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绝密★启用前

银川二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发明了纸和印刷术,这两项伟大发明的普及促进了书籍的刊行和传播。但书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损坏,有的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为此服务的文献修补技术也就相应发展起来。历史上众多工匠艺人在装订修复书籍的长期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一门专门工艺。古籍修复技术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古籍修复作为一项细致的手工操作技术,到清代乾嘉年间发展完善,我们今天所见的古籍修复技术,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涉及修复工具、修复材料、修复装订技法以及修复的原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人在古籍修复中非常注重工具的配备,如锤书用的平面铁锤、装订纸捻和订线时使用的铁锥子、下锥打眼用的木制敲槌等都是古人发明的,其他工具还有剪刀、裁割纸张的小刀、镊子、修复台、弯刀、排笔、鬃刷、喷壶、骨簪、夹板、锥板、纸壁、铅块、长方石、钢铿、压书机等,为古人有效地开展古籍修复装订提供了条件。古籍修复也十分注重材料的选择和搭配,主要体现在纸张、染料和浆糊等方面。用于古籍修复的纸张主要有棉连、罗纹、单宣、毛边、毛太以及各种棉纸等,主要染料有石、藤黄、槐黄、栀子、墨汁等,浆糊一般使用小考淀粉浆糊。作为装订修复古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工匠艺人首先必须懂得鉴别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染料,学会制作浆糊的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历史上各个时期典籍的装帧形式。了解各个时期典籍所用纸张及不同地域的装帧风格。操作中,更需要有娴熟的技艺。

修复一本古籍往往涉及到诸多工序,一招一式皆有其规范与标准,这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素质修养及操作手法要求极高。前人修复古籍,针对不同的破损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如书叶去脏、染书染纸、搭配旧纸、书叶溜口、修复揭纸、装裱书叶、喷水倒平、书叶划栏等技法都是必须掌握的。同时也有针对不同的损毁原因而设计的技法,如针对虫蛀、鼠啮的书籍,如何修补个别孔洞、修补全页孔洞、粘补书边、处理挖掉的印章等都有专门的修复技法。还有诸如对于水渍、霉变、火烬古籍的修复,对于两面有字的古籍的修复,都有非常巧妙的处理方法。装订作为修复古籍的一道工序,不同装帧形式的古籍有不同的装订方法。古人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装订古籍的程序,主要有折叶、衬纸、接书背、锤平、齐栏、压实、订纸捻、裁齐、锉平、包书角、装书皮、锥眼、订线、贴书签、写书根等,形成了一整套装帧技法,既保护了书籍,又非常美观。

古人在修复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科学的修复技法,如“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就是避免进行破坏性修复的精彩表述。古人把修复分为“整旧如新"和“整旧如旧”两种,“整旧如新"的方法一般比较注重美观和艺术性,如“金镶玉”就是一种常见的整旧如新方式。“整旧如旧"法主张不破坏古籍原有的面貌和研究信息,在修复五代敦煌遗书时,曾不自觉地为修复者所采用。后来“整旧如旧”则是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修复时避免修复者的干预,进行可逆的修复,都为今人所继承和采纳。

(摘编自《中国古籍修复的历史与现状》)

材料二:

廉成春,是一名拥有15年经验的古籍修复师。从业至今,她修复了上千本古籍,其中最古老的一本北宋文集距今已有800多年。

廉成春师承杜伟生先生,杜先生是一名正统的古籍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杜先生在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46年,是全国古籍修复行业的扛鼎人物。而作为一名民间修复师,廉成春则为众多藏家修复了无数古籍。

古籍修复的对象,不仅包括博物馆中的藏品,还有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文献、地契、族谱等。廉成春游走于民间,让更多古籍得以更好地被保存、被流传。“修复古籍的过程就像做一场复杂的手术一样,经验和技艺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耐心和耐性。"遇到复杂的修复工作,廉成春一人独坐一天也修不完一页。那些承载时光的纸痕、墨迹穿越千百年来到我们面前,需要一双巧手,将时间的脚步放得慢些,让它们能够流传得更久远一些。“这也是修复古籍需要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不破坏原有形式的原则。”廉成春说。她的修复手法注重可逆性,即待百年之后再需修补,后人也可以重新修补。

除了是一名古籍修复师,廉成春还有一个新的身份:抖音创作者。廉成春通过短视频记录自己的修复过程,并以此向更多人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了解抖音的各项功能和传播途径后,她进一步明白,新媒体在当下确实可以成为一个展示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抖音,我可以更加快捷地结交相关门类的专家和学习伙伴,也可以将古籍修复的基础知识普及给不了解的观众。"与此同时,廉成春在发布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将修复技术数字化传播的好处——让更多人看到这项手艺的同时,古籍和文物可以更好地被收藏和保护。修复古籍是一项艺术工作,但它也是一项有着深远意义的传统文化技艺。

(摘编自《生活可以很艺术:用一生的耐心为古籍“做手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古籍修复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进行修复时尽量不破坏古籍原有的面貌,进行可逆的修复等。

