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东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南省湘东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南省湘东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南省湘东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南省湘东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湘东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

“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揭示了江南西路文化对当时的影响。所谓“宗

派”原是禅宗的名词,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用这个词来称呼诗派。吕本中的

《江西诗社宗派图》是他少年所作,名单的取舍都很随意,所列25人中除陈师道以外,只

有少数作品有较多的流传,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但吕本中所提出的江西诗派确实是符

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

风格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确实是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的典范不断进行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

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

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

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他们追求的都是“平淡”,

那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古老风格,到了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深刻变革。苏轼

则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举起了以杜甫为诗家宗族的大旗。到了

宋末,因为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便把杜甫称作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

与义三人推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

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当时宋代诗歌特征已基本定型,黄、

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

态更加收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

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沉闷的空气。公元U27年,金人的铁蹄踏入北宋都城

汴京,宋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这可以算是北宋最大的

历史事件。因为“靖康之变”,诗人们的生活颠沛流离,原先平和的心境不复存在。金兵的

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

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

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与

此同时,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所谓“活法”是主张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

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这意味着

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摘编自王晶《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文学总是于不断创新中发展前进的。在文学的创新中,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时代氛围

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

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般认为,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标志,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

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曹丕在论及文学创作时强调“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作为

人的一种心理、生命状态和内在修养而存在的,它决定着作家的个性与气质,从而决定作家

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我们可以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作家主体对自我意识的体认后的一种文

学创作的状态,是作家主观能动性及对这种能动性及时把握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作家有

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

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表明,文学主体意识总是处于不断弱化和强化的过程之中的,就南

宋中兴时期而言,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

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江西诗派自黄庭坚始,形成了一套可供学习的创作理论和方法。黄庭坚首先强调要多读

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惠洪《冷

斋夜话》卷一曾引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

之夺胎法。”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工。黄庭坚的

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并且取得了不少的

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但他把读书作为创作成败的关键,同时又追求奇

崛瘦硬的诗风,这样就必然填塞典故,连缀奇字,把创作活动引入狭隘的境地。因此,才力

低下的江西后学以此法为诗,就难免蹈袭之弊。

江西诗派的后学者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逐渐丧失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

这样,江西诗派作家放弃了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一环,即从生活中寻找诗思,以生活和情感作

为表现对象。从而使得文学创作和文学审美放弃了对主体意识的把握,徒然注重表现形式和

技巧,这就必然导致诗思的枯竭而使得创作进入困境,即使有所创作,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

也就成为前人诗歌的“复制品”,没有个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黄庭坚到江西诗派末流,诗人的主体意识处于不断的弱化之中。

(摘编自颜文武《论南宋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超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而陶渊明的诗风平淡质朴,杜甫的诗

风沉郁顿挫,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

B.受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和当时严酷政局的影响,江西诗派的创作乃至当时整

个诗坛的创作都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C.“靖康之变”后,宋代诗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被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乱离之

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

D.南宋中兴时期,此前已经趋于弱化的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和回归,诗人主

体意识觉醒,由此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以后,由于当时盛行的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吕本中提出的“活

法”之说也只是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B.魏晋时期的诗人们能够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这是魏晋时期被

认为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的真正原因。

C.黄庭坚之语”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指出作诗要讲究方法,推陈出新。

D.江西诗派后学者在文学创作上放弃了从生活中寻找诗思,以生活和情感作为表现对

象,是因为他们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一项是()

A.“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

翊书》)

B.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C.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荀子《王制》)

D.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杜牧《答庄充书》)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5.请分析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每则材料的内涵并指出它们分别体现了黄庭坚的什么创

作理论或方法。

材料一:古人学书,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养于

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材料二:腐儒坐井观天,泥古不化,若五岳三江,瞬息间千变万状,岂陈陈相因者得之

