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过关检测题·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解析)_第1页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题·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解析)_第2页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题·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解析)_第3页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题·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解析)_第4页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题·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四单元过关检测题·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解析)第四单元过关检测题·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摘编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

材料二:

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官”,一个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一个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则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归入新乡贤之列。这种新观念,摆脱了传统封建等级制度及其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

重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乡贤文化植根乡土、贴近乡情,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新乡贤大部分来自农村,并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将自身的知识阅历、城市资源带到了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同发展的桥梁。新乡贤的出现,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传承优秀的乡贤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新乡贤为模本示范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正确认识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践行功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凸显,新乡贤及其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鼓励推动乡贤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按照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构建一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摘编自张雯婧《新乡贤文化:乡村治理的时代选择》)

材料三:

乡土文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世界一些根本性冲突的良药。宗教冲突、神学与科学的矛盾、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导致的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在今天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都是西方文化所无法解决的,但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应对和解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合观念、中庸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等都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大法。联合国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高度契合,这也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念是今天人类的最高理念。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丧失殆尽,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仍然弥漫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与呼吸中。不仅仅是中国需要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世界也需要向中国文化学习。

诚然,乡土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但并非唯一的良药,更非万世良药。任何一种文化,无论是海洋文化、游牧文化,还是农耕文化,都有其产生、壮大、完善的过程,也有其生病、僵化、老死的过程,当然,也有其新生的可能。

(摘编自徐兆寿《乡土文化何以复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贤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一样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

C.传统乡贤是指生活在本乡、造福本乡、深受本乡爱戴且有影响力的民间精英。

D.现代社会,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新乡贤们不住在本乡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B.古代中国乡村人们往往聚族而居,因此拥有宗族力量优势的人更容易成为乡贤。

C.乡贤的流失导致乡贤文化的衰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乡贤才能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

D.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乡村治理至关重要的因素。

3.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为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指明方向。

B.中国在金砖峰会上提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愿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高度契合,相互对接。

C.“和合上合”——“上海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和合”文化理念高度契合。

D.古丝路作品展传递的天人合一、开放包容等理念与联合国组织倡导的多边主义、和平合作、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高度契合。

4.材料二是怎样分层论述的?请简要说明文章脉络。(4分)

5.材料三中说“乡土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那么我们是否要复古,恢复乡土社会呢?请阐述你的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跟着风跑

刘群华

在故乡的土地上,稻禾是田垄里普普通通的一种植物,头顶缓慢悠然的白云,像一头牛或一只狗一样,亲切地肆意顶撞管理她的父亲。风过后,带来一场雨水。父亲从稻禾边经过,饱含汁液的长叶就绊住了他无暇顾及的赤脚,长叶交错缠绕,像一只羽毛蓬松的鸟,在脚踝处佯装睡着了。

稻禾像一个孩子!父亲说。

的确,夜色蒙蒙中,田垄里的稻禾才会呈现它收藏的珍珠。那珍珠是一滴滴露水,垂于长叶的叶尖,然后跟着风,覆盖在了土地之上。这些,不是父亲又有谁知道呢?

父亲有时会漫步于这个夜里的田垄,轻微而舒畅的气息,往往消失在嫩嫩的一丛丛青草里。他是谁的父亲啊?他俯下半个身子,把头轻轻依靠在稻禾上,端详着稻禾的长势,沐浴在稻禾柔婉的眼睛和芳香里。父亲就是这样开始了最为漫长的等待。

有时父亲会对稻禾说,伙计,你家的月光温软么?

稻禾腼腆地垂下眼睫,说,月光是甜的啊,会甜进我的血液,浸染于我的根须长叶。

风抚摸和安慰广袤的寂寞的稻田,当风从父亲的嘴唇边流泻而过,月光的种子舒展开来,从厚云里落在了稻禾上,落到了大地上。

稻禾的睡意不期然袭来。它们的睡意也实在是太沉太沉了。雨站了一会,又退回去了。雷打了一个呵欠。风说,你们睡一会儿吧,我过一会儿也睡了。

故乡的田垄在夜晚童话一般,美丽得无与伦比。然后,再等待太阳的归来。

一头牛在稻禾上肆意践踏。这是父亲的疏忽,应该在牛羊经过的地方立下粗壮的栅栏。

这是谁家的牛?父亲在田垄里看牛的脚印。

稻禾说,谁知道呢!