B.材料一主要对中国古籍修复的历史进行了总结,从修复工具、修复材料、修复装订技法以及修复的原则展开论述。

C.材料二选取当下古籍修复行业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以她的经历、感受来展现古籍修复的发展新特点和古籍修复人才的专业精神。

D.材料二中廉成春认为只要借助抖音等平台扩大古籍修复的影响力,就能让更多人加入古籍修复事业中来。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古籍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会被损坏,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所以古籍修复技术也就相应发展起来。

B.古籍修复技术成为一门专门工艺,离不开历史上众多工匠艺人在装订修复书籍的长期劳动过程中相关经验的积累。

C.古人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不仅发明了修复工具,而且使用的修复工具多种多样,这些工具是有效开展修复工作的前提。

D.相较于比较注重美观和艺术性的“整旧如新”的修复原则,“整旧如旧"原则更加科学,这一原则被今人所继承和采纳。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论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各种修复方法,论证了古籍修复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操作手法要求极高。

B.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对中国古籍修复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总结和归纳。

C.材料二首段在介绍廉成春时,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强调了她在修复古籍工作中经验丰富

D.材料二多次运用引用论证,直接引用廉成春的话,展现了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籍修复师应具备哪些条件。

5.请结合两则材料,从国家的角度谈谈如何推动当下中国古籍修复行业积极健康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①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拉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②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③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④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⑤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更多的是树叶。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

⑥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

⑦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

⑧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梁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⑨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梁。

⑩那一年村长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

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岸,堆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

另一场风中我想到一个又一个的鲜美女子,在离我很远处长大成熟,然后老去。

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

什么留住了他们。

什么留住了我。

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拟,用“绊”“扯"“缠”等动作,真切传神,新颖生动,赋予“草棚麦垛"以生命力。

B.第③段中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风"的破坏力和“风”的建设力。

C.作者由“风"而联想到了与之相关的“草”“树"“云”“人"等,之后落笔于“什么留住了他们”的思考。

D.文章最后三段采用独立成段的方式,突出表现了人与自然相生相融的关系。

7.关于文中为什么写“铃铛刺"的解说,下列理由最充分的一项是()

A.这部分凸显主题,长在路边的铃铛刺虽然因挡路、伤人令人嫌恶,但它生命力极强,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赏。

B.这部分意蕴丰富,铃铛刺虽然没用,但它抱住了麦捆,帮助我们留住一些东西,我们感激它敢于和风作抗争。

C.这部分承上启下,既回应上文,铃铛在关键时候为我们挡住赖以生存的麦捆,挽留了我们,又引出下文感悟。

D.这部分宕开一笔,从“风”写开去,引导读者关注被忽视的人事,丰富了内容,体现“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风”是刘亮程散文一个重要意象,文中“风"亦有丰富隐喻意义,试作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段落内容梳理隐喻意义

1-2风吹麦捆草垛:人躲在房屋里,听风声,观风向①

3-6风改变一棵树的生长、一片叶的飞舞、一个人的去留还有一个村庄的生活②

5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被风刮走的一片树叶又被风刮回来了。“风”是现代文明与原始村庄文明的联结。

7-12③生活场域的拓展

9.写景散文中景描写往往寄寓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故都的秋》中的“颓废美"(“苍凉美”),《荷塘月色》中的“朦胧美",《我与地坛》中的“哲思美”,《赤壁赋》中的“诗意美",《登泰山记》中的“雄奇美”等等,你觉得本文的独特审美情趣属于哪一种?试结合文本进行评析。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学考序

【清】姚鼐

六艺者,小学之事,然不可尽之于小学也。夫九数①之精,至于推步天运,不差于毫末,此术家之至学,小子所必不能也。夫六书之微②,其训诂足以辨别传说之是非,其形音上探古圣初制文字之始,下贯后世迁移转变之得失,此博闻君子好学深思者之所用心,小子所不能逮也。至于礼乐,则固圣贤述作之所慎言,尤不得以小学言矣。然而谓之小学者,制作讲明者,君子之事,既成而授之,使见闻之端于幼少者,则小子所能受也。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夫小学者,固亦若是而已。

秀水朱锡鬯,尝作《经义考》,载说经之书既备,而不及小学。今南康谢蕴山方伯,以为小学实经义之一端,为论经始笔之事。且礼、乐则言之大广,射御今士所不习,九数则诚术家专门之所为。惟书文固人人当解,学者须臾不能去,非专门之事也。前世好古之儒,固多究心于斯;至于今日,其书既众,或因旧闻而增深,或由创得而遇古,皆不可泯也。因辑汉以来言文字训诂形音之书,至于今日英才博学所撰,举载于编,凡若干卷,名之曰《小学考》,以补朱氏之所未备。其言笔势八法者,乃弃不录,以其无关于经学也。

《考》成,以其书示某。某诚嘉方伯有不遣众善探辑之美意,又以为能尽大人君子之心,乃能授其教于小子。方伯之用心如此,异日助成国家礼乐之修,其亦有望也与!

