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二)(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二)(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二)(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二)(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评估卷(天津专用)(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上学期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二)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

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第I卷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卜3题

游泳的起源虽无法考证,但我们可以略为宛探。在战国时代,游泳运动(

《论语》中有“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的记述,大意为鲁人沂水游泳后迎风歌唱。有

的史料记载,在一些地方,婴儿刚降世,便需要学习游泳的技能。那远古时候,人们怎样渡

过宽阔的河流呢?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

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祖先,人们把抓着葫芦过河这种创举算在他的身上,按照古人对英雄人

物的崇拜情结来看,倒也是()的。“匏”,就是葫芦之类的飘浮工具,《庄子》中有载,

“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樽而浮于江湖”,说明当时这样的“装备”已经是非常普遍

的了。

类似于这种借简易的“救生圈”泅渡,在急流之中是行不通的,环境是促使人们提高游

泳能力的一个条件,在中国,水网(),仅《水经注》记载的大小水道应有一千二百

余条,我们的老祖宗学习游泳的环境可谓是得天独厚。

(取材于煮酒君《中国古代的游泳运动》)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崭露头角无可厚非交错

B.蔚然成风无可厚非密布

C.蔚然成风毋庸置疑交错

D.崭露头角毋庸置疑密布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据《事物纪原》记载:“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

位祖先

B.据《事物纪原》记载:“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

的祖先

C.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

第一位祖先

D.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

考证的祖先

3.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选自《论语•先进》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

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起畅谈理想的情

形。

B.“燧人以匏济水”中的“匏”和苏轼在《赤壁赋》中的“举匏樽以相属”的“匏”不是

同一种器物。

C.《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

D.《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著作。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

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答案】1.B2.A3.C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

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语境中主语为“游泳运动”而不是“人”,

应使用“蔚然成风",排除AD;

第二空: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毋

庸置疑:不必怀疑。结合语境“算在他的身上”“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情结”可知,不是完全

肯定的,排除“不必怀疑”,应使用“无可厚非”,排除C;

第三空:交错:交叉;错杂。密布:稠密地排列、分布。结合语境“大小水道应有一千二

百余条”意在强调很多、密集,无交叉之意,应使用“密布”。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成分赘余,记载:记录于书册。显示:明显的表示。二者语义重复,可以删去“显

示",排除CD;

第二处:语序不当,“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多项定语排列不当。多项定语

排列顺序:“表领属或范围+表数量或指示+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

名词+中心语”,所以,应为“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位”,排除B。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春秋末期”错误,应为“战国中后期”。

故选C。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虽未发端于中国,却在中国充分发展,囚为中国有系统融会的哲学理念。两千

五百年前,西方的毕达哥拉斯以分解的思维,从“万物皆数”开始揭示自然规律;而东方的

孔子以系统的思维,从人的“德行”开始,力图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数字经济的核心,不

是“数字技术+传统产业”,也不是“数字技术+政府职能”,更不是“数字技术+社会生活”

的简单叠加,而是“形和神”的有机结合,契合《另传》提出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宋明

理学家提出的“分一为二,合二为二”的观点。

数字经济发端于知识经济,发展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成形为数字经济。二战后科技

进步、全球知识生产使社会经济焕然一新。知识经济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

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两翼。随着通信技

术和网络的发展,知识的传播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

础的经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促进知识积累,推动人类向数字时代过渡,数字经济成为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

(摘编自王锐《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因及路径》)

材料二:

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期。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

我国从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节能、高效的发展

模式转变,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此外,数字经济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盘活存量,助力

传统产业改造,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数字经济是创新经济发展的主

要动力。数字经济集中体现了创新的内在要求。它是新技术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的经济形

态、资源配置方式和发展理念。十八大以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

术日新月异,催生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

优化和集成作用,将数字经济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实体经济,使之成为创新经济的驱动力

和实现工具。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增强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现实意

