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河南省郑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4高一上·郑州月考)现代文阅读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身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的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令,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痛一拐地走路,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手。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没有发作。②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D.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2.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侧重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
(2024高一上·郑州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3.材料二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色正A赤B可逼C视D其上E明霞F五色G如H数I百匹锦。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后用“泰山"泛指父辈,代表长寿的意思。
B.“同治四年”,为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开始,帝王即位都有年号。《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则为天干地支纪年法,是由12天干和10地支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C.“既望”“望"“朔”“晦"都是采用的月相纪日法。其中“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三十。
D.“五更",是古人的计时方法。古人把夜晚分为五个时间段,每一时间段叫一更,分别在古代十二时辰中的戌时、亥时、子时、丑时、寅时。也就是现在的傍晚19:00到凌晨5:00。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乙“俄而璀璨耀目”中“俄而"的含义与《赤壁赋》中“少焉”含义相同,相同含义的词语还有“既而"“未几”“少顷"“已而”。
B.材料乙“僻不当道者"与姚鼐《登泰山记》中“崖限当道者”句式相同,都是定语后置句。
C.材料乙“稍艰难者"的“稍”与材料丙“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的“稍”含义不同。
D.材料乙“折而东行"的“东”与《赤壁赋》中“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不同。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7.(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
(2024高一上·郑州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相关问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南宋戴复古【注】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气势雄伟。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传神地表现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异曲同工。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句抒发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世事无常、朝代更替,往事随潮而逝。
D.词的上片寻访遗踪,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下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感叹兴亡,抒发忧时伤世之情。
9.戴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赤壁之战”,用意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10.(2024高一上·郑州月考)名篇名句默写
古人创作常引用或化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也常引入传说。曹操《短歌行》中的“①,②"两句诗引用了《诗经郑风》中的诗句,借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韩愈《师说》中的“③,④”两句化用《论语述而》中的诗句,指出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苏轼《赤壁赋》中的“⑤"一句,化用《诗经卫风》中的“谁谓河广,一苇航之”的诗句,写出了作者畅游赤壁的心情;秦观《鹊桥仙》中的“⑥"一句,引入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写出了牛郎、织女夜里渡过辽阔的天河的情形。
三、语言文字应用
(2024高一上·郑州月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题。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留心观察,趣味无穷。请根据语境填空,或写带有“打"字的熟语,或解释熟语含义。要求所填的内容,与原材料协调一致。
“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字,其基本意义是“击”,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意思来。如:从旁应和鼓动,助长人意叫①11.;形容做事不够机密严谨,惊动对方,叫②12.;打击失去威势的人,叫“打老虎";没有固定的居所,四处凑合,叫③13.;与人共事时中途退缩,叫④14.;为避免出错事先忠告,叫“打预防针”;心无集体或大局,只为人或局部利益打算,叫⑤15.;形容人或物非常稀少或优秀,很难找得到,叫“打着灯笼没处找";学习、做事断断续续,缺乏恒心,叫⑥16.___。
(2024高一上·郑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____。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____。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____?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17.下面语句中,不能体现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苏秦潦倒,“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C.事在是非,公无远近。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8.请在文章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完整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共40分)
19.(2024高一上·郑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比喻,是我们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面对人生,苏轼说“人生如梦",让我们感知到了人生如梦般的短暂与不可操纵;曹操说“譬如朝露”,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如朝露般的美好而易逝。那么面对你熟悉的人,或者砰然心动的风景,你又打算用怎样的喻体来让我们认识它呢?
