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2课《诗经》二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2课《诗经》二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2课《诗经》二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2课《诗经》二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诗经》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诗歌韵律节奏。(重点)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比、兴的手法。(重点、难点)

3.把握两首诗内在的情韵并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想象法;3.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关雎》

新课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我们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向我们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呢?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关雎》了解一下吧!

新课教学

(一)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共160篇。雅,即正,是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二)浅吟低唱——看重章

1.全班齐读。(指正字音)

窈(yǎo)窕(tiǎo)淑(shū)女

好(hǎo)逑寤(wù)寐(mèi)

2.男女和读。

(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思考《关雎》在句式、章法上有什么特点?

《关雎》各节结构形式基本相同,而且有些句子大致一样,只是变动了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这种艺术手法就是重章叠句。

(三)精叙畅读——追求爱

1.请同学们关注重章叠句的部分,提问:反复吟诵的部分在内容上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请一个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内容。

不是,反复吟诵的部分有清晰的层次,有曲折的情感……

诗歌叙述了君子追求淑女,求之不得时内心焦虑,求而得之时高兴欢愉的内容。

小结:《关雎》中的重章叠句不是内容的简单重复,它反复诉说的是美好的意境、美好的情感和美好的故事。

2.诗歌既然是写君子追求淑女,为何以雎鸠鸟开头呢?

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就像君子求得淑女,形象地传达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由此及彼的手法在《诗经》中叫作“兴",借物譬喻的,叫作“比”。

(四)细品慢酌——择恋人

美好的爱情固然让人心驰神往,但也只有遇到对的人,这份美好才能温暖一生。同学们,请你们结合有关写淑女或君子的重章叠句部分做判断,替君子或淑女做一下参考,这女孩子值不值得追求,这男孩子值不值得托付终身?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品析形象。

1.赏淑女形象。

(1)“窈窕"和“淑”都有“美好"之意,这两种美好是否一样呢?

不一样。“窈窕”是外在美,是内在的修养外化为绰约的风姿。“淑"是善良美好之意,是一种内在美。

(2)“流、采、芼”是淑女劳作的过程,体现了她什么样的特点?

淑女劳作的过程是先捞取,再采摘,再挑选,可见其勤劳能干,做事理智谨慎。

2.赏君子形象。

(1)“寤寐求之"“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些诗句表现了君子的什么形象?

“寤寐”,日日夜夜;“悠哉",忧思的样子,体现其执着专一。求之不得时,不强求他人,只是止于思念,没有过分的举动,“发乎情,止乎礼”,可见其对淑女的尊重。

(2)如何理解君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行为?

“友"是表示亲近的意思。没有追求到,就想象自己用高雅的志趣去亲近心上人。“友”“乐",体现了“君子”志趣高雅、尊重彼此、执着专一。

小结:君子之爱不强求,不冒犯,用高雅的志趣去追求淑女,懂得尊重,懂得始终如一。因此孔子给予了这首诗至高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蒹葭》

新课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新课教学

(一)从诗中读出“诗之魂"

1.自由朗读,体会诗歌在句式上的特点。

如四言为主,句式整齐;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押韵,朗朗上口;叠字,韵律感强。

2.提问:这样的句式特点能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韵律美,深化诗歌意境。

(二)从景中绘出“诗之魂”

1.《蒹葭》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芦苇:纤细柔韧,丛生茂密。秋天发黄,凝结白霜,有萧瑟、凄凉之感。

白露:晶莹、清凉。

秋水:水波微漾,绵绵不绝。

晨雾:朦朦胧胧,与水和芦苇结合,增添缥缈迷离之感。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呈现的画面。

在一个深秋的早晨,雾蒙蒙的水边生长着茂盛的芦苇,叶子上的露水还没有完全干透,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着微光。一位美丽的伊人站在水边,在秋风的吹拂下衣袂飘飘,宛如仙女一般。

(三)从情中品出“诗之魂”

1.把握“主人公"形象。

(1)在这样清冷、孤寂、凄美的氛围中,请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并进行简要分析。

①“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体现了主人公追爱之路的困难重重,曲折艰辛。“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主人公追求伊人的坚定。

③“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体现了主人公失望、怅惘、痛苦的心情。

小结:作者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露水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蒸发的过程,表现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的执着也在这种一唱三叹中得到了宣泄。

(2)说说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主人公是一个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2.理解“伊人”形象。

让主人公魂牵梦萦的“伊人"究竟为何人呢?

长期以来,人们对《蒹葭》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导致了对诗中“伊人”形象有多重理解。持“爱情说"者,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说"者,认为“伊人”是贤能之人;持“理想说"者,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其实,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在苦苦追寻着“伊人”。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

(四)从对比中品味“诗之异”

《关雎》和《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关雎》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关雎》以“雎鸠”来起兴,《蒹葭》则以“蒹葭"“白霜”起兴,“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五)总结、对比两篇诗文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强烈爱慕之情。

《关雎》和《蒹葭》都抒发了作者对心中的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屈原曾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实现梦想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也磨灭不了追梦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愿大家都是执着无悔的追梦人,在自己青春的书页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堂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熟读,体会诗歌的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