义。

数字经济发展改变工业经济所遵循的生产性规模效应,成了供应方和需求方的规模经济

效应。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引领经济

发展新常态。中国孕育了若干数字化巨头,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独角兽企业诞生在中国,而且

已经形成不断扩张的数字化生态系统。

中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巨大的用户市场,分别构成宏观经济方程中的供给侧和需求侧。

以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

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随着数字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

海量集聚的特点,数据日益成为重要战略资源和新生产要素。数据要素涉及数据生产、采集、

存储、加工、分析、服务等多个环节,是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助燃剂”,对价值创造和生

产力发展有广泛影响。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移。产

业互联网以企业为主要用户,以提升效率和优化配置为核心主题,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级阶

段。

(摘编自《推动上“云”用“数”建设产业互联网》)

材料三:

第三届进博会相比于前两届而言,最大亮点莫过于深挖数字经济潜力,与数字经济结合

更为紧密。这从侧面反映出,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下,中国的消费潜力还有非常大的

提升空间,而做好数字经济这门功课,将有力促进经济复苏回暖。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

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35.8万亿元,

占GDP比重达36.2%。不难看出,现如今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现有全球治理秩序中,西方国家无论在规则制定上,还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依旧处

于优势地位,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总体还处在较低位置,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较

弱。这些年,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全球经济遭受重大冲击,加之今年疫情影响,中国成为事

实上的“增长发动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坚定支持者。而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

中国积极推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让世界发展搭乘上中国高水平的数字经济

快车。

(摘编自黄日涵《数字经济是又一辆可供搭乘的中国快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经济起源于中国、并在中国得到充分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是“形和神”的有机结

合,契合《易传》、宋明理学家提出的相关观念。

B.数字经济经历了漫长发展时期,发端于知识经济,得力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

是数字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

C.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变,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彻底改造传统产

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D.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孕育了若干数字化巨头,诞生了占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独角

兽企业,己形成稳固、定刑的数字化生态系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为两翼,是二战以后科技进步、全球知

识生产的重大成果之一。

B.数字经济是创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数字经济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实体经济,有

利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C.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三成以上,在中国经济中作用巨大,深挖数字经济潜

力,能促进经济复苏回暖。

D.在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形势下,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目的是扭转中国在全球治理秩序

的劣势地位,增强话语权。

6.在当前形势下,关于如何大力发展我国的数字经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积极布局新基建,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

B.数字经济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盘活存量,助力传统产业改造。

C.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为数字经济“助燃”。

D.加速发展产业互联网,助力数字经济进入高级阶段。

【答案】4.B5.D6.B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起源于中国”错误,材料一说的是“数字经济虽未发端于中国”。

C.“彻底改造传统产业”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助力传统产业改造”。

D.“稳固、定型”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形成不断扩张的数字化生态系统”。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比较辨析能力。

D.“目的是”错误,据原文可知,目的在于打造互联互通的世界,让全球经济尽快走出阴霾。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题干“如何大力发展我国的数字经济”可知,这是大力发展我国数字经济的方法。

B.“数字经济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盘活存量,助力传统产业改造”是“数字经济”的意义,

不是方法。

故选B„

三、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用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

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

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

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

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

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

社稷本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

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寺的其所注措,大抵皆科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季或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昌宇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日:“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日:“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

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日:“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

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可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

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

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枝,遇事无可否,自信班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保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

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目: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

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①中之盛。m安石.殳汲汲必财利兵墓为先合团.用酉邪

排撰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

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日:''安石何如?"对口:

“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

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

若乃于三代②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可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

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

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可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前者,在泰西则有克

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展文动笔如飞属:写、作

B.后安石当国当国:主持朝政

C.大抵皆省此书祖:祖先

D.回生伟人间:偶尔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社稷之托舆薪之不见

B.自信所见君亦无加害

C.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于其身,则耻师焉

D.加蒙天下之诟有牵牛地过堂下者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接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

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撰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

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接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

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接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