于笔墨间欤?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切糕李切糕

申平

县志上记载着两个卖切糕的人物:一个是张切糕,一个是李切糕。张切糕是英雄,李切

糕是汉奸。

在日本鬼子进入本县之前,张切糕和李切糕原本都在相安无事地做切糕、卖切糕。只不

过是张切糕的名气要大一些,李切糕的名气要小一些。

切糕是一种北方百姓喜欢的食品。做切糕的主要原料是黄米面和芸豆。基本做法是在装

有沸水的大锅上铺上算子,然后撒一层芸豆,再撒一层面粉。就这样一层层地撒下去,直到

半筷子多高。这时由于下面的热气不断冲上来,切糕已经半熟。随后盖上笼屉,加火蒸之。

待火候到了,端出笼屉,将切糕倒扣在板上。高手做出的切糕,金黄细腻,黏而不粘,香气

四溢。不会做切糕的,要么做夹生了,要么就黏成一坨,甚至粘在锅里取不出来。

张切糕之所以比李切糕名气响,除了切糕做得犹如黄金片,劲道爽口之外,还有一点是

他的切糕块头格外大。多大?有头号笆要那么大,直径足有两米。做这么大的切糕无疑需要

大锅,奇怪的是张切糕家里根本就没有大锅。无大锅能做出大坨的切糕来,这本身就是一绝。

此技艺是他家祖传的,秘不示人。而李切糕呢,不但切糕做得一般,而且他只能做小坨的切

糕,直径连一米都不到。就这每天还卖不完。人家张切糕的切糕做好了,打开门推出来,门

口早有人在等候了。张切糕也不用秤,你说要多少,他一刀下去,保证八九不离十。用不了

两个时辰,切糕就卖完了。而李切糕呢,却要把切糕用车推着,走街串巷地喊:“热切糕啊!”

有时从早喊到晚,切糕早都凉透了,他还在喊:“切糕热啊!”噪门倒是挺亮,隔几条街都

能听得到。

且说自从日本人占领了县城,实行经济封锁,很快张切糕和李切糕都失业了。做切糕的

原料买不到,再说老百姓也吃不起了。

这日,张切糕正在家中凄惶,不想伪县衙有人来请他。去了他才知道,原来是日本参事

官想吃中国的切糕。他打听到张切糕最有名,就请他来一展厨艺。不料这张切糕却不给他面

子,他对参事官说:“我会做切糕不假,可是我只会给中国人做切糕。给日本人做切糕的手,

我还没长出来呢!”

任凭参事官软硬兼施,张切糕就是不肯就范。参事官恼羞成怒,就把张切糕弄进大牢折

磨他。但是不管怎么折磨,张切糕就是不肯做。参事官没办法,又派人把李切糕请来。开始,

李切糕也表现得挺英勇。可是当日本人把他弄进关张切糕的牢房,他看到伤痕累累的张切糕

时,就有点动摇了。他想:不就是做个切糕吗,给谁做不是做,何必弄丢性命。而且就在这

时,他的脑子忽地一闪……

既然成了狱友,两个做切糕的人开始对话。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对话,以前可是老死不

相往来的。论年龄张切糕要比李切糕大不少,现在又有伤在身,李切糕就表现得格外殷勤小

心。他一口一个张师傅地叫,还撕开自己的衣服为张切糕包扎伤口。很快,张切糕就被感动

了。他说,反正我都一大把年纪了,世道又这么乱,我也不想活了。可你还年轻,没必要和

我一起死。李切糕赶紧说:不行,让我去伺候日本人,还不如和你一起死了呢!张切糕说,

可是……我做切糕的绝技总得有人往下传啊,我没有儿子,你我都死了,岂不绝根了吗!李

切糕一听,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喊师傅。张切糕就说,你俯耳过来。

张切糕传授给李切糕的第一项绝技,就是如何把切糕做大。原来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

锅上架上木桶撒切糕。木桶很深,蒸出的切糕为柱体,随后用木板蘸上凉水拍打,直至拍成

圆饼状为止。

原来如此!李切糕闻听此言,不由拍手击掌。不想他的这个举动却使张切糕心下一沉。

他看着李切糕继续说:我现在教你的是保命求生活的法子,你要是想求富贵;我这里还有一

个绝技……李切糕迫不及待地说:师傅快说!

