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调研测试试卷-1_第1页
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调研测试试卷-1_第2页
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调研测试试卷-1_第3页
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调研测试试卷-1_第4页
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调研测试试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调研测试试卷广东省湛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调研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

20世纪20年代,一些社会学学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到无锡经济调查等,掀起了一场“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诞生了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这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在费孝通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

在实践中,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也有学者强调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这非但无益于我们认识真正的社会事实,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道";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用抽象的语言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往往会走向一种貌似高深的肤浅。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吴文藻所说的调查目的还是“实地研究”,而费孝通直接就说“回到人民",这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新论。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

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当我们看到某个现象与我们的理论不一致时,我们倾向于将这个现象看作表面的、暂时的。例如,我们用资本理论去观察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时,如果发现他们比较融洽,没有支配和剥削的关系,就会认为他们是隐瞒了什么,或者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观察到。在理论潜意识的支配下,我们会直到找到一些“剥削"的蛛丝马迹才罢手,并认为这是穿透了社会现象的表面而进入到深层的结构,找到了社会的“真实”。那么,这种“真实"到底是理论的真实还是现实的真实?

有些学者提出要注意事件和人的“边缘”或“变态"(相对于中心、常态而言),还有些学者指出要注意田野中的“异例”(相对于典型而言),这都是田野中“方法自觉"的体现,是田野调查中突破“理论障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除要求调查者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最好在田野的“现场"中展开。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还是以上述老板和雇员关系为例,那种“融洽”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与研究对象的“感通"。这种感通好像是一种方法,但归根到底并不是方法,能否感通,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从实求知”的调查理念。以调查对象为调查目的,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为目的,而不是以理论或者研究论文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从实求知"。

(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20年代后,我国的社会调查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获得发展,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B.改革开放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田野调查,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遵循了“从实求知”的学科准则。

C.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的普遍问题,而“从实求知"则有可能弥合、跨越这一鸿沟。

D.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调查中带着充实的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保持反思意识,找到社会的“真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社会调查主要经历了“社会调查运动"“社区研究”“田野调查"几个阶段,而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则是“回到人民”。

B.“社区研究"引进了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理论和方法上比“社会调查运动”更进一步,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

C.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需要调查者沉浸到田野中,与研究对象“感通",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

D.理论具有潜意识的支配作用,当调查者观察社会现象时,往往会在理论的指引下,透过表象进入深层,去寻找所谓的“理论真实"。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梳理了我国社会调查的发展过程,肯定了中国社会学学科取得的成绩。

B.文章在分析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文章通过费孝通与吴文藻调查方式的对比,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

D.文章两次运用老板和雇员的关系的例子,来强调调查者应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

4.请概括“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缺点。

5.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调查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D

2.B

3.C

4.①“朴素经验主义"的优点是能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缺点是缺少分析辨别。②“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指导,能在田野现场中发挥作用;缺点是容易用理论“裁剪"现实。

5.①要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②要有反思意识,对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能加以分析辨别;③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D.“并在其指导下”错误。由原文“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可知,文中强调“不被理论所支配”,而且理论也可能存在偏见,选项混淆了是非。故答案为:D

2.B.“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错误,由原文“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可知,文中只是指出“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选项混淆了程度深浅。故答案为:B

3.C.“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错误。文章通过费孝通与吴文藻调查方式的对比,并不是“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而是指明吴文藻与费孝通两者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选项逻辑关系错误。故答案为:C

4.由原文“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可知,“朴素经验主义"的优点是能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由原文“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可知,“朴素经验主义"的缺点是缺少分析辨别。由原文“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可知,“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指导,能在田野现场中发挥作用。由原文“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可知,“抽象经验主义"的缺点是容易用理论“裁剪”现实。故答案为:①“朴素经验主义"的优点是能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缺点是缺少分析辨别。②“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指导,能在田野现场中发挥作用;缺点是容易用理论“裁剪"现实。

5.由原文“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要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由原文“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要有反思意识,对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能加以分析辨别。由原文“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

故答案为:①要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②要有反思意识,对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能加以分析辨别;③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

现代文阅读Ⅱ

本巴(节选)

刘亮程

当阿尔泰山还是小土丘,和布河还是小溪流的时候,时间还有足够的时间让万物长大。

江格尔就在那时长到25岁,美男子明彦也长到25岁,本巴国所有人约好在25岁里相聚,谁也不再往前走半步。

能预知未来99年凶吉的谋士策吉,早已等候在那里,他每日站在班布来宫的瞭望塔上,往几十年远的路程上眺望。

后出生的美人阿盖姗姗来迟,在她12岁的早晨,江格尔隔着13年的距离拉住她的手。多远年月里的美人,江格尔的手都能伸过去拉住。

还有摔跤手萨布尔,他在23岁时突然想起一桩往事,掉转身跑回到童年,把小时候赢了他的一个伙伴摔倒,扔出去七年远。然后,他两天走完20年的路,在晌午前赶上班布来宫的隆重酒宴。

