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一管理会计认知【任务目标】1.了解管理会计的含义; 2.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3.理解管理会计的内容;4.理解管理会计的职能。【任务描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的含义及作用,理解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能够运用管理会计进行管理决策。【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重点、难点讲解】一、管理会计的涵义管理会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既是一种侧重于在现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会计,同时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1.起源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是在传统会计中形成、发展和分离出来的两大基本内容,二者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2.最终目标相同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信息,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一系列特殊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使用一些与财务会计并不相同的方法来记录、分析和预测企业的经营状况。虽然管理会计侧重于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服务,但管理会计的信息有时也对企业外部利益集团提供服务;同样,财务会计虽然侧重于对外提供信息服务,但财务会计信息对企业内部决策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财务会计提供的许多重要财务成本指标,如资金、成本、利润等,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需要;而管理会计提供的许多重要经济信息,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也同样需要。财务会计有时把一些原属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范围对外公开发表;而管理会计也有时把一些企业内部管理的资料数据(如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实际利润与目标利润的对比数),也作为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对外公开。(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不同之处可以概括如表1—1。表1—1要点名称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核算对象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侧重于内部管理服务,是“对内报告会计”整个企业,侧重于对外服务,是“对外报告会计”核算程序没有固定的核算程序必须执行固定的会计核算程序核算方法灵活多样,大量运用概率论、微积分等现代数学方法简单数学计算核算重点预计将要发生或应当发生的经济活动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核算时间不确定,按管理需要进行按会计期间定期进行核算行为影响注重管理行为的结果,关注管理过程,设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般不注重管理人员行为影响信息使用者内部使用者:企业各级的管理者外部使用者:股东、债权人、监管机构等信息的属性现时性、预测性历史性信息精确度要求及时性和相关性,计算结果不要求绝对精确要求及时性、相关性、真实性,计算结果绝对精确性会计报告的类型与频率内部报告:根据需要随时提供对外财务报表:年度、半年度、季度会计报告目的特定决策、控制等具体目的一般目的的财务报表会计报告内容反映企业内部机构、部门等详细的情况,与决策相关反映企业整体的总括性情况约束性不受会计准则约束应符合会计准则验证程序无须审计公认会计师审计三、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一)成本管理会计(二)预测决策会计(三)控制与评价会计四、管理会计的职能(一)分析职能(二)预测职能(三)决策职能(四)计划职能(五)控制职能(六)成本计算(七)考核职能五、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一)准确性(二)相关性(三)可理解性(四)及时性(五)成本和效益原则 项目二成本习性【任务目标】1.了解成本习性的含义;2.掌握成本性态分析方法;3.理解成本性态分析方法的应用;4.理解回归直线法。【任务描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成本习性(成本性态)的含义及作用,理解成本性态的依存分析,能够运用成本性态分析方法进行管理决策。【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重点、难点讲解】一、成本的分类现代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这是一个广义的成本概念,指为取得一定资产或为提供一定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既包括产品生产成本,也包括期间费用;既核算过去实际已经发生的耗费,也核算将来应当或可能发生的耗费。按照企业管理的不同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将成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成本按经济职能划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两大类。(二)成本按其实际发生的时态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两类。(三)成本按其相关性可分为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两类。(四)成本按其可控性可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五)成本按习性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二、成本性态分析方法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是指完成成本性态分析任务必须采取的技术手段。在管理会计实践中,成本性态分析方法通常包括:直接观察法、技术测定法和资料分析法。(一)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最简单的方法,是指根据会计账簿中各成本项目的性质,观察其比较接近于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从而直接加以确认归属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定性分析,需要逐一对成本明细项目加以鉴定。直接观察法简便易行,凡具有一定会计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人都能掌握,适用于管理会计基础工作开展较好的企业。(二)技术测定法技术测定法又称工程技术法,是指利用经济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技术方法所测定的企业正常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分析确定在实际业务量基础上其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水平,并揭示其变动规律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在企业建设投产前必须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测定法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较高,也有较强的说服力,一般适用于技术工艺已经定型的新企业及其主要成本项目的习性分析;但对于技术工艺已发生较大变革或生产能力有重大变动的老企业来说就不适用。另外,技术测定法也不可能对企业所有的间接成本确定出准确可信的标准,因此,也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成本习性分析。另外,此方法应用起来也比较复杂,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较多。(三)资料分析法资料分析法是根据企业过去若干时期的成本与业务量资料,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完成成本性态分析任务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企业的相关资料齐全,成本数据与业务量的资料要同期配套,并且具有不间断的连续性。资料分析法在混合成本分解中应用十分广泛,包括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回归直线法。1.高低点法。是通过对一定期间成本与业务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从中选出业务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及其相应的成本,然后据以分解出混合成本中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各占多少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高低点法的具体分析步骤:(1)选择高低点坐标。在已知的历史资料中,找出业务量的最高点(用x1表示)及相应的成本(用y1表示);找出业务量的最低点(用x2表示)及对应的成本(用y2表示),从而确定高点坐标(x1,y1)和低点坐标(x2,y2)。(2)计算单位变动成本b的值。计算公式为:(3)计算固定成本a的值。计算公式为:a=最高(或低)点的半变动成本总额-最高(或低)点的产量=y-bx(4)根据a与b的计算结果,作出成本习性模型:高低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易于理解。缺点是由于它所运用的数据来自于历史资料中的高低两点,所建立的成本性态模型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容易导致较大的计算误差。