李切糕很快出狱。因为他满足了参事官的食欲,参事官特批为他提供原料,他的生意重

新开张。又由于张切糕死在狱中,他没有了竞争对手,且获得了张切糕的独门绝技,他居然

也名噪一时。李切糕春风得意,经常出入县衙。开始,只是为日本参事官送切糕,后来就开

始打小报告,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汉奸。

日子久了,参事官对他的切糕也腻了。这时李切糕突然想起张切糕教给他的另一项绝技,

就是往切糕里加东西。他小心一试,参事官果然吃得兴高采烈。而且从此欲罢不能,每天都

要吃他的切糕,并把他树为良民商人代表,给予嘉奖。

李切糕更得意了!他在街上走路开始打横。他雇起了师傅,当上了甩手掌柜,整天花天

酒地,作威作福,谁知这天,日本宪兵队却突然拘捕了他,罪名是谋杀日本参事官。原来参

事官死于慢性中毒,经化验,毒药来自切糕。

李切糕很快被枪毙。临死他说,张切糕,你可真高啊!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切糕做的切糕犹如黄金片,劲道爽口,而且块头大,直径足有两米,这些为张切

糕带来了名气。文章对李切糕卖切糕的描写,衬托了张切糕做的切糕的美味。

B.李切糕技艺不如人,手艺欠佳。“切糕早都凉透了,他还在喊切糕热啊”的细节描

写,显示出他做人不实在,所以小说后面的情节也在情理之中。

C.文中描写李切糕时的“他的脑子忽地一闪”与后文“为参事官送切糕”“作威作福”

等情节形成照应,这些情节集中体现了李切糕的无奈、狡诈、卑鄙。

D.李切糕得到如何把切糕做大的绝技,“不由拍手击掌”,这个动作使张切糕产生了

怀疑,于是传授给李切糕名为求富贵而实为要他命的所谓绝技。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张切糕李切糕》以人物名字为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以职业命名,构

成了一定的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张切糕和李切糕在技艺、品行等方面的对比,日本

参事官对张切糕和李切糕不同态度的对比等。

C.文中对张切糕的描写很丰富,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还有老到

的白描,使得人物立体丰满、有血有肉。

D.小说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又蕴含深意,如李切糕临死前说的“张切糕,你可真高啊!”

是他突然明白了张切糕的用意而发出的无奈之叹。

8.小说第三段详细介绍了切糕的原料及做法,有什么作用?

9.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爱国”“敬业”这两个价值准则,小说中两

个人物一个是英雄,一个是汉奸,请从“爱国”“敬业”的角度去分析两个人物的价值取向。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

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

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

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

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钻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

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

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

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

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

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

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

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

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

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

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

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今君A释此B而袭C远方D之服E变古之教F易古之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文中意为“方圆、纵横”,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且知方

也,,的“方”含义不同。

B.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与《过秦论》中“因利乘便”的“乘”含义不同。

C.愆,文中为“罪过,过错”之意,与《氓》中“匪我愆期”的“愆”含义相同。

D.循,文中意为“遵守”,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偃王实行仁义治国,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

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文王和徐偃王都实施仁政,但结局不同。

B.舜实行德政,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感化了苗民。到了共工打仗时,拿短铁括就会被

敌人击中,需要坚硬的铠甲护体。

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

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

D.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所以要和他们交流思想

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按国家政令行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

(2)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

14.材料一中韩非的观点和材料二中武灵王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

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菩萨蛮•哀筝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①,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②。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①湘江曲: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

题材写成乐曲。②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菩萨蛮”是词牌名,标题“哀筝”既点出了词的内容,也给全词奠定了凄婉哀伤

的感情基调。

B.“声声写尽湘波绿”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在弹筝人的乐曲之下,湘水更显得

碧绿清澈。

C.“秋水”喻指女子清澈明亮的眼睛,此处写出弹筝女子眼神凝注,整个身心都融入

到筝曲中去了

D.全词表面赞美音乐,实为表达对弹筝人的赞叹与理解,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异

曲同工之妙。

16.黄蓼园称赞该词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请赏析末句的妙处。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仙府石门突然打开,奇异景象尽收眼底。其中表

