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材料二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维持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B.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民族和土是分不开的。土既是生存的资本,同时又是一种束缚。C.从现在的情形来说,远东这片大陆上的人都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D.文中用白头偕老的老夫妻来比喻可贵的泥土,新颖、独特。2.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B.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C.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3.下列对材料二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B.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C.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D.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4.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一行文思路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土气→(借用)美国朋友的话→(论述)“土”对于中原民族的重要性B.第二段:奶妈和波兰民族的风俗→(突出)“土”在文化中的重大作用C.第三段:(突出)庄稼→(论述)“土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D.第四段:从语言入手→解读中国乡土社会“基层人口流动”微乎其微的特征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的原因以及怎样才能“守护乡村留住根”。【答案】1B2.C3.A4.C5.原因:①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②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方法:保护村落、振兴乡村。①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②让村民成为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让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也都维持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错。由原文“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可知,原文只是说“据说”。C.“都是”绝对化。由原文“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可知,原文是“最大多数的人”。D.“文中用白头偕老的老夫妻来比喻可贵的泥土”错。“白头偕老的老夫妻”是“土地”的具体形象,“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可知,应“保护村落,振兴乡村”。B.“只要……就”关系错误,原文为“唯其如此,才能”,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D.“不是……而是”关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论证进行分析能力。A.“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错误,原文有“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C.选项分析错误。第三段通过农业和牧业、工业的比较,论述了“土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围绕题干关键点“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筛选信息,分析原因概括做法即可。原因:①由原文“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可知,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②由原文“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可知,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方法:由原文“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可知,“守护乡村留住根”应保护村落、振兴乡村。由原文“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可知,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由原文“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可知,让村民成为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让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桔梗熊君红算起来,桔梗算是白老爷的义子。