父亲用手掌测量估算了一下,那么大的蹄子,一定是村里老张家的大水牛,这条水牛是个贼精,上次就乘虚而入啃了一个人的一分田稻禾。父亲找到老张,老张没有否认,用牛鞭在牛的身上抽了半会儿,牛皮都抽裂了。

父亲说,算了吧,抽烂了牛皮,以后不好蒙鼓了。

稻禾蹲在田里,听到父亲饶恕水牛的话,气得根须都翻出来了。一只很大的鸟儿飞进了田垄,尖喙啄食着小小的田螺和呆头呆脑的泥鳅。父亲说,这是风替稻禾新喊来的伴,白鹭。白鹭的来临,让稻禾慢慢平息了对父亲的愤怒和责备。

稻禾被牛消耗掉的体力暂时无法恢复。也许,以后也恢复不了。矮了一截的稻禾,在翠青的田垄里,像得了天花的脸,坑坑洼洼。母亲见状会呵斥父亲,说,整天跑来跑去,不知忙些什么,可害苦了稻禾!

父亲委屈的样子,我长大之后的某天才蓦然明白,他渴望稻禾能够飞翔,像白鹭一样飞翔。

被牛啃食一截的稻禾,父亲倍加照顾,倍加小心了。但这些稻禾已然像长跑中的运动员,落下了一段路,就再也追不上了。其实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这些稻禾丢失了阳光的积蓄,就赶不上时光了呀,除非改变行走的方式,让飞翔的翅膀乘风而去。

稻禾从春天长到秋天,它们用目光注视着太阳,仿佛在太阳看不见的某个地方,有稻禾值得感激的人。父亲知道稻禾开花是田垄里的一场盛宴,是大地赐予人的希望。如果稻禾没有这次开花的存在,那它与一丛青草无异,一定是虚空和徒劳的。而如果开花后有了沉甸甸的稻穗,则每一粒谷子都怀有慈悲与怜悯之心。

太阳西坠在山脊,父亲才卸下肩头的喷雾器。是时候打药了,稻禾叶已经有卷叶虫,还有稻瘟,根下爬有蚍虫。这三重困境让父亲累坏了,把一身泥水抛在阳光底下。母亲端饭上桌,父亲望着碗里的白饭,忧心今年的收成。

父亲的忧伤如葳蕤草木,在母亲的心里丛生荒芜。不过,农药还是有效的,稻禾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咕噜一声,就结了籽。

一只鸟对老鼠念叨:吃吧,吃吧。老鼠贪婪地用舌头把稻穗卷进嘴里,每每来不及仔细咀嚼,复又伸出舌头。老鼠也有紧迫感,这时候不多吃几粒稻穗,一旦等稻谷全黄了,就没它的份了。有几只山雀见罢,仿佛突然醒悟过来了,也扑扇着翅膀,要跟老鼠抢粮。

村里的农人严阵以待,似乎要对老鼠和山雀下黑手。父亲不以为意,他对我说,老鼠和山雀偷窃一些去,并不影响我家吃饭。他对老鼠和山雀说,尔等不必惊慌,我有的是稻穗。

风怂恿稻禾尽快圆满自己的生命,一田垄的谷子,金黄、灿烂。父亲的鼻子里全是米香,神情高深得不可捉摸。没有什么可比拟这种壮丽的辽阔。我听到了收割机的声音,仿佛太阳的车辙从很远的天空滑过来了。父亲的童稚之心又起,故意留下了不少谷粒,他嘱咐开收割机的师傅,那片被牛啃过的长势不好的稻禾,低矮枯黄的稻禾,头顶稀疏的稻穗,就留给这些秋天的动物吧。母亲是不肯的,她觉得父亲狂了,诅咒道:晚上你去跟老鼠睡吧,去跟鸟睡吧!

风的声音短促而突兀,一株稻禾问另一株稻禾:伙计,我们怎么过冬天?冬天白雪皑皑,那雪是稻禾迈不过的坎。

别怕,稻禾会有春天,人也有。明年的春天,你们会发芽,会长叶,会和我的父亲说话。

收割机一丘一丘地收割,然后打包进仓。与我对话的谷子,不知进了哪个蛇皮袋。而我坚信,不管它们到了哪里,都会有一位善良的父亲陪伴它们。

(选自《湖南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描绘了父亲经过田垄时的稻禾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稻禾的喜人长势。

B.“他是谁的父亲啊?”这一句表面写我对父亲的埋怨,实际上表现了父亲对稻禾无微不至的照料。

C.我回答稻禾,明年春天他们还会继续和我的父亲说话,蕴含着我对自然与生命活力的确信与乐观。

D.村里的农人要对老鼠和山雀下黑手,父亲却不以为意,可见,父亲对老鼠和山雀的危害估计不足。

7.对文中“稻禾被牛啃食”的相关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中农民常借助生活经验做出判断,父亲用手掌测量估算牛脚印大小,就能判断出啃食稻禾的是老张家的大水牛。