现仙人们纷纷驾风而来的两句是“,”。

(2)《五代史伶官传序》紧紧围绕“人事”来谈论五代后唐庄宗宠幸伶人带来的后果,

最后主题升华,得出两句结论“,”,结尾“岂独伶

人也哉”发人深省。

(3)在古诗词中,曹操、鲍照等诗人对“人生”有很多的思考,在发问的同时,又表

达强烈的感叹,比如“,”。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北京明白”继“神舟十

二号”任务后再次迎来网发纷纷点赞。这个由9名“90后”组成的“北京明白”团队,让

人看到了航天人青春的样貌、蓬勃的活力。

让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就要①、放手任用。有担子才能压重,就是要让青年骨干

打头阵、当先锋,在关键岗位上和重大项目攻关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尤其

是对年轻的帅才苗子要打破②的藩篱,促其快速成长。有传承才能更好地接续奋斗,在社

会高度关注的航天领域,正是老一辈航天专家③和“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一代

青年人才传授知识、分享经验、淬炼信念,才造就了一支年轻又有才干的航天人才队伍,使

他们成为中国航天未来最可依赖的力量。

托举年轻人才的腾飞,需要真抓实干、真金白银。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在启动的首批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有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约占80%。

而且,在这些专项中设立了“揭榜挂帅”项目,榜单申报“不设门槛”,对揭榜团队负责人

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真正体现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问出处。相信只要给年轻人提供

更广阔的舞台,他们就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精彩的剧目。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选项中,使用的修辞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项是()

A.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哦,香雪》)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

月色》)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D.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窦娥冤》)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塘栖的枇杷是有名的。我买些白沙枇杷,回到船里,分些给船娘,然后自吃。在船里吃

枇杷是一件快适的事。吃枇杷要剥皮,要出核,把手弄脏,把桌子弄脏。吃好之后必须收拾

桌子,洗手,实在麻烦。①_«靠在船窗口吃,皮和核都丢在河里,吃好之后在河里洗手。

坐船逢雨天,在别处是不快的,②_»因为岸上家家门前建着凉棚,绝不妨碍你上岸。况

且有一种诗趣,使你想起古人的佳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古人赞美江南,不是信口乱道,③。

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我谢绝了二十世纪的文明产物的火车,不惜工本地坐客

船到杭州,亲身体会一番,实在并非顽固。

(节选自丰子恺《塘栖》)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吃枇杷要先剥皮再出核,手和桌子都会弄脏”,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我们迎来又一个中秋佳节。诵读诗词,做月饼、品月饼,

体验传统民俗活动,在看花灯、猜灯谜、饮桂花酒中领略文化魅力……中秋节到来之际,我

们重温熟悉的味道,借助多彩的形式,共同感受这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时刻。

——选自人民日报《让传统节日更好浸润时代人心》

材料二:亚运赛事正酣,中秋佳节共度,体育盛会遇见传统节日,尽显“中国式浪漫”。

制作花灯、团扇作画、用模具为月饼印上图案,运动员村里的中秋主题日体验活动精彩纷呈;

浙派古琴、苏州评弹、昆曲、点茶,西湖中秋赏月雅集活动广受欢迎。通过亚运会,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呈现在世界面前。

——选自人民日报《杭州亚运会铭刻文化自信》

阅读以上两则新闻报道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2.B3.A4.①宋徽宗初年,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

得名,诗派成员的诗风大多受到黄庭坚的影响,整个诗坛追求平淡为美,江西诗派成为宋代

最大的诗派;②黄庭坚、陈师道去世后,江西诗派乃至整个诗坛的创作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

推敲文字技巧;③靖康之变后,宋人诗歌创作的内容、意向、题材均发生变化,乱离之苦、

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中;④南宋后,诗风有所变化,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江西诗

派的内部发生演变。5.材料一指出要反复研读,用心学习,内心领悟,才能创作出好

的作品。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理论一一多读书,多学习,“资书以为诗”,“词意

高胜”要从学问中来。

材料二指出客观事物瞬息万变,见识窄小和因循守旧是不会写出好东西的。这则材料体

现了黄庭坚的创作方法一创新,在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要学会推陈出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错,曲解文意,从原文“苏轼论诗最重

