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考纲解读及试题分析_第1页
2018年考纲解读及试题分析_第2页
2018年考纲解读及试题分析_第3页
2018年考纲解读及试题分析_第4页
2018年考纲解读及试题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历史考纲解读及近五年全国卷试题分析

高三历史组袁臻2016年大纲2018年新大纲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纲具体内容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素养立意”更加侧重对“历史解释”(历史认识)能力的考查2017年试题命制将更加凸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内容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规定者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4.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是复杂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6.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7.研究历史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主要内容

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联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9.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是相互作用的。10.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主要内容

11.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12.社会历史发展根源是在于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13.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14.社会历史的研究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

熟悉唯物史观内容

——理论指导意义重大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四:阶级、国家、革命、民族理论五:评价历史人物

史观之间的关系虽然近年来考试突出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现代化史观等角度,但唯物史观作为最基本的一种史学观念,仍是其他史观的基础,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史观。

不排斥其他史观。(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选择题唯物史观的考查体现在选项的设置上。该题选项设置考查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唯物史观(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该题有2个选项设置考查唯物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教条不僵化晚年的恩格斯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裁剪各种历史事实,那么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关于唯物史观的几个误识纠正唯物史观不是“阶级斗争决定论”

唯物史观不是宿命论式的“经济决定论”

唯物史观不忽视精英人物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不是历史终结论

唯物史观不是抽象的社会学公式

“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目前高考考查主要体现在:

❶能够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特定的时空框架,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❷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2016文综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将“巡抚”置于“明中叶以后”特定时空下考查(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目标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时空观念(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目标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目标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时空观念时空观念目标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2016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查情况题号考点专题通史分期设问关键词核心素养24儒家思想必修三中国古代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25古代农业必修二中国古代史说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6古代政治必修一中国古代史反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7古代政治必修一中国古代史有助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8近代经济结构变化必修二中国近代史表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9洋务运动必修二中国近代史依据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0抗日战争必修一中国近代史反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1新中国外交必修一中国现代史背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2罗马法必修三世界古代史理解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3英国代议制必修一世界近代史说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4世界经济必修二世界现代史主要因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5马歇尔计划必修一世界现代史体现时空观念、历史解释40清代人口问题必修二中古、中近说明原因、影响、概括主张、简要评价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1启蒙思想及实践必修一、三世界近代史自拟标题,阐述论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5唐朝谱牒改革选修一中国古代史概括内容、简析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6英国议会改革选修二世界近代史概括变化、说明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7越南战争选修三世界现代史简析原因、分析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8评价唐朝高仙芝选修四中国古代史概括背景、评述功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016年大纲2018年新大纲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考纲具体内容45%2016年大纲2018年新大纲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考纲具体内容30%

“史料实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考证史料的真伪。二是用史料来论证历史认识、历史观点的正确与否,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即运用史实或史料来证明结论。2016年文综I第25题集中体现了“史料实证”。培养目标:1.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史料类型一般分为文字型、遗存型、遗址型等;根据佐证史论的需要,可分为单一史料和系列史料。按照历史学研究流程,史料解读与运用可分为确定任务、收集史料、解读史料、价值判断和运用史料等。

在确定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思考史料来源且收集不同类型史料,在解读过程中,根据不同史料不同认知方法的原则进行区别对待,以便获取历史信息,进而在筛选与研究对象关联性和价值有无、大小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史料,避免孤证不立,重构历史,证伪求真。史料实证(2017全国文综Ⅱ•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如何看待“回忆录”的史料价值?目标3: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史料实证目标2.: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2017全国文综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影响古代修史的因素是什么(关系史料真伪)?史料实证史料实证目标4: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即一分史料一分结论,强调“孤证不立”。“历史解释”是指以史实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新考纲中将其细化为“能力目标”的层级上。

历史事实是指曾经真实发生的事件。它不能等同于史书记载的历史,因为历史在统治者的影响下有可能出现伪史,使人们不能真实,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

历史叙述是对于历史真实事件的描述、记录。第一,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概念界定: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解读材料、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必须具备三大要素:(一)历史解释要有实证意识。解释要有实证,解释要有依据。历史观点的呈现一定要做到“以史引论、史论结合”。首先,克服主观臆断。其次,切忌断章取义。再次,防止以今鉴古。(二)历史解释需要思辨能力。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具有不可再现的特点;历史又是由人来解读的,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色彩。(三)历史解释需要深层次的感悟。历史学的最大忌就在于机械读背、简单识记,缺乏对历史事件的理性审视与历史人物的深层对话,这对历史解释的培养是不利的。首先,思辨基于客观与理性。其次,思辨成于逻辑与表达。首先,走进历史深处是形成感悟的源泉。其次,感悟的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观点。(2017年全国ǁ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目标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目标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第二,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最终论断,是人的一种主观认识。历史叙述(题干)历史结论(选项)第三,说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历史现象”是指历史表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历史观点”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也属于人的主观认识。2016年大纲2018年新大纲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考纲具体内容5—10%2016年大纲2018年新大纲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4.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考纲具体内容10—15%前三项约占分值的85%符合试题易中难比例一般3:5:2的命题习惯。