萨布尔说,好多我们熟悉的人都在童年里贪玩。

还有快嘴判官贺吉拉根,他刚打完一场13岁里的官司,把明彦小时候被人夺走的牛石头牧场判回来,让这位美男子,脸上有了来自少年的灿烂阳光。然后,他急匆匆往25岁里赶,这位嘴比腿快的大判官,他的嘴巴已经伸到班布来宫的酒宴上,腿却还在一年远的戈壁上蹒跚。

还有,牧马人哈尼赶着成群的马匹过和布河,上游的河里蹚满彩霞般的枣红马,中游的河里蹚满夜色般的铁青马,下游的河里蹚满蒲公英花般的雪青马,河水被千万只马蹄溅起,在半空中飘成另一条河。站在宫殿瞭望台上的谋士策吉,看见这条年老的河流里,蹚满一岁两岁的马驹。而牧马人哈尼,正在赶马蹚过他24岁的那段河,他离班布来宫,只剩下一声马嘶传到的距离。

还有,挥双斧的大肚英雄贡布,已经在25岁里待了七年,他的年龄停住了,左右手的金银斧头却不愿停住。左手的金斧头追着阳光往前走,杀尽未来年月的敌人。右手的银斧头循着月光往后走,把暗中跟过来的大鬼小鬼全砍死在黑夜中。

整个本巴只有洪古尔一人没有长大。

洪古尔本来可以和江格尔一起长大,他父亲蒙根汗把长大的机会给了江格尔。

当本巴草原还是巴掌大,天上的月亮还是指甲盖大的时候,江格尔出生了。

江格尔一出生便成了孤儿。

他的父亲乌仲汗,晚年沉迷于一场一场的酒宴。一代汗王和他的勇士们,都老得骨头变薄,经不起草原戈壁上的风吹雨打,老汗王和他创建的本巴,却早已风雨飘摇。

策吉的父亲,那位只能看见前后20年凶吉的老谋士,醉醺醺地站在宫殿前的瞭望塔上,焦虑地看见五年八年远的路上,扬起冲天尘土,四面八方的烟尘在朝本巴围拢过来。

老谋士已经没力气走进宫殿,给比他还老的乌仲汗汇报军情。

早年,他的智谋还管用。当老汗王和骨头变薄的勇士们,借着酒劲,七嘴八舌地说他们年轻时打过的胜仗、杀死的莽古斯时,老谋士命马夫把宫殿所有的窗户打开,让那些骇人的大话随风飘去,一次次把远路上的敌人吓退。

后来不行了,那些老英雄没牙的嘴里,连一句硬话都没有了。

本巴就在那时被莽古斯彻底吞噬。

一世英主乌仲汗,在酣醉中被莽古斯掳去,只留下嗷嗷待哺的江格尔。

洪古尔的父亲蒙根汗把出生不久的江格尔藏在山洞,让自己刚出生的儿子洪古尔冒充江格尔被莽古斯掠去。聪明的莽古斯并不相信这个愣头愣脑的小家伙就是江格尔,他们把洪古尔拴在车轮旁看着他长大,只要长到车轮高,不管他是不是江格尔,他们都会杀了他。

洪古尔就在那时候停住不长了。

藏在山洞的江格尔却迅速长大,那个漆黑的山洞让江格尔仿佛又回到母腹,他一场一场地做梦,在梦中学会父亲乌仲汗打仗治国的所有本领,并在梦中把一辈子的仗打完,赶在山洞盛不下他之前,跑了出来。

那真是地动山摇的一天。

那座让江格尔第二次出生的高山,有了一个名字,叫赛尔山。对面的另一座叫哈同山。一个是王,一个是妃。

相传还没投生人世、形似一颗晶莹露珠的美人阿盖,就在哈同山顶的草尖上,望着赛尔山头云阵般升起的一场场梦,等待那个做梦的人出世。她等到石头开花,又在江格尔出世后,等到地上的露水积攒成一条河,连接起两座山,她才迟迟来到世间。

这条连接起赛尔山和哈同山的河,也有了一个名字,叫和布河。

话说江格尔一出世,便将吉祥平安还给了本巴,占领了他父亲草原的莽古斯,都被江格尔消灭在一场场的梦中。

那些蛮狠的莽古斯,白天在本巴草原上横行霸道,每到夜晚,眼睛一闭,江格尔便提刀跨马出现在他们梦中。江格尔像老鹰捉小鸡一样捕捉他们。那些可怜的莽古斯,大白天睁开的眼睛,天黑后再不会合上。江格尔把他们统统消灭在梦中。

洪古尔眼看长得威武雄壮的江格尔,从山洞出来,几乎没动手便收复了本巴,当了汗王,还娶了天下无双的美人阿盖做了夫人,他便知道自己再不需要长成大人。

洪古尔从那个铁链拴他的车轮旁被解救出来。他仗着自己年龄小身体轻,脑子里没装世上沉重的事情,借一阵风便可到达千里之外,轻松追上那些逃跑到连江格尔都梦不到的天边躲起来的莽古斯,把他们的头砍了,揪住头发抡圆,扔到七场风远的另一重天边。