嘉庆三年八月,桐城姚某序。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节)

【注】①九数:古算法名。②微:深奥,微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B.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C.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D.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才能和技艺,与《师说》中的“六艺"含义相同。

B.博学,指学识广博的人,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博学"含义不相同。

C.凡,总共、一共的意思,与《琵琶行并序》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字的含义相同。

D.嘉庆,清朝年号,在乾隆和道光之间,这种纪年法与《赤壁赋》中“壬戌”的纪年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列举九数、六书和礼乐的特点,说明“六艺"虽然是关于小学的事,但小学不能完全将之涵盖,为后文评价《小学考》作铺垫。

B.《经义考》涉及经学的书籍已经很完备了,但并没有涉及“小学”,在作者看来,《小学考》对此作了大量补充,其学术价值大于前者。

C.前代好古的文人对书文多有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成果,虽然它们不尽相同,但都应被留传下来,这是《小学考》成书的有利条件。

D.《小学考》有“不遗众善探辑之美意",收录了汉代以来文字、声韵、训诂等方面的书籍,其中笔势八法无关于经学,所以未被收录。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书文固人人当解,学者须臾不能去,非专门之事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4.韩愈的《师说》和本文都论及“小学”,试简要概括两者对此的不同态度。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触景生情,感发秋兴,表现出诗人闲情逸致。

B.颔联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并且用渔人和燕子的悠闲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C.颈联运用典故,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D.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登高》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16.尾联直抒胸臆,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请联系所学过的《沁园春·长沙》,从形象和情感上简要分析“同学少年"的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除了提出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的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推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直指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2)《赤壁赋》中写客人聆听苏子一席话后,由“悲"转“喜”,用“_,___________"表现主客酣畅宴饮情景。

(3)《涉江采芙蓉》采用问答方式,表达无法将芙蓉送给远方所思之人而倍感凄凉伤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恋人看重的是深情的寄托,所以《静女》中男子认为茅草“__________",主要是因为“”。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发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①,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记得我在那园中②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③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④。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①此起彼伏②长年累月③偶尔④面目全非

B.①不绝如缕②年深月久③偶然④面目全非

C.①此起彼伏②长年累月③偶然④今非昔比

D.①不绝如缕②年深月久③偶尔④今非昔比

19.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题,7分)

某校高一年级开展“家乡传统文化咏流传"活动,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任务一:话家乡传统

下面是某同学描述家乡传统节日春节的片段,请仔细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一到年关,山麓田野一片银装素裹,一户户人家门边贴上春联的时候,喜庆的气氛便油然而生。远远望去,大红条幅端正笔直,就像凝固的火焰,用它炽烈而内敛的热情,照耀着他们美好的明天,燃烧着山里人丰收的激情。“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雄鸡振翅山河壮,瑞犬欢歌气象新"预示着国泰与民安。我的太公是一名乡村教师,常为乡人写对联。有一年春节前夕,邻居家喜得千金,太公应邀而往。当时春雨霏霏,万物萌动。太公信笔写下:“红雨润大地,翠柳生新枝。”旁人看不出,熟人却明白,这副对联开头正好是产妇的名字“红翠"。简简单单十个字,不仅展现出春天的蓬勃生机和生命繁衍之美,更洋溢着对伟大母爱的真情赞美。对小孩子来说,春节最高兴的是讨压岁钱。有些老人家嫌不够热闹,故意只掏出一角钱,孩子们便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人家的红包“搜刮”一空后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的好兆头。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远远望去,大红条幅就像凝固的火焰,端正笔直,用它内敛而炽烈的热情,照耀着他们美好的明天,燃烧着山里人丰收的激情。

B.远远望去,大红条幅端正笔直,就像凝固的火焰,用它内敛而炽烈的热情,燃烧着山里人丰收的激情,照耀着他们美好的明天。

C.远远望去,大红条幅端正笔直,就像凝固的火焰,用它炽烈而内敛的热情,照耀着山里人丰收的激情,燃烧着他们美好的明天。

D.远远望去,大红条幅就像凝固的火焰,端正笔直,用它内敛而炽烈的热情,燃烧着山里人丰收的激情,照耀着他们美好的明天。

任务二:抒桑梓深情

21.阅读下面的诗歌,仿照第二节,另选意象进行文学创作。要求内容符合诗意,格式相近。

中秋邀月

月儿藏在云彩间

不愿赴约

我们把倾慕高高举起

渴望她吻亮中秋的夜色

垂柳站成了墨绿

玉米站成了金黄

站息了蛙鼓

站唱了鸡鸣

站唱了蛩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忙碌的生活,让我们的心常常朝向远方,但有时发现,美景也在身边。每天经过的那一树树花开,那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小草,那青春洋溢的校园,那僻静清幽的小径……停下脚步,把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悄悄地,她便会在我们心底留下痕迹。人生,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也在身边,心有阳光,眼里一定会有风景如画。

