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八版) 课件 第8-11章 行政程序-行政诉讼参加人_第1页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八版) 课件 第8-11章 行政程序-行政诉讼参加人_第2页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八版) 课件 第8-11章 行政程序-行政诉讼参加人_第3页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八版) 课件 第8-11章 行政程序-行政诉讼参加人_第4页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八版) 课件 第8-11章 行政程序-行政诉讼参加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八版)

第八章行政复议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一、行政复议的含义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有权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行政行为及作为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依法进行附带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行政复议主要是作为相对人对其被侵犯的权益的一种救济手段或途径。同时,对于行政机关来说,行政复议也是行政机关系统内部自我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二、行政复议的特征(一)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二)行政复议是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的行为(三)行政复议是由行政相对人提起的一种依申请而产生的行为(四)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司法行为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原则与作用一、行政复议的原则(一)合法原则(二)公正原则(三)公开原则(四)高效原则(五)便民和为民原则(六)行政复议不利变更禁止原则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原则与作用二、行政复议的作用(一)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三)监督和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四)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五)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三节

行政复议参加人一、复议申请人复议申请人是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害,依法以自己的名义提出复议申请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复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申请人必须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第二,必须是认为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申请人可以不是行政行为直接作用的对象。第三节

行政复议参加人二、复议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作出的行政行为提出复议申请的行政机关。在行政复议活动中,被申请人只能是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无论该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通过作为形式出现,还是以不作为形式出现的,只要属于复议范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复议申请,该行政机关就是被申请人。第三节

行政复议参加人三、第三人第三人是指同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在复议过程中经复议机关批准而参加复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第三人参加复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第一,必须与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第二,必须是在行政复议的过程中,经复议机关批准参加复议活动。第四节

行政复议的范围一、行政行为的范围《行政复议法》第11条规定了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二、规范性文件的范围《行政复议法》第13条规定了规范性文件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第四节

行政复议的范围三、行政复议的排除范围根据《行政复议法》第12条的规定,下列事项,不能申请复议:(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此外,对规章及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其他规范性文件不服的,也不能申请复议。第五节

行政复议管辖与复议机关一、复议管辖行政复议管辖是指不同行政复议机关之间受理复议案件的权限和分工。1.对政府工作部门的行为不服的管辖2.对地方人民政府的行为不服的管辖3.对国务院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的行政行为不服的管辖4.对派出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的管辖5.对被授权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的管辖6.对行政复议机构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的管辖7.提级管辖第五节

行政复议管辖与复议机关二、行政复议机关(一)行政复议机关的含义与职责行政复议机关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有权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依法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行政复议机关的特征有:第一,行政复议机关是行政机关。第二,行政复议机关是有权行使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第三,行政复议机关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复议权,并对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支持和保障行政复议机构依法履行职责。第五节

行政复议管辖与复议机关二、行政复议机关(二)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机构是指享有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专门负责行政复议案件受理、审查和裁决工作的办事机构。行政复议机构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关,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使职权,也不能对外独立承担责任。第五节

行政复议管辖与复议机关二、行政复议机关(三)行政复议委员会长期以来由于审理方式、程序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存在“暗箱操作”的质疑,致使大量纠纷游离于法律途径解决之外。针对这一现状,在长期试点改革和制度探索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提出“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建立行政复议委员会,为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提供咨询意见”。实行行政复议委员会模式,有利于依法有效化解行政争议,保障行政复议的公正性和公信力,提高行政复议的效率。第六节

行政复议的程序一、申请(一)申请复议的期限《行政复议法》第20条第1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二)复议申请的形式根据《行政复议法》第22条的规定,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书面申请有困难的,也可以口头申请。书面申请的应提交行政复议申请书,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申请基本状况。

第六节

行政复议的程序二、受理《行政复议法》第30条的规定,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行政复议法》第30条第2款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后,发现该行政复议申请不符合受理规定的,应当决定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第六节

行政复议的程序三、审理(一)审理前的准备审理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复议文书的发送和有关证据材料的收集。(二)审理的方式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当面或者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方式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并将听取的意见记录在案。因当事人原因不能听取意见的,可以书面审理。审理重大、疑难、复杂的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构应当组织听证。第六节

行政复议的程序三、审理(三)复议申请的撤回复议申请的撤回是指复议申请被复议机关受理后、复议决定作出前,经复议机关同意,复议申请人撤回复议申请,终止复议审理的制度。(四)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复议不停止执行是一项原则。这是行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管理的特点决定的。行政权具有优先性,行政行为一旦作出,就应予执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都不影响其先予执行。第六节