B.老张承认自家的牛啃食稻禾,还抽打惩罚,可见乡土社会中人们往往选择信任熟人而不用凭据,乡邻间的感情真实淳朴。

C.父亲渴望稻禾能像白鹭一样自由飞翔,表现出父亲期盼稻禾躲过灾害,自由地生长,体现出父亲对庄稼收成的淡然释然。

D.“稻禾丢失了阳光的积蓄,就赶不上时光”,写出了对被牛啃食的稻禾的遗憾,在诗化的语言中又融合了人生理趣。

8.父亲的心情围绕着稻禾的成长历程逐步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9.这篇散文以“跟着风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自束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调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毂其友刘琦,佐击节曰:“世无此风久矣。”并荐之。熙宁初,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之善,以为三司条例检详官,改右正言、知谏院。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何异王莽猥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又言:“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州,徙湖、齐二州。齐多盗,论报无虚日。常得黠盗,刺字为兵,使在麾下,尽知囊括处,悉发屋破柱,拔其根株,半岁间,诛七百人,奸无所匿。哲宗立,进户部尚书。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光曰:“用常主邦计,则人知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少息矣。”常转对,上七事。时役法差、免二科未定,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乃折衷条上之。赦恩,蠲市易逋负不满二百缗者。拜御史中丞,加龙图阁直学士。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所长。初,河决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京东、河北饥困,不宜导河。”诏罢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

(选自《宋史·李常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B.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C.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D.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束发,古代男童束发为髻,表示成童。束发也可半束半披,与“垂髫”意同。

B.青苗即青苗法,也称“常平新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新法之一。

C.刺字,用针在皮肤上刻文字,并涂上颜色,使字迹明显,是古时一种肉刑。

D.赦恩,犹恩赦。指封建王朝遇皇帝登基或其他大典而赦免罪犯、减免租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常喜爱读书,藏书著述颇丰。他曾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留有所抄录的书籍九千卷;也为后世留下了《诗传》《元祐会计录》以及文集、奏议等。

B.李常忠于职守,多次上书言事。他做右正言时,上疏反对青苗法收息;担任户部尚书时,对役法的修订表述看法;拜御史中丞后,建议优化取士制度。

C.李常心系百姓,为民排忧解难。他捉盗贼,毁贼窝,杀齐州七百盗贼,保一方百姓平安;黄河决堤,他力主不要给京城以东、黄河以北的饥困百姓摊派劳役。

D.李常群而不党,受司马光赏识。他与王安石关系友好,却反对王安石实行新法,此举得到司马光支持,司马光认为他有才干气度,在哲宗面前褒奖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毂其友刘琦,佐击节曰:“世无此风久矣。”(4分)

(2)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4分)

14.谏官是朝廷改正机制下的一个分支,在这篇文章中,李常表述了对谏官的什么观点?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述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沉沦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自指,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16.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述了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③《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瓦,素朴的瓦,安静的瓦,远离世俗的瓦,随遇而安的瓦,是日见老迈垂暮了。()。他们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________,活菩萨一般令人感到亲切。瓦把一生都交给了人和房子,像________的女子。房子是土巴墙的,它安贫;是________的宫廷,它安然。房子是怎样形状,它就是个啥形状,或歪七斜八,或端庄雄伟,这些都改变不了它承天接地、遮风挡雨、营构温馨家室的本性。瓦是多么慈和啊,排列成人字形的屋脊,盘龙的屋垛,吉祥鸟的屋角,怎么着都不会________,都能给人一种熨帖。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每一条东流水与西流水,都会很好地配合老屋倾诉乡村的厚重。每回路过乡下屋场,我总忍不住停下来,好好看上村庄几眼,用眼睛和心灵说上两句话。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且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这是我对瓦的感觉

B.但是老了并不是遭人嫌的,这是我对瓦的感觉

C.我对于瓦的感觉是,虽然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

D.但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我对于瓦的感觉亦是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慈眉善目三从四德金碧辉煌张牙舞爪

B.和蔼可亲逆来顺受珠围翠绕张牙舞爪

C.和蔼可亲逆来顺受金碧辉煌杂乱无章

D.慈眉善目三从四德珠围翠绕杂乱无章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瓦的庇护,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加深了。

B.瓦的庇护,更增强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C.在瓦的庇护下,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增强了。

D.在瓦的庇护下,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下面是某位同学的申请书,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申请书

校团委:

我一不小心扔掉团员证,特乞求补发,以便交团费。一定要同意。

申请人:高三19班杨子

2018年10月6日

22.家风是给家人树立的价值准则,良好的家风培育美好的种子。请根据横批,利用所给材料组成三副关于家风的对联,要求用完材料。(6分)