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成本变动趋势比较平稳的企业。2.散布图法。散布图法又称布点图法,是指根据若干时期的历史资料,将其业务量和成本数据逐一标注在坐标图上,形成若干个散布点,再通过目测的方法尽可能画出一条接近所有坐标点的直线,并据以推算出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散布图法的具体分析步骤:(1)标出散步点。(2)划线:目测一条能够反映成本变动趋势的直线,直线与纵轴的交点为固定成本。在图中读出该直线的截距。(3)在直线上任取一点,测出坐标为,计算b值。(4)代入a、b值,得出成本性态模型。散布图法由于将全部成本数据均作为描述成本性态的依据,其图像可反映成本的变动趋势,比较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其准确程度比高低点法高。但因为画成本直线完全靠目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画法,容易出现人为误差,得出不同的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所以计算结果也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3.回归直线法。亦称最小二乘法,它是根据若干历史时期的成本和业务量的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的原理,计算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回归直线法的基本步骤是:(1)根据历史资料列表,求n,∑x,∑y,∑xy,∑x2,∑y2的值。(2)计算相关系数r,并据此判断y与x之间是否存在必要的线性关系。当r=-1时,说明x与y之间完全负相关;当r=0时,说明x与y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当r=+1时,说明x与y之间完全正相关;当r→+1时,说明x与y之间基本正相关。回归直线法的应用要求业务量与成本之间基本保持线性关系,即r=+1或r→+1。(3)计算a、b的值.(4)建立成本性态模型:y=a+bx回归直线法由于运用了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因此计算结果比前两种方法更科学,相对而言计算最精确。但这种方法计算量较大,公式更复杂,适用于采用计算机管理的企业。三、成本性态分析的应用在对某一企业的历史成本进行分析,按照成本同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把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后,实际上同时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确定了企业一定期间内总成本的基本构成,即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二是确定了成本同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即可将其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其基本内容渗透在现代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各个方面,可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所有领域,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成本性态分析原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应用于财务预测应用于经营决策应用于内部控制 项目三变动成本法【任务目标】1.了解变动成本法的概念;2.掌握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3.理解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4.理解两种成本法下分期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任务描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及理论依据,掌握变动成本法的应用。【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重点、难点讲解】一、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及理论依据变动成本法是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而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处理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理论依据: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明确区分。产品成本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随着产量而变动,根据这一原则,只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才应该计入产品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在相关范围内,它的发生与各期的实际产量的多少没关系,它与非生产成本一样具有时效性,其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不能递延到下期,而应当在费用发生的当期,全额作为期间成本,从本期的销售收入中直接扣除。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表3-1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对照表标志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以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为前提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产品成本变动直接材料生产直接人工成本变动制造费用直接材料生产成本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间成本变动变动销售费用非生产变动管理费用成本变动财务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固定固定销售费用成本固定管理费用固定财务费用销售费用非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销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损益确定程序不同公式不同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固定成本=营业利润销售收入-销货成本=销售毛利销售毛利-非生产成本=营业利润损益表格式贡献式传统式所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主要满足内部管理需要主要满足对外提供报表的需要三、两种成本法下分期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一)变动规律1.如果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等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那么,按两种成本法计算的分期营业利润必然相等;2.如果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大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那么,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分期营业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分期营业利润;3.如果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小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那么,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分期营业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分期营业利润。(二)利润差异的简算法两种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差额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在实务中有时不需要按两种成本法同时计算营业利润,而是用以下公式进行简化计算。-=当期营业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完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利润差额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期末存完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期初存××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货量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货量四、两种成本法各自的优缺点(一)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1.优点:(1)能够刺激企业加速发展的积极性(2)有利于企业编制对外报表(3)适应企业产品定价决策的需要2.缺点:(1)单位产品成本不能反映生产部门的真实业绩(2)确定的分期损益难于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3)固定制造费用的分配具有主观随意性(4)所提供的信息不能直接满足企业预决策的需要(二)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1.优点:(1)简化成本核算(2)符合“费用与收益相配比”这一公认的会计原则(3)能提供有效的管理信息,为预测前景、参与决策和规划未来服务(4)便于分清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与业绩评价(5)实现了利润与销售同方向变化,引导企业重视销售2.