请将题目“(喻体)一样的(人或景)"补写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来介绍你熟悉的一个人,或一处风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①内容侧重点不同:文本一作为小说,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文本二作为新闻采访,更侧重事件的真实性记录和呈现。②表达方式不同:文本一以描写为主,通过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场景描写等多种角度塑造人物形象,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文本二以记叙为主,平铺直叙,直接明了讲述陈毅的真实经历。③语言风格不同:文本一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文本二平实简洁,客观性更强。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传记类;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领悟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求考生依据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注意:①抓住各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快速找到鉴赏入口。如散文需重点赏析意象、意境、线索、语言的韵味、意趣以及各种表现方式和手法;小说则需关注人物、情节、环境及三者之间的关系。②明晰各类文学类文本中的艺术手法,对其一般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切忌堆积术语,空洞无物。
1.A项“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赏析错误,文中“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主要是推进情节发展,如一开始“月光一照”才能体现老胡的苍白的脸色,所以有了下文挤脓血的情节;接着“启明星贼亮贼亮的"意味着时间的推移,挤出脓血势在必行;最后“太阳已经出来了”意味着挤脓血的危险过去,所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不能暗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故答案为:A。
2.本题作答首先注意要明确两个文本的文体。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纪实文学。然后结合两种文体的特点,分析二者艺术表现上的差异。
①文本一是小说,小说是可以虚构的,在对老胡的塑造之中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式,如为了让“我"和林大富把他绑起来,他说“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不,有任务!”,这些是语言描写,如"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这是动作描写,同时文中借助场景描写进行烘托,借助“我"和“林大富”进行衬托,作者借助这些方式塑造了一位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
②文本二是纪实文学,所以重在真实,以采访、回忆的方式展现陈毅的疗伤的过程,这是真实的记录,没有环境的烘托渲染,真实展现当时的画面。
③从语言上,文本一是小说,在描写疗伤的过程中,有细致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而文本二主要是叙述事件,讲述了陈毅必须采用土法疗伤的原因以及疗伤的过程,叙事简约,语言平实简洁。
故答案为:
①内容侧重点不同:文本一作为小说,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文本二作为新闻采访,更侧重事件的真实性记录和呈现。
②表达方式不同:文本一以描写为主,通过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场景描写等多种角度塑造人物形象,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文本二以记叙为主,平铺直叙,直接明了讲述陈毅的真实经历。
③语言风格不同:文本一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文本二平实简洁,客观性更强。
【答案】3.B;D;G
4.D
5.B
6.①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②苏轼容色改变,整理衣襟,端坐,然后问客人:“箫声为什么这样子呢?"
7.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臆断;对于略微艰难的事情,不能轻易放弃。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社会习俗;称谓;表示时间用语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甲)
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乙)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丙)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3.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结构特点,首先看“色正赤"为主谓句,故应在“赤”后停顿;“可逼视"进一步强调颜色的强度,“其上明霞五色”,这里“其上"为句子主语,“如数百匹锦”补充说明“明霞"特点,独立成句。故应在DG两处停顿。
故答案为:BDG
4.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后用'泰山’泛指父辈,代表长寿的意思”说法错误,“泰山"只能指岳父。
B项“由12天干和10地支”相配来纪年错误,应为“10天干12地支"。
C项“'晦’指农历每月三十”说法错误,“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
故答案为:D
5.B项“句式相同,都是定语后置句”说法错误,“僻不当道者"不属于定语后置句。
故答案为:B
6.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旧例”,名词用作状语,按照旧例;“迁转",升迁;“骤”,突然,一下子。②“愀然",容色改变;“正”,整理;“危",端正地;“何为”,宾语前置,为何,为什么。
故答案为:①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②苏轼容色改变,整理衣襟,端坐,然后问客人:“箫声为什么这样子呢?"
7.本题作答注意结合文本句子进行引申拓展:
①由乙文“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可知,站得高看得远;
②由丙文“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联想,无限风光在险峰;
③由乙文末尾“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可知,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臆断;对于略微艰难的事情,不能轻易放弃。
故答案为: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臆断;对于略微艰难的事情,不能轻易放弃。
【答案】8.D
9.同:借古抒怀,借“赤壁之战"抒发对周瑜的赞美和推崇。
异:①苏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现了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再现了周瑜火烧曹营时的惊心动魄、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重点诗句的赏析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重点诗句的赏析,既要理解其字面意义,又要结合全诗主旨情感来综合判断。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需要结合全诗的写作内容、所抒情感、表现主旨展开分析作答。
8.D项“词的上片寻访遗踪……下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赏析错误,从词中来看,词的上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下片寻访遗踪,感叹兴亡。
故答案为:D
9.本题作答注意结合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①相同点: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引用周郎故事,即用典,借“赤壁之战"抒发对周瑜的赞美和推崇。
②不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年轻儒雅,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周瑜的意气风发年轻有为;用周瑜衬托对比出自己的“早生华发"“壮志难酬”,怀古是为伤己;
《满江红赤壁怀古》中用“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写出了周郎当时军事力量之强,衬托诗人当时国家国力之衰弱,抒发对国势衰颓的无奈忧伤之感,怀古是为讽今。
故答案为:
同:借古抒怀,借“赤壁之战”抒发对周瑜的赞美和推崇。
异:①苏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现了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再现了周瑜火烧曹营时的惊心动魄、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
10.【答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纵一苇之所如;银汉迢迢暗度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衿、纵、苇、迢。
故答案为:①青青子衿②悠悠我心③三人行④则必有我师⑤纵一苇之所如⑥银汉迢迢暗度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1.打边鼓;12.打草惊蛇;13.“打游击";14.打退堂鼓;15.“打小算盘”;16.“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熟语的结构特点,把握熟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熟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熟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11.打边鼓,常用来比喻在一旁给予支持或鼓励。
故答案为:打边鼓
12.“打草惊蛇”,事先惊动了对手。
故答案为:打草惊蛇
13.“打游击",没有固定的居所,四处凑合。
故答案为:打游击
14.“打退堂鼓”,做事中途退缩或撒手不干。
故答案为:打退堂鼓
15.“打小算盘",心无集体或大局,只为人或局部利益打算。
故答案为:打小算盘
16.“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做事断断续续,缺乏恒心。
故答案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答案】17.C
18.①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或者:进入团体需要一定的资格。②而是权利问题③人伦是什么呢;或者:什么是人伦呢?