41.(12分)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第四,发现历史问题第五,论证历史问题观点1:西方崛起是欧洲自身文明发展延续的结果观点2:西方崛起是本土文明延续和外来文明综合作用的结果第六,独立提出观点如41题:

Ⅰ卷(42):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Ⅱ卷: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Ⅲ卷: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发现问题,自拟论题(观点)并论证。国家意志和政治方向决定复习的内容选择和角度拓展如:分封制

传统观点:一说到分封制,学生可能马上想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割据等,这也没有问题,从知识的角度看。问题:但可能这样高考吗?可能更多的是理解其合理性和积极性。

新角度:历史哲学认为,看待一种制度主要看它与之前相比提供了什么,而不是看它与之后相比没有提供什么,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商之“方国联盟”,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强扭的瓜不甜,其离心力很明显。而周之分封,以姬姓为主,有血缘关系,故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再与宗法制、礼乐制相结合,故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制度创新成为后来中央集权的雏形。如述职、巡狩等。我们从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创立及秦汉之后的很多制度沿革来讲,都能够在周哪里找到影子。

还有教材所述的:扩大疆域、扩散文化。

【2017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第一,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第二,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第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五,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第六,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家国情怀案例材料 “爱国”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战国策·西周》就曾提及“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惠帝纪》中也说到“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中国传统文化里,家与国经常相提并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书人时刻想着“齐家治国”,以至“平天下”。家国情怀案例(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家国情怀案例二、2013-2017年全国卷试题分析全国卷1选择题命题规律分析24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1卷先秦分封制的影响2016全国1卷汉汉代儒学特征2015全国1卷先秦农业发展2014全国1卷秦汉政治-人伦秩序2013全国1卷先秦墓葬-等级分封制瓦解24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2卷先秦春秋战国经济【区位与商贸-地理】2016全国2卷三国汉字演变历程2015全国2卷古代儒家思想2014全国2卷先秦雅言兴起地域-文化与政治关系2013全国2卷西汉史记--黄帝【史学理论】25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1卷汉郡级政区变化2016全国1卷汉大地主田庄2015全国1卷汉外戚干政2014全国1卷唐儒学地位2013全国1卷宋程朱理学影响25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2卷汉官修史书-文化与政治关系2016全国2卷汉唐科举制2015全国2卷汉地方吏治2014全国2卷秦-西晋儒家伦理影响2013全国2卷宋土地制度的变化26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1卷唐李世民-史学理论2016全国1卷宋宋太祖-史学影响2015全国1卷宋妈祖-经济社会变化2014全国1卷宋宋明理学2013全国1卷世界古代雅典政治2013全国1卷25宋程朱理学影响26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2卷唐饮茶习惯2016全国2卷宋土地政策2015全国2卷宋经济重心转移2014全国2卷宋交子2013全国2卷明区域差异-商业2013全国2卷25宋土地制度的变化27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1卷明经济发展的影响2016全国1卷明地方行政变化2015全国1卷清科举-经济发展的影响2014全国1卷清与世界贸易联系27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2卷明宦官识字-政治2016全国2卷清祖先牌位-社会状况2015全国2卷明迁都-经济影响2014全国2卷明首辅专权-君主专制2013全国2卷清小说-文化发展28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1卷中近洋务运动2016全国1卷中近经济-世界市场2015全国1卷中近生丝-经济2014全国1卷中近输华棉布-小农经济2013全国1卷世界近代日心说-科学发展28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2卷中近洋务运动2016全国2卷中近两卷同题2015全国2卷中近观念冲突2014全国2卷中近康有为易服-维新变法2013全国2卷清脸谱-艺术发展--史学理论29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1卷中近留日学生-区域发展2016全国1卷中近甲午-近代化2015全国1卷中近北洋军阀统治2014全国1卷中近维新变法-社会基础2013全国1卷中近现代化29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2卷中近广告-社会发展2016全国2卷中近中共革命根据地-生产发展2015全国2卷中近新学伪经考-维新变法2014全国2卷中近三爱主义-民主思想潮流2013全国2卷中近领事馆-近代外交30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1卷抗战边区政府政策2016全国1卷抗战国民党-维护一党专制2015全国1卷抗战战前-政府抗战准备2014全国1卷中近电影-经济发展环境2013全国1卷中近中共六大决议-城市中心论30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2卷抗战战后国共力量对比2016全国2卷抗战国民党-经济主导地位加强2015全国2卷抗战日军经济掠夺2014全国2卷抗战顾维钧-争取国际支持2013全国2卷抗战国民党-湖北农村减租31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1卷中现改革-市场与计划2016全国1卷中现进出口-外交政策调整2015全国1卷中现图表-一五计划-工业发展2014全国1卷中现粮食-一五计划期间2013全国1卷世