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_第1页
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_第2页
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_第3页
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_第4页
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其人口红利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弱,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反思。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人口红利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我们将回顾中国人口红利的形成过程,揭示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然后,我们将分析当前中国人口红利面临的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流动等问题。接着,我们将探讨中国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和社会创新来应对这些挑战,以维持其人口红利的优势。我们将展望中国人口红利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其可能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在人口和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二、中国人口红利的发展历程中国的人口红利是指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人口出生率的迅速增长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庞大规模,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和消费市场,从而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人口红利形成期、人口红利释放期和人口红利衰减期。人口红利形成期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至7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人口出生率的迅速增长,形成了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为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接着,人口红利释放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在这一阶段,大量年轻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繁荣和经济发展。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得到了提升,进一步释放了人口红利。然而,进入21世纪后,中国开始面临人口红利衰减期的挑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压力。面对人口红利的衰减,中国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例如,通过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以增加劳动力供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还积极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以应对人口红利衰减带来的挑战。中国的人口红利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在未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转型,中国需要继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策略,以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带来的机遇,同时应对其带来的挑战。三、人口红利消失的原因分析中国的人口红利,一度被视为推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年来,这一优势逐渐减弱,直至消失。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我们必须关注到的是生育政策的调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多年,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但同时也导致了人口结构的改变。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每个家庭的子女数量减少,这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不足。同时,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无疑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压力。经济结构的转变也是人口红利消失的重要原因。过去,中国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现有的劳动力资源在技能和素质上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再次,全球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许多发展中国家,凭借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逐渐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据优势。这无疑加大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使得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红利的消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育政策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转变、全球化的影响,都是导致人口红利消失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反思,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以应对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挑战。四、人口红利消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转变不仅预示着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革,而且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社会保障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构成了压力。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种低成本的人口红利推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整体经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产业结构提出了新要求。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行业的需求将不断增长,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可能面临市场缩小和竞争力下降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人口红利的消失还将影响中国的消费模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将逐渐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满足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产阶级的壮大和消费升级也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将不断增加,给财政带来压力。这就要求中国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求中国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模式转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应对和调整。面对这一挑战,中国需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五、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策略与建议面对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与建议,以应对由此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中国应加快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依赖。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劳动力不足。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终身学习体系,鼓励劳动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提升自身竞争力。推动区域均衡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劳动力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缓解部分地区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养老保障,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同时,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推动生育政策优化:在保障人口数量稳定的前提下,优化生育政策,鼓励家庭生育二孩、三孩,为人口红利的恢复创造条件。同时,加大对生育家庭的扶持力度,降低生育成本。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积极参与全球人口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与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面对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与建议,以应对由此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生育政策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中国将能够顺利度过人口红利消失的阶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六、人口红利消失后的新机遇与展望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这一转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有的发展模式,并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这迫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为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内需市场的扩大: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为中高端消费品市场、健康养老产业和文化娱乐产业等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人口质量的提升:虽然人口红利消失,但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仍在持续。