在人们纷纷离去的童年,还有好多不愿长大的孩子,他们或孤独一人,或成群结队,留在变成往事的白天黑夜里。

那里树不往高长,河水不往两岸上荡漾,太阳和月亮,在人们的念想里发光。

洪古尔的岁月在那里停住。那些孩子用稚嫩的童音喊洪古尔的名字,让他去做搬家家游戏。

可是,一直不长大的洪古尔没去玩这些小孩游戏,他跟长大成人的勇士们坐在一起。江格尔安排他坐在十二英雄右手的首位,人们叫他吃奶的少儿英雄。

洪古尔吃了多少年的奶,她母亲都记不清。

当巴音温都尔山刚刚抬起的时候,洪古尔就在吃奶了。他拒食人间任何食物,除了奶水和酒。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萨布尔把小时候赢了他的一个伙伴摔倒,贺吉拉根赢回来13岁里输掉了的官司,他们都弥补了之前的遗憾。

B.江格尔的父亲乌仲汗功成名就后忘记了保家卫国的责任,整日沉湎于宴饮,让他们的部落陷入困境。

C.被解救出来的洪古尔仗着自己年龄小身体轻,把躲起来的莽古斯的头砍了,扔到七场风远的另一重天边。

D.洪古尔眼看着江格尔做了汗王并娶了美人为妻,认为自己再不需要长成大人,流露出了他内心的失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许多描述大胆奇特,如“他的嘴巴已经伸到班布来宫的酒宴上,腿却还在一年远的戈壁上蹒跚"等。

B.小说写牧马人哈尼赶着成群的马匹过和布河时,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暗示出人生之河的波澜壮阔。

C.谋士策吉能预知未来99年凶吉,而他的父亲只能看见前后20年凶吉,二人形成对比,暗示了时间的力量。

D.“美人阿盖”象征着世间的美好,文中连用三个“等"渲染出她来到世间之迟,寓意着美好不会轻易降临。

8.请分析文中画线句“那里树不往高长,河水不往两岸上荡漾,太阳和月亮,在人们的念想里发光”的含意。

9.《本巴》荣获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请结合选文,以“天真·梦幻·哲思"为关键词,向读者写一段推荐阅读文字。

【答案】6.D

7.C

8.①是指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没有忧愁,没有灾祸,永远停留在美好的童年;②是指人们可以做最美的梦,可以实现最期待的理想。

9.①极具“天真”的想象,这里的人们可以永远25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永葆青春。②极具“梦幻"色彩,这里的人们可以在梦中轻松地复仇,在梦里成长。③具有哲理思辨,启示人类要在时间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回到人类的本真状态。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上下文内容理解其内涵,并分析其在故事情节、结构作用、主题思想等方面的作用即可。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6.D.“流露出了他内心的失落”说法错误,他很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还去把躲起来的莽古斯的头砍了,可见他不是失落。故答案为:D

7.C.“二人形成对比"说法错误,他们父子俩都是本巴的瞭望人、守护人,文中并无对比之意。故答案为:C

8.“那里”是很多不愿长大的孩子们的居所,他们都停留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树不往高长"“河水不往两岸上荡漾”意味着没有灾害,这里生活的人们没有忧愁,没有灾祸,永远停留在美好的童年;“太阳和月亮"意味着人类的梦想,一度是不能实现的,在这里“在人们的念想里发光”,表明是这里的人们可以做最美的梦,可以实现最期待的理想。

9.极具“天真"的想象。“本巴国所有人约好在25岁里相聚,谁也不再往前走半步”,这里的人们可以永远25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永葆青春。极具“梦幻"色彩。“藏在山洞的江格尔却迅速长大,那个漆黑的山洞让江格尔仿佛又回到母腹,他一场一场地做梦,在梦中学会父亲乌仲汗打仗治国的所有本领,并在梦中把一辈子的仗打完,赶在山洞盛不下他之前,跑了出来”“那些蛮狠的莽古斯,白天在本巴草原上横行霸道,每到夜晚,眼睛一闭,江格尔便提刀跨马出现在他们梦中。江格尔像老鹰捉小鸡一样捕捉他们。那些可怜的莽古斯,大白天睁开的眼睛,天黑后再不会合上。江格尔把他们统统消灭在梦中",这里的人们可以在梦中轻松地复仇,在梦里成长。具有哲理思辨。“在人们纷纷离去的童年,还有好多不愿长大的孩子,他们或孤独一人,或成群结队,留在变成往事的白天黑夜里。那里树不往高长,河水不往两岸上荡漾,太阳和月亮,在人们的念想里发光”,童年的时光最能安放灵魂和理想,还有很多能够回到过去去弥补曾经的缺憾,这些启示人类要在时间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回到人类的本真状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齐王行车裂之刑,群臣诤之,弗听。子高见齐王曰:“闻君行车裂之刑,无道之刑也,而君行之,臣窃以为下吏之过也。"王曰:“寡人尔。以民多犯法,为法之轻也。”子高曰:“然,此诚君之盛意也。夫人含五常之性,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欲规霸王之业,与众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近,国内之民将畔,四方之士不至,此乃亡国之道。君之下吏不具以闻,徒恐逆主意以为忧,不虑不谏之危亡。其所矜者小,所丧者大,故曰下吏之过也。臣观之,又非徒不诤而已也。心知其事之为不可,将有非议在后,则因曰:‘君忿意实然,我谏诤,必有龙逢、比干之祸。’是为虚自居于忠正之地,而暗推君主,使同于桀、纣也。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以陷主于危亡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之弼己而恶之,资臣以箕子、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齐王曰:“谨闻命。”遂除车裂之法焉。