乐生之心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忧”指父母的丧事,“母忧”是指母亲去世,也可称为“内艰”,古代官员在位期间,

父母去世,官员要回乡为父母守孝。

B.“熙宁”,宋神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

创年号,按旧制一帝一号。

C.“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

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D.“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

尊敬,如“王介甫”。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年少时喜欢读书,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写成后精妙无

比,让人叹服。他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立志变革。他对变革充满激情,在万言书中,力主通过效法先王之政来疗救顽疾,

熙宁执政多源于此。

C.王安石能说会道,颇有见解。他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

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所谓“大儒”,大都是才能平庸之人。

D.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有论述文的特点,也有对史实的

叙述。如韩琦曾委婉地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

13.朱熹和梁启超分别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7.C8.B9.B10.B11.D

12.(1)陛下难道能长久地把上天赐予的幸运看作是永恒不变的,而没有万一(出现祸患)

的忧虑吗?

(2)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或许可以重

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

13.①朱熹肯定王安石文章、品行、才干,赞扬他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己任,而否

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

做法。②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有杰出的才能,并为他遭受世人

的诟骂和误解叫屈。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祖:以……为依据,效法。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的;助词,起提前宾语的作用;

B.都是所字结构,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

C.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

D.连词,表转折,去[1;连词,表修饰。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

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

“先务”是指“首要事务”,做“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使”的主语是王安石的做法,不能跟“躁迫强戾”断到一起,应在“使”前断开;“天下

之人”是“使”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按旧制一帝一号”错。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故选Bo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乙文……也有对史实的叙述”错。乙文是论述文,主要是用朱熹的话来褒贬王安石,文

末关于韩琦的话只不过起到辅助朱熹观点的作用,是事实论据,并非要叙述历史。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其”,难道;“常”,永恒不变的;“以……为”,把……看作。

(2)题得分点有:“被遇”,承蒙恩遇;“致位”,官至;“庶几”,或许。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朱熹的评价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肯定的句子是,“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

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可见朱熹肯定王安

石文章、品行、才干,赞扬他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己任;否定的句子是“而安石乃汲汲

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否

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

梁启超却是高度赞美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

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梁启超认为三代以下只有一个王

安石配称完人、伟人,认为百姓应当给他绣像或是铸像来祭祀他,可见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

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有杰出的才能;并且梁启超为王安石叫屈,“此千年中,国民之视

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渝者,

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梁启超为他遭受世人的诟骂和误解叫屈。

参考译文:

(甲)

王安石宇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

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

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

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

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

就不至于让天下人大惊失色,不至于让天下人都张嘴来反对我。因为我的政策本来就符合先

王的政策。借助天下人的力量来增长国家的财力,收取天下的财力来供给国家的用度。自古

以来的太平盛世,没有因财力不足而成为国家忧患的,值得担心的是没有增长财力的方法。

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可是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

保护,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万一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希

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

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

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

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

都不肯就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

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

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

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

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

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

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

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

“天灾不足以畏惧,租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

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

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

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乙)

史作者评论: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

经世济民为已任。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本

来,社会或许可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而王安

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

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

相继为虐,贻害社会(毒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这种观点

是社会共识。当时宋神宗打算任命宰相时,问过韩琦:“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安

石当翰林学士则才学有余,而担任宰相身处辅弼的地位则不可。”神宗没有听取这个意见,

还是用王安石为相。悲哀啊!这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本人的不幸呀。

(丙)

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完美的人,差不多只有王安石能够担当这个盛名。悠悠千

年,偶尔产生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光,国内百姓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或者给他铸

像来祭祀他。距离王安石死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样看待你,我每次

读宋史,都要放下书悲痛万分。凭借世间少有的杰出才能,却蒙受世人的诟骂,时代变迂,

罪名却没有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国有王荆公。

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橘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注: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行经镇江,登临多景

