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兰亭集序》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兰亭集序》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3页,共=2*numpages36页 第=2*page24页,共=2*numpages36页第=2*11页,共=2*numpages24页 第=2*page12页,共=2*numpages24页《兰亭集序》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任务目标1.了解王羲之及文章创作背景。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4.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中重要字词和语句,把握文章的主旨。难点: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学法指导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了解作者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祖籍琅牙(langya)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贵族,少有美誉,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尤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且才学过人,乐游山水,爱道家之学,喜结交名士。《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在诗文创作上也是高手,其文用笔洗练,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主要作品有《王右军集》。文题解读《兰亭集序》: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的名士们时常集会的地方。集,集结成集。序,一种文体。写作背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0余人在兰亭集会。集会上,为了增加趣味,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百姓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时代的人,他们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士大夫们不满现状,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正是在这种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着的追求和留恋。这种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本文即体现了这一追求。知识链接序,即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古文体的一种,同"跋"是一类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等,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序言有作者本人写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还有一些评价性的内容。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是为赠序,如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感知文章内容。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者情感。在教师指导下,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兰亭集序》的结构层次如下:开篇:介绍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以及与会人物,表现出兰亭雅集的盛况。中间部分:描述兰亭周围的优美景色,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由景入情,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论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结尾:总结全文,发出“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感慨。整篇序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先叙事,再写景,继而抒情,最后议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4.师生共同总结课文中的文言知识。通假字:如“趣舍万殊”中的“趣”通“趋”。古今异义:如“列坐其次”中“其次”古义为其旁边,今义为次第较后或第二。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如“一觞一咏”中的“觞”,意为喝酒。形容词作名词,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贤”“少”“长”分别指贤士、年轻的人、年长的人。特殊句式:省略句,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定语后置句,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深入探究1.请分析"信可乐也"一句中"乐"的原因有哪些?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趣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真情(畅叙幽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联系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作者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也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的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3.如何理解作者发出的"悲夫"之叹?作者悲古人,因为他的生命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作者悲后人,因为后人读其文章和他读古人文章的感受可能是一样的。人生代代无穷尽,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作者悲叹的是人面对生死的局限性,文章的高妙之处也在于揭示了这种局限性。4.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①前来参加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聚会地点的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③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④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5.如何理解"死生亦大矣"这一感慨?从全文看,"兴尽悲来"的情感变化是主线。作者摆脱了各种俗务的纠缠,和朋友们来到山水胜地,或游赏或畅饮,由衷地感到愉悦与兴奋,一种自由感、自足感油然而生。但是,享受了难得的欢聚与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到永恒的快乐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死生的自然规律,作者只是慨叹"死生亦大矣"。王羲之因为意识到幸福太短暂,生命难以长久延续而生发出"死生亦大矣"这一感慨。6.有人认为王羲之的这篇序是为了批评魏晋名士虚无的思想而作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探究作答。东晋是名士云集的时代,大部分文人雅士崇尚佛老,谈玄之风盛行,务虚不务实,主张消极无为。有的逃离社会,寄情山水,呼啸山野;有的执着于生死,沉迷于炼丹服药,希求虚幻的长生;有的悲观绝望,终日饮酒,醉生梦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以此种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为时尚与潮流,凡此种人的形迹,常被称为"名士风度"。可见当时社会的整体意识是消极的。王羲之在这篇序里,显然对这种风气进行了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