缺点:(1)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以及对外报告的要求(2)不适应长期决策和定价决策的需要五、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在实践中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起来运用,即在日常核算时采用变动成本法,期末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变动成本法求得的成本与利润的信息调整为完全成本法反映的信息资料,以满足企业外部信息利用者的需要。 项目四本量利分析【任务目标】1.了解本量利分析的含义;2.掌握保本点分析;3.理解并掌握本量利的因素分析;4.理解并掌握利润敏感分析。【任务描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本量利分析的含义及意义,能够应用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保本点分析及利润敏感分析。【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重点、难点讲解】一、本量利分析概述本量利分析是指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主要目的是分析短期内产品销售量、销售单价、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以及产品结构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预测、决策信息。本章主要介绍贡献边际指标和安全边际指标及其作用,保本点的计算及应用,本量利关系分析,保利分析及应用,利润敏感分析及应用。本量利分析应遵循以下基本假定:成本按性态划分假定;相关范围假定;线性关系假定;固定成本不变假定;品种结构稳定假定;产销平衡假定等。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为: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贡献边际又称贡献毛益或边际贡献,指销售收入超过其变动成本的金额。该指标及相关指标计算公式如下:单位贡献边际=单位产品售价-单位变动成本贡献边际=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贡献边际率=贡献边际/销售收入=单位贡献边际/产品单价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单位变动成本/产品单价贡献边际率+变动成本率=1所谓保本是指企业经营处于不盈不亏的状态,即贡献边际刚好等于固定成本,利润为零。保本点是指企业达到保本状态的业务量,有两种表现形式:保本销售量和保本销售额。保本点的计算公式如下: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贡献边际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贡献边际率安全边际是指实际或计划销售量(额)超过保本点销售量(额)的差额。安全边际越大,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小,企业的经营也就越安全。当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时,应采用多品种保本点分析模型。常用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联合单位法、分算法等。分析有关因素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单价上涨,单位贡献边际上升,导致保本点下降,同样销售量实现的利润就越多;单价下降,惰况相反。单位变动成本上涨,单位贡献边际下降,导致保本点上升,同样销售量实现的利润就减少;反之,情况相反。固定成本增加导致保本点上升,利润降低;固定成本下降,导致保本点下降,利润上升。由于销售比重会影响到加权贡献边际率,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贡献边际率水平较高的产品的销售比重,提高降低贡献边际率水平较低的产品的销售比重,从而提高企业的加权贡献边际率水平,达到降低整个企业保本额的目的。保利分析是指在假定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而应达到的销售量或销售额的分析方法。目标利润是指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经过努力应该达到的最优化利润控制目标,其关键是要确定先进合理的利润率标准。目标利润的计算如下:目标利润=预计资金平均占用额×资金利润率(或投资报酬率)保利点计算如下:保利销售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位贡献边际保利销售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贡献边际率多品种条件下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常用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联合单位法等。加权平均法是指在确定企业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的基础上计算各种产品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一种方法。由于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不同,其边际贡献率也各不相同,因此,盈亏平衡点销售额计算公式中的边际贡献率应为各种产品的加权平均数。该法不要求分配固定成本,而是将各种产品所创造的边际贡献视为补偿企业全部固定成本和利润的来源。加权平均法是计算多品种盈亏平衡点最常用的方法,此法的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全部产品的销售总额销售总额=∑(各种产品的销售单价×各种产品的销售量)(2)计算各种产品的销售比重某种产品的销售比重=该产品的销售额/销售总额(3)计算各种产品加权贡献毛益率加权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的销售比重)(4)计算整个企业的综合保本额综合保本额=固定成本总额/加权贡献毛益率(5)计算各种产品的保本额和保本点某种产品保本额=综合保本额×该种产品的销售比重某种产品保本量=某种产品保本额/某种产品单价敏感性分析是一种‘如果—就会怎么样”的分析技术。它研究的是当决策模型中的期望值遇到重要因素的数据发生变化时,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利润敏感性分析是研究当制约利润的有关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利润产生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利润敏感性分析的目的是分析各个因素变化对利润影响的敏感程度,分析各因素如何变动才能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等。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利润的变化。有些因素只要有较小的变化也会引起利润的较大变化,这些因素称为强敏感性因素;有些因素虽有较大变化,但对利润的影响却不大,这些因素称为弱敏感性因素。测定敏感程度的指标称敏感系数,某因素的敏感系数计算公式为:某因素敏感系数=利润变动百分比/某因素变动百分比某因素单独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的预测可按下式计算:某因素变动导致利润变动百分比=该因素变动百分比×该因素敏感系数为实现目标利润应采取的单项措施可按下式计算:某因素变动百分比=目标利润变动百分比/该因素敏感系数若将目标利润降为零,即目标利润变动百分比为-100%,可计算出确保企业不亏损的各因素变动的极限,这对判断企业经营风险十分必要。(一)本量利分析的涵义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利润关系分析的简称。进一步说就是分析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利润=销售单价×销售量一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P=px—bx—a此公式非常重要,本章许多公式都是由此公式推导出来的。公式中有五个要素: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利润。一般已知四个要素求另外一个要素。(三)贡献毛益及其相关指标边际贡献(Tcm)=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cm)=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单位变动成本/单价二、保本分析(一)保本点的涵义及表现形式保本点是指能使企业达到保本状态的业务量。单一品种的保本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保本量(实物量)和保本额(价值量)。(二)单一品种保本点的计算公式保本量=固定成本总额/单位边际贡献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总额/边际贡献率(三)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评价指标MSu=实际或预计销售量—保本量MSd=实际或预计销售额—保本额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实际或预计销售量=安全边际额/实际或预计销售额保本作业率=保本点销售量/正常销售量=保本点销售额/正常销售额三、本量利的因素分析这种分析实际上就是已知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利润等五个要素中的四个要素求另外一个要素。(一)实现目标利润业务量的计算即已知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目标利润,求销售量及销售额为多少。根据P=Px—bx—a则: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目标利润/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固定成本总额+目标利润/边际贡献率目标利润一般是指缴纳所得税前的利润,而缴纳所得税后的目标利润称为目标净利润,二者的关系为:目标利润=目标净利润/1一所得税税率如果给出的是目标净利润,应按下式计算:保利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目标税后利润/1—所得税税率)]∕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保利销售额=[固定成本总额+(目标税后利润/1—所得税税率)]∕边际贡献率根据公式可以看到:影响保本点有三个因素: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影响实现目标利润业务量(保利点)有四个因素: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目标利润。