【知识点】论据支撑;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17.A项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体现了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特点。
B项体现了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C项意为“只要是非清楚,为公举荐人才,不必考虑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强调的是“公正无私的平等观念",不能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
D项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体现了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特点。
故答案为:C。
18.①处,由后文“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可见,这一句要与“团体”和“资格"有关,即有资格就留在团体,资格取消就得离开团体,故可填写为“在团体里的有一定资格”。
②处,注意前文说“不是……的问题",本句的句式是“而是……问题”,再结合后文“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可见,不是人情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③处,注意前句提到了一个概念“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即“人伦”,后文是“我的解释就是……",显然是在解释什么是人伦,本处是个问句,可填写为“人伦是什么呢”或“什么是人伦呢"。
故答案为:①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或者:进入团体需要一定的资格。②而是权利问题③人伦是什么呢;或者:什么是人伦呢?
19.【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半命题材料作文,首先考虑如何结合材料确定立意,进而把题目补充完整。材料强调运用比喻这一修辞,使人生感受到生命的短暂易逝难以操控,或“人生如梦”或“譬如朝露"。写作任务要求用比喻修辞把题目补全,写人的记叙文或散文可以用类似“山一样的父亲”的题目,写景散文可以用类似“画一样的西湖"的题目。
如果选择写人,注意扣住喻体,突出把人物性格符合喻体的特点。此外写人记叙文写作时还要注意:①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画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事例是很多的,通过一件事写人就要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来写。②要写出事情的发展过程,使人物的形象逐步完整。③要把事情写具体。用一个典型事例记叙一个人,应该把这一事例写具体,这样人物形象才能丰满。④为了使读者对人物了解得更全面,使重点记叙的这件事有充分的依据和坚实的思想基础,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文章的开头可以对人物作简要的介绍。
如果选择写景,注意景物特点一定紧扣喻体来写,此外还要注意:①选择恰当的视角:选择合适的视角可以更好地引导读者进入你的描述,增强场景的真实感。②运用生动的描绘:例如,可以使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等细节来丰富你的描述。③注意写景的顺序:写景的顺序可以遵循时间顺序(如早晨、中午、晚上),也可以遵循空间顺序(如由远及近、由上到下)。④融入情感色彩:写景不仅仅是描述景色,更重要的是表达你对这个景色的感受。⑤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你的描述更加生动,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该题目很考验学生的语言提炼表达能力,学生在补充题目时可选取一些新颖简洁的词汇。在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入手,降低写作时的难度,选材时避免选一些老生常谈的材料,尽可能新颖且贴近实际,如若引用旧材料也应注意从其他角度切入,做到旧材新用。
1/1河南省郑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4高一上·郑州月考)现代文阅读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身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的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令,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痛一拐地走路,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手。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没有发作。②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D.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2.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侧重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内容侧重点不同:文本一作为小说,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文本二作为新闻采访,更侧重事件的真实性记录和呈现。②表达方式不同:文本一以描写为主,通过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场景描写等多种角度塑造人物形象,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文本二以记叙为主,平铺直叙,直接明了讲述陈毅的真实经历。③语言风格不同:文本一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文本二平实简洁,客观性更强。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传记类;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领悟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求考生依据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注意:①抓住各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快速找到鉴赏入口。如散文需重点赏析意象、意境、线索、语言的韵味、意趣以及各种表现方式和手法;小说则需关注人物、情节、环境及三者之间的关系。②明晰各类文学类文本中的艺术手法,对其一般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切忌堆积术语,空洞无物。