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可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的“终点”都是归于“平淡”,是殊途同归的。

C.“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错,以偏概全,从“金兵

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

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可知原文只是说“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

现到诗歌题材当中”,但并没说明它们成为了当时诗歌的主要题材。

D.“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错,未然变已然,从“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

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可知,原文只是说“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并

不是“最终形成了”。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这是魏晋时期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的真正原因”错,归因不当。原文是

说“一般认为,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标志,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

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对“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一般的看法是“文学进入

了自觉的时代”。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点、论据的能力。

A.韩愈这句话是“文以气为主”的生动比喻,指出文章的气势和言辞就好比水与物的

关系,只有文章气势旺盛,语言的长短和语调的抑扬才会适当,所以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

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

B.庄子这句话中的“六气”指自然界的冷热阴阳等现象,此项与曹丕“文以气为主”

的观点无关,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

C.这句话中的“气”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性的东西,是古代哲学名词,此项也与

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无关,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

D.杜牧这句话虽指出了写文章“气”很重要,但还是不如“意”的主导地位,所以不

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

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诗派成员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

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和材料一第二段中“宋代

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

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概括:宋徽宗初年,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

《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诗派成员的诗风大多受到黄庭坚的影响,整个诗坛追求平淡为

美,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诗派;

(2)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概括:黄庭坚、陈师道去世后,

江西诗派乃至整个诗坛的创作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3)根据第四段“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沉闷的空气……诗歌创作的内容、

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概括:靖康之

变后,宋人诗歌创作的内容、意向、题材均发生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

中;

(4)根据第五段“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

快圆美的新风格。与此同时,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这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概括:南宋后,诗风有所变化,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江西诗派的内部发生演变。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

(1)材料一是说学书要多研读多领悟,才能手随心动,创作出好的作品,体现的是黄

庭坚的第一个创作理论和方法。

根据材料二的第四段“黄庭坚首先强调要多读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

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分析,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理论和方

法之一:多读书,多学习才能领悟其中意味,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2)材料二的意思是迂腐的儒生见识短浅,拘泥于古代事物不知变通,而高山大河瞬

息变化,那些因袭古人文字没有创新的人是不能用笔墨写出来的。

根据材料二的第四段“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

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并且

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分析,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

作方法之二:创新,在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要学会推陈出新。

6.C7.B8.①情节方面:为下文日本参事官想吃中国的切糕等情节做铺垫,推动

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人物方面:衬托了张切糕制作切糕的技艺之高超。③内容方面: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小说情节的发展张弛有度。9.①爱国:张切糕有气节,宁死也

不为侵略者做切糕,他是英雄,是爱国者,令人敬仰;李切糕获得绝技后,给日本人送切糕,

沦为汉奸,遭人唾弃。②敬业:张切糕做切糕技艺高超,卖切糕手法准,兢兢业业地做好自

己的手艺,这是敬业;李切糕技艺一般,卖切糕时凉透了还喊切糕热,欺骗百姓,这是不敬

业。③价值取向:爱国第一,敬业第二,并相辅相成。张切糕坚定民族大义高于技艺,人品

重于技艺;李切糕凭一技之长媚敌求荣,有技无义,没有好下场。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C.“无奈”错误,李切糕为求富贵用张切糕教给他的另一项绝技,表现了李切糕的无耻、

狡诈、卑鄙。

故选Co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日本参事官对张切糕和李切糕不同态度的对比”错误,日本参事官对张、李的态度

本质上是一样的。

故选Bo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可从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内容等方面考虑。

①情节方面:“高手做出的切糕,金黄细腻,黏而不粘,香气四溢”,正是因为切糕如

此美味,才有了下文日本参事官想吃中国的切糕的情节。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人物方面:切糕“基本做法……将切糕倒扣在板上”,它的制作工艺如此复杂,衬托