影响实现目标净利润业务量有五个因素: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目标利润、所得税税率。(二)有关因素变动对相关指标的影响保本点保利点安全边际利润单价反方向反方向同方向同方向单位变动成本同方向同方向反方向反方向固定成本同方向同方向反方向反方向销售量不影响不影响同方向同方向目标利润不影响同方向不影响不影响(三)保本图1.基本保本图揭示的规律保本点不变,销量越大,实现的利润越大或亏损越少;如果销量不变,保本点越低,实现的利润越多或亏损越少;在销售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保本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总额和变动成本的多少。2.利量图:反映数量和利润间的关系的保本图3.边际贡献式保本图:反映边际贡献与固定成本之间的关系四、利润敏感性分析利润敏感性分析主要是研究有关因素发生多大变化,会使盈利转为亏损,以及各因素变化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一)有关因素发生多大变化,能使盈利转为亏损1.单价的最小值即利润为零时的单价。2.单位变动成本的最大值即利润为零时的单位变动成本。3.固定成本最大值即利润为零时的固定成本。4.销售量最小值即利润为零时的销售量,它就是保本点销售量。(二)各因素变化对利润的敏感程度影响利润各因素的敏感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如下: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项目五经营预测分析【任务目标】1.了解预测分析的概念;2.预测分析的方法;3.理解预测分析的内容;4.掌握利润的敏感性分析。【任务描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预测分析的含义及作用,熟悉预测分析的步骤,能够运用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进行预测分析。【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重点、难点讲解】一、预测分析概述(一)预测分析的意义1.预测分析的概念:预测分析的预测是指根据过去和现有的信息,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预计和推测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行为2.预测分析的意义:(二)预测分析的方法1.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又称数量分析法。它主要是运用统计、现代数学方法,对所取得的过去和现在比较完整的信息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处理,建立能够反映有关变量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各种预测模型,充分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来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水平的方法体系。2.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又称非数量分析法,是指主要依靠人的主观分析判断能力,借助有关专业人员的政策水平、知识技能、实践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预测对象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和预测的方法。(三)预测分析的步骤:1.确定预测目标;2.收集相关信息资料;3.选择预测方法;4.计算预测值;5.判断预测结果;6.纠正预测结果;7.报告预测结论。(四)预测分析的内容:预测分析包括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和资金预测四部分内容。二、销售预测:(一)销售预测的含义:销售预测是指根据市场调查得到的有关资料,通过对有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对特定产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市场销售量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从而预计和测算本企业产品未来销售量的过程。(二)销售预测的方法: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1.定量分析法(1)趋势预测法: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2)因果预测法:回归分析法2.定性分析法(1)市场调查法(2)判断分析法(3)特尔菲法三、成本预测(一)成本预测的含义:成本预测就是根据企业目前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目标,综合考虑预测期可能发生的各个影响因素,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确定企业目标成本,对企业未来成本水平和变动趋势进行预计的一种管理活动。(二)成本预测的方法:可比产品成本预测和不可比产品成本预测1.可比产品成本预测方法:高低点法和因素分析法2.不可比产品成本预测方法:技术测定法、目标成本法、售价比例法和类比分析法四、利润预测(一)利润预测的含义:利润预测是指按照企业经营目标的要求,利用数学等各种方法对影响利润变动的销售量、成本、价格等因素进行分析,预测企业未来时期的利润水平和变化趋势。(二)利润预测的方法:主要掌握利润的敏感性分析。五、资金预测(一)资金预测的含义:资金预测是根据历史资料及销售等其他资料,对未来一定时间内的资金需要量所进行的科学预计和推测。(二)资金预测的方法:资金习性预测法和销售百分比法,重点掌握销售百分比法。 项目六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任务目标】1.了解决策分析的含义;2.掌握生产决策分析的方法;3.理解特定的成本概念;4.理解经济订货批量在生产中的应用。【任务描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短期经营决策的含义及作用,理解决策的程序和分类,能够运用短期经营决策分析。【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重点、难点讲解】一、决策分析的意义决策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依据预测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判断,对未来实践做出决定的过程,它通常表现为对多个备选方案的选择。管理会计中的决策分析,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分考虑各种备选方案后对最优方案所做出的决策。二、决策的程序和分类(一)决策的程序1.明确决策目标2.广泛收集资料3.拟定备选方案4.分析评价方案5.确定最优方案6.执行最优方案7.分析执行结果(二)决策的分类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按决策所依据的环境、条件的状况可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按决策所涉及的时间长短可将决策分为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按决策的内容可将决策分为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三、特定的成本概念(一)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在进行决策之前,须将会计资料进行整理、筛选,以备决策之需。对于成本资料,首先应区分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两类。相关成本是与未来决策有关联的成本,也就是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认真考虑的各种形式的未来成本。如机会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差量成本、边际成本、可避免成本、可延缓成本、专属成本等都属于相关成本。无关成本是过去已发生或虽未发生但对未来决策没有影响的成本,也就是在决策时无需考虑的成本。如历史成本、沉没成本、不可避免成本、不可延缓成本、共同成本等都属于无关成本。(二)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指目前从市场上购买同一项原有资产所需支付的成本,也称“现行成本”或“现实成本”。重置成本在决策,特别是定价决策时,是一项重要的相关成本。(三)付现成本付现成本是指因做出某项决策而要求立即或在未来需以现金支付的成本。企业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如果当前货币资金比较紧张,而资金筹措又比较困难或筹措成本较高时,则对付现成本往往比总成本更为重视。(四)差量成本与边际成本差量成本也称差别成本,指两个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的成本之间的差异。与差量成本相对应的概念是差量收入。差量收入是指两个不同方案预期收入之间的差额。二者相互结合,可有效应用于多种决策方案的评价。边际成本从理论上讲,是指成本对产量无限小变化的变动部分。在实际工作中,产品产量无限小的变化只能小到一个单位(如一件产品),因为如果低于一个单位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因此,边际成本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讲,就是产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五)机会成本与估算成本机会成本原是经济学术语。它是以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种选择机会的存在为前提,是指在决策分析过程中,从各备选方案中选出某个最优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所丧失的潜在利益。估算成本又叫假计成本,它是机会成本的特殊形式,是需要经过假定推断才能确定的机会成本。(六)可避免成本可避免成本是指与特定备选方案相关的成本,其发生与否,取决于其相关的备选方案是否被选定。即某个方案如果被选用,该项成本就会发生,否则,该项成本就不会发生。