1.A项“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赏析错误,文中“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主要是推进情节发展,如一开始“月光一照”才能体现老胡的苍白的脸色,所以有了下文挤脓血的情节;接着“启明星贼亮贼亮的"意味着时间的推移,挤出脓血势在必行;最后“太阳已经出来了”意味着挤脓血的危险过去,所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不能暗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故答案为:A。
2.本题作答首先注意要明确两个文本的文体。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纪实文学。然后结合两种文体的特点,分析二者艺术表现上的差异。
①文本一是小说,小说是可以虚构的,在对老胡的塑造之中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式,如为了让“我"和林大富把他绑起来,他说“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不,有任务!”,这些是语言描写,如"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这是动作描写,同时文中借助场景描写进行烘托,借助“我"和“林大富”进行衬托,作者借助这些方式塑造了一位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
②文本二是纪实文学,所以重在真实,以采访、回忆的方式展现陈毅的疗伤的过程,这是真实的记录,没有环境的烘托渲染,真实展现当时的画面。
③从语言上,文本一是小说,在描写疗伤的过程中,有细致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而文本二主要是叙述事件,讲述了陈毅必须采用土法疗伤的原因以及疗伤的过程,叙事简约,语言平实简洁。
故答案为:
①内容侧重点不同:文本一作为小说,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文本二作为新闻采访,更侧重事件的真实性记录和呈现。
②表达方式不同:文本一以描写为主,通过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场景描写等多种角度塑造人物形象,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文本二以记叙为主,平铺直叙,直接明了讲述陈毅的真实经历。
③语言风格不同:文本一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文本二平实简洁,客观性更强。
二、古诗文阅读
(2024高一上·郑州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3.材料二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色正A赤B可逼C视D其上E明霞F五色G如H数I百匹锦。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后用“泰山"泛指父辈,代表长寿的意思。
B.“同治四年”,为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开始,帝王即位都有年号。《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则为天干地支纪年法,是由12天干和10地支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C.“既望”“望"“朔”“晦"都是采用的月相纪日法。其中“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三十。
D.“五更",是古人的计时方法。古人把夜晚分为五个时间段,每一时间段叫一更,分别在古代十二时辰中的戌时、亥时、子时、丑时、寅时。也就是现在的傍晚19:00到凌晨5:00。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乙“俄而璀璨耀目”中“俄而"的含义与《赤壁赋》中“少焉”含义相同,相同含义的词语还有“既而"“未几”“少顷"“已而”。
B.材料乙“僻不当道者"与姚鼐《登泰山记》中“崖限当道者”句式相同,都是定语后置句。
C.材料乙“稍艰难者"的“稍”与材料丙“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的“稍”含义不同。
D.材料乙“折而东行"的“东”与《赤壁赋》中“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不同。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7.(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
【答案】3.B;D;G
4.D
5.B
6.①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②苏轼容色改变,整理衣襟,端坐,然后问客人:“箫声为什么这样子呢?”
7.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臆断;对于略微艰难的事情,不能轻易放弃。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社会习俗;称谓;表示时间用语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甲)
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乙)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丙)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3.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结构特点,首先看“色正赤”为主谓句,故应在“赤"后停顿;“可逼视”进一步强调颜色的强度,“其上明霞五色",这里“其上”为句子主语,“如数百匹锦"补充说明“明霞”特点,独立成句。故应在DG两处停顿。
故答案为:BDG
4.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后用'泰山’泛指父辈,代表长寿的意思"说法错误,“泰山”只能指岳父。
B项“由12天干和10地支"相配来纪年错误,应为“10天干12地支”。
C项“'晦’指农历每月三十"说法错误,“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
故答案为:D
5.B项“句式相同,都是定语后置句"说法错误,“僻不当道者”不属于定语后置句。
故答案为:B
6.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旧例",名词用作状语,按照旧例;“迁转”,升迁;“骤",突然,一下子。②“愀然”,容色改变;“正",整理;“危”,端正地;“何为",宾语前置,为何,为什么。
故答案为:①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②苏轼容色改变,整理衣襟,端坐,然后问客人:“箫声为什么这样子呢?”