请将你遇见的最美之景记录下来,写一篇写景散文,题目自拟,文体明确,不少于800字。绝密★启用前

银川二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发明了纸和印刷术,这两项伟大发明的普及促进了书籍的刊行和传播。但书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损坏,有的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为此服务的文献修补技术也就相应发展起来。历史上众多工匠艺人在装订修复书籍的长期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一门专门工艺。古籍修复技术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古籍修复作为一项细致的手工操作技术,到清代乾嘉年间发展完善,我们今天所见的古籍修复技术,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涉及修复工具、修复材料、修复装订技法以及修复的原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人在古籍修复中非常注重工具的配备,如锤书用的平面铁锤、装订纸捻和订线时使用的铁锥子、下锥打眼用的木制敲槌等都是古人发明的,其他工具还有剪刀、裁割纸张的小刀、镊子、修复台、弯刀、排笔、鬃刷、喷壶、骨簪、夹板、锥板、纸壁、铅块、长方石、钢铿、压书机等,为古人有效地开展古籍修复装订提供了条件。古籍修复也十分注重材料的选择和搭配,主要体现在纸张、染料和浆糊等方面。用于古籍修复的纸张主要有棉连、罗纹、单宣、毛边、毛太以及各种棉纸等,主要染料有石、藤黄、槐黄、栀子、墨汁等,浆糊一般使用小考淀粉浆糊。作为装订修复古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工匠艺人首先必须懂得鉴别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染料,学会制作浆糊的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历史上各个时期典籍的装帧形式。了解各个时期典籍所用纸张及不同地域的装帧风格。操作中,更需要有娴熟的技艺。

修复一本古籍往往涉及到诸多工序,一招一式皆有其规范与标准,这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素质修养及操作手法要求极高。前人修复古籍,针对不同的破损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如书叶去脏、染书染纸、搭配旧纸、书叶溜口、修复揭纸、装裱书叶、喷水倒平、书叶划栏等技法都是必须掌握的。同时也有针对不同的损毁原因而设计的技法,如针对虫蛀、鼠啮的书籍,如何修补个别孔洞、修补全页孔洞、粘补书边、处理挖掉的印章等都有专门的修复技法。还有诸如对于水渍、霉变、火烬古籍的修复,对于两面有字的古籍的修复,都有非常巧妙的处理方法。装订作为修复古籍的一道工序,不同装帧形式的古籍有不同的装订方法。古人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装订古籍的程序,主要有折叶、衬纸、接书背、锤平、齐栏、压实、订纸捻、裁齐、锉平、包书角、装书皮、锥眼、订线、贴书签、写书根等,形成了一整套装帧技法,既保护了书籍,又非常美观。

古人在修复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科学的修复技法,如“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就是避免进行破坏性修复的精彩表述。古人把修复分为“整旧如新"和“整旧如旧”两种,“整旧如新"的方法一般比较注重美观和艺术性,如“金镶玉”就是一种常见的整旧如新方式。“整旧如旧"法主张不破坏古籍原有的面貌和研究信息,在修复五代敦煌遗书时,曾不自觉地为修复者所采用。后来“整旧如旧”则是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修复时避免修复者的干预,进行可逆的修复,都为今人所继承和采纳。

(摘编自《中国古籍修复的历史与现状》)

材料二:

廉成春,是一名拥有15年经验的古籍修复师。从业至今,她修复了上千本古籍,其中最古老的一本北宋文集距今已有800多年。

廉成春师承杜伟生先生,杜先生是一名正统的古籍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杜先生在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46年,是全国古籍修复行业的扛鼎人物。而作为一名民间修复师,廉成春则为众多藏家修复了无数古籍。

古籍修复的对象,不仅包括博物馆中的藏品,还有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文献、地契、族谱等。廉成春游走于民间,让更多古籍得以更好地被保存、被流传。“修复古籍的过程就像做一场复杂的手术一样,经验和技艺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耐心和耐性。"遇到复杂的修复工作,廉成春一人独坐一天也修不完一页。那些承载时光的纸痕、墨迹穿越千百年来到我们面前,需要一双巧手,将时间的脚步放得慢些,让它们能够流传得更久远一些。“这也是修复古籍需要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不破坏原有形式的原则。”廉成春说。她的修复手法注重可逆性,即待百年之后再需修补,后人也可以重新修补。

除了是一名古籍修复师,廉成春还有一个新的身份:抖音创作者。廉成春通过短视频记录自己的修复过程,并以此向更多人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了解抖音的各项功能和传播途径后,她进一步明白,新媒体在当下确实可以成为一个展示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抖音,我可以更加快捷地结交相关门类的专家和学习伙伴,也可以将古籍修复的基础知识普及给不了解的观众。"与此同时,廉成春在发布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将修复技术数字化传播的好处——让更多人看到这项手艺的同时,古籍和文物可以更好地被收藏和保护。修复古籍是一项艺术工作,但它也是一项有着深远意义的传统文化技艺。

(摘编自《生活可以很艺术:用一生的耐心为古籍“做手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古籍修复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进行修复时尽量不破坏古籍原有的面貌,进行可逆的修复等。