(七)可延缓成本可延缓成本是指在生产经营决策中对其暂缓开支,不会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那部分成本。(八)专属成本是指可以明确归属于某个方案或某种、某批产品或某个部门的成本。四、生产决策分析(一)生产经营决策的常用分析方法:成本平衡法、差量分析法、边际贡献分析法(二)生产决策分析及其应用五、定价决策分析1.以完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法2.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法六、存货决策分析(一)经济订货批量经济订货批量,是在保证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能使全年存货相关总成本最低的每批订货数量或每批投产数量。(二)存货成本存货成本是企业耗费在存货上的各项费用,包括以下内容:1.购置成本购置成本是存货本身的价值,等于采购数量乘以采购单价。它在全年进货总量既定时,通常相对稳定(假设物价稳定且无数量折扣),所以为决策无关成本。2.订货成本订货成本是企业为组织进货而发生的费用,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费用与订货次数无关,是为维持采购部门正常工作发生的固定性订货成本,属决策的无关成本,如采购部门办公费、水电费、折旧费等基本开支;另一部分费用与订货次数成正比例变动,是变动性订货成本,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如采购人员的差旅费、运输费等。3.储存成本储存成本是储存存货发生的成本,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存货储存数额多少没有直接关系的固定性储存成本,如仓库折旧、自设仓库保管人员的固定月工资等;另一部分是随储存数额的增减成正比例变动的变动性储存成本,如存货占用资金支付的利息、存货的保险费等。4.缺货成本缺货成本是由于存货储备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销售需要而发生的损失。如停工待料造成的停工损失、失去销售的损失与企业信誉损失等。若企业允许缺货,缺货成本与存货数量成反相相关,属决策相关成本;如果企业不允许发生缺货,此时缺货成本为零,就无需考虑。存货总成本的各项内容中,固定成本在确定经济批量的模式时是不相关的费用。确定经济订货批量,要考虑的成本因素是变动订货成本、变动性储存成本以及允许缺货的缺货成本。随订货批量、订货次数变动,存货总成本中的订货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此消彼长,相互矛盾。增加订货批量,订货次数减少,随之订货成本减少,储存成本增加,缺货成本减少;反之,减少每次订货量,订货次数就会相应增加,随之订货成本增加,储存成本减少,缺货成本增加。确定经济订货批量,就是要找到最适当的订货批量,使订货总成本在能满足正常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达到最低水平。(三)简单模式下经济订货批量公式及其应用建立了上述前提条件,存货相关总成本可计算如下:TC=K+C当K=C时,经济订货量Q*=根据这个公式,还可求出经济订货批量有关的其他指标,即:每年最佳订货次数N*==经济订货批量存货相关总成本TCmin=(四)经济订货批量在生产中的应用经济订货批量也可用于生产决策,如确定自制产品一次投产的最优批量。投产批量确定时,如果一次性的生产批量大一些,可减少投产次数,这样生产准备费用减少,但产品的储存成本增加。反之,如果生产批量小一些,就需要增加投产次数,这样生产储备费用增加,产品的储存成本减少。最优生产批量,就是指生产准备费用与储存成本之和为最低时的批量。经济生产批量Q*=TCmin= 项目七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任务目标】1.了解长期投资的特点;2.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3.理解投资的风险价值;4.学会运用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的基本方法。【任务描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长期投资的含义及作用,学会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能够运用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重点、难点讲解】一、长期投资的特点(一)投资数额大(二)影响时间长(三)承担风险大二、投资决策方案的价值评价标准(一)投资回收的期限标准(二)投资的预期收益标准(三)投资的风险标准三、货币的时间价值(一)货币时间价值的涵义货币的时间价值也称为资本的时间价值,是指同一货币量在投入社会经济运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价值差额。即同一货币量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差额。其实质是处于社会总周转过程中的资金在使用中由劳动者创造的,因资金所有者让渡资金使用权而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形式。(二)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1.已知现值求终值——复利终值系数F=P·2.已知终值求现值——复利现值系数P=F·3.已知年金求终值——年金终值系数F=A·4.已知终值求年金——偿债基金系数A=F·5.已知年金求现值——年金现值系数A·6.已知现值求年金——投资回收系数A=P·7.预付年金终值计算公式F=A·8.预付年金现值计算公式P=A·9.永续年金现值计算公式P=四、投资的风险价值(一)投资风险价值的涵义投资的风险价值,就是投资者甘冒经营无利或亏损的风险而获取的额外报酬,也称为风险收益。它有正数(风险收益,即盈利)或负数(风险损失,即亏损)两种表现形式。(二)投资风险价值的计算1.计算投资收益的期望值2.计算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标准差()=标准差系数()=3.计算预期的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额预期风险报酬率()=预期风险报酬额=五、资金成本(一)资金成本的涵义资本成本是指企业筹措和使用资金所需要支付的报酬,是企业为取得一定数量的资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使用权所要付出的代价。包括筹措成本和使用成本。资本成本有绝对数和相对数两种表现形式,绝对数形式表现的资金总成本,相对数形式表现的是资金成本率。(二)资本成本的计算1.个别资本成本的计算(1)债券的成本(2)优先股的成本(3)普通股的成本(4)留存收益成本2.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计算六、现金流量的涵义及其计算(一)现金流量的涵义所谓现金流量,在投资决策中是指一个项目引起的现金支出和现金收入增加的数量。这里的“现金”是广义的现金,它不仅包括各种货币资金,而且还包括项目需要投入的企业现有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二)现金净流量的计算七、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的基本方法(一)静态分析方法1.年平均投资报酬率法2.(静态)投资回收期法回收期=(二)动态分析方法1.净现值法(NPV)2.现值指数法3.内含报酬率法八、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一)设备修理决策分析(二)设备改造决策分析(三)设备更新决策分析1.设备更新时间的决策分析2.如何更新设备的决策分析 项目九全面预算【任务目标】1.了解全面预算的含义;2.掌握全面预算的内容和编制方法;3.理解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4.学会运用全面预算的内容和编制方法。【任务描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的含义及作用,理解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能够运用管理会计进行管理决策。【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重点、难点讲解】一、编制全面预算的作用明确工作目标协调各级部门工作控制各部门的经济活动评价工作业绩二、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一)下达预期目标(二)业务部门编制上报(三)审查平衡预算草案(四)审议批准预算方案(五)下达执行预算方案三、全面预算的内容和编制方法(一)日常业务预算1.销售预算2.生产预算3.直接材料预算4.直接人工预算5.制造费用预算6.产品成本预算7.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二)特种决策预算(三)财务预算1.现金收支预算2.预计利润表3.预计资产负债表四、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的内容和编制方法(一)弹性预算1.弹性成本预算2.弹性利润预算(二)零基预算(三)滚动预算1.逐月滚动2.逐季滚动3.混合滚动五、预算管理应注意的问题(一)预算制定主体的定位1.制定预算的参与者2.设置预算委员会(二)预算管理的实施1.避免目标置换2.避免过繁过细3.避免因循守旧4.避免一成不变 项目九标准成本系统【任务目标】1.了解标准成本的含义;2.掌握变动费用差异的价差和量差分析;3.理解目标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区别;4.理解标准成本与标准成本法的区别。【任务描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标准成本的含义及作用,理解标准成本与标准成本法的区别,能够运用变动费用差异的价差和量差分析。【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重点、难点讲解】一、标准成本的含义标准成本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又称成本标准);另一种含义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要区别成本标准、标准成本、实际成本。(一)标准成本与标准成本法的区别标准成本是事先制定的一种成本,用以控制实际成本,使实际成本的发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标准成本法也称标准成本会计,是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也是一种成本控制制度。(二)目标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区别标准成本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的方法,也是成本控制的制度。