楼,很赞赏其地风光,写下了这首七律。②钟呗:撞钟和唱诵经文声。

(I)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总写多景楼的形胜,提掣全篇,诗人凭高远眺,水色山光尽收眼底,

B.中间两联写多景楼上所见景象:一写水光一写山色一写淮南寺钟,一写江面帆船。

C.颈联“一川钟呗”写出了内心的孤寂,“万里帆橘”写出了旅途的辛劳。

D.全诗视野宏阔,形象鲜明,对仗工整,描绘出多景楼的胜景伟观。

(2)颔联中“浮”与“入”两字极为精炼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2分)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案】(1)D

(2)“浮”和“入”两个动词,“浮”是浮动,“入”是掩映,分别写出了波光云影中显

现碧瓦红楼,霞光山色掩映着黄昏远天。化静为动,富于动感,描绘了黄昏时分在多景楼上

所见的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

(3)尾联“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表现了作者老境渐至,离乡宦游,征尘满衣的一丝

感伤,但更多的是对高飞鸿雁的歆羡,表明作者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体现出

作者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抱负。

【分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描绘出多景楼的胜景伟观”错误。描绘的不是多景楼的胜景伟观,是在多景楼登高远眺

所见的景象,水光山色尽收眼底。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题目“分析‘浮'和‘入’的妙处",圈出颔

联中写了哪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再分析“浮”和“入”的意思,用了什么技巧,看其

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效果。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颔联写了“云”“水”“光”“天山”等景象,这

是诗人在多景楼上所见的景象,一写水光,一写山色,描绘出山川掩映的图景,而“紫

翠”“青红”写出景色的色彩之鲜明,诗句是说云气和水光氤氯之处,浮现出楼上所见的景

象,一写水光,一写山色,描绘出山川掩映的图景,而“紫翠”“青红”写出景色的色彩之

鲜明,诗句是说云气和水光氤氯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晚霞同山峦于夕阳下青红相间,镶

入远处的天空。颔联前一句“云乱水光浮紫翠”着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

巍峨的宫观,颔联后一句中“天含山气入青红”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

了黄昏的远天。诗人抓住了富有特色的景物,使用动词,富有动感,化静为动,构成了一幅

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冥”意思是“深远”,“鸿”指“鸿雁”,

“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诗人以唱叹的语调,抒写了个人的感受和襟怀。虽老境渐至,

征尘满衣,内心中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有“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之语,表现一种心与道俱的高旷自得情怀。曾巩化用其意,

说自己尽管身世蹭蹬,却仍在注目艳羡那高振健翻,远翔天宇的飞鸿。这就体现了诗人“蹑

景追飞”的远大抱负,表现出诗人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抱负。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1)同是天涯沦落人,«

(2)天下云集响应,»

(3)岩扉松径长寂寥,。

(4),愿乞终养。

(5)在“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班会上我们可以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的“,”作为无数投身我们美丽祖国革命事业

的先辈们的写照。

【答案】相逢何必曾相识隔粮而景从惟有幽人自来去乌鸟私情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赢、景、惟、画。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

——给到X北工作的的L

方龄贵

来信说:“……是时候了,我要去了。我来自遥远的北方,还要回北方去。……祖国喂

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

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

寄来这么短短的一章,你就毅然去了。

朋友,眼看你回到北方投身在这神圣的斗争中了,而我还在这边荒的一角,寂寞地活着。

我心里有许多话却一时无从叙说。我于是把想象放在一个辽远的地方,你的故乡,也是我的

故乡。我屈起手指头,已经不多不少五个年头了,自从我们背起行囊走出那个地方。

当我们跳下车,在北平城里停下我们脚步的时候,发觉这里并不如我们所想象。它太沉

闷,太无生气。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关山以外的土地,被膏药旗子压得喘不过一口气来。我

们的祖国就是这样一个破碎的祖国,苦难的祖国。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来是为了受苦,

