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4 灯笼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4 灯笼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4 灯笼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4 灯笼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灯笼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期春季

课题《灯笼》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大致思路。2.通读全文,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变化。3.通过重点语段的品析,体会作者对家国天下所寄寓的情感。4.学习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写作方法。5.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1.通读全文,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变化。2.通过重点语段的品析,体会作者对家国天下所寄寓的情感。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写作方法。2.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你的记忆深处,有没有哪样物品寄予了你别样的情感呢?(学生自由发言)感谢同学们的分享,让我们通过一件件小物品体会了不同的情感。在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的记忆中,灯笼与他结下了许多缘。今天我们就走进吴伯箫先生的回忆,和他一起欣赏不一样的“灯笼"。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让我们一起用声音走进这段记忆,这篇美文。1.速读课文,划分段落,理清脉络。2.(1)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标出段落序号,理出文章的结构,找出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预设: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叙写小时候喜爱火光的情景。第二部分(第2—11段):主体说“灯笼",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说“火",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教师点拨:本文题为“灯笼”,而开头和结尾却写了“火",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明确:开头写“火”:既写出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喜爱灯笼做铺垫。结尾写“火":由灯笼联想到“烈火”,升华文章中心。(二)合作探究一1.初读课文,概括事件作者在文中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请同学们找一找,“我”和灯笼都结了哪些缘呢?

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圈画和灯笼有关的关键词语,可适当借助阅读提示来梳理事件。预设:第3段:没月亮的夜晚,提着灯笼接回祖父,听讲掌故。第4—5段: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母亲特别预备了小纱灯,并留着消夜食品。第6段:村头挂红灯,行好运,为夜行人照路。第7段:元宵节凑热闹,看灯笼。第8段:族姊远嫁时,在轿前轿后挂灯笼显华贵。第9段:在纱灯上用朱红描宋体,是一种爱好。2.再读课文,感受情缘从作者围绕灯笼写的诸多事件中感受作者和灯笼结下了哪些情缘?请结合具体段落,并以“的灯笼着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表达。示例:第3段:接祖父的灯笼映照着祖孙情笃。明确:第5段:母亲预备的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第6段:挂在村头的灯笼慰藉着孤行客心。第7段:元宵节的灯笼绽放着飞扬青春。第8段:族姊远嫁的灯笼记录着岁月沧桑。第9段:朱红描字的灯笼见证着兴趣爱好。第10段:汉献帝的灯笼记录着岁月沧桑。第11段:将军挑灯看剑的灯笼传递着报国热情。教师点拨:“灯笼”在课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明确:一是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相关联;二是寄托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过渡:

在作家吴伯箫的笔下,灯笼既能联结浓厚亲情,又能承载乡俗文化。灯笼对作者自己乃至民族都有重要的意义。那么,灯笼还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思呢?3.精读课文,体会情怀文章第11段谈历史,抒壮志“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为什么第12段又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事件的炮火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吴伯箫十分愤懑。这一时期,他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旋律。对中国人民奋起斗争抱着迫切的期待。重点研读文章第11、12段,结合背景链接,尝试理解这两句似乎矛盾的话语背后蕴含的情感。预设: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担忧,希望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抵御日寇,保家卫国,抒发了作者浓浓的爱国情。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由小到大,饱含浓浓的家国情怀。教师点拨:灯笼在文中除了起线索的作用外,还有何作用?明确:灯笼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三)合作探究二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你还能找出本文其他的写作特征吗?1.默读课文,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预设一:材料琐碎,主题集中。课文所述之事多而杂,时间纵跨千年,地域横跨万里,但紧扣“灯笼”来表达;同时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次序,恰当地谋篇布局。总而言之,“灯笼"是课文的话题,可以拢起各种材料;情感是课文的暗藏线索,它既串联起各种材料,又是课文灵魂所在、主旨所在。自由而有序,自由而别致。预设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第3段叙述祖父外出半夜回家的情景,最后说:“那种照照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是议论,如前所述,“静穆"写出了环境氛围,“思慕”抒发了深厚的情感。最重要的叙议结合是在课文末尾,在叙述“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将军在挑灯看剑"以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将领之后,顺势发出暂言:“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是议论,抒发情感,表明心愿。课文不论是从叙到议,还是从议到叙,都是自然融洽地过渡转换的,丝毫不见生硬的拼凑,夹叙夹议,叙议有机结合,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方法,在本文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不过本文的特异之处,在于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给读者以更多的形象感,点明段意和文意的抒情句、议论句很少。预设三:语言清新典雅、含蓄蕴藉。一是语言简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如“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囔囔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等,都包含了许多三四字的短句。散文的语言表达与情感抒发息息相关,短句多,一方面是显出语言的简净,另一方面还表明抒情的节制、含蓄,但是简洁不等于简单,课文中的诸多短句朗读起来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二是书面语化。这篇散文以书面语表达为主,而且语言运用非常娴熟,如“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等,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三是多引古语。有的是直接引用古语,并加引号,如戏曲《逍遥津》一段唱词;更多的是间接引语,如“忘路之远近"出自《桃花源记》,“金吾不禁”借用唐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之句,“雪夜入蔡”源自《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萧萧班马鸣”引李白诗《送友人》,“吹角连营"“挑灯看剑”等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预设四:以小见大的写法。本文中的以小见大,体现为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

个人延及社会。2.活动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三、课堂小结一盏灯笼,一生的美好回忆;一盏灯笼,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一盏灯笼,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在灯笼的烛照下,争做时代的马前卒。四、拓展延伸吴伯箫轶事有一种仁厚善良,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地让人知错能改。20世纪60年代,有6个年轻人在吴伯箫的领导下工作。一天,其中一位姓程的年轻人丢了200元钱,在当时这是他几个月的工资。小程非常郁闷地向吴伯箫作了汇报,吴伯箫对小程说:“这件事不要再对任何人讲,钱一定能找到的。"几天后,当6个人全在场时,吴伯箫拿出200元,对小程说:“不知是哪位同志把200元钱放到了我的抽屉里。”钱失而复得,小程非常高兴。然而,让小程不曾料到的是,他要把这200元钱还给吴伯箫。原来,就在吴伯箫说钱找到了的当天,小程在抽屉里又发现了200元钱。他这才知道,那天吴伯箫给他的那200元钱是吴伯箫自己的。吴伯箫后来说:“究竟谁偷了那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