标准成本及其制定、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以及标准成本的账务处理构成了标准成本系统的主要环节。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对有独立的制造过程的产品进行利润计划和成本管理的方法。目标成本法的目的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研发及设计阶段,设计好产品的成本,而不是试图在制造过程降低成本。二、变动费用差异的价差和量差分析(一)直接材料差异的价差和量差差异负责部门具体原因材料价格差异采购部门供应厂商价格变动未按经济批量进货未能及时订货造成紧急订货采购时舍近求远材料数量差异生产部门操作疏忽造成废品增加工人用料不精心操作技术改进节省材料新工人上岗造成多用料机器工具不适合多用料(二)直接人工差异的价差和量差差异负责部门具体原因工资率差异劳动人事部门工人升降级使用、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工资率调整、加班或使用临时工、出勤率变化。人工效率差异生产部门工作环境不良、工人经验不足、劳动情绪不佳、新工人上岗太多机器工具不适合、设备故障较多、计划安排不当。(三)变动制造费用差异的价差和量差耗费差异是部门经理的责任,他们有责任将变动费用控制在预算限额内。效率差异的原因与人工效率差异相同。三、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二因素分析法三因素分析法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限制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四、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期末对成本差异的结转和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直接处理法和递延法。(一)直接处理法(结转本期损益法)处理方法:就是指将本期发生的各种成本差异全部转入“产品销售成本”账户,由本期的销售产品负担,并全部从损益标的销售收入项下扣减,不再分配给期末在产品和期末库存产成品。(二)递延法(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处理方法:将本期的各种成本差异,按标准成本的比例分配给期末在产品、期末产成品和本期已销售产品。 项目十责任会计【任务目标】1.了解责任会计的含义;2.掌握责任中心的内容;3.理解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的业绩考评;4.理解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任务描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责任中心的含义及作用,理解责任中心的业绩考评,理解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重点、难点讲解】一、成本中心的业绩考核由于成本中心只对成本负责,对其评价和考核的内容是责任成本。即通过各责任成本中心的实际成本与预算责任成本的比较,以此评价各成本中心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成本中心考核指标包括责任成本变动额和责任成本变动率,其计算公式为:责任成本变动额=实际责任成本-实际产量计算的预算责任成本责任成本变动率=责任成本变动额/实际产量计算的预算责任成本×100%二、利润中心的业绩考核对利润中心的考核,主要是通过预算期实现的实际利润同责任预算所确定的预算利润进行比较,并进而对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具体剖析,以总结经验,确定奖惩。通常采用两个主要责任指标,可控利润差异和销售利润率差异。可控利润差异=实际实现的利润数-预算利润可控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可控固定成本销售利润率差异=实际销售利润率-预算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可控利润/销售收入这里的可控利润是指利润中心能够控制的利润,即利润中心的销售收入与可控成本相配比的结果。三、投资中心的业绩考核评价投资中心业绩的指标通常有以下两种选择:(一)投资报酬率这是最常见的考核投资中心业绩的指标。这里所说的投资报酬率是部门边际贡献除以该部门所拥有的资产额。(二)剩余收益为了克服由于使用比率来衡量部门业绩带来的次优化问题,许多企业采用绝对数指标来实现利润与投资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剩余收益指标。5.简述业绩考核的含义四、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一)市场法市场法是指在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产品或劳务时,根据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来制定其内部转移价格。(二)成本法成本法即以中间产品的经营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方法,如果企业内部的中间产品没有现成的外部市场,就不能用市场法确定内部转移价格,常见的做法是以成本为基础确定转移价格,这是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最简单的方法。成本法可具体分为实际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三)成本加成法成本加成法就是在各中间产品的成本基础上加上一定比例的内部利润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加成率的选择和确定加成基础。(四)协商法如果中间产品存在非完全竞争的外部市场,可以采用协商的办法确定转移价格,即双方部门经理就转移中间产品的数量、质量、时间和价格进行协商并设法取得一致意见。(五)双重计价法双重计价法即对同一中间产品用一种标准对转出单位计价,又用另一种标准对转入单位计价,以使双方都有动机买和卖,而使企业整体得到好处。 项目十一业绩评价【任务目标】1.了解业绩评价指标与标准;2.掌握平衡计计分卡;3.熟悉业绩评价体系的实施步骤;4.理解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原则。【任务描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平衡计计分卡的含义及作用,理解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业绩评价指标与标准,能够运用平衡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教学时间安排】4课时【重点、难点讲解】一、管理者业绩评价概述(一)业绩评价借鉴的各种理论(二)业绩评价的概念二、业绩评价指标与标准(一)计量指标选择1.财务性绩效衡量指标2.企业成长阶段与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二)非财务性绩效衡量指标(三)NAA的建议与汇总(四)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原则1.以成果为重2.追求远大的绩效3.评估正确的项目4.明确的管理责任承担结构(五)业绩评价体系的实施步骤1.战略开发2.制定预算3.绩效计测4.绩效检查5.激励性报酬(六)业绩评价模式的选择1.总公司对子公司的管辖方式2.与管辖模式相对应的管辖结构3.与管辖方式和管辖结构相适应的业绩评价模式4.绩效棱柱模型分析与应用三、平衡计计分卡(一)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框架(二)平衡计分卡在战略管理中的用途1.使目标和战略具体化2.促进沟通和联系3.辅助业务规划4.增强战略反馈和学习(三)平衡计分卡案例分析——丽美石油公司平衡计分卡的实施四、总体业绩评价、部门业绩评价及业绩评价报告(一)总体业绩的概念(二)企业整体管理过程的内容(三)总体业绩评价标准体系(四)综合评价报告 项目十二作业成本法【任务目标】1.了解作业成本法的含义;2.掌握作业成本法;3.理解作业成本法的程序与特点;4.理解作业价值分析。【任务描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业管理的含义及作用,理解作业分类及相关作业动因,能够运用作业成本法企业经营分析。【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重点、难点讲解】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一)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在传统的生产环境下,由于市场对产品的个性要求不明显,产品结构相似,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差别较小;生产工艺流程较为简单,间接制造费用所占的比重不大;采用单一的分配基础或少数几个分配基础,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并计算产品成本,所提供的信息是相对准确地,能够满足企业决策和控制的要求。然而在高科技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市场需求多样化的环境下,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源于日本并蔓延于欧美制造业的各种为提高生产能力的自动化生产系统,以及相关的管理理念、新的经营和制造环境要求改进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以满足管理对成本信息的要求。1.生产方式改变。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得市场需求逐步呈现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的局面。市场需求的这种变化,要求企业必须放弃大批量生产和销售模式而以品种多、质量优、功能强的产品系列去争取尽可能多的订单,并按订单适时组织生产。不同产品要求的工艺过程、操作程序不同导致产品生产对不同作业的需求量不同,因而仍然采用人工小时、机器小时等等这些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单一指标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基础不能客观反映不同作业成本与不同产品的关系。2.制造技术革新。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日趋高度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得到广泛应用。其结果使得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而直接人工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的。