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

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

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

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

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

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

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

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卜

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

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

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

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

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

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

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

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

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

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

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斑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

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

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

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

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

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

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

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

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

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

剧的徐玉兰。

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笆重光在他的《画签》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

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

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

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

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

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

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

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

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

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

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

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戋的

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

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后

试卷第2页,共20页

来的西方戏剧表演。

B.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

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

C.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是存在差异的,西方戏剧更看重情节,中国戏曲更

看重演员的演技和唱腔。

D.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

系,收获的是“知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

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

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

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

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使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D.《画签》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

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时空“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

A.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

C.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4.从整体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西方友人观看中国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

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

从而迷惑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1.B2.D3.B4.整体上都采用了总分式结构。①材料一先提出

中西戏剧”是迥然有别的“观点,然后用对比的方式,分别从理论差异、舞台演出和观众

欣赏的情趣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②材料二先引述竺重光的话,提出的“虚实相生”观点,

然后从演员表演方式和舞台空间构成方面加以论述。5.①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

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

②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

娥”身上。③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

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错,根据原文材料一第四段“西方的

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

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可知,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

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错,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五段“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

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

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可见是"无中生有'’地表现出的是现实情境。因此与客观现实是有

关系的。

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

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错,原文材料一第七段是“中国观众到剧

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

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原文中没有选项中的因果关

系,选项强加因果。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错误,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是“不须借助

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并非不借助实物布景。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说的是表演的唱腔之美,表现音乐效果,使用比喻修辞,化虚为实,但并非舞台时空。

B.前句说的是表演时间的“虚实相生”,后句是空间“虚实相生”。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时

空“虚实相生”观点。

C.就是说用历史来教育现在的人,就是以史为鉴,说的也是表演的认知功能或作用,不

属于舞台时空。

D.“三五步”“六七人”都是实,“遍行天下”和“百万雄兵”是虚。这是一个夸张的虚拟化场

景,描写戏台情况,属于舞台空间,但只说明了中国戏剧舞台空间的“虚实相生”。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试卷第4页,共20页

①材料-第I段直接提出观点: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第

2段具体阐释,西方强调行动的重要,中国强调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

不处于次要的位置。以上两段为第一部分,开篇直接提出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

迥然有别的观点。

然后第二层论证“表演分疆”,先总说后分说。

根据第3段的先总说的“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第4段分说

的“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和第5段分说的“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

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可知:第三至五段论述了由于理论上的差异,

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根据第6段总说的“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第7、8两段分

说的“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

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和第9总结上文两段可知:论述由于中

西舞台表演的不同,造就了欣赏的异趣。可见,材料一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②材料二第1段先引述黄重光的话“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

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提出的“虚实相生”

观点,然后第2段“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从演员表

演方式加以论述,3、4段“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

是美”“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

布置来显示空间”从舞台空间构成方面加以论述。综上分析,材料二也采用了总分式结

构。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

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

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可知,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

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

②根据“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

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重演

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可知,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

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

③根据“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

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

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

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

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可知,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

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

二、文学类阅读一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话说,宝玉因说:“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袭人道:“斯文些的才好,别大呼小叫,

惹人听见。二则我们不识字,可不要那些文的。''麝月笑道:“拿骰子咱们抢红罢。''宝

玉道:“没趣,不好。咱们占花名儿好。”

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又取

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五点,数至宝钗。宝钗便笑道:“我

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简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

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

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

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

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

官不语。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宝钗又掷了一个十六点,数到探春,探春笑道:

“我还不知得个什么呢。“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

“这东西不好,不该行这令。这原是外头男人们行的令,许多混话在上头。”众人不解,

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

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

“我说是什么呢。这签原是闺阁中取戏的,除了这两三根有这话的,并无杂话,这有何

妨。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说着,大家来敬。探春那里肯饮,却被史湘云,香菱,李纨等三四个人强死强活灌

了下去。探春只命蠲了这个,再行别的,众人断不肯依。湘云拿着他的手强掷了个十九

点出来,便该李氏掣。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

劳什子竟有些意思。“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

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

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说着,便吃酒,将骰过与黛玉。黛玉一

掷,是个十八点,便该湘云掣。

湘云笑着,擅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

试卷第6页,共20页

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笑道:'夜深’两个字,改'石凉'

两个字。''众人便知他趣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都笑了。湘云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

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众人都笑了。因看注云:“既云'香梦沉酣',

掣此签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湘云拍手笑道:“阿弥陀佛,真真好签!”