行政复议的程序四、复议决定(一)对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申请人提出对有关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申请,行政复议机关有权处理的,应当在30日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7日内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法处理。行政复议机关也可以主动对行政行为的依据进行附带审查。第六节

行政复议的程序四、复议决定(二)复议决定的类型根据《行政复议法》第63条至第68条的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主要包括决定变更行政行为、决定撤销或者部分撤销行政行为、责令重新作出行政行为、确认行政行为违法、限期履行法定职责、确认行政行为无效、维持行政行为、驳回行政复议请求等具体类型。(三)复议附带行政赔偿《行政复议法》第72条规定,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第六节

行政复议的程序四、复议决定(四)简易程序《行政复议法》第53条至第55条规定了行政复议的简易程序。(五)复议决定的期限根据《行政复议法》第62条的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60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第六节

行政复议的程序五、执行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书、调解书、意见书的,行政复议机关或者有关上级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并可以约谈被申请人的有关负责人或者予以通报批评。申请人、第三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书、调解书的,或者不履行最终裁决的行政复议决定的,按照下列规定分别处理:(1)维持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由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2)变更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由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3)行政复议调解书,由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四编行政诉讼第九章行政诉讼概述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概念与构成要件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在我国,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我国的行政诉讼具有如下特征。(1)行政案件由人民法院受理和审理。(2)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通常只限于就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发生的争议。(3)行政复议不是行政诉讼的前置阶段或者必经程序。(4)行政案件的审理方式原则上为开庭审理。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概念与构成要件二、行政诉讼案件的构成要件在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由以下五个要件构成:(1)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被告是作出被原告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授权的组织。(3)原告提起行政诉讼的必须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属于法院受案范围内及属于受诉法院管辖的行政争议。(4)原告必须是在法定期限内起诉。(5)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行政复议的,已经经过了行政复议;自行选择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已作出复议决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复议决定。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概念与构成要件三、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关系作为两种不同的诉讼程序,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具体说来,主要有:(1)案件性质不同。(2)适用的实体法律规范不同。(3)当事人不同。(4)诉讼权利不同。(5)起诉的先行条件不同。(6)是否适用调解不同。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概念与构成要件三、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关系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在涉及行政案件与民事案件关系时,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两类案件交织在一起的情况:第一,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出现民事行为的效力是由行政行为赋予的情况。第二,行政附带民事案件。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概念与构成要件四、新中国行政诉讼的发展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第3条第2款规定:“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适用本法规定。”1986年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9条和第40条对治安行政案件作了具体规定。人民法院以审理治安行政案件为契机,于1986年起,陆续设立了行政审判庭,专门审理行政案件。基于上述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89年4月4日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行政诉讼法典,并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行政诉讼法典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行政诉讼制度在我国已建立起来。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概念与构成要件四、新中国行政诉讼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有了长足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行政诉讼法实施的具体情况及实际需要,于2014年11月1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该决定对实行二十多年的行政诉讼法作出了比较系统的修改,推进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2017年6月27日,《行政诉讼法》再次修改,但只涉及第25条,增加了第4款。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与功能一、行政诉讼法的概念行政诉讼法是指有关调整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所形成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简言之,行政诉讼法就是调整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行政诉讼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诉讼法又称“形式意义的行政诉讼法”,仅指行政诉讼法典,在我国即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广义的行政诉讼法又称“实质意义的行政诉讼法”,既包括行政诉讼法典,也包括民事诉讼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或者适用于行政诉讼的原则、制度和一些具体规定。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与功能一、行政诉讼法的概念行政诉讼法以行政诉讼为调整对象,这就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特点。1.行政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部门2.行政诉讼法是一部程序法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与功能二、行政诉讼法的渊源我国广义即实质意义的行政诉讼法的渊源主要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行政实体法中有关行政诉讼问题的规定3.民事诉讼法中可以适用于行政诉讼的规定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案件的司法解释5.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中有关行政诉讼的规定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与功能三、行政诉讼法的功能1.保证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2.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一、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概述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是由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用以指导整个行政诉讼活动或者行政诉讼主要阶段的活动的基本准则。1.共有原则行政诉讼作为法院主持下的三大诉讼制度之一,与其他诉讼制度有一些共同的司法原则,主要有:(1)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行政审判权原则;(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3)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原则;(4)两审终审制原则;(5)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6)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7)辩论原则;(8)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原则。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一、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概述2.特有原则行政诉讼以解决行政争议为对象,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行政诉讼具有与其他诉讼不同的原则,主要有:(1)选择复议原则;(2)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3)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4)不适用调解原则;(5)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原则;(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等。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二、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一)选择复议原则选择复议原则,即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经过复议的情况下,当事人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时,既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特定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复议而直接向法院起诉。(二)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行政诉讼法》考虑到法院的性质和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在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二、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三)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具有先定力,合法的行政行为相应的也就具有约束力、确定力及执行力。即使当事人认为行政行为违法并向法院起诉,要求改变或者撤销违法行政行为,在法院代表国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作出生效判决前,行政行为也仍然被推定为合法、有效,也就要求得到执行。(四)原则上不适用调解原则不适用调解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既不能把调解作为行政诉讼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也不能把调解作为结案的一种方式。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二、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五)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行政诉讼法》既考虑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及保障司法权行使的有效性,又考虑到法定的权力分配关系,在第77条规定:行政处罚明显不当,或者其他行政行为涉及对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人民法院判决变更,不得加重原告的义务或者减损原告的权益。但利害关系人同为原告,且诉讼请求相反的除外。第十章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与管辖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一、确立受案范围的原则和方式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又称“人民法院的主管范围”,是指法院受理并审理行政争议的范围。这一范围,从法院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而言,是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哪些行政行为拥有司法审查权;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角度而言,是对行政机关的哪些行政行为不服时可以向法院起诉,以寻求司法救济。我国行政诉讼法在规定法院的受案范围时主要考虑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尽可能扩大法院的受案范围以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更有力的司法救济,二是法院在我国宪法制度中的地位、法院的审判力量、法院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一、确立受案范围的原则和方式我国《行政诉讼法》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确定法院的受案范围时,采用了结合式,但又具有我国的特色。1.总的概括规定《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限定的概括规定《行政诉讼法》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一、确立受案范围的原则和方式3.肯定式分类列举《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1款第1项至第12项列举了12类因行政行为违法侵犯人身权、财产权发生的争议。4.肯定式个别列举《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2款规定,法院除受理《行政诉讼法》规定的12类行政案件外,还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一、确立受案范围的原则和方式5.否定式分类列举《行政诉讼法》第13条列举了因4类事项而发生的争议不属于法院的受案范围。这种否定式列举有两种情况:一是进一步明确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不属于法院的受案范围;二是在肯定式分类列举中排除对某些事项的司法审查,如行政机关的内部行为、国家行为及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为等。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二、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1款和第2款具体规定了法院的受案范围:第1款采用分类列举式,第2款采用法律、法规个别列举式。该规定中“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是指除明确所涉及的有关人身权、财产权以外的人身权、财产权。行政机关为实现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标,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协商订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属于《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1款第11项规定的行政协议。此外,法律、法规规定受理的其他行政案件,法院也应当受理。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三、法院不予受理的事项《行政诉讼法》第13条规定了司法审查的排除性条款,即明确规定某些事项法院不予受理。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抽象行政行为3.行政机关的内部行为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第二节