(选自《孔丛子·对魏王》,有删改)

文本二: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选自《吕氏春秋·恃君览》,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且夫为人A臣B见主C非而不诤D以陷主□于危亡G罪之H大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裂,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用五匹马把人分拉撕裂致死。

B.畔,指背叛,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字意义相同。

C.不肖,指不才、不贤,旧时也用于表谦卑的自称,谦称自己没有本事。

D.“箴谏不可不熟”与成语“熟视无睹"中的“熟”字的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认为齐王的大臣之所以不进谏,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同时担心会像龙逄、比干一样,有性命之忧。

B.春居用楚国以所谓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谏楚王抛弃先王礼乐一事,引导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齐宣王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听了春居的谏言后,齐宣王赶紧召见掌书官,让掌书官记载自己“好为大室"的过错。

D.文本一中子高见到齐王后先指出行酷刑是臣下的过错,接着肯定了其加重刑罚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文本二“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的说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

②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14.子高为什么反对“行车裂之刑"?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10.BDG

11.D

12.A

13.①喜怒哀乐的表达不可超过限度,超过了限度就会有损于道义。

②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

14.①会让百姓手足无措,无法适应。(国内的人民将会背叛)②会让士人远走他乡。③会招致国家灭亡。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附参考译文】

文本一:

齐宣公准备实行车裂刑罚,群臣苦谏不听。子高觐见齐宣公,说:“听说您要实行车裂之刑,这可是没有人道的酷刑,您却要付诸实施,我个人认为这是您的臣下的过错。”齐宣公说:“是我自己要这么做的。百姓犯法的越来越多,就是因为刑罚太轻了。"子高说:“您说得对,加重刑罚使百姓不敢犯法确实是您的好意。人人都具有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伦常本性,也都有喜怒哀乐之情。喜怒哀乐的表达不可超过限度,超过了限度就会有损于道义。犯法的百姓之所以越来越多,是因为刑罚过重,百姓不明白该怎么做。如今天下动荡不安,士人居无定所,君主若有德,士人就会留下效力,君主若无德,士人就会远走他乡。对于想要谋求霸王大业的君主来说,最难得的就是百姓与国家同心同德。而您却要用酷刑来威吓国内外的士人,如此一来,不但国内的百姓会背叛您,就连各方的士人也不肯前来为您效力了,这实在是亡国之道。您的臣下之所以不敢把这个道理告诉您,只是因为他们担心违逆您的旨意,不是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他们的顾虑戒惧还是小事,但因此不敢进谏而给国家造成损失可就是大事了,所以我说这是您臣下的过错。在我看来,他们的过错还不仅仅在于不劝谏而已。他们心知肚明,知道劝谏君主改变主意是不可能的,却又唯恐将来自己被责难,于是就说:‘君主是因为痛恨百姓犯法才这样做的,如果我诤言相谏,一定会像龙逢、比干那样被杀头。’这就把他自己置于虚忠之地,却不知不觉地把君主等同于桀和纣了。作为君主的臣子,面对君主的过失却不谏诤,反而使君主陷于危亡之境,这就是最大的罪过。而君主如果痛恨大臣忠心辅佐自己并厌恶他,反而使臣子成为和箕子、比干

文本二:

齐宣王修建大宫室,规模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选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还没有能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齐王。春居向宣王说:“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因此变得轻浮了,请问楚国算是有贤明君主吗?”宣王说;“没有贤明君主。"春居说:“所谓的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楚国算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如争您修建大富室,富室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仍不能够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请问您算是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我请您允许我离开吧!”说完就快步走出去。宣壬说;“春子!春子!回来,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赶紧召来记事的官员说,“写上,我不贤德,喜欢修建大官室。春子阻止了我。”对于劝谏,不可不认真考虑。不敢劝谏的人,并不是不想劝谏。春居想要做的跟别人相同,而他采用的劝谏的方法跟别人不一样。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由此说来,亡国的君主,大都象宣王一样,然而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春居那样的臣子。所以那些敢于劝谏的忠臣,也应顺势加以劝谏,这是不可不慎重对待的。这是成败的根本啊。

10.句意:作为君主的臣子,面对君主的过失却不谏诤,反而使君主陷于危亡之境,这就是最大的罪过。“为人臣"是句子的主语,后面B处断开;“而”连接“见主非"和“不争”,中间不断开,“争"后D处断开;“以陷主于危亡”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亡"后G处断开。“罪之大者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故答案为:BDG

11.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仔细考虑;熟悉。句意:对于劝谏,不可不认真考虑。/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见一样。也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故答案为:D

12.A.“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说法错误,原文“不虑不谏之危亡”意思是不是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故答案为:A

13.①“过",超过;“节”,限度;“毁",损害。译文:喜怒哀乐的表达不可超过限度,超过了限度就会有损于道义。

②“微”,没有;“几",几乎;“为天下笑”,被动句。译文: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