B.材料一主要对中国古籍修复的历史进行了总结,从修复工具、修复材料、修复装订技法以及修复的原则展开论述。

C.材料二选取当下古籍修复行业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以她的经历、感受来展现古籍修复的发展新特点和古籍修复人才的专业精神。

D.材料二中廉成春认为只要借助抖音等平台扩大古籍修复的影响力,就能让更多人加入古籍修复事业中来。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古籍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会被损坏,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所以古籍修复技术也就相应发展起来。

B.古籍修复技术成为一门专门工艺,离不开历史上众多工匠艺人在装订修复书籍的长期劳动过程中相关经验的积累。

C.古人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不仅发明了修复工具,而且使用的修复工具多种多样,这些工具是有效开展修复工作的前提。

D.相较于比较注重美观和艺术性的“整旧如新”的修复原则,“整旧如旧"原则更加科学,这一原则被今人所继承和采纳。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论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各种修复方法,论证了古籍修复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操作手法要求极高。

B.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对中国古籍修复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总结和归纳。

C.材料二首段在介绍廉成春时,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强调了她在修复古籍工作中经验丰富

D.材料二多次运用引用论证,直接引用廉成春的话,展现了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籍修复师应具备哪些条件。

5.请结合两则材料,从国家的角度谈谈如何推动当下中国古籍修复行业积极健康发展。

【答案】1.D2.C3.B

4.①学习、掌握古籍修复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②不断积累古籍修复的经验,提升古籍修复的技艺。③培养耐心和耐性。④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向优秀的前辈学习。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数字技术,不断探索新的古籍修复装订技术。

5.①国家要重视古籍修复,加大宣传,投入资金,对破损毁坏的古籍开展专业性的修复,使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得到修缮和保护。②国家要积极培养优秀的古籍修复方面的专业人才,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古籍修复行业。③国家要积极促进古籍的活化与数字化发展。国家不仅要采取措施让破损毁坏的古籍得到修复和保护,更要让古籍发挥其价值,通过数字化技术让古籍为更多人服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只要借助抖音等平台扩大古籍修复的影响力,就能让更多人加入古籍修复事业中来”错,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二末段“廉成春通过短视频记录自己的修复过程,并以此向更多人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了解抖音的各项功能和传播途径后,她进一步明白,新媒体在当下确实可以成为一个展示传统文化的平台",可看出新媒体还有许多其他形式,而且借助这些平台只是可以展示,并不一定能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这些工具是有效开展修复工作的前提”错,属于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为古人有效地开展古籍修复装订提供了条件"可知,应是这些工具是有效开展修复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采用了总分总论证结构”“对中国古籍修复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总结和归纳"错。材料一第二段提出“它涉及修复工具、修复材料、修复装订技法以及修复的原则”,然后第三段写“前人在古籍修复中非常注重工具的配备"“古籍修复也十分注重材料的选择和搭配”,第四段介绍“修复一本古籍往往涉及到诸多工序",第五段介绍“古人在修复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科学的修复技法”,应是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对中国古籍修复的历史作了总结和归纳,不包括现状。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二第三段“古籍修复的对象,不仅包括博物馆中的藏品,还有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文献、地契、族谱等",据此看出,学习、掌握古籍修复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②材料二第三段“修复古籍的过程就像做一场复杂的手术一样,经验和技艺固然重要……”,据此看出,不断积累古籍修复的经验,提升古籍修复的技艺。

③材料二第三段“修复古籍的过程……但更需要的是耐心和耐性",据此看出,培养耐心和耐性。

④材料二第二段“廉成春师承杜伟生先生,杜先生是一名正统的古籍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杜先生在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46年,是全国古籍修复行业的扛鼎人物”。据此看出,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向优秀的前辈学习。

⑤材料二末段“廉成春通过短视频记录自己的修复过程,并以此向更多人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了解抖音的各项功能和传播途径后,她进一步明白,新媒体在当下确实可以成为一个展示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抖音,我可以更加快捷地结交相关门类的专家和学习伙伴,也可以将古籍修复的基础知识普及给不了解的观众。’与此同时,廉成春在发布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将修复技术数字化传播的好处——让更多人看到这项手艺的同时,古籍和文物可以更好地被收藏和保护",据此看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数字技术,不断探索新的古籍修复装订技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历史上众多工匠艺人在装订修复书籍的长期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一门专门工艺。古籍修复技术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据此看出,国家要重视古籍修复,加大宣传,投入资金,对破损毁坏的古籍开展专业性的修复,使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得到修缮和保护。

②材料一第一段“古籍修复作为一项细致的手工操作技术,到清代乾嘉年间发展完善,我们今天所见的古籍修复技术,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涉及修复工具、修复材料、修复装订技法以及修复的原则",材料二第四段“修复一本古籍往往涉及到诸多工序,一招一式皆有其规范与标准,这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素质修养及操作手法要求极高”,据此看出,国家要积极培养优秀的古籍修复方面的专业人才,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古籍修复行业。