了张切糕的技艺高超;“高手做出的切糕,……。不会做切糕的,……甚至粘在锅里取不出

来”把高手所做的切糕和不会做切糕的人所做的切糕进行了对比,主要是也是为了衬托张切

糕制作切糕技艺之高超。

③内容方面:小说的题目为“张切糕李切糕”,主要围绕切糕行文,第三段对切糕的原

料及做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在节奏上比较舒缓,与后文紧张的节奏形

成了一张一弛的效果。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体现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①从爱国的角度分析:从张切糕的回答“我会做切糕不假,可是我只会给中国人做切糕。

给日本人做切糕的手,我还没长出来呢!”可知张切糕有气节,“不管怎么折磨,张切糕就

是不肯做”宁死也不为侵略者做切糕,他是英雄,是爱国者,令人敬仰;李切糕获得绝技后,

“开始,只是为日本参事官送切糕,后来就开始打小报告,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汉奸”他不

仅给日本人送切糕,最后竟沦为汉奸,遭人唾弃。

②从敬业的角度分析:张切糕做切糕”金黄细腻,黏而不粘,香气四溢”技艺高超,卖

切糕“不用秤,你说要多少,他一刀下去,保证八九不离十”手法准,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

的手艺;李切糕技艺一般,卖切糕时“用车推着,走街串巷地喊”,“切糕早都凉透了”还

喊“切糕热啊!”,欺骗百姓,这是不敬业。

③从价值取向的角度分析: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爱国”“敬业”这两

个价值准则,爱国第一,敬业第二,并相辅相成。张切糕坚定民族大义,侵略者日本人“不

管怎么折磨,张切糕就是不肯做”,他坚信爱国高于技艺,人品重于技艺,最终虽然死在了

牢房,但是成全了他的爱国之心;李切糕凭借自己窃取来的一技之长媚敌求荣,由一介切糕

者沦为了名副其实的汉奸,有技无义,最终沦落到了被枪毙的下场。在“爱国”“敬业”这

两个价值准则中,爱国第一,敬业第二。

10.BEF11.C12.D13.(1)你的话说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

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

(2)愚笨的人表达意见,明智的人进行讨论,这是朝廷教化的准则。14.①韩非的观

点是:时代不同、情况变了,政事措施也要跟着改变。②武灵王的观点是:习俗、礼法制度

要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治理当世不能效仿古代。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大王您对这些都弃之不顾,却沿用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

古代的章程。

“君”作主语,“释”作谓语,代词“此”作宾语,故应在宾语后B处停顿;

“袭”作谓语,“远方之服”作宾语,故应在宾语后E处停顿;

“变古之教”与“易古之道”结构一致,应分别成句,前后断开,在EF处停顿。

故选BEF。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方”,方圆、纵横;/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句意:土地方圆有五百里。/并

且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B.正确。“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凭借、依靠。句意:去抵抗有万辆兵车的强

敌。/凭借有利的地势。

C.错误。“愆”,犯罪;/拖延。句意:遵守法纪不犯罪。/不是我拖延婚期。

D.正确。“循”,遵守;/顺着,沿着。句意:遵守法制而抛弃个人私念。/(成名)沿

着古坟向前走。

故选C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D.“所以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错,文中“不足与论心”“不足与致意”,意思

是没有必要向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而不是选项说的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

故选D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辩”,巧妙;“者……也”,判断句;“所谓”,所说的。

(2)“陈”,陈述、表达;“知”,通“智”,聪明、明智;“教之道也”,判断句;

“道”,准则。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根据“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和“故曰:事异则备变。

上古竞于道德……”概括出韩非的观点:时代不同、情况变了,政事措施也要跟着改变。

②根据“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圣人之道也”“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于

其释之”概括出武灵王的观点:习俗、礼法制度要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治理当世不能效

仿古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领土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最终

统治了天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以东的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

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于是灭了徐国。所以

周文王施行仁义而称王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

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在舜当政的时候,有苗族不肯归顺,

禹主张用武力去讨伐。舜说:“不行。我们推行德政还不够深就动用武力,不合乎道义”。

于是便用三年时间加强德政,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来进行精神感化),有苗族终于归服了。

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铠甲不坚固的便会伤及身体。这表明拿着盾

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当今。所以说:情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

改变。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候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人们在