故答案为:①喜怒哀乐的表达不可超过限度,超过了限度就会有损于道义。

②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

14.①由“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国内之民将畔”可知,会让百姓手足无措,无法适应。(国内的人民将会背叛)②由“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四方之士不至”可知,会让士人远走他乡。③由“此乃亡国之道"可知,会招致国家灭亡。故答案为:①会让百姓手足无措,无法适应。(国内的人民将会背叛)②会让士人远走他乡。③会招致国家灭亡。

古代诗歌阅读

晚泊岳阳①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②;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途经岳阳所写。②失江路,指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途经岳阳而暂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诗人闲卧舟中,心中不由生发思绪。

B.“空江”,写出了洞庭湖口冷寂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从遐想中回过神来的茫然。

C.诗人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诗人探寻那归去的水路。

D.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夜已深,诗人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

16.这首诗的后四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后四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的情感和情感抒发的方式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情感:①欧阳诗的后四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感;②杜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老病漂泊、孤舟为伴的悲伤,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抒情方式:①欧阳诗的后四句借景抒情,月洒清辉,轻舟晚归,歌声传来,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诗人久久凝视,思归之情寄寓其中;②杜诗的后四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羁旅漂泊,年老多病,孤舟为伴,亲朋故旧杳无音讯;而诗人还关注着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忧思国家安危。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5.B.“冷寂"理解错误,“正见空江明月来”意思是江面空阔,明月渐渐升起,故应是“空旷开阔"。故答案为:B

16.情感:欧阳诗的后四句意思是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渔人归家,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感;杜诗的后四句意思是,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老病漂泊、孤舟为伴的悲伤,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抒情方式:欧阳诗的后四句写静赏江月、倾听歌声,写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句句写景,景景关情。借景抒情、以景寓情来表现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杜诗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老病孤舟”的悲与“关山戎马"的哭都是直抒胸臆,写自己羁旅漂泊,年老多病,孤舟为伴,亲朋故旧杳无音讯;而诗人还关注着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忧思国家安危。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金陵晚秋江水澄澈、群峰林立的山川胜景。

(2)史论贵在立论精警。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一句点明六国灭亡的原因,而苏洵在《六国论》中也以“”一句点明六国灭亡的原因,皆发人深省。

(3)小倩画了一幅江月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王老师建议她直接借用古人名句,比如“___,___"两句就很好。

【答案】(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灭六国者六国也;弊在赂秦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写出了金陵晚秋江水澄澈、群峰林立的山川胜景可得出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根据语境点明六国灭亡的原因可得出灭六国者六国也;根据语境而苏洵在《六国论》中也以点明六国灭亡的原因可得出弊在赂秦

(3)根据语境小倩画了一幅江月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王老师建议她直接借用古人名句可得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

马头墙,又叫封火墙,指墙之间的墙垣高耸出房屋,____,故称“马头墙”,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马头墙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____。马头墙的设计颇为讲究,一般为“金印式"或“朝笏式”,以显示主人对读书或做官的追求。

天井,徽派民居的又一特色,由正屋和高墙围合而成。天井檐口有水枧,四周瓦面向内倾斜,雨水沿瓦面流入水枧内,水枧沿内壁而下,将雨水排入地下,俗称“四水归堂",寓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①天井的地面石板铺砌,②天井具有采光、通风和排水等功能。③庭院内设置假山、盆池和花坛,④人们置身其中,充满清凉和闲适。⑤白墙黛瓦,黑白辉映,双层屋檐,增加了色差呼应和空间层次的韵律美,⑥形成了精彩纷呈的古村落建筑群,⑦其中最出名的以西递、宏村最为著名。⑧2000年,西递、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⑨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因形状酷似马头;可阻断火势蔓延

19.①在“石板"前面添加“用”;④将“充满"改为“感到”;⑦删去“最出名的",或者将“以”改为“是"并删去“最为著名”。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大体。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18.第一空,根据前文“马头墙,又叫封火墙,指墙之间的墙垣高耸出房屋",以及后文“故称‘马头墙’”,可看出是在解释为何称为“马头墙",所以可填“因形状酷似马头”。第二空,根据语境“马头墙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可知该句是说马头墙的防火作用,又联系前文“马头墙,又叫封火墙”,所以可填“可阻断火势蔓延"。

故答案为:因形状酷似马头;可阻断火势蔓延

19.原句语病有三处:第①句成分残缺,“天井的地面石板铺砌”中“石板"缺少介词,应在“石板”前面添加“用",使“用石板”作“铺砌"的状语,所以应改为“天井的地面用石板铺砌”。第④句搭配不当,“人们置身其中,充满清凉和闲适"中“人们”与“充满"搭配不当,“充满”应改为“感到"。第⑦句句式杂糅,“其中最出名的以西递、宏村最为著名”包含两种句式,“其中最出名的是……"“其中以……最为著名”,所以可改为“其中最出名的是西递、宏村"或“其中以西递、宏村最为著名”。