横批: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耕读传家

材料:独长偏生莫奢华尚勤俭败由奢穷在惰

丹桂有根创业艰难成由勤俭守成不易

黄金无种诗书门第富在辛劳种田人家

(1)勤劳致富

(2)勤俭持家

(3)耕读传家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0年前,刘康从贫穷的山村来到深圳创业,通过自身的奋斗,他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也真正融入了这个城市。如今政策倾斜于乡村,他想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虽近花甲之年,却想再回到自己的故乡,干一番事业。为此,家人有不同的声音,这事也传到了身在海外读研的儿子刘根耳中。

如果你是刘根,那么对刘康的想法你会怎么看?请你代刘根写封信给刘康,说说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四单元过关检测题·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摘编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

材料二:

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官”,一个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一个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则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归入新乡贤之列。这种新观念,摆脱了传统封建等级制度及其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

重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乡贤文化植根乡土、贴近乡情,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新乡贤大部分来自农村,并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将自身的知识阅历、城市资源带到了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同发展的桥梁。新乡贤的出现,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传承优秀的乡贤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新乡贤为模本示范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正确认识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践行功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凸显,新乡贤及其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鼓励推动乡贤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按照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构建一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摘编自张雯婧《新乡贤文化:乡村治理的时代选择》)

材料三:

乡土文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世界一些根本性冲突的良药。宗教冲突、神学与科学的矛盾、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导致的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在今天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都是西方文化所无法解决的,但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应对和解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合观念、中庸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等都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大法。联合国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高度契合,这也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念是今天人类的最高理念。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丧失殆尽,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仍然弥漫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与呼吸中。不仅仅是中国需要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世界也需要向中国文化学习。

诚然,乡土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但并非唯一的良药,更非万世良药。任何一种文化,无论是海洋文化、游牧文化,还是农耕文化,都有其产生、壮大、完善的过程,也有其生病、僵化、老死的过程,当然,也有其新生的可能。

(摘编自徐兆寿《乡土文化何以复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贤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一样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

C.传统乡贤是指生活在本乡、造福本乡、深受本乡爱戴且有影响力的民间精英。

D.现代社会,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

D

“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错误。不仅要取得突出业绩,还要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才能成为新乡贤。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新乡贤们不住在本乡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B.古代中国乡村人们往往聚族而居,因此拥有宗族力量优势的人更容易成为乡贤。

C.乡贤的流失导致乡贤文化的衰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乡贤才能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

D.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乡村治理至关重要的因素。

D

时态错误,将未然当成已然,同时,原文说的是“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因而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3.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为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指明方向。

B.中国在金砖峰会上提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愿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高度契合,相互对接。

C.“和合上合”——“上海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和合”文化理念高度契合。

D.古丝路作品展传递的天人合一、开放包容等理念与联合国组织倡导的多边主义、和平合作、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高度契合。

C

文中所说是“联合国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高度契合”,选项之中C项是传统文化与“上海精神”的相契合之处,因而最不适合作为论据。

4.材料二是怎样分层论述的?请简要说明文章脉络。(4分)

①首先阐释“新乡贤”的概念,从古今对比的角度对“新乡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使概念清晰明确。

②接下来阐述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认为应发挥新乡贤的模本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的桥梁。

③最后阐述新乡贤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特别点出新乡贤的作用,同时辩证分析,指出应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农村治理体系,而非让新乡贤成为唯一甚至决定性因素。

5.材料三中说“乡土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那么我们是否要复古,恢复乡土社会呢?请阐述你的观点。(6分)

不能。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好的文化,更不能有简单的复古观念,而是在对乡土文化进行革新的过程中,来建设一种21世纪全球背景下的新的乡土文化。

(言之成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跟着风跑

刘群华

在故乡的土地上,稻禾是田垄里普普通通的一种植物,头顶缓慢悠然的白云,像一头牛或一只狗一样,亲切地肆意顶撞管理她的父亲。风过后,带来一场雨水。父亲从稻禾边经过,饱含汁液的长叶就绊住了他无暇顾及的赤脚,长叶交错缠绕,像一只羽毛蓬松的鸟,在脚踝处佯装睡着了。

稻禾像一个孩子!父亲说。

的确,夜色蒙蒙中,田垄里的稻禾才会呈现它收藏的珍珠。那珍珠是一滴滴露水,垂于长叶的叶尖,然后跟着风,覆盖在了土地之上。这些,不是父亲又有谁知道呢?