③材料二末段“廉成春在发布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将修复技术数字化传播的好处——让更多人看到这项手艺的同时,古籍和文物可以更好地被收藏和保护",据此看出,国家要积极促进古籍的活化与数字化发展。国家不仅要采取措施让破损毁坏的古籍得到修复和保护,更要让古籍发挥其价值,通过数字化技术让古籍为更多人服务。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①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拉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②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③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④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⑤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更多的是树叶。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

⑥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

⑦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

⑧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梁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⑨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梁。

⑩那一年村长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

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岸,堆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

另一场风中我想到一个又一个的鲜美女子,在离我很远处长大成熟,然后老去。

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

什么留住了他们。

什么留住了我。

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拟,用“绊”“扯"“缠”等动作,真切传神,新颖生动,赋予“草棚麦垛"以生命力。

B.第③段中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风"的破坏力和“风”的建设力。

C.作者由“风"而联想到了与之相关的“草”“树"“云”“人"等,之后落笔于“什么留住了他们”的思考。

D.文章最后三段采用独立成段的方式,突出表现了人与自然相生相融的关系。

7.关于文中为什么写“铃铛刺"的解说,下列理由最充分的一项是()

A.这部分凸显主题,长在路边的铃铛刺虽然因挡路、伤人令人嫌恶,但它生命力极强,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赏。

B.这部分意蕴丰富,铃铛刺虽然没用,但它抱住了麦捆,帮助我们留住一些东西,我们感激它敢于和风作抗争。

C.这部分承上启下,既回应上文,铃铛在关键时候为我们挡住赖以生存的麦捆,挽留了我们,又引出下文感悟。

D.这部分宕开一笔,从“风”写开去,引导读者关注被忽视的人事,丰富了内容,体现“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风”是刘亮程散文一个重要意象,文中“风"亦有丰富的隐喻意义,试作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段落内容梳理隐喻意义

1-2风吹麦捆草垛:人躲在房屋里,听风声,观风向①

3-6风改变一棵树的生长、一片叶的飞舞、一个人的去留还有一个村庄的生活②

5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被风刮走的一片树叶又被风刮回来了。“风”是现代文明与原始村庄文明的联结。

7-12③生活场域的拓展

9.写景散文中景的描写往往寄寓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故都的秋》中的“颓废美"(“苍凉美”),《荷塘月色》中的“朦胧美",《我与地坛》中的“哲思美”,《赤壁赋》中的“诗意美",《登泰山记》中的“雄奇美”等等,你觉得本文的独特审美情趣属于哪一种?试结合文本进行评析。

【答案】6.B7.C

8.①恐怖、荒凉、孤独的制造者②改变的力量③等待风带来云,期待云带来雨;在风的味道里想象遥远的他乡,陌生而好奇的人与事

9.示例1:哲思美①自然与人是一体。作者笔下村庄里的事物都具有生命,他把自然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自然之物就具有了生命的温度。比如文中的“风"“云”“树叶"等。②拓宽了生命体验。作者在与自然平等对话中拓宽自我的生命体验,对现代文明中以“我”为中心的方式进行了修正与补充。③对两种文明的审视。文中既有对外面世界——现代文明的好奇,如11、12、13段;又有对于“村庄"的命运的迷茫,“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示例2:苍凉美①所写的大都是西北苍凉的典型景物。如干旱、草棚草垛等,风的威力恐怖强大,显示出一种苍凉感,令人震撼。②用对比写出风的威力,表达人在风这一强大的自然事物前的无力感,透着一种苍凉。③意蕴深沉,表现在现代文明面前村庄命运的迷茫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这句没有用“对比”,表现风的“破坏力"与“建设力”的理解有过度解读之嫌,只是凸显风的威力巨大。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A.“凸显主题"不当,这部分作者并非意在表达对生命力的赞赏,联系全文,“铃铛刺”应该只是作为能留住我们的一个“媒介"。

B.“感激它敢于和风作抗争”理解不当,只是感激它能留住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

D.“引导读者关注被忽视的人事",这是对文本旁枝错节的理解,离散了文本的“神”。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第1-2段“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拉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写风吹麦捆草垛;“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写人躲在房屋里,听风声,观风向;“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风发出恐怖的怪叫,让人不敢出屋,可见风是恐怖、荒凉、孤独的制造者。

②,第3-6段“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写风改变一棵树的生长、一片叶的飞舞、一个人的去留还有一个村庄的生活;风改变了这么多,可见风是改变的力量。

③,第7-12段“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另一场风中我闻见一群女人成熟的气息,想到一个又一个的鲜美女子,在离我很远处长大成熟,然后老去”,写等待风带来云,期待云带来雨;在风的味道里想象遥远的他乡,陌生而好奇的人与事;由风带来的鱼腥味遥想海边渔村,风带来女人成熟的气息遥想那些女子的生活,可见风隐喻生活场域的拓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示例1:哲思美