行政诉讼管辖一、行政诉讼管辖概述行政诉讼管辖是指上下级法院之间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换言之,它所解决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属于法院受案范围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向哪一级、哪一个法院起诉的问题。《行政诉讼法》对管辖权的规定,考虑了以下因素:(1)法院内部的合理分工,包括上下级法院和同级法院之间的合理分工;(2)便于法院及时、便利地办理案件;(3)有利于法院公正地审理案件;(4)根据不同情况,便于原告或者被告参加诉讼。第二节

行政诉讼管辖二、级别管辖级别管辖是指上下级法院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级别管辖是从纵向上解决哪些第一审行政案件应由哪一级法院受理和审理的问题。《行政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的规定较为简单:(1)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2)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3)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对国务院部门或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4)基层人民法院:管辖除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以外的其他行政案件。第二节

行政诉讼管辖三、地域管辖地域管辖,又称“区域管辖”“土地管辖”,是指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是根据法院的辖区与当事人所在地或者诉讼标的所在地的关系确定第一审行政案件的管辖。《行政诉讼法》所确定的地域管辖分为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1.一般地域管辖又称“普通地域管辖”,是指按照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确定的管辖。第二节

行政诉讼管辖三、地域管辖2.特殊地域管辖又称“特别管辖”,是指根据具体行政行为的特殊性或者标的物所在地来确定管辖的法院。(1)专属管辖。(2)共同管辖。(3)异地管辖。(4)提级管辖。第二节