父亲有时会漫步于这个夜里的田垄,轻微而舒畅的气息,往往消失在嫩嫩的一丛丛青草里。他是谁的父亲啊?他俯下半个身子,把头轻轻依靠在稻禾上,端详着稻禾的长势,沐浴在稻禾柔婉的眼睛和芳香里。父亲就是这样开始了最为漫长的等待。

有时父亲会对稻禾说,伙计,你家的月光温软么?

稻禾腼腆地垂下眼睫,说,月光是甜的啊,会甜进我的血液,浸染于我的根须长叶。

风抚摸和安慰广袤的寂寞的稻田,当风从父亲的嘴唇边流泻而过,月光的种子舒展开来,从厚云里落在了稻禾上,落到了大地上。

稻禾的睡意不期然袭来。它们的睡意也实在是太沉太沉了。雨站了一会,又退回去了。雷打了一个呵欠。风说,你们睡一会儿吧,我过一会儿也睡了。

故乡的田垄在夜晚童话一般,美丽得无与伦比。然后,再等待太阳的归来。

一头牛在稻禾上肆意践踏。这是父亲的疏忽,应该在牛羊经过的地方立下粗壮的栅栏。

这是谁家的牛?父亲在田垄里看牛的脚印。

稻禾说,谁知道呢!

父亲用手掌测量估算了一下,那么大的蹄子,一定是村里老张家的大水牛,这条水牛是个贼精,上次就乘虚而入啃了一个人的一分田稻禾。父亲找到老张,老张没有否认,用牛鞭在牛的身上抽了半会儿,牛皮都抽裂了。

父亲说,算了吧,抽烂了牛皮,以后不好蒙鼓了。

稻禾蹲在田里,听到父亲饶恕水牛的话,气得根须都翻出来了。一只很大的鸟儿飞进了田垄,尖喙啄食着小小的田螺和呆头呆脑的泥鳅。父亲说,这是风替稻禾新喊来的伴,白鹭。白鹭的来临,让稻禾慢慢平息了对父亲的愤怒和责备。

稻禾被牛消耗掉的体力暂时无法恢复。也许,以后也恢复不了。矮了一截的稻禾,在翠青的田垄里,像得了天花的脸,坑坑洼洼。母亲见状会呵斥父亲,说,整天跑来跑去,不知忙些什么,可害苦了稻禾!

父亲委屈的样子,我长大之后的某天才蓦然明白,他渴望稻禾能够飞翔,像白鹭一样飞翔。

被牛啃食一截的稻禾,父亲倍加照顾,倍加小心了。但这些稻禾已然像长跑中的运动员,落下了一段路,就再也追不上了。其实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这些稻禾丢失了阳光的积蓄,就赶不上时光了呀,除非改变行走的方式,让飞翔的翅膀乘风而去。

稻禾从春天长到秋天,它们用目光注视着太阳,仿佛在太阳看不见的某个地方,有稻禾值得感激的人。父亲知道稻禾开花是田垄里的一场盛宴,是大地赐予人的希望。如果稻禾没有这次开花的存在,那它与一丛青草无异,一定是虚空和徒劳的。而如果开花后有了沉甸甸的稻穗,则每一粒谷子都怀有慈悲与怜悯之心。

太阳西坠在山脊,父亲才卸下肩头的喷雾器。是时候打药了,稻禾叶已经有卷叶虫,还有稻瘟,根下爬有蚍虫。这三重困境让父亲累坏了,把一身泥水抛在阳光底下。母亲端饭上桌,父亲望着碗里的白饭,忧心今年的收成。

父亲的忧伤如葳蕤草木,在母亲的心里丛生荒芜。不过,农药还是有效的,稻禾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咕噜一声,就结了籽。

一只鸟对老鼠念叨:吃吧,吃吧。老鼠贪婪地用舌头把稻穗卷进嘴里,每每来不及仔细咀嚼,复又伸出舌头。老鼠也有紧迫感,这时候不多吃几粒稻穗,一旦等稻谷全黄了,就没它的份了。有几只山雀见罢,仿佛突然醒悟过来了,也扑扇着翅膀,要跟老鼠抢粮。

村里的农人严阵以待,似乎要对老鼠和山雀下黑手。父亲不以为意,他对我说,老鼠和山雀偷窃一些去,并不影响我家吃饭。他对老鼠和山雀说,尔等不必惊慌,我有的是稻穗。

风怂恿稻禾尽快圆满自己的生命,一田垄的谷子,金黄、灿烂。父亲的鼻子里全是米香,神情高深得不可捉摸。没有什么可比拟这种壮丽的辽阔。我听到了收割机的声音,仿佛太阳的车辙从很远的天空滑过来了。父亲的童稚之心又起,故意留下了不少谷粒,他嘱咐开收割机的师傅,那片被牛啃过的长势不好的稻禾,低矮枯黄的稻禾,头顶稀疏的稻穗,就留给这些秋天的动物吧。母亲是不肯的,她觉得父亲狂了,诅咒道:晚上你去跟老鼠睡吧,去跟鸟睡吧!