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等领域的投入增加,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政府应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调整,如优化人口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以应对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挑战。区域均衡发展: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推动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可以缓解人口流动带来的压力,并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协调发展。全球化视野下的合作与竞争: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虽然人口红利的消失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通过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中国有望在人口红利消失后迎来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发展。七、结论通过对中国人口红利的深入反思,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历史性机遇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传统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这无疑给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口红利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通过政策的引导和社会的努力进行转化和升级。例如,通过提高教育水平、优化劳动力结构、推动科技创新等手段,我们可以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从而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展望未来,中国应充分利用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提升的人力资本,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也需要关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等措施,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的人口红利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以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去应对,就一定能够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实现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人口红利,经济学术语,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李克强总理2018年10月24日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说,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使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持续提升,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这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底气”。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一种估算人口红利的方法便是使用时间序列的宏观人口经济数据,用多元回归的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在回归方程中带入人口及其他各种因素,观察人口变化对经济增长解释能力的贡献。另一种计算人口红利的方法是,通过计算有效生产者与有效消费者人数,然后把这两类人数的比例作为抚养比。注意,这里所使用的抚养比与通常所说的抚养比不一样。这种计算人口红利的方法是,把经济变化的指标——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为两个部分,即有效生产者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与抚养比的增长率。这两个组成部分中,第一个是劳动生产率,第二个是人口因素。在假设有效生产者人均产出增长率不变的条件下,抚养比增长率的变化便可直接等同于其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也即人口红利。实际上,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不仅包括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还包括扩大积蓄以及人力资本投入与回报上升。由于人口在40岁-60岁年龄段积蓄的可能性最大,更多的人能活到这个年龄,就会带来更多的积蓄。更多的储蓄意味着更多的资本。每个劳动者资本占有量提高,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期望寿命的延长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造成了更多技术发明使用的机会,提高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一个更健康的人口也就是一个更富有生产力的人口。健康的作用远不限于增强体力,而更在于智力思维的开拓与使用。由此可见,人口红利的计算需综合考虑就业、收入及对经济增长的其他变量的影响,而不是像有些人误解的只依靠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同时,随着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不可重复的,也不存在所谓“源源不断”的人口红利。中国近几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奇迹”。在探讨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人口红利”的影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人口红利”也因此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联系在了一起。中国在1965~1970年间“人口红利”已显现,并且创造积累了国民经济基础。2000年以后更多地感受到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严重困扰着经济的增长。10年间,切实感受到“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则“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由此也引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当“人口红利”期结束的时候,我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弄清楚“人口红利”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简单来说,“人口红利”或者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二是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人口红利”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劳动供给上。从劳动供给来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丰富的时期,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会在2015年左右停止增长。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后,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到来。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之中,如果按城镇人口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速度计算,则城镇每年会新增1500万左右的劳动年龄人口。设想中国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时大多数人口如70%的人会选择居住在城镇,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会持续2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在可见的将来,我国似乎仍然拥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从劳动力供给来看,“人口红利”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人口红利”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来看,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或者说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相反还有可能使储蓄率进一步上升。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有人也因此把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看成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并非“人口红利”的真正结束,只要能够发挥好储蓄的资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注入“活力”。无论从生产还是从消费和储蓄来看,“人口红利”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利好因素。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同时也是“人口红利”回报最丰厚的时期。从今后20~30年左右的时间来看,我们不仅没有理由怀疑我国的经济增长会失去动力,相反,经济增长将会更加强劲。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报告会上说,中国的青年人口在1978年左右达到顶峰。