①自然与人是一体的。刘亮程笔下的“村庄"事物都是具有生命的,如写“风”是一个撕扯的女子,具有了形象;“树叶“能够回到它最初出生的地方;云"模样怪怪的等,他总能够把物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物都具有了生命的温度。人是和自然万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当我们把“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都看作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就有了更多的生命情怀。

②拓宽了生命体验。作者在与自然平等对话中拓宽自我的生命体验,如“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这里“我”与“麦捆"是平等的生命,都在风中不由自主;还有对树的思考“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一棵树被各种各样的风“扭曲",最终立在地上,那么人被刮歪,当然也能坚强地挺立人间。通过树写出对坚韧生命的赞美,这样就对现代文明中以“我”为中心的方式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③对两种文明的审视。文中既有对外面世界——现代文明的好奇,如11、12、13段写对海边渔村的遥想,对远处女子的生活的遥想,以及村庄“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又有对于“村庄”的命运的迷茫,“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示例2:苍凉美

①所写的大都是西北苍凉的典型景物。如“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写干旱、草棚草垛等,风的威力恐怖强大,显示出一种苍凉感,令人震撼。

②用对比写出风的威力,如“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表达人在风这一强大的自然事物前的无力感,透着一种苍凉。

③意蕴深沉,表现在现代文明面前村庄命运的迷茫感,“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它是留住人的物质食粮,但留住人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学考序

【清】姚鼐

六艺者,小学之事,然不可尽之于小学也。夫九数①之精,至于推步天运,不差于毫末,此术家之至学,小子所必不能也。夫六书之微②,其训诂足以辨别传说之是非,其形音上探古圣初制文字之始,下贯后世迁移转变之得失,此博闻君子好学深思者之所用心,小子所不能逮也。至于礼乐,则固圣贤述作之所慎言,尤不得以小学言矣。然而谓之小学者,制作讲明者,君子之事,既成而授之,使见闻之端于幼少者,则小子所能受也。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夫小学者,固亦若是而已。

秀水朱锡鬯,尝作《经义考》,载说经之书既备,而不及小学。今南康谢蕴山方伯,以为小学实经义之一端,为论经始笔之事。且礼、乐则言之大广,射御今士所不习,九数则诚术家专门之所为。惟书文固人人当解,学者须臾不能去,非专门之事也。前世好古之儒,固多究心于斯;至于今日,其书既众,或因旧闻而增深,或由创得而遇古,皆不可泯也。因辑汉以来言文字训诂形音之书,至于今日英才博学所撰,举载于编,凡若干卷,名之曰《小学考》,以补朱氏之所未备。其言笔势八法者,乃弃不录,以其无关于经学也。

《考》成,以其书示某。某诚嘉方伯有不遣众善探辑之美意,又以为能尽大人君子之心,乃能授其教于小子。方伯之用心如此,异日助成国家礼乐之修,其亦有望也与!

嘉庆三年八月,桐城姚某序。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节)

【注】①九数:古算法名。②微:深奥,微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B.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C.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D.今夫行万里穷/山海者纪/其终身之所履艰危/劳苦之所仅获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尽得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才能和技艺,与《师说》中的“六艺”含义相同。

B.博学,指学识广博的人,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博学”含义不相同。

C.凡,总共、一共的意思,与《琵琶行并序》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字的含义相同。

D.嘉庆,清朝年号,在乾隆和道光之间,这种纪年法与《赤壁赋》中“壬戌"的纪年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列举九数、六书和礼乐的特点,说明“六艺”虽然是关于小学的事,但小学不能完全将之涵盖,为后文评价《小学考》作铺垫。

B.《经义考》涉及经学的书籍已经很完备了,但并没有涉及“小学",在作者看来,《小学考》对此作了大量补充,其学术价值大于前者。

C.前代好古的文人对书文多有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成果,虽然它们不尽相同,但都应被留传下来,这是《小学考》成书的有利条件。

D.《小学考》有“不遗众善探辑之美意”,收录了汉代以来文字、声韵、训诂等方面的书籍,其中笔势八法无关于经学,所以未被收录。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书文固人人当解,学者须臾不能去,非专门之事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4.韩愈的《师说》和本文都论及“小学",试简要概括两者对此的不同态度。

【答案】10.C11.A12.B

13.(1)只有书文本来就是人人都应该明白的,求学的人片刻都不能舍弃,并非只是某些人专门从事的事。

(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14.韩愈认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在他看来,学习不能局限于小学,老师的职能远不止于传授小学,只传授小学不是真正的学习。

姚鼐认为,“既成而授之,使见闻之端于幼少者,则小子所能受也”,小学是晚辈后学要在幼少时就该打下的基础。他充分肯定了谢蕴山编辑《小学考》的意义,认为他是在“尽大人君子之心",也从侧面再次肯定了小学的重要意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那些远行万里穷尽深山大海的人,记载他一生所经历的,艰辛危险劳累辛苦所仅仅获得的,来告诉那些留在家中从不出室的人,使他们可以用一天的时间就能全部学习了解了。