力量上较量输赢。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人。齐人说:“你的话说得不是

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于是出兵攻打鲁国,把齐国的国

界推进到距鲁国都城只有十里远的地方。所以说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徐国灭亡,子贡机智善辩

而鲁国被削弱。由此说来,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正道。如果当

初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巧辩,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去抵抗有万辆兵车的

强敌,那么齐、楚的野心就不会在这两个国家得逞了。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赵文劝谏武灵王说:“农夫辛勤耕作以供养君子,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达

意见,明智的人进行讨论,这是朝廷教化的准则。做臣子的不隐瞒自己的意见,做君王的不

阻塞言路,这是国家的福分。我虽然愚笨,但还是希望竭尽自己的忠心。”武灵王说:“替

别人着想的人不应该过分苛求,竭尽忠心的人不能指责他的错误,您就言吧。”赵文说:“适

应时势顺从当地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有一定的款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

纪不犯罪,这是老百姓的职责。这三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救导。现在大王您对这些都弃

之不顾,却沿用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

地考虑考虑。”

武灵王说“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见解。普通民众只是一味地沉溺于习惯世俗之中,而读

书人又总是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他们只能谨守职责、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

们一道谋长远的事业,建立开创之功。而且夏、商、周三个朝代虽然服装不同但却能统一天

下,春秋五霸政教各异却能治理好国家。聪明人制订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约。贤达的人

改革习俗,而愚笨的人却拘泥于旧风陋俗。因此那些受世俗礼法制约的人,没有必要和他们

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人,没有必要向他们说明你的意图。所以,习俗应跟着形

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啊!接

到国家的政令就马上行动,遵守法制而抛弃个人私念,这才是老百姓的天职。真正有学问的

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真正志在修身

的人不仰赖别人的赞许,治理当世的人不能完全效法古代,您还是放弃那些不正确的意见吧。”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

15.B16.①借用比喻婉曲达意。“春山”把女子用黛画的眉毛比作起伏的山,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女子双眉微,凝神细弹,从容沉静,随着乐曲进入断肠境界的情态,韵致无限,

勾勒传神。②借用细节描写委婉含蓄地传达哀怨之情。末句的一个“低”字将幽恨形象展现

在读者的面前,以外在神态传内在深情,千头万绪,起于心头,聚于眉头,言虽己尽,然其

意深远,回味无穷。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B.“白描”手法错误,此处应为“通感”,作者本来是写乐曲,乐曲是无形的,是无

法描摹的,他从听觉转向视觉,用碧绿的湘水来形容筝曲,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水”

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

故选Bo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末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句意: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

一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蕴藉”是指含蓄而不显露,作者在末句中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借“春山”来婉曲达

意,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女子双眉微,凝神细弹,随着乐曲进入断肠境界的情态,韵致无限;

又借眉头低垂的“低”这个细节将女子幽恨形象细致地展现出来,在描写神态外,传达内在

的深情,将幽恨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言尽意远,回味无穷。

17.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

困于所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霓、兮、祸、溺。

18.①不拘一格②论资排辈③言传身教19.B20.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的

信息,在首批启动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有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

家项目,约占80%。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讲任用优秀青年人才的方式,可填“不拘一格”。“不拘一格”,不局限

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第二空,根据语境“要让青年骨干打头阵、当先锋”可知,打破的是传统用人的藩篱,

可填“论资排辈”。“论资排辈”,按资历、辈分决定级别、待遇的高低。

第三空,根据语境“老一辈航天专家”“传授知识、分享经验、淬炼信念”可知,此处

指老一辈航天专家的示范作用,可填“言传身教”。“言传身教”,用语言传授,用行动示

范教育。指通过自身的言行教育影响别人。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段原句将给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比喻为“给年轻人提供更广的舞台”,将发挥主要作

用的年轻人比喻为“主角”,文中的句子是比喻句。

A.用“冷静”形容“铁轨”,赋予铁轨以人的情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B.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形容“月色”。

C.运用借代和互文的手法,“管弦”代指“音乐”,”主人下马客在船”使用了互文。

D.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地”当做人来写,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和形态。

故选B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