行政诉讼管辖四、裁定管辖裁定管辖是指法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以裁定的方式确定行政案件的管辖法院。裁定管辖是法定管辖的补充。1.移送管辖2.指定管辖3.管辖权的转移第十一章行政诉讼参加人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一、行政诉讼参加人与行政诉讼参与人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因与行政争议存在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或者主要阶段的人及与他们的诉讼地位相类似的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行政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包括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等。行政诉讼参与人的范围比行政诉讼参加人的范围更大,前者包括了后者;行政诉讼参加人以外的诉讼参与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次于行政诉讼参加人。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二、当事人的概念与特征当事人是指因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到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并受法院裁判约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当事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阶段有不同的称谓。当事人具有以下特征。(1)参加诉讼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3)与人民法院正在审理的行政案件有利害关系。(4)受人民法院的裁判拘束。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与诉讼行为能力(一)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诉讼权利能力又称“当事人能力”,指能够享有行政诉讼权利和承担行政诉讼义务的资格。具备这种法律资格,才能以自己的名义到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从而成为行政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能力的取得和消灭与实体权利能力的取得和消灭是相适应的。诉讼权利能力是与人身密不可分的,既不可转让,也不应受到限制,任何转让或者限制的行为都是无效的。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与诉讼行为能力(二)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能力诉讼行为能力又称“诉讼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的资格。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不能亲自进行诉讼活动,必须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进行。在行政法上,公民的行为能力分为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和完全行为能力。而在行政诉讼中,行为能力只能是有或者无,而不可能存在限制行为能力的情况。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四、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一)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赋予当事人在诉讼中以一定的权利,既是其用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手段,也是法院及时、全面地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的保证之一。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享有广泛的诉讼权利。(二)当事人的诉讼义务当事人在享有上述诉讼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下列义务:(1)当事人不得滥用诉讼权利;(2)当事人必须遵守诉讼秩序,服从法庭的指挥,不得实施妨害诉讼秩序的行为;(3)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4)被告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负有举证责任;(5)被告行政机关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五、诉讼代理人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诉讼行为的,称为“诉讼代理”;代理当事人进行诉讼行为的权限,称为“诉讼代理权”;行使诉讼代理权的人,称为“诉讼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具有以下特征:(1)诉讼代理人只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2)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目的在于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3)诉讼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所实施的诉讼行为,其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被告和共同诉讼人一、行政诉讼原告(一)原告的概念与特征行政诉讼原告是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起诉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原告的法律特征是:(1)认为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2)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起诉;(3)受法院的裁判拘束。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被告和共同诉讼人一、行政诉讼原告(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转移如果有权起诉的公民死亡,由其近亲属作为原告继续进行诉讼。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起诉讼的,其近亲属可依其口头或书面委托以该公民的名义提起诉讼。近亲属起诉时无法与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取得联系,近亲属可以先行起诉,并在诉讼中补充提交委托证明。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被告和共同诉讼人一、行政诉讼原告(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转移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原告参加诉讼,其诉讼行为由其法定代表人进行。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的,承受其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继续诉讼;在合并的情况下,被合并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仍具有起诉权。属于继续诉讼的,原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进行的诉讼活动对继续诉讼的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具有约束力。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被告和共同诉讼人二、行政诉讼被告(一)被告的概念与特征行政诉讼被告是指作出被原告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并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政行为,而由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被告具有以下特征:(1)被告只能是行使行政管理权、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2)其作出的行政行为被原告指控侵害其合法权益;(3)以自己的名义应诉,并受法院裁判拘束。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被告和共同诉讼人二、行政诉讼被告(二)在特定案件中,原告必须确定适当的被告,其所提起的诉讼才有可能被法院受理在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变更被告;原告不同意变更的,裁定驳回起诉。应当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但行政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除外。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被告和共同诉讼人三、共同诉讼人(一)共同诉讼人的概念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因同一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类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共同诉讼人是指在共同诉讼案件中,人数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行政诉讼中的共同诉讼是诉讼主体的合并,即一个案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原告或者被告。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被告和共同诉讼人三、共同诉讼人(二)根据共同诉讼成立的条件,可以将共同诉讼分为必要的共同诉讼和普通的共同诉讼1.必要的共同诉讼必要的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个以上主体,因同一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法院必须合并审理的诉讼。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通知其参加;当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参加。人民法院追加共同诉讼的当事人时,应当通知其他当事人。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被告和共同诉讼人三、共同诉讼人(二)根据共同诉讼成立的条件,可以将共同诉讼分为必要的共同诉讼和普通的共同诉讼2.普通的共同诉讼普通的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因同类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诉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