“者”为“……的人",而“行万里穷山海”都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者”后断开,排除AD;

“纪"的宾语为“其终身之所履”,所以应在“履"后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师说》的“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B.正确。学识广博的人;广泛地学习。句意:一直到当今才能出众学识广博的人所撰写的书籍。/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C.正确。句意:总共若干卷。/总共六百一十六字。

D.正确。“壬戌"采用了天干地支纪年法。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其学术价值大于前者”错误。由原文“秀水朱锡鬯,尝作《经义考》,载说经之书既备,而不及小学……名之曰《小学考》,以补朱氏之所未备。其言笔势八法者,乃弃不录,以其无关于经学也"可知,作者没有比较两者优劣。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固”,本来;“解",明白;“学者”,求学的人;“去",舍弃;“非专门之事也”,判断句。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韩愈在《师说》中写到“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意思是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意思是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在他看来,学习不能局限于小学,老师的职能远不止于传授小学,只传授小学不是真正的学习。

本文中,姚鼐写到“既成而授之,使见闻之端于幼少者,则小子所能受也”,意思是完成后传授给后学晚辈,让他们在幼小年轻时就开始看到听到,那么后学晚辈也就能接受了。姚鼐认为小学是晚辈后学要在幼少时就该打下的基础。“某诚嘉方伯有不遣众善探辑之美意,又以为能尽大人君子之心,乃能授其教于小子"意思是我真心实意赞许他有不排除大家的优点不断寻求并将其编辑起来的美意,又认为能完全地表达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的君子之心,于是能将他的学问教给后学晚辈。姚鼐充分肯定了谢蕴山编辑《小学考》的意义,认为他是在“尽大人君子之心”,也从侧面再次肯定了小学的重要意义。

参考译文:

六艺,是有关小学的事,但小学又不能完全涵盖六艺。(其中)九数的精妙,到了推算天象历法和自然运动规律,(推测的结果)丝毫不差,这是精通九数这一技能的人最高的学问,是晚学后辈所不会的。六书的精深奥妙,它的训诂足以辨别对解释经书的书的看法的对错,它的形音向上可以探源到古代圣人造文字的开端之时,向下贯通后代迁移变化的得与失,这些正是见识广博的君子中好学深思的人所用心的地方,是后学晚辈所赶不上的。至于礼乐,那本来就是圣贤著作中之所慎言的,尤其不能以小学来相提并论。然而那些被称作为小学的,著述创作并将其讲明白的,本是君子的事情,完成后传授给后学晚辈,让他们在幼小年轻时就开始看到听到,那么后学晚辈也就能接受了。现在那些远行万里穷尽深山大海的人,记载他一生所经历的,艰辛危险劳累辛苦所仅仅获得的,来告诉那些留在家中从不出室的人,使他们可以用一天的时间就能全部学习了解了。小学本来也就是像这个意思罢了。

秀水人检讨官朱锡鬯,曾作《经义考》,记载说解释经书的书已经很完备了,但涉及不到小学。现在南康的谢蕴山,也就是谢方伯,他认为小学是经义的一个方面,是探讨经学开始就要关注的事。况且礼、乐说的很大很广,射箭和驾车都是当今读书人所不熟习的,九数则实在是精通技能的所专门研究的事。只有书文本来就是人人都应该明白的,求学的人片刻都不能舍弃,并非只是某些人专门从事的事。前代好古的文人学者爱在书文上用心;到了今天,相关的书籍非常多,有的依据旧的资料加深,有的通过创作而和古人意思相符,本来都不可以忘记。于是编辑汉代以来谈论文字训诂形音方面的书籍,一直到当今才能出众学识广博的人所撰写的书籍,全都记载在册,总共若干卷,命名为《小学考》,以此来弥补朱氏(《经义考》)所没有具备的地方。那些谈论书写中的笔势八法的,就放弃不予以记录,因为这些和经学没有关系。

《小学考》完成了,谢蕴山就拿他的书给我看,我真心实意赞许他有不排除大家的优点不断寻求并将其编辑起来的美意,又认为能完全地表达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的君子之心,于是能将他的学问教给后学晚辈。谢方伯这么用心,将来有一天可以帮助完成国家礼乐典章的修订,大概是很有希望的吧!

嘉庆三年八月,桐城姚鼐为其作序。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触景生情,感发秋兴,表现出诗人的闲情逸致。

B.颔联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并且用渔人和燕子的悠闲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C.颈联运用典故,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D.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登高》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16.尾联直抒胸臆,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请联系所学过的《沁园春·长沙》,从形象和情感上简要分析“同学少年"的不同。

【答案】15.A16.①毛诗: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作者通过回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来表达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②杜诗: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作者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对比)自己落魄的处境,表现了诗人不得志的痛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闲情逸致"错误。“泛泛”写渔舟来来往往,但终有家能回;“飞飞"写诗人因囿于孤舟看灵动、自由的燕子,萌生了人不如燕的慨叹。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烦躁、心烦意乱的状态。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及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杜诗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