为祖国受苦。当整个国家在苦难里挣扎的时节,一切轻蔑,损害,污辱都算不了什么。给家

里去信,只说:“这里很好,只是太好玩,恐怕心野了收不回来,将来不想回家了。”故意

把话说得那么轻松,想减少文字在老人心中所掷放的分量,自己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两年的时光消度过去了,我们到了南京。落日黄昏,山边水崖,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

着,怀念烽烟的北国。江南的山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

气。你不能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迈

开你的步子。回北平不久,信来了,仿佛生活得非常痛快,如心。接着来了“七七”。七月

二十八日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你呢,

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

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读到这个地方,我用

尽所有的力量抑止我眼泪的外流也不可能了。我们无愧于我们的祖国,不是为了她,在家里

我们并不缺乏温饱。你嘱我不要为你的贫苦伤心,这对你是一种磨练,一种经脸。你那故作

宽慰的苦心双倍加重我的悲哀。没有比有心地隐藏自己的悲哀更可悲的了。

你已经不能安心读书。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

己的热情,随着XX训练班去了。彼此都无消息,完全隔绝在两个世界里。你在哪里呢?到

底还是你自己,把这个谜底揭开了。一封信从黄河边上飞到我的手里来,原来你到离炮火最

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满了战斗的热情,说从早到晚都可听到炮火和炸弹爆裂的声音,并

不惮烦琐地描绘着,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理你的工作。还说,北方,我歌颂

她,她有多么美丽,健康!每天有小米饭吃,像回了家。……

然而你不满足,说自己太年青,做事的力量不够,你还想学习。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

在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又提到了你的手。

那是一双多么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光滑和纤弱。你脸上蒙上一层风尘的颜

色,似乎有一点苍老。在那狭小的旅店里,对着酒我们尽情地诉说。夜晚来时,望着满天星

月,向我叙说北中国的消息,或者忘情地唱起救亡歌。我就像从前听老人讲故事一样地听着。

年余没见,你的胸襟更扩大了。

你住下来,你想学一点专门的技能,到敌人后方去工作。你兴奋,你即刻要去长沙,然

而问题发生在钱上。那使我一生也忘不了的一天!落着小雨,我们捡点了几件衣服,到街上

换钱。那该多么难为情!自己觉得脸上发烧,把慈母的手缀"转让给别人。我们低着头,把

衣服的面积折成最小,怕的是遇见熟人。秦琼卖过他的黄骡马,我们现在卖衣服。我们装作

买东西,走进店铺里,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来,(好像偷来的一样)低声地问他们:“买衣

服么?"那声音模糊得几乎连自己也听不清楚。真想一转身,收起衣服跑回去。然而没有,

我们忍住了。一家不成,又走一家,为的是多争几毛或几分。那条二里长的小街被我们走到

尽头。眼巴巴地瞧着自己的衣服换了主人,像离别一位患难中的朋友,接过手中的几张票子,

头也不回我们走出来了。……外面落着小雨,感觉一阵空虚。一转身我看见你偷偷用手巾擦

眼泪。……我把头转到另一方向,我瞩望阴沉的天空。天空怎么那样暗呢。

你到了长沙。你学习怎样运用你的“武器”。而现在,你是向北方去了,你所怀念的地

方。

我不留恋,也不伤感。我为你欢喜,为你祝福。我们都经历了太多的忧患,感情脆弱得

像一支绷紧的弦。这不成:时代不容许我们。你劝我要坚强,现在我自己勉励自己。别以为

我们的苦难是偏得的不幸,我们不过是苦难的祖国的一个小小章节,放开眼睛,有多少人失

掉乡土,拆散了家,有多少灵魂,为我们的祖国,把血洒在大地上。我们,后死者们,得接

替上去,继续把血液输送给祖国的土地,滋养她,肥沃她,使自由在这上面生长。

朋友,你放心去吧,祖国正需要你。我们来自北方,北方有我们祖先的坟墓,有我们的

家乡,还有慷慨悲歌的英雄。朋友,你去了,珍重你自己吧,莫忘记时常给我捎几个字来。

我祝福你,愿你平安。

(选自1940年2月25、27日《大公报》,有删改)