行医的白老爷没事就喜欢写写画画。那天见无人买药,白老爷摊开纸墨练书法。突然发现干净的纸面上多了个脏兮兮的小手印——①这……这!这是咋回事儿?然后便看到一个脏兮兮、黑黝黝的小男孩正拉着自己宝贝女儿的手——哪里来的小毛贼!白老爷几乎要喊出声了。抢过女儿抱在怀里,就喊:“轰出去!”白芷哭着挣脱:“我要哥哥。娘,娘!”听到女儿喊娘,白老爷两眼潮湿,挥手让奶娘带小黑孩下去。白老爷听不得女儿喊娘。夫人过世早,这是他自己都难治愈的一块心病。“老爷。”一个稚嫩童音打断了白老爷的回忆。眼前,一位白白净净的小男孩,白牙一闪算是微笑。“嗯,是个灵光孩子。”白老爷点头道,“那就留下吧,取名桔梗。”白芷拉过桔梗的手往后院跑。“且慢,既入我家,家有家规,即日起,跟我学制药。”白老爷吩咐奶娘,着人请私塾先生来家。小姐该上学堂了,桔梗也跟着认字。白老爷看着自己幼小的女儿,不禁长叹一声,又挥笔写道——廉洁行医两袖清风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今生。想想不对,自己并非贪财之人,这不是骂自己吗?于是团掉重新再写——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嗯,有点儿味儿了。不过还不好,再来——清如秋菊何妨瘦,廉如梅花不畏寒。这气质,这笔法!白老爷终于有点儿自得了。然后再看一边的桔梗,人家也有模有样写道——无德者不能为医,有品者方能济世。——这估计是学堂上从教书先生那里学的。啧啧,这小子倒是学得快,不过这字还差自己八百里远呢。想到这儿,②白老爷的自得又涨了一番。有一回,桔梗蒸药,多蒸了半炷香工夫。白老爷抬手掀起蒸笼把药抛地上,其中有一坨药飞向作坊门外。看着珍贵的药材散落一地,③桔梗抬脚又止,眼神痛楚。转眼十年过去。这年农历四月初,白老爷接江西老药户来信,说送药材的伙计病倒,一时半刻请不到人替换。可这边库房见空。“咳,咳……”白老爷心一急,差点一口气接不上来。“老爷,您歇歇!”桔梗把细麻线捆扎好的药包递给来人,倒上一盏茶水递过来。白老爷眼睛一亮,面前的桔梗像一尊铁塔,浓眉大眼。④十年过去,切、研、捣、蒸、晒,桔梗这些鼓捣药材的手法,就连奶娘看了都不由得直“啧啧”。桔梗后退一步,单膝跪地,双手抱拳,说:“请老爷吩咐,桔梗定将全力以赴,不负养育之恩!”白老爷嘱咐一番,给足盘缠。桔梗当日启程。桔梗走后,白老爷搬着指头盘算归期。人坐柜台内,耳朵朝屋外耸立,一有马蹄声,抬腿奔大门口张望。夏至已到,仍不见桔梗踪影。四乡突起一种怪病,三五天时间,“积善堂”药铺门口坐坐躺躺好些病人。白老爷想不起爷爷的爷爷有没有叮嘱过,反正没听到爷爷讲“积善堂”遇到这种病。白老爷把脉把得指尖发麻。一时间药材吃紧。账房的钱都去了江西。白老爷急得卖田卖地,着人四处寻找救命药。“积善堂”日夜熬煮药汤分发给病人服下,白老爷吩咐不得收钱。有异乡人专寻“积善堂”来看病,这是后话。奶娘说:“桔梗该不会自立门户了吧?这一马背的药材……”白芷听了暗自落泪。打从省城学校回来过端午,她整日惴惴不安,难以成眠。到后来,她连说话都没劲儿。转眼小暑到,白芷的病总不见好。白老爷配了三七二十一服药,奶娘熬了六七四十二罐药汤,冰糖燕窝隔天一盏子,可白芷还是一幅病恹恹画中人的模样。这天,忽闻来了桔梗音信,白芷从藤躺椅上一跃而起。“白老爷,江西老表盛传一位郎中救治伤员的义举。”来人说郎中名叫桔梗。押送药材行至九江,遇一场激战,两军伤亡惨重。桔梗就地架锅熬煮药汤。不分对错,只要是伤者都医治。仗打完,桔梗婉谢红军挽留,渡江赶路。端午这天,江水浪大,过江时,驮药材的马受惊从船上跃向江面。郎中毫不犹豫跳江捞药救马,被江水冲跑。“小姐,小姐,老爷!”白老爷几步绕过花梨屏风。白芷已晕倒。大暑,与“积善堂”遥遥相望的山坡上耸立一座如牛卧马驰的新坟,立墓碑曰:良医白桔梗之墓。白老爷率家人披麻戴孝,望墓高歌:“点香,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上香,跪拜,再跪拜……”转年端午,郁郁葱葱的山坡上,白芷正和奶娘采收药材,恍惚间一转身,看到一个黑影健步如飞就到了眼前,还没瞅清楚脸呢,便看到白牙一闪一闪地带着笑意……“桔梗哥哥——”白芷颤着音喊,奶娘撩起衣襟擦去眼里蓄满的泪。(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夫人早年去世,所以白老爷非常疼爱女儿白芷,正是顾及女儿对桔梗的态度,白老爷才最终下决心收留了这个孩子。B.桔梗写出的那副对联,既道出了为医之人应坚守的品质,也成为下文白老爷和桔梗两人制药行医义举的真实写照。C.桔梗懂得感恩,在江西老药户送药困难时主动请缨,为白老爷分忧;渡江时又义无反顾地跳江救马捞药,勇于担当。D.江西老表盛传桔梗救治伤员的义举,让白老爷心灵受到震撼,墓碑上的名字表明白老爷心中已把桔梗当成了自家人。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感叹号透露出白老爷的吃惊和气愤,问号写出他对脏手印的疑问,极富表现力。B.句子②“又涨了一番”是对白老爷自得的描摹,也为后来写桔梗制药术的高超埋下伏笔。C.句子③通过桔梗的动作和眼神,侧面烘托出白老爷对徒弟严厉的要求和一丝不苟的制药态度。D.句子④写桔梗处理药材技艺精湛,这也是后文白老爷放心他独自外出处理事务的原因之一。8.从听了奶娘对桔梗的猜疑到桔梗归来,白芷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析。9.小说的结尾可以是喜剧,也可以是悲剧。本文的结尾方式引发了读书小组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样写皆大欢喜,有人则认为不如以“白老爷率家人披麻戴孝,望墓高歌”结尾更有震撼力。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的理由。【答案】6.A7.B8.①伤心忧虑。没有桔梗的确凿消息,白芷“暗自落泪”“惴惴不安”,失眠以至于说话无力。②心情振奋。听到传来桔梗的消息,白芷“从藤躺椅上一跃而起”。③悲痛至极。白芷听到桔梗被江水冲跑,再无音信,因悲伤而昏迷。④激动喜悦。