风的声音短促而突兀,一株稻禾问另一株稻禾:伙计,我们怎么过冬天?冬天白雪皑皑,那雪是稻禾迈不过的坎。

别怕,稻禾会有春天,人也有。明年的春天,你们会发芽,会长叶,会和我的父亲说话。

收割机一丘一丘地收割,然后打包进仓。与我对话的谷子,不知进了哪个蛇皮袋。而我坚信,不管它们到了哪里,都会有一位善良的父亲陪伴它们。

(选自《湖南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描绘了父亲经过田垄时的稻禾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稻禾的喜人长势。

B.“他是谁的父亲啊?”这一句表面写我对父亲的埋怨,实际上表现了父亲对稻禾无微不至的照料。

C.我回答稻禾,明年春天他们还会继续和我的父亲说话,蕴含着我对自然与生命活力的确信与乐观。

D.村里的农人要对老鼠和山雀下黑手,父亲却不以为意,可见,父亲对老鼠和山雀的危害估计不足。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可见,父亲对老鼠和山雀的危害估计不足”判断错误,原文为“父亲不以为意,他对我说,老鼠和山雀偷窃一些去,并不影响我家吃饭。他对老鼠和山雀说,尔等不必惊慌,我有的是稻穗”,可见不是对老鼠和山雀的危害估计不足,而是父亲对稻谷的收成持乐观自信的态度,觉得老鼠和山雀的偷窃不影响家里的吃饭问题。故选D。

7.对文中“稻禾被牛啃食”的相关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中农民常借助生活经验做出判断,父亲用手掌测量估算牛脚印大小,就能判断出啃食稻禾的是老张家的大水牛。

B.老张承认自家的牛啃食稻禾,还抽打惩罚,可见乡土社会中人们往往选择信任熟人而不用凭据,乡邻间的感情真实淳朴。

C.父亲渴望稻禾能像白鹭一样自由飞翔,表现出父亲期盼稻禾躲过灾害,自由地生长,体现出父亲对庄稼收成的淡然释然。

D.“稻禾丢失了阳光的积蓄,就赶不上时光”,写出了对被牛啃食的稻禾的遗憾,在诗化的语言中又融合了人生理趣。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体现出父亲对庄稼收成的淡然释然”说法错误,原文为“父亲委屈的样子,我长大之后的某天才蓦然明白,他渴望稻禾能够飞翔,像白鹭一样飞翔”,所以“淡然释然”说法不对。故选C。

8.父亲的心情围绕着稻禾的成长历程逐步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①对于像孩子的稻禾,父亲细心呵护,耐心等待,满怀憧憬与期盼。

②稻禾被牛践踏,母亲埋怨父亲,父亲觉得委屈。

③稻禾叶有虫害时,父亲忧心收成。④快收获时,父亲满心喜悦,乐于把粮食分享些给小动物们。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心理的能力。

结合“稻禾像一个孩子”“他俯下半个身子,把头轻轻依靠在稻禾上,端详着稻禾的长势,沐浴在稻禾柔婉的眼睛和芳香里。父亲就是这样开始了最为漫长的等待”,对于像孩子的稻禾,父亲细心呵护,耐心等待,满怀憧憬与期盼。

结合“母亲见状会呵斥父亲,说,整天跑来跑去,不知忙些什么,可害苦了稻禾!父亲委屈的样子,我长大之后的某天才蓦然明白,他渴望稻禾能够飞翔,像白鹭一样飞翔”可知稻禾被牛践踏,母亲埋怨父亲,父亲觉得委屈。

结合“是时候打药了,稻禾叶已经有卷叶虫,还有稻瘟,根下爬有蚍虫。这三重困境让父亲累坏了,把一身泥水抛在阳光底下。母亲端饭上桌,父亲望着碗里的白饭,忧心今年的收成”可知稻禾叶有虫害时,父亲忧心收成。

结合“一田垄的谷子,金黄、灿烂。父亲的鼻子里全是米香,神情高深得不可捉摸”“父亲不以为意,他对我说,老鼠和山雀偷窃一些去,并不影响我家吃饭。他对老鼠和山雀说,尔等不必惊慌,我有的是稻穗”“父亲的童稚之心又起,故意留下了不少谷粒……那片被牛啃过的长势不好的稻禾,低矮枯黄的稻禾,头顶稀疏的稻穗,就留给这些秋天的动物吧”可知快收获时,父亲满心喜悦,乐于把粮食分享些给小动物们。