恰好黛玉是上家,宝玉是下家。二人斟了两杯只得要饮。宝玉先饮了半杯,瞅人不

见,递与芳官,芳官即便端起来,一仰脖喝了。黛玉只管和人说话,将酒全折在漱孟内

了。

湘云便抓起骰子来一掷个九点,数去该麝月。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这

面上一枝茶座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开到荼糜花事了。

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

酒。“说着大家吃了三口,以充三杯之数。

黛玉默默地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

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

“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黛玉

也自笑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有删改)

材料二:

首先,《红楼梦》把女人当作与男人对应的一个性别群体来看待了,《红楼梦》中的

女人,尤其年轻女人,不再是男人生命中的某种工具,不再是让男人受控受难的祸水,

也不再是失意男人镜花水月般的自我补偿。其次,《红楼梦》作者认为,女人,尤其是

年轻女人,是较诸男人精彩一点的人,是展现着较多的人性美、人情美的人,不着意打

造三从四德的楷模。第三,尤为可贵的是,红楼女性世界是一个鲜活女人的世界,原汁

原味的女人世界。鲜活的女性世界,首先是美的。红楼女性的形貌美、才智美、性情美

以及不同年龄特有的风神美,都在绽放异彩。鲜活的女性世界,必定是不完善的。“真

正美人方有一陋处这些陋处,在形貌、才智、性情诸方面,都被自然、本真、原汁

原味地透露出来。鲜活的女人,又往往有着某种模糊性,红楼女子更多有模糊朦胧色彩。

鲜活的女人,还各有各的不幸。

(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湘云会以自行船打趣林黛玉,是因为林黛玉曾病中说梦话,说要坐自行船回苏州。

B.众人道宝钗原也配牡丹花,是因为牡丹端庄典雅,而薛宝钗正似牡丹,是个大方

端庄的大家闺秀.

C.节选内容描写的是众姐妹聚会行花令的欢乐场面,文中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

写、动作描写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D.众姐妹会在深夜聚在怡红院行花令的原因是,正值宝玉生日,宝玉的丫鬟们盛情

邀约。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宝玉提到“行个令”,指的是行酒令,它是民间风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种助

兴游戏。游戏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划拳。

B.梅花,是古诗文常见的意象,其内涵丰富。在《红楼梦》中有梅花之喻的,除了

李纨,还有自居"槛外人''的妙玉,妙玉的红梅是她看似超脱尘世却又无法超脱的欲

望表达。

C.古人设宴,对座次安排十分讲究。宴会的座位中“东''是尊位,《红楼梦》中每次

正式宴会的座次跟《鸿门宴》中宴会座次一样,都是严格遵守坐东朝西为尊的规则.

D.《乡土中国》“男女有别”一文指出,中国乡土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认定男女间“不

必求心理上的契洽宝钗对宝玉的感情也是一种相敬如宾的平淡感情,故而成为封

建家长眼中的“金玉良缘

8.请简述文本一中提到的白日间湘云醉卧事件,并概括该事件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征。

9.学校文学社开展主题为“品评红楼女子''的读书分享会,请结合文本二,以文本一中

的红楼女子为例,具体谈谈你对《红楼梦》女性观的认识。

【答案】6.A7.B8.示例:

①贾宝玉过生日,与众人在一起行令喝酒,宴席上史湘云吃醉了酒,图凉快,卧于山石

僻处一个石凳子上,香梦沉酣,芍药花落满身。

②从“湘云醉卧''中可看出湘云不拘小节,开朗豪爽。9.示例:

①《红楼梦》把女人当作与男人对应的一个性别群体来看待了,如林黛玉聪慧有个性,

她不依附男人,有自己的想法。

②《红楼梦》中的女人身上具有人性的美,如薛宝钗宽厚待人,进退有度,孝顺母亲。

③《红楼梦》中的女人是不完美的,如林黛玉聪慧但多愁善感,爱使小性子。

④《红楼梦》中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幸,如探春远嫁,宝钗守寡,林黛玉英年早逝。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林黛玉曾病中说梦话,说要坐自行船回苏州”说法有误。湘云会以自行船打趣林黛玉,

其实是指《红楼梦》第五十七回,紫鹃跟宝玉开玩笑说,林黛玉的家人要来接她回去了,

试卷第8页,共20页

宝玉信以为真,回去就发病,乱指房中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便说是来接林黛玉回苏州

的船,并把它掖在被中,惹得众人想笑不敢笑的事。

故选Ao

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r游戏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划拳”错误。行酒令方式花样百出,集中展现酒令花样的当