故答案为:①在“石板"前面添加“用”;④将“充满"改为“感到”;⑦删去“最出名的",或者将“以”改为“是"并删去“最为著名”。

语言文字运用Ⅱ

那个念头是:如果让我把世人大体分成聪明的和不怎么聪明的两大类,那么,聪明人就是不花钱即能获得快乐的人,例如刚才所说的看一枚梧桐落叶就能产生审美愉悦的人;而不怎么聪明的人呢,大约就是花钱换取快乐的人,比如花很多钱打高尔夫、开好车等的人——这类人士的例子____。而关于聪明人的例子,至少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是一位,他简直聪明绝顶。喏,你听他是怎么说的:“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还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还有一句说得甚是直截了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得多好啊!无论什么东西都有可观可乐的一面。比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比如月夜和竹柏,无所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一分钱也不用花即可让自己乐在其中,即可“共适”,说白了,快乐不劳而获。而不少人却对此无动于衷甚至不屑一顾,宁可花大把钱去另寻欢乐。为什么呢?无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就是懂文学的人,就是聪明人。是的,真正的内心快乐,深切的内在激情,都不是花钱能买来的。反过来说,快乐和钱财无关,而和文学及文学审美____。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0.举不胜举;息息相关

21.我把世人大体分成像刚才所说的看一枚梧桐落叶就能产生审美愉悦的不花钱即能获得快乐的聪明的人和像花很多钱打高尔夫、开好车等的花钱换取快乐的不怎么聪明的人两大类。

22.①摆出社会上出现的不合理的现象并发出疑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②引用苏轼的话加以解答,照应了上文对于聪明人的论述,引出下文“真正的内心快乐,深切的内在激情,都不是花钱能买来的”,使文段结构紧凑,浑然一体。③表达了作者认为快乐和文学、文学审美有关的思想。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考生的变换句式的能力。短句变长句先找出短句中的中心主语、中心谓语及宾语为主干,把其他短句变成修饰成分,增删个别语词,调整句子内部结构,使之连贯、通畅。

(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了解修辞手法所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上下文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分条整理,并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

20.第一空,语境要表达的是“这类人士的例子"很多,可用“举不胜举”。举不胜举: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第二空,所填成语应与前文的“无关"相对,可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故答案为:举不胜举;息息相关

21.依据“如果让我把世人大体分成聪明的和不怎么聪明的两大类"确定主干句,即“我把世人大体分成聪明的和不怎么聪明的两大类”;后面的句子分别解释了“聪明的人"和“不怎么聪明的人”,将其变为定语——“像刚才所说的看一枚梧桐落叶就能产生审美愉悦的不花钱即能获得快乐的聪明的人"“像花很多钱打高尔夫、开好车等的花钱换取快乐的不怎么聪明的人”——加入主干句中即可。故答案为:我把世人大体分成像刚才所说的看一枚梧桐落叶就能产生审美愉悦的不花钱即能获得快乐的聪明的人和像花很多钱打高尔夫、开好车等的花钱换取快乐的不怎么聪明的人两大类。

22.“而不少人却对此无动于衷甚至不屑一顾,宁可花大把钱去另寻欢乐。为什么呢?"首先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不合理的现象进行设问,直奔主题,引人注意,启人思考。“无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引用苏轼的话加以解答,同时既与前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呼应,又引起下文“是的,真正的内心快乐,深切的内在激情,都不是花钱能买来的”,使得文段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又在反复强调中突出表达了“快乐和文学、文学审美有关的思想"的观点。

故答案为:①摆出社会上出现的不合理的现象并发出疑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②引用苏轼的话加以解答,照应了上文对于聪明人的论述,引出下文“真正的内心快乐,深切的内在激情,都不是花钱能买来的”,使文段结构紧凑,浑然一体。③表达了作者认为快乐和文学、文学审美有关的思想。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根"和“魂”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提供了两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阐述的是“根"和“魂”的问题。首先,要准确把握“根"与“魂”的内涵,在现代汉语里,“根"与“魂”是经常用到的两个词,前者比喻事物的本源,后者比喻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或民族的精神。

其次,要把握材料的重点。第一则材料表明了什么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此段讲的是培“根"筑“魂”。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这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诠释。行百里者半九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材料二强调的是不要丢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个“根”和“魂",讲的是要守住自己“根”筑“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走好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征路,我们要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写作时可侧重其一,亦可两者兼顾。如论述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可从我们党的成立到新中国建设、保卫,论述人民才是我们国家兴起的重要支柱,论述我们国家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人民更加幸福,可以从“脱贫攻坚”到“抗击疫情",举例论证“人民至上”始终是我们国家的治国原则。还可以从把发展理念的“根"与“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结合起来,论述儒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论,列举唐太宗善待百姓的做法等,论述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把两个“根”与“魂"结合起来。

立意:

1.培“根”筑“魂",兴我中华。

2.了解自己的“根”和“魂",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3.守住我们文化的“根”和“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广东省湛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调研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

20世纪20年代,一些社会学学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到无锡经济调查等,掀起了一场“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诞生了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这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在费孝通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

在实践中,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也有学者强调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这非但无益于我们认识真正的社会事实,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道”;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用抽象的语言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往往会走向一种貌似高深的肤浅。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吴文藻所说的调查目的还是“实地研究",而费孝通直接就说“回到人民”,这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新论。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

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当我们看到某个现象与我们的理论不一致时,我们倾向于将这个现象看作表面的、暂时的。例如,我们用资本理论去观察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时,如果发现他们比较融洽,没有支配和剥削的关系,就会认为他们是隐瞒了什么,或者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观察到。在理论潜意识的支配下,我们会直到找到一些“剥削”的蛛丝马迹才罢手,并认为这是穿透了社会现象的表面而进入到深层的结构,找到了社会的“真实"。那么,这种“真实”到底是理论的真实还是现实的真实?