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这种赡养率下降的窗口可以保持大约40年,取决于生育率下降的速度,然后会重新关闭。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这个窗口里。这一窗口在中国和泰国将于10年内关闭,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关闭。根据一些中国机构的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27%得益于“人口红利”,与此前“人口红利”对日本、新加坡等国经济腾飞的贡献率基本相当。(1)、如,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这就造成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的不充分。这样一来,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年龄人口成为需要社会负担、抚养的人口,而这部分人却不能创造财富,从而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2)、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制约着人口红利的实现程度。从劳动年龄人口的分布看,中国人口红利的大头在农村,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人群从土地中走出来,走向城市,走向发达地区。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5%,其中第二产业占7%,建筑行业占80%。因此说,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程度应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程度。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一事实决定着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不可能太高。2003年中国首次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口资源问题报告”显示,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33年,而城市为20年。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预测,就业,但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与培训。低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同时决定了创造力也相对较低。比如:制造业1小时劳动力的价格,美国是30美元,中国大约是2美元,而美国的劳动率也比中国高10-20倍。可见,只有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成本,中国才能更好地兑现人口红利。(3)、由于农民进城收益并无提高,进城成本却明显上涨,消减了农民进城的愿望。这就是免除农业税(即务农收益相对提高)之后,我国部分地区一度出现“民工荒”的重要原因之一。①、农民进城务工的经济收益不高。有资料显示,近20年来,农民工工资水平几乎没有上涨。②、农民进城务工获得的技能收益相当有限。更为糟糕的是,农民进城就业或失业均无保障,从而使进城农民随时面临生存危机,而不得不选择返乡务农。另外,他们从城市生活中获得的文化收益并不大。这是因为较低的经济收入和较低的知识文化背景、使进城农民工的社会文化生活受到局限;并且城市文化对农民工产生的“排他性”也使其游离于城市文化圈之外。从长期看,一国的“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人口转型理论告诉我们,“人口红利”期只是一国人口变迁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即当人口出生率尚未显着下降,而死亡率明显下降的阶段。就中国而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的逐渐下降必将导致总劳动人口的下降。另外,中国开始呈现较快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已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因此,从长期看,中国总人口中劳动人口比重将减少,中国经济所享有的“人口红利”的黄金时代正在渐行渐远。人口的老龄化和青壮年劳动力供给速度的持续下降,将经由劳动力要素供给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储蓄和资本积累两方面,制约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有一个值得提起的问题是:在中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有利时期,能否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关系到中国的长远发展。“未富先老”是中国老龄化的最大特点,老年人口绝对数和相对数的增加,将使社会负担日益加重,社会保障资源面临巨大压力。而且,由于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巨大,将引起未来农村老化程度高于城市,这也是中国老龄化的另一个显着特点,如何在完善城镇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也建立起一套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政府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以有效合理的人口转移和流动,促进协调人口结构调整并带动农村家庭生育观念的更新转变,鼓励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经济。促进人口的流动和转移的另一个层面是要积极推进人口的对外交流,具体方式包括:留学深造,外派劳务,人员交流等等。当然这种人口向外流动的方式在缓解人口数量压力上可能作用甚微,但有利于中国经济日益与全球经济的合作与交流,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发展。继续积极地推动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改进全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赋予全国居民统一的国民待遇。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形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来源于中国家庭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理念。城市人口的有效控制很大程度上也是有了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体制度的逐渐完善,解决了大多数家庭的后顾之忧。而对于广大的农村人口,还不能被纳入这两大保障系统之中。进城务工人员还不能享受工作所在地的社保,医疗,子女入托和受教育等福利和权利。这不仅不利于人口的有效流动,还容易滋生城乡人口的对立矛盾,引发人口流动的负面作用。只有取消这种对城乡居民的差别待遇,将所有居民,不论城乡,不论本外地,都纳入到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这两大体系中,才能有效地发挥人口流动的优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加快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和城市化和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加大教育产业投入力度,普及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方式,鼓励多种方式形成全民终生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提倡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并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学校收费,减轻家庭负担,扩大受教育人口的范围,真正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受教育权,从而提高全国人口素质。在成人教育上,一方面应该降低门槛,采取宽进严出的教育原则,将更多更广泛的人员吸引进入学校,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使他们能在工作和学习中提高。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包括社区教育,农村教育,老年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并存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全民终生教育氛围,使国家的人口素质逐步提升,这才能把中国的人口状况引入到由数量型转变成为一种质量型的发展轨道,从而更加有力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需要指出的是,“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人口红利”也不例外。具体来看,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人口负债”就是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将会从多个方面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老龄化会带来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劳动力的负担和成本加大;老龄化会加大消费性人口比例,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第三,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将严重影响到劳动生产率。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的竞争能力,并进一步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活力。因此,在我们享受“人口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今后可能会面对的人口“负债”。而要有效地化解将来的“债务”,我们必须做好这样两件事:一是必须长时期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二是必须尽快建立起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12年12与9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上指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实体经济的回归与转型,而回归实体经济就要增加投资者的信心、调动民间积极性。厉以宁称,新人口红利、新资源红利和新改革红利正在替代旧的红利。他指出,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中国正在从技工时代转向高级技工时代。