推《红楼梦》,有射覆、划拳、文字令、击鼓传花、占花名等形式。

C.“坐东朝西为尊”错误,古人的座位都是严格遵守东向为尊的规则,即坐西朝东为尊。

D.“中国乡土社会是浮士德式的“错误,《乡土中国》中,明确指出中国乡土社会是亚普

罗式的。

故选B0

8.本题考查学生考查名著情节和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红楼梦》62回“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

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

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蛟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

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等描写性语句可归纳出相关情

节是:贾宝玉等过生El,与众人在一起行令喝酒,宴席上史湘云吃醉了酒,图凉快,卧

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香梦沉酣,芍药花落满身。

根据湘云醉卧石凳的行为可见湘云的不拘小节、纯真淘气、随性适意、豪放旷达;根据

其梦说酒令的行为可见湘云的憨态可掬或娇憨可爱。根据“芍药花飞,蜂蝶围绕,枕着

芍药''的环境描写也可从侧面体现湘云的开朗豪爽、不拘小节。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要想分析《红楼梦》的女性观,首先得知道《红楼梦》中描绘的是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

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所以,曹雪芹对这些女性的态度是崇拜、尊重、平等对

待、怜爱、欣赏的,而非轻视的、物化的。

首先,材料二中说到“《红楼梦》把女人当作与男人对应的一个性别群体来看待了”“不

再是男人生命中的某种工具“,材料一中并不是以男性贾宝玉为主角,而是立体展现诸

多女性角色,甚至贾宝玉在这其中只是一个着墨不算多的配角角色。再结合材料一中某

些女性人物,如林黛玉等孤高自主的性格特色也可看出。

其次,材料二指出“女人,尤其是年轻女人,是较诸男人精彩一点的人,是展现着较多

的人性美、人情美的人“,这既可通过贾宝玉“女儿如水’’的言论中可以侧面看出,也可

通过材料一中那些女性角色的言行举止中可看出,就如湘云醉卧这一情节,便可看出湘

云身上不输男儿的爽朗大方的性格优点;薛宝钗宽厚待人,进退有度,孝顺母亲,具有

人性的美。

此外,材料二指出“鲜活的女性世界,首先是美的”“这些陋处,在形貌、才智、性情诸

方面,都被自然、本真、原汁原味地透露出来”“鲜活的女人,还各有各的不幸作者

并没有扁平化地去处理书中的女性角色,而是让他们既有闪光的优点,也有人性中真实

的一些缺点,但总得来说,瑕不掩瑜,并且两者相辅相成。就如林黛玉爱使小性子,这

与她清高有个性的优点一脉相承。此外,红楼女性也根据人物不同而各有各的悲剧性,

就如材料一中探春远嫁做王妃的伏笔。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生者,必积其德

义。源不深西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强之休。不念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宓终者盖

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与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

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西行路。虽董之以严开'1,

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

深慎:奔车朽索,?可忽乎!

材料二: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不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

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

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芸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

廷,以授之于有司,不多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芍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

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试卷第10页,共20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

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

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

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安,“思国之安者"的“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

的“安”意思不同。

B.克,“能克终者盖寡”的“克”与现代汉语“克勒克俭”的“克”意思相同。

C.举,“举先王之政’的“举”与《六国论》中的“举以予人”的“举”意思相同。

D.利,“以兴利除弊”的“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利”活用现象不

相同•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源不深加望流之远W议事每不合

B.昔取之而有余而天下之理得矣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不为侵官

D.基可忽乎则固前知?如此也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句话,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

发人深省。

B.文本二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

成的,王安石逐一进行反驳。

C.两篇文章现实针对性很强。针对当时国家与社会现实状况,魏征提出人君必须“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王安石反驳非议,坚持改革。

D.两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骈散结合,说理思路周详,语言风

格完全相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4.请你简要说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论述侧重点。

【答案】10.C11.A12.D13.(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督责、管

理、监督)人民,用盛怒来威吓(震慑)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

会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却不服气。

(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

就采取行动,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14.示例:

①《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王如何"守成

②《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王“除弊”。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安定/哪里、怎么。句意:想要国家安定。/怎么能够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

权贵之人?