转年端午,桔梗意外返回,让白芷既激动又高兴。9.示例一:同意喜剧结局。①从人物形象看,桔梗死里逃生的喜剧结尾更能凸显他勇敢机智的形象,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②从情节看,桔梗的意外返回,使故事再生波澜,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作品更具感染力。③从主题看,这样的结尾更能凸显作品弘扬美善的主题,更符合人们企望团圆美满结局的心理期待。示例二:同意悲剧结局。①从人物形象看,悲剧结局让桔梗成为一个悲情英雄,好人毁灭的悲壮美更能给读者留下富有冲击力的印象。②从情节看,以白家人对桔梗的祭奠结尾,更能引发读者对桔梗生死命运的怀想,令人深思。③从主题看,桔梗杳无音信的悲剧结局更能激发人们的痛惜之情,深化作品歌颂美善的主题。【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正是顾及女儿对桔梗的态度,白老爷才最终下决心收留了这个孩子”错误。白老爷最终留下这个小男孩除了顾及女儿对小男孩的态度外,文中还有“眼前,一位白白净净的小男孩,白牙一闪算是微笑”“嗯,是个灵光孩子”这些语句说明桔梗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乖觉也是他收下小男孩的原因,选项以偏概全,太片面了。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能力。B.“也为后来写桔梗制药术的高超埋下伏笔”错误,“又涨了一番”是白老爷对自己书法水平的自得,与桔梗制药术的高超没有关联。白老爷对自己的书法有些自得并不意味着他在制药术上没有精进,与桔梗的制药术的提升自己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简析“从听了奶娘对桔梗的猜疑到桔梗归来,白芷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考生需要结合桔梗的表现进行概括。当奶娘说:“桔梗该不会自立门户了吧?这一马背的药材……”,白芷的表现是“听了暗自落泪……她整日惴惴不安,难以成眠。到后来,她连说话都没劲儿”,看出她对桔梗是牵挂和担忧的。由文中“忽闻来了桔梗音信,白芷从藤躺椅上一跃而起”可以看出,白芷对桔梗的信息非常关心、关切,终于有消息了,她的内心非常振奋。白芷听到“……郎中名叫桔梗。押送药材行至九江,遇一场激战,两军伤亡惨重。桔梗就地架锅熬煮药汤。不分对错,只要是伤者都医治。……郎中毫不犹豫跳江捞药救马,被江水冲跑”之后的表现是当即晕倒,说明她估计桔梗凶多吉少,内心是悲痛欲绝。而文末“白芷正和奶娘采收药材,恍惚间一转身,看到一个黑影健步如飞就到了眼前,还没瞅清楚脸呢,便看到白牙一闪一闪地带着笑意……”此时白芷内心是欣喜若狂的,她日思夜念的桔梗终于平安归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结尾方式的探究和个性化解读能力。关于结尾,题干设置了两种评价,一“悲”一“喜”。支持“悲”的认为以“白老爷率家人披麻戴孝,望墓高歌”结尾更有震撼力;支持“喜”的就是原文的结尾:桔梗平安归来,白芷欣喜若狂,奶娘喜极而泣。如果支持“悲”,主要是从结尾能彰显桔梗这个善良、勇敢的郎中的高尚形象的角度思考。白老爷率家人披麻戴孝,望墓高歌,说明他们一家子为义子桔梗的壮举而自豪,这样写凸显了好人的义举值得人们讴歌、传颂的主题,能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如果支持原文的结尾方式,即结尾是“大团圆”式的喜剧。这主要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角度探究。桔梗平安归来,一家人终于团聚了,皆大欢喜,符合读者对美好的人和事的祝愿。“好人一生平安”“善有善报”是人们的期待,作者以此结尾就是要肯定人间最素朴的祈盼。从故事情节来看,桔梗失联,到有消息,到救治伤员,到抢救药材而生死不明,再到平安归来,给人一种跌宕生姿、曲折起伏感。从人物形象来看,桔梗的平安归来与前面他小时候的“灵光”到学写字、制药技术的提高,再到长得身强体壮,主动替白老爷排忧解难等情节相呼应,可以表现这个人物的勇敢机智,化险为夷等等性格特质。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马骥,字龙媒,贾人子。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辄从梨园子弟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人”之号。十四岁,入郡庠,即知名。后从人浮海①,为飓风引去,数昼夜,至一都会。其人皆奇丑,见马至,以为妖,群哗而走。马问其相骇之故,答曰:“尝闻祖父言:西去二万六千里,有中国,其人民形象率诡异。但耳食之,今始信。”问其何贫,曰:“我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任民社;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问:“此名何国?”曰:“大罗刹国。”时值朝退,朝中有冠盖出,村人指曰:“此相国也。”视之,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帘。又数骑出,曰:“此大夫也。”以次各指其官职,率狰狞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无何,马归,街衢人望见之,噪奔跌蹶,如逢怪物。翼日,执戟郎趋朝,荐诸国王。王忻然下诏。有二三大臣,言其怪状,恐惊圣体。王乃止。即出告马,深为扼腕。后以煤涂面作张飞。未几,出见客。客讶曰:“异哉!何前媸而今妍也?”遂与共饮,甚欢。马婆娑歌“弋阳曲”,一座无不倾倒。明日,交章荐马。王喜,召以旌节。既见,酒酣,王曰:“闻卿善雅乐,可使寡人得而闻之乎?”马即起舞,亦效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王大悦,即日拜下大夫。