界现代大危机-国家干预31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2卷中现高校招生-社会经济发展2016全国2卷中现一五计划-工业发展2015全国2卷中现俄语-一五计划2014全国2卷中现统购统销-一五计划期间2013全国2卷中现建国初-教科书-意识形态建设32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1卷希腊希腊神话-人文思想2016全国1卷罗马鸭子-罗马法的影响2015全国1卷罗马正义女神-罗马法2014全国1卷希腊自杀-公民个人自由2013全国1卷世界现代欧共体形成基础32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2卷希腊僭主流放-民主政治2016全国2卷希腊红色痕迹-公民义务2015全国2卷世界近代茶叶-世界贸易2014全国2卷罗马贵族让步-罗马法2013全国2卷希腊女子辩护-民主原则33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1卷世界近代英贫富差距-工业革命2016全国1卷世界近代英王-君主立宪制2015全国1卷世界近代英开战权利-君主立宪制2014全国1卷世界近代美人口比例-天赋人权原则2013全国1卷世界现代苏共-斯大林模式33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2卷世界近代意建教堂-工商业阶层发展2016全国2卷世界近代英死亡率-工业革命2015全国2卷世界近代英美四国表-世界工业化发展2014全国2卷世界近代英纺车-工业革命2013全国2卷世界近代美华盛顿的信-联邦制34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1卷世界现代苏战后经济发展2016全国1卷世界现代新兴国家-战后国际经济秩序2015全国1卷世界现代美养老金-福利制度2014全国1卷世界现代苏钾矿-工业化2013全国1卷世界现代德地图变化-时间排序34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2卷世界近代美总统职权-美国政治2016全国2卷世界现代苏经济建设成就2015全国2卷世界现代苏粮食出口-工业化发展2014全国2卷世界现代美电影-大危机2013全国2卷世界现代德现代化35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1卷战后七国集团-世界经济秩序2016全国1卷战后欧马歇尔计划-欧洲联合2015全国1卷战后世行贷款-新兴国家发展2014全国1卷战后欧元-欧洲一体化2013全国1卷战后中俄对比改革开放35题时期内容2017全国2卷战后苏赫鲁晓夫回忆-史学理论2016全国2卷战后美黑人演唱家-冷战2015全国2卷战后两极格局----历史解释2014全国2卷战后图开放边境-欧洲一体化2013全国2卷二战前苏斯大林模式形成现象总结:古今中外分布较均匀且相对稳定。主干知识反复考问题:主干知识如何考?——以宋朝内容为例25.【2013新课标全国1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25.【2013新课标全国2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答案】D26.【2014新课标全国1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答案】D26.【2014新课标全国2卷】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26.(2015·全国Ⅰ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的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26.(2015·全国Ⅱ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26.【2016新课标全国1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26.【2016新课标全国2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现象总结:主干知识反复考:政治、经济、文化多点切入。依托材料,设问灵活。屏蔽死记硬背,凸显能力要求。非选择必做1类型内容2017全国1卷中外对比中法民族主义2016全国1卷古今对比清初、清末人口压力2015全国1卷古今对比汉代、唐宋、康有为儒学2014全国1卷中外对比宋应星、牛顿2013全国1卷单一海洋利用非选择必做1类型内容2017全国2卷古今对比清朝、新中国一五计划矿业政策2016全国2卷中外对比世界、中国人口迁移2015全国2卷中外对比孟子、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2014全国2卷古今对比清初、清末东北移民2013全国2卷单一爱因斯坦科学传播现象总结:论题自拟并论证说明成为趋势。凸显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现象总结:大对比逐渐成为命题主流。凸显对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的考查。非选择必做2类型内容2017全国1卷开放近代中外事件表论题自拟2016全国1卷开放社会契约论定范围论题自拟2015全国1卷开放生产力公式定范围论题自拟2014全国1卷开放抗战目录提修改建议2013全国1卷开放汉唐地图提取变迁加以说明非选择必做2类型内容2017全国2卷开放钟表的演变论题自拟2016全国2卷开放玄奘、鉴真论题自拟2015全国2卷开放中国节日辨别趋势说原因2014全国2卷开放世界史目录鉴别不同分析原因2013全国2卷开放中英建筑比较建筑与政治的关系三、2018高考主攻方向24——先秦蓓蕾:贵族政治、地方相对独立、思想(从百花齐放到一枝独秀)、文化常识的历史价值25——秦汉花开:官僚政治、官吏的管理(考核与监察)、皇室与政府的关系、儒学独尊26——唐宋变革: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积极意义、商业发展与城市变革、世俗文化发展、经济重心南移27——明清转型: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商人群体、长途贩运、货币经济、专业市镇)、进步思想的启蒙作用28——晚清近代化:(1840-1912)传统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1842-1856)、洋务运动的近代化作用、民族资本的曲折发展及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晚清政府的自救行动(目的与结果的不一致及失败原因)、政治民主化(维新与共和)29——民国北洋:(1912-1928)

《临时约法》、新文化运动的利与弊、中共的探索、北洋政府的外交、北洋政府支持下的经济发展30——南京国民政府:(1928-1949)统治前期的经济发展及战略意义、国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不仅是初期)、官僚资本的两面性、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接轨)31——共和国的成长:(1949-今)(1)共和国初期(1949-1956):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表现、特点、成就)、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文化教育的时代特征(2)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中共八大与经济规律、60年代初的经济恢复(从社会史观的折射作用)(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