有些学者提出要注意事件和人的“边缘"或“变态”(相对于中心、常态而言),还有些学者指出要注意田野中的“异例"(相对于典型而言),这都是田野中“方法自觉”的体现,是田野调查中突破“理论障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除要求调查者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最好在田野的“现场”中展开。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还是以上述老板和雇员关系为例,那种“融洽"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与研究对象的“感通”。这种感通好像是一种方法,但归根到底并不是方法,能否感通,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从实求知"的调查理念。以调查对象为调查目的,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为目的,而不是以理论或者研究论文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从实求知”。

(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20年代后,我国的社会调查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获得发展,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B.改革开放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田野调查,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遵循了“从实求知"的学科准则。

C.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的普遍问题,而“从实求知”则有可能弥合、跨越这一鸿沟。

D.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调查中带着充实的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保持反思意识,找到社会的“真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社会调查主要经历了“社会调查运动”“社区研究"“田野调查”几个阶段,而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则是“回到人民"。

B.“社区研究”引进了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理论和方法上比“社会调查运动"更进一步,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

C.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需要调查者沉浸到田野中,与研究对象“感通”,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

D.理论具有潜意识的支配作用,当调查者观察社会现象时,往往会在理论的指引下,透过表象进入深层,去寻找所谓的“理论真实”。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梳理了我国社会调查的发展过程,肯定了中国社会学学科取得的成绩。

B.文章在分析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文章通过费孝通与吴文藻调查方式的对比,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

D.文章两次运用老板和雇员的关系的例子,来强调调查者应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

4.请概括“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缺点。

5.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调查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Ⅱ

本巴(节选)

刘亮程

当阿尔泰山还是小土丘,和布河还是小溪流的时候,时间还有足够的时间让万物长大。

江格尔就在那时长到25岁,美男子明彦也长到25岁,本巴国所有人约好在25岁里相聚,谁也不再往前走半步。

能预知未来99年凶吉的谋士策吉,早已等候在那里,他每日站在班布来宫的瞭望塔上,往几十年远的路程上眺望。

后出生的美人阿盖姗姗来迟,在她12岁的早晨,江格尔隔着13年的距离拉住她的手。多远年月里的美人,江格尔的手都能伸过去拉住。

还有摔跤手萨布尔,他在23岁时突然想起一桩往事,掉转身跑回到童年,把小时候赢了他的一个伙伴摔倒,扔出去七年远。然后,他两天走完20年的路,在晌午前赶上班布来宫的隆重酒宴。

萨布尔说,好多我们熟悉的人都在童年里贪玩。

还有快嘴判官贺吉拉根,他刚打完一场13岁里的官司,把明彦小时候被人夺走的牛石头牧场判回来,让这位美男子,脸上有了来自少年的灿烂阳光。然后,他急匆匆往25岁里赶,这位嘴比腿快的大判官,他的嘴巴已经伸到班布来宫的酒宴上,腿却还在一年远的戈壁上蹒跚。

还有,牧马人哈尼赶着成群的马匹过和布河,上游的河里蹚满彩霞般的枣红马,中游的河里蹚满夜色般的铁青马,下游的河里蹚满蒲公英花般的雪青马,河水被千万只马蹄溅起,在半空中飘成另一条河。站在宫殿瞭望台上的谋士策吉,看见这条年老的河流里,蹚满一岁两岁的马驹。而牧马人哈尼,正在赶马蹚过他24岁的那段河,他离班布来宫,只剩下一声马嘶传到的距离。

还有,挥双斧的大肚英雄贡布,已经在25岁里待了七年,他的年龄停住了,左右手的金银斧头却不愿停住。左手的金斧头追着阳光往前走,杀尽未来年月的敌人。右手的银斧头循着月光往后走,把暗中跟过来的大鬼小鬼全砍死在黑夜中。

整个本巴只有洪古尔一人没有长大。

洪古尔本来可以和江格尔一起长大,他父亲蒙根汗把长大的机会给了江格尔。

当本巴草原还是巴掌大,天上的月亮还是指甲盖大的时候,江格尔出生了。

江格尔一出生便成了孤儿。

他的父亲乌仲汗,晚年沉迷于一场一场的酒宴。一代汗王和他的勇士们,都老得骨头变薄,经不起草原戈壁上的风吹雨打,老汗王和他创建的本巴,却早已风雨飘摇。

策吉的父亲,那位只能看见前后20年凶吉的老谋士,醉醺醺地站在宫殿前的瞭望塔上,焦虑地看见五年八年远的路上,扬起冲天尘土,四面八方的烟尘在朝本巴围拢过来。

老谋士已经没力气走进宫殿,给比他还老的乌仲汗汇报军情。

早年,他的智谋还管用。当老汗王和骨头变薄的勇士们,借着酒劲,七嘴八舌地说他们年轻时打过的胜仗、杀死的莽古斯时,老谋士命马夫把宫殿所有的窗户打开,让那些骇人的大话随风飘去,一次次把远路上的敌人吓退。