[注]手缀:此处指母亲亲手做的衣服。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分)

A.文章以抗日救国为背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安排内容,记叙了在民族危亡时

刻有志青年上下求索的历程。

B.作者谈今忆往,叙写友人多次的人生选择,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流露出浓浓的

同乡情、同胞情。

C.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文章多处用语隐讳,如"X北”“XX训练班”“运用你的‘武

器’”等,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D.文章以“我”和友人作对比,用友人在求学、工作、流亡、抗战等经历中表现出的思想

境界,反衬出“我”的惭愧心情。

E.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现友人行踪,语言华丽工巧,节奏张弛有度,感情含蓄深

沉。

17.文章在开头直接引用友人来信有何作用?(4分)

18.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5分)

19.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20.李大钊说:“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结合文章主题,联系

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5分)

【答案】16.DE

17.①直接交代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战的事情,突出朋友为国出力的毅然决然和必死的决

心。②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叙述和回忆;奠定文章感情基调,为倾诉友情和抒发报国情怀

做了铺垫。

18.手法:①动作(细节)描写:低头、折衣服、怯生生拿衣服、偷偷擦眼泪等;②运用典

故:秦琼卖马;③比喻:将卖衣服比作离别患难中的朋友;④心理描写:“真想一转身”:

⑤环境描写(融情于景):“外面落着小雨”;⑥象征手法:“天空怎么那样暗呢”。

心情:①被迫卖掉母亲亲手做的衣服的不舍、羞愧但又决绝的心情;②个人压抑低沉的情绪

和对民族前途的忧虑。

19.热爱祖国,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隐忍坚毅,不恋安逸,不畏牺牲

20.李大钊的话:青年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文章主题:歌颂青年对祖国的热爱,为

了祖国不惜牺牲自我,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联系实际: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青年都应该自觉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相连,用青春和

热血建设好自己的国家

【分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对比”“反衬”错误。原文中“我”和这位朋友一样是热血青年,他们一起来到北京,

乂去了南京;为了给朋友筹集去长沙的钱,‘‘我"和朋友一道卖掉自己的衣服等等。可见“我”

并未和友人形成“对比”,也不能说“反衬”出“我”的惭愧心情;

E.“语言华丽工巧”错。文章的语言很朴实真诚,如“那是一双多么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

去了以前的光滑和纤弱。你脸上蒙上一层风尘的颜色,似乎有一点苍老”“我祝福你,愿你

平安”等。

故选DE。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通过“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等,直接交

代了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战的事情:通过“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

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突出朋友为国

出力的毅然决然和必死的决心。

结构和效果上,文章一上来就引述朋友的信,让读者有一种疑惑,这是谁的信?他和作者是

什么关系?直接引用朋友的信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同时通过朋友来信自然地回忆起与他

有关的事情,引起下文的叙述和回忆;

情感上,“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

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这些

句子饱含深情,写出朋友对祖国深沉的爱,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情感的抒发为倾诉友情

和抒发报国情怀做了铺垫。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理解人物心情的能力。

画线句有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如“我们低着头,把衣服的面积折成最小”“我们装作买东西,

走进店铺里,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来,(好像偷来的一样)低声地问他们”“一转身我看见

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泪”,“低头”“折衣服”“怯生生拿衣服”“偷偷擦眼泪”等细节描写,

写出我们卖掉母亲亲手做的衣服时的不舍和羞愧;

运用典故,“秦琼卖过他的黄骤马,我们现在卖衣服”,以秦琼卖马的典故类比我们现在陷

入了困境,不得不卖衣服来筹钱;

运用比喻,“眼巴巴地瞧着自己的衣服换了主人,像离别一位患难中的朋友”,将卖衣服比

作离别患难中的朋友,写出对衣服的不舍;