仍然采用传统制造费用分配基础,显然会扭曲成本信息。3.管理思想的演进。先进制造系统的推广同样带来管理思想的演变。企业从追求规模转向以客户为导向;从追求利润转向基于价值的管理;即时生产方式、弹性制造系统、物料需求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全面质量管理这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概念,无一不要求企业的成本信息更加准确及时。(二)作业成本计算的产生与发展由于市场需求和生产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不能满足经营管理对成本信息的要求,作业成本计算将成本与作业联系起来,追踪分析作业与成本的关系,按作业来归集和分配成本,作业成本法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和应用,并导致了管理上的创新---作业管理(ABM)的产生。这种成本核算方法恰恰弥补了传统成本制的缺陷,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相关、准确的成本信息,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管理者实施价值管理。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一)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ActivityBasedCosting),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也就是指将生产产品(包括提供服务)所消耗的资源按作业归集,再由作业分配至产品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二)作业是指由人力、机器等所执行的任务,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独立并相互联系的各项具体活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每项环节或生产过程的每道工序都可以视为一项作业。按照作业水平的不同将作业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次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维持水平作业四类。这种分类方法也是作业成本计算中常见的分类。1.单位水平作业是生产单位产品时所从事的作业,即每产出一个单位的产品(或零部件等)便需进行一次的作业。2.批次水平作业是生产每批产品所从事的作业,即每生产一批产品便需进行一次的作业。3.产品水平作业是为支援各种产品的生产而从事的作业,即按产品的品种进行的作业,作业成本与产品品种相关,作业的目的是服务于各项产品生产与销售。4.生产维持水平作业是为维持生产而从事的作业,它们有益于整个企业,而不是具体产品。(三)成本动因也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诱导成本发生的原因,是联系产品、作业和资源的中介因素。一项作业可以有多种成本动因。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可以将成本动因可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类。1.资源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因素。它是将各项资源耗费归集到不同作业的依据,反映了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可以用来评价作业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运用资源动因来计量各项作业对资源的耗用,并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成本库。表12-1列举了几种常见的资源动因。(表12-1)资源动因举例资源资源动因人工消耗劳动时间材料消耗材料数量动力消耗电力度数房屋租金房屋使用面积2.作业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变动的因素。作业动因计量各种产品对作业耗用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是产品和作业的纽带,代表了产品或工艺的设计的改善机会。表12-2列举了作业分类及其相关的作业动因。(表12-2)作业分类及相关作业动因作业分类常见作业动因单位水平作业产品或零部件产量、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耗电千瓦时数等批次水平作业采购次数、生产准备次数、机器调整次数、材料或半成品转移次数、抽样检验次数等产品水平作业按产品品种计算的图纸制作份数,按产品品种计算的生产工艺改变次数,模具、样板制作数量,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产品测试程序的开发,按品种下达的生产计划书份数等生产维持水平作业设备数量、厂房面积等3.资源动因与作业动因的区别和联系。资源动因连接着资源和作业,而作业动因连接着作业和产品。把资源分配到作业用的动因是资源动因;把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用的动因是作业动因。当作业和产品一致时,这时的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也是一致的。三、作业成本法的程序与特点(一)作业成本法的程序作业成本法成本计算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作业执行中耗费的资源追溯到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并根据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产品所耗费作业的数量,将作业成本追溯到各有关产品。具体步骤如下:1.确认和计量各种资源耗费,将资源耗费归集到各资源库企业耗费资源主要有货币资金、材料、人力、动力、厂房设备等内容。确认并计量各项资源耗费,并为耗费的每类资源设立资源库,将一定期间耗费的资源按资源库进行归集。2.建立作业“同质成本库”归集同质成本同质成本是指相同成本动因引起的制造费用。将相同资源动因引起的成本归集到一起即为同质成本库,在制造费用发生时就将其归集到各个同质成本库中。关于成本库的设立,从管理对信息的要求来看,成本库越多越好,但究竟如何设立,设立多少,这一方面取决于作业及其成本是否能够明确划分,另一方面考虑管理的需要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3.按活动内容辨别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是由不同内容的作业构成。根据内容科学区分作业类型,是作业成本法准确提供成本信息的前提和保证。辨别不同类型作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企业总的生产流程,自上而下进行分解;另一种形式是通过与员工和经理进行交谈,自下而上地确定他们所做的工作,并逐一认定各项作业。4.分析资源与作业之间的关系,确定每种作业的资源动因作业成本法下,每种作业活动所发生的成本是按作业消耗的资源动因分配的。因此,要分析作业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确定每种作业的成本动因。5.确定资源动因分配率,分配同质成本以该作业的资源动因为分配基础,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并将所耗费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率分配给各作业成本库,计算公式如下:资源动因分配率=资源成本÷各作业消耗的资源动因数量。分配到某作业成本库中该项资源=该成本库各作业消耗的资源动因数量×资源动因分配率6.确定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并计算产品生产成本作业成本法这一步骤是运用前面计算得出的作业成本和各产品所耗用的作业量指标,将作业成本以每种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为分配基础,计算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并将作业成本库归集的成本分配于产品,对于原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则直接计入产品。也就是将成本追溯到产品中去。计算公式如下:(1)作业动因分配率=作业成本÷各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总和(2)分配到某产品的该项作业成本=该产品耗用的作业动因数×该项作业动因分配率(3)某产品当期发生成本=当期投入该产品的直接成本+该产品当期耗用的各项作业成本(二)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产品间接费用的分配更为合理。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分配基础(成本动因)发生了质变。他不再仅仅采用单一的数量作为分配标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因此,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要比传统计算法准确得多。2.“作业”是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成本对象。传统成本法主要以产品为成本对象计算成本。而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作为最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产品的成本计算需先通过作业成本进行分配。正是由于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各项作业耗费的成本信息,因此能为管理人员开展作业管理并改善作业链成为可能。3.作业成本法是更广泛的完全成本法。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将许多成本项目列作期间费用,在发生的当期“一次性扣除”而不是加以分配。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对于营销、产品设计等领域发生的成本,只要这些成本与特定产品相关,则可通过有关作业分配至有关产品(或其他成本对象)。这样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更有利于企业进行定价等相关决策。4.所有成本均是变动的。