9.这篇散文以“跟着风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禾苗的一生是“跟着风跑”的一生,风贯穿了禾苗的一生,该题目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跟着风跑”具有象征意义,寓意禾苗能像风一样肆意生长,题目寄寓了父亲对有个好收成的期盼。(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题目是“跟着风跑”,但描写的是父亲与禾苗的故事,“在故乡的土地上,稻禾是田垄里普普通通的一种植物”,稻禾与风是什么关系,是谁跟着风跑?标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需细细品读文本才能明白题目的内涵。

“风过后,带来一场雨水”“那珍珠是一滴滴露水,垂于长叶的叶尖,然后跟着风,覆盖在了土地之上”“风抚摸和安慰广袤的寂寞的稻田”“风说,你们睡一会儿吧,我过一会儿也睡了”“风怂恿稻禾尽快圆满自己的生命,一田垄的谷子,金黄、灿烂”“风的声音短促而突兀,一株稻禾问另一株稻禾:伙计,我们怎么过冬天?冬天白雪皑皑,那雪是稻禾迈不过的坎”,风贯穿了禾苗从生长到被收割的全过程,禾苗的一生是“跟着风跑”的一生,题目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跟着风跑”具有象征意义,“其实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这些稻禾丢失了阳光的积蓄,就赶不上时光了呀,除非改变行走的方式,让飞翔的翅膀乘风而去”,寓意禾苗能像风一样肆意生长,题目寄寓了父亲对有个好收成的期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自束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调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毂其友刘琦,佐击节曰:“世无此风久矣。”并荐之。熙宁初,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之善,以为三司条例检详官,改右正言、知谏院。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何异王莽猥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又言:“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州,徙湖、齐二州。齐多盗,论报无虚日。常得黠盗,刺字为兵,使在麾下,尽知囊括处,悉发屋破柱,拔其根株,半岁间,诛七百人,奸无所匿。哲宗立,进户部尚书。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光曰:“用常主邦计,则人知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少息矣。”常转对,上七事。时役法差、免二科未定,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乃折衷条上之。赦恩,蠲市易逋负不满二百缗者。拜御史中丞,加龙图阁直学士。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所长。初,河决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京东、河北饥困,不宜导河。”诏罢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

(选自《宋史·李常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B.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C.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D.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C

可用排除法。“新陈”是一个词,不可断开,排除A、D项;“则”为转折连词,应断到它的前面,排除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束发,古代男童束发为髻,表示成童。束发也可半束半披,与“垂髫”意同。

B.青苗即青苗法,也称“常平新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新法之一。

C.刺字,用针在皮肤上刻文字,并涂上颜色,使字迹明显,是古时一种肉刑。

D.赦恩,犹恩赦。指封建王朝遇皇帝登基或其他大典而赦免罪犯、减免租赋。

D

D项,“减免租赋”错,恩赦“指帝王登基等大庆时,下诏赦免罪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常喜爱读书,藏书著述颇丰。他曾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留有所抄录的书籍九千卷;也为后世留下了《诗传》《元祐会计录》以及文集、奏议等。

B.李常忠于职守,多次上书言事。他做右正言时,上疏反对青苗法收息;担任户部尚书时,对役法的修订表述看法;拜御史中丞后,建议优化取士制度。

C.李常心系百姓,为民排忧解难。他捉盗贼,毁贼窝,杀齐州七百盗贼,保一方百姓平安;黄河决堤,他力主不要给京城以东、黄河以北的饥困百姓摊派劳役。

D.李常群而不党,受司马光赏识。他与王安石关系友好,却反对王安石实行新法,此举得到司马光支持,司马光认为他有才干气度,在哲宗面前褒奖他。

D

D项,“反对王安石实行新法”错,应是“反对青苗法收息”;“此举得到司马光支持”文中无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毂其友刘琦,佐击节曰:“世无此风久矣。”(4分)

译文: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升官,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赞叹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

(2)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4分)

译文: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淳厚风俗的办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调任他为兵部尚书。

14.谏官是朝廷改正机制下的一个分支,在这篇文章中,李常表述了对谏官的什么观点?

