庸碌碌如行尸走肉般地生,应该让自己的生命空间充实丰盈。表达了王羲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