后来不行了,那些老英雄没牙的嘴里,连一句硬话都没有了。

本巴就在那时被莽古斯彻底吞噬。

一世英主乌仲汗,在酣醉中被莽古斯掳去,只留下嗷嗷待哺的江格尔。

洪古尔的父亲蒙根汗把出生不久的江格尔藏在山洞,让自己刚出生的儿子洪古尔冒充江格尔被莽古斯掠去。聪明的莽古斯并不相信这个愣头愣脑的小家伙就是江格尔,他们把洪古尔拴在车轮旁看着他长大,只要长到车轮高,不管他是不是江格尔,他们都会杀了他。

洪古尔就在那时候停住不长了。

藏在山洞的江格尔却迅速长大,那个漆黑的山洞让江格尔仿佛又回到母腹,他一场一场地做梦,在梦中学会父亲乌仲汗打仗治国的所有本领,并在梦中把一辈子的仗打完,赶在山洞盛不下他之前,跑了出来。

那真是地动山摇的一天。

那座让江格尔第二次出生的高山,有了一个名字,叫赛尔山。对面的另一座叫哈同山。一个是王,一个是妃。

相传还没投生人世、形似一颗晶莹露珠的美人阿盖,就在哈同山顶的草尖上,望着赛尔山头云阵般升起的一场场梦,等待那个做梦的人出世。她等到石头开花,又在江格尔出世后,等到地上的露水积攒成一条河,连接起两座山,她才迟迟来到世间。

这条连接起赛尔山和哈同山的河,也有了一个名字,叫和布河。

话说江格尔一出世,便将吉祥平安还给了本巴,占领了他父亲草原的莽古斯,都被江格尔消灭在一场场的梦中。

那些蛮狠的莽古斯,白天在本巴草原上横行霸道,每到夜晚,眼睛一闭,江格尔便提刀跨马出现在他们梦中。江格尔像老鹰捉小鸡一样捕捉他们。那些可怜的莽古斯,大白天睁开的眼睛,天黑后再不会合上。江格尔把他们统统消灭在梦中。

洪古尔眼看长得威武雄壮的江格尔,从山洞出来,几乎没动手便收复了本巴,当了汗王,还娶了天下无双的美人阿盖做了夫人,他便知道自己再不需要长成大人。

洪古尔从那个铁链拴他的车轮旁被解救出来。他仗着自己年龄小身体轻,脑子里没装世上沉重的事情,借一阵风便可到达千里之外,轻松追上那些逃跑到连江格尔都梦不到的天边躲起来的莽古斯,把他们的头砍了,揪住头发抡圆,扔到七场风远的另一重天边。

在人们纷纷离去的童年,还有好多不愿长大的孩子,他们或孤独一人,或成群结队,留在变成往事的白天黑夜里。

那里树不往高长,河水不往两岸上荡漾,太阳和月亮,在人们的念想里发光。

洪古尔的岁月在那里停住。那些孩子用稚嫩的童音喊洪古尔的名字,让他去做搬家家游戏。

可是,一直不长大的洪古尔没去玩这些小孩游戏,他跟长大成人的勇士们坐在一起。江格尔安排他坐在十二英雄右手的首位,人们叫他吃奶的少儿英雄。

洪古尔吃了多少年的奶,她母亲都记不清。

当巴音温都尔山刚刚抬起的时候,洪古尔就在吃奶了。他拒食人间任何食物,除了奶水和酒。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萨布尔把小时候赢了他的一个伙伴摔倒,贺吉拉根赢回来13岁里输掉了的官司,他们都弥补了之前的遗憾。

B.江格尔的父亲乌仲汗功成名就后忘记了保家卫国的责任,整日沉湎于宴饮,让他们的部落陷入困境。

C.被解救出来的洪古尔仗着自己年龄小身体轻,把躲起来的莽古斯的头砍了,扔到七场风远的另一重天边。

D.洪古尔眼看着江格尔做了汗王并娶了美人为妻,认为自己再不需要长成大人,流露出了他内心的失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许多描述大胆奇特,如“他的嘴巴已经伸到班布来宫的酒宴上,腿却还在一年远的戈壁上蹒跚”等。

B.小说写牧马人哈尼赶着成群的马匹过和布河时,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暗示出人生之河的波澜壮阔。

C.谋士策吉能预知未来99年凶吉,而他的父亲只能看见前后20年凶吉,二人形成对比,暗示了时间的力量。

D.“美人阿盖"象征着世间的美好,文中连用三个“等”渲染出她来到世间之迟,寓意着美好不会轻易降临。

8.请分析文中画线句“那里树不往高长,河水不往两岸上荡漾,太阳和月亮,在人们的念想里发光"的含意。

9.《本巴》荣获2023年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