(3分)

(1)谏官应该直言敢谏,不畏惧对方的地位权势,维护百姓利益。李常在知谏院时,主动上疏阐述条例司等问题,且不畏惧王安石的盘问。

(2)谏官是反映一类问题,而不是去处理问题。李常反映州县在执行变法时鱼肉百姓的行为,王安石责令李常出具违法官吏的名字,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

(3)谏官应实事求是,臧否人物论迹不论心。谏官刘安世因为蔡确诗中有毁谤朝政之处,趁机极力攻击蔡确,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淳厚风俗的办法。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年少时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考中进士后,留下他所抄录的九千卷书,为他的住处取名叫李氏山房。调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升官,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赞叹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一起推荐他们。

熙宁初年,任秘阁校理。王安石和李常交好,让他任三司条例司检详官,改任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创立新法,李常参与讨论,不想实行青苗法收取息钱。到这时,上疏说:“条例司刚成立,已经导致朝廷内外的议论。至于青苗法,聚敛散钱收取利息,解答经书的义理时穿凿附会,人们又大为惊骇,这和王莽分割《周官》片言毒害天下有何差别!”王安石看到后,派遣亲近的人暗中表明意思,李常不因此而罢休。又说:“州县发散官方预储备供借贷的银钱,实际上不出本钱,勒索百姓出利息。”神宗责问王安石,王安石命令李常出具主要官吏的名字,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落职为校理,通判滑州。一年多后恢复职务,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齐二州。齐州盗贼很多,没有一天不上报的。李常捉到狡黠的盗贼,刺字为兵,让他在自己部下,李常全都掌握了盗贼聚居的地方,就破门而入,全部根除了他们,半年间,杀七百人,让那些奸恶无处藏身。

哲宗即位,李常升任部尚书。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不能胜任,哲宗向司马光询问。司马光说:“使用李常主管国家财政,那么人们知道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可稍稍平息了。”李常陈述时政得失,上疏七件事。当时差役、免役法没有确定,李常认为:“法无新旧,方便百姓的就好;论述不分他我,能够长久的就确认。现在让百姓都出钱,那么贫困的人难以办到;如果都出力,那么富裕的人难以忍受。分别听从他们的意愿,就可以长久了。”于是折中分条开列上呈。皇帝赦恩,免除市易拖欠赋税不满二百缗的。

被授予御史中丞,加封龙图阁直学士。李常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其所长。最初,黄河在小吴决口,商议的人打算从孙村口疏导黄河归还旧河道,如果这样,就要兴动劳役,李常说:“京城以东、黄河以北饥饿困乏,不应该疏导黄河。”皇帝下诏命停止了这件事。谏官刘安世因为吴处厚交付蔡确诗中有毁谤朝政之处,趁机极力攻击蔡确。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淳厚风俗的办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调任他为兵部尚书,他辞谢不就职。突然去世,终年六十四岁。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佑会计录》三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述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沉沦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自指,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B

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落泪的原因并不包括“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

16.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①借景抒情,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述了词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

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词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词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述了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③《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瓦,素朴的瓦,安静的瓦,远离世俗的瓦,随遇而安的瓦,是日见老迈垂暮了。()。他们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________,活菩萨一般令人感到亲切。瓦把一生都交给了人和房子,像________的女子。房子是土巴墙的,它安贫;是________的宫廷,它安然。房子是怎样形状,它就是个啥形状,或歪七斜八,或端庄雄伟,这些都改变不了它承天接地、遮风挡雨、营构温馨家室的本性。瓦是多么慈和啊,排列成人字形的屋脊,盘龙的屋垛,吉祥鸟的屋角,怎么着都不会________,都能给人一种熨帖。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每一条东流水与西流水,都会很好地配合老屋倾诉乡村的厚重。每回路过乡下屋场,我总忍不住停下来,好好看上村庄几眼,用眼睛和心灵说上两句话。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且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这是我对瓦的感觉

B.但是老了并不是遭人嫌的,这是我对瓦的感觉

C.我对于瓦的感觉是,虽然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

D.但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我对于瓦的感觉亦是

D

根据前文“是日见老迈垂暮了”,和后文“他们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前文是说瓦是日见老迈垂暮,而后文说这些瓦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显然是在赞美日见老迈垂暮的瓦。再来阅读四个选项,显然空缺的内容是在表述自己对瓦的感觉,瓦虽日渐老迈垂暮,但不惹人讨厌,反而像是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叙述主题是“瓦”。据此可知,A错在“而且”,根据前后语境,此处与上句应是转折关系。B项,错在“并不是”,否定不当,使表述不严谨。C项,不恰当之处在于叙述主体“我的感觉”同上文的叙述主体“瓦”不吻合。故选D。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慈眉善目三从四德金碧辉煌张牙舞爪

B.和蔼可亲逆来顺受珠围翠绕张牙舞爪

C.和蔼可亲逆来顺受金碧辉煌杂乱无章

D.慈眉善目三从四德珠围翠绕杂乱无章

A

“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慈眉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