时与私宴,恩宠殊异。久而官僚百执事颇觉其面目之假所至辄见人耳语不甚与款洽。马至是孤立,憪然不自安。遂上疏乞休致,不许。又告休沐,乃给三月假。于是乘传②赴海市,见龙君。龙君乃言:“先生文学士,必能衙官屈、宋。欲烦椽笔赋‘海市’,幸无吝珠玉。”生稽首受命,立成千余言,献殿上。龙君击节曰:“先生雄才,有光水国多矣!”酒炙数行,龙君执爵而向客曰:“寡人所怜女,未有良匹,愿累先生。”于是拜为驸马都尉。以其赋驰传诸海。诸海龙君,皆专员来贺,争折简招驸马饮。由是“龙媒”之名,噪于四海。异史氏曰:“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小惭小好,大惭大好。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彼陵阳痴子,将抱连城玉向何处哭也?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注】①浮海:泛海,航海。此指到海外经商。②乘传:乘驿站的传车。传,传车,古代驿站的公用车辆。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久而官僚A百执B事颇觉C其面目之假D所至E辄见人耳语F不甚G与款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庠,明清称“府学”;入郡庠,即经考试合格成为府学生员,俗称“秀才”。B.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称“上卿”。C.乞休致,指请求辞官,与“休沐”意同。清制,自陈衰老而批准休致的,称“自请休致”;非自己所请,谕旨令其休致的,称“勒令付致”。D.与《促织》文中的“异史氏”意思相同,“异史氏”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自己的称呼。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骥游历到罗刹国,在这个国度里,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越丑越担任高官要职,越美反被看成妖怪。B.马骥以煤涂面,则人以为美,他唱靡靡之音,则“王大悦”。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与讽刺,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与不平。C.马骥被国王识破其真面目后,他感到很不安,于是就上书国王希望允许自己辞官。D.蒲松龄认为,若人人假面逢迎,人情世态便如鬼蜮世界一般,荣华富贵该当从虚幻世界中寻求,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2)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14.刀郎新曲《罗刹海市》的歌词中有“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她是一只鸡”,材料中,马骥有哪些地方与马户、又鸟不同?【答案】10.DEF11.B12.C13.(1)再差一点的,也能受到贵人的宠爱,得到赏赐的食物养活妻儿。(2)如果公然保持男子汉的本来面目去游逛都城,那些不惊骇而逃跑的人,大概会很少了。14.①人贵有自知之明。马骥抛弃假面,请求辞职离开罗刹国足以说明其有自知之明;②不刻意伪装自己,当以真才实学在社会立足。马骥在海市靠才学名声大噪。【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时间长了,那些官僚们都知道了马骥的面目是假的,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看见人们小声耳语,不愿意同他接近。“久而官僚百执事颇觉其面目之假”,“百执事”,犹言百官,“执事”,指各部门专职人员,与“官僚”并列作主语,“其面目之假”作“觉”的宾语,其后D处断开;“所至”,单独做谓语,句意完整,E处断开;“辄见人耳语”,“见”的宾语是“人耳语”,F处断开。故DE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与‘休沐’意同”错误,休沐,休息沐浴,指短期休假。汉制,吏五日一休沐;唐代十日一休沐。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被国王识破”错,原文“官僚百执事颇觉其面目之假”,是被官僚识破。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下焉者”,差一点的;“鼎烹”,食物;“妻子”,妻儿。(2)“带须眉”,保持男子汉面目;“走”,逃跑;“希”,通“稀”,稀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她是一只鸡”,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可见没有自知之明。结合“久而官僚百执事颇觉其面目之假,所至,辄见人耳语,不甚与款洽。马至是孤立,憪然不自安。遂上疏乞休致,不许。又告休沐,乃给三月假。于是乘传赴海市”可知,马骥抛弃假面,请求辞职离开罗刹国足以说明其有自知之明。“生稽首受命,立成千余言,献殿上。龙君击节曰:‘先生雄才,有光水国多矣!’……由是‘龙媒’之名,噪于四海”,马骥不刻意伪装自己,在海市靠才学名声大噪,以真才实学在社会立足。参考译文:马骥,字龙媒,是商人的儿子。他风度翩翩,一表人材,从小就洒脱大方,喜欢唱歌跳舞。经常跟着戏班子演出,用锦帕缠着头,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因此又有“俊人”的美称。他十四岁考中秀才,很有名气。一次,马骥跟别人去海外经商,被飓风刮走了,漂了几天几夜,来到一个都市。这里的人个个都非常丑陋,看见马骥来,以为是妖怪,都惊叫着逃走了。马骥问他们怕他的原因,回答说:“曾经听祖父说,往西走二万六千里,有个中国。