B.正确。都是“能够”的意思。句意: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既能够勤劳,又能够

节俭。

C.错误。施行、推行/拿。句意: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

D.正确。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好事/使动用法,使……获利、对……有利。句意:

用来兴办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业,革除各种弊端。/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转折连词,但是、却/转折连词,但是、去I)。句意: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

远。/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

B.“之”,代词,天下/结构助词,的。句意:当初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天下之间的道

理就清晰了。

C.“为”,动词,成为/动词,算作、是。句意:傲视别人,至亲的人也会成为陌路之人。

/这不算作侵犯官权。

D.“其”,表反问语气,译为“怎么、岂”/代词,指怨谤。句意: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章相关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语言风格完全相同”错误。语言风格有所不同:文本一恭敬严谨,文本二委婉严正。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虽”,即使;“董”,督察(督责、管理、监督);“振”,威吓(震慑);“怀仁”,怀

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貌”,表面上。

试卷第12页,共20页

(2)第一个“度”,计划;第二个“度”,考虑;“是”,认为正确;“故”,缘故。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

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

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

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

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

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

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由

此可知:《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王如何“守成”。

(2)北宋宋神宗之时,国家贫弱,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

责难王安石。而《答司马谏议书》则是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的回应。论点是针对司马光

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

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彦论。

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

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由此可知:《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

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王“除弊”。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

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

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

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

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

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

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

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

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

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

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

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

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

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

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材料二: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

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

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

单地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

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吧。

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

道理就清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

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

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

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施行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

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

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

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

(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

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

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

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

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

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

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试卷第14页,共20页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环,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登岳阳楼》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

写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拆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

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

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尾联“戎马”,采用借喻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

抒写了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16.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伤己忧国的思想感情;②颈联写作者

失去亲朋消息,自己既老且病,与孤舟为伴,漂泊在外,流露出孤苦无依的悲伤;③尾

联写战乱不休,作者凭栏远望,感伤落泪,表达了作者对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的忧虑。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借喻”错,应为“借代”,代指战争。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颈联意思是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这一联写政

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

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

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

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意思是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写眼望国家动荡

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表达了作者对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的忧虑。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I)《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阿房宫中走廊回环曲折、房檐高高翘起的句子是:

(2)苏洵的《六国论》在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后,用“,”解释论

点,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腓诗句“澄江静如练”,描绘金陵锦绣江山图的名句

是:“__________,。”

【答案】廊腰绳回檐牙高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千里澄

江似练翠峰如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廊”“绳啄”“簇”。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

征虫一觅虫一求虫一得虫一失虫一化虫一斗虫一献虫。其中“征虫一觅虫”可看成故事

的开端,“求虫一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一化虫一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

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已经①。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

中: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可谓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

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喉,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

虫,举家庆贺,不料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

儿”,却不料儿子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

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令人②,而成名的人生也从此柳暗花明;此后,

(_),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写得引人入胜,③;

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

一笑。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试卷第16页,共20页

A.“小促织”的奇异功能被极力突显出来,以它的其貌不扬反衬出它的轻捷善斗

B.“小促织”的其貌不扬被刻画了出来,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

C.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

D.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突出其奇异功能,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答案】18.①一目了然②匪夷所思③扣人心弦19.C20.①结构混乱(中

途易辙),在“人们”前面加上“让”;

②语序不当,"掩卷三思'"‘淡然一笑”换一下位置。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说的是经过对情节的概括和梳理,全文的情节特征能看清楚,应该用

“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

第二空,此处语境说的是情节发展超出常理,应该用“匪夷所思”。匪夷所思:指事物怪

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

第三空,此处是形容文章内容有感染力,应用"扣人心弦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

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根据后面的“写得引人入胜”可知,此处的主语应是“小说",排除AB。

从括号后面的内容来看,突出的应是“小促织”的奇异功能,排除D。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结构混乱,以“大团圆结局”为主语还没有阐述完,后面的陈述对象就换成了“人们”,

在“人们”前面加上“让”;

二是语序不当,长舒一口气后,应是先“淡然一笑”再“掩卷三思”,即“但淡然一笑后还

会不由得掩卷三思”。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零添加”是一个什么⅛t念呢?消费者认为,①。然而,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科

学概念上看,“零添加”并非事实。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收获、转运、

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进到人们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剂。一些人

以为,无论是食品还是其他产品,ɪo其实,衡量食物的营养、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

纯天然一个标准。食品生产和加工一大目的,是让食品营养充分发挥价值。在一些食品

安全事件中,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声名狼

藉。

今天,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有2.5万种,可谓五花八门,而中国只批准了2000

多种,不到十分之一。这些食品添加剂有些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不用反而不行。例如,

香肠和腊肉会使用一点亚硝酸盐以防腐,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肉毒杆

菌可以产生肉毒素,毒性强于砒霜。显然,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