还有心理描写,如“怕的是遇见熟人”“真想一转身,收起衣服跑回去。然而没有,我们忍

住了”,写出卖衣服的愧疚和难堪,但更体现出卖衣服筹钱的决绝;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如“外面落着小雨”“阴沉的天空”,用环境的

潮湿压抑烘托人物心情的低沉压抑;

最后,这段描写还运用象征手法,如“天空怎么那样暗呢”,以天空的阴暗象征当时的国家

的处境,表现了对民族前途的忧虑。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友人L是一个爱国的革命者。从开头的信中“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

了”“我决定二次北征”等,直接交代了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战的事情;通过“如果我倒

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

在祖国的原野上了”可以看出,他对祖国怀有深厚感情,愿意为了祖国牺牲自我;

友人和“我”先是到了北京,后来又到了南京,“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怀念烽烟的北

国。江南的山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气。你不能安于这

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迈开你的步子”“祖

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随着XX训练班去

了”,从中可以看出友人不恋安逸,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

后来“七七”事变,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

鹤唳。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

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可以看出

友人隐忍坚毅;

后来友人来信,“原来你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满了战斗的热情,说从早到晚

都可听到炮火和炸弹爆裂的声音,并不惮烦琐地描绘着,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

处理你的工作”,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投身革命,追求光明。不畏牺牲。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个性化解读能力。

首先理解李大钊的话,“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这句话揭示出

青年与祖国命运相连的紧密关系。

从文中来看,以友人为代表的热血青年,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当祖

国遭受侵略时,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时代洪流中去,“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

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为了祖国,他们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而甘愿吃

苦,并以此为乐,“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你呢,

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

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他们深深懂得,“别以

为我们的苦难是偏得的不幸,我们不过是苦难的祖国的一个小小章节,放开眼睛,有多少人

失掉乡土,拆散了家,有多少灵魂,为我们的祖国,把血洒在大地上。我们,后死者们,得

接替上去,继续把血液输送给祖国的土地,滋养她,肥沃她,使自由在这上面生长”。文章

歌颂了像友人这样的爱国青年,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不惜牺牲自我,正是有了这样的青

年,祖国才能从苦难中挣扎出来,获得新生。

任何时代,青年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战争年代,青年用他们的热血拯救祖国;

如今的建设时代,青年用他们的创新和奋斗精神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今后,青年还将用他

们的激情和拼搏带领祖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六、(10分)

21.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

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

阅读带来的乐趣……”请结合小说情节(《红楼梦》《三国演义》)或《论语》名句,谈谈你

的阅读乐趣,要求100字左右。(6分)

【答案】示例:读《三国演义》,你能感受到权术谋略的精彩,品味到征战沙场的豪勇,见

证那桃园结义的真情……更让人感喟的是,这些英雄人物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丰功伟绩的背后,

是一颗坚持自己的理想、有着崇高的志向的火热的心。这每每激励着我奋勇向前,不甘人后。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情节、人物形象、观点态度的整体把握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结合名著情节或名句,来谈谈阅读的乐趣。《红楼梦》中,可以感受到古代人物生活的

趣味、园林的雅致,当然也有精彩的人物,丰富的人情世故;《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

忠诚勇毅,战场的金戈铁马,情节的跌宕起伏,均能扣住人心;《论语》里发人深省的名句,

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

道远”等名句能让人从学习、人生、理想等角度获得种种启示。学生可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

阐述,注意字数要求。注意语言要简洁流畅、观点鲜明、中心突出,字数限定为10()字左右

22.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最恰当选项,填写在序号处的横线上。(4分)

中国人吃早饭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大都实行早午

晚三餐制,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尽管一日三餐几乎成为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

在中国,却演绎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①,②,_

③。不是所有的早餐都以快取胜,④,一样样精致的茶点,被一双双灵巧的手

赋予生命。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民以食为天”的传统中国,早餐早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

载体了。

A.在广州,早餐享受的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