那里的人形象都很诡秘奇异。原来只是听说过,现在才相信了。”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穷,回答说:“我国所看重的不在学问才能,而在相貌。长得最美的做大官,稍差一点的当民社。再差一点的,也能受到贵人的宠爱,得到赏赐的食物养活妻儿。”马骥问:“这叫什么国?”回答说:“叫大罗刹国。”这时正好退朝,朝中有一顶大轿子出来,村人指着说:“这是宰相。”马骥一看,那人两只耳朵朝后长着,三个鼻孔,睫毛像帘子一样盖住了眼睛。又出来几个骑马的,村人说:“这是大夫。”挨着指出各人的官职,大都是相貌狰狞的怪异的人。官职越低的,丑相也渐减。不久,马骥回,街道路口的人们望见他,喊着逃跑跌跌撞撞,如同遇上了怪物。第二天,执戟郎上朝,向国王举荐(马骥)。国王欣然下令召见。有两三个大臣,说他的怪样子,恐怕惊吓了国王的圣体。国王便作罢。(守卫官)便出来告诉马骥,深深为他可惜。后来用煤涂脸伴成张飞。不久,出来见客人,客人们惊讶地说:“奇怪啊!为什么以前丑陋现在美丽啊!”便和他一起喝酒,很开心。马骥轻歌曼舞地表演了“弋阳曲”,满座没有不被倾倒的。第二天,分别都推荐马骥(给国王)。国王高兴,以使节待遇召见(马骥)。召见后,酒喝到酣畅时,国王说:“听说你善于幽雅的音乐,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马骥就起身歌舞,也学着用白色的锦缎缠头,唱靡靡之音。国王非常喜欢,当天就封(他)为下大夫。经常让他一起参加私宴,恩宠非常。时间长了各级官员们,都觉得他的面目是假的;(马骥)所到之处,就见人们(互相)耳语,(和他)不怎么融洽友好。马骥到这时很孤立,惶惶不安。就上书要求退休,没有同意;又请假,便给了三个月的假。于是马骥乘传车前往海市,见到龙王。龙王就说:“先生既然是位有文才的学士,一定能够胜过屈原、宋玉。我想烦劳你的大手笔,写一篇描写海市的文章,希望你不要吝惜你的妙词。”马骥叩头答应了,立刻写出一篇千余言的文章,呈献给龙王。龙王赞赏说:“先生真是高才,给水国添了光彩!”酒过几巡,龙王举杯向马骥说:“寡人有个爱女,还没有许配人家,愿意把她许给先生。”于是,龙王封他为驸马都尉,并把他写的《海市赋》传送四海龙宫。四海龙王都派专员来祝贺,争着下请柬请驸马赴宴。从此“龙媒”的名字,传遍四海。异史氏说:“装出一副假面孔来迎合世俗,如此世态与鬼无异。颠倒美丑、曲意逢迎的怪癖,天下都有。小的惭愧被说成小好,大的惭愧被说成大好。如果公然保持男子汉的本来面目去游逛都城,那些不惊骇而逃跑的人,大概会很少了。否则,那个献玉楚王的傻人卞和,又怀抱着价值连城的宝玉向什么地方去哭呢?唉!飞黄腾达,富贵荣耀,该当从海市蜃楼的虚幻世界中去寻求才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陪裴使君登岳阳楼①杜甫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②,诗接谢宣城③。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④,从此更南征。【注】①唐大历四年(769)春作。杜甫时年五十八岁,次年去世。裴使君时任岳州刺史。②徐孺子:徐稚,字孺子。东汉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③谢宣城:谢朓,曾任宣城太守。④渔父问:屈原《渔父》中有“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阔”与“孤”相对,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和岳阳楼的孤绝。B.颔联以典故人物为中心,表达了诗人对裴使君深深的感谢。C.颈联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诗人以“雪岸丛梅”和“百草”自比,表现出他有强烈的自信。D.尾联中,诗人借典故抒怀,写自己要像屈原那样保持高洁的品格,将开始新的人生征程。16.颔联是怎样赞美裴使君的?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并分析。【答案】15.C16.①颔联第一句,诗人自比徐稚,暗含把裴使君比作陈藩的意思,表达对裴使君礼贤下士的赞美;第二句,诗人把裴使君比作谢朓,表达对裴使君诗才的赞美。②诗人生活在岳州时,裴使君款待诗人,且陪诗人登楼远眺、吟诗作对。诗人赞美裴使君是为了表达对裴使君的感谢。【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诗人以‘雪岸丛梅’和‘百草’自比,表现出他有强烈的自信”错误。颈联写落雪的河岸上丛丛梅花开放,春天的泥土里百草在生长。此联表达诗人受到裴使君接待的感受,就好像眼前梅花绽放、百草萌生,诗句中没有表现出诗人有强烈的自信。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并分析其用意的能力。颔联意思是,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第一句杜甫把自己比作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作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招待;第二句把裴使君比为谢朓,谢朓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可见这是杜甫对裴使君诗才予以大加赞誉。结合诗歌及注释可知,杜甫在岳州的数月,受到了裴使君非常好的款待;“诗接”指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比为谢朓,表现了杜甫对裴使君才华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裴使君的感谢。