同时,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也在产生新的资源红利,相对于旧资源红利而言,新的资源红利主要在于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如海水淡化增加了资源,治理沙化增加的土地,振兴草场业增进土地资源的利用等;而新的改革会给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厉以宁强调,中国贫富差距特别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二次分配有问题,西方是“一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缩小差别,而中国则是二次分配扩大了一次分配的差距。”厉以宁表示,中国的城镇化就是老城区加新城区加新社区,新城区就是开发区、试验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新社区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着重点应该放在两方面,一是保证农村公共服务到位,二是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如果这样做,不仅可以绕开中等收入陷阱,即使将来进入高收入社会,也仍然会继续前进。”厉以宁表示。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我们应当在心理和政策上做好足够准备。“判断一国是否拥有人口红利,要看两个指标,一是劳动年龄人口,一是将劳动年龄人口作为分母、其他年龄组如年幼、年老者作为分子得到的人口抚养比。”蔡昉说,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就会带来人口红利,反之就没有人口红利。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人口抚养比一升一降,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我们得到了人口红利。“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渐减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认为,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相应上升。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蔡昉坦言。在人口相对减少的条件下,中国依然是一个人口大国,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盘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国劳动力规模依然庞大。虽然劳动力的数量在减少,但是规模依然是庞大的,中国依然预留了开发人口红利的人口机会。蔡昉认为,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将使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潜在增长率由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生产率进步决定,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对这三个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不言而喻,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会使劳动力减少。除此之外,还会使资本投入增长率放慢。蔡昉解释说,过去我国抚养比低,人口负担轻,可以维持高储蓄率,从而带来高投资,今后的情况正好相反。另一方面,如果劳动力短缺,就会出现资本投入报酬递减现象。“打个比方,如果劳动力充裕,1台机器对应10个劳动力,那么有多少资本就可以买多少机器;一旦劳动力不足,1台机器对应1个劳动力,甚至10台机器才能对应1个劳动力,这个劳动力的体力、智力能照顾得过来吗?买相同数量的机器,其产出自然会减少。”蔡昉说,“报酬递减,资本投入就会减少。”“一句话,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会因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而减速。”蔡昉说,“‘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为5%。我们预计,‘十二五’时期将降至19%,‘十三五’时期更是减为08%。”“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对此,我们必须正视趋势、坦然接受、积极应对。”蔡昉说,“应对之策,可以分为不该做的和应该做的两块。”不该做的,就是不甘心经济减速,企图用过度扩张投资、增加需求的方式人为把经济增速拉上去。“今后,一些人或许会提出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等等。这些有驾轻就熟的手段、有实施的抓手,而且过去干得也很成功。”面对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应该做的,就是科学地提高潜在增长率。“潜在增长率不能超越,但可以提高。”蔡昉说,劳动力投入方面还能挖潜,比如,今后劳动力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劳动参与率可以提高。“6亿进城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从而没有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他们通常40岁左右就退休回乡了。如果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工就能干到60岁。这样一来,劳动参与率增加了,潜在增长率也能因此提高。”生产率进步方面也有空间。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无效率的“僵尸企业”淘汰退出,有效率的企业能得到更多资源发展壮大,导致整体经济的生产率提高。美国的研究表明,这种“创造性破坏”所带来的生产率进步,约占全部生产率进步的30%—50%。“如果能通过改革打破垄断、扶持中小企业,让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也可以提高潜在增长率。”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该因此调整?蔡昉认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即使人们还愿意生,要“长成”劳动年龄人口也得15年或者更久,难以改变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趋势。“不过,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期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应该研究适当调整人口政策。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政策底线应当是放开二胎。”蔡昉说。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政治稳定具有深远影响。其中,人口机会窗口和人口红利是两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经济增长机会和效益。本文旨在回顾中国人口机会窗口与人口红利的变化历程,深入探讨其特征、影响因素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应对人口红利变化提供策略和建议。人口机会窗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结构合理、劳动力资源丰富、抚养比下降的时期,通常对应着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经济增长效益,包括劳动力供给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和生育率下降等。已有研究表明,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始于20世纪80年代,将持续到21世纪20年代,其间经历了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抚养比下降等阶段。然而,随着人口结构转变,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少,面临着劳动力供给不足、老龄化等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了大量相关数据和信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描述了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和人口红利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如最小二乘法、向量自回归模型等,对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人口红利变化的看法和应对措施。(1)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和人口红利的变化历程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上升,抚养比大幅下降,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少,面临着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2)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逐渐下降趋势。我们还发现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提示我们,单纯依靠人口红利实现经济增长已不再可行,需要重视其他增长动能的培育和发展。(3)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社会各界普遍人口红利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影响。在应对策略方面,被调查者普遍认为需要加强教育培训、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工作,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1)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已经开启,但持续时间有限。未来几十年,中国将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老龄化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2)虽然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但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培育新的增长动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口红利的优势。(3)社会各界对人口红利变化的看法和应对措施是多样的。应广泛凝聚共识,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措施,以有效应对人口红利变化带来的挑战。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在2018年我国劳动力人口规模下降,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的完全消失。在出生率下降初期,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人口老化速度,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在同一时期内都比较低,并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将带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