7.本题作答注意结合文本句子进行引申拓展:
①由乙文“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可知,站得高看得远;
②由丙文“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联想,无限风光在险峰;
③由乙文末尾“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可知,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臆断;对于略微艰难的事情,不能轻易放弃。
故答案为: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臆断;对于略微艰难的事情,不能轻易放弃。
(2024高一上·郑州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相关问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南宋戴复古【注】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气势雄伟。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传神地表现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异曲同工。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句抒发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世事无常、朝代更替,往事随潮而逝。
D.词的上片寻访遗踪,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下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感叹兴亡,抒发忧时伤世之情。
9.戴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赤壁之战”,用意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8.D
9.同:借古抒怀,借“赤壁之战"抒发对周瑜的赞美和推崇。
异:①苏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现了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再现了周瑜火烧曹营时的惊心动魄、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重点诗句的赏析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重点诗句的赏析,既要理解其字面意义,又要结合全诗主旨情感来综合判断。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需要结合全诗的写作内容、所抒情感、表现主旨展开分析作答。
8.D项“词的上片寻访遗踪……下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赏析错误,从词中来看,词的上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下片寻访遗踪,感叹兴亡。
故答案为:D
9.本题作答注意结合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①相同点: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引用周郎故事,即用典,借“赤壁之战"抒发对周瑜的赞美和推崇。
②不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年轻儒雅,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周瑜的意气风发年轻有为;用周瑜衬托对比出自己的“早生华发"“壮志难酬”,怀古是为伤己;
《满江红赤壁怀古》中用“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写出了周郎当时军事力量之强,衬托诗人当时国家国力之衰弱,抒发对国势衰颓的无奈忧伤之感,怀古是为讽今。
故答案为:
同:借古抒怀,借“赤壁之战”抒发对周瑜的赞美和推崇。
异:①苏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现了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再现了周瑜火烧曹营时的惊心动魄、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
10.(2024高一上·郑州月考)名篇名句默写
古人创作常引用或化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也常引入传说。曹操《短歌行》中的“①,②"两句诗引用了《诗经郑风》中的诗句,借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韩愈《师说》中的“③,④”两句化用《论语述而》中的诗句,指出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苏轼《赤壁赋》中的“⑤"一句,化用《诗经卫风》中的“谁谓河广,一苇航之”的诗句,写出了作者畅游赤壁的心情;秦观《鹊桥仙》中的“⑥"一句,引入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写出了牛郎、织女夜里渡过辽阔的天河的情形。
【答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纵一苇之所如;银汉迢迢暗度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衿、纵、苇、迢。
故答案为:①青青子衿②悠悠我心③三人行④则必有我师⑤纵一苇之所如⑥银汉迢迢暗度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
(2024高一上·郑州月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题。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留心观察,趣味无穷。请根据语境填空,或写带有“打"字的熟语,或解释熟语含义。要求所填的内容,与原材料协调一致。
“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字,其基本意义是“击”,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意思来。如:从旁应和鼓动,助长人意叫①11.;形容做事不够机密严谨,惊动对方,叫②12.;打击失去威势的人,叫“打老虎";没有固定的居所,四处凑合,叫③13.;与人共事时中途退缩,叫④14.;为避免出错事先忠告,叫“打预防针”;心无集体或大局,只为人或局部利益打算,叫⑤15.;形容人或物非常稀少或优秀,很难找得到,叫“打着灯笼没处找";学习、做事断断续续,缺乏恒心,叫⑥16.___。
【答案】11.打边鼓;12.打草惊蛇;13.“打游击”;14.打退堂鼓;15.“打小算盘";16.“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熟语的结构特点,把握熟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熟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熟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11.打边鼓,常用来比喻在一旁给予支持或鼓励。
故答案为:打边鼓
12.“打草惊蛇",事先惊动了对手。
故答案为:打草惊蛇
13.“打游击”,没有固定的居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瑜伽行业私教课程合同
- 房屋代理销售协议
- 夫妻共同担保签字借款合同
- 外立面装修施工合同
- 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合作协议
-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合同
- 产品研发合作框架协议
- 国家建造师聘用协议书
-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劳动合同书
- 协议离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 操作工考核评分表
- 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师使命课件
- 药品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报告课件
- 俄罗斯水资源现状分析
- FSC认证培训材料
- 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 Germany introduction2-德国国家介绍2
- 新概念第一册单词汇总带音标EXCEL版
-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 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
- 急危重症患者静脉通路的建立与管理月教学课件
- 火力发电厂总经理岗位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