(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缙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给他发了一条短信,写道:人生中的机遇绝非只有一次,况且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对你永远充满信心!(3)小缙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忽如一夜春风来②.千树万树梨花开③.长风破浪会有时④.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⑤.三顾频烦天下计⑥.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写法,如“梨”“沧”“扶”“频烦”“捷”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刚到昆明的头两年,①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一有警报,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但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跑警报大都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一个点在古驿道右侧一处横断的山沟(大概是哪一年地震造成的)。有人在沟壁上修了一些私人专用的防空洞。这些防空洞不仅表面光洁,而且有的还用碎石子或碎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对联大都有新意。我至今记得两幅,一幅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一幅是:见机而作入土为安对联嵌缀者的②是很叫人佩服的。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飞机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人们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③。紧急警报过后,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儿,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他们不知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其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4个字。19.下列句子中的“不过”和文中加点的“不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如倒着。B.孩子来了就让他悄悄住两天,不过千万别出门。C.我不太了解,只不过随便说说。D.大冷天的,能喝一杯甜甜暖暖的奶茶真是再好不过了。20.为什么“跑警报”比“逃警报”“躲警报”好?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答案】18.①三天两头;②闲情逸致;③仓皇失措(惊惶失措)19.C20.①“躲”,意为躲避,体现出惧怕之意;“逃”,意为逃跑,体现出狼狈之态。两字都与当地人对待日本飞机轰炸泰然自若状态不符。②“跑”字有为某事而奔走的意思,于紧张中透出从容,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当地人对待日本飞机轰炸的从容态度。【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后文有“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可知此处说警报频繁,可填“三天两头”。三天两头:形容经常、频繁。②此处指防空洞用碎石子或碎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的行为,防空洞和危险紧密联系,嵌出图案缀成对联则是很闲适且有兴致的行为,可填“闲情逸致”。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③此处用否定形式说对警报的态度,可填“仓皇失措”“惊惶失措”。仓皇失措:匆忙慌张而不知所措。惊惶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的“不过”是副词,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思,意思是仅仅。AD项,“不过”是副词,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意思是不能超越。B.“不过”是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转折,意思是只是。C.“不过”是副词,指明范围,意思是仅仅。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躲”,意为躲避,因害怕才会躲,“躲”体现出惧怕之意;“逃”,意为逃跑,体现出狼狈之态、懦弱的心理。两字都与当地人对待日本飞机轰炸泰然自若的状态不符。“跑”字有为某事而奔走的意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并没有被敌人的飞机和炸弹吓倒,这种精神状态只有这个“跑”字能形象的表现出来。用“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当地人对待日本飞机轰炸的从容态度。(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因长时间看书、用电脑或刷手机而感到眼睛不适时,很多人都会想到要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