从作业成本法的观点看,有一部分成本虽然不随产量增加而增加,但却会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因素包括产品批次、生产线的调整、企业生产能力的增减等。作业成本法将所有成本均视为变动的,这有利于企业分析成本产生的动因,进而降低成本。四、作业管理(一)作业管理基本概念作业管理简称ABM(activity-basedmanagement)是指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以作业分析为核心,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获得的信息对作业链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以达到不断消除浪费,提高客户价值,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式。作业链(activitychain)是指现代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设立的一系列前后有序的作业的集合体。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营销、配送等;有的是指某一特定过程中所包含的相互联系的各项作业。价值链(valuechain)是指作业链的价值表现。生产经营中的各项作业有序进行,作业转移的同时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全部作业的集合,同时也表现为全部作业价值集合。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要想提高价值,必须改进作业链;而作业链的完善是从价值链分析开始的。(二)作业管理的基本程序实施作业管理应结合传统成本控制的一般程序,围绕着作业及作业链的分析来进行。实施作业管理的基本步骤如下:1.分析客户的需求通过调查了解客户需求,并进一步分析哪些作业是增值的,哪些作业是无效的,为进一步的作业分析奠定基础。2.分析作业链构成首先是分析作业,即要搞清楚企业的经营活动全过程究竟包括哪些作业,他们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每项作业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重要作业是哪些,重要作业又可以分解为哪些具体的实施环节。3.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企业必须对价值链中各具体环节的作业进行逐一检查分析,以识别哪些作业是增值作业,哪些作业是非增值作业。对于增值作业应考查其工作效率,研究提高其效率的同时应保证其不被消除,否则会降低企业价值;对于非增值作业,应在保证产品质量和企业价值的前提下尽可能压缩或消除。4.分析作业执行情况分析作业水平的高低以及作业的利用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以达到合理配置资源降低作业成本的目的。5.采取措施,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应在作业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方法以及有效的措施,优化作业链,同时尽量提高增值作业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不断改善生产经营、确保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最终目的。(三)作业价值分析作业价值分析的具体内容包括动因价值分析、作业链连接价值分析和增值作业的确认三个方面1.动因分析是指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对作业与产品成本的驱动因素的合理性进行的分析,以确定各项作业存在的必然性、成本动因的合理性以及利用的效率性。作业需求变动,会引起作业成本变动。2.价值链分析是对作业的协调状况进行分析。作业之间的重叠与断开的现象都不利于企业价值的实现。应尽量消除作业链的重复和断开现象,使其转化为理想的作业链。理想的作业链应是作业与作业之间环环相接,没有出现断开和重叠的现象,作业之间的等待或延误最小。3.增值作业的确认。增值作业是指满足客户需要所必需的作业,是应该保留在价值链中的作业;客户不需要而不能形成价值增值的作业为非增值作业,也就是不应保留在价值链中需要从价值链中消除或通过持续改善逐步消除的作业。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判断的标准是:如果去掉某项作业,仍然能够为客户提供与以前同样效果,则该项作业为非增值作业,否则为增值作业。(四)改善作业具体措施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作业消除、作业选择、作业减少、作业共享等措施来实现,具体内容如下:1.作业消除作业消除是指采取措施将经过作业分析所确定的非增值作业消除,以减少不必要的耗费,提高成本效率。消除一项作业,往往不是只针对该项作业采取措施,而是很有可能涉及其他若干项作业,甚至整个生产过程或经营过程。2.作业选择作业选择是指分析达到目标的不同作业或不同策略,选择其中最佳的作业或策略。最佳的作业可能是效果相同成本最低的或成本相同但效率最高的作业。3.作业减少作业减少是指对于一项增值作业来说,降低对它的需求,等于提高了它的效率。对难以立即消除的非增值作业,可以采取不断改进的方式降低作业消耗的资源或时间,或提高作业效率以尽量减少作业量以降低成本耗费。4.作业分享。作业分享是指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能量使之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单位作业的效率。如不增加某种作业的成本而增加作业的处理量,使单位成本动因的成本分配率下降。 项目十三战略管理会计【任务目标】1.了解战略管理的内涵;2.掌握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关系;3.理解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4.熟悉企业竞争能力分析;5.管理会计报告【任务描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战略管理的内涵及作用,理解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关系,能够运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战略,学会撰写管理会计报告。【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重点、难点讲解】一、战略管理的内涵及意义(一)战略管理的内涵一般来讲,战略管理的涵义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即广义的战略管理和狭义的战略管理。广义的战略管理是指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目前,主张狭义的战略管理的学者占主流。(二)战略管理的意义1.战略管理可以为企业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2.战略管理为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3.战略管理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和规律化。二、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主要表现在:1.不能适应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2.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3.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三、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特点与目标(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战略管理会计是与企业战略管理密切联系的,它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收集、加工、整理与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据此来协助企业管理层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管理业绩。(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1.战略管理会计重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具有外向性的特征;2.战略管理会计具有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动态系统的特征;3.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的多样化及其处理过程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4.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是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最终目标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具体目标有四个,分别为: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2.协助管理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 钢结构建筑工程承包合同
- 2023年营口市招聘教师笔试真题
- 拉森钢板桩施工专业技术方案
- 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方案
- 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中学少先队活动方案
- 集团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 学校食堂水电维修改造工程施工方案
- 房产营销策划公司营销管理制度
- 联轴器安装详细
- 用人货电梯基础加固施工方案
-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表
- 安全告知卡(液 氨 )
- JJF1101-2019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现行铁路技术标准、规范清单
- 环境致病菌监控计划
- 组织级项目管理成熟度(OPM3)
- (完整PPT)干眼的诊治课件
- 弹塑性力学习题题库加答案(一)
- 曼浦汉克化